气血理论

合集下载

中医药学名词

中医药学名词

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应用。

了解中医药学的名词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医药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学名词。

一、中医基本理论名词1.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五行相克相生等基本原理。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概念,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3. 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气血的失调常常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12个主要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改善身体的功能。

5.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药学中对人体器官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五脏六腑等概念。

二、中药学名词1. 中草药:中草药是指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草本植物,如人参、黄芪等。

2.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草药进行提取和加工后形成的药物,如丸剂、汤剂等。

3. 中药处方:中药处方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质开具的药方,包括药名、用量等。

4.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对中草药进行加工处理,如煎煮、蒸制等,以增强其药效和改善口感。

5. 中药毒性: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在一定用量下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三、中医诊断名词1. 口诊:口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疾病诊断。

2. 望诊:望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等进行疾病诊断。

3. 闻诊:闻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嗅闻患者的口臭、体味等进行疾病诊断。

4. 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疾病诊断。

5. 问诊:问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病情进行疾病诊断。

四、中医治疗名词1. 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病情。

中医气血理论

中医气血理论

中医气血理论
中医气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气血是中医学用来描述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

气血由气和血两部分组成,气是人体内最微小的物质之一,血则是由心脏不断泵出的红色液体。

中医认为气是“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而血是“体内资源的源头”。

气和血是相互依存的,气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而血液的营养则可以提高气的质量。

在中医气血理论中,气和血的运动和质量与人体的健康直接相关。

中医认为,气和血在人体中的生物活动可以相互转换,同时又互不可缺。

如果人体的气和血量不足或者质量不稳定,就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包括疾病和不适感。

中医通过理解人体气血的特性和分布情况,可以采用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来调整和改善气血的状态。

在治疗中,中医师通常会进行诸如调整饮食、用药、针灸等措施来改善气血的状态。

总的来说,中医气血理论是一种理解身体健康与疾病的重要工具,通过丰富的知识库和术语,使中医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身体的生理状态,为健康和医疗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中医气血理论

中医气血理论

中医气血理论引言:中医气血理论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它强调身体的气血运行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认为气血的平衡与充足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一、气血的概念和作用1.1气的概念气是指人体内的生命活动能量,它与呼吸、血液循环、新陈代谢、运动等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分为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

天然之气是指从父母继承的气,在出生时固定,影响人的先天体质。

后天之气是指后天所得的气,主要通过呼吸吸入空气中的气体和食物摄取所得。

1.2血的概念血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它主要由血液和精液组成。

中医认为,血负责运送氧气和养分到全身各个器官,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

正常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排除废物和毒素,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二、气血的生成和运行2.1气血的生成中医认为,气血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脏器的功能和饮食的调节。

脾脏是气血的生化之源,充当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它将食物中的养分转化为气血。

同时,脾脏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气血的能量,使之供给全身各个器官。

肺脏则负责吸纳外界的气体,与脾脏共同参与气血的生成。

2.2气血的运行气血的运行主要依赖于脏腑的协调和通道的畅通。

中医认为,心脏是气血的主要泵,负责推动气血的运行。

肺脏通过呼吸作用将气体吸入体内,与心脏共同推动气血的循环。

此外,肾脏的功能也对气血的生成和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三、气血的失衡和疾病3.1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身体状况,主要表现为疲劳、气短、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体虚或病后恢复不良等原因引起的。

治疗气血不足可以通过调节饮食、增加运动、中药调理等方法来恢复气血的平衡。

3.2气血瘀滞气血瘀滞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疼痛、局部肿胀、皮肤发黑、经血不畅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血瘀滞可以由于外伤、情绪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的,治疗气血瘀滞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中药、理疗和针灸来改善。

四、调理气血的方法4.1饮食调理饮食对于气血的调理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 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
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 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 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肝、心、脾与血???
肝藏血——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心主血——心主行血和心主生血的概括,指心有总管 一身血液运行和生成的作用。 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 脉外的功能
肝藏血
① 贮藏血液。肝如同“血库”一般,能够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体
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作用。《灵枢·本神》提到: “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 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②心主生血: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之说
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作用,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 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作用化为赤色的血液。
脾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统血是说脾具有统摄、控制血 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出于脉外的功能。脾既是生化之源,又有 统摄血液的作用,这种统摄功能,主要是通过“气摄”和“脾升” 的功能来实现的。脾气健旺,上升正常(脾升),则血液受脾气 控制而能正常运行于脉道之内不致外溢。如果脾气虚弱,失去统 摄作用,气不摄血,则血离脉道, 而出现各种出血症,如长期便血、崩屚等。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 道路。

气血的中医理论基础

气血的中医理论基础

气血的中医理论基础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

那么今天就和阿虎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气血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概述气是运动着的精微物质,主要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基本上是指血液。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物质,有营养、滋润的作用,属于阴。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也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他们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气血关系气与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对言之,则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

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

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呴之,血主濡之。

”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1、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① 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② 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疏泄调畅。

③ 气能摄血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气能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2、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① 血能养气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在人体各个部位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血足则气旺。

② 血能载气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概述: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中医学科,主要研究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骨伤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以及中医在骨伤科学领域的独特优势。

理论基础:中医骨伤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气血理论、经络理论、五脏六腑理论和阴阳平衡理论等。

1. 气血理论:在中医骨伤科学中,气血被视为维持骨伤康复的关键因素。

气的运行畅通与否,影响着骨骼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功能。

血液的循环状态,决定了损伤部位的修复速度和质量。

2. 经络理论:中医骨伤科学将重点放在经络的研究上。

经络相当于人体的一种能量通道,通过推拿、针灸等手段,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从而促进受伤部位的康复。

3. 五脏六腑理论: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器官系统,而这些器官的功能状态与骨伤密切相关。

通过调理五脏功能,可以促进骨伤的康复。

4. 阴阳平衡理论:中医骨伤科学注重阴阳平衡的调节。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们两者的失衡直接影响着骨伤的康复。

通过采用中药治疗等手段,可以调节阴阳的平衡状态。

治疗原则: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祛病扶正、活血化瘀、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和调理全身状况等。

1. 祛病扶正:中医骨伤科学强调治疗的根本原则是“祛病扶正”,即既要消除病理因素,又要调节机体内环境,提高患者抵抗力。

2. 活血化瘀:中医骨伤科学注重活血化瘀,通过活血化瘀,可以促进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

3. 通经络:经络的通畅对于骨伤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骨伤科学借助推拿、针灸等手段,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促进受伤部位的康复。

4. 促进新陈代谢:中医骨伤科学注重促进新陈代谢,通过饮食调理、中药治疗等方式,促进受伤部位的新陈代谢,加快康复进程。

5. 调理全身状况:在治疗骨伤的过程中,中医骨伤科学也注重调理患者的全身状况。

良好的心理状态、营养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对骨伤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中的气血理论

中医中的气血理论

中医中的气血理论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们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维持着人体的健康平衡。

在中医中,气和血被认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一、气的概念和作用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生命能量,贯穿于整个人体。

气可以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是人类在出生之前所获得的,它决定了个体的基本体质和先天禀赋。

而后天之气则是通过饮食、呼吸和运动等方式获得的。

气在人体中的作用非常广泛。

首先,气能够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它流动于经络中,供应身体各部分所需的养分和能量,使身体各个器官能够正常运转。

其次,气还能够保护人体免受外界病菌的侵袭。

强大的气能够形成一种屏障,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此外,气还能够调节身体的温度,保持体内的热量平衡。

二、血的概念和作用血是人体中的液体组织,具有营养和生命活动的功能。

在中医中,血被认为是身体的基本物质,是气的载体。

血的生成主要通过脾胃消化吸收、呼吸吸取和脏腑功能供给等途径。

血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血可以滋养脏腑和组织器官,使它们保持正常功能。

各个器官和组织都需要血液的滋养才能正常运转,血液中的养分和氧气为其提供了所需的能量。

其次,血还承担着运输养分和代谢产物的重要角色。

通过循环系统,血将营养物质和废物等输送到各个部位。

最后,血还与气相互作用,调节和维持人体生理机能。

血中的气给予其活力,而血则为气提供了营养和传导的通道。

三、气血失调的表现和调养方法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果气血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症状和疾病。

常见的气血失调症状包括疲劳乏力、精神不佳、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月经不调等。

调养气血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来实现。

首先,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充气血。

增加摄入富含铁质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红枣、黑芝麻、菠菜等,可以促进血液的生成和循环。

其次,适当运动也是调养气血的重要方法。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气血理论解析

中医气血理论解析

气血调理的方法
中医调理气血主要通过食疗 和中药疗法,如红枣、枸杞 等食物及当归、黄芪等药材 。
气血充足的标准
气血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 精神饱满、思维敏捷,是身 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04 中医调理气血的食疗 方案
中医调理气血的食疗方案
1 红枣桂圆糯米粥
红枣桂圆糯米粥是中医气血调理的经典食疗方案
枸杞炖乌鸡
气血的调节机制
气血的调节机制主要依赖于 脏腑功能的协调和平衡,如 肝藏血、肾藏精等。此外, 情志、饮食、作息等因素也 会影响气血的运行状态。这 一调节机制强调了中医治疗 疾病时,需关注整体调理、 内外兼治的原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常见的气血问题及调 理方法
常见的气血问题及调理方法
气血不足的表现
气血不足的症状多样,如面 色苍白、易疲劳、记忆力下 降等,是身体亚健康状态的 警示。
1 气血在中医中的地位
气血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涵盖了生命的生成、
气血的运行原理
2
维持和消亡过程,是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
气血的运行依赖于脏腑的功能,通过经络系统进
基础。
行输送和调节,保证全身各器官的营养供应和废
物排泄。 3 气血失调的表现与调理
气血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如气滞血瘀、气虚血
弱等,通过中药、针灸、食疗等方法可以调整气
血,恢复健康。
02 气血运行的基本规律
气血运行的基本规律
气血的生成过程
气血的生成过程主要依赖于 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以 及心肺输送血液的功能。这 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 中“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 为血脉之主”的观点。
气血的运行路径
气血的运行路径主要包括经 脉和络脉,其中经脉是气血 运行的主干道,络脉则是经 脉的分支,负责将气血输送 到全身各个部位。这一运行 规律揭示了中医治疗疾病时 ,需要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的重要性。

中医气血理论

中医气血理论

中医气血理论在中医学中,气血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气血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之一,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一、气的概念气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可以指示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学认为,气分为天然之气和人体内部的气。

天然之气指的是空气和食物等来自于外界的气,而人体内部的气则是由五脏六腑和经络等组成的。

气的运行和调节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血的概念血是中医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内气血运行的载体。

中医学认为,血主要是由肝脏来制造和储存的,它在人体内起到滋养和温养的作用。

血的运行和循环对于身体机能的正常运作非常重要。

三、气血之间的关系在中医学中,气和血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

气的运行和调节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和运输,而血液的滋养和温养也能帮助气的运行。

气血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

四、气血的调节方法在中医学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调节气血的平衡和运行。

其中包括针灸、推拿、按摩、草药疗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和循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护健康的目的。

五、气血失调的影响如果气血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出现。

比如,气血不足可能会导致疲劳、贫血、容易生病等问题;而气血过盛可能会出现高血压、血栓等疾病。

因此,保持气血的平衡和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六、气血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尽管气血理论主要是中医学中的概念,但是它在现代医学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比如,在中医针灸中,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调节气血的运行和循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一些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气血的平衡与健康密切相关。

总结:气血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之一,它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学中,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和循环,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护健康的目的。

同时,气血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中医气血理论的内容还需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气血理论实践心得体会

气血理论实践心得体会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气血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都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

通过实践,我对气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对气血理论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气血理论的内涵气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由精、气、神三部分组成,其中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是营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气血相依,相互滋生,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

气血的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二、气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 调整饮食结构根据气血理论,饮食对于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具有补血养气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枸杞等。

同时,减少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的摄入,以避免气血运行不畅。

2. 增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的流通,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我坚持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促进气血的运行。

此外,适当的按摩、拔罐等中医养生方法,也有助于调整气血。

3. 保持良好心态气血理论认为,情志因素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调整气血至关重要。

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调整情绪,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4. 中医养生保健通过实践,我了解到中医养生保健在调整气血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如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治疗方法,能够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改善人体功能。

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我尝试了这些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合理作息气血理论强调作息规律对气血运行的重要性。

我遵循中医养生理念,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同时,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三、实践心得体会1. 气血理论具有科学性通过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气血理论的科学性。

气血的生成、运行与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气血理论为中医养生、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气血理论具有实用性气血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中医的气血理论与调养方法

中医的气血理论与调养方法

中医的气血理论与调养方法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气血的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了解气血的理论和相应的调养方法对于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血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依赖于气血的运行。

气血互补、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具体而言,气是人体的生命之源,通过经络系统运行于全身。

血是气的载体,通过经脉输送给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气和血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身体的养生状态。

1. 气:气是一种无形的生命力量,包括天气、人体内脏器官的实质,以及所有的精神活动。

中医将气分为多种类型,如元气、阳气、阴气等。

气的运行畅通与否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2. 血:血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生命能量的载体,主要由脾胃吸收消化后形成。

血液循环贯穿于全身,为各个器官、组织提供所需的氧气和养分。

同时,血液也起到了保护和修复伤口的作用。

二、气血失调的表现当气血失调时,人体往往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常见的包括气短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失调情况:1. 气虚血弱:气虚血弱主要表现为气短乏力、面色苍白、容易出汗、舌质淡白等。

常见在体质较弱或长期劳累过度的人群中。

2. 血瘀气滞:血瘀气滞主要表现为身体疼痛、皮肤黯淡、容易疲劳、口苦口干等症状。

常见在长期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的人群中。

3.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主要表现为胸闷胁痛、情绪不稳、经期不调等。

常见在长期焦虑、情绪失控的人群中。

三、调养方法中医提出了多种方法来调养气血,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调养方法:1.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调养气血非常重要。

可选择富含铁质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绿叶蔬菜、红枣、瘦肉等。

此外,避免过食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也是保持气血平衡的重要措施。

2. 运动保健: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提升身体的免疫力。

中医推荐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气血功能中医理论

气血功能中医理论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他们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气、血、津液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他们是怎么来的呢?那么我们知道,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

要想后天补充气血,要找谁?都离不开脾胃运化水谷精气,因而我们要通过口服来调理补充气血。

气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均可以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

气的生成来自于三个方面:1.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

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精气;2.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3.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作用:气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与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气的温煦作用保证着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与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3.防御作用:气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

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气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4.固摄作用: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并可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5.气化作用:气化作用即在通过气的运动可使人体产生各种正常的变化,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与相互转化。

实际上,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就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补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根据中医理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核心物质,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了解补气血的中医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补气血的理论,并介绍几种常见的补气血方法。

一、补气血的中医理论概述中医理论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气主动,具有推动、温煦、养生的作用;血主静,具有滋养、润泽、充盈的功能。

气血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气血的生成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

脾主运化,能够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肺主气,能够引导清气下达,推动气血运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心主血,管涵血脉,维持气血的供应。

二、补气血的方法与途径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疾病状态,中医提出了多种补气血的方法和途径。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补气血方法。

1. 食疗补气血食物是补气血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医认为,大部分的食物都可以起到补气血的作用,只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食材和搭配方式。

常见的补气血食物包括红枣、黑芝麻、桂圆、山药、糯米等。

红枣含有丰富的铁质和维生素C,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黑芝麻和山药富含铁和维生素B群,有助于补气养血;桂圆具有温中补气、养血安神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头晕等症状。

2. 中药补气血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用于补气血。

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可以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进行补气血治疗。

常用的补气血中药有人参、当归、黄芪、党参等。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补气养血、平补不足的作用;当归有调经补血的功能,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过多等情况;黄芪则具有补气养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党参能够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气血运行。

3. 运动补气血适当的运动也能够帮助补气血。

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需要依赖人体的运动机能。

合理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中医推荐的补气血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散步等。

太极拳以柔和的动作和调息为主,有益于调理气血;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调养气血,增强体质;散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可以促进气血循环。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 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03 气血失调类型及表现
气滞血瘀证型分析
临床表现
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 或见瘀斑、脉涩等。
病机分析
本证以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为先导,由气及血,导致气滞血瘀。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 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见性情急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气为血帅,气滞则 血凝,故见痞块疼痛拒按,以及痛经、经闭、脉涩等症。
气血失调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气血平衡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 有重要意义。
疾病预防与治疗意义
通过调理气血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如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使气 血保持平衡状态。
气血理论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医生通过望闻问 切四诊合参,判断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经络系统与气血运行
经络网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遍布全身,形成网络。
气血流注
气血在经络中按照一定的 规律和方向流注,维持生 命活动。
脏腑经络联系
脏腑通过经络与体表、四 肢百骸相联系,实现气血 的输布和调节。
气血相互转化原理
气为血之帅
气血相互依存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是血液生成 和运行的动力。
气血相互依存,互根互用,共同维持 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气血理论在临床实践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
气血理论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症状、 体征等判断气血状况,进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
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等方式 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气血理论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气血理论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

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了解中医的气血理论对于理解中医诊疗的原则和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医气血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在中医实践中的应用。

一、气血的概念中医气血理论中的“气”指的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包含了人体内各种正常功能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而“血”则是指血液,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养分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气和血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维持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盛衰与人体的健康与否密切相关。

二、气血的特点1. 气的特点气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具有以下特点:(1)气具有温热的性质:气的运行和功能是以温热为基础的,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一定的温度。

(2)气能够上升和下降:气的运行具有上升和下降的趋势,通过这种运行方式维持人体各系统的平衡。

(3)气的运行循环:气在人体内通过一定的运行路径和循环方式进行输送,并与其他生命物质相互作用。

2. 血的特点血是中医气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物质,具有以下特点:(1)血具有滋养和充实的功能:血液通过血管系统将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提供支持。

(2)血具有滞停和开花的性质:血液在人体内具有运动和停滞的两种状态,正常的血液循环需要保持畅通无阻。

三、气血失调的病理表现中医认为,气血的盛衰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当气血失调时,会引发各种疾病和病理表现。

1. 气虚血虚气虚血虚是指气和血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身体正常的生理需要。

这种情况下,人体容易出现疲乏、气短、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2.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指气和血的运行不畅,导致气血停滞不通。

这种情况下,人体容易出现胸闷、腹痛、经期不调等症状。

3. 气郁血瘀气郁血瘀是情绪和气血失调导致的病理表现。

中医对于气血的理论与调养方法

中医对于气血的理论与调养方法

中医对于气血的理论与调养方法气血在中医理论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中医认为,气血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因此,中医注重对气血的理论研究和相应的调养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气血的理论和调养方法,并介绍一些实用的调养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中医对于气血的理论1. 气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它包括了人体能量的概念。

气的产生主要与饮食、呼吸及造血等相关。

中医认为,气的流动与质量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2. 血的概念血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它主要由骨髓造血功能产生。

血液循环系统是通过血液泵送,将氧气、营养物质等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中医认为,血的充足与循环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3. 气血的关系中医认为,气和血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而血则是气的载体。

只有气血充足、流通畅通,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二、中医调养气血的方法1. 饮食调养中医推崇“饮食为养生之本”,因此推荐通过饮食调养气血。

一些有益于气血的食物包括黑豆、红枣、黑木耳、猪肝等。

同时,中医也强调饮食的调养养生原则,如适量进食、定时定量、多样化、合理搭配等。

2. 呼吸调养通过合理的呼吸方式,可以调节气的流动和血液循环。

中医倡导腹式呼吸,通过深呼吸使氧气更充分进入体内,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气血运行。

3. 运动调养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调节气血。

中医认为,身体锻炼可以使气血流通,增加氧气供应,促进新陈代谢,对气血的调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都有利于气血调养。

4. 情绪调节中医认为,人的情绪对气血有着直接的影响。

负面的情绪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出现气滞、血瘀等问题。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积极调节情绪,是调养气血的关键之一。

5. 中药调理中医药物在气血调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合理选用中药材,调配中药方剂,可以改善气血不足的情况。

例如,人参、黄芪等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气血调养中。

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理论

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理论

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理论中国传统医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医学体系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一些独特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很大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些独特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和气血理论。

一、阴阳理论阴阳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对宇宙和人体两个层面进行阐述的一种哲学观点。

阴阳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是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阴阳理论中,阴与阳代表了自然界事物的两种相对状态和属性。

阴是指事物的负性、阴冷、质量重、能量低下等,阳则是指事物的正性、温暖、质量轻、能量高等。

在人体内部,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是健康的关键,不平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国传统医学通过平衡阴阳来调节人体的健康状态,例如采用中草药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理论五行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描述了宇宙和人体的五个阶段、五个元素或五个能量。

这五个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和土,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创生、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在人体内部,五行理论用来描述五个内脏和经络系统的相互关系。

每个内脏和经络系统都与一个元素相对应,并且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活动。

通过调节和平衡五行,中国传统医学可以调整人体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指的是体内的气和血。

气是生命的能量,血是生命的营养物质。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气血被认为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的基本物质。

气血的运行和循环被认为与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密切相关。

任何气血的不平衡或运行障碍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国传统医学通过调节和平衡气血来治疗疾病,并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促进气血的运行和循环。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和气血理论,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这些理论通过调节和平衡身体内部的能量和物质,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血理论气血理论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对中医诊断、治疗和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气和血的概念、功能、相互关系等方面出发,探讨中医气血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气的概念与功能在中医理论中,气被视为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基础,也是组织和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以无形的形态存在于人体内外,包括天地之气、营卫之气以及后天之气等。

其中,后天之气是人体通过呼吸、饮食吸收而获得的气。

气的功能主要包括推动血液循环、温养脏腑、促进新陈代谢等。

它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源,也是体内各脏腑功能的保证。

正常的气机运行可以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而气机不畅则可能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

二、血的概念与功能血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气的物质基础,在体内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于血管中。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滋养身体组织、运送养分和氧气、排出代谢废物等功能。

血的生成主要依靠脾胃的运化和肾的滋养。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将后天之气和饮食精微转化为血液;肾藏精,为生血之源。

血液如果不足或者循环不畅,就容易导致人体气血失衡,引发各种疾病。

三、气血的相互关系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二者密切相关,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气的运行主要依赖于血液的滋养,而血液的运行则需要气的推动。

气血失调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比如,气虚血瘀会导致气血循环不畅,引发疲乏乏力、脸色苍白、月经不调等症状;气血亏虚会导致血糖降低、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调节气血的平衡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

四、调养气血的方法中医通过调节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来调养气血平衡。

饮食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富含养血气的食物,如红枣、黑芝麻、瘦肉等。

起居方面,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也对调养气血非常有益。

此外,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

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调理方法,如针灸、推拿等,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来平衡气血。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

中医行业的经络与气血理论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较为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经络与气血理论。

经络与气血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概念,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本文将探讨中医行业中经络与气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一、经络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指人体内外输送气血的通道系统。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经络密切相关,经络的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为主干,络脉为分支。

经络系统的走向与组织器官的分布密切相关,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通道网络。

经络理论强调了经络的畅通对保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诊断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经络的畅通情况。

如果经络堵塞或不畅通,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调理经络是中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二、气血理论中医的气血理论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主动,血为养。

气血互相依赖,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气血的运行不畅或质量不佳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气的概念在中医中非常重要,它指的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具有温度、凝聚、上升和下降等性质,贯穿于全身的经络中。

气的运行主要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向。

升阳降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原则。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载体,它主要由气所化生,通过经络运行,为全身各个组织提供养分和能量。

血液的正常运行与气血的协调密切相关。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气滞血瘀,形成疼痛和疾病。

三、经络与气血理论的应用经络与气血理论在中医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医师通过切脉、望舌、询问症状等手段来判断患者的经络与气血状况,从而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在治疗方面,中医医师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方法来调理经络和调节气血。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调节器官的功能。

中医养生的气血理论如何指导运动养生

中医养生的气血理论如何指导运动养生

中医养生的气血理论如何指导运动养生在中医养生的广袤领域中,气血理论宛如一座基石,为我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

而运动养生作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与气血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中医的气血理论究竟是如何指导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养生的呢?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气,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动力,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多种作用;血,则是营养身体各组织器官的重要物质,起着濡养的作用。

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从气血理论来看,运动对于气血的运行有着显著的影响。

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气的运行,增强气的推动作用,从而使气血更加通畅。

就像一条河流,只有流动起来,水才不会变得污浊,才能更好地滋养两岸的土地。

当我们进行运动时,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都被调动起来,心肺功能增强,呼吸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这有助于将氧气和营养物质更有效地输送到全身各处,同时也促进了代谢废物的排出。

比如,散步是一种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

在散步的过程中,我们的脚步有节奏地交替前行,身体的肌肉得到适度的锻炼,气血随之缓慢而平稳地运行。

对于那些体质较弱或者年长的人来说,散步既能达到运动养生的目的,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大的负担。

而像太极拳这样的运动,更是将气血运行的理念融入其中。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流畅,注重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调节气息,使气沉丹田,进而推动气血在周身的运行。

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调和气血,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效果。

然而,运动养生并非一味地追求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

过度的运动可能会损伤气血,导致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比如,长时间的剧烈跑步可能会让心跳过快、呼吸急促,超出了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从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因此,依据气血理论,运动养生需要遵循适度原则。

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同,所以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也有所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 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血的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 一。
血的化生
肾精 (水谷之精) 脾胃的运化 心、肺等脏 的配合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 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素问·调经论》说: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景岳全书·血证》又 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 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 已。”气与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对言之,则 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气有推动、 激发、固摄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故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呴之,血主濡之。” 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 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一、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 摄血三个方面。
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血 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 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 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 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能生血还包含了营气在血 液生成中的作用,营气与津液入脉化血,使血量充 足。因此,气的充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强,血液 充足;气的虚亏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易于导致 血虚的病变。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 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是源于气能 生血的理论。
二、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 面。
血能养气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 血液的濡养。在人体各个部位中,血不断地为 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血足则气旺。 人体脏腑、肢节、九窍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 血的供养,这些部位即可出现气虚衰少或气的 功能丧失的病变。血虚的病人往往兼有气虚的 表现,其道理即在于此。
气能摄血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 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 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 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 正常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如若脾气虚弱, 失去统摄,往往导致各种出血病变,临床上称 为“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因而治疗这 些出血病变时,必须用健脾补气方法,益气以 摄血。临床中发生大出血的危重证候时,用大 剂补气药物以摄血,也是这一理论的应用。
气的来源
水谷之气
(水谷之精)
元气 清气
(先天之精)
(自然界)

气的分类
元气
卫气

营气
宗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定义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 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 动的原动力
生成与分布
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 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 行于全身
生理功能
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 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 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 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 腑、经络、形体、官窍的 生理活动
气 血 理 论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正骨推拿科 蒋铖
推拿学
第一章 推拿临床的指导理论
气?血?
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 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气对人体有推动调控 作用、温煦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及中 介作用;血对人体有濡养作用及化神作用。
气的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 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 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 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 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 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 养作用的气。因其富有营 养,在脉中营运不休,故 称之为营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 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 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 用,故称之为卫气
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 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 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 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是 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 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 个方面 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 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 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 谷之气,其中由精华部分 所化生的为营气,并进入 脉中运行全身 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 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 谷之气,其中慓悍滑利部 分化生为卫气 营气的生理功能有化生血 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
气血失常
气的失常
气虚 气滞 气的升降出 入运动失常
血能载气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 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血证论·吐血》 说:“血为气之守。”《张氏医通·诸血门》说: “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说明气依附于血 而得以存在体内,并以血为载体而运行全身。 因此,血液虚少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 而大失血的病人,气亦随之发生大量地丧失, 往往导致气的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 称为“气随血脱”。
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疏泄 调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 即是气。”因此,气的充盛,气机调畅,气行则血 行,血液的正常运行得以保证。反之,气的亏少则 无力推动血行,或气机郁滞不通则不能推动血行, 都能够产生血瘀的病变。再者,气的运行发生逆乱, 升降出入失常,也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出现血 液妄行的病变,如气逆者血随气升,气陷者血随气 下等等。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血液运行失常时,常常 配合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即是气能行 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