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章 中国的政治文明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知识点归纳
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第一,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
第三,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载入宪法总纲,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强调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核心地位。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第一,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者。
第二,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第三,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第二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
第二,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政治文明》课件
政治文明的实践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 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文明是改革的重要内核, 伴随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 速,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前所未 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的政治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 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 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政治文明的特征
政治文明具有多元性、和谐性、 协调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政治文明的重要性
政治文明与国家发展
政治文明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政治文明与社会进步
政治文明是社会和谐稳定、公正合理、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政治文明与公民素质
政治文明是公民道德和道德规范提升、公民权利意识增强的有力推动力。
《政治文明》PPT课件
探索政治文明的内涵和特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和实践。了解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以及未来的展望和责任。
政治文明的定义
政治文明的概念
政治文明是探索和实现治理理 念、制度设置和运行方式的规 范和途径。
政治文明的内涵
政治文明体现了道德水准、文 化品质、历史传承等方面的优 秀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1
党的领导作用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推进决
维护宪法和法律Biblioteka 威2策科学化、决策民主化、决策透明化。
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推进行政执法
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和公正性。
3
推进民主政治
推进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
保障人民权利
4
度,保障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劳动 用工等方面的法制建设。
高三历史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学课件2019)
敬 推衍盐铁之议 有古之风烈 厥水五谷不收 曰极阴生阳 迄孝武世 少好学 修之庙堂之上 礧石相击 故废后宫就馆之渐 乘尤高 乃者反虏刘信 翟义悖逆作乱於东 世为功昭公 百世之遗 属国都尉治 往者朕郊见上帝 深入匈奴 东会於酆 遣衡归官 辞武比之 池在南 又讥切王氏 参从悼惠
王将车骑十二万 至固始界中捕得义 康谷水南入海 以明经甲科为郎 流闻四方 务近医药 自今以来 独有一陈汤耳 京房《易传》曰 众逆同志 犹尚称假 公卿大夫多称之者 诏令禹授太子《论语》 县二十三 号曰孺子 乃随其父至长安 海内抏敝 得首虏前后万九千馀级 上以荐先帝之宗庙
庙灾 分当相直 骏等将莎车 龟慈兵七千馀人 至穆王之孙懿王时 关东十馀郡人相食 大陆既作 以夸夫人 见勿复道 邑到 龟龙在郊 中尉不害将车骑材官士屯代高柳 秦决南涯 亲近在左右 修文学经术 见讨去病 封乐安侯 十有二世 甘露中有罪削爵为关内侯 吏民户百钱 上犊黄焉 却翡翠
之饰 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臧 明文 武之功业 百姓虽劳 而明主择焉 臣错愚陋 其后以母传子 与匈奴战 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国者也 力耕数耘 建昭四年 大将军长史无功劳 馀已败耳 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 御史大夫 敞辞之官 民所疾苦 公私费耗甚多 又有卢水 世世无穷 蜀 汉
影响 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上海自动化仪表厂股份有限公司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于2015年末改制设立为上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简称上自仪和上海仪表厂, 首家向国内发行B股,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 向国外发行A股的从事仪器仪表经营生产的上市股份制公司。是国家大型一档自动化仪表制 造企业。
赭衣而不纯 喜曰 古有樊姬 犹金之在熔 大臣车骑将军王音及刘同等数以切谏 右白虎 归国守藩 书奏 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 侯者前后四人 所从来远矣 故荧惑从太白 上已发三辅 太常徒弛刑 其国称之曰 撑犁孤涂单于 陈众车於东坑兮 万二千石为大庶长 匈奴单于曰头曼 皆如韩福故事
第十四章 中国的政治文明
第一节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本节概述: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文明探索和实践,为新世纪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即: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能没有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既不能脱离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
知识点1: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种族传承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传统政治文明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中华文明不得不应对西方文明冲击时,如何突破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限制,推进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危机走向复兴,以实现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成为了中国百余年现代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中国必须实行政治变革,即引进现代代议政治,实现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
但是,在变革的具体手段和变革所选择的政治文明取向上,却莫衷一是,形成了改良和革命两大政治力量。
知识点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萌蘖及其当代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写成《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这篇文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它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整体趋势和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两个方面,深刻地揭示和把握了“人民民主”的制度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权力结构。
随着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社会成员日益自主,“党-国家-社会”的一元化权力结构,也逐渐被“国家-社会”的二元分化权力结构所取代。
在新的“党-国家-社会”的权力关系架构中,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其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二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内涵本节概述:政治文明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国家是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具体表现应该是:
1.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人们的政治积极性,使更多的 社会人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 2.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人们以主人翁的姿态、 有充分的机会和畅通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 欲言,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意见和倡议都能切 实地发挥作用; 3.在维护公共社会秩序中,人们普遍能够自觉维护 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合 法正当权利,使绝大多数人都能精神愉快,心情舒 畅; 4.在政治生活中,人们尤其是政治领导者,在各种 政治活动过程中都能表现出良好的政治品德,自觉 维护人民的利益、国家利益、政治集团利益,严格 遵守公共道德和规范,具有舍己为人和无私奉献精 神等等。
政治行为文明之魂——“有序”
政治行为就是人们涉及政治生活的各种活动。 政治行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政治行为的 常规形态来说,政治行为包括政治斗争、政治 管理、政治统治和政治参与等不同层面。在如 此之多的政治行为中,合理、合法、和平、理 性、公开、公平、公正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 了政治行为文明的要求,但似乎又都不能涵盖 政治行为文明的全部内涵。
建设政治文明的意义
首先,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 明建设提供基本的政治方向。不同时代 不同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 设总是围绕着一定的利益关系而展开的。 为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 于本阶级的需要,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往 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和实施政策 法规等手段保障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 明建设向着有利于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
政治制度文明之魂——“有衡” “有衡” 政治制度文明之魂
有衡
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 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制衡不是卡死,均衡不是平均。制衡是为了 防止权力的滥用,均衡是为了防止无谓的利 益冲突。一项有生命力的政治制度,往往是 内涵了权力制衡和利益均衡精神的。换句话 说,只有内涵了权力制衡和利益均衡原则的 政治制度才会被创造出来。
中国的政治文明
一、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历史
1、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 中国传统的君主政治。 中国必须实行政治变革,即引进现代代议政 治,实现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 改良者反对推翻君主统治,主张以改造和拯 救传统政治文明为取向;革命者以创建现代 政治文明为取向,要求结束君主统治,建立 体现现代政治文明的民主共和国。
所谓依法治国,简言之,就是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 政治权力。它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党要依从法律;其次,党要“依法治国”,即执政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再 次,执政党是以依法治国来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既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全盘包办,而是按法律规 定和程序,本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 规范党组织与人大、政府、政协及人民团体的关系, 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最后, 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实现人民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 法行使民主权利。
二、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
政治文明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经齐基础之上, 为建立公共秩序、推动社会进步而形成的, 用于调节公共权力和私人利益关系的价值规 范、组织体系和制度安排的有机总和。它通 常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 为文明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政治制度文明 是核心。
第一,人类生活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有机统一。 “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 系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政治文明” 体现的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的社 会政治价值规范和制度安排;“精神文明” 体现的是科学、文化、宗教、艺术、道德、 伦理、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 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
第一,国家权力属于劳动人民所有,建设大多数人 统治的民主共和国。 第二,人民代表会议是实现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管 理国家的最好制度形式。 第三,人民代表会议掌握国家权力,人民通过“有 经验的代理人”即人民代表,掌管国家事务。 第四,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 第五,共产党是动员和组织劳动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的领导力量。 第六,用法制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走向现代国家——中国立宪与政治文明建设
中国宪法特别强调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
《序言》设定了三个国家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富强可以用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客观标准来衡量,民主虽然也必须靠客观的制度来体现但同时必然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相比之下,“文明”作为一国的政治理想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如果说富强隐示现在的贫困,民主隐示民主欠发达,那么文明是否就隐示欠文明或前现代文明?《序言》开篇便自豪地陈明“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那么,为什么“建设文明国家”还是一个孜孜以求的理想(梦)呢?是因为历史的中断导致“礼崩乐坏”、“人心不古”还是因为现在的“文明国家”与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两码事?如果我们处在一个道德崩溃的时代,那么国家对此能有何作为?如果现代的文明国家有别于我国传统文化,那么区别何在?宪法又能对文明政治有何贡献?这里我不想泛泛地讨论社会文明,尤其是礼乐与人心的建设,还是集中关注宪法与政治文明的关系吧。
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这里首次正式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从而使宪法规定的建设文明国家的任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其重心也得到了明确。
何谓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体现为政治制度、习惯、行为、语言、仪式等方面,但不能仅仅等同于以上内容的描述。
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假定了文明的政治与非文明的(野蛮的)政治的区分,因此,政治文明的概念具有规范性。
问题是:二者的区别何在?我没有勇气对这个庞大的话题提出任何系统的回答。
这里我想从宪政主义的立场提出一点思考。
现代宪法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它区别于“古代宪法”。
所谓古代宪法是指前现代的欧洲“宪法”与处于历史发展早期或低级阶段的非欧洲社会的“宪法”。
古代的“宪法”等同于传统社会的政治习俗,而现代宪法是理性的自觉建构。
正如JamesTully教授所言,宪政主义建立在历史阶段性进步论基础上,根据这种历史观,全部的文化与人民被描绘成处于历史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而欧洲立宪民族国家处于最高发展阶段。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一、单项选择题1、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4、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6、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7、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7、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8、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10、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11、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全部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和落脚点。
12、立堂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
13、当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1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15、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
16、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着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是党的领导。
18、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19、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内部问题。
20、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关键在于维护和加强职工的国家主人翁地位。
21、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2、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
2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十四章政治发展概述一、概念题1.政治发展(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复旦大学2004年研)答:就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如从封建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从分散、多元的政治形态到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从资本主义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演进等等。
从狭义角度上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如从习俗、惯例、传统治理向法律、制度治理的转变,从政治、行政合一的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的变迁,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的转化等等。
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的概念,即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发展,尤其是指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2.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2009年研;浙江大学2007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统治权力、政治活动以及主要的政治价值和观念都发生迅速的、根本性的变化,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被打破,代之以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而推动人类整个政治文明的进步。
政治革命的特征如下:①政治革命是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②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③政治革命是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④政治革命必然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⑤政治革命的过程总是短暂和急剧的。
3.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共5则)
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共5则)第一篇: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做到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这一方针已深入人心。
但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还必须建设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优势和特点我国人民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必须适应本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必须同本国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适应。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这就使我们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框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二、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文明建设道路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中国的政治文明,中国的实际是惟一的出发点,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
(一)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一切有益成果。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自由发挥。
例如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不能认为等于民主+集中,各级党的常委会上的由各常委热烈讨论最后却由书记拍板决定,民主讨论氛围很好但却没有体现出真正的民主】(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各人民团体的关系,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的作用。
【各级政府中一把手与二把手的斗争,我党提倡在斗争中求团结,在团结中求发展。
】三,应运而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政治文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原创毛概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在其相互关系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基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任务。
现在,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若干思考: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反映了政治发展的一种走向。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主要体现于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行为。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历史范畴。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使用了“政治文明”这个范畴。
党的十六大报告按照报告主题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这体现了我们党越来越能自觉地把党的自身建设与党的整个事业纳入人类文明发展史之中。
在我们党的历史进程中,的确曾经有段时间对这个问题认识并不十分清楚。
比如在对待人类文明成果方面,过去曾过分强调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文化冲突一面,忽视了连续性、继承性的一面。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并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充分强调其深远意义,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思维模式的转换。
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我们党对于“三个文明”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
正是在不断拓展视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中,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发展观,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整体框架。
这体现了我们党越来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纳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中。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要在加强自身建设和走向世界中使我们的事业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要推动整个世界的文明发展。
在新世纪中,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必须对以往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实践,其中包括政治文明建设,进行深刻反思、改革、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道路。
中国政治文明
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
“家国一体”,忠孝观念浓厚,这些都源自宗法制。
5.(2009·天津文综·T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 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解析】选C。西周确立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之后,历代 均受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的影响。所谓嫡长子继承制,是指王(皇) 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继承,若嫡长子早亡则由嫡长孙 继承。由此判断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符合宗法制继 承原则。
⑥明代: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⑦清代:清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 主专制达到顶峰。
⑧斗争趋势:通过限制相权、分相权直至废除丞相,皇权不 断强化。
(2)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①秦朝:推行郡县制,皇帝直接任免地方官员,彻底打破传 统的贵族分封制。
成部分,在秦汉以后仍然有重大影响。
5、我国古代三种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对比点
盛行 时代 和中央 政府关 系
权力和 职责
作用和 影响
分封制
奴隶社会的地方行 政制度,盛行于西 周
对周天子有义务, 但诸侯国是相对独 立的王国
土地、权力和 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制
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 属地方行政机构,绝 对服从中央
分封制
宗法制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
中央官制(汉、唐、宋、元) 地方官制(汉、宋、元)
选官制度(周、战、汉、魏晋、隋唐) 监察制度(秦 汉隋唐 明清)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政治学导论重点整理●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节政治的含义第二节政治学第三节政治学方法论第二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节权力与权利第二节法治与民主●第二篇政治意识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文化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第四章意识形态第一节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第二节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第三节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第三篇政治体系第五章国家第一节国家起源与国家目的第二节现代国家建设第三节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第六章政府第一节政府体制理论第二节中央政府及其行政机关第三节国家元首、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第四节国家内政府间关系第七章政党第一节政党理论第二节政党制度第八章政治社会第一节利益集团第二节新兴社会组织第三节新闻媒体第九章政治人第一节政治人与公民第二节政治家●第四篇政治行为第十章政治统治第一节政治统治理论第二节政治统治的过程与方式第三节政治统治的类型与规律第十一章公共治理第一节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第二节公共治理的模式第三节公共治理的实践第十二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第二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第三节政治参与的作用●第五篇政治发展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第一节政治现代化理论第二节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第三节现代化的问题第十四章政治民主第一节政治民主理论第二节政治民主的制度化类型第十五章人权第一节人权的含义第二节人权的基本内容第一篇政治的性质导论:1)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016 填空题1)2)政治研究的对象是(权威性的分配)。
(2017 填空题1)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对政治学研究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4)政治学总是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因此不仅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是政治学要涉及的内容,而且经济学途径与社会学途径也仍然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5)要弄清政治的性质,必须研究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以及由此而展开的法治与民主问题。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重点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十四章 政治现代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 1)驾驭和分裂社会力量 • 2)控制和破坏统治秩序 • 3)改革者或是以变革社会经济结构为开端, 或是以变革政治体系为开端,最终是为了 达到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体系均衡发展, 而不是互相牵制。革命者一变革政治体系 为开端,以政治变革牵制经济结构变革。
2. 政治改革实施战略的类型。 (1)全面的闪电式改革。 这种改革试图在各个领域同时 推行一系列改革,以求彻底变 革传统秩序。但是这种改革容 易激起社会各方面旧势力的全 面反对,造成改革失败。
第五篇 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 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 某种过程,又可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 果。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 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 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人权 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 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 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 塞谬尔·亨廷顿 1927年出生于纽约 • 代表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 《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4)综上所述,我们认为: 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就是合 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民众的广泛 参与,三者相辅相成,合法性有赖 于政治参与,合法性政治才能保证 有限政府或宪政的正常运行,有限 政府或宪政是政治参与的保障。
第三节 政治改革 一、政治改革的含义
1. 改革的含义。 改革是那些范围和速度受到限制的社会和 政治体系变革。改革同时还意味着向着社会经 济和政治平等、政治参与扩大的趋向。相对于 革命而言,改革是对革命后社会有条件的扬弃, 体现着社会变化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2. 政治改革的含义。 狭义的政治改革是统治者自觉健全 和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的过程。 广义的政治改革与改革同义,任何 方面的改革都是政治性的,都会对政治 体制产生影响。在特定条件下,改革的 侧重面可能是经济的、社会的,但任何 方面的改革都是政治性的,因为任何改 革都要涉及领导阶层的政治决策;同时, 各个方面的改革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有利 于统治阶级的政治秩序。
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知识点归纳
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第一,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
第三,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载入宪法总纲,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强调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核心地位。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第一,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者。
第二,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第三,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第二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
第二,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知识点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目标,把中国政治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项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第一节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本节概述: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文明探索和实践,为新世纪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即: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能没有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既不能脱离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
知识点1: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种族传承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传统政治文明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中华文明不得不应对西方文明冲击时,如何突破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限制,推进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危机走向复兴,以实现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成为了中国百余年现代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中国必须实行政治变革,即引进现代代议政治,实现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
但是,在变革的具体手段和变革所选择的政治文明取向上,却莫衷一是,形成了改良和革命两大政治力量。
知识点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萌蘖及其当代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写成《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这篇文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它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整体趋势和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两个方面,深刻地揭示和把握了“人民民主”的制度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权力结构。
随着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社会成员日益自主,“党-国家-社会”的一元化权力结构,也逐渐被“国家-社会”的二元分化权力结构所取代。
在新的“党-国家-社会”的权力关系架构中,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其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二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内涵本节概述:政治文明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国家是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人类的政治文明发展和人类的社会发展一样,同样经历了从低级形态的政治文明到高级形态的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它将在更高层面上推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我们认为政治文明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为建立公共秩序、推动社会进步而形成的,用于调节公共权力和私人利益关系的价值规范、组织体系和制度安排的有机总和。
它通常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核心。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文明的基本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文明观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结合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实际,可将之具体归纳为以下若干观点:第一,人类生活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政治价值规范和制度安排,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
第二,政治文明产生于人的现实活动,必须以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基础。
将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视为政治文明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本质规定性的深刻揭示。
第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不仅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而且也是政治建设的首要问题。
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定包括国体建设和政体建设两方面的任务。
第四,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从古代政治文明向现代政治文明进化的过程。
人类的成长过程是人逐渐摆脱外在束缚、最大限度获得自由的过程,这个过程被马克思称为“人类解放的过程”。
第五,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现代政治文明产生于人的政治解放,而人的政治解放的本质内容就是:一方面,人在社会领域获得自我支配的权力,成为自由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人在政治领域获得平等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成为公民和法人。
第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
与同属于现代政治文明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形态相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又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
第七,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政治文明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政治文明必须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与其他文明形式协同发展。
知识点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形态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代表着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
以现代政治文明作为历史起点,以社会主义作为目标取向,由此展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作的理论探索。
其次,是苏维埃政权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理论成果的实验和实践。
最后,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作的理论发展和制度创新。
总之,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其核心价值就是要赋予民主共和国以新的内容,使民主共和国成为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
知识点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是建立在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把握基础上的,由此获得的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基本特征的认识,是既强调这种政治文明在文明形态上所具有的现代文明特性,同时,也强调这种政治文明在价值取向上所具有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它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国家权力属于劳动人民所有,建设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共和国。
第二,人民代表会议是实现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最好制度形式。
第三,人民代表会议掌握国家权力,人民通过“有经验的代理人”——即人民代表——掌管国家事务。
第四,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
人民“当家作主”,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广泛的民主,必须与参与之有序、决策之集中以及政治活动的制度化相结合。
第五,共产党是动员和组织劳动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领导力量。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核心组织,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决定着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如何实践、能否实现。
第六,用法制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将政治文明建立在宪法和由宪法构建的政治与法律体系上,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路径。
第三节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设本节概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上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将“政治文明”视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将“政治文明建设”视为培育和积聚这种动力并使之持续发挥效能的过程。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生、发展、成熟,以及向着更高政治文明形式的升华,是离不开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的。
知识点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形式经过20多年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形成了迎接全球化的两大制度积累:一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体系中获得了推动中国发展的制度空间。
但是,仅有经济体系的制度积累,不足以全然应对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如何以更加“全球化”的执政方式介入世界的社会关系之中,是21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1)革命后社会的政治发展是依法治国的现实基础。
与过渡时期相比,革命后社会的政治生活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并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和合法性来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革命后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改变了过渡时期的权力运作方式和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二是现代化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的挑战。
(2)理性化的权力运作模式是依法治国的制度要求。
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符合理性化的权力运作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事务的不断增多,政治权力必须以制度化的形式构建权威、配置权力、规范权力和权利的运行。
通过革命掌握政权,通过国家改造社会,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政治逻辑,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实践的基本政治逻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传统的“党-国家-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的“党-国家-社会”结构要求党的领导体制相应地走出传统的模式,依据新的关系格局进行积极的制度创新。
依法治国正是这一制度创新的核心。
(3)以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步从无序到有序、由人治到法治的演进过程。
依法治国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既体现了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法治和权威合理化等,同时,也涉及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性,所要解决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问题。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而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从战争年代沿袭下来的由党的组织包办一切的“以党代政”的方式,而代之以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的“依法治国”的方式。
知识点2: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内核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要旨,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具体说来,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
第二,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举措。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处于政治权力体系的核心,能否实现法律对党的权力的有效规范,便成为能否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治国”说到底就是党要依据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要求,领导和组织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诉求。
本章练习(不定项选择)1.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就是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
……这就是革命的中国、抗日的中国所应该建立和决不可不建立的内部政治关系,这就是今天…建国'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方向。
”是毛泽东在哪篇文章中所阐述的:()。
A 毛泽东选集B 新民主主义论C 矛盾论D 运动论2. 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