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第一篇: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高一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学习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
“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第二课《诗两首》导学案 附答案
第二课《诗两首》导学案附答案《诗两首》学案(第一课时)雨巷【学习目标】1. 能说出重点文学常识;2. 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3. 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重点把握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4. 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前自学】预习指要1.初读课文,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2.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诵读,力争背诵; 3.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并记住重点; 4.知道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概念;5.完成下面的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探究题。
知识链接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望舒是他给自己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而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表现手法简介:1. 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2. 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3. 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预习检测1.看拼音写汉字Huáng wǎn ch?u liáo 彷( ) 凄 ( ) ( )怅寂( ) Huáng wǎn tì liáo 惊 ( ) ( )惜 ( )傥 ( )廓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彳亍:..颓圮:.【课堂诵读】听录音――自由朗读――范读(个人或小组)――点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现感情基调。
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象。
(戴望舒)1【课堂探究】1. 找出诗歌中的意象,仔细读诗句,说说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雨巷:悠长寂寥姑娘:美丽、高洁、冷艳、愁怨、哀婉我:孤独、彷徨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诗两首导学案答案
2、熟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3、根据写作背景,感受文章主旨。
三、合作探究
(1)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怀念。
5这两首诗对人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6、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一条未走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乐观积极;《未选择的路》则表现有些忧郁。
( 5 )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
可从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
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
人生。
(6)诗中没写出“被生活欺骗”的具体内容,根据你的理解和你个人的生活经历,你觉得哪些是属于“被生活欺骗”的事?请列举出一两件具体的事例。
四、堂堂清训练
1、面的理解不合诗意的一项是:()
A、选择什么路反映什么样的思想性格,看得出来,诗人是位好于探索、勇于探索的智者。
B、林间分出的两条路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诗人对它们都是向往的,只是“不能同时去涉足”,让他“久久仁立”,因为一旦选定了其中一条路,就失去了再走另一条路的机会。这里面透出了一丝淡淡的惆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导学过程
备注
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自主学习任务(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练习答案
一、参考答案: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1、是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2、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3、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4、是用传说中蓝田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
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
二、参考答案:《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世人对它的主题便有多种理解,有“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有“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有“作者的自伤”等。
(这是一个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三、参考答案:因为李商隐的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比如《锦瑟》,世人对它的主题便有多种理解,比如“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对亡妻的深情悼念”,“作者的自伤”等。
尽管如此,这其中朦胧的境界,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它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为了表现惆怅莫名的情绪,李商隐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
《锦瑟》中所呈现的,就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
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的心象。
马嵬一、参考答案:对比,颔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颈联写出了玄宗“当时”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此日”是“六军同驻马”,要求“赐”死杨妃。
尾联把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二、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以马嵬事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为题材,批判唐玄宗荒淫失政而招致祸乱败亡的结局,抒发了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讽刺现实政治,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
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这两首诗2、培养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学习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词语注音注释。
忧郁..()瞬.息()涉.足()伫.立()幽寂..()..()延.绵()荒草萋萋2、解释下列词语。
【忧郁】【瞬息】【涉足】【伫立】【幽寂】【延绵】【荒草萋萋】3、填空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国别)______著名诗人。
他的创作对本国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发展影响很大。
他的代表作《》是“生活的百科全书”。
(2)《未选择的路》的作者_________是一位独具风格的______(国)现代诗人。
他吟唱着20世纪的音调,又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______和______,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3、(1)普希金俄文学语言《叶甫盖尼·奥涅金》(2)弗罗斯特美象征哲理【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听一听。
听录音,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听录音,在听的时候做好圈点批注,思考下面的问题。
2、读一读。
学生比读、评读诗歌,注意语气和情感。
3、想一想。
①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答案】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答案】它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③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这首诗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李商隐诗两首 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________,祖籍怀州河内,出生于郑州荥阳,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________合称为“温李”。
2.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
李商隐的________有很高的成就。
________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
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锦瑟.( )沧.海( )未卜.( )晓筹.( )琴弦.( )惘.然( ) 马嵬.( )宵柝.( ) 三、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望帝春心tuō()杜鹃⑵cāng()海月明珠有泪⑶只是当时已wǎng()然⑷空闻虎旅传xiāo()柝⑸如何四jì()为天子四、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马嵬(wéi)惘然(wǎn)宵柝(chè)B.弦柱(xuán) 驿馆(yì) 眉睫(jié)C.栩栩(xǔ) 金钗(chāi) 痴心(chī)D.自缢(shì) 厮守(sī) 哗变(huá)2.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海外徒闻更九州徒:空。
D.如何四纪为天子四纪:四十年。
导学案答案一、文学常识1、樊南生;温庭筠;2、咏史诗;无题诗;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锦瑟( sè )沧海( cānɡ )未卜( bǔ )晓筹( chóu )琴弦( xián )惘然( wǎnɡ )马嵬( wéi )宵柝( tuò )五、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7-《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二、问题导学(课前完成)1、sè xián wǎng wéi bǔ tuò chóu zhù2、⑴望帝春心tuō(托)杜鹃⑵cāng(沧)海月明珠有泪⑶只是当时已wǎng(惘)然⑷空闻虎旅传xiāo(宵)柝⑸如何四jì(纪)为天子3、文学常识:⑴义山、玉谿生、小李杜、温庭筠、《李义山诗集》4、李商隐名句集锦: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寸相思一寸灰人间重晚晴。
夕阳无限好碧海青天夜夜心雏凤清于老凤声三、课堂合作探究阅读《锦瑟》思考问题1.【明确】第一联,是起兴之笔。
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
“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
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
“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尽管时隔多年一切都变得朦胧凄迷,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
“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达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
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
美好事物的消逝与毁灭,给人以无限的悲伤无奈与怅惘。
这里具体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很珍重这份“感情”。
“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
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1、九年级 语文下册《诗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 1诗两首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作者链接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整体感知齐诵诗歌,说说这首诗歌紧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交流点拨】点出土地情结。
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
“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升华土地情结。
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
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
“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文本探究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各象征什么?【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带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带答案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婉约清丽、含蓄深沉而著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李商隐的诗作《夜雨》和《夜泊牛渚怀古》。
通过导学案的设置,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
1. 《夜雨》原文:天微凉,月初上,小庭空院,忍焚垂柳愁。
细雨晓润,前村杂犬吠珠沉梅。
孤灯飞彻,秋千院里事!自嗟丽那日,垂今悲。
解析:李商隐笔下的夜雨,给人一种凄凉清冷的感觉。
描写了夜晚细雨霏霏,月色微寒,空院孤庭,萧然凄寥之景。
情感浓烈,境界深远。
在细腻的笔触中,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
题目一:根据诗中描写的情境,你是如何理解“小庭空院,忍焚垂柳愁”这句诗的意境的?答案一: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安静空旷的小庭院,垂下的柳条如同在忍受火烧一般,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
整个画面通过柳条的形象描绘出人们心中的苦闷和痛楚。
题目二:诗中提到“前村杂犬吠珠沉梅”,这句诗的意象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二:这句诗描写了夜晚村前犬吠的场景,寓意着冷清的夜晚孤寂无人。
珠沉梅的意象暗示着漆黑的夜色中珍珠似的鸡皮梅花,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
2. 《夜泊牛渚怀古》原文:牛渚西江里,渔艇行复止。
知渡非杨业,数禹过属陲。
尚怀故国赋,对此觉车马。
殷勤水上人,应共小山语。
解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夜晚泊船在牛渚的江面上,感怀古代传说的情怀。
以“牛渚”牵引出《尚书》中“禹会牛渚”、“车驾龙堂”、《楚辞》中的“湘夫人坐道左”的典故。
诗人怀古思今,留连忆往昔之情。
真实再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繁荣与人民生活情感、景物结合、统揽古今的大气概。
题目三:诗中提到“知渡非杨业,数禹过属陲”,这两句诗的意境如何?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三:这两句诗表达诗人在牛渚西江上,想起古代传说中的禹船过属陲的情节。
渡江非马具的杨业,渡江不用车马,显示了古代治水英雄的智慧与力量。
尚怀故国赋,是在感叹古代英雄的豪气与励志。
导学案到此结束,通过对李商隐的这两首诗作的解析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领略李商隐的诗歌艺术,也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古诗文时提升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诗两首》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19 诗两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两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像,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二、学习重点1.反复诵读,感悟两首诗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2.品味两首诗隽永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理解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第一课时一、预习1.背诵《假设生话欺骗了你》二、课堂展示〔一〕预习检测1.背诵诗歌,了解诗人。
怀恋.〔liàn〕疲倦.〔juàn〕醇.厚〔chún〕诅咒..〔zǔzhòu〕(一)小组探究1.问:诗人在诗中说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你认为哪一句译文更好?参考意见:原诗句更好。
其一,“可爱〞的回味意味不如“怀恋〞醒豁,而正如上述第1点所言,本诗的内在关系落脚在回味。
其二,“可爱〞的意蕴、情趣不如“亲切的怀恋〞丰富、多味。
从本诗看,那过去了的,原是伤感伤心的东西,从一般意义看,正因为有伤感才需要劝慰、自慰,而“亲切的怀恋〞显然更能包容伤感之味,同时又能兼容“可爱〞之意。
从诗歌语言的特点看,意蕴的丰富、情趣的多味正是其特点,而在本诗里,“亲切的怀恋〞更具有这一语言的韵味。
所以“亲切的怀恋〞比“可爱〞更好。
〔三〕再次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诗中感情。
三、当堂检测以《假设生活重新开头》为题,写一首小诗。
第二课时一、预习1.背诵《未选择的路》“路“有何含义?二、课堂展示〔一〕预习检测在检测学生背诵时注意学生感情地把握。
〔二〕小组探究1. 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全诗5小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忆叹息,其实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2 诗两首 2 一中周伟杰《诗两首》导学案《雨巷》导学案编写人:一中周伟杰学习目标: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1. 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2. 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第4课 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第4课 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第一课时 文本感知诊断性测试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忧郁.( ) 伫.立( ) 萋.萋( ) 涉.足( ) 瞬.息( ) 延绵.( ) 幽(j ì)______ _____(y ùn )含______(ku ài zh ì)人口 污(r ǎn )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延绵__________ 叹息__________ 犹豫__________ 选择__________ 3.给形似字组词诱:___ 恋:___ 绣:___ 蛮:___ 绵:___ 贮:___ 棉:___ 伫:___ 4.根据示例完成词语。
示例:荒草(萋)(萋) 白雪( )( ) 岁月( )( ) 人海( )( ) 神采( )( ) 温情( )( ) 得意( )( ) 野心( )( ) 忧心( )( ) 5.填字完成语跋山___水 曲径通___ ___息万变 人迹___至___然无声 ___而不舍 举___不定 一如___往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使人容易接受作者的意见。
B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 .《未选择的路》中所写的“路”指的是人生之路,也包括自然界的路。
D .《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要慎重选择人生之路,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思考,独立选择。
7.你还知道哪能些关于“人生的道路”的名人名言,至少写出三条。
(1) (2) (3) 8.文学常识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_____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著名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国诗人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__艺术手法。
诗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
2.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直抒胸臆的构思,理解《未选择的路》象征手法的作用。
4.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岁月的风铃在我们耳边叮咚作响,站在青春的路口静静凝望:前方的道路曲折蜿蜒,直通向那被称为“明天”的地方。
回头看看自己的足迹,那一双双脚印记下了我们每一次跌倒和踉跄,这条路上有绿洲有沙漠,有风吹雨打有鸟语花香,但无论如何,平原留着我们的足迹,高山印证着我们的身影,大海融入了我们的气息,天空记录下了我们的飞翔。
多少次阴霾,我们用阳光驱散,因为我们心头萦绕着坚强与快乐,请听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瞬(shùn)息怀恋(liàn)荒草萋萋(qī) 伫(zhù)立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的范围。
(涉足)(2)幽静、寂寞。
(幽寂)(3)长时间站着。
(伫立)(4)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 萋萋 )(5)回过头来看。
( 回顾)(6)这里指踩下足迹。
( 污染 )3.作者链接普希金,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
特别是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
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
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
诗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3)
《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两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像,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品味两首诗隽永的语言,理解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知识链接】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
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邵燕祥,诗人。
浙江萧山人。
北平中法大学肄业。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
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受到批评和斗争。
直到1978年,他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
他在1979年初恢复政治名誉。
从1980年前后发表《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等杂文开始,又写了大量的杂文,批评各种社会弊病。
现为中国作协理事和主席团委员,中国笔会中心会员。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写于1979年11月,选自《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别》。
《诗两首》导学案 (附答案)2022年部编版语文
诗两首学案课题:?郭沫假设诗两首? 课型:新授课时:两课时主备人:朱继坤审核人:宋新蕊时间:学习要点: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给加点字注音:飘渺〔piāo miǎo〕甚〔shèn〕笼罩〔lǒng zhào〕鲛人〔jiāo〕2.解释词语:⑴飘渺:形容隐隐约约,假设有假设无。
⑵陈列:安放,摆放。
⑶定然:一定的样子。
⑷珍奇:珍贵稀有⑸不甚:不很。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检查导入1.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假设先生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检查预习。
3.介绍作者和背景(学生介绍,老师适当补充)郭沫假设(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 四川乐山人。
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
〕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
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三、学习研讨:〔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 学生自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 听读视频朗读,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 朗读指导〔1〕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诗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受意象,体悟情感,把握主旨。
【学习难点】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把握诗歌主题。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嘶哑( ) 汹涌( ) 腐烂( ) 黎明( ) 窄窄( )2.解释下列词语。
嘶哑: _________ __ 汹涌:______ ____3.填空:(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_________,原名 _________。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2)《乡愁》的作者是_________ (姓名),他是我国 _________(省名)诗人。
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_________。
4.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5.《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实现这一转化的?【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土地,万物生长的根基,所有生灵的母亲。
曾有人掠夺它并百般蹂躏它,也曾有人捍卫它并为它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听一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
《诗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2.诗两首第1课时雨巷【预习检测】1.xiàng hàng chí chú chì chù qǐ pǐ2.寂寥姓廖寂寞冷漠【自研探究】一、《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
一是雨巷。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
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
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
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
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彳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压迫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二、《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派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三、不能。
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构成了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四、(1)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受意象,体悟情感,把握主旨。
【学习难点】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把握诗歌主题。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嘶哑( ) 汹涌( ) 腐烂( ) 黎明( ) 窄窄( )1.yīnyǎ xiōng fǔ lí zhǎi2.解释下列词语。
嘶哑: ___________ 汹涌:__________2。
嘶哑:声音沙哑;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
3.填空:(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_________,原名 _________。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2)《乡愁》的作者是_________ (姓名),他是我国 _________(省名)诗人。
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_________。
3.(1)艾青,蒋海澄;忧郁、悲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余光中,台湾;家国之思。
4.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5.《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结合语境,我们可知,“鸟”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
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实现这一转化的?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土地,万物生长的根基,所有生灵的母亲。
曾有人掠夺它并百般蹂躏它,也曾有人捍卫它并为它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听一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
本节课学习的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那人——初识作者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2.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
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
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二)那时——了解背景1.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2.1972年,台湾的那个深秋。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满整个房间。
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仅用20分钟就写下他一生流传最广的作品——《乡愁》。
(三)听读诗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声地读、尽情地读吧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重音。
( 艾ài 嘶sī哑yǎ)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想一想。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仔细思考,大胆交流,看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
三、合作探究:1、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要内容:、【知识链接】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2、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3、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4、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诗?“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5、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诗?“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6、“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7、全诗的主旨句是什么,为什么?诗的最后一段,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
8、诗的一二节是怎样联系的?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再读课文升华感情:【链接背景】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而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者奋起抵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
抗日战争虽然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
小结:1、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这首诗在写作上艺术特色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
在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B《乡愁》1、作者是以什么的变化来写这首诗的呢?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2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以感知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情感呢?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全诗由四小节组成,不同的小节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那它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详细讲解重点)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4 思考: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5 欣赏诗歌之美(详细讲解)意象美:意象单纯而丰富,含蓄而有张力形式美:句子段落和谐对称,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语言美:语言质朴浅显,易懂易诵6、小结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
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
具有强列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感受它的魅力!四、课堂总结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