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政治关系与权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政治关系与权力

政治的概念与特征

一、政治的概念

(一)汉语“政治”词源

古代汉语中的“政治”并不是一个词,而是由两个词构成的词组。其中“政”即君主的之事,表示朝代的制度和秩序。《左传·昭公六年》:“启以夏政,而作禹刑”。《左传·襄公十七年》:“大乱宋国之政”。“治”即治理、得到治理,指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与“乱”对应。《墨子·兼爱上》:“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有“文景之治”、“八王之乱”的说法。“政”与“治”二词连在一起构成词组,意思是君王的政事得以治理,是国家统治秩序得到大臣们较好的维护,社会安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尚书·毕命》:“道洽政治,泽润生民。”贾谊《新书·大政》:“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也。”

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o "希腊语" 希腊语πολι?。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o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o "城堡" 城堡或\o "卫城" 卫城。

\o "古希腊" 古希腊的\o "雅典" 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里”《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2页。。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o "城邦" 城邦的代名词。政治成为了城邦公民参与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2页。

中文里现代的“政治”一词,来自于\o "日本人" 日本人翻译西方语言时用\o "汉字" 汉字创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词。当英文的Politics 从\o "日本" 日本传入\o "中国" 中国时,人们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

相对应的词。

\o "孙中山" 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2页。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2页。

(二)政治概念的内涵

什么是政治?今天,在我们的习惯术语中,“政治”一般包括立法、内政、外交、司法、革命、政党、选举、游行等等活动在内。这是政治概念的外延。政治是什么?对于政治概念的内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王浦劬认为:政治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杨光斌说: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2X年版,第8页。

王松和王邦佐的观点是:政治是指一定社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所进行的夺取国家政权、组织国家政权、巩固国家政权,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全部活动。

王松、王邦佐主编:《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我们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政治是与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狭义社会现象等并列的社会现象简单地说,经济现象是以追求钱财为目的的活动,政治现象是以追求权力为目的的活动,文化现象是以追求精神利益为目的的活动,

狭义社会现象是以追求人际和谐为目的的活动。,指人们参与、组织和争夺国家权力(公共权力)并运用国家权力管理具体社会事务的活动(或行为、过程),包括组织政党、选举、制宪、立法、决定国家重要政策和重大决策、监督政府、行政、司法、军事等活动。上述中国政治学者关于政治的观点均为

简单地说,经济现象是以追求钱财为目的的活动,政治现象是以追求权力为目的的活动,文化现象是以追求精神利益为目的的活动,狭义社会现象是以追求人际和谐为目的的活动。

狭义政治概念的经典性解释者是美国法学家古德诺,他在其著名的《政治与行政》一书中阐述道:“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由于人们常将“国家意志的表达”理解为立法,故古德诺的“政治”定义尚不及列宁的“政治”定义来得具体和明确。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活动形式任务和内容。”《列宁文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列宁文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07页。

政治生活、政治活动、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四个词语的基本含义相同,指的都是政治现象,只是侧重点略有区别。

二、政治的特征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441页。

(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权是维护阶级统治和实现阶级利益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斗争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问题展开的。任何一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要想改变或巩固自己的经济政治地位,贯彻执行其政治路线、方针、政策,以达到对整个社会进行阶级统治的目的,都必须

首先掌握国家政权。列宁说:“在全部政治活动和国家活动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 《列宁全集》第19卷,

《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96页。

(三)政治的本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列宁认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 《列宁选集》第4卷,《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370页。

第二节政治关系

一、政治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进行政治活动时形成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人们在追求国家权力(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政治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现实政治的属性,也是一种客观实在。它是阶级社会中人类政治活动的必然产物,特定政治关系一经形成,就反过来规约人们的政治行为。

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相比,有三个特征:(1)政治关系是政治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政治角色既包括个人,如公民、政治家、政府官员,也包括集体,如政党、政治团体、政府机关、国家等。(2)政治关系是个人和团体在政治生活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政治生活之外发生的任何关系都不是政治关系,即使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例如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就不是政治关系而是经济关系。(3)发生政治关系的直接动因是这样或那样的政治利益。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90页。

我们认为,政治关系与政治相对应,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政治关系是指人们参与、组织和争夺国家权力(公共权力)并运用国家权力管理具体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狭义政治关系仅指人们参与、组织和争夺国家权力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二、政治关系的种类

政治关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政治网络系统,由众多错综复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