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5-3《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合集下载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一、教学设计的凭据(一)教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唐代诗歌。

第五课名为《杜甫诗三首》,《登高》是其中的第三篇。

《登高》是XXX的代表作之一而广为流传。

诗歌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很深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对于现在高中的学生对于诗歌情感是抒发方法的研究及诗人情感的体验有很好的益处。

(二)学情:本课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已步入高中学段第三个学期,学生懂得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但是对于XXX的诗歌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诗人沉郁苦痛的感情,并且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探究和分析,来感知XXX上述的这些特点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需要教师的补充教导,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理念: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自觉地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来,感悟诗歌情感,体味人生百态。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一)总体目标及其理由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咀嚼诗歌言语,品味诗歌意境,掌握XXX诗歌情景交融、气势宏伟的特点。

B、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循序渐进和自主探究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使用(1)诵读指导法:熟读成诵,背诵全诗;(2)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设想,经由过程课件的参与将诗意形象化;(3)引导探讨法:抓住诗文中的亮点、枢纽字句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C、情感价值观目标: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A、讲授重点:体会诗歌意象为本诗奠基了沉郁悲凉的基调。

B、教学难点:分析诗歌意象,感受XXX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1《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

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

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

”多媒体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

《登高》说课稿8篇

《登高》说课稿8篇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说课稿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

《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

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技能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习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1.情境导入法。

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

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为了加深您对于登高教学设计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8篇《登高》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登高》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飞花令”形式导入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板书:登高杜甫)二、整体感知: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找一生榜样朗读,另找一生评价。

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

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

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特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叶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一、课程背景《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著名诗歌,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课程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课外阅读文章,在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文学鉴赏方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诗歌的主题、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该诗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2.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技巧,如语音语调,韵律节奏,情感表达等。

3.探讨该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理解“居安思危”、“求卓竞优”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文学鉴赏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其生平经历了唐代衰落的历史背景,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现实和人民命运的诗歌,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一位巨擘。

2. 诵读诗歌本节课的诗歌是《登高》,请大家先听一段诗歌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 诗歌的解读3.1 诗歌情感表达《登高》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何?请同学们仔细品味,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3.2 诗歌的主题《登高》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何?请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理由。

3.3 诗歌的文学价值《登高》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文学价值?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3.4 诗歌的意义《登高》这首诗歌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何样的意义?请同学们探讨一下。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解、互动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获得思考和创造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课前引导思考、课堂板书、分组讨论、个人思考以及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不断地交流和探究中,全面理解和掌握《登高》这首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登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登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高》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这一单元着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同时也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苍凉,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和极高的鉴赏价值。

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在这种沉重的感叹中,我们能感受到蕴涵其中的对生命衰弱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留恋以及对国家、人民的关注。

学情分析在《登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对杜甫的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目前阅读诗歌时可抓住意象,会结合诗人经历把握诗歌的主旨,这些都有助于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但学生鉴赏方法掌握的较少,主旨还不能全面概括,因此,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2、学会词句注释并翻译古诗;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分析文中的意象,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登高》教学设计(5篇)

《登高》教学设计(5篇)

《登高》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jh《登高》教学设计【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与学关系。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部分字词的意思;整体感受诗人的感情。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杜甫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养料。

【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感情基调;2.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难点】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从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已有很强的理解与自学能力。

应加强学生朗诵,从而使学生自己理解诗歌的情感,更好的掌握情景交融。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言)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猜个谜语,“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这是一幅对联,大家猜到说的是谁了吗?提示两个词语:①诗史,②草堂。

对,没有错,就是杜甫。

二、关于杜甫杜甫,大家也不陌生了。

(712-770),字子美,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

我们也接触了他的许多诗,现在我说三句,大家来回答通过每句诗,你觉得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人?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理想、有抱负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描写现实,关心民生疾苦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爱国通过简单的三句诗,以及大家之前对杜甫的了解,我想大家心里都已经大概知道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了。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对杜甫的了解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高》。

接下来大家先听一段朗诵,听完之后,自己先揣摩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试着去读一读。

我利用这段时间把这首诗先到黑板上。

三、《登高》背景介绍《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767年重阳节所写,之前我们介绍到杜甫卒于770年,这是他晚期作品。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④品读,品评诗句,领悟情境美。学生已经在整体感知了这首诗歌,把握住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量。因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采用创设情境法和引导探索法,通过讲授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量)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诗歌前两句的意境。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恭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
就从教学设计的凭据、教学设计及其理由这两个大的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学情
首先,从认知的角度来说,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他们喜欢探索事物的本质,敢于斗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有时好走极端,产生片面性、主观性、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的倾向,对此就需要老师给与正确的引导。
其次,从对诗词的学习来说,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精选5篇(一)登高是唐代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政治动荡时期,诗人借登山之喻,娓娓道出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痛苦与忧虑,同时展现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的结构和意境。

整首诗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四节分别描写了作者在登高途中所见所感,第三节是诗人的自述和自我反省。

整体结构排列严密,白描一股登山的过程,既具有逻辑性又有层次感。

在第一节中,诗人用亲近的词语描绘了登山的过程,达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通过描写眼前美景的方式,诗人在给读者展示这个诗中的登高活动,这是与社会的现状和理想有关的。

第二节则描绘了山中景色的迷人之处,景物的描写与诗人能够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相对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

在第三节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省,也让读者对诗人的心路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一节是诗人对当下和未来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痛苦和对理想追求的坚定。

诗中的意境主要通过描写山水的方式进行构建,以唤起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通过描绘登高过程中的风景和感受,使读者产生了被大自然环抱的感觉。

这种感受与诗人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理想的追求相比较,使诗中意境更加丰富和深入。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用景物描写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

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登山的场景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追求,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另外,在诗中也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篇通顺流畅。

诗人在诗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山上群芳,山下人烟的对比,突显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另外,在诗的结尾,也形成了呼应,前面景物的描写和治国理念的陈述相互呼应,给人以思考与警醒。

最后,我们来评价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成就。

《登高》以登山活动为载体,展示了诗人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通过山水描写和反思自我等手法,既表达了对国家社会的忧虑和痛苦,又展现了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登高说课稿(精选5篇)

登高说课稿(精选5篇)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说课稿1大家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

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一、说教材: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

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

(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

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

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

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

(出示课件二:登高杜甫)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近,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

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

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

2023年《登高》说课稿

2023年《登高》说课稿

2023年《登高》说课稿2023年《登高》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其一《登高》一、说教材《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目标是鉴赏唐代诗歌。

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李白的古体诗和杜甫的两首诗歌。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本节课结合以上三首诗歌讲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赏析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根据大纲要求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2、过程与方法: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二、说教法这课的教学,主要采取如下方法:1、以读代讲。

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调动学生读的兴趣。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

2、点拨议论。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讨论,平等对话,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规律总结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规律总结,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三、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特点分析:我校普通班的学生特点,聪明,不好学;积极,不主动;想学,习惯不好。

因此学习中需要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渗透式指导法:在教学中将鉴赏诗歌的规律方法不断的提出,使学生在自觉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登高》说课稿10篇

《登高》说课稿10篇

《登高》说课稿10篇《登高》说课稿1《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

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学习__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

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

”多媒体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

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

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该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中语文《登高》教案设计1本课教学目标一、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

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一、美读法。

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二、对比阅读法。

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

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解说: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

)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解说: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

二、鉴赏诗歌、体会意境。

1、学生读首联,思考: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来描写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各给你什么感觉,能结合杜甫实际谈谈吗?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由“落木”“长江”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思考?(解说: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

杜甫《登高》说课稿

杜甫《登高》说课稿

杜甫《登高》说课稿(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杜甫《登高》说课稿杜甫《登高》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登高》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的《登高》。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古代诗歌,感受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表达。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秋日登高所见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年老多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于古代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阅读基础,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深入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

2. 理解诗歌的内容,赏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3. 感受诗人的悲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是诗歌的核心,理解它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这对于学生今后阅读和欣赏其他文学作品也有很大的帮助。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登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种复杂的情感,如壮志难酬的悲愤、年老多病的愁苦、对身世飘零的感叹等。

这些情感相互交织,需要学生仔细品味和揣摩,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诗歌的主题可以有多种解读,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探讨诗歌的主题。

五、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秋天相关的音乐或图片,引入诗歌的主题。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及说课稿(三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及说课稿(三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及说课稿(三篇) 有关杜甫登高教案(推举)一《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其次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终一首诗。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喜爱祖国语言文字,喜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肯定的审美力量,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学问、能感受形象、品尝语言这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学问与力量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尝诗歌意境,培育初步鉴赏诗歌的力量;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育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复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蔽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展说明。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所以我将实行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育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量,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

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学问积淀和人生经受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展简要的点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

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必修三5-3《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三5-3《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囊,盖始于此。

”据粱朝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遣神捉鬼。

有一天,他对徒弟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里将有灾祸降临,须早作准备。

”桓景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免除这场灾祸?”长房告诉他:“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个红色布袋,装上茱萸,挂在胳膊上,再带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饮,即可避免这场灾祸。

”从这段记载来看,汝南人桓景听从了师父的劝告,在九月九日率家人登高避灾,结果幸免于难。

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

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它与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登高成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标志。

今天我们就来学杜甫的登高诗,看看他是否也饮菊花酒,祈求长寿?二、请同学们诵读,再请两位同学来诵读,点评同学们诵读时对感情的把握播放诵读录音,请同学们评价读得如何?没有什么感情。

三、杜甫生平介绍(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

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精通《左传》,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登高》名师教学说课稿5篇

《登高》名师教学说课稿5篇

《登高》名师教学说课稿5篇《登高》名师教学说课稿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三.说教法.学法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四.说教学程序(一)用对联导入.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研读课文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三)归纳赏诗之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因此我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用多媒体展示《旅夜书怀》:1.分析首联〝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2.怎样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内容和意境?(鉴赏程序相类似,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再赘言.)五.说板书设计与课外练习1.(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2.〝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了课外作业:任选一角度,对《登高》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200字左右,完成在周记本上.《登高》名师教学说课稿2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代导语)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2.注音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鬓(bìn)浊(zhuó)酒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②落木:落叶.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④作客:客居他乡.⑤百年:犹言一生.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4.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三.自主赏析1.整体感知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明确:全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2.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四.教师总结1.主旨格凋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远.气势博大深沉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虽沉郁顿挫,却也慷慨激越,誉为〝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2.艺术特点:①联联对偶,句句押韵.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②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首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五.巧学精练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答B无拟人手法)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与例句不同类的一项(答C表达的是畅快之情.A.B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思悲苦之情)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登高》名师教学说课稿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教学重点】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温故知新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二.学以致用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一)知人论世首先,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上《秋兴八首》时,我们了解到的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少年满怀〝兼济天下〞的壮志,中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遇战乱过着四处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正是因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别是晚年漂泊困顿的悲惨境况,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二)熟悉诗文一读诗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二读诗歌,播放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初步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三读诗歌,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诗文.(三)品读诗文1.通过朗诵,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这和《秋兴八首》一样,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就让我们运用由景入情的鉴赏方法,从诗人所描写的景色起步,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2.如何赏析景色描写?找意象——明意境3.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写景部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动笔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约5分钟)①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赏析讨论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萧萧下的落木.不尽滚滚而来的长江.意境——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4.思考: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矛盾?让学生发挥想象,看图,感受,此时此刻广阔的天地中,一位老迈.体弱多病.满头白发的老者,拄着拐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顶,顶着呼啸而过的凛冽的寒风.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悲凉.这幅画面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悲凉的?小结:运用到反衬的手法,天地越宽阔,就显得诗人越渺小,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悲凉.两者非但不矛盾,而这正是由景入情的体现,越是广阔之景,越是让人觉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间凸显渺小的个体,从而引发悲伤的情绪,以阔景衬哀情.总结:写景部分诗人借哀景衬托哀情,借阔景反衬哀情,这正是由景入情的鉴赏手法.5.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一下写景部分.6.通过找意象.明意境,目的何在?明确:悟情感.面对此景此情,真是叫人情何以堪,让我们看了都会对杜甫心生悲悯之情,更何况是身临其境的杜甫呢?面对此情此情,他的心中又会引发何种感悟呢?7.由景入情,接下就请同学们齐读下抒情片段,让我们来看看此时的让我们如此心生悲悯之心的杜甫所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明确:感伤.8.具体感伤什么?总结:1.长久漂泊异乡——万里.常作客2.年老多病——百年多病.繁霜鬓3.孤独无依——独4.万物凋零之秋——悲秋5.生活困窘——艰难.潦倒9.思考:〝艰难〞〝潦倒〞是不是仅仅指诗人自己生活的艰难与潦倒?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明确:不仅指自己,还指国家命运的艰难.百姓生活的潦倒.我们不难发现杜甫所具有的那种心系天下的广博的胸襟与志士情怀,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与国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10.探讨:这种对天下苍生的大忧.大悲只是一时的冲动?只是短暂的瞬间吗?他的这种愁苦到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如何解读〝潦倒新停浊酒杯〞?思考:①诗人为什么要喝酒?——借酒消愁.②诗人为什么要停止喝酒?——危及生命(肺病)③猜想:诗人是否停止喝酒?如何解读?哪种表达效果好?不得已停止喝酒——如此愁苦,本想戒酒消愁的,无奈却因为年迈多病不得不戒酒,当然也可能因为穷困万分以致无法喝酒,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没有停止喝酒——必须停酒,但是无法做到,因为悲愤实在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通过喝酒来略微地舒缓他的忧愤,这就意味着杜甫,在自己的生命与国家.人民的大义面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国家.人民.由此可见他对天下苍生的忧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种深沉的.沉重的情感.在自己身处逆境之时,仍然能够有心系天下的气度,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到的,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是何等的豪情.这是何等的伟大.总结:杜甫具体在悲叹什么?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社会之秋.由悲自然——悲自身——悲天下苍生.当我们还在感伤杜甫的可怜,对他投以怜悯的目光之时,他却如此的豁达与超脱,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心系着天下苍生的苦难,这是何等的伟大的情怀.小结:没有停止喝酒更能够反应诗人忧愁之深重.沉重._.品读完之后写感悟:此时此刻,当我们品读完这首诗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让我们对杜甫心生怜悯之情的那幅图,我们又有了怎样一番新的感悟?请同学们写一写,谈一谈.教师心得:此时此刻,当我再来看这幅画时,当天高地阔中,再次出现一位满头白发.年老多病.拄着拐杖的老者,独自对抗着咧咧寒风时,我对他突然之间少了一份怜悯,而多了一份敬佩.他看起来似乎不再那么弱小.渺小,而是那么的强大与坚毅,独自在朗朗乾坤之中屹立不倒,只为他有着一颗敢为天下而死的博大的情怀,这是这样的一种豁达.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三.巩固训练《秋兴八首》《登高》都是由景入情的杰作,前者首联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和尾联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机融合.后者首联颔联写秋日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颈联尾联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壮,也做到了情景交融.我们再来看一首杜甫的诗歌,用本节课你掌握的由景入情的方法来解读鉴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沦陷.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思考:请找出这首诗中前两联描写的意象,分析其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何种情感.被攻破的国家.草木丛生荒破的城池.悲怆溅泪的鲜花,离别惊心的孤鸟,营造了一种国破城荒的萧索悲凉意境.表达出诗人亡国之悲,离别之恨,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四.布置作业:继续背诵《杜甫诗三首》,完成课后练习.《登高》名师教学说课稿4《登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提问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考探究法.能力迁移训练等.【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

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

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

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

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萸囊,盖始于此。

”据粱朝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遣神捉鬼。

有一天,他对徒弟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里将有灾祸降临,须早作准备。

”桓景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免除这场灾祸?”长房告诉他:“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个红色布袋,装上茱萸,挂在胳膊上,再带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饮,即可避免这场灾祸。

”从这段记载来看,汝南人桓景听从了师父的劝告,在九月九日率家人登高避灾,结果幸免于难。

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

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它与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登高成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标志。

今天我们就来学杜甫的登高诗,看看他是否也饮菊花酒,祈求长寿?二、请同学们诵读,再请两位同学来诵读,点评同学们诵读时对感情的把握播放诵读录音,请同学们评价读得如何?没有什么感情。

三、杜甫生平介绍(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

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精通《左传》,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杜预的文治武功,杜甫常引以为荣。

因为杜预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所以杜甫常自称“杜陵布衣”,这是指其郡望。

又由于他在长安时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又自称“少陵野老”。

杜甫的10世祖叫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居到襄阳,所以杜甫又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曾自称“襄阳杜甫”。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后来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任巩县县令,始迁居巩县。

杜甫的祖父叫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

杜甫的父亲叫杜闲,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

杜甫的母亲崔氏是初唐著名诗人崔融的女儿,而且与李唐皇族有亲戚关系。

崔融的母亲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的女儿,崔融的妻子也就是杜甫的外祖母是唐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之次子义阳王李琮的女儿。

杜甫的父系和母系家族都让杜甫感到很荣耀,这一特定的家庭出身,对他的政治态度和诗歌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35岁以前)杜甫自幼丧母,很早就寄养在东都洛阳建春门仁风里二姑母家。

二姑对他非常好,杜甫和她二姑的孩子都生病了,她二姑结果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保住了杜甫的生命。

所以杜甫在二姑死了以后为其撰写墓志铭,称其为‘有唐义姑’。

杜甫在20岁之前,主要是在家读书。

他7岁时就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

他在《壮游》一诗中写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又说:“往昔十四五,出入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杜甫读书很刻苦,曾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0岁以后是他的壮游时期。

他先是去漫游吴越,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带。

他游览了江南的许多秀丽山川和名胜古迹。

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24岁,由江南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由于文章不合主考官口味,竟没有考取。

于是第二年他又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直到30岁时才又回到洛阳。

这一时期正逢开元盛世和天宝前期,国家的形势比较好,杜甫个人也衣食无忧,经济条件比较好,对前途也充满着希望,所以这个时期是杜甫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漫游生活,使杜甫有机会游览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文化古迹,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结交了友人。

这个时期他曾写下著名的《望岳》诗,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和蓬勃朝气。

(二)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天宝五载(746),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城长安,但是迎接他的却是冷漠的现实。

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嫉贤妒能。

天宝六载(747),唐玄宗下诏书,要有一艺之长的人都去应试(制举考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谁知这次考试由于李林甫从中把持,结果竟无一人被录取,李林甫还向皇帝上表称贺“野无遗贤”。

这是杜甫在仕途上遇到的又一次挫折。

他这时经济上也开始困难了,为了谋取出路,他不得不几次三番地向达官贵人投递诗篇,以求引荐。

天宝十载(751)正月, 唐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

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却又没有下文。

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经济来源完全断绝,生活相当困难。

终南山离长安比较近,杜甫经常去终南山采草药,加工后出售糊口。

有时候也混在饥民的队伍里,排队购买官府低价出售的粮食。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有时候也去亲戚家里混饭吃,‘平明骑驴出,未知适谁门。

’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杜甫的思想感情逐渐向人民靠近,这个时期他写出了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还写了揭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活的《丽人行》。

杜甫在长安苦苦等待了十年,最后才得到一个管理军械库房的官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而这时已经是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官定之后,也就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去探望家眷(由于杜甫在长安生活困难,故将家属送到奉先县依靠亲戚安置)。

在前往奉先县的途中,他路过骊山,看到唐玄宗正在骊山上寻欢作乐。

而回到家中,“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想到当时国家所面临的危难和人民的饥苦,杜甫又写出了他最杰出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是他长安十年痛苦生活的总结。

十年的长安困守,使杜甫看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下层人民的苦难,从此以后他开始逐渐成为了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确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杜甫往奉先县家中探望家属时,安史之乱爆发了,安史叛军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这年二月,杜甫从奉先县返回长安。

由于敌情严重,这年五月,他又离开长安,把妻子儿女从奉先县带到白水(今陕西白水县)。

不久,潼关失守,白水沦陷,于是,在兵荒马乱中,杜甫又带着一家人向北逃难,他走在难民的行列里,以野果充饥,尝遍了逃难者所遭受到的一切苦楚。

后来他听说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今宁夏永宁县西南)即位,于是他把家属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城西北三十里的羌村,便只身北上,投奔刚刚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李亨,可是走到半路,不幸被安史叛军截获,送往沦陷后的长安。

再现在诗人眼底的长安,经过安史叛军的杀戮洗劫,到处呈现出国破家亡的惨象。

在长安,杜甫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哀江头》、《月夜》等著名的诗篇。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长安西郊处在大战前夕,杜甫冒着生命的危险,穿过安史叛军与唐军对阵的战场,终于逃出长安,一路上历尽艰辛,奔赴唐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凤翔县),“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

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命杜甫为左拾遗。

左拾遗的职责有两项,一是劝谏皇帝,二是举谏贤良。

虽只是从八品上,但却是清要之职。

杜甫感激涕零地接受了这个职务,但不久却因为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

房琯与杜甫是布衣之交,唐肃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宰相。

他虽然主动地要求带兵同安史叛军作战,但他不懂军事,又自负其才,结果招致陈陶斜和青坂之败。

至德二载五月,有人告发房琯的门客招货纳贿,肃宗因此借机罢去他的宰相之位,降为太子少师。

新任左拾遗的杜甫,看到房琯受政敌谗毁,毅然上书,反对罢相。

唐肃宗勃然大怒,命令颜真卿、崔光远、韦陟审讯他。

幸有新任宰相张镐营救,杜甫才免于治罪。

六月一日,张镐宣布杜甫无罪。

但由于唐肃宗厌恶他,到了八月初,便打发他回家探亲。

杜甫离开凤翔,北归鄜州羌村探视妻子,写下了著名的长诗《北征》。

这首诗通过真实的形象描写,反映了安史之乱中的社会生活,留下了一幅兵荒马乱和人民困苦的历史图画,可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了沦陷两年零三个月的都城长安,十月又收复洛阳,唐肃宗于十月底返京,十一月,杜甫带领妻子儿女也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

次年即乾元元年(758)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陕西华县)司功参军(管理祭祀、学校、选举等文教工作的官),从此与长安永别。

这次被贬是对杜甫在政治上的一次致命打击,从此,他重又接触到了苦难的人民。

这个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潮时期。

其主要诗作有《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春望》、《月夜》、《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等。

(四)漂泊西南时期(760—770,49—59岁)乾元二年(759)立秋后,杜甫在华州呆了一年多,因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再加上他在政治上感到绝望,于是便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

他先是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客居三个月,然后又由陇入蜀,于乾元二年岁末来到成都。

由于彭州(今四川彭县)刺史高适等亲友的资助,上元元年(760)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了一个安身的处所。

诗人在这里和农民交往,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田园诗。

上元二年(761)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过杜甫不少帮助。

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 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叛乱,杜甫曾流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阆láng州(今四川阆中县)。

广德二年(764)春, 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

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四月, 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