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激励
第十四部分激励教学课件
–强化过程包含四个要素: • 管理者的管理手段 • 被强化的行为 • 绩效 • 强化物
–基本策略: • 正强化 • 负强化 • 消退(也可称为去强化) • 惩罚
管理学
管理学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 强化理论揭示了员工行为结果反馈影响其行为的机 制,管理者在实践中应利用这一机制,更加自觉地 运用各种管理手段 • 要正确分析员工的行为类型、特点及一些情景因素, 灵活地选择表扬、奖励(正强化);预先警示、威 慑(负强化);“冷处理”(消退);批评、处分、 罚款(惩罚)等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 激励范式模型
管理学
内容型 激励理论
过程型 激励理论
反馈型 激励理论
心理: 需要与动机
投入: 行动与资源
产出: 组织绩效
实现: 组织目标
反馈
个人回报: 利益与体验
满足: 个人需要
激励实施系统
目标与成就 兴趣与体验 人际与互动 行为反馈
思想教育
物质利益
管理学
• 激励实质上是一个心理过程 • 与内在心理过程伴生的是外在的行动过程 • 系统产出的绩效是激励的成果 • 关于上述心理过程和行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激
管理学
14.3 激励实施系统
• 14.3.1 目标与成就激励子系统 • 14.3.2 工作兴趣与体验激励子系统 • 14.3.3 行为反馈激励子系统 • 14.3.4 人际关系与互动激励子系统 • 14.3.5 思想教育激励子系统 • 14.3.6 物质利益激励子系统
管理学
14.3.1 目标与成就激励子系统
• 案例分析 • 实践训练
管理学
14.1 激励范式
• 14.1.1 激励的本质与作用 • 14.1.2 激励范式 • 14.1.3 激励理论与实施系统
激励概述
第九章 激励领导之所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活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效的领导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统一于组织的工作绩效。
激励是领导工作的重要方面。
激励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管理者是有效的,领导的结果应当是一个受到高度激发的劳动者群体。
因此,对组织的管理者来说,领导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激发员工实现高水平的绩效。
9.1 激励概述9.1.1激励的概念激励一词来源于古代拉丁语“movere”,该词的本义是“使移动”。
在管理学中,激励是指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热情和积极性。
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看,激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转化为内部心理的动力,从而增强或减弱人的意志和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激励是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后,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对行为有着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人们为期望和目标而努力。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 (Steiner)指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
”所以激励也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它对人的行为产生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并且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目标。
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对于激励所下的定义。
定义一:兹德克(Zedeck)和布拉德(Blood)认为,激励是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行动的倾向。
定义二:艾金森(Atchinson)认为,激励就是直接影响方向、活力和行为持久性。
定义三:盖乐曼(Gellerman)认为,激励就是引导人们的行动目标,并强化这种行动。
定义四:沙托(Shartle)认为,激励是一种能够被感知的驱动力和紧张状态,促使人们为了完成目标而采取行动。
定义五:沃鲁姆(Vroom)认为,激励就是对个人及组织的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
定义六:罗宾斯(Robbins)认为,激励是一种意愿,是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的某些需要,通过高水平的努力,来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综上所述,我们引用罗宾斯的观点,把激励定义为:激励是一种意愿,是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的某些需要,通过高水平的努力,来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
第十三章领导第十四章激励第十五章沟通
二、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共性
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人的协调活 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与管理都可能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 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的对下属控制的行 为。
区别
领导可能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 制性权力基础上,也可能更多地是建立 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 基础上。
第十三章领导第十四章激励第十五章 沟通
第十三章领导第十四章激励第十五章 沟通
第二节 领导品质理论
评价:
单纯的品质对解释领导来说并不充分 ,完全以特质为基础的解释忽视了情境因素 ,具备恰当的特质只能使个体更可能成为有 效的领导者。而许多非领导者也可能具备大 部分这样的品质。
第十三章领导第十四章激励第十五章 沟通
第三节 领导方式及理论
一、领导方式 专权型
1. 法1. 定法定性权力权力
5. 感召性权力
权力的来源
2. 惩罚性权力
4. 专家性权力
3. 奖赏性权力
第十三章领导第十四章激励第十五章 沟通
第十三章领导第十四章激励第十五章 沟通
第二节 领导品质理论
一、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思想素质 l 1、思想素质—— 事业心、责任感、创业精神 l 2、业务素质——管理理论、技术技能 l 3、业务技能——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等 l 4、身体素质——体力与精力 二、领导集体的构成 l 1、年龄结构——老中青结合 l 2、知识结构——管理、技术、社会 l 3、能力结构——善谋、善断、人际、组织 l 4、专业结构 l 5、性格结构
第十三章领导第十四章激励第十五章 沟通
第一节 领导的性质和作用
l 一、领导的内涵 领导 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
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包括三个要素:
管理学第十三章激励
需要
心理 紧张
动机
目标导 向行为
目标 行为
பைடு நூலகம்
需要 满足
新的 需要
• 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需要引起动机,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 ,而又未能满足时,心理上便产生了一种不安和紧张,这种不安 和紧张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驱使个体采取某种行为即动机, 动机激发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强烈的需要和起主导作用的动机 才会引起人们的行为。需要满足后,紧张消除,然后又有了新的 需要。
期望值
效价
(二)期望理论在管理工作的启示
激励的效果取决于目标效价和期望概率的共同作用,在 管理实践中
一方面,提高员工的效价水平,设置合理目标;考虑到 个体期望目标的多样性;设计适当的期望概率;建立公平公 正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要确定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 ;
另一方面要创造实现效价的环境和条件,提高实现目标的 可能性。
第一节 激励的性质
心理学家发现: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起行为。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人们感到某种结果对它 有吸引力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是人们行为的源 泉。人们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就产生了动机。 动机:就是促使人们做出某种行为的内在力量。动机就是行为的动 力、发动机;动机是方向盘,动机也可以看作是需要获得满足的过 程。 行为:在动机的驱使下,为满足需要,所采取的一系列的外部动作 、活动。
第一,需要是对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进行激励和引导的前提
–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 存在的需要
–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要确定自己行为的目标,人类的行 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都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而行动的
– 行为的结果也可能是遭受挫折,追求的需求未得到满足,由此而 产生消极的或积极的行为,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产生激励的起点 ,进而导致某种行为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 第七版)第14章 激励知识讲解
11
激励的性质
激励的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强化理论 ✓激励模式
激励的实务
激励理论
经典理论:
1.马斯洛(A.H.Maslow)需求层次理论 2.弗鲁姆(V.H.Vroom)期望理论 3.亚当斯(J.S.Adams)公平理论 4.斯金纳(B. F. Skinner)强化理论 5.波特(L.W.Porter)和劳勒(wler)的综合激 励模型
生理需要
2
1
14
激励的性质
激励的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强化理论 ✓激励模式
激励的实务
期望理论
属于过程激励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管理者期望员工 的付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当某人预 期到某一行为能给自己带来有价值的结果时, 就会采取这一行为;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 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值。
• 工作效率--工作} 态度--需要--激励因素
激励的实务
需要 动机 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的行为)
激励因素
10
激励的性质
激励的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强化理论 ✓激励模式
激励的实务
激励理论
根据所研究激励角度的不同可以分为:
• 内容激励: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 “双因素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激励理 论”、奥德弗的《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17
激励的性质
激励的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强化理论 ✓激励模式
激励的实务
强化理论
属于行为后果激励
激励理论研究
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 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 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这些理论按照形成 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内容型激 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 论3大类。
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通过满足人的 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 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 的行动,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 的目标设置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等。
什么是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投其所好的需要层次理论
• 员工的需求大致有三种:
从心理上
一是: 权力的需要
二是: 归属的需要
三是:成就的需要
14
投其所好的需要层次理论 •员工的需求大致有三种:
从现实中:
一是: 在薪酬、福利等方面得到 公的待遇;
和谐的人际 关系和团队 士气, 35%
二是: 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三是: 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友谊 良好的人际关 访谈制度 利润分配制度、 团体的接
系
纳与组织的一致、活动制度、互助金
制度、娱乐制度、教育培训制度
地位 名分权力 责 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
任
表彰制度、奖金制度、选拔
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
促进个体发展的组 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环境 、有
织的需要
挑战性的工作 研究委员会计划、
激励理论与应用
第十四章 激励理论研究
第一节 激励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第四节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第十四章 激励伦理
• 二、潜能:激励的人性目标 • 潜能,指隐藏而未发挥出来的能力,即经过实践的积累和训练 后,个人或企业具备的某种可能发挥出来的潜在能力。 • 潜能的特征:未显性、发挥不充分性、可诱发性、再生性。 • 人的前能的开发受制于主客观条件: • 首先,人的潜能开发程度和水平取决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生 产关系的日臻完善。 • 其次,人的潜能开发程度依赖于主体素质的提高。
• 激励理论对管理的启迪: • 1、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由人的 需要激发的,这是客观规律。 • 2、激励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任何激励都有过 程性、时效性和局限性。 • 3、激励内容丰富,运用复杂。
第二节 激励的人性基础
• 一、需要:激励的人性对象 • 需要,是人的生命体的生存发展对环境、对象和自身活动的 一种依赖关系,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现实存 在的本性。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某种措 施来引发人产生某种动机、愿望和行为积极性的过程。 • 需要的合理性; • 科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合事实、合理性、合规律、合逻辑。 • 伦理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合目的,合要求、合理想、合原则。 • 企业管理满足于:1、积极参加企业活动的需要。2、主动关 心企业前途的需要。3、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4、使企业获 得共同利益的需要。
第三节 激励的伦理原则和方法
• • • • • • • • • 一、激励的伦理原则: 1、满足合理需要原则。 2、调动积极性原则。 3、竞争与和谐并重原则。 二、激励的伦理方法 1、榜样示范法 2、感情交流法 3、功绩评价法 4、企业观就是运用各种刺激手段、方法个措施,满足人的需要,激 发人的动机,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 趋同于特定的企业目标。 • 激励的特点:1、激励必须有激励的对象,激励的对象有某种 或某些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2、激励不是外在的推动作用, 而是引导人们朝向目标活动的内在动力。3、激励效果的强弱 是一种变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只有从由这种积极性所推动 和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来判断。4、激励对象的要求是 多方面的,要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采取多种激励措施。 • 激励理论模式:1、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发人的动机 的原因和要素内容。2、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行为动机 的形成到行为目标的选择、确定及采取具体行动的全过程。3、 强化型激励理论,着眼于研究行为的结果,研究激励和行为的 改造、修正之间的关系。4、综合型激励理论,上述三种理论 的综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人在激励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十四章 激励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激励的性质 激励的理论 激励的实务
激
励
导入:如何让猫吃辣椒?
• 本章主要介绍了激励的含义与过程、及几
种经典的激励理论。
• 本章重点: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 期望理论、强化理论 • 本章难点:公平理论、各种激励理论的运 用
引例:用洋葱替代胡萝卜的尴尬!
• 一家制药业的巨无霸企业刚刚获得了一项评审极其严格的质
满意 传统观点
不满意
满意 没有满意 没有不满意 不满意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赫茨伯格观点
22.双因素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的关系的关 系 需要层次理论
双因素理论
自我 实现 尊重 社交 安全
艰巨的、富有挑战意义的工作 工作成就、工作的进展、职责 晋升 赏识 地位 人际关系 公司的方针和管理 监督的性质 工作条件 职业保障 薪金 个人生活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1 2 3 4
自我实现需要 5
20
需要层次理论(续)
激励的性质
人类需要的特征: 需要的潜在性
需要的潜在性是决定需要是否迫切的原因之一 有许多需要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着。
激励的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强化理论 激励模式
需要的可变性
15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
拉罕· 马斯洛 (Abraham Maslow)在1943 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 的,因而也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需要层次理论(续)
激励的性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两个基本论点:
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 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 够影响行为 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 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
激励你一生的人生法则_第十四章 管理的禅境
无为而治《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石破天惊地提出“道”的概念,并提醒人们:这里所说的“道”,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理!那个时候,天地之间还很空旷,人在这个世界上显得孤单而寂寞。
先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思考便是茶余饭后的一件大事。
这个“道”,像是一个诠释宇宙的密码,让后人揣摩了几千年。
以凡人的目光来理解,道应该是指世界的变化和规律。
所以老庄的思想精髓就是顺应自然,不强加妄为,即无为。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又说“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要无为而为,即在顺乎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为。
老子的无为而冶,也称为圣人之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又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意思是说,圣人永远没有自己的主观偏见,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
这里我们倒是见到了老子那朴素的民主思想。
根据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提出了他的理想世界:“小国寡民。
使有阡陌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车舟,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个理想世界当然无法实现,后人也多以“消极”之说来曲解无为思想。
但是圣人终归是圣人,其智慧的光芒穿透寰宇,为历史尘埃所不能阻挡。
以史为鉴,多少前朝兴亡事,无不证明了老子思想的宝贵。
世道沉浮,王朝更替,也都说明了一个道理:统治者无为,则百姓有为;统治者有为,则百姓倒霉。
秦始皇灭六国而一统天下,文治武功似乎彪炳千秋。
但我们去关注一下当时的百姓民生,则可以用“人间炼狱”来形容。
且不说焚书坑儒用暴力消灭了六国文化,摧残了社会的文明成果,只看那万里长城与三百里阿房宫,就让多少百姓家破人亡、血泪成河!“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秦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到了秦二世的手里就土崩瓦解了。
究竟有为还是无为,百姓心里有谱。
万里长城虽然威武,但怎能掩盖孟姜女的眼泪?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管理学课件第十四章 激励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士教授在对职工的激 励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 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 则职工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其中 50%--60%的差距系激励工作所致。也就是说, 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能力相 当于激励前的3-4倍。
30
2.比较过程和结果 a.比较过程
结果 / 投入 = 结果 / 投入 (自己现在A) (他人或过去B)
b.比较类型
1.个人所得报酬 Qp 另一个人所得报酬Qx ------------------ = -----------------个人的投入 Ip 另一个人的投入Ix
2.个人现在所得报酬 Qpp 自己以前所得报酬Qpl -------------------- = -----------------个人目前的投入Ipp 自己以前的投入Ipl
• 个人满意与否及程度:会 反馈到下一个任务的努力
过程中。
40
第三节. 激励的一般形式和实务
41
一. 激励的一般形式
• 1.工作激励:通过分配恰当的工作来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 热情。
• 2.成果激励:在正确评估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给员工以合理 奖惩,以保证员工行为的良性循环。
• 3.批评激励:通过批评来激发员工改正错误行为的信心和 决心。
3.竞争性激励
竞争性激励来自于外界的压力,行为者被动接受其作用, 常常被迫采取某种行为以符合组织要求。这是一种推力激 励,而前两者是拉力激励。
21
第二节 激励理论
根据对人性的理解,着重突出激励对象的未满 足的需要类型:
从社会文化系统出发,对人的需求进行分类, 通过提供一种未满足的需要的框架,寻求管理对象 的激励效率——需要层次论
第十四章激励10.5.22
对需求层次理论的评价
第一,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 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 级不断发展的,且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 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第二,马斯洛是离开社会条件、离开人的历史 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人的需要及其结 构的,由此得出的一些观点就难以适合其他国 家的情况。
21
Y理论。Y理论指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 融合的观点:
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 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
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 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
一办法; 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 因此,人是“自动人”。激励的办法是:扩大工作范
Chapter 14
MOTIVATING (激励)
主讲:刘瑞明
1
把你的下级看成“经济人” 就 会物质刺激;看成“社会人”, 就会实施激励;看成“现代人” 就会无为而治。
2
本章知识要点
Part One激励的性质 Part Two激励理论 Part Three激励实践与方法
3
Part One 激励的性质
此时,从后面传来一句:“现在就发吧!” 大 家都笑了,那时大家的心情就像过节一样。
38
CEO点了点头,示意公关部经理揭开了罩在 神秘礼物上的帷幕。啊!竟是由无数塑料杯子 搭建起的金字塔造型。会场上先是死一般的寂 静,接着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喊声。员工们几乎 被这个场面所震晕,就像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巨 大的发了霉的圣诞水果蛋糕一样。后来,大家 排着队,陆续领走自己的杯子。在员工摇着头 ,苦笑着领走奖品时,可怜的CEO好像只剩下最 后一点呼吸了。其他员工的表情也让他心凉。 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杯子就成了公司里新的( 令人嘲讽和挖苦的)质量的象征品了。
激励员工的18个大原则和180个小手段
第一章目标原则——明确而坚定的目标是激励员工的助推剂1.善于向员工描绘形象而生动的美好愿景2.设立让下属全力追求的目标3.最好让美好的愿景变得可望而不可及第二章影响原则——榜样的示范作用是激励员工的无声语言1.为员工设立一个效仿的标准2.在关键时刻一定要做出好的榜样3.用自己的行动去点燃员工心中的激情第三章尊重原则——尊重个性就是保护创造性1.调整自我同员工的关系,不要让员工觉得你高高在上2.把尊重员工的行动落到实处3.即使是最普通的员工也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第四章赞美原则——恰到好处的赞美是激励员工的基本要诀1.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员工2.细心寻找可以赞美员工的机会3.记住,赞美一定要出自真诚第五章关怀原则——细致入微的关怀才能让员工在感动中为你打拼1.在点滴之中体现出对员工的关爱2.为感到沮丧的员工注入信心3.让优秀的员工为“情”“锁”困第六章信任原则——激励员工的有效途径不是规则,而是信任1.给予员工信任比什么都重要2.要敢于让员工犯一些小错3.走出事事都要过问的误区第七章成长原则——因为有“奔头”,所以才会有持续不断的激情1.让员工感觉到企业有光明的前途2.敢于给员工事业发展的平台3.善于给员工制造学习与深造的机会第八章竞争原则——良性的竞争机制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和激励1.在组织中引进“鲶鱼式”的人物2.激起员工的自我优越感的欲望3.给予每个员工以充分的竞争机会第九章参与原则——拥有参与感的人可以释放出隐藏在他们体内的能量1.鼓励你的员工畅所欲言2.确立员工的主人翁地位3.参与到企业日常事务中会让员工更觉得自己很重要第十章公平原则——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才会让员工努力、奋发1.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员工2.向员工公布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3.对事不对人,建构公平的激励机制第十一章考核原则——考核的目的不是要让他无地自容,而是告诉他可以做得更好1.预先公布考核标准2.一定要拟定出合理的奖励办法3.对业绩考核不太理想但有潜力的人要给予适当鼓励第十二章晋升原则——只是“使他的地位更醒目”,他就会竭尽全力去维护自己的荣誉1.经常用升迁的方法来激励员工2.为年轻人提供持续晋升的机会3.用不断的晋升去“诱惑”员工第十三章沟通原则.——心气顺才会有大干劲1.善于倾听员工的心声2.引导员工说出他们的想法3.妥善的处理好员工的抱怨第十四章授权原则——认同与信赖才是员工发挥实力、提高绩效的本质1.授权的关键是对人员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2.在权力下放的同时交给他们责任3.相信员工能做好,让他们自由发挥第十五章薪金原则——有竞争力的薪酬才是激励员工的利器1.薪金一定要让员工感觉到跟他们的付出成正比2.采取灵活多变的薪酬支付方式3.在很多的时候,薪酬比什么激励都有效第十六章危机原则——适度的压力是前进的动力1.适当的压力是动力的来源2.制造危机,消除员工的惰性3.留下优秀的,淘汰差劲的第十七章诱导原则——“认同感”能凝聚起员工的人心和力量1.用企业文化将员工的思想统一起来2.将企业的文化价值观植入每一个员工心中3.让员工为自己身在企业而感到自豪第十八章不固定原则——按一种固定的模式激励所有员工,只会浪费人才1.针对不同性格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2.把握好时机,才能获得最佳激励效果3.灵活机变,激励没有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下篇激励员工的180个小手段第一章只有让员工看到希望才会跟着你尽力奔跑1.让员工看到良好的发展机会2.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并适时地告诉给员工3.时时告诉员工公司所取得的好成绩,并当众奖励其中做出贡献的员工4.善用煽动性的言语向员工描述企业获得好的发展后自己所能获得的5.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6.引导部属找到事情的根本原因7.在批评员工的同时肯定对方做出的成绩8.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点,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9.对一些具有潜力的员工,给予他们犯错的机会10.给予有能力的员工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11.在员工工作出现问题时,鼓励比指责更为有效12.在恰当的时候晋升那些表现突出的员工13.以业绩的好坏作为提升员工的依据14.让核心员工持有干股能让他们觉得是在为自己工作15.管理者应该处处做员工的楷模与表率16.交代任务时绝对不要含混其辞17.以自己对工作的热情感染员工18.帮助员工制定职业规划19.适才专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的潜能20.多多为员工创造成功的机会第二章尊重每一位员工,他们才会尊重企业,才会自动自觉地工作21.不要老坐在办公室,学会走到员工中间22.礼貌而客气地跟所遇到的员工打招呼23.在下达任务时,少用毋庸置疑的命令口气24.在与员工交流沟通时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话25.对员工不妥的建议,否定也要讲究方法26.即使员工做得再不对,也需控制自我的情绪27.记住员工的姓名,对方会感到非常的荣幸28.员工表现杰出时,管理者亲自向他道贺29.给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其实也是种激励30.在做一些决定前,不妨听听他们的建议31.让员工参与制定公司的规章制度32.放下架子,与员工平等相处33.放低姿态,向你的员工请教问题34.注意说话的方式与态度,主动向员工学习35.多与员工交谈,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36.不要总认为自己比员工高明37.摒弃官僚主义,减少对员工的过多干预38.更少正式命令,更多日常沟通39.通过交谈,和下属成为知己40.绝对不可以说出伤害员工自尊心的话41.倾听员工谈话时一定要专注、真诚42.在批评的同时还应给予一定的抚慰43.抛弃个人偏见,对企业中的员工一视同仁44.通过化解矛盾调动下属的积极性45.多注意员工的长处和积极面第三章在小事上给予关怀更能打动人心46.激发员工,从经营员工的心灵开始47.感情投资比物质刺激更有效48.给予员工“家庭式”的情感抚慰49.给予落后的员工以关怀和帮助50.让认真工作的女性更加认真工作的方法51.当下属内心不安时,更是抓住下属的心的最佳时机52.自始至终贯彻人性化的管理原则53.交谈时尽力消除员工的紧张感54.以自己对工作的狂热感染他人55.不要让员工觉得你光说不练56.当员工遇到困难而情绪低落时,对他说:我相信你行57.在适当的时候让员工捎去一份对他家人的问候58.勇于认错是实现良性沟通的好方式59.学会在客户的面前肯定员工60.为员工提供独特而有特殊意义的奖品61.以实际行动来表示对员工的重视62.对员工既要关心,又要严格63.重视下属的感受,尽量宽待下属64.让员工敞开心扉,说出他的真心话第四章给予员工正常的薪酬的同时还要给予灵活的其他奖励65.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66.工资围着市场转,奖金与业务目标“接轨”67.设置合理的薪酬制度,积极主动地支付报酬68.关键是要设定合理的薪酬水平69.以员工的表现为基准,争取向员工支付相当好的报酬70.公开透明的奖金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71.给予有能力者相应的薪水报酬72.在金钱激励上尤其要注意公正73.用优厚的薪资和福利营造“人心齐”的局面74.允许员工灵活选择福利项目75.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员工可以采取重奖的方式76.给员工意料之外的奖励会让对方印象深刻77.有时候不妨将明奖变为暗奖78.用群体奖加强员工的团队精神79.充分重视“小恩小惠”的激励作用80.用艺术的方法奖赏员工第五章激励因人而异,一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人81.给予落后的员工以另类的“负激励”82.让能干的员工觉得有“地位”83.对能力突出者一定要给予他们施展才能的舞台84.对具有理想和潜力的员工给予他们学习的机会85.对“作对专家”的有效沟通十分重要86.鼓励墨守成规的员工勇于做出改变87.以坦诚真挚的态度对待疑心病重的员工88.对虚荣心强的人应当不失时机的向他请教89.对眼高手低者在肯定的同时也要给予善意的批评90.对屡犯错误的员工以必要的压力91.告诉自负的员工,让他明白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92.对责任感不强的人应当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93.对情绪低落的员工要及时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94.把握员工的性格,分配给他们“有趣”的工作95.对不安分的人要给学会宽容96.如何让普通员工表现出自己的闪光点97.以关爱的态度进行斥责98.对遭受精神创伤的员工进行抚慰99.交谈时应以员工的嗜好为话题100.依据每个人的差异订立不同的奖励标准101.在激励时应考虑员工的个性需要102.在任务失败时奖励表现出色的员工103.不惜做出让步,劝留进取心强的人才第六章善于给予员工一些除去经济物质之外的奖励,满足他们的虚荣心104.给员工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归属感105.管理者不妨偶尔“作贱自己”一回106.越是有能力的上司,偶尔也要扮演无用的人107.给员工一定的学习与培训的机会108.交派的工作越重要,员工越有干劲109.以具体的文字来赞美表现优异的员工110.使用优秀员工的姓名,来为某一长期的奖励计划命名111.给予表现出色的员工以一定的虚荣112.在特定的场合选择适当的表扬方式113.对做某些决策前征询员工的意见114.帮助员工找到工作的真正意义115.真诚地向员工表示感谢116.给自我一双明察秋毫的眼,随时发现员工可以赞美与鼓励的地方117.随时传达对员工的信任118.邀请表现突出的员工共同进餐119.鼓励员工对企业提建议120.为员工寻求工作的内在意义121.驾驭下属的情感,追求管理的最高境界122.不断说“好棒”、“的确如此”,让他感觉得意第七章请将不如激将,以适当的压力增加员工的积极性123.学会“打一巴掌再给一甜枣儿”的激励模式124.在忧患中激发员工的动力125.对一些员工不妨故意挑挑“刺儿”126.要充分利用好“刺儿头”能人127.巧妙利用对方的好胜心理,并有意识地褒扬第三者128.贬低对方,刺激对方的自尊心129.用明确的或诱导性的语言,把对方的热情激发起来130.根据不同的对象,掌握好巧言激将的分寸131.贬低要适度,赞扬要及时132.先和他套近乎,再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他的不屑一顾133.直截了当地刺激对方,直到把对方彻底激怒134.语调平稳的斥责会更有激励效果135.赋予喜欢发牢骚的人以新的角色136.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137.要求下属“照我做的去做”138.优胜劣汰,使企业更富有朝气和活力139.为员工设立挑战性的目标140.引导员工进行良性竞争第八章软硬兼施,有效的激励有时需要耍点小手段141.推功揽过,让员工有成长与学习的机会142.把脉员工心理,做到有的放矢143.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让他开口说“是”144.对员工的需求,千万不要一步到位全盘满足145.在发奖金时加入一些感情的调味剂146.一定要让员工知道,你不追究他们的过失是因为他们其实能做得更好147.在斥责下属之后,再适时给予安抚148.公正无私,奖励员工时不要夹杂私人感情149.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追究是谁的责任150.在有的时候应当亲自站出来解决棘手问题151.主动向员工表示友善,化解对方的敌对情绪152.领导者不能接受错误,但不能不接受批评153.距离产生美,对下属不能滥用感情154.明确鼓励适当的冲突,激发组织效能155.妥善处理好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156.任务布置下去后,还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帮助157.公开账簿管理,让拥有自主权的员工负起更大的责任158.制定决策后,领导者要带头执行159.调换员工的岗位,重新燃起他们“想干”的兴趣160.不妨让员工“戴罪立功”第九章循序渐导,用企业文化理念激发员工斗志161.向你的员工传递爱和热情162.用“具体的”梦想去鼓励员工拼搏163.源头再造,让使命感成为驱动力164.将企业的价值观植入每一位员工心中165.让员工看到工作的价值以及意义166.懂得放手,让员工体会到自由发挥的快乐167.根据每个人的长处充分授权168.确立事业部制度,实施分权管理169.靠人性化的激情管理制胜170.在企业中保持坦诚相待的空气171.维护企业内部的“人和”环境172.不能因为强调团队合作,而扼杀员工的个性173.定期举行有益的活动以凝聚人心174.使员工从心底里认同企业文化175.关键时刻应及时让员工知道真相176.在组织内建立起分享的企业文化177.平等相助,培养上下一体的工作关系178.最需要培养的是员工的信念与精神179.搭建广阔的舞台,多给英雄用武之地180.比刚性管理更有效的柔性管理。
周三多管理学第14章激励
考虑行为结果
关注行为的结果对员工的影响,根据行为结果的 好坏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03
激励实务
员工激励计划
01
02
03
04
目标设定
明确员工的工作目标,使其与 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激发员工 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薪酬激励
通过合理的薪酬设计,如奖金 、股票期权等,激励员工提高 工作绩效和忠诚度。
培训与发展
为员工提供培训、晋升等发展机会,可以 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 能力和效率。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实施非物质激励
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舒适 度和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整体绩效的提 升。
非物质激励包括认可、表扬、荣誉等,这 些激励方式可以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提 高其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
自主权与参与决策
给予员工一定的自主权和参与决策的机会,提高 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团队建设与文化活动
组织团队建设和文化活动,增强员工的团队合作 精神和凝聚力。
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激励机制的制定原则
制定激励机制时应遵循公平、公正、激励相容等原 则,确保激励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激励机制的调整与优化
根据组织发展和员工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和优化 激励机制,以保持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激励与企业整体绩效的关系
02
01
03
通过激励提高员工绩效,可以促进企业整体绩效的提 升。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企业 核心竞争力。
激励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企 业持续发展。
如何通过激励提升企业绩效
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
给予员工发展机会
薪酬是激励员工最直接的方式,设计合理 的薪酬体系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 工作满意度。
西游记第十四章之读书
西游记第十四章之读书孙悟空等人经过一番波折,终于赶到了灵山聚宝盆的所在地。
这时,观音菩萨告诉悟空等人,如果要获得灵山聚宝盆,必须得到观音座下弟子文殊菩萨的指点。
于是,悟空他们便前往文殊菩萨所在之处。
文殊菩萨正在一旁读书,见到悟空等人前来,问起他们所学之事。
悟空回答说自己只会一点拳脚功夫,其他什么都不会。
文殊菩萨便劝悟空等人要多读书,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在修养。
悟空等人也纷纷表示要学习读书。
文殊菩萨心中十分欣喜,便给悟空等人介绍了一位老师,教他们读书、写字。
在老师的教导下,悟空等人慢慢地学会了认字、写字。
而且,文殊菩萨还为他们准备了许多书籍,让他们自由阅读。
悟空等人发现,原来读书如此有趣,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让自己的思想更加广阔。
他们不再是只会斗殴的凡人,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和理想。
通过读书,他们懂得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逐渐成为大英雄。
实际上,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更可以提高我们的素质和修养。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事情。
一个人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就会成为一个不够完整的人。
因为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他就没有了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渠道。
而且,一个人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他的社交也会受到影响。
因为在交流中,不光是技能与实力决定着自身的优势,融入一个高效的社交群体,也需要我们的素质与见识的丰富与充分交流。
在这段故事中,悟空等人通过读书学到了很多人生哲理和道理。
这不仅让他们变得更加博学多才,还激励他们不断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
因此,我们应该像悟空等人一样,努力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激励一、激励的含义如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是领导科学的关键问题,这是因为领导过程中对人的行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弄清在怎样的条件下,人会更愿意按时来工作,会更愿意留在所分配的工作岗位上,会工作得更有效率。
每个人都需要激励,需要自我激励,需要得到来自同事、群体、领导和组织方面的激励。
管理工作需要创造并维持一种环境,在此环境里为了完成各种共同目标,人们在一起工作着,一个主管人员如果不知道怎样激励人,便不能胜任这个工作。
所以,对激励的研究,就成了各国管理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激励是行为的钥匙,又是行为的按钮。
按动什么样的激励键钮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激励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⑴激励有一定的被激励对象。
⑵激励是研究人的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的。
这指的是人们自身有什么样的内在能源或动力,能驱动他们以一定方式表现出某一特定行为,以及有哪些外在的环境性因素触发了此种活动。
⑶是什么因素把人们已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的。
这指的是人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物,总是有所为而发的。
⑷这些行为如何能保持与延续。
这个问题的考察不仅要着眼于人的内在因素,而且要分析环境中有哪些外在因素对这些行为做出反应,从而影响行为内驱力的强度及行为活力的发散方向,或怎样为行为导向。
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目标导向,使人们产生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向行动。
激励的目的是调动积极性。
所谓积极性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意愿及行为的准备状态。
积极性有其自身形成和变化的规律,激励就是按照积极性的运动规律,对人们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其积极性的形成,并按预定的方向发展。
人的积极性产生于自身的需要,受主观认识的调节和客观环境的制约,受行为效果反馈作用的影响。
(一)需要是积极性的本源。
所谓需要,就是有机体和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是个人和社会有机体延续和发展所依赖的客观条件在主观意识上的反映。
趋向平衡是系统的一般运动规律,谋求生存和发展是一切有机系统的本能要求和目的,因此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个人和社会的存在、发展所依赖的客观条件是很多的,个人和社会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据国外社会学家统计,现代社会中人的需要不下几百种。
人类需要的广泛性,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采,也成为生产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动力,同时也造成了激励的复杂性。
人和社会的生存发展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就决定了需要具有客观的规定性,而需要的客观规定性又决定了人们的共同需要、共同愿望的存在。
这就为进行有效地激励提供了客观依据。
此外,需要还具有主观感受性的特征,需要的产生取决于人们的感受、认识能力。
人的需要的主观感受性决定了人们需要的差别性,也决定了改造人们需要的可能性及教育、实践的必要性。
(二)认识是积极性的导向器和调节器。
认识在积极性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这是因为:1、认识是将人们的需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桥梁。
需要是形成积极性的前提,但客观需要只能引起愿望、内心紧张和冲动,究竟通过什么途径去满足这些需要,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性,则取决于人们的认识。
因此,认识是对某项事物产生积极性的“触媒”。
2、认识是将社会需要转换成个人需要的中介,因此是对组织目标产生积极性的前提。
3、认识是需要的满足感或不满足感形成的决定因素,对积极性的发展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4、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积极性有深刻的影响。
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是一种认识,这些认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决定着人们的追求、喜恶,对于积极性有深刻的影响。
(三)环境对积极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推动作用。
需要和认识是积极性形成和发展的内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
客观环境对人们积极性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四)行为效果反馈对积极性起着重要的强化作用。
激励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激励是管理最关键最困难的职能有效地组织并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管理的重要职能,其中又以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最为重要,在人力资源中,又以怎样激励人为最关键、最困难。
主管人员能够精确地预测、计划和控制财力、物力,而对于人力资源,特别对于人的内在潜力,至今无法精确地预测、计划和控制。
激励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是由竞争加剧、激励对象的差异性和激励对象要求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⑴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组织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而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励组织中的全体成员,充分挖掘出其内在的潜力。
⑵组织中人员的表现有好、中、差之分,有很大的差异性。
在管理中就是要通过各种激励办法,使表现好的人,继续保持积极行为;使表现一般的和差的人受到激发,而逐步转变成为主动积极为组织作贡献的成员,促使更多的人能够自觉地去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奋斗。
⑶组织中的人有多方面的需求,要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采用多种激励办法。
包括金钱、友谊和关心、尊重、好的工作条件、有趣和有意义的工作等等。
主管人员的任务就在于对不同的人采取适合其需求的激励因素和激励措施。
(二)在调动内在潜力去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激励发挥着重要作用⑴通过激励可以把有才能的、组织需要的人吸引过来,并长期为该组织工作。
从世界范围看,美国特别重视这一点,它从世界各国吸引了大量有才能的专家、学者,这正是美国在许多科学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吸引人才,美国不惜支付高酬金、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等很多激励办法。
如美国商用机器公司有许多有效的激励办法:提供养老金、集体人寿保险和优厚的医疗待遇;给工人兴办了每年只交三美元会费就能享受带家属到乡村疗养待遇的乡村俱乐部;减免那些愿意重返学校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职工的学费;公司筹办学校和各种训练中心,让职工到那里学习各种知识。
⑵通过激励可以使已经就职的职工最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士(Wlliamjamells)在对职工的激励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
而如果受到充分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
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倍至4倍。
⑶通过激励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在职职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工作绩效。
例如,丰田汽车公司,采取合理化建议奖(包括物质奖和荣誉奖)的办法鼓励职工提建议,不菅这些建议是否被采纳,均会受到奖励和尊重。
如果建议被采纳,并取得经济效益,将会受到重奖。
结果该公司职工仅1983年就提出165 万条建设性建议,平均每人31条,为公司创造900 亿日元的利润,相当于该公司全年利润的18%。
研究人类动机的激发,由来已久。
公元前,古希腊的哲学家曾以享乐主义解释人的行为,认为人都有追求享乐、回避痛苦的倾向。
这一哲学观点被经济学界和哲学界继承下来,例如亚当.斯密(A.Smith)、本瑟姆(Bentham )和斯图尔特(J.Stuart)都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十九世纪初,动机激发的研究,逐渐从社会哲学领域进入到心理学,早期的心理学家仍信奉享乐主义是人类有意识、有理性地追求的东西。
直到本世纪初,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的詹姆斯带头对享乐主义的假设发生怀疑。
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他对动机激发的另外两个历史概念(本能和无意识动机的激发)给予认可。
詹姆斯并不认为人类总是有意识或有理性的,而认为:人类许多行为是出于本能,能影响个体行为的部分非习得本能包括有哭喊、移动、好奇、模仿、社交、同情、怕黑暗、妒忌爱等;这些本能和其他本能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
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麦克杜格尔进一步发展了行为本能学说,他在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把本能定义为:“一种决定着个体对任何客观事物察觉或注意的先天性倾向(或素质)……,一种行为或以某种特殊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动作冲动。
”这种本能学说的基本点是假设人类行为取决于一种非习得的先天倾向(素质)。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人类动机激发的本能观点受到了沉重打击,尤其来自那些提倡以纯科学方式来观察行为的行为学家们,他们全盘否定了这种基本上无法观察、神秘莫测的学说。
由于这种严厉批评的继续,使得今天在研究和讨论人类行为时已很少使用“本能”这个术语。
尽管现代心理学家承认有些人类动机看来是非习得的,但他们不甘愿接受由詹姆斯和麦杜尔所提倡的“先天性倾向性行为”这一概念。
他们认为“先天性倾向”观点,可能适合于低等动物,但不足以解释人类的行为。
詹姆斯在本能的概念下曾强调了无意识动机的激发问题。
然而,使无意识成为研究人类动机激发的组成部分的是弗洛伊德。
所谓无意识动机,是指人类并非总是能明确地意识到他们所有的欲望,有时甚至连自己的目标都说不清。
弗洛伊德通过临床实践和对病人的分析,发现一个人在许多方面的表现如同一座冰山,只有一小部分是能意识到的,并显现于外;其余部分则潜伏在表象之下,不一定能为行为者本人所意识。
与詹姆斯一样,弗洛伊德也企图将无意识动机与本能等同起来。
许多现代心理学家,尽管并不赞同弗洛伊德对无意识动机的大部分解释,但均承认无意识动机的客观存在,只是还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因而无意识动机的历史作用还是有限的。
由于行为本能学说和无意识动机激发的观点远不足以说明人类复杂的动机激发过程,终于促使早期内驱力理论的出现。
内驱力理论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早期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其创始人是霍尔(C.Hall),他综合了以前的各种观点,提出了动机的激发是内驱力和习惯的乘积的公式,奠定了动机激发的科学性理论基础。
这个公式是:E=D.H公式中:E(effort)─表示一个人所作出的努力;D(drive)─表示一个人的内驱力;H(habit)─表示一个人的习惯。
霍尔认为内驱力是一种强化了的影响力,决定着行为的强度;而习惯则反映了行为主义对霍尔的影响。
后来,霍尔为了避免过分地强调习惯,在公式中加上了“未来─定向”(future-oriented)的诱因概念。
这样公式就成了:E=D.H.I这里:I(incentive)─表示诱因.公式表明一个人所作的努力(反映动机激发的程度)等于其内驱力、习惯和诱因的乘积。
由于包含了诱因这个因素,就在动机中承认了认知特性。
这一公式成为后来动机激发期望理论的先驱。
在早期内驱力理论的基础上,现代心理学家提出了动机激发循环的概念,把需要、内驱力和目标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衔接起来,构成了动机激发的完整过程。
一个目标达到了,新的需要随之而起,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其模式见图14—1:需要──→内驱力──→目标↑│││└─────────────┘反馈图14-1 基本的动机激发模式在这个模式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