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
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
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
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
"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
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
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
具体实施如下:活动一:伸展运动。
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
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
然后继续:100度,110度 (180)度,……,360度。
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
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
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
2023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资料。
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很多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必须的难度,异常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可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可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要在于: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一样,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景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
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团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样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7篇)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
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
我们两个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拟订了已下三条:(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度的符号“°”;(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3)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并理解量角的意义。
教学难、重点定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知道怎样读出角的度数。
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较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这里我制造了第一个问题冲突,设计了“比眼力”----比较角的大小的小游戏。
课前我先让学生画角,并从中选择两组来比较角的大小。
这是在课堂上寻找所需教学资源,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来,第二组是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较的,尤其是还要判断一样大那是多大,不一样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
问:“能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吗?”他们认为不能,从而产生学习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
又通过复习测量长度、质量用什么工具量?怎样测量?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进行迁移,产生量角的动机,那认识量角工具----量角器、了解角的计量单位、掌握测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顺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学,重视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引入自学,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当然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一日就能练成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更需要教师耐心的进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中关于角的相关知识,我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做学法指导----划出重点词句,做标记等。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4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4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又教《角的度量》这一课了,回想起上次上这一课的得失,感触颇深:许多动手实践课上看起来热闹,实际有部分学生掌握的并不好。
这一次应该首先从思想认识上调整方法:指导具体,大胆放手,注重交流。
1.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小学生来讲,量角的方法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
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并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
认识量角器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同一条刻度线为什么标明了两种刻度数?刻度数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问:什么是1°角?你能在量角器上指出一个角(从0刻度线开始)并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同一刻度线上你能根据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读出两个角的度数并指出这两个角的位置吗?学生通过对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起始边(0刻度)从哪边开始的,还要再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才能正确地读出角的度数来。
2.该放手时则放手有了上面的经验积累,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我先演示了一题之后,学生就开始了尝试练习,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第一题量60°角,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出错,写成了120°。
我让同学们谈谈有什么好办法能发现错误。
生1:一看是锐角,怎么可能是120°!生2:钝角就读刻度线上指的那个大刻度数。
生3:要先看起始边指的0刻度是内圈还是外圈,再确定读哪个数。
真是理不辩不明,经验不介绍可惜啊。
3.吃一堑自然会长一智通过刚才探索交流量角的经验,学生们似乎热情高涨,信心百倍,接下来我让他们量一个135°的角,结果答案就有不同了,有的量出是135°,有的量出是125°,问题再次出现,我让一个量出是125°的学生上来边演示边介绍自己的度量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一、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
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
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1)认识量角器;(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主要设想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
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
在教学中,我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合作学习中,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
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本课教学,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
当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一定的误差,比较麻烦,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总是用对折、撕等方法进行比较,我就提出:要知道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刚才所说的对折、撕开的方法去比较去度量吗?因此,就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以往教学这一内容时,从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认识,教师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绍与陈述,而且字字精练,讲究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从教师的角度讲,这说明教师对知识理解透彻,语言表述能力较强。
但再看看学生吧,什么度、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老师还没讲完已经要张冠李戴了。
本节课是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去教学概念的:先由比较角的大小着手,当两个类似大小的角出现时,形成了第一个认知冲突,由此学生想出了很多比较大小的方案,从教师的角度,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
第二个认知冲突便是学生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学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虽然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
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
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
2022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师:我们做个嬉戏,看怎么把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达量角器。 老师带着学生量手臂伸开,右(左)手是 0 刻度线,,手是 180 刻度线胸前是中心点,也可以看成角的顶点。下面我们用身 体表示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是什么样的。从 0 度起先,即从 两臂重合起先,右(左)臂不动,左(右)臂渐渐绽开,一起表 示出 0 度到 90 度的逐步改变过程,到 90 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 然后接着 91 度,100 度??180 度。 师:我们表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时,哪里在动,哪里不 动? 回答后小结:0 刻度线不动,每个度数的角都是从 0 刻度线 处张开的。 (二)用量角器量角 1. 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在量角器内刻度上找出角(90°、30°、60°135°)并用手 比划同样大的角,再在三角板上找到这些角并记一记。 2. 学习量角的方法 ⑴老师出示一个角,先让学生估计大小,在尝试用量角器量
第7页 共40页
下: 1.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小角来度量角的大小。 2.做嬉戏(伸展运动)想象角的动态改变,为抽象的量角器
测量奠定了直观的基础。 3.学习量角器的测量和内外刻度原理,都是实行层层渗透、
到处铺垫的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4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 度数的目标。详细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并能依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 0 度,选择量角器内 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1、在活动中探究,感受数学学问。 我首先从学生比较喜爱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
第1页 共40页
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学问,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活动中, 学生更情愿自己去经验、去实践。学生或许会信任老师告知他的, 但更情愿信任自己所看到的,亲身经验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 在教学中,我注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视 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角的度量》属于“图形与几何”知识,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资料,它是在二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二年级直观认识角相比,本单元资料则更加注重从数学概念本质的层面上学习理解相关知识。
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学习课线段、直线和射线,明白了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
本节课是精确量角、画角及角的分类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量出指定角的度数和画出指定角的度数都属于操作技能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量角器是一个陌生的测量工具,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运用已有经验来度量角的度数。
异常是在度量斜放的角或开口朝右或者开口朝上、下的角时,因不清楚量角器的构造与使用方法导致不明白该怎样放量角器;还有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也是学习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孙常军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驱动任务,分别是:角1比角2大多少、仔细观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什么和你能用量角器比较角1比角2到底大多少吗?在教学中,孙教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每个任务的研究和交流中。
学生们在本节课的研究性学习中,实现了真探究、真交流、真收获,教学效果显著。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一、基于学情,退回到学生认知基础的起点,以适宜的方法引入概念。
学生能否熟练地掌握度量的基本技能,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理解操作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角的度量”虽然是一节操作技能课,但单纯的动作技能教学容易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操作中缺少思考与探究,更缺少猜想与创造。
“角的度量”,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一维到二维的跨越,对“角”从定性认识到定量刻画的一次飞跃。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用直角分辨锐角和钝角的学习经验,如何帮忙让学生建立并理解1度的概念呢?教师充分站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引导学生把就经验进行迁移。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20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20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集体备课准备《角的度量》,原因是觉得这节课可以放手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量角器,从而会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从实践中获得认知。
在准备过程中我借鉴了强震球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以及丛琳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变化和更改。
《角的度量》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会用量角器量角及画角。
在第一次的备课和模拟讲课时,对于重点的把握不够准确。
比如说,在用量角器量角时,一定要让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在讲课的时候就应该强调出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集在一点上。
同时在用小角量角的时候要强调出小角的顶点和所量角的顶点一定要重合,这样在后边的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课的时候注意强调了这几个地方,在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时,不需要过多的强调学生就知道要把顶点和中心对齐。
对于教学重难点的合理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教学,哪些地方要多下功夫哪些地方不用,弄明白这些,课上起来会更加的轻松自如。
本节课的引入部分最初设计的是黄金矿工小游戏,绳子摆动的过程中和水平面会形成一个夹角,但是没有实际的意义,和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有些学生可能知道,大部分还是不知道的,放在此处比较突兀。
后来导入部分改为比较两个学生所画的角的大小,这两个角在后续的教学中没有再出现,开头提出来的问题应该再后边解决。
此处如果改为这两个角的大小是一样的,但是一个角的两条边很长,一个较短,让学生比较,造成矛盾和冲突,然后引入此课,这样较好。
接着是用小角来量大角是由几个小角组成的,第一次学生上前演示的时候,操作的很正确,但是没有大胆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去讲去说去做。
这也说明我们老师有时候过于着急,怕学生说不好,怕学生说错,于是便抢在学生的前面去说,但是学生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表达的更加准确。
2023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课是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后的一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平面几何知识的基础,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重要的内容.这节课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定义方法,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角的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角的个数在查找时容易出错,对角的表示因为有四种方法所以学生容易混淆,要巩固几遍,并让学生对角的表示多练习,这也是后面必须掌握的内容.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所以选择这种教学方法.本节课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1.让学生了解这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2.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4.角的各种表示法要反复练习,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角有两个以上时,一定让学生写对,并告诉学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角,这样既简便又清晰.《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的整理复习课很多都上成了练习课,因重复练习,而缺少新意;因题海战役,而显得枯燥无味,给整理复习课教学留下了一丝阴影。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主要是对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
本节课通过“猜一猜”的游戏,直接引题,不但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课上通过“知识花”的形式把知识要点进行了归类完善,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梳理,理清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片竖成线”,从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识结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1.角的度量这一单元看似内容不多,但比较抽象,学好本单元内容,对今后学习平面图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难点,是比较开放的一个章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先让他们观察量角器的形状是半圆形的,我们也可以叫它半圆仪,再让学生拿量角器认真观察,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哪是0刻度线,哪是中心点的效果要好的多,他们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接着让他们明白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小圆圈来表示。
3.什么是1度呢?因为半圆是180度,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4.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试着量一量,量后会出现几种错误,一是顶点没有和中心点重合;二是0度刻度线没有和角一边重合;三是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时看成了外圈刻度或是应看外圈刻度时看成了内圈刻度。
5.这时我给他们他们讲解正确的量角方法。
并编了一首口诀,中心对顶点,0度对一边,要知角度数,分清内外圈。
6.当学生学会了量角,还应让他们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叉开大下有关。
再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做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的角就越大。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课前思考:(1)角的度量一是学生在学习过长度和面积的测量后,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另一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图形的测量的具体目标有很多,这些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二是掌握有关图形的测量的计算方法、三是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追其根本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
因为没有这个作为基础。
后面的目标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所以本节课的定位应该是在学习了长度和面积之后。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度量角。
建立其角的度量单位。
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做好准备。
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之前。
已经知道了长度、面积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角的度量》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
学生学习这个知识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得较累。
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要在于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
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
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气,下面是我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快快拿去用吧!《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角的度量”是在生疏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同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角的大小。
由于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学问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毁灭的较少,操作的要求比较高。
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三角形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以及读数是看内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学问点:生疏角的测量工具量角器,即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即度,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觉在两个地方同学理解把握的比较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为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设计教案时,凸显出以下特点:一、在活动中感受学问,建构新知首先我出示了一个三角形,一方面复习角的学问,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度量角的大小,从而激发起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调动起乐观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更宠爱自己动手操作,发觉,而不是仅仅用耳朵听听,这样的印象与体会才会更加深刻。
二、鼓舞同学*思考,引导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让同学做学习的仆人在生疏量角器的环节中,我放手让同学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合作,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相关学问,通过沟通知道量角器的相关学问。
在同学操作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同学的状态,敬重同学的想法,多巡察,与同学一起发觉,争辩。
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同学,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课堂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比如学问介绍的不够充分致同学在操作时频犯错误,拖延了课堂。
除此以外,由于本身的教室技能还不够成熟,对同学的反馈评价不够准时与精确。
我需要不断地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在反思中成长起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共54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共54篇〕篇一:《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到达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的。
详细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拟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
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那么数法不同。
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
”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本质性的打破。
“分清内外圈”只是目的,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p 造成难点的原因。
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
假如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场,渐渐翻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
详细施行如下:活动一:伸展运动。
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
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场,一臂不动,另一臂渐渐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
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
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渐渐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
虽然所指度数并不准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根底。
活动二:穿针引线。
刚刚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那么开场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一、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明白量角器的刻度构造,能按不一样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2、明白量角器的摆放;3、明白角的计量单位是度;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
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
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的时拟订了这样四条:〔1〕认识量角器;〔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4〕培养动手操作本领和空间想象本领。
二、主要设想1、在活动中探究,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从学生比拟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并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资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
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我去经历、去理论。
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我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
在教学中,我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经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考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合作学习中,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
经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組与组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评价,获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齐活动,一齐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我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
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兴趣的游戏中,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秀10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秀10篇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10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一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
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
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一层是课题的引进。
一开始出现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大小。
然后问能具体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吗?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
在课前我想象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
我的想法是好的,但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学生的表现一点而也不活跃,举手发言的只有几个。
在量并说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
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
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
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而且讲量的方法时学生也讲得很不好。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在《角的度量》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要上好一堂课,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
布鲁纳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因此我认为在数学的教学设计中更应该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水平。
我在执教《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力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一、引领自主学习,捕捉观察亮点。
学习过程是学习环境主体与学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
认识量角器是学习读数和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
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
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
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
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
又有一个学生发现:“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
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二、利用直观教具,突破知识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组角让学生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一组角的大小关系,而第二组角的大小很接近,学生出现了不同意见,我借此机会引入上边介绍的新课教学,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以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第一组角的度数,再让学生算一算两个角相差多少度,以此来巩固测量方法。
在测量第二组角的时候,因为这组角边的长度悬殊大开口方向不同,也就出现不同的测量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灵活掌握角的测量方法。
经测量学生发现这组角的大小是相等的,在此我设计了思考填空:角的大小与()无关。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集锦15篇)(精选模板)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集锦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我正愁不知如何下手。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怎样看量角器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的语言,知识点多,又没有旧知识做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四年级学生,是一次手和脑的挑战。
“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我用一个活动角来直观演示,圆规不就是一个现成的活动角吗?这一节课,我借助圆规来教学。
在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新事物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观察是认真的,汇报也很积极。
紧接着我提出怎样用量角器量自己折的角,激发了学生往下学习的兴趣。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角的量法。
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
还没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要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
读角的刻度显得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什么时候看内刻度,尽管有的学生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
此时,我手拿圆规和量角器进行示范,圆规叉开的大小形成了角。
圆规的顶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点,一条边与零刻度线重合,另一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刻度上,这时圆规的一边对着量角器的刻度就是所叉开角的度数。
由于利用圆规和量角器同时进行示范,看哪个刻度已显得一目了然。
学生也显得跃跃欲试,不由自主地用圆规和量角器在下面比划,我让学生分组操作。
之后再请学生汇报,学生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边对着的零是内圈的,另一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零是外圈,另一边就看外圈的数字。
”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
”结合学生的回答,我加以总,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学生对角的度量已产生基本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这是一堂练习课,主要是稳固昨天学习的度量角的学问,关心同学更好的把握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鉴于此,本堂练习课,我摒弃了简洁重复的量角练习。
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习、重现,到量不同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确实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同学实际量角过程中消失的困难,稳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课练习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习与他人合作,集体沟通相结合。
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同学表现主动。
避开了练习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氛活跃。
本节课教学既注意对猎取学问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
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
教学时,书中的每道习题都深化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
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
本堂课练习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习,到敏捷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习,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同学的力量。
通过练习,绝大部分同学把握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识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方有选择确实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
教学中,仍旧存在少数同学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娴熟,练习时还有个别同学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
同学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消失些许误差。
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习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同学需课后辅导。
综观这堂练习课,总体上到达了预设的效果。
大多数同学真正把握了量角的方法。
由于容量较大,同学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习时间不够充分。
P20第7题可考虑分工合作,为后面教学留出时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本节课是这个单元中的重点,只有同学学会了量角那么在以后的画角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学习的得心应手。
这节课中让同学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
同学很简单把度数读错。
不能怪同学不仔细,也有我的责任。
首先让同学熟悉量角器;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要告知同学使用的是那条0刻度线就从那边读起。
对于本节课的学问,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由于同学情愿听老师说但是他们更情愿信任自己看到的。
当然这个过程中是需要我们我是在不断的巡察和指导孩子们的。
关于角的相关学问,让同学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让孩子们做标记等。
然后提问:“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学问?”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这样处理既爱护同学学习的主动性,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同时又使同学获得学习的机会。
为了让同学重视0刻度线。
在熟悉量角器中,我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1〕读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以下角〔40°、60°、90°、120°〕,问同学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读出来的?〔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105°〕。
主要是为了让同学留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还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仔细地看清晰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探求量角的方法。
同学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读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阅历,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实可行。
课堂上有的同学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说的不完好,也有同学量的方法讲得也很顺畅,总的来说,同学大体上能知道两重合一看数的步骤。
从同学的作业反馈状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同学没有能够把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
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预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同学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同学购置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觉很大一部分同学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同学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肯定的阻碍。
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同学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肯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洁,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
假如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洁些,同学也更简单把握。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有人说“有教育就必定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久是一件圆满的艺术。
我在和同学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同学进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同学学习方式和老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意培育同学学习爱好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
有以下靓点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同学带着问题的思索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又培育了同学的数学探究力量,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2、立足于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数学活动阅历,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使同学经受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老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肯定程度的制造。
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同学现实的、好玩的情境,使同学充分体会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同学用所学学问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洁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育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问是思想的“躯体”,思想是学问是“灵魂”。
所以对同学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老师引领、指导、同学自己学习、感悟中渐渐体会。
同学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学问,形成力量。
在本节课中,线段学问类比角的度量,同学比较简单理解和把握。
感悟: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同学间以及同学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互相沟通的过程,老师对同学的表现准时赐予确定,主动的评价和热忱的鼓舞,会唤发同学学习热忱。
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意对基础学问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赐予重视。
2.抓规律:注意对相近学问的整理,老师引导,同学通过学习,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老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育同学把握由特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4.抓方法:留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同学:加强对同学学习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力量的培育,做到准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同学加强思维训练,注意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同学喜爱的乐园。
点评:整个课堂以同学的活动为主,表达了“和谐”的数学课堂。
从同学的实际状况动身,结合同学的已有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同学的认知特点。
注意了同学探究过程,课堂上老师为同学供应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
课堂中不仅仅是老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场面。
注意小组互助合作沟通、共同探究。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进展的过程,能激发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向同学供应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数学学问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习提示和预习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 4.3.其次节课文对比,思索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同学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同学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宽阔的空间,让同学在课外运用所学的学问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同学已把握的学问,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爱好和主动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加到课堂中,使每个同学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角的度量》同学学的效果并没有料想的好,由于之前看过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
这里我创设了让同学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其次层是让同学熟悉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这里又分熟悉量角器、熟悉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
熟悉量角器时,采纳的方法是“让同学认真观看自己的量角器,仔细地讨论讨论,看看你有什么发觉”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
从课堂上同学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同学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究力量的。
课堂中同学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觉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觉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
“我发觉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180。
”熟悉1°角时,采纳的方法是:(1)出示使同学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留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仔细地看清晰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
同学有了以上读角的阅历,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简单了,课堂上同学的表现也证明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同学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阅历,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
课堂上有的同学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同学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同学的把握状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状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同学没有能够把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问题主要是:预备不充分。
本课需要同学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同学购置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觉很大一部分同学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同学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肯定的阻碍。
对于少部分同学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肯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洁,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
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同学所反应出的问题。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角的度量”是在同学熟悉角的大小基础上进行的,是学校阶段几何初步学问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操作性课题,感觉比较抽象、枯燥。
这节课中数学概念教多,有1°的熟悉、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
量角对四班级同学而言,有肯定的难度。
课堂上我首先通过故事讲解并描述、动态演示1度角的产生;还让同学闭眼感知想象1°的角有多大,自己画1°的角。
使“度”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熟悉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
刚开头我发觉有些同学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却不知怎么放在要量的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