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施一公观后感800字
最新观看视频施一公《小我和大我》心得体会
观看视频施一公《小我和大我》1伴着春日暖阳,迎着习习微风。
4月10日组织全体和预备党员在党支部活动室开展了4月“党员活动日”活动。
随后我们观看了视频《施一公:小我与大我》。
见证了他从清华实践到西湖探索,为一个不平凡的理想,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追求,为中华伟大复兴的个人奋斗事迹。
视频虽然只有短暂的23分钟,但震撼却长存人心,大家纷纷为施教授的行为而感动。
“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民族,创建一所民间大学。
”施一公如此解说他的初衷。
“可以改变这个国家,也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施一公坦陈心迹,改变的基础是什么?一定是改变自己。
“小我与大我”,我在哪里?我去往哪里?我如何去往那里?施一公及类似的大我者,当让我们深度思考,到此的意义。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行文之时,创建了西湖大学的施一公正在演说。
在寻找西湖大学的首批捐赠人时,施一公提到了一件令他感动的故事:某位邓姓企业家听了他办西湖大学的构想,答应捐赠一千万元;答应捐赠者的妻子侯屈平女士与其一起进餐时,听闻施一公的报国之志,满含泪水,当场表示要当首批捐赠人——把准备给孩子的一个亿捐出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训导,与蔡元培先生倡导“学术自由”主张“学术自由”的北大,有异曲同工之妙,选择不同,志向却相同——为国,为民,培养一流的人才。
施一公,一心为公,创建西湖大学的先行者,践行了父母的期望,也以西湖大学的创建将科研创新之梦贴到了泥土之中。
观看视频施一公《小我和大我》心得体会2大时代成就了施一公的小我与大我。
十几年前,已是赫赫有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的施一公,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放弃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他的母校——清华大学。
几年前,已是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施一公辞去了他的职位,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
也许有人会认为他选择回国是因为回国后有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物质条件,可是对于他来说,钱重要但是却远远没有那么重要。
施一公的震撼演讲观后感
施一公的震撼演讲观后感施一公的演讲就像一场知识与激情的双重风暴,把我原本平静的心湖搅得波澜壮阔。
以前,我就像个坐在井底看天的小青蛙,以为世界就那么点儿大,科研啥的离我十万八千里。
但施一公老师一开口,好家伙,我感觉自己就像被架到了高山顶上,一下子看到了科研的那片浩瀚宇宙。
他讲那些科研成果的时候,我就像在听一个来自外太空的故事。
那些什么蛋白质结构啦,细胞的奥秘啦,在他嘴里就跟讲隔壁老王的家常事儿一样自然,但对我来说,那可都是些超级神秘的玩意儿。
我当时就在想,这施老师的脑子是不是装了个超级计算机,咋就能把这些复杂得像乱麻一样的东西理得这么顺呢?不过呢,最让我感动的还不是那些高深的科学知识,而是他对科研的那份热爱和执着。
就像一个热恋中的人说起自己的爱人一样,眼睛里都闪着光。
他能放弃国外那么好的条件,回到国内来搞科研,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金山银山面前不心动,就想回来挖自家的小土堆,因为他知道这小土堆里藏着能改变世界的宝贝。
施一公老师的演讲还让我觉得自己不能再这么混日子了。
以前我总觉得,生活嘛,舒舒服服打打酱油就得了。
可听他说完,我就觉得自己像个在战场上偷懒的小兵。
人家在前面为了人类的未来冲锋陷阵,我却在这儿晒太阳。
我就想,我虽然可能做不了像他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但我也得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努力发发光啊。
哪怕是像个小萤火虫,也得扑腾扑腾,给这个世界添点光亮。
而且啊,他的演讲让我对科学家这个群体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觉得科学家都是些戴着厚眼镜,整天对着仪器,面无表情的人。
现在才知道,他们也是一群充满热血、有着伟大梦想的人。
他们就像一群探险家,在知识的未知领域里披荆斩棘,而施一公就是这群探险家中的超级英雄。
总之呢,施一公的演讲就像一把火,把我心里那点对生活、对未来的小热情给彻底点燃了。
我现在满脑子都是,得努力,得奋斗,说不定哪天我也能为这个世界做点有趣的事儿呢。
科学第一课 施一公 2022观后感
科学第一课施一公2022观后感昨日,同学们观看了《科学第一课——少年中国说》,施XX教授在每一个学生内心播种了一颗对科学热爱和探索的种子,这将在同学们未来的科学学习之旅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从天宫课堂到百名科学家进课堂。
从上古时期火的运用,到汉朝造纸术、宋朝印刷术的实践,再到现当代互联网的普及,人类因科技的发展而团结的更紧密。
我从未静心阅读科学定理与科学故事。
但施一工用研讨生命结构的方式,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首先,对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不断地发问;而不是处在自己的“舒适圈”,习惯于自然的点点滴滴。
其次,张文宏曾说,自己的诊断是向杂志等“抄”来的,如屠XX一样,受古代医药的启发,总结并学习是科学研究方法。
施老师从最小的X射线开始,将枯燥的理论与实践、公式与实际结合,串起了科学家们对微观世界的探寻。
另我更想深入的了解微观世界的原理,静心思考,干预创新。
因为X射线的发现,人们发现的远远多于一条射线。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严谨求是的精神,大胆的实践与猜测,希望通过每月一次的科学课堂,我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从上古时期火的运用,到汉朝造纸术、宋朝印刷术的实践,再到现当代互联网的普及,人类因科技的发展而团结的更紧密。
走进生活中,细长的输电线把电和光明送往千家万户,磁悬浮列车在钢轨上自由穿梭,“太空课堂”上航天员的声音在耳畔久久回荡,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科学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
进入科学的殿堂,奇妙夺目的科学知识冲击着我的眼球,科学是不可思议的,构成我们身体每一个分子都见证了宇宙的演变;科学是奇妙的,晶体的形状是如此默契的规则;科学是复杂的,关于X射线的探索经历了几个世纪漫长过程,科学更是伟大的,青蒿素的发明拯救了无数生命。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是不枯竭的,也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人类从未减缓过对科学探索的脚步,有艰辛,更有不懈的探索。
我们在享受前人的伟大成果时,更要继承发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科学之花绽放21世纪!。
科学第一课读后感2022,施一公
科学第一课读后感2022,施一公施一公老师说过:“我的成长和科学分不开,而且我这个人很幸运,走上了研究的道路。
”第一课里,让我感触最深刻的是水稻的生长环境问题。
讲述了水稻从播种、出苗、到移栽后生根发芽所需要的水源。
以及这些年来为解决粮食供应不足所作出的努力,阐明了世界许多地区都面临着严重缺乏农业资源的困难,也使得全球范围内都对如何获取更多粮食进行激烈讨论。
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关于高产的话题,虽然大家现在都想提高自己品种的产量,但却无法实现。
我觉得可能有两点原因。
首先是外界因素干扰,比如:温度过低会导致幼苗死亡;过热则会导致秧苗烧伤等等,另一方面是种子本身存在病虫害。
当代人所做的就是希望在科技的帮助下,加强对植物基因的改良。
比如:杂交育种。
同样,也给未来储备丰富营养,拥有优秀品质的新型品种。
总之,未来必定是高产与丰收并举的时代!第二课里,有趣又引人思考的是泥土种子与太空中的卫星的联系。
通过各类材料的观察,推测出卫星轨迹受影响的情况,揭示了隐藏在海洋里细小颗粒,它们会随着潮汐的变化而漂浮,或者与海底石头碰撞反弹回岸边,再被下游冲刷入海里,完成旅程……这节课还提醒了人们一旦面临危险时,要尽快逃离危险区域。
例如,人们去到湖泊或河流附近,一定要留心周围是否有鱼。
可惜的是,目前大部分动物的习性已经消失殆尽,剩下的动物越来越少,不知以后该怎么办?其实早在10万年前,陆地和水中的动物便互相转换栖息地。
在20万年前,各类哺乳动物慢慢统治了整个地球,随后鸟类开始崛起。
其实,人类一直在与其他动物竞争,在生态圈中占据主导地位,几乎任何地方都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当然,我们也应懂得敬畏自然。
毕竟人类属于智慧动物,但并非无所不能。
动物们通常具有惊人的嗅觉,能够捕捉到来袭的猎物,动物们群体行动有利于提升生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它们彼此间互相扶持,共渡难关。
这次我才真正意识到,大自然不仅赋予了动物们生存所需的生存条件,也告诉我们要保护自然。
施一公科学第一课观后感。2022年
施一公科学第一课观后感。
2022年
今天的课堂上,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科学第一课——少年XX说》,施一公教授带领着我们,领略了在百年之前,和我们同龄的少年救国的故事。
150年前,有一批少年,他们叫“留美幼童”,虽然年少,但他们不顾一切,选择漂泊远洋,去美国深造,一直到上大学。
或许,你会感到好奇,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其实很简单;祖国落后了,要挨打了。
他们选择出国学习,将外国先进的科学知识,带回国内,为国家发展提供动力。
往后,这样的少年儿童有一批一批,中国的崛起,就是因为有这些儿童的努力,才能做到紧跟时代,超越时代,使中国成为当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施教授说;“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实事求是,探索未知。
”
确实,做为新时代的学生青少年,我们就应该做到多多发问,探索科技。
凭借自己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构建出未知的未来,创造不一样的明天。
青少年是发展科学的未来,科学的知识方面是无穷无尽,青少年的力量也是无穷无尽。
施教授和我们,从粒子讲到宇宙,从天上讲到地上,我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在科学的海洋中。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了解的知识是多么渺小,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又是多么渺小。
或许,就是要看《百科学家进XXX课堂》这样的节目,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了解科学和这个世界的奥秘,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们,让我们探知科学,探知世界,成为改变这个时代的未来!。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施一公2022
科学第一课观后感2022施一公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想必大家都倒背如流。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这句话铿锵入耳,振奋人心。
今天的“百名科学教进校园”的网络直播课中,给我们授课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瞧他,高高瘦瘦,一身西装革履,精神抖擞。
一开口,中气十足,颇有演说家的风范。
他讲到,在20世纪初,有一群和他们差不多大的年轻人,他们深知要用科学武装自己,在硝烟滚滚的年代发奋苦读去海外留洋,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毅然抛下在国外的优渥条件,回到祖国为国效力。
他们是坚定的,面对外国的软硬兼施,他们仍不动摇;他们是智慧的,毫无疑问,在战火弥漫的时代,是他们用脑子挑起了国家的大任。
施校长对正值青春的少年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在他的课堂中我进一步了解了科学,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原来,科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那么深奥,其实科学无处不在。
科学家也不一定非要是智力超群的天才,可能是是那些看起来呆呆的,总是睁着好奇的大眼睛问你“为什么”的怪孩子。
牛顿因为被一个落下的苹果砸了一下,砸出了个响彻全世界的“万有引力”;伽利略因为看到教堂的钟摆在摆动,看出了单摆时间与摆幅无关,命名了个摆线。
这和他们有多天才,有多聪慧没有关系。
在生活中谁没看到过东西掉下去?谁没看到国一个长长的,直直的东西在晃来晃去?但,真正能发现这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背后隐藏的真理的,还是那些有点招人烦的“十万个为什么”。
在地球上生活着很多生物,当之无愧的霸主必然是人类,但其他生物对这个世界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很多生物为人类的科学研究作出了必不可少的引领作用。
比如苍蝇的复眼让人们发明出了蝇眼照相机,松鼠的尾巴让发明降落伞的人产生了灵感……施校长在课上讲到了一个特别神奇的现象:帝王蝶为什么会认识路?帝王蝶是生活在北美洲的一种很大很漂亮的蝴蝶,它们横跨北美从北到南迁徙到墨西哥,中途却不会出一点差错,精准到可以立马找到自己在某一棵树上建的窝。
施一公科学第一课家长观后感
施一公科学第一课家长观后感今天,我观看了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先生给我们讲的《开学第一课》。
这于我而言,是又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感慨颇多!在这堂课上,他送给同学们八个字:“独立”+“思考”、“尊重”+“科学”,并仔细解释了为什么要重视它们。
第一个就是要独立,要学会独立思考。
我们虽然还没有成年,但也应该尝试着逐渐独立和自立,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应该用自己独立的眼光审视世界。
没有独立,就很难有今后对世界的判断和对世界的认识。
任何人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一开始总会有各种标新立异的想法,也许有些观点不被社会接受,也许有些观点是错误的,都没有关系。
独立思考的价值是一辈子的,将来工作中走上社会甚至走出国门,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受益于独立思考的行为和能力。
第二,先生讲了尊重,并要学会尊重科学。
任何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是尊重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
我们可以谦虚、可以谨慎,有时候也可以外圆内方,但无论怎么样我们都需要做到尊重自己。
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让自己在社会中、在学习上走下去。
但只是尊重自己还远远不够,只有尊重社会才会变得很独立。
这个社会是需要包容和彼此理解的。
而理解和包容的背后就是尊重别人。
你尊重了自己,同时尊重了别人,社会自然会有包容、和谐发展,社会环境自然会让你赏心悦目,世界也会变得平和。
尊重科学——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是对自然界客观的描述。
应该说,它是近似真理的一些东西一些存在。
只要大家开始相信科学,很多事情都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释。
科学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也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必须尊重科学。
作为一名结构生物学家,在“第一课”中,施一公先生结合抗击疫情和我们分享了一个人们从发现X射线到利用X射线来造福人类的故事。
他用X射线的发展史告诉学生:“科学发现,基础研究,是决定现在和未来最根本的力量。
”最后,施一公还叮嘱同学们紧张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他说“爱体育、爱科学、爱锻炼、爱学习。
教室一去如故,操场常来常新,学习锻炼两不误!”这是一位学者人生分享,是一个长辈对后生们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
施一公观后感
施一公观后感介绍施一公(Yi Gong Shi)是中国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在医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是首位将动物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应用于人类胚胎上的科学家,这一突破性的研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轰动。
我有幸参加了施一公的学术讲座,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个人简述施一公出生于1962年,他在复旦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并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获得了博士学位。
之后,他回到中国,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并成为了北京大学基因组研究所的所长。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编辑和基因组学,在这个领域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广受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
学术讲座回顾施一公的讲座主题为“基因编辑与未来的医学”。
他首先介绍了基因编辑的概念和技术原理,让我们对这一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能够直接修改生物体基因组的工具,通过引入、删除或更正基因序列,可以对生物体的遗传特征进行精确控制。
施一公通过实例讲解了基因编辑在基础研究、治疗疾病和改良植物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并展示了自己团队的一些研究成果。
在讲座的后半段,施一公重点介绍了他的重大突破——将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应用于人类胚胎上。
他详细讲解了他的团队如何使用CRISPR-Cas9系统,在人类受精卵阶段实现精确的基因编辑。
这项研究的突破性意义在于,它为解决一些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引发了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广泛讨论。
施一公对于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他个人对于伦理问题的看法和应对方法。
整个讲座过程中,施一公的言语简洁明了,逻辑严密有条不紊。
他用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使得在场的观众都能够很好地跟随他的思路。
同时,他对于问题的回答也十分准确和详细,展现了他对于自己研究领域的深入理解和广博知识。
感想与思考通过参加施一公的学术讲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力量。
作为一名年轻的学者,施一公用他的努力和才智,让人类对于基因编辑和未来医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施一公开讲观后感
施一公开讲观后感前几天去听了施一公教授的讲座,那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知识与智慧的超级风暴,现在想起来还挺兴奋的呢。
一开场,施教授那种强大的气场就扑面而来。
他可不是那种干巴巴念稿子的人,一开口就像有魔力一样,把我所有的注意力都给吸走了。
他讲的那些关于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事儿,本来我觉得会特别高深难懂,就像天书一样。
但是他就有本事把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用特别接地气的方式给解释出来。
比如说细胞里那些微观结构的工作原理,他就打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比方,就好像在给我们讲一个超级有趣的故事,故事里每个小细胞都是一个有性格、有任务的小角色。
我当时就想,哇塞,原来科学这么好玩儿啊。
施教授在讲他自己的科研历程的时候,那更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讲自己遇到那些困难,就跟讲冒险故事一样。
什么实验失败啦,资金不足啦,团队里有分歧啦,这些在他嘴里就变成了一个个关卡,而他就是那个勇往直前的勇士。
他说有时候连续好多天待在实验室,累得都快趴下了,但是只要一想到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就又像打了鸡血一样。
我就寻思着,这就是真正热爱科学的人啊,那种对未知的渴望,就像小孩对糖果的渴望一样强烈。
我听着他的经历,就觉得自己平常遇到的那些小挫折都不算啥了,跟他比起来简直就是小蚂蚁和大象的区别。
而且呢,施教授还特别强调了科研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他说每一个科学发现,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小灯,可能开始的时候灯光很微弱,但是积少成多,就会把整个世界都照亮。
他举了好多例子,像医药领域的突破,让很多绝症患者有了希望;农业科技的发展,让大家能吃到更健康、更多样的食物。
我突然就意识到,原来那些在实验室里捣鼓瓶瓶罐罐的科学家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生活。
整个讲座听下来,我感觉自己就像被施一公教授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以前我觉得科学离我很远,但是现在我觉得科学就在我身边的每个角落,而且它是那么的迷人。
我从施教授身上还看到了一种坚持和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像小火苗一样,在我心里开始燃烧。
施一公的震撼演讲观后感
施一公的震撼演讲观后感施一公教授的演讲就像是一场知识与激情的双重盛宴,听完之后,我的内心那叫一个“波涛汹涌”,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进了一颗巨石。
一开始,施教授那强大的气场就把我给“镇住”了。
他往台上那么一站,感觉整个舞台都被知识的光芒笼罩了。
他的声音很有磁性,就像有一种魔力一样,把我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让我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思路走。
施教授讲的那些关于科学研究的内容,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他提到的那些高端的科研成果,什么细胞结构啦,生命奥秘啦,对于我这个平时只知道些生活小常识的人来说,就像是在听来自另一个神秘世界的故事。
但神奇的是,他能把那些超级复杂、听起来就很高深的东西,用很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
就好像是一个大厨,把那些珍贵的、看起来遥不可及的食材,做成了一道人人都能尝出美味的家常菜。
我在心里直感叹:“原来科学离我们也没那么远嘛!”而且啊,施教授那种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真的是像一团火一样,呼呼地往外冒。
他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就像是发现了宝藏的探险家。
我就想啊,要是我对我自己手头做的事儿,也有这么大的热情,那还不得一路“开挂”啊。
他在讲述自己如何克服研究中的重重困难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超级英雄在披荆斩棘。
那些困难在他面前,就像是小怪兽遇到了奥特曼,被他一个个地打败。
这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山。
最让我震撼的是,施教授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见解。
他说的那些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脑袋里关于教育新的一扇门。
他强调的是培养全面发展、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
我就想到自己上学的时候,有时候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的东西考完就忘了。
施教授说的那种教育,才是真正能让人受益终身的。
这让我觉得,我们的教育真的应该多一些像他这样的理念,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潜力。
看完施一公教授的演讲,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我不仅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也有了新的想法。
施一公自我突围读后感
施一公自我突围读后感施一公,这位著名的中国分子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院长,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卓越的科研能力,一直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引领着突围的步伐。
他的自我突围,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的不断突破,也反映在他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上的不断超越。
阅读《自我突围》这本书,我深感施一公教授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高的启示意义。
在《自我突围》一书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施一公在学术生涯中的种种挑战与突破。
例如,在博士后阶段的研究方向选择时,施一公舍弃了当时热门基因组学,而是选择了在当时中国并不受重视的结构生物学。
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他的前瞻性和勇气,更反映出他对于科学研究的深刻理解。
他曾说:“一个科学家,首先要热爱科学,对科学有热情;第二要有做原创的决心;第三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
”这种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对原创的决心,以及远大的目标,正是他在自我突围中的关键力量。
除了学术上的突破,施一公还在教育上进行了自我突围。
在这一过程中,他展现出了对于教育改革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
在生活态度上,施一公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围。
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价值观,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认真负责。
他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取决于他的能力和机遇,而取决于他有多大的决心和热情。
”这种决心和热情,使他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追求自我突破。
对我而言,《自我突围》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人生启示录。
施一公教授的自我突围精神,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他教会了我如何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决心,更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计划。
只有有了目标,我们才能更好地制定计划,更好地面对挑战。
其次,他让我明白,在科学研究中,热爱和热情的重要性。
只有热爱科学研究,才能保持持久的动力,才能在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最后,他让我认识到,在教育改革中,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读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某演讲稿有感范文
读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某演讲稿有感范文读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某演讲稿有感范文近日,在网上读到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的一篇演讲稿,他说,当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这个国家一定出了大问题。
抛开演讲中的慷慨激昂之气,和过分夸大的语病(所有一词),这句话确乃肺腑之言,可谓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作为国际顶尖的科学家,用国士无双,灵蛇之珠来形容施一公教授,绝非溢美之词。
就是这位一个有担当,有忧患意识的人说出口,话才显得有分量。
但施教授也许碍于地位,也许碍于演讲环境,话并没有说透,说完,说露。
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出了什么大问题?我们不是有四纵八横的高铁,有GDP总量世界第二的大数据吗?有数不清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还有能上月,能入海,能飞跃上万公里的东方系列吗?等等…这些只是浮在星空表面的烟云,璀璨浮华。
但掠过表象,剩下的只是严峻的岩石,和浓郁的雾霾。
因为这个国家,人民,时代,缺少了理想,浪漫,诗意,信念,还有发自内心的快乐。
而变的世俗,现实,冷峻,功利,浮躁,急功近利。
觥筹交错之下,璨绮繁华之后,光鲜亮丽之中,难掩苍白落寞。
再回到施一公教授那句话,重做解读。
他说,他最想培养的学生,告诉他,我想进金融公司。
还有,清华北大,70%的高考状元,都想干经济管理,金融。
而不愿意做基础研究。
金融是啥?其实就是看得见,来的快的`经济利益,能迅速变现成名车,豪宅,爱马仕,LV,美女,劳力士,一身的名牌,和世人艳羡的成功眼光,掌声,花环。
其实也不必苛求世人,都不是清淡的圣人,亦都是芸芸众生,劳碌之辈。
但为啥施一公教授还要说,因为看见了社会,国家的弊病和导向偏差。
时代,是日新月异,变化是,光阴似箭,社会是残酷现实。
几千年来的社会演化,从没有像最近几十年来这样飞速,迅猛。
君不见,功能机时代的老大,诺基亚,几年之中就被安卓,苹果,扔到了历史的故纸堆里,曾经门庭若市的银行,被微信支付,支付宝,余额宝冲击的门可罗雀。
………这就是时代变迁。
无论你是人中发骐骥的优秀人才,还是平凡如初的普通人,在这个剧烈的时代,总要衣食住行,为阿堵物低头。
科学家走进课堂施一公观后感
科学家走进课堂施一公观后感我有幸在本科期间参加了由著名科学家施一公教授带领的一次公开课。
“走进课堂,施一公观后感”是我对这次经历的总结。
施一公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我非常崇拜和敬佩的人物。
他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别是在基因编辑领域的突破,让全世界都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对我来说,他更具吸引力的是他的谦逊和奉献精神。
他一直致力于科学的普及和教育,给年轻人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因此,我真的很期待参加他的公开课。
在这次公开课上,施一公谈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投入以及他的科研经历。
他强调了科学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贡献,表达了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科学研究的行列。
他还分享了自己在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提醒我们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对施一公的印象更加深刻。
他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与学生们保持着距离的教授,相反,他非常平易近人,乐于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他鼓励我们提问,并且耐心地回答每一个问题。
他还分享了一些关于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让我们对科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与施一公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对科学事业的热情和热爱。
他的眼睛里透露出对科学的追求和渴望。
他告诉我们要有勇气和毅力去探索未知,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要不断跨出自己的舒适区。
这些话激励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追求。
此外,施一公还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他分享了他领导的团队在科研工作中的合作和协作经验。
他说,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够取得真正的突破和进步。
作为一个学生,这让我对未来的团队合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明白了团队合作不仅仅是分工合作,更是一种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关系。
我意识到,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与团队成员的合作将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总之,通过这次走进课堂,我对施一公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他的谦逊和奉献精神令我钦佩,他的知识和智慧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他的精神和价值观将继续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自我突破施一公读后感
自我突破施一公读后感施一公,这个名字就像一颗闪耀在科研星空中的巨星。
读他的故事,真的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与激励的冒险。
一开始,我就被他那种对知识的极度渴望所震撼。
你想啊,就像一个饿了很久的人看到满桌美食一样,他对科学知识那可是两眼放光。
他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人,而是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怎么游都游不够。
这让我想到自己有时候学习,就像小猫钓鱼,三心二意的,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摸摸那儿。
施一公就像是一个专注的探险家,在科学的神秘岛屿上深挖宝藏,不管周围有多少干扰,他都不为所动。
他的自我突破,那可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好比一个游戏玩家,别人还在新手村瞎晃悠的时候,他已经不断冲破重重关卡,朝着最高等级迈进了。
从他在科研道路上的每一次转型,每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的开拓,都像是在没有路的地方硬生生地杀出一条血路。
我呢,连换个发型都要犹豫好久,更别说像他这样在学术领域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了。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原来人真的可以有无限的可能,只要你有勇气打破常规,有决心去挑战未知。
施一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是超级酷的。
那些困难就像一群小怪兽,张牙舞爪地向他扑来,可他呢,就像超级马里奥一样,蹦跶着把小怪兽一个个踩在脚下。
他不怕失败,失败对他来说就像是游戏里的一个小关卡没通过,那就再来一次呗。
而我自己呢,一旦遇到点挫折,就像霜打的茄子,立马就蔫了。
看他的故事就像有人在我耳边大喊:“振作起来,这点小困难算什么!”而且施一公在国际科研舞台上为华人争光,那感觉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在国际大赛上把各路高手打得落花流水,让全世界都看到华人的智慧和力量。
他的成就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还像一面旗帜,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者。
我就想啊,我虽然不能像他一样马上在科研领域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也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努力奋斗,说不定哪天也能像他一样,来个华丽的自我突破呢。
读完他的故事,我就像被打了一针超强的鸡血。
我告诉自己,以后再想偷懒的时候,就想想施一公,他那么厉害还那么努力,我有什么资格懈怠呢?他的故事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那扇自我突破的大门,我也要像他一样,勇敢地朝着未知的前方奔跑,哪怕路上会摔倒,那也得爬起来继续跑,说不定跑着跑着,我也能成为自己生活中的“施一公”呢。
施一公探究生物故事的观后感
施一公探究生物故事的观后感施一公,河南人,48岁,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习教授,2008年辞职回国,现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公并不是那种“明星科学家”,但却两度成为社会焦点,上一次,他放弃千万美元的优厚科研待遇,从普林斯顿大学辞去终身教职,在美国引起震动,《纽约时报》2010年1月7日头版也对此事进行专题报道。
施一公教授也是爱国的,别人请求他回国帮助中国科技的发展,他只用一夜的时间就想好了答案,他答应回国,帮助自己国家的科技发展。
施一公接受采访时说道:“坦率地讲,我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深深忧虑,这与我们的大国身份太不相称了,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国家安全不可以靠其他的国家,只能靠自己的硬实力,与小国不同,科技的落后对大国来说更加危险。
我宁愿自己是危言耸听,居安思危不是空话,也许我们已经是居安思危了!如果大家对中国的科技现状有这样的共识,就不应该纠缠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要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对现状的改变中来。
”“我希望你们保持对社会的责任感,如果国家不能按照大家想的那样发展,清华人担负的责任最大,人民托起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是辛苦的,想想这些,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一点。
“我很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贪得无厌,这个世界总会有人比你富有,但是社会上有更多的人生活的人是很苦的,贪官确实存在,但是和你有什么关系呢?,社会阴暗面不能成为你堕落的借口,你应该想想我能做什么,能让这个社会变好。
”施一公教授说的这些话,让人受益匪浅,让人学会居安思危,他想让更多的人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施一公教授和学生进行座谈会时,他没有教授的架子,而是亲切的和学生坐在一起,对学生问出的问题,有问必答,不管提问问题的学生是哪个专业的,他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回答学生的问题。
看完了视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很真的人,而我最喜欢这样的人,因为不管你这个人怎么样,首先你要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做一个真诚的人,他讲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感受,不管好不好,首先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他。
《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施一公观后感
《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施一公观后感观看了《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系列报道,我感受到我国近年来的科技发展十分迅速,各行业的专家教授们对于新生事物有着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
他们还致力于将知识传递给更多人,让大家了解科学知识。
而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青少年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学习他们这种敢于拼搏、迎接挑战的奋斗精神!在这次活动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中科院遗传所的博士施一公教授走上台时讲述的故事:1984年7月15日,一个很平常的星期六,我开始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书。
第二天早晨八点钟,父亲带我去乘火车,父亲找了个座位坐下,然后说:儿子,你先坐好,爸爸站会儿。
就在那时候,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恐惧感——我害怕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爸爸和母亲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每天晚上回到宿舍以后总要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我想:如果我当初选择的是医学专业,现在可能也正过着这样的生活吧?经过几番思考之后,最终我选定了植物病理专业。
因为我觉得,从事农业方面的研究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它与我的性格相符合,能够发挥出我的聪明才智。
1988年9月,我收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两个月后,又接到了耶鲁大学生物系的录取通知书。
由于对植物病理学没有特别的兴趣,加上留学美国费用高昂,我决定放弃攻读医学和生物学。
在失望的同时,我觉得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于是便尝试转向神经生物学领域,继续探求生命奥秘,并在1996年获得了耶鲁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学位。
1997年8月至1999年1月,我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资助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
在1999年2月底,我提出辞职申请,放弃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优厚待遇,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步的学术生涯中去。
此刻,我已成长为一个具备良好素质的人。
而之所以选择植物病理专业,是因为它既离农业很远,但却与生命科学联系密切。
我热爱这份工作,因为它是实践生命科学真谛的最佳途径。
我愿意尽自己的努力,为丰富人类的文化宝库做出贡献。
施一公开讲观后感
施一公开讲观后感前几天听了施一公的讲座,那感觉就像是被卷入了一场知识与激情的旋风,老带劲了!施一公一上台,那气场就特别足。
他一开口,我就感觉自己像是个在知识海洋边玩耍的小屁孩,突然被一位知识渊博的船长邀请上船,准备开启一段超酷的探索之旅。
他讲的那些科学研究内容,什么细胞的秘密啦,基因的那些事儿啊,本来在我脑子里是一堆乱麻,或者说就像神秘的外太空,我只能瞎琢磨。
但施一公就像是拿着一把超级解码器,把这些复杂的东西一点一点地给解释清楚。
我就边听边想:“哟呵,原来微观世界这么神奇,就像一个超级精密的小宇宙啊!”让我特别有感触的是他对科研的那种热爱。
你能从他的眼神里,从他说话的语调里,完完全全地感受到那种炽热。
他可不是那种干巴巴地讲理论的人,而是像在讲述自己心爱的宝贝一样。
他讲自己在实验室里的那些日夜奋斗,那些遇到困难又咬牙坚持的故事,我就寻思,这人简直是个科研界的超级英雄。
这时候我就有点惭愧,自己平时遇到点小麻烦就想打退堂鼓,和他比起来,我那点困难就像小蚂蚁一样微不足道。
而且啊,施一公讲的时候还特别幽默。
本来那些深奥的科学知识很容易让人犯困,但他总能时不时地抛出个小段子或者举个特别搞笑又贴切的例子。
比如说他把细胞里的某些结构比喻成一群调皮捣蛋的小精灵,各司其职又偶尔捣乱,一下子就把那些抽象的东西变得鲜活起来。
我周围的人都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地还爆发出一阵笑声。
听完这个讲座,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打了一针知识和动力的混合剂。
一方面,我对科学的兴趣就像小火苗遇到了汽油,蹭蹭地往上冒。
以前觉得科学离我很远,现在就觉得科学就在身边的每个角落,等着我去发现呢。
另一方面,施一公那种对事业的执着和热情也感染了我。
我就想,不管我以后做什么,都得有这么一股劲儿,像他一样在自己的领域里闪闪发光。
总之呢,这个讲座就像一道明亮的光,照进了我这个知识探索者有点迷茫的小世界,让我重新对很多东西充满了向往和干劲儿。
施一公事迹
施一公事迹施一公事迹篇一:读施一公事迹有感读施一公事迹有感我读了施一公的感人事迹,使我身受感动的是:施一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通过自己付出比别人更多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分别就读于清华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是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20XX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20XX年2月至今,受聘清华大学教授。
20XX年4月30日,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为了祖国的发展和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20XX年2月,40岁的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施一公,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施一公伯伯您放心,以后我一定以您为榜样,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注重全面发展、永远充满激情,永远乐观,永不服输;10年、20年后把自已培养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才,成为驻马店的骄傲,成为河南的骄傲,为祖国的强大竭尽全力添砖增瓦。
(三八班高铭悦)篇二:作文素材:20XX感动中原十大人物20XX感动中原十大人物邢二朋20XX年5月18日下午,开封黄河滩区柳园口,4名大学生和1个小男孩在黄河边玩耍。
小男孩不慎跌入水中,河水很快没过头顶。
两名不会游泳的女大学生本能地跳入水中救人,但很快也被河水吞噬。
骑车经过的邢二朋听到呼救,跳入河中。
他先游到小男孩身边,夹住小男孩的腰部,奋力挣脱漩涡的吸引,将其推了上去。
随后,邢二朋再次跳入水中,向一名已经失去挣扎意识的落水女大学生游去,奋力托着这名女学生的腰部将她推出水面向岸边游去,第一名女学生顺利获救。
已经精疲力竭的邢二朋第三次跳入水中,用尽最后力气将第三名落水者成功救出。
6月5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召开见义勇为表彰大会,授予邢二朋“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称号,并奖励他1万元钱。
观施一公《科学第一课》有感
观施一公《科学第一课》有感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为即将正式返校的中学生们上了“开学第一课”,与中学生分享他从事科学研究以来近30年来的人生思考。
施一公送给中学生八个字:独立思考、尊重科学,并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很长的故事。
“什么是宇宙?宇宙的直径是930亿光年……”下午三点半,《百名科学家进校园》的直播活动在万众瞩目的期待中拉开了帷幕。
我们的偶像——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老师,站在台上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科学知识。
跟随施校长的脚步,我们见识到了宇宙光年的奥秘,神奇的“结构之美”,“X射线”的透视穿透能力……我不禁感叹自己平时的孤陋寡闻。
我们也认识到了历史上诺贝尔科学家布拉格父子、屠呦呦等人的成就,不禁深深折服于他们执着探究的科学精神。
正是因为有这些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为人类科学发展提供了重大的突破,才创造出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活动结束,施校长还现场连线了一些学校,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施校长提起了以前的经历,说起自己儿时在农村长大,经历了许多挫折。
但是,他依旧坚持自己的科学梦想。
才有今天的成就。
他还鼓励我们,自古英雄出少年,未来人类的希望在于现在的少年,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今天的挫折可能就是明天的转折”,不要害怕挫折,要越挫越勇。
听了施校长的话,我若有所思。
在学习上,
不也时时、处处需要这种精神吗?
科学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朵,也是一眼永不干涸的清泉……身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努力向科学致敬,向科学家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施一公观后感800字
在认真的看完之后,内心有了不少的感受。
你为什么要读大学?这个问题要是在之前问我,我的回答肯定是没有为什么,从小就知道好好学习的目的就是上大学,它就像一条没有分岔口的路,没有思考要走哪,就是这样,就该这样,顺着走,就觉得这才是对的。
现在来大学已经三个月了,我对自己为什么要读大学还是不清不楚,直到看完了郑强老师的演讲,他说,上过大学会成为自己一辈子的财富。
这至少让我坚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所以,不管现在的你是否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上大学的原因,都一定要庆幸自己在上大学。
想想从小我们为了能上大学而付出的那些努力。
既然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学习自己该学的,自己的专业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选择,你只要相信偶然中一定存在着必然,不能改变那就欣然接受吧!你只有先接受它才会去爱它,那么便会去付出,因为你对它付出了。
所以你一定会更爱它。
郑强老师也说了,本科的学需要精读,夯实基础很重要,咱们需要厚积薄发。
然后咱们还担心的一个大问题,毕业后找工作难,其实郑强老师说的对,我们一开始就用错了词,“找工作”是把我们放到了主动的位置,其实我们一直是“被选择”,而且他也说了,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找享受的工作。
那么,只要我们能明白自己的位置,就不会挑剔,也就不会说找不到工作,担心没工作了。
所以,大学这几年的时光里,我们只要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你就会去思考,有思考所以有声音。
有目标,就不会迷茫。
在学习之余,郑强老师鼓励咱们去热爱艺术、体育,他说,艺术是心灵教育,
体育是精神培养。
其实,大学四年真的很短暂,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一定要在自己还是书中主角时,多多去感受那些观众无法体验的事。
有了目标,咱们需要的当然就是奋斗,俞敏洪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相信奋斗的力量!三次高考,最后进入北大,再到自己创业,成立新东方,这背后的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当然很多人会说成功不可以复制。
但是我始终相信要想成功,努力奋斗是必须的。
俞敏洪也说了,梦想再大,不奋斗等于零。
趁着自己还年轻,要拥有一颗敢闯的心,不要总是害怕失去,没有失去那些不值得的,你就不会得到那些你想要珍惜的,很多时候,失去比得到更重要。
还有当自己有需求的时候就会有想法,有想法就一定要尽可能去做,往往成功的是那些做到的人,而不是想到的,因为做到比想到更重要,也更难。
当然,我们不要只拿自己和别人比,主要的是和过去的自己比,比起过去,你更好了,有进步了,那你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