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教师版)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含答案)
2018年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3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含解析).pdf

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按照新课标《考试说明》的规定,“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新课标卷中是“必考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出题文本主要指论文、杂文、评论等。
论文主要指比较浅显的学术类论文,杂文则可以指针对时事、热点话题的杂感文章,评论主要可能涉及影评、书评等。
论述类文本阅读所涉及的考点包括: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抓各段中心句。
注意抓住各自然段的中心句,而这些句子一般在首句和尾句的位置上。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要点;归纳时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2.抓过渡句。
过渡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3.研究标题、头尾。
标题常能反映作者立意的角度,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或旁征博引,文章结尾或卒章显志,或总结全文,或画龙点睛,均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
4.综合段落大意。
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中心意思,这是归纳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最有效的方法。
5.注意关键词语。
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如同被反复敲击的琴键,其乐音往往是乐曲的主旋律,是文章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
二、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注意确定有效答题区间。
一般情况下,原文会用一些篇幅对重要概念进行说明或阐释,有的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文章的段落里。
解题的关键就是要寻找相关信息,弄清楚重要概念的内涵。
2.树立语境意识。
一般情况下,重要概念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来表达某种意思,因此,文中总是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出现与重要概念相关的信息。
解题时要结合语境,联系全文,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含答案)(全国)(3)

2018届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例1] (2016·全国丙卷第1题)方法一切片比对法[例2] (2014·安徽高考第2题)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原文信息: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
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
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
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
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
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浙江选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pptx (共72张PPT)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神奇的货币与变的价格 专题1
重难知识巩固篇 常见失分考向篇 解题方法提炼篇
-3-
近三年浙江卷考查情况统计
年 份 2017 2016 2015 论述文 选 论述文 《思维与 论述文 《语言变革与 选 文 自《传播学概 语言》 列夫· 维 中国现代小说(节选)》 论》 施拉姆 果茨基 文中重要概 文中重要概念含义、 重 文中重要概念含 念含义、重要 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义的理解 句子含意的 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 文中重要句子含 理解 合, 语言特色的分析 意的理解 考查点 文中信息的 文章结构的把握, 中心 文中信息的筛选 筛选和整合 意思的概括 和整合, 语言特色 中心意思的 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 的分析 概括 倾向的评价 文本的综合分析
神奇的货币与多变的价格 专题1 1 2 3
重难知识巩固篇 常见失分考向篇 常见失分考向篇 解题方法提炼篇
-8-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 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 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 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 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 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 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 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 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 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 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 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018年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必考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人教版高三)

专题二必考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9分的保分题,一分都不能少2017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变化较大:一是3套全国卷在命题思路上均非常有层次性,第1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2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方面的把握,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二是题目难度加大,特别是第2、3题。
针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变化了的新形势,备考时不能沿袭“旧法”,而应及时调整思路,对每个新题型分别进行深度剖析,以明其考查实质,通其解题技法,力争9分题目不丢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①《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
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
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
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
②《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
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
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
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
《文言》则将此爻用于人伦,认为弑君、弑父之事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之故。
依此例可以得见,《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其用词简约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美。
③在有关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论述中,“对称”这个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紧密相连,如秩序、匀称、和谐等。
在古典主义美学的奠基者贺拉斯那里,则被称为“合式”,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
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
首先,乾下乾上构成全阳爻,光辉灿烂,没有瑕疵。
其次,六爻之间上下呼应,形成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称关系。
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究其终是看人在天地构成的时空维度中如何做到静则专、动则直,以悠游于天地间,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2018届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经典复习课件

(2)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 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概 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而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 结构思路的把握,考查较少。 2.从命题形式看,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命题有以 下规律: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多选择论述类文本中的社会科学 类文章为阅读材料,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着重考查对文本 信息的准确把握。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 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 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 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 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2018届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习经典课件
惠州市博罗县华侨中学 高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步骤设计
• • • • • • 1、专题突破设想;(总思路) 2、高考怎么考;(呈现2016年高考题) 3、考题怎么命;(六手段八陷阱) 4、文章怎么读;(宏观思考微观勾画迅速串联) 5、考题怎么做;(与谁比、怎么比,比什么) 6、真题见真功;(读文勾画示范;实用,可操作 性强) • 7、玩游戏解题。
(2016· 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 题。 (9 分, 每小题 3 分)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 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 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 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 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 正确的一项是( B )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 不像传统的故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 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 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 叙述形式方面, 或在素材来源方面, 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 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 小说和传 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 么紧密。
2018高考语文二轮导学案第5章1论述类文本阅读Word版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目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期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制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阻碍越发普遍。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非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进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事实上这一概念并非存在。
尽管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进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转变是“末”,全然点并无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要紧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高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阻碍,以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最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偏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高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以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
论述类文章阅读 教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教案第至课时总计课时论述类文章阅读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什么叫“概念”?什么叫“重要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某一事物的所有性质及其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属性;其中,为该事物所特有的并对该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重要概念”仅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一个“概念性”词语;而“重要词语”则相对比较宽泛,包括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等。
(2)“含义”将以什么形式出现在考题中?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属性、内涵和外延。
属性是指概念的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甚至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外延是指从概念性质出发向外引申所关联的现象或事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对理解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上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所谓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包括以下三个层次: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2)理解文中句子与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句子的基础,句子是词语的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如何理解“筛选”和“整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论述类文章阅读能力的要求。
筛选是指阅读过程中,在辨别信息主次的基础上,根据阅读目的对信息进行搜寻,选取重要词句,舍弃无关信息的过程。
最新-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版)苏教版 精品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版)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命题稳中求变,其中主要变化为现代文阅读中散文阅读分值将减少3分,论述类(或实用类)将增加3分,变选择题为简答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调整增大了学生的答题难度。
但学生只要学会去分析文本,掌握一些答题方法,还是好取得较好的成绩的,不必紧张,更不必庸人自扰。
教学重点:1.熟知考点,有针对性地学习。
2.掌握各个考点的解答方法。
3.明确论述类文本的解答思路。
考点阐释: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
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
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方法指导:(一)根据处理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阅读论述类文章宜采取三遍阅读法。
(1)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
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
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要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
“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
2018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6.因果 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 因果颠倒,即把“因”错断为 “果”,“果”错断为“因”, 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 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 因果关系。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 需注意:(1)选项句中 的“因”与“果”在 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 置。 (2)注意一些改换因果 关系的关键词,如之 所以、就只要等。
7.混淆 是非
将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 选项句中往往会出现 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含有肯定或否定的关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 键词,如没有、每、 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 无、无 【教你思维】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典例说法】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 题目。(导学号 56110000)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 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 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 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 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 或邪恶力量抗衡, 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 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 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 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 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 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 子往往相差很少,有 时增加、减少一两个 词语,有时甚至是增 减了“的”“了”等 虚词;或者换了一个 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 改变了意思。
2.无中 生有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 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 中并无此意,是命题者凭 空捏造出来的,是故意迷 惑考生的。
(1)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 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 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 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 置。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含答案)(全国)(2)

2018届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形式为三个单项选择题,且考查点相对稳定。
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
考生若能了解命题者设置选项的陷阱及设置陷阱时所用的命题手段,在阅读选项时就会有意识地揣摩选项容易设置错误之处,就能找出选项的设误规律,快速准确地锁定答案。
下面就从命题人设置错误选项的手段及设置选项错误类型的角度作重点分析,寻求答题对策,以期让考生明确题目怎么命,洞悉高考怎么考,提前预知命题点。
(一)命题人设置错误选项的“6大手段”在高考中,要想准确确定选项,首先要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6种手段,这样才能在解题时定位比对的关键区域和核心信息。
了解了命题者设置错误选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者的设错规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错误,从而排除错项。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8个角度设置陷阱:二、高考怎么考——2大题型研透考题的前世今生(一)区间单一性题目选项来源:这类题目的选项来自一句或相邻的几句,选项的信息蕴含于信息句之间,选项是对原句中相关信息的直接转换和整合转换。
主要考查词语的比对和句间关系的理解等。
答题时,只要把握住相关信息句之间的关键点,即可对该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2016年全国甲卷第1题A项:信息都相符,所以该项正确。
(二)信息跨度大的题目选项来源:这类题目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选项信息距离远(语句较长,有时含有几个分号、句号,至少是三个逗号),并且信息分散在各个段落中或一个段落的不同位置,点多面广,使考生一眼不能穷尽,“乱花迷人眼”;二是由已知信息推理隐含信息(如“文本观点迁移类”题目)。
前者主要考查通观全段或全篇,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综合判断的能力;后者主要考查由相关信息推理隐含信息,或是理解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如2016年全国乙卷第3题B项:信息都相符,所以该项正确。
又如2016年全国甲卷第3题B项:要意义。
(完整版)2018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题型特点1、客观选择题型,分值多年不变2、考查的重点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以及归纳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对文中结构思路的把握,考查较少。
3、加强对文本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把握。
阅读原则:答案就在原文中1 、审题:审清题干要求、审定阅读区间2、培养两种心态:专注、仔细。
3、掌握一个前提: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4、用好两个方法:比对法(比对词语、比对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排除法。
5、识别命题中常用的干扰陷阱(主要的几种).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方法:1、删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删减修饰语而改变句意(内容扩大或曲解).2、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的顺序改变句意。
4、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因果颠倒、以偏概全等)5、遗漏.有意漏掉了一方面的内容来迷惑.6、拼凑。
将意义有关胡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方法引领一、通读全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
1.抓关键语句,做简要勾画关键句主要有以下四种:(1)表明新观点、新理论的内容.(2)阐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的内容.(3)对文本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内容。
(4)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
2。
理出文章思路(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指代词等)。
(3)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
思考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二、细读试题:抓住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到文本出处,确定重要信息的范围。
最新-2018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精品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
B级,分析综合,C级。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纵观2018年高考试卷,考到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卷有江苏卷、安徽卷、天津卷、上海卷湖南卷等十多套,从上述试卷中发现,从选材上看,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从题型上看,题型相对灵活,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形式多样,从考查内容上看,均涉及对语句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这种趋势为今后备考提供了借鉴。
一、(1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17题。
①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②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
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
①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
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
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
②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
201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篇PPT 精品优选公开课件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 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 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二、或然与必然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 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 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 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或将“必然” 的情况判断为“或然”的情况。
【试题】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钱穆说过:如果《老老子子其》人和其道书家的时代不明, 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先秦联诸系子和发展就无法 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 谈起。
七、对文句的理解
这是今年高考重点考察的一个考点
2014年课标卷
【对位信息】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
【试题】 8.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
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
感受世界的结果。
无中生有
B. 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深地刺伤了
这位教授的双眼。
C.世贸大都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
解美国疼痛的关键。
D. 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做是贡布里希所指
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
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 性的人了。
【试题】1.下这列是各项历中史,事其件性,质并不属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文英学台的艺故术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
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 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 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 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 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 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3题-论述类文本阅读ppt课件(87页,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一)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说明》对本章的要求是:“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高考试题中的论述类文本,通常是指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阐述道理,表明作者主张的文章,包括国学、史学、哲学、美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方面的论文。
它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手法,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释放一览表1高考大回放2考点大筛查高考大回放•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1

2.关键句子 (1)结构性句子: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 (2)观点性句子: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3)关系性句子:“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 语句。
【示例】 选项 (2017· 全国卷ⅠT1-A)为了应对气候变 原文 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
第三步:读出“3 重关系” “关系”是指概念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三种情况。 1.读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既要读出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 之间的区别。当然,这里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称陈述对 象也可),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原文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 (2017· 全国卷ⅠT2- 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 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 量篇幅阐述代际公 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 平,彰显了立足未来 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 的气候正义立场。 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 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分析】 原文提到的概念有三组,第一组是“我们”“受益人”“受托人”,第二组 是“当代”“后代”,第三组是“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地球气候系统”。通过读文, 可以发现,原文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 人„„”,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而“当代”和“未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 可以得出: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因此可以判断选项中“立足未来”说法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新课标《考试说明》的规定,“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新课标卷中是“必考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出题文本主要指论文、杂文、评论等。
论文主要指比较浅显的学术类论文,杂文则可以指针对时事、热点话题的杂感文章,评论主要可能涉及影评、书评等。
论述类文本阅读所涉及的考点包括: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1.抓各段中心句。
注意抓住各自然段的中心句,而这些句子一般在首句和尾句的位置上。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要点;归纳时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2.抓过渡句。
过渡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3.研究标题、头尾。
标题常能反映作者立意的角度,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或旁征博引,文章结尾或卒章显志,或总结全文,或画龙点睛,均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
4.综合段落大意。
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中心意思,这是归纳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最有效的方法。
5.注意关键词语。
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如同被反复敲击的琴键,其乐音往往是乐曲的主旋律,是文章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
二、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注意确定有效答题区间。
一般情况下,原文会用一些篇幅对重要概念进行说明或阐释,有的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文章的段落里。
解题的关键就是要寻找相关信息,弄清楚重要概念的内涵。
2.树立语境意识。
一般情况下,重要概念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来表达某种意思,因此,文中总是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出现与重要概念相关的信息。
解题时要结合语境,联系全文,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
具体来说,就是三步筛选法:第一步,“勾画”:一是大概理解作者“说了什么”,二是命题者所拟制的选项多半与勾画出来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有关,这样可以比照异同,快速找到答案。
第二步,“对照”:在答题的时候找到与题干相对应的内容,看是哪个词被删除了,选项与题干的意思是否符合,须仔细严谨地对照。
第三步,“分析”:明白命题的思路,看看是否有下面的几种现象:①漏掉信息、以偏概全;②因果倒置、主客互换;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④无中生有、查无实据。
考点一客观型例1、(2015·新课标全国Ⅰ,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涌现出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等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
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
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
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货币。
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
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答案 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答案 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贷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解析本题从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原文第三段中说“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D项“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偷换概念,应为“宋代新型信用工具”,即指交子、关子、会子等便于携带的纸质信用工具,不包括原来铜铁钱等不便携带的信用工具。
“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在文中并无此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 D【变式探究】(2015·新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
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
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