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与社会 - 北京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与社会(Images and Soceity)

授课教师:新闻与传播学院吴靖

时间地点:周二12:30 – 14:20 pm,二教411

办公时间:周二14:30 – 15:30或另外预约

影像是一种传播方式,与文字、声音一起构成了我们社会的表意体系。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影像充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感知范围与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又补充或替代了许多传统的表达方式,比如文字和交谈。与其他各类表意方式相比,影像的诱惑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带给我们直观、感性、轻松和奇观式的表意体验,成为许多社会传播所青睐的媒介,而广告、新闻、宣传、娱乐等活动对视觉符号的偏爱又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走向影像爆炸,影像已经超越现象成为一道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

这门课为喜爱和关注影像文化以及影像的社会角色的学生设计。课程的重点在于介绍和讨论组成当代社会视觉文化的重要媒介—摄影、电影和电视—以及这些媒介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本课程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简单介绍上述三种媒介出现、发展和成为重要传播媒介的文化与社会史,重点在于这些媒介社会使用模式形成的过程和原因;二是探讨视觉表意的技巧和方式,人们解读和体验视觉符号的过程,以及观看所造成的社会关系;三是讨论影像与社会意识之间的互动,考察影像如何维护、质疑或改变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重要观念,比如性别观念、有关自然和科学的观念、民族意识、阶层意识等。三个方面相互穿插,构成对影像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批判性考察。

教材:

[美]阿瑟·阿萨·伯杰,《眼见为实─视觉传播导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课程安排:

3/2 课程介绍:影像文化与社会

3/9 视觉文化关键词

3/16 怎样理解影像语言

3/23 摄影小史

3/30 摄影与社会控制

4/6 日常生活中的摄影

4/13 电影:技术、工业与艺术

4/20 电影、奇观与大众社会

4/27 电视、日常叙事与现代生活

5/4 screening

5/11 影像、身体与社会身份

5/18 影像、消费主义与全球化

5/25 影像与公共领域(1):纪录精神

6/1 影像与公共领域(2):集体记忆、意识形态与抵制

6/8 新媒体影像

6/15 课程总结(交期末作品)

学生成绩评定办法:

课堂参与(10%),影像评论(20%),读书报告(30%),期末作品(40%)

影像评论:选取你的影像经验,或者你感兴趣的影像现象,结合视觉文化理论、社会理论与视觉阐释的方法写一篇评论,字数1000-1200。评论要有鲜明的观点,并调用逻辑的、事实的、数据的、分析的等各类论据加以证明。

读书报告:在下列六本书中自选一本写一篇读书报告。对书目内容要有必要的总结和复述,但重要的是你对该书的反应、反馈与评价。这本书从哪些方面给你了启发、带来了什么新的视角、方法或观念,或者你与作者的商榷之处,等等。字数2000左右。

书目:《论摄影》(桑塔格);《观看之道》与《看》(伯格);《神话》(罗兰·巴特);《规训与惩罚》(福柯);《女性,艺术与权力》(琳达·诺克林);《恋物与好奇》(劳拉·穆尔维)

影像评论和读书报告有两个交作业的期限:5月4日和6月1日,你可以自由选择先交哪份作业,只要在每个期限之前上交一份影像评论或者读书报告。(作业可以在学期中任何时间上交,最迟不晚于上述两个时间)

期末作品:组成4人小组,共同完成一部影像作品,形式自选(摄影集、短片、动漫、漫画、公益广告、拼贴、多媒体艺术等等),并写一份创作阐释,解释创作初衷,对题材、形式和媒介的选择等等,以及你们想要表达的想法、意图,是否有遗憾或可以改进的地方等等。字数2000左右。在第三周之前组成小组,并在教学网上开始讨论主题、分工、实施等问题。6月15日交。

参考书单:

[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视觉文化导论》,凤凰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罗岗,顾铮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阿瑟·阿萨·伯杰,《眼见为实─视觉传播导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美]琳达·诺克林,《女性,艺术与权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英]伊安·杰夫里著,《摄影简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苏珊·桑塔格著,《论摄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阿瑟·罗斯坦著,《纪实摄影:摄影大师及其理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玛丽·沃纳玛利亚著,《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约翰·伯格著,《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约翰·伯格著,《观看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约翰·伯格著,《抵抗的群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约翰·伯格著,《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埃里克·巴尔诺著,《世界纪录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理查德·麦特白著,《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华夏出版社,2005。[澳]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英]劳拉·穆尔维,《恋物与好奇》,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陈映芳著,《图像中的孩子——社会学的分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克莉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贾磊磊,《影像的传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杰克·伯恩斯摄影,《内战结束的前夜――美国《生活》杂志记者镜头下的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沈弘编著,《晚清映像: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李欧梵著,《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肖同庆著,《影像史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视觉文化系列】《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形象的修辞:广告与当代社会理论》,吴琼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加]朗·伯内特,《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利萨·泰勒,《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英]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文化和传播译丛),商务出版社,2003年11月。

[英]杜·盖伊等,《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文化和传播译丛),商务出版社,2003年12月。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