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本-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时间:2011年7月30日上午地点:铜陵一中班级:铜陵十二中初二4班执教:夏昆过程:师:刚才张文质老师已经对我进行了一个全面的介绍,那我也来介绍一下他。
大家都知道,张文质老师是著名的教育学者,但是很多人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诗人,这一点让我很自卑,因为我不是诗人。
不过我们可以来学习一下前人所写的优秀的篇章。
这些篇章经过岁月时间的淘洗,穿过时间和空间用文字的方式来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共同的心中最珍贵的感情。
刚才张先生也已经帮我们介绍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请大家打开我们的资料。
我想这首诗很多同学不是太陌生,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首诗以及作者徐志摩呢?今天大家其实很累,八点钟大家就来了,坐在这里等一坐就是半个小时。
按照曹刿的理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是我看我们同学的状态却还是很好,没有竭。
可能大家有些紧张,其实我也是,那这样,请咱们班长来说一下?生:我对徐志摩的了解是,上学期我们曾经读过他的诗,也就是这首《再别康桥》,老师说他去过英国留学,是剑桥大学毕业的,所以他对那里的一些建筑十分喜欢,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比如这首《再别康桥》就很美,很有音韵美感。
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没有没关系。
其实很多同学以前可能已经通过这种或者那种方式接触过这首诗了。
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把这首诗没有感情地读一下,要读出什么效果呢?就读出“对不起,您的手机已经欠费停机”这样的效果。
学生集体朗读。
师:我怎么觉得还是有点感情呢?特别是大家读一首一尾的时候,轻轻的,悄悄的,很多同学很有感觉啊。
看来要把这首诗读得铁石心肠没心没肺是很难的事情啊。
那么我想再请一位或者两位同学自告奋勇再来读一下?有没有人愿意呢?(学生没有反应)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沉默是今天的铜陵啊呵呵!(两个女生举手)师:很好,那么请这两位同学来朗读。
(学生朗读)师:谢谢两位同学。
我刚才已经说了,读这首诗要不带一点感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刚才我有另一种感觉,从昨天到铜陵我们已经听了两节课了,昨天张老师说,铜陵的孩子普通话特别好,的确,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大家的普通话都很标准清晰悦耳,我做老师的听着都是一种享受。
《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再别康桥》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
下面是《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坐下。
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
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生:(举手)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
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
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生3:(板演)师:好。
记住了,徐志摩。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师:你推荐谁?生4:我推荐***师:你为什么推荐他?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生4:嗯……师:那你推荐谁?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师:好。
谢谢你。
读得不错吧?生:(全体鼓掌)师:有读错的吗?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
还有吗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
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生6:是“似(shì)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执教者:宝山区行知实验中学徐萍执教班级:行知实验中学高一(2)班一、导入主问题师:上世纪二十年代,诗人徐志摩曾留学于英国康桥。
他在抒情长诗《康桥,再会罢》中写到:你是我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精神依恋之乡。
(PPT出示)1928年8月,徐志摩重返康桥,在优美恬静的康河畔流连忘返。
回国途中,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感受其独特魅力。
1、师:首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具有音乐美的诗歌。
《再别康桥》预备起(教师领读)2、师问①:诗题是“再别康桥”,首尾两节处,诗人告别的对象具体是什么?师:哪些句子表明了这点?(教师提醒)生:首段里的“作别西天的云彩”。
(教师再提醒,板书)生:尾段里的“不带走一片云彩”。
师:这里的云彩具体指什么?生:浪漫美好的回忆……3、师问②:诗人告别的是母校康桥,为什么变成了告别“云彩”,云彩和康桥有什么关系?生:云彩是康桥的美景之一。
生:云彩是美丽、美好的,这也是康桥的意象。
师:(补充)更恰当地说,是作者对康桥的何种意象呢?生:是美好的回忆,是作者在康桥求学期间美好往事的回忆。
生:我觉得云彩代表了作者想要留在康桥的一种情感。
师:我们说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景象。
云彩寄托了诗人对母校的什么情感?生:对美好往事的留恋。
师:下面请同学再次朗读收尾两端,看“我”是如何告别云彩的。
(教师领读)师:那么诗人在首尾两节是怎样告别云彩的呢?生:首段是轻轻的,尾段是悄悄的告别云彩。
师:板书(轻轻的、悄悄的)师:请同学简要的赏析一下这两个词语。
有什么表达效果?生: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爱恋,不忍心打破这样一种宁静的氛围。
师:请问还有补充吗?这两个是什么词语?(教师提醒)生:叠词师:那叠词表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呢?生:轻盈的。
生:柔和的。
师:那诗人“轻轻地”来,“轻轻地”走,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特性?生:缥缈、飘逸。
师:(总结)所以我们说诗人告别母校时是这样的轻盈柔美,是这样的飘逸洒脱。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教授者:教学过程: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育》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
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
(关于优化设计)今日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
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
(上课铃声响)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今日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判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
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沟通。
一个同学:我看过一些文章,好像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同学: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同学二:他是新月派诗人。
同学二:从优化设计的。
同学三: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同学三:(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同学四:飞机失事。
你们看了朱光潜的文章可能比较清晰。
一个人不肯定写诗但要有诗情。
就讲徐志摩这个人可以讲许多,我不想讲许多。
我们不能因一些事情否认他的贡献。
时间过得越长,对人评价越客观。
同学们课前有没有读过?同学:读过。
同学齐读。
还没有读完时――我们可以拿读毛的试一试,这首诗背景大家不是很清晰,他还写过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我从中摘抄了几段。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在……只见我出神似的(你们想像一下,客观上讲,他的五观不是很英俊,但是身材很儒雅,可以想像一下他在桥上的情景)青苔凉透了我的,,,,难忘从前的黄昏,像的山形,衬出,,,,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抓住另一个段落:我经常在夕阳西下时骑着车着,,,,,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有两三幅画,,(我读他的散文觉得上个世纪的白话散文还不是很成熟。
)一样的奇妙。
(读到这个我想到了我有新疆的伊宁,水天一色。
我真的跪下去了。
(你们听到这个就理解了为什么他对金柳有那么的眷恋)对着那冉冉的金光。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高一英语必修课,要求把文言文思想运用到现代英语表达当中。
再别康桥是新编选修5教材的课文,是由徐志摩所作的一首抒发怀念之情的现代诗作。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能够了解作者徐志摩所述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该课文的震撼感、美感和文学内涵,寓教于乐,掌握文言文与现代英语表达之间的转化。
通过学习本课程,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史实和艺术内涵;2.掌握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促进学生分析、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老师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徐志摩及其作品的信息,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丰富学生关于此课文的知识面。
2.集体讨论:教师以在线或现场会议的形式组织学生们讨论课文,提出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比如:对该课文的感性理解和理性分析,对作者的评价等等。
3.小组合作:将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每组认真分析和解读该课文,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彼此辅助。
4.课后作业:学生可以展开阅读,进行个人的文学鉴赏和思考,可以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经验,深入分析写作的艺术手法并撰写自己的文学评论,以此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课前小结:老师向学生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及作者。
在这部诗中,作者徐志摩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被完美地表达出来,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伟大的后人”的慈爱和祝福之情。
2.预习导入:提前几天,让学生预习本文,运用他们对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理解和表达技巧,尝试转化“别离”的情感。
比如根据“桥”这个情境词一个人离别的画面,进行想象性表达。
3.阅读教学:请学生分组,小组联合解读,学生可以用他们理解的话语进行讨论。
教师还可以辅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区分文言意象中的意境和现代意境的表达。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武夷山一中叶鹿教学目标:1、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意境美。
2、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欣赏法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我们学过许多离别诗,同学们能回忆起来一些吗?生(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生(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是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唐朝大诗人王勃与友人的豪迈之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的伤感作别。
今天,我们来学习被誉为“现代别离诗经典”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他是如何与康桥作别的。
(幻灯片展示课题《再别康桥》)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师: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幻灯片展示写作背景)师:这首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回国途中。
1928年7月底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可是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在归国途中,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三、介绍康桥和诗人的关系(幻灯片出示康桥4幅图片)师:这就是康桥,今天称作剑桥,1920年,24岁的徐志摩来到康桥,在这里学习、生活了两年,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形成了所谓“康桥情结”。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拔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下面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
(画线处文字用幻灯片展示,全班自由朗读,师巡视,时间5分钟。
)师:刚才的自由朗读阶段,同学们朗读得不错,下面请一个同学朗读这首诗,注意通过节奏的舒缓、语调的轻重等表达情感。
人教版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课堂实录罗湖外语学校胡莹师:上课。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
投影上面的这些大家有熟悉的吗?生:有。
(和老师一起诵读投影上的诗句)师: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一种大气;有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还有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苦涩,谁不为离别而伤痛呢?仔细观察一下,这些作者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生答),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却由自然景物入手,与物作别。
显出了飘逸之美,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离别呀?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重温他的康桥之梦,体验他对心中康桥的眷念与不舍。
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本诗,一起来诵读这首《再别康桥》。
(师生齐诵全诗)师:从刚刚的诵读中我发现大家的感情还有一点点的平淡,可能大家暂时还没有走近徐志摩,接下来我们慢慢去走进他。
这首诗本身是一件非常完美的艺术品,但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它的每一小节,也都是一首首小诗,既有联系,又有可独立品评的情感,大家的性情也不尽相同,下面请你们带着你自己的个性读读这首诗,迅速挑出你所喜爱的一节,并重点赏析。
可以从词语、意象、情感各方面进行品评。
现在大家自由诵读。
(投影字音字形,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字词的好习惯,请学生批注。
)师:先在我们来看看你们喜欢的是这首诗的哪一节。
谁先来?生(女1):我先来。
师:你先来鉴赏哪一节?生:我鉴赏第五节。
师:先按照你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一节。
找一找关键词。
(生诵读第五节)生:我觉得诗人很多情。
我找的关键词是放歌、寻梦、漫溯。
诗人在寻找一种梦想的意境。
师:有没有同学补充鉴赏这一节呢?生(男1):我喜欢的也是第五节,找的关键词是寻梦和沉默。
我是五六节一起鉴赏的。
第五节作者说的是一个梦的追寻,也师康桥的美景激发了作者放歌的强烈的渴望。
师:哦,强烈的渴望,而且这种渴望是无法阻挡无法抑制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自读诗歌,把握诗意。
2.理解三美,明确意象。
3.背景探幽,把握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绘画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课(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2014年有部特别火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剧中主人公为何以琛、赵默笙,不知道大家看过没?《何以笙箫默》之所以收视率高,在于导演所取得极富诗意的名字,大家能猜出来出自那一首是吗?学生回答(《再别康桥》)。
具体到诗句,是哪一句呢?生答(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正所谓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
也从侧面反映出《再别康桥》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一起赏析《再别康桥》。
(二)初读感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学生自读,理解诗意。
2.学生朗读,师生互评。
3.初步感知诗歌之美,美在何处?(音乐美、建筑美)(三)探究意象,把握情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即是通过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大家沿着诗歌节次找找都有哪些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清潭、康河……)让我们沿着这些意象开始寻美之旅。
(1)教师诵读第一节。
(2)提问: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与人告别,如:执手相看泪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什么这首诗歌却“作别西天的云彩”?(学生那探究思考)教师点拨补充:与物告别,是一种单方向的告别方式,目的在于突出自我的情感。
诗人在和他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进行对话,这种情感是隐藏在心头的秘密,大声喧哗是不合适的,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会议的氛围,才能沉浸在自我的情感之中,诗歌在清新之中略带伤感。
2.第二节学习(1)学生朗读。
(2)这一节最典型的特征是采用古典意象来表达情感,是哪个意象呢?(金柳)古典诗词中写柳的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离别的不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正是“几条杨柳,沾来多少泪痕”。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这种情况,比如你到商店里看到一种你非常喜欢的笔,但是,这种笔很贵,你回家问爸爸妈妈要钱去买,可你爸爸妈妈说你不是有很多笔吗,不买!但是,有一天,你爷爷给你买来了这支笔,你非常高兴。
以后你每次看到这支笔,你就认为这不是一支笔,而是——生:爷爷的爱。
师:本来是一支笔,在你心里那不是笔,成了爷爷的爱。
那么,这里作者说不是清泉,那是什么呢?生42:象征着梦师:什么梦?生42:是……是……师:象征着爱情,知道吗?师:天上的虹,怎么揉碎了呢? 刚才说了是风吹,就不完整了,但这是表面的。
破碎的是什么呢?生43:爱情。
生44:希望,梦。
师:是消失了吗?生45:没有,埋在心里。
师: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师:这种写作手法,不是徐志摩的独创,在宋代苏东坡写了一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杨花柳絮呀,同学们看过吧,我们看来,那就是杨花,可苏东坡却说不是杨花,是离人泪。
这种写作手法叫“移情”,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到了他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上。
直接写太直白,没有意思,这样写,让我们去猜,越猜越有意思。
以后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生46:快一点。
师:但不是轻快,而是什么感觉?生47:忧伤。
师:为什么忧伤?生47:因为美好的梦想破碎了。
师:而他又没有忘记,他埋在心里,心应该荡漾一下,对吗?生:嗯。
师:荡漾了多少下才合适?你们荡漾过吗?生:(笑)师:你们太小了。
把前面的连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师:出现了梦,下面的小节应该写什么?生:寻梦。
师:请你读下这小节。
生48:(读)师:好,我问你,作者是什么样的梦?寻梦,作者用的什么标点符号?生48:问号。
师:问谁?生48:问自己。
师:寻梦,你解释解释什么意思。
生48:寻找彩虹般的梦。
师:那是什么样的梦?下面有没有描述?生48:星辉斑斓的梦。
高中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实录:上课问好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
大家知道康桥在什么地方?生:英国师:英国的什么地方?生:剑桥师:剑桥大学是英国的学术中心,也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师:为什么说再别康桥?(展示图片并讲解)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
徐志摩先生生前曾三次到过康桥,第一次是在1920——1922年游学于此,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二年半的时间,回国前夕写下诗歌《康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之情;第二次,1925年诗人再次来到康桥,回国时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旧梦重温,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师:那学习这首诗歌,除了了解这些背景之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写这首诗的作者,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学生交流)师补充:生读大屏幕上的介绍:徐志摩,浙江省海宁人。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发表诗作.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创建于1923年,地点在北京,创始人有徐志摩,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人。
此诗派也被称之为新格律派,讲求诗的格律。
此诗派著名的艺术主张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再别康桥》是”三美”原则的充分体现.。
为此,我们确定了今天学习的两个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二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一遍诗歌,初步把握诗歌的内容(学生自由朗读)师:读过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下面字音你注意到了了吗?河畔( ) 荡漾( ) 青荇( ) 榆阴( ) 揉碎( )浮藻( ) 长篙( ) 漫溯( ) 斑斓( ) 笙箫( ) 生:读师订正并出示答案河畔(pàn ) 荡漾(yàng) 青荇( xìng) 榆阴( yú) 揉碎( róu)浮藻(zǎo) 长篙(gāo) 漫溯(sù ) 斑斓(lán ) 笙箫( shēng xiāo )(提示:有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都要拿起笔来记到书上)师:读准了字音,有哪个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生:(举手)读课文(掌声)师:(对读书的学生)你的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你自己感觉这首诗要读好应该注意那些问题?生:应该把握作者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读;再就是诗歌有韵律美,读的时候把握好语速师:非常好,请坐!(问其他同学)你感觉她读的怎么样?生:我觉得她的优点是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有感情的读课文,而且读出了其中的抑扬顿挫。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创新性实验教学实录课题:《再别康桥》课型:诗歌鉴赏课执教:符书梅教学过程上课:师生问好第一阶段:导学(师导,创设问题情境,为学习新诗做好铺垫,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二首词,初步接触了现代诗歌,也初步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一些方法技巧。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习诗歌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鉴赏呢?生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师:回答得不错。
还有哪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生2:学习鉴赏诗歌,还可以对诗歌语言进行感知和分析,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鲜明、生动的形象(意象)。
生3:我补充一点。
最后还要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品味,感受意境之美,进而领悟诗歌的主题。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诵读、感知、品味。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鉴赏现代诗歌《再别康桥》。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诗人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
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这首诗的音乐、语言、意境方面的特点,体会这首诗的风格特点。
(教师板书课题。
)第二阶段:悟学,学生自学自悟。
师: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根据课前预习,请各组同学代表完成以下问题:字词、作者简介、背景简介。
生4:这首诗的字词不多,重要的是注意读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沉淀.diàn、浮藻.zăo、满载.zài、漫溯.sù、似.的sì。
生5:徐志摩,生于1896年,浙江省海宁县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社成员,崇尚英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中国资产阶级在文学上的一个代言人。
留学英、美,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飞往北平,在山东济南遇难,年仅35岁。
作品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代表作《再别康桥》。
生6:我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幸福的日子,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篇一:《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师: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
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板书课题:再别康桥徐志摩)师: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生同说)。
师:为什么说是一首送别诗呢?你们从哪里得知的?生齐:“别”字。
师:对,“别”是告别的意思(生同说)。
回顾一下我们以前有学过哪些告别诗?师:告别诗可以分为很多种。
比如:1、情谊深厚。
李白的《赠汪伦》(师生同说)。
2、依依惜别。
我们以后会学到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完全道出了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3、借离开表达心志。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玉壶”(师生同说)。
师: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未改初衷的事实。
4、对朋友的担心记挂之情。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关无故人”(师生同说)。
师:朋友“西出阳关”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5、美好祝福。
高适的《别董大》说)。
师:“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
师:从我们刚刚举得一些例子来看,离别的对象是人,那我们来看看徐志摩离别的对象又是什么呢?生齐:跟康桥道别。
师:桥能跟人道别么?生齐:不能!师:那么,这里用的是拟人(师生同说)师: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与康桥道别呢?生1:康桥很漂亮。
师:哦。
康桥的环境很美,不忍离开。
还有吗?我们看这个题目是“再”别康桥,“再”是什么意思?生:又!师:是“又”吗?大家之前有没有学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古文中是“第二,二次的意思哦。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师: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歌总是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有这么一首诗:“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
”(生笑)师:大家笑了。
请问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生:这首诗歌很生动。
师:哦,是吗?有没有其他意见?你起来说说。
你为什么笑呢?生:我觉得这首诗有点幼稚。
很好玩。
师:好,请坐。
这首诗好像没什么诗味。
严格来说。
算不上什么诗歌。
我想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可能有些更美的诗歌,哪位同学给我们背诵一下你印象深刻的诗歌?生: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师:好,是徐志摩的诗。
生: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师:好,还是徐志摩的诗。
有印象最深的古诗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不愧是扬州人!大家都有印象深刻的诗歌,相信大家对诗歌都有一定了解。
请看这首诗,(展示PPT)这是古人看到满天飞舞的雪花后写的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生笑)呃,这位同学你谈一下,你觉得这三句像诗吗?生:我觉得不太像诗。
师:为什么呢?生:首先,我觉得单从它的前面三句来看。
没有非常深刻的内涵。
师:嗯。
没有内涵。
生:然后它的结构太简单了。
师:太简单了?换而言之,如果这也叫诗的话。
那我就是大诗人了,在座的各位就是小诗人。
(生笑)(展示PPT)加上一句“飞入芦花皆不见”,现在是否有了诗味?生:有。
师: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加了这句就有了诗味?生:因为最后一句话把这首诗的意境体现出来了。
师:意境?什么样的意境?生:就是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你怎么看出他对雪有喜爱之情呢?生:飞入芦花皆不见,把雪人性化了。
师:好,请坐。
他说加了一句之后,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了。
还有其他的见解吗?生:它写出了那种大雪漫天纷飞的感觉。
师:你怎样体会到这种感觉的呢?生:因为一开始是“一片两片三四片”,紧接着是“五片六片七八片”,其中的数字逐渐递增,到了第三句是“千片万片无数片”,也就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的气势。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上课铃打响,学生全体起立)(大屏幕显示)再别康桥生齐说: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要一起重温徐志摩的一篇名作,它的题目叫——师生齐:《再别康桥》!师:我知道大家不久前刚刚学过这首诗歌,但是我今天要告诉大家,经典就像一坛好酒,越放它的味道越醇香,徐志摩的这一首《再别康桥》就像这样一坛美酒一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它,再次品尝这历久弥新的一种醇香。
师:那么,我先给大家把这首诗再来朗读一遍。
让我们再来进入这首诗歌的意境。
(大屏幕缓慢随朗读显示《再别康桥》全文)师(激情范读):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掌声)师:我想大家的掌声不仅仅是给我的,更多的是被《再别康桥》的美所深深地感染和陶醉了,然我们暂时先从这首诗歌里走出来,我们今天先让大家看这样一首诗歌,也是同样来写和康桥告别的一首诗:《康桥,再会吧!》。
有没有同学在这节课之前读过这首诗?(无人回答)师:有没有?都没有。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好吧,我们集体来读这首诗。
我来起个头:(大屏幕显示)师(深情):康桥,再会吧!1——2——生齐诵:�6�5康桥,再会吧;�6�5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6�5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6�5难忘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 �6�5淹没了寺塔钟楼,长垣短堞, �6�5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 �6�5难忘茂林中老树纵横;巨干上 �6�5黛薄茶青,却教斜刺的朝霞, �6�5抹上些微胭脂春意,忸怩神色;�6�5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6�5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6�5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6�5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6�5难忘榆荫中深宵清啭的诗禽,�6�5一腔情热,教玫瑰噙泪点首,�6�5满天星环舞幽吟,款住远近�6�5浪漫的梦魂,深深迷恋香境;�6�5难忘村里姑娘的腮红颈白;�6�5难忘屏绣康河的垂柳婆娑,师:好了,大家读得非常的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上课铃打响,学生全体起立)(大屏幕显示)再别康桥生齐说: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要一起重温徐志摩的一篇名作,它的题目叫——师生齐:《再别康桥》!师:我知道大家不久前刚刚学过这首诗歌,但是我今天要告诉大家,经典就像一坛好酒,越放它的味道越醇香,徐志摩的这一首《再别康桥》就像这样一坛美酒一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它,再次品尝这历久弥新的一种醇香。
师:那么,我先给大家把这首诗再来朗读一遍。
让我们再来进入这首诗歌的意境。
(大屏幕缓慢随朗读显示《再别康桥》全文)师(激情范读):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掌声)师:我想大家的掌声不仅仅是给我的,更多的是被《再别康桥》的美所深深地感染和陶醉了,然我们暂时先从这首诗歌里走出来,我们今天先让大家看这样一首诗歌,也是同样来写和康桥告别的一首诗:《康桥,再会吧!》。
有没有同学在这节课之前读过这首诗?(无人回答)师:有没有?都没有。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好吧,我们集体来读这首诗。
我来起个头:(大屏幕显示)师(深情):康桥,再会吧!1——2——生齐诵:65康桥,再会吧;65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65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65难忘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65淹没了寺塔钟楼,长垣短堞,65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65难忘茂林中老树纵横;巨干上65黛薄茶青,却教斜刺的朝霞,65抹上些微胭脂春意,忸怩神色;65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65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65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65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65难忘榆荫中深宵清啭的诗禽,65一腔情热,教玫瑰噙泪点首,65满天星环舞幽吟,款住远近65浪漫的梦魂,深深迷恋香境;65难忘村里姑娘的腮红颈白;65难忘屏绣康河的垂柳婆娑,师:好了,大家读得非常的精彩。
我想问一下大家,读了一遍之后,能不能非常简单的了解到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绪呢,能读出来么?什么情感?来,(点起一名女生)你来说一下。
生1:我觉得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他很难忘,很依恋。
师:难忘和依恋这种感情,是吧。
你从什么地方看得出来?生1:他在好几段句首都写到了“难忘”这几个词,然后还有在,“我心中盛满了别离的情绪”,还有“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以及倒数第二段这个“浪漫的梦魂,深深迷恋香境”都表现了作者对康河的深深难忘和依恋。
师:这位同学读课文非常能抓住重点,大家听出来没有?她抓住那些词汇了?生齐答:难忘!师:而且这种直接传达出作者情感的词语直接把握住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吧。
好了,非常好。
那么,我现在就要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了:在这两首诗歌里面,你喜欢哪一首会多一点?哪一首?零星学生:前面那首。
师:《再别康桥》?为什么?(无人应答)师:你们知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能不能猜得出来是谁?生2:徐志摩。
师:他非常的聪明。
因为有了《再别康桥》自然有第一次离别。
大家都知道,徐志摩实在1922年求学完了以后离开康桥的,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歌。
当他1928年重游故地的时候,才有了今天这首作品:《再别康桥》,这是6年以后的诗作了,那么6年以后的诗作为什么在文学史上要比他第一次的作品更广一点,这个奥秘到底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个问题。
我先让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通常来读一首诗或者来比较诗歌作品的时候,一般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呢?你会比较它的哪些角度?(点一名学生)来。
生3:我觉得,如果要比较两首诗的话,应该可以从它的情感还有表现手法。
(师在黑板上写下)情感,手法师:还有么?生3:语言风格(师在黑板上写下)语言师:好了,还有么。
生3:我回答完了。
(另一名同学举手)师:好,来。
生4:我觉得我可能首先会从题目的角度。
师:题目?还有什么?生4:再有就是文章的开通和结尾,就是整首诗的开头和结尾。
师:它属于哪一个角度,开头和结尾是不是一个角度?生4:结构。
师:哦,结构的方面。
(师在黑板上写下)结构还有吗?(生4摇头,后一人举手,师点头示意起立回答)生5:我觉得让我分析,我可能会从诗中的形象来分析,就是这首诗它到底是以作者本人为原象还是说他选择了一个意象。
然后根据抓住意象的特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可能就会把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好……呵呵,我板书形象还是意象?生5:我觉得形象就分了人物和意象。
师:好。
(师在黑板上写)形象那个男同学。
(生5坐,另一学生起立)生6:首先,我认为比较这两首诗的时候,这些都是看到诗上面的文字意象和认识上面比较的,但我认为比较这两首诗的时候,首先要比较他写这两首诗的不同背景于环境然后进行一个比较。
恩,通过这些环境和背景的一些资料,通过理解会加深对两首诗不同的认识。
(指了指板书)然后才能进行这些方面的比较。
师:你说到了一个,咱们比较诗歌的一个基础,是吧,好,这个刚才我已经简单介绍了一下,没有做详细的一个深入。
来,这位同学。
生7:假如说让我来比较这两首诗的话,我首先会从它们不同的意境上来比较,因为每一首诗作者都会通过一些特别的意象,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而表现出一种特别优美的意境。
师:对这种意象所达成的一种特殊的意境,你会比较它们,是吧。
生7:是。
师:好了,非常好,我觉得同学已经说得特别特别全面了。
现在呢,咱们是做这样的一个工作,我们把我们刚才的这种梳理把它深入下去,我们前后四个人一个小组,你们商量一个你们自己觉得最有感触的角度,然后进行细致深入的一些阅读,看它在这些方面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好吧。
恩,最后一个小组因为不够四个同学,没有办法组成一个小组,你们最后一排四个同学一个小组,其他的前后四个同学一个小组。
师:你们先商量一个最感兴趣的角度。
(学生积极讨论,老师来回巡视)师:我刚刚和几个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我觉得,咱们有些小组是达成一致的共识了,做了更深入的探讨,有些小组的同学是没有达成共识,他们互相把自己的看法向同伴是诉说了一下,这也是一种方法。
都可以,好吧。
那就我请咱们,恩,如果是达成一致的小组,你们就推荐一名同学,谈谈你们的最后的结论。
如果要是有个人的观点,那你就说说你自己的观点,好吧,来,哪一组?(一同学举手,起立)生8:我们更喜欢《再别康桥》这首诗,因为把《康桥,再会吧》和《再别康桥》我们进行了一次对比。
我们就看到《康桥,再会吧》这首诗的辞藻特别的华丽,而《再别康桥》这首诗它就比较清新淡雅一些,如果说拿一个比喻来做比吧,我愿意把《康桥,再会吧》比作一个画很浓装束,但是空有华丽外表却没有很多实质内涵的一个女子。
而《再别康桥》呢,我愿意把它比作一个本来就是天生丽质的一个女子,就是画一种淡淡的装束,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我们认为在《康桥,再会吧》这首诗里面它的感情是比较单一的,整首诗看下来呢,有很多个难忘,就只是抒发了他对康桥的一种眷恋之情。
但是呢,他把这个很直白的表现出来了,都是难忘,我们就觉得这种感情已经太过于直白了,没有能够深入到我们的内心。
但是呢《再别康桥》这首诗,它并没有很明确的点出我对康桥有多么的依恋跟眷恋,但是呢,正是因为这种很深刻的内涵,可以使这首诗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而且这首诗呢,他不仅仅是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他的思想层次还上升了一个台阶,比如说吧,就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梦呢,实际上就是讲他一生中实际的追求,他对于爱,对于美,对于自由的一种追求。
所以这首诗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思想层面上都是要高于《康桥,再会吧》这一首的。
师:太佩服她的表达能力了。
非常细致,有一点,会说比喻的人一定是最聪明的人。
这位同学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来阐述她对这两首诗语言的不同理解,是吧。
我们把她刚才的回答梳理一下,这位同学回答了几个层面上的意思,你们听出来没有,几个层面?她说了那几个方面呢?生齐答:语言。
师:语言是吧,(在板书语言后面画了一个大括号)先说第一首诗再回到第二首诗《再别康桥》好吧。
先把她的回答回忆一下,他说另一首诗在语言上怎么样,稍微华丽一些是吧。
(写下华丽)那第二首诗用了什么样的词汇,语言怎么样?生齐答:淡雅,清新。
师:淡雅一些,清新一些。
(写下淡雅)这是语言的感觉,两个是不太一样的。
师:她还谈到了那个层次?生齐答:情感!师:你们听得非常认真,对,情感的层面。
情感她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在情感后面打了一个大括号)你们听明白了没有?来,我请你说一下。
(叫起来一名同学)生9:我觉得她是从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的不同来分析的。
师:方式不同,也就是他的什么不同,抒发的什么不同了,方法不同,是不是?她说一首诗含蓄,一首诗什么了?生齐答:直白。
师:是直白,这是从情感的抒发方式上比较的,是不是?(写下抒发方式,并在后面又画了一个大括号,写下含蓄、直白)还有呢?她还说到了情感的哪些方面?其他同学怎么看?生齐答:内容!师:内容!这点提的非常好。
内容或者内涵也是不同的,这位同学或者她们小组的同学认为(一边说一边写下内容二字)《再别康桥》这一首诗,她说第一首诗的这个情感比较怎么样,单一。
而这首是更加什么?生齐答:丰富。
师:对,丰富,他是这样来比较的,是吧。
(写下,单一、丰富)师:说到这两个层面上的问题,我们先不提其他组的看法,先对她们的看法,你们有没有异议?(一同学举手)师:来,这位同学。
生10:恩,我有异议。
就是,对于一首诗的好坏的判别不能从它的抒情方式上来判别,诗它的抒情方式直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古代的诗歌,像《上邪》这样的爱情诗,它的抒情方式也是非常直白的,但它却流传千古,所以,她不能从一首诗的抒情方式是直白还是含蓄上来判别诗的好坏。
师:好了,挺清楚了没有?生齐答:清楚了。
师:同意吗?这个小组,你们有说法么?(一人举手)师:那你来说一下。
生11:恩,就是我们小组就感觉到,他这个直白和含蓄的表达方式并不是一个方式的问题,而是通过一种表达方式,我们能看出来诗人情感的一种前后的变化。
就是说是,当他刚刚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可能记忆中呢,还是那些有代表性的东西,但是离开6年以后,记忆中剩下的就是只和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一些东西,那时候,这个地方,就不再是作为一个自己曾经在那里生活过得地方,而是作为一个精神寄托、一个精神家园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