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电影人物形象推广的价值共性研究——以电影《刘三姐》和《阿诗玛》为例

合集下载

民族艺术自由理想的典范生发——影片《刘三姐》与《阿诗玛》的生态批评

民族艺术自由理想的典范生发——影片《刘三姐》与《阿诗玛》的生态批评

On Typical Cases of the Ideal of Freedom in Ethnic Art——Ecological Criticism on Movies Liu Sanjie and
A-Shi-ma
作者: 龚丽娟
作者机构: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题词: 《刘三姐》;《阿诗玛》;自由理想;生态发展
摘要:自由是自然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人类永恒与天然的生命追求。

影片《刘三姐》与《阿诗玛》作为民族艺术的典型个案,其主人公对外在自由的生存状态与内在自由的生命境界及
爱情有着共同的追求,并得以升华与超越。

它们折射出丰富的艺术人类学价值,体现出深邃的民族生态审美内涵,典范地表现了民族艺术中自由理想的生发路径。

电影刘三姐观后感200字

电影刘三姐观后感200字

电影刘三姐观后感200字
电影《刘三姐》是一部讲述黔东南苗族人民民间音乐艺术的电影。

它讲述了刘三姐这位苗族女孩的成长经历,将她富有爱心、坚强勇敢的人生故事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影片中不仅有苗族独特的音乐艺术表现,也有苗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中蕴含的深层寓意。

电影的画面与音乐非常协调,展现出苗家人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特点。

影片中引用了苗族秧歌、花鼓戏、清明上河图等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元素,展示出了苗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精髓。

同时,影片还融入了一些现代艺术的元素,保持了时代感。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苗族文化和民间音乐的热爱更加深了,也更加看重这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刘三姐的人生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爱与责任的重要,她尽力帮助别人,不失去自己的原则,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音乐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影片中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简洁明了,而且非常富有动感,非常能够引人入胜。

音乐传达着苗家人独特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激发着人们热爱生活的热情,并且给观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苗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魅力,也深刻
地意识到了人生中的爱与责任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以刘三姐为榜样,带着信念和坚韧,勇敢地走下去。

少数民族电影:渴望重拾《阿诗玛》的辉煌

少数民族电影:渴望重拾《阿诗玛》的辉煌

少数民族电影:渴望重拾《阿诗玛》的辉煌少数民族电影:渴望重拾《阿诗玛》的辉煌近年来,《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花腰新娘》《可可西里》《诺玛的十七岁》等等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但是,这些电影在风光的同时,依然没有摆脱走向市场时的尴尬,票房情况不容乐观。

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阿诗玛》《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影片所造成的轰动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为早日走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低谷,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人和一些地区政府在努力挖掘当地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正尝试着走出一条市场化的新道路。

文艺片仍是电影“主流”目前,我国每年摄制的少数民族影片不到当年影片创作总数的5%。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幕,在进入新世纪后,其影响力却在逐步缩小。

一方面这是所有国产电影面对市场的共同困境,另一方面更是民族题材电影自身造成的问题。

在首届红河电影周上,10多位中国著名影人就如何创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进行积极探讨时,郑洞天导演就指出,目前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流于表面化,太肤浅,没有从该民族自身对其生存境遇进行审视,不少电影仍然是“汉族视觉”,并流露出某种先天的审美偏见。

很多评论家指出,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该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平等地审视少数民族的多彩生活,而不是单纯肤浅地“猎奇”,克服以民族服饰、风俗民情作为卖点,情节落入俗套、人物形象僵化模式化等毛病。

只有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与精神,才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真正的出路。

实际上,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优势在于,在大的创作环境方面,思想上、政治上的限制越来越少了。

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张毅刚就表示,以往少数民族电影给人们的印象是都与民族团结有关,为了塑造模范典型而脱离了电影娱乐性的实质,而现在电影要做的更多的是减负,回到电影本体。

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吐鲁番情歌》讲述了发生在吐鲁番的4段爱情故事,《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等4首新疆经典情歌穿插其中,让整部影片都洋溢着轻快抒情的喜剧气氛。

印象刘三姐的案例分析

印象刘三姐的案例分析

印象刘三姐的案例分析第一篇:印象刘三姐的案例分析印象刘三姐的案例分析一.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表现在什么地方:1,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充分融合,树立了世界知名的民族文化品牌。

2,在世界上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观众多,收入高,演出地位高。

1,将民族文化和商业完美融合,旅游与文化完美结合,树立了经典的民族文化品牌。

2,人文和自然结合,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特点山水实景演出,叠加各种优势资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印象刘三姐启用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剧场音响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并巧妙利用山峰屏蔽及回声,形成天然的立体声效果,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冲击波,给消费者造成一种终身难忘的震撼效果,达到营销的目的;印象刘三姐最大限度的表现了阳朔山水,用实景,山水去带动顾客的情绪,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和感受。

从生命周期上说,印象刘三姐处于哪个阶段从生命周期理论来说,印象刘三姐现在处于成熟阶段。

刘三姐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

已经有大量的相似产品的出现,使人们对印象系列没有新奇之感。

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各类印象系列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节目创新,服务质量与态度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印象刘三姐的品牌战略与营销策略印象刘三姐在大力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它明智的将其定位于世界级的品牌战略策略,它从各个反面满足了中外游客的不同需求,既保留了刘三姐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化的东西,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为中外游客展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理,增加了东西方游客对中华文化的深层理解。

印象刘三姐走的是高端精品化的路线,其集名山、名水、名人、名剧等于一身,邀请张艺谋等世界知名人物来策划,再加上国内外媒体和网络终端的炒作,得到了民众广泛的关注。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作者:吴帅芸来源:《好日子(中旬)》2017年第12期摘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着史无前例的成功案例,如经典影片《刘三姐》、《阿诗玛》在当时有着独特的地位,人们当时不仅仅能够通过影片去看到当地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也通过影片去不断了解少数民族。

随着商业化的冲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当代观众更加关注的是商业大片的出现,人们逐步淡化了对少数民族电影的了解和推崇,甚至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现在已经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地步,在院线中都已经“消失”。

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情况,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需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使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向属于自己稳步求进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影视;民族性1 民族特色需要彰显少数民族电影题材在制作方面和影视效果不能和一些商业大片所媲美,但少数民族影片在其民族特色上属于仅有,它能够从最淳朴的人们内涵去挖掘从而能够带给观众一种精神力量,达到内心震撼。

民族特色属于自己地方的所独有的,不应该所庇护起来,应该发扬起来,况且民族特色能够帮助当地经济快速有效的发展,还能够传播出我们中国文化地域特色,为我国影视产业奠定了民族文化的根基。

我国之前的少数民族电影对本民族的精神和内涵挖掘的还不够,很多都在表面现象,在当时或许还是很成功的,但是在这个年代的人们已经被大银幕和大制作冲昏了头脑,使得少数民族电影都快慢慢淡出人们的视觉。

正如此这样,我们更应该从内心去冲击观众,不能仅仅从“长袖长衫”去描述民族性,更要从民族精神本质出发。

从制作方面来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能达到的思维水平、认识水平,更应该接近世界电影,因为我们是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國家,有着丰富的民族性,所展现出的历史和反思都是这电影所应该看重的,坚守自己的民族性,不被所谓的商业化所埋没。

2 民族性以“实”为出发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需要在真实性上去演绎,民族性远离了繁华都市,就是想着让观众能够回归自然,而去看到原生态的样子,最终能够达到一种纪实的效果。

刘三姐形象的中国符号价值

刘三姐形象的中国符号价值

刘三姐形象的中国符号价值刘三姐形象的中国符号价值刘三姐是中国苗族山歌剧《刘三姐》中的女主角,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

她以其坚强、智慧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女性的勇敢和坚韧,传达了许多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她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中国符号的一种体现,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刘三姐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女性的勇敢和坚韧。

在剧中,她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女性,面对险境和挑战从不退缩。

她勇敢地保护自己的家庭和族人,并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她的形象以及所代表的品质,体现了中国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和勇敢。

这种形象对中国女性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鼓励她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敢于面对挑战。

其次,刘三姐的形象传递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剧中,刘三姐展现了许多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她以自己的善良和坚持为他人树立了榜样,传达了中国传统的仁爱与道德,表现了尊老、守纪等传统价值观。

刘三姐的形象在传递这些价值观念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个正直、坚守原则的形象,给予了中国人民信仰的力量。

这种力量源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人们对于传统道德的执着坚持。

此外,刘三姐的形象还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女性地位和婚姻观念。

她是一个具有自己意愿和追求的女性,她不愿受到传统的束缚和婚姻的安排。

她追求真爱和个人的幸福,不愿因婚姻而放弃自己的梦想。

这种形象体现了中国女性日益提升的社会地位和婚姻观念的变化。

她的形象鼓励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抛却传统束缚,追求真爱和自我实现。

这种变革,反映了中国社会妇女地位的提升以及人们对现代婚姻观念的追求。

最后,刘三姐的形象为中国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山歌剧中的代表形象,她被广泛使用于文化交流和传统艺术的推广。

她的形象通过电影、戏剧、音乐等多种形式被推广到国内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她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国际观众的目光,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多元的民族想象:电影《刘三姐》的民族意义解读

多元的民族想象:电影《刘三姐》的民族意义解读

多元的民族想象:电影《刘三姐》的民族意义解读文/骆洋摘要:“刘三姐”作为广西壮族的民间传说,其在纵向时间轴上不断传承,在横向空间轴上广泛传播,已然成为广西壮族最具影响力的民族符号。

而电影《刘三姐》是对广西壮族民族符号“刘三姐”的声光展现,其在民族精神的立体呈现、壮族女性魅力的多维彰显、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和寄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民族意义,构成了观众多元的民族想象。

关键词:《刘三姐》;民族精神;女性魅力;民族认同“刘三姐”作为广西壮族的民间传说,其在纵向时间轴上不断传承,横向空间轴上广泛传播,已然成为广西壮族最具影响力的民族符号。

而随着电影《刘三姐》在全国的公映,这一影响力发挥到极致,创造了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发行记录,是“迄今为止最优秀的音乐风光艺术片”。

[1]学者侯万平认为“对于《刘三姐》这一类的经典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我们要反复不断的探讨这些电影的价值”,[2]而电影《刘三姐》是对广西壮族民族符号“刘三姐”的声光展现,在“民族”这个层面上探讨其价值和意义就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具体而言,电影《刘三姐》在民族精神的立体呈现、壮族女性魅力的多维彰显、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和寄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民族意义,构成了观众多元的民族想象。

一、民族精神的歌谣化呈现“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源,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实践的结果”,[3]民族精神包括一个民族的性格个性、脾气秉性、道德情怀。

壮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积极乐观、率真豪爽、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这样的民族性格在电影《刘三姐》的歌谣中也有体现,如“我今没有好饭茶,只有山歌京乡亲”,尽管环境艰苦、生活贫困,仍然不忘用“山歌”来人热情款待乡亲;“青山绿水一竹排,荡尽人间旧尘埃。

龙江风景观不尽,君子有幸泛槎来”,唱出了壮族人民对待远方来客的热情迎接及其赤诚之心,展现了壮族人民慷慨率真、诚挚豪爽的民族精神。

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桂林《印象·刘三姐》为例

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桂林《印象·刘三姐》为例
民族倚统家绝与地巍社象缝流苏羼
——以桂林《印象・刘三姐》为例
口玉苗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223)
摘要:文章在对全球化背景下《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的运作原理和实际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其“开发、创新民 族文化.以民族文化产业化促进民族现代化,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特色发展道路。并指出这种发展 模式适应了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既要现代化,又要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特性的要求,对其他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印象・刘三姐;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4—1494—05 作者简介:玉苗(1984一),女(壮族),广西南宁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婚姻家庭研究、女性研究。
■囝V。1.25
N。.2
万方数据
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 议的过程。”伫*在全球文化趋同倾向的冲击下。民族文 化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威胁,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陷 入了没落、衰退、甚至灭绝的境地。然而,全球化也给 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文化同质 化相伴随的是地方和民族文化独特性的伸张,各民族 文化可以兼收并蓄外来文化而不断地发展进步。 发展经济与保护和发展文化传统两者兼得是全球 化背景下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正如美 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的表述:“不少关于 现代化的分析均始于这样j种假设,即:现代化就是用 外来的取代本土的,用现代的取代以往的。但是,人们 越来越趋向于这样一个双重的目标:既保留自己的传 统,又跟上2l世纪的步伐。”【2m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劲 的形势下,一些民族文化之所以衰落甚至灭亡,是因为 一些民族在追求“现代化”时,以单向度的思维理解“现 代性”,照搬四方的模式寻求“发展”,结果失去了民族 文化与经济的和谐与协调,不仅经济不能获得真正的、 持久的发展,而且也使民族文化走向衰落和灭亡。 (二)《印象-刘三姐》是追求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 的良性互动的探索 文化是民族的根系,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发展 的重要支柱。文化对经济的作用:(1)文化是经济发展 的精神动力、无形资本和资产;(2)文化物是经济产业 发展的硬资源;(3)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灵魂、品质、质量 或素质p-。总之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来自于民族 内部。而经济对文化有3种作用:(1)经济发展为文化 资源和文化活动提供开放的市场、必要的资金,从而带 动传统文化形成特色产业或品牌,使文化个性得到巩 同提升;(2)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异文化选择,从而 加速文化问的交流、冲突、融合或创新,选择性地振兴 或破坏传统文化及解构其生态;(3)经济生产关系社会 结构的转型影响着文化变迁p一。 中外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已使人们越来 越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是一种对 立统一的关系,既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适应、 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一面,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现 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双向的间步进行的过 程。各民族都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不 断创新,而实现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实现民族文化 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 实现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

《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女性形象研究》范文

《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女性形象研究》范文

《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女性形象研究》篇一一、引言自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国内外影视界崭露头角,成为反映蒙古族文化、历史和生活的重要载体。

在这其中,女性形象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涵,也反映了蒙古族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旨在通过对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形象特点、演变趋势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女性形象的特点1. 多元化的人物设定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这些女性形象包括传统家庭妇女、独立职业女性、少数民族女性等。

她们的性格、形象、行为方式等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蒙古族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2. 坚强的形象特质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塑造为坚强、勇敢、独立的形象。

她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勇敢地面对,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这种形象特质不仅展现了蒙古族女性的坚强与勇敢,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3. 文化传承的使者在部分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还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

她们通过自己的言行,将蒙古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等传递给观众,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

三、女性形象的演变趋势1. 角色地位的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地位逐渐提升。

从最初的配角、花瓶角色,到如今成为电影的主角、重要配角,女性角色在电影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这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认可和尊重程度的提高。

2. 独立性的增强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性的增强,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越来越独立。

她们不再仅仅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有着自己的思想、追求和行动的独立个体。

这种变化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独立性的认可和支持。

四、文化内涵的探讨1. 反映社会现实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对现实生活中女性形象的反映,也是对社会的反映。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观众可以了解到蒙古族社会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民族的社会现实。

《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

《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

《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
李淼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
【年(卷),期】2012(025)002
【摘要】电影《阿诗玛》对原始的“阿诗玛”文化进行了有益的重塑,在改编过程中用通俗剧的叙事结构,加入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歌舞表演,融入了创作者“恋爱自由”、“真爱至上”的传说意旨解读,并赋予了影片反抗压迫的时代主题,这些都是作品成为电影经典的重要成因.但《阿诗玛》被经典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被模式化和定型化的过程,这样的传播一方面扩大了“阿诗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会使丰富的口传文本变得单一而刻板,从而削弱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总页数】7页(P127-133)
【作者】李淼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南昆明 65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4
【相关文献】
1.意识形态与翻译: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经典身份建构研究 [J], 黄琼英;李睿祺
2.诗学与《阿诗玛》翻译文本的经典化 [J], 李睿祺; 黄琼英
3.少数民族电影人物形象推广的价值共性研究——以电影《刘三姐》和《阿诗玛》为例 [J], 张建龙
4.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经典化过程中的翻译赞助机制研究 [J], 黄琼英
5.《阿诗玛》——从民间文学到经典电影的再解读 [J], 向缓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壮族文化基因的影像传承——以电影《刘三姐》为例

壮族文化基因的影像传承——以电影《刘三姐》为例

的奇山秀水 不 同于温 婉 的江南 水乡 ,也不 同于 辽阔 、 雄 壮 的北 国平原 ,其 特有 的 自然条件 、生态环境 与对 外交 流 的特 殊性 ,滋养 着生长 在此 的壮族 人 民。“一 方水 土养一 方人 ”,一 个地域 的 自然环境 与 民族 的生 理基 础及 民族性 格的形成有很 大的关系 。“少数 民族 是最 能释放 自我天性 的群体 ,他们 的生境 决定 了其 自由 自在 的天 性 。”[113o广 西地 区独特 的 自然环境 造 就 了壮族 自由 自在 的个性特 征 ,他们热 爱 自然 与生 命 ,追 求 自由的生 活及乐观 向上 的精 神。壮族一 直以 来 就有 “倚歌 自配”的婚 恋 民俗 ,壮 族 的“山歌 ”不 仅 是 他们沟通 和交流 的方式 ,更 是他们抒 发情感 进而 自由选择 配偶 的方式 。在此基 础上形成 的 “歌圩 文 化 ”更 是壮 族 追求 个 性 和 自由的充 分 体现 。在 歌 圩— —这种集 体 的欢 乐对歌活 动 中 ,人 的天性 得 以 释放 ,呈现 出 自由 自在 的生命本真状 态。这种 山歌和 歌 圩的 民俗 不断传 承 ,对壮族 文化 的形成 与发 展产 生 很大 的影 响 。刘长 林教授认 为 :“决定 每一 民族 文 化基 因结构 的始 因并 不在社会 系统 的内部 ,而在社
与地理环境 相适应 的是壮 族 以稻作 农耕 为 主导 的生产 方式 。长期 与大 自然 打交道 的稻作 生产方 式 给壮 族文化 打上农耕 文化 的深刻烙 印 。壮 族 自古就 有着敬 畏神 明的 习俗 。他们 的信仰 中掺杂 着 自然 崇 拜 、图腾崇拜 和祖先崇 拜 ,形成 信奉 多神 的宗教 观 念 。“越人俗 信鬼 ,而 其祠皆见鬼 ,数 有效 。”I3 相应 而言 ,壮族 民间故事 大多表 现 了壮族 人 民对神灵 的 顶礼膜 拜 ,流露 出信仰和依靠 神灵 的心 态 。这种宗教 信仰 的习俗体 现 了壮 族深厚 的精神 文化底 蕴 以及 独 特 的世界 观 。同时 ,在长期农 耕生 活 中 ,壮 族形 成 了 善 恶分 明 的伦理 道 德观 念 。壮族 民间关 于 “恶 ”和 “善 ”的故事 ,大多 以恶人遭 受惩罚 、好人得 到应 有 的 回报而告终 ,这反 映 了壮 族人 民的是非观 和伦 理观 , 体 现了壮族 “好 善鄙恶 ,爱憎分明 ”的伦 理道德观 。N39 覃 德清教授 经过 多年 的调 查研究 认为 :“基 于水 稻培 育和种 植 基础 上形 成 的 ‘那 文 化 ’和 ‘弄文 化 ’,是壮 族 文化衍 生 的根 基 ,是壮 族文化 开放性 与封 闭性特 征的基础 ,是壮族 ‘坚忍 聪灵 ,宽 和 明达 ’的文 化心理 与 民族性格形 成 的物 质条件 。” 可见 ,以稻作生产 为主 的“那文化 ”和 “弄 文化 ”为壮族文 化心理 和 民族 性格 的形成提 供 了条 件 ,进 而成为壮 族文 化发展 与 衍生 的根 基 。

壮族刘三姐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壮族刘三姐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壮族刘三姐女性主义意识研究作者:覃春华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8期【摘要】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在壮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刘三姐作为壮族古代民间传说中的歌手,其人物具有聪慧机敏、勤劳勇敢的特征,歌声具有歌如泉涌、优美动人的特点。

壮族乃至全国人民都对刘三姐有着很高认同,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刘三姐的故事,在壮族地区,每年三月三日已经成为刘三姐的纪念日。

本文对壮族刘三姐女性主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旨在通过刘三姐的相关故事阐述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壮族;刘三姐;女性主义意识;民间传说;优良品质【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8-099-03【本文著录格式】覃春华.壮族刘三姐女性主义意识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8):99-101.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英美文学对照下的刘三姐女性意识研究”(批准号:20FWW001)阶段性成果。

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三姐的相关民间传说故事在我国广西、广东、湖南、云南等地区广为流传,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刘三姐在民间传说故事中是一位独立、勇敢、聪慧的女性人物,虽然身处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但是刘三姐的形象与封建社会背景中的女性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在面对男权社会的镇压时,刘三姐并没有选择逆来顺受和屈服命运,而是勇敢的反抗,表现出了女性的自由、个性的解放。

一、刘三姐相关历史变迁刘三姐这个人物在壮族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刘三姐这个人物诞生之初,就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在清朝乾隆年间蒋士铨编写的昆剧《雪中人》内首次出现了《刘三妹》的戏曲,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将刘三姐这个人物形象呈现在戏曲的舞台上。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的艺术家邓昌龄在宜州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从而完成了剧本《刘三姐》的创作初稿。

浅谈“十七年”舞台艺术片的特点——以影片《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为例

浅谈“十七年”舞台艺术片的特点——以影片《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为例
于 18年 获 西 班 牙 桑坦 德 第 3 国 92 届 际音 乐舞 蹈 电影节 最佳 舞蹈 片 奖 。本文 拟 从三 个方 面 来
探讨 中 国电影 “ 十七年 ”舞 台艺 术片 的特 点 。


音乐参与叙事
“ 民间大 众 的生 活形 态 中无 不渗 透着 千姿 百 态的 民 间风俗 习惯 ,包括 衣食 住行 、生产 生 活 、人生 礼仪 、 民 间信仰 、岁 时节 庆 等 。 ” 撷 取这 些 营养 为 电影创 作服 务 ,将 会 大大 扩充 电影 的题材 、 内容 ,丰 富其 内涵 。显 然 ,舞 台 艺术 片 的 导演 们 也 看 到 了这 一 点 。 如 《 三 刘 姐 》取 材 自广 西 壮 族 “ 三 姐 ” 的神 话 传 说 , 《 刘 阿诗 玛 》则是 以云 南彝族 的神话 传 说为 素材 。 “ 些改 编 自 这 民 间 故 事 的影 视 作 品大 多 保 留 了 民 间 叙 事 的 基 本 母 题 。… …母 题 ,是美 国民 间文 艺理 论家 史蒂 斯 ・汤 普森 提 出的 民 间文学 分类 体 系 ,指 民间 故事 、神 话 、叙 事诗 等叙 事 体裁 的 民间文 学 作 品中 反复 出现 的最 小 的类 型元
明的特 点,对 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作 出了一定 贡献 。 一
关 键词 : “ 十七年” 电影;舞 台艺术片; 《 刘三姐》; 《 阿诗 玛》; 《 五朵 金花 》 “ 七 年 ” 的 电影 , 由于 政 治 风云 的变幻 ,经 历 了 十

唱起 了他们 相识 的情 歌 ,不 知情 的畜牧 场金 花 很生气 , 用歌 声表 达 她 的怒火 ,大唱 “ 自作 多情 不 知 羞 ”,接 他 着 便泼 了阿鹏 一身 水 ,这段 场 景加 入歌 声 来表 达误 会 , 让 电影 平添 了一 份独 具 特色 的 艺术 魅力 ,增 加 了戏剧 娱 乐性 ,人 们这 才 明 白,原来 误会 也是可 以 “ 唱 ”的 。 欢

电影《刘三姐》对壮族山歌的文化传播影响研究

电影《刘三姐》对壮族山歌的文化传播影响研究

电影《刘三姐》对壮族山歌的文化传播影响研究
高卫华;潘璐
【期刊名称】《广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6(0)9
【摘要】《刘三姐》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一个范本,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通过影视媒介与民间"传播领袖"的勾连,完成从传说到银幕、从幻象到现实的形象转换,创新性地整合传播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形象,其传播路径值得深入探讨.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受商业影片的影响,出现数量逐年减少、作品质量下降、票房惨淡等问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现代传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亟须引起高度关注.
【总页数】4页(P198-201)
【作者】高卫华;潘璐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刘三姐歌谣文化创新发展研究r——以宜州壮族山歌为例
2.壮族山歌译配的探究--以刘三姐山歌为例
3.电影《刘三姐》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意象分析
4.电影《刘三姐》与壮族文化传播
5.壮族山歌译配的探究——以刘三姐山歌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文化传媒化下的文化效用——以《印象刘三姐》为例

民族文化传媒化下的文化效用——以《印象刘三姐》为例
民族 文化传媒化下 的文化效用
— —
以《 印象刘三姐 》 为例

( 云 南师 范大 学


6 5 0 5 0 0 )
云 南 ・昆明
要 民族文化经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后 , 大众开始 以一种更加积极 的姿 态出现在人们面前。本文从经济学的角
传媒 化 文化 效 用 印象 刘 三 姐
度, 利用 “ 效用” 相关知识 , 解释 民族文化 的文化效用, 以及 民族文化传媒化过程 中文化效用失衡现象。
容和产品, 这种 内容和产品恰好是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的产 品 注 民族文化的经济效用 , 其次是忽视民族文化 的社会效用 。 和服务 。 不论是 民族文化本身还是作为传媒化了的民族文化, 《 印象刘三姐》 的成功打造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 刘三姐” , 还有多少 内涵存在文化产 品 其效用同样是因为要满足人们的欲望而出现的, 人们在消费这 取得 良好经济效益的 “ 些特殊 的产品和服务时, 可 以得到充分 的快乐和满足 。所 以, 中。仅存在于序幕之 中“ 刘三 姐” 的形象能否代 表那段文化记 精神文化产品同样可 以运用经济学 中的效用解释一些问题 。 忆 。我们很难明确 地说 《 印象刘三姐》 的成功打造到底是否带 1 . 3文 化 效 用 来 了很 大 的 社 会 效用 。 文 化效 用 , 就是 文化 作为产 品和 服 务 , 人 们可 以在 消 费这些 3 . 2文 化 效 用 失 衡 的 思 考 民族 文 化传 媒 化 过 程 中 , 文 化 效 用 失衡 现象 随处 可 见 , 值 文化 产 品和 服 务 的过程 中使 自己的欲 望 得到 满足 。 文化 效 用大 致包 括 : 社会 效 用 、 经济 效用 、 民间风 俗 礼仪 、 公众 道德 等 方面 。 得 我 们 思 考 的 问题 有 很 多 。 我 们 可 以发 现 很 多 民族 文 化 在 传 媒 化 后 ,得 到 了很 大 的 2民族 文 化 传 媒 化 的 文 化效 用

影视文化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突破——以电影《阿诗玛》为例

影视文化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突破——以电影《阿诗玛》为例

影视文化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突破——以电影《阿诗玛》为例秦雪冰;王东宇
【期刊名称】《新闻前哨》
【年(卷),期】2017(0)1
【摘要】大众传媒不仅是促进女性自身进步和发展的有力工具,而且为她们提供了表达真实自我的平台,影视媒介在表现女性形象时,应当坚持和发扬女性主体意识.长期以来,影视传播中女性形象的塑造都是男权视野中的产物,是被历史边缘化的形象,她们既没有自己的身份又没有自己的话语.电影《阿诗玛》中的女性形象一方面体现的男性视角下女性模板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抗争,成为一种突破的尝试.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秦雪冰;王东宇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跨民族文化传播视野下电影视听符号运用研究——以电影《塔洛》为例 [J], 侯倩
2.非语言符号在影视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r——以《功夫熊猫3》电影为例 [J], 夏添
3.“恶女”与“他者”:东野奎吾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影视呈现——以中国版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为例 [J], 余索
4.我国影视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成因探析--以电影《长城》为例[J], 吕鑫[1]
5.国产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突破——以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 [J], 蔡雯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旧照:1979年“刘三姐”和“阿诗玛”相聚在一起

历史旧照:1979年“刘三姐”和“阿诗玛”相聚在一起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38年前部分电影工作者的音容笑貌那时候的他们年轻有为笑容灿烂
历史旧照:1979年“刘三姐”和“阿诗玛”相聚在一起
这是一组1979年第四届文代会和第二届电影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期间的历史旧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38年前,部分电影工作者的音容笑貌,那时候的他们年轻有为、笑容灿烂。图为《刘三姐》中的黄婉秋和《阿诗玛》中的杨丽坤
左起尤嘉、白杨、李秀明、秦怡、宋晓英
八一厂的导演王苹、演员王晓棠和编剧黄宗江
赵子岳和他的老朋友
30年代的老演员宣景琳剧作家于伶和柯灵

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奇葩——重论电影《刘三姐》

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奇葩——重论电影《刘三姐》

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奇葩——重论电影《刘三姐》林进桃;刘纪新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 熟悉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制作与新中国的成立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前,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只有<瑶山艳史>(1933)、<塞上风云>(1940)、<花莲港>(1948)等不多的几部.
【总页数】3页(P106-108)
【作者】林进桃;刘纪新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传播学视野下,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嬗变审视 [J], 周舟
2.商业语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困境与出路 [J], 周仲谋;张路;
3.商业语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困境与出路 [J], 周仲谋;张路;
4.家国情怀视域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困境与突围探析 [J], 马嘉玥
5.民族文化的想象与再生产——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与《寻找刘三姐》的文化诉求 [J], 史修永;张慧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电影人物形象推广的价值共性研究——以电影《刘
三姐》和《阿诗玛》为例
张建龙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9(000)013
【总页数】2页(P52-53)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 电影人物形象; 文化融合; 价值共性
【作者】张建龙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云南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引言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和加工的手段,具有对艺术形象进行推广的能力。

刘三姐和阿诗玛的传说之所以能够迅速走向大众,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便是《刘三姐》和《阿诗玛》两部电影将这两个少数民族人物形象搬上了荧幕,以艺术化的手法进行了推广,而且这种推广是在保留传统民族形象的基础上实现了与汉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互交融。

透过电影《刘三姐》和《阿诗玛》,我们不难看出,经过文化融合之后,刘三姐和阿诗玛的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文化审美和精神诉求,这两个人物形象既保留了该民族原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体现出汉文化所推崇的价值理念,还洋溢着现代文化所提倡的精神追求。

一、崇尚勤劳勇敢
在数千年的农耕文化中,汉民族逐渐形成了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勤劳勇敢成为长期存在于汉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期的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的女子形象,流传一千多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

除此之外,我国历史上还有梁红玉、樊梨花、穆桂英、秋瑾等诸多顽强勇敢的女性,她们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品质,正是汉文化所极力推崇的价值追求。

电影《刘三姐》和《阿诗玛》中所塑造的两个少数民族艺术形象也正是集勤劳与勇敢于一身,她们所体现出来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与汉文化所崇尚的勤劳传统是一致的;两位少数民族女性不屑诱惑、不畏强权,坚决同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情操与儒家“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价值理念若合一契。

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这两部影视作品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二、强调独立意识
儒家思想在许多朝代中被作为统治思想,在其所提倡的“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一直较为低贱卑微。

这也就导致了女子对男子的依附形态在数千年的时期中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也作为重要的理论思想影响了我国女性发展。

”在今天的中国,女性不仅日渐成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女性地位的提高,现代文化也越来越强调女性的独立意识。

《刘三姐》和《阿诗玛》这两部影视作品中的两位女主人公都性格外向、大胆活泼,她们并不像传统所要求的那样仍旧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她们在社会结构中与男性并无太大差异,同样参与社会劳动,熟悉各种劳作环节。

她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有自己的主见,理性看待社会现象,并凭借清晰的思维对事物做出判断,大胆追求幸福生活。

这样的女性形象既让人肃然起敬,又符合时代的诉求,深受大众的喜爱与推
崇。

三、歌颂美好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自古以来,有关爱情题材的神话传说和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在汉文化中,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和传说除了《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尚有《嫦娥奔月》《白蛇传》《天仙配》等,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如《凤求凰》《孔雀东南飞》《长恨歌》《桃花扇》《西厢记》等。

汉文化中的女性在面对爱情时总是充满了羞怯之感,往往是被动的一方,然而她们对于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追求却充斥着强烈的情感。

在电影中,刘三姐和阿诗玛这两位女主人公在对爱情的自由追求中显得天放自然,刘三姐主动以歌表达自己对阿牛哥的喜欢,阿诗玛化作石头也要等待阿黑哥归来,她们很自然地就将自我生命的能量天然地释放出来,充满生命的活力与激情。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艺术形象是孤立的,因为不论是在少数民族文化中还是在汉族文化中,女性追求真挚爱情、向往幸福生活,对心仪之人忠贞不渝都是备受讴歌和赞美的。

影片对两个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推广既与人们歌颂美好爱情的价值取向若合一契,又将人们追求爱情的勇气加以大力渲染,特别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大众的精神诉求。

四、追求自由理想
不得不说,影片中刘三姐与阿诗玛最后的结局与归宿都带有道家文化的影子。

“道家文化的精髓正是对生命自由的生生不息的追求,‘逍遥游’境界是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与实现,是他们所希冀的合乎规律、合乎目的、自然自在的人生状态。

”在逃出莫府之后,刘三姐获得了超然的自由,她就在一叶顺水漂流的小舟之中忘却此前的所有烦忧,于悠悠的漓江上撑一支长蒿,在清澈无瑕的江面尽情歌唱,那种潇洒闲适的状态,无比自在超然;洪水过后,阿诗玛化作了石头,肉体纵然已经消失,其灵魂却获得了永生,她再也不用为人世的阴谋诡计所羁累,只需在石林静静守候,美丽、宁静、安详。

这种超越现实、超脱尘世的自由境界是人们对现实的一种期许,
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想象与渴望,它本身就是人们内心自由的一种表现。

这种自由与其说是一种虚幻的梦境,还不如说是在人们内心深处长久地生存着的人生追求与生命理想。

结语
刘三姐、阿诗玛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中的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植根于该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折射出当地民族的文化价值追求。

20世纪60年代,这两个人物形象透过电影荧幕走进千家万户之时,已然经历了形象的重新挖掘,并融合了汉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价值追求,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大众,这也正是其迅速为人们所熟知并受到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没有纯粹的民族文化,在开放的系统中更是如此。

在开放的系统中,少数民族文化已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融入了其他文化的成分。

”原生的少数民族传统人物形象自有其特性,然而在其保持民族文化原有的区域性的同时,还需实现与其他文化的对接、融合,并借助强有力的现代媒介,推广出符合时代语境的民族文化,跳出其单一性,逐渐走向大众,为更多人所接受。

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共同造就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性,进而决定了其价值标准和审美取向。

刘三姐和阿诗玛作为少数民族人民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植根于该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之中的,自然有其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也就是“个性”。

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味强调个性,而不能根据时代的潮流和现实的需要进行形象重构,势必会在越来越狭窄的空间里渐渐丧失其艺术魅力,进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在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跨民族、跨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加,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界限渐渐被打破。

生产力的发展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得很多原来仅在小范围内流传的文化和艺术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然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陌生的环境对文化和艺术的交流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种价值理念如果经不起另一种价值理念的反复考
量,势必会在碰撞与冲突中举步维艰。

刘三姐和阿诗玛作为分别代表着壮族人民和彝族人民价值诉求的人物形象,如果不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有所融合,必然会因限于单一民族范围而得不到更多的认同。

这就要求各民族在人物形象的推广中与其他文化适当融合,在保持民族文化原有的区域性的同时,慢慢增加同其他文化的共性,让民族人物形象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杨巧娜.浅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我国女性地位的发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
(01):3.
[2]龚丽娟.民族艺术自由理想的典范生发——影片《刘三姐》与《阿诗玛》的生态批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3):35.
[3]赵德光.民族文化重构的三重变奏理论初探——兼论石林阿诗玛文化的重构问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158.
[4]李长云.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艺术形象赏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5,31(03):103.
[5]李明.世界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明珠——试谈《阿诗玛》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2):57.
[6]杨巧娜.浅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我国女性地位的发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3.
[7]龚丽娟.民族艺术自由理想的典范生发——影片《刘三姐》与《阿诗玛》的生态批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3):35.
[8]赵德光.民族文化重构的三重变奏理论初探——兼论石林阿诗玛文化的重构问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1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