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统编版下册《答司马谏议书 》 学案 (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 答案一、学习目标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学设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2、背景简介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第一课时三、听课文录音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四、文字疏通重点的字词某:蒙教:窃:操:术:强聒:略:上报:重念:视遇:厚:反复:卤莽:见恕:名实:人主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举:辟:壬人:固:习于苟且:恤:汹汹:胥怨:非特:度(dù): 度(duó): 膏泽:不事事:敢知:由: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全文分为四段,概括段意第二课时一、问题讨论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4、第2段作何理解?5、第3段作何理解?6、第4段作何理解?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二、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答司马谏议书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政治态度。
4.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 对作者政治观点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背景,以及作者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分析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论据。
4. 观点阐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政治态度及其对现实的意义。
5. 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展开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以及作者的政治观点。
三、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
2. 分析《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3. 针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使学生了解了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政治观点,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补充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氛围。
2. 通过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司马光等反对派的意见及其理由。
3. 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中的利益冲突和政治斗争。
七、课堂互动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和观点。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一等奖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教案一等奖教案名称:《司马谏议书》教学目标:1.理解《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的观点,了解其对宋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感受并理解意见和批评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个人意见和批评。
3.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1.背景介绍:宋代政治和社会的情况。
3.文本解读:选择几个重要段落进行阅读和解释。
4.课堂讨论:学生就司马光的观点和文章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5.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撰写一篇有意见和批评性质的文章。
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文物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问答式:在阅读和解释文章中出现的生词或生概念时,采用问答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
3.小组讨论式: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引导学生主动和积极地表达个人观点和看法。
4.自由写作式:通过让学生自由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批评。
评价标准:1.理解能力:学生能否理解《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宋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表达能力:学生能否通过讨论和写作,以清晰、准确、有条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文化素养:学生能否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讲授宋代政治和社会的情况,引发学生对宋代政治和社会的关注,并提出“领导者是否应该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二、概述2.简要介绍司马光的观点和态度。
三、文本解读1.组织学生阅读句子段落,分析其文本结构和思想内涵。
2.解释文本中的生词和生概念,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意义。
四、课堂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本中的重要问题,如领导者是否应该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
2.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班级讨论,以扩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五、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就班级或者学校中存在的问题,撰写一篇有意见和批评性质的文章。
六、作业布置《司马谏议书》论文,并让学生准备讨论文体,并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3)四、中心思想 (5)五、读文感知 (6)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7)一、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文中关键文言词汇和句式,以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其次,通过研读文章,学习作者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指责的巧妙反驳,体会其坚持改革、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再次,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其结构严谨、行文简洁、言辞犀利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最后,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坚持真理、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答司马谏议书》是宋代文学家____写给____的一封书信,主要目的是反驳对方对自己的指责,并阐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2. 文章中,王安石反驳司马光的五个主要罪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王安石在信中强调,变法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基于____的原则,旨在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文章采用了反驳论点的驳论方法,通过反驳对方来论证自己的论点。
B. 王安石在信中对司马光的指责全盘接受,并表示会加以改正。
C. 文章言辞犀利,气势磅礴,体现了王安石坚定的变法决心。
D. 文章结构严谨,行文简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驳论名篇之一。
2. 《答司马谏议书》的主旨是()A. 批评司马光的政治观点。
B. 阐述变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C. 回应司马光的指责,阐明自己的变法立场。
D. 表达对司马光的敬意和感激。
三、简答题1. 请简述《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司马光的主要论点和方法。
2. 王安石在信中是如何强调变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决心的理解。
三、全文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译文如下:某启:昨天承蒙(您)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意见不合,(这)是从我当上宰相,才最终明显了的。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必修课程学习要求:1.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
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能够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和阐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诚信和忠诚的价值观念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词汇解释、例句分析等。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3. 学生准备课文和相关注释,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司马光和司马谏议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学生合作讨论,解答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并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诚信和忠诚的短文,可以是故事、寓言或议论文。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内容分析和写作练习进行点评和反馈,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7. 拓展阅读学生自行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欣赏。
8. 课程延伸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堂延伸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一、课标导读:1、认知:理解和归纳“为、以、则”等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情感:体会文章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坚定地改革精神。
二、问题导思:1、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借助文本注解和查阅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强()聒()难壬( )人怨诽( )不恤()国事盘庚()会晤()2、复读文本,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第一节:⑴窃以为与君实游处(2)而议事每不合(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4)重念蒙君实视遇厚(5)于反复不宜卤莽(6)故今具道所以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1)尤在名实()(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3)以致天下怨谤也()(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6) 以授之于有司( )(7) 举先王之政( ) (8)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9)胥怨者民也 ( ) (10)以膏泽斯民( )介词结构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第三节:1、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多义(限于本文)①例句:①例句:②例句:②例句:为③例句:以③例句:④例句:④例句:⑤例句:⑤例句:则①例句:②例句:3、文本探究:(1)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2)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是如何一一驳斥的?。
(3)整理文章的结构图:三、质疑·反思※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
答司马谏议书课文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 )利;辟.( ),难.( ),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活用: ,意思: ,句式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句式: )?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句式: ),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 )怨者故改其度.( ),度.( )义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 )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向往之至!知识清单一、作家、作品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字词梳理(1)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主安石的回信。
(2)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
(3)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4)游处:同游其处、交往。
(5)每:常常。
(6)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术,方法,主张。
(7)强聒: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8)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9)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一、挖空练习某启:昨日蒙教,窃.( ) 以为与君实游处..( )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 ) 不合,所操之术....( ) 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 ) ,终必不蒙见察..( ) ,不复一..( ) ,故略上报一自辨.( ) 。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 ) 实.( )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 ) 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 ) 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 前.( ) 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盘庚之迁,胥怨( ) 者民也,非特..( )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 ) 义.( ) 而后动,是.( ) 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
无由会晤,不任..( ) 之至!..( ) 区区向往二.重点句子翻译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三、理解性默写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一设计理念:新课标理念(任务型学习) 单篇设计教学。
教材分析:位于《唐宋八大家选读》书信专题主题: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情境: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如何看待?如何评判?资源:重庆公交车坠江案始末、一则较流行的社会言论(佛系生活方式)任务: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活动: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议论评判的写作与交流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毛泽东研读韩愈文章的故事。
马云与金庸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什么?写作技巧和人文精神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正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这些事件,你如何评判?现状是我们同学写议论文,不会讲理,往往是论据的堆砌。
其实,讲理有讲理的方法,《答司马谏议书》就是一篇完美的示范。
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堂另类的文言文课。
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探究说理方法:王安石政论文突出的特点是:结构谨严,说理清楚,行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
研读文本第二节,讨论作者是如何说理的?(检查预习)(一)分层次问题1:实施变法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问题2:王安石革新变法的理由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问题3:在王安石看来,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二) 如何说理?1.定角度(辨名实,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与革新变法名实不明)司马光3400余字,引经据典、恐吓威胁、面广量大,王安石从宏观角度着眼,综合分析,芟锄枝蔓,敏锐地弄清问题的实质,拎出要点,使得文意显豁,是非判然。
其起也,或从髙远处落墨,或直标题旨,或径为断案,或明揭要旨之定义與说,既善取势,又极简炼。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明确: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明确:“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明确: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4、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
恤:忧虑,顾念。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译文:众人习惯于苟且度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顾念国事、和大家一样媚俗认为是好的,皇上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自己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众人为什么还大吵大闹呢?
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胥:相与。
特:仅仅。
度:计划。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一、翻译句子(难度系数:一级,百度级,建议先闭卷做之,后百度之,如此,方有效矣。
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4.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5.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二、词语解释(难度系数:二级)1.王安石在文中第二段中说到,“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 ,请你解释一下“名实”的意思。
名实:2.北宋时期,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苏轼等保守派提出反对,反对派中,以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的言辞尤为激烈,他一连写了三封长信给王安石(《与介甫书》),对其主持实施的变法提出质疑和责问,并给王安石冠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大罪名。
请你解释一下这五大罪名的意思。
1)侵官:2)生事:3)征利:4)拒谏:5)怨谤:三、课文理解:请用原文句子填空。
(难度系数:六级,动脑级)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向司马光讲到了自己推行变法的背景,也就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不良的风气,而皇上打算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气,其中提到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句子是: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盘庚迁都的例子说明变法的必要性,其中,“_____ ,”这两句提到了迁都遭到的极大的阻力,以此来向司马光说明自己对于变法所面临的困难和阻力是有所准备的,但这不会成为自己放弃的理由。
四、思考(不用做,上课连麦回答)。
1.对于司马光来信的指责,王安石的回信的第一段中先是说“略上报”(简单地回信),后来又说“具道所以” (详细说明原因),这是否矛盾?(难度系数:八级,铁杆级)2.自古以来,变法由于会触动一些权贵的既得利益,所以阻力一般都会很大,一些变法者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商鞅、戊戌六君子等)。
C9《答司马谏议书》(同步学案)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1
2
3
士大夫:不恤国 人:习于苟且。 事、同俗自媚于
众。
上:欲变此。
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 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
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
非某之所敢知。” 3.“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
王安石关于为官必须“大有为”、必须“膏泽斯民”的 观点反映了为官从政的一种担当精神。
今天重读《答司马谏议书》,对我们正在 进行的改革开放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 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前人从未做过的极其伟大的事 业,要同一切守旧思想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和战斗的勇气。
•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和克服改革路上遇 到的一切问题和困难,知难而进,顶狂风,战恶浪,去夺 取胜利。
“政敌”与“诤友”
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 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 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预 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 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 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 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
•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 勤奋。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 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 等。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 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 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系统整理一、通假字1. 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二、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上报:古义: 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多次重复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汹汹: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7.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表结果。
以致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做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3.宾语前置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4.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五、重点字词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②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③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修:①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③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动词,修养)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为: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六、课文翻译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 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预案(一)相关链接【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
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北宋政治改革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王益,字损之,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是一个有正义感且颇为能干的下层官吏。
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和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
安石少好读书,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不久签书淮南判官,开始了仕途生涯。
任地方官吏期间,他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后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号文。
享年六十六岁。
【背景与题解】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
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语文一轮复习学案答司马谏议书
文一轮复习学案《答司马谏议书》一、历史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
但面对复杂的现实,激进的变法引发了种种问题。
一时之间民议四起,士大夫们也纷纷质疑,时任右谏议大夫司马光为其典型代表。
他多次致书王安石,直言变法“侵官、生事、争利、拒谏、怨诽”等五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
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变法的不当之处。
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二、解释文中加点字含义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昨日蒙教..(同..(承蒙指教),窃.(私自)以为与君实游处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持,使用)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被理解),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
重念..(书信来往)不宜卤莽..(简慢无礼),故..(看待)厚,于反覆..(又考虑到)蒙君实视遇今具道..(谅解我)也。
..(备述)所以..(原委),冀.(希望)君实或见恕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义和实际),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因而招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指皇帝),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负责专责的官员),不为侵官;举.(施行)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驳斥)邪说,难.(nàn,责难)壬人..(rén,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顾念,忧虑)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估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盘庚之迁,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者民也,非特..(不仅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度义..(考虑是否合理)而后动,是.(这里用作动词,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缘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预案
(一)相关链接
1、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强聒
..()难壬.人()盘庚.()不恤.国事()怨谤.()
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会晤.()怨诽.之多()胥.怨()
2.解释重点实词
强聒.()游处
..()
..相好()议事每.不合()名实
所操之术.()固.前知()胥.怨()不恤.国事()非特.()
汹汹
..()不事.事()
..然()难壬.人()膏泽
敢知.()无由
..会晤()
3、重点语句翻译
①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③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当时反对变法的保守势力说王安石结党营私,并且列出了他“私党”的名单,名单中第15个人就是沈括。
王安石先是重用沈括,可是在他复相之后却疏远甚至排斥沈括。
这一反一复之间,很值得玩味。
说起王安石与沈括的关系,简单,但也很复杂。
简单,比如说岁数上,王安石比沈括大10岁,非常清楚。
但复杂的是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关系。
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娶了沈括表哥的女儿,所以王安礼是沈括的表侄女婿,这样王安石就比沈括低了一辈。
后来王安石主持国家大考,沈括以苏州第一名的身份应试,考中进士。
主考官和考生的关系,乃是师生之谊,这样王安石反过来又比沈括大了一辈。
王安石和沈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呢?大概就是在他弟弟娶亲的时候。
正巧此时沈括的父亲去世了,沈家就托王安石给他写了一篇墓志铭。
后来,沈括进了朝廷做了官。
王安石在和沈括的交往之下,对他惊为天人。
这时王安石已经准备变法,他需要大量的人才,就准备用沈括。
但是不巧,沈括的母亲又死了,所以他不得不回家丁忧。
三年以后,沈括丁忧回来,这时王安石变法已经启动。
沈括一来,王安石立马就把很多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
比方说,疏浚汴渠,主持司天监,还让他当上了三司使。
而沈括在王安石的大力支持之下,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疏浚汴渠的时候,沈括发明了分层筑堰法,领先世界600年。
在主持司天监的时候,沈括有很多天文学发
万钱,这对吕惠卿来说也不是个大数;但他很有政治头脑:这些钱不能露白。
把钱捂住,有助于他的政治前途;如果把钱露出来了,就会有人追究他个人财产的问题,所以他坚决反对。
但是沈括在王安石的支持之下,坚决地贯彻,叫吕惠卿交了这笔钱,这样吕惠卿就恨上了沈括。
王安石复相以后,吕惠卿成为他的左右手,吕惠卿极力地诋毁沈括,自然而然,王安石也就排斥沈括。
我们这么一说,王安石的人品有没有点问题呢?还真没问题。
举个例子,黄庭坚是反对新法的,但他说:“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他对王安石人品的评价是“一世之伟人”,这个评价是不得了的。
司马光也有个评价,他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说王安
石写文章、个人品质过人处很多很多。
那王安石为什么要排斥沈括呢?这就是第三个原因,他认为沈括不堪重任。
我们从王安石复相以后的作为来看。
复相以后的王安石,在四年时间中把他的新法基本全部推行了。
但是推行新法,需要冒极大的风险。
王安石的另外一个弟弟王安国就曾经劝他,“天下汹汹,不乐新法”,哥哥你要注意啊。
但王安石说,我还是要干。
弟弟哭了,你要这么干的话,我们家要灭亡了。
还有一个叫刘攽的,是北宋时期着名的史学家,和王安石是朋友。
他和王安石分析:商鞅变法,后来被车裂了;张汤变法,被汉武帝干掉了;古来变法者,好像善终的不多啊。
北宋虽然有不杀大臣的祖宗家训,但从王安石身后的落寞凄凉,以及从南宋初年就开始的对他彻底的诋毁,我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