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月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中的月文化

中国历来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可见月亮在我们中国古文化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在我们课本中,我们也学习了很多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它们共同带出了一个词——“月意象”,为什么月亮这么备受文人的青睐,添加上“月意象”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我们从小就背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应该是我们最早与古诗文中月亮的接触,小时候只知道诗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看见月亮就想起了故乡。后来随着理解能力的提高与阅读能力的增强逐渐知道了这个月亮只是一种寄托。逐渐也知道了月亮在我们古代中国的地位之高,它蕴含了许多的内容,这些意象也在我们赏诗是提供了一些方向。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这些作者都在诗中中写出了月亮此时的残缺与不完整,这样就很婉转的写出了自己这时的心情如何,一轮残月挂在空中,心中思念着某个人或者某个地方,但是却不能相见,坐着把这样的一种心情寄托在月亮上,只是在心中的思念与痛苦只能望着月亮为自己与月亮一样不能团圆的情形而独自伤心。总之对残月只有一句话,“这些诗句月恐怕是残月唤起了他的孤独意识所致。”

不仅残月能给人们以如此感受,即便是完整的月亮也是会使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吧。月光清冷,与人们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作者也就是陶醉在其中,“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这句诗就很形象的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从而很好的体现了坐着此时内心的一种悲哀凄凉。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争艳,秋月高悬,本是自然界中难得的具有季节特征的美景,然而在词人的眼中,这些却成了打开他记忆和感情闸门的导火线,花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开凋零,月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让他的亡国噩梦一次又一次地浮现,让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灭,让他的脆弱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让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崩溃,其苦之深,其愁之重,让人不禁掩卷而泣。

“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些古诗都渗透了离别伤感孤独痛苦的情感,可见月亮对人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虽然月亮带给了人们凄凉,使人们想起自己是孤独一人,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月亮也是一些旅人的伴侣,月亮与人能共存于同一时空,为旅人解闷消愁。面对着它心中应该会涌起一种亲切的感觉,在这个世界中,还有月亮在陪着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并不是孤独的。“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夜行峡中闻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羁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月亮可以作为传达感情的媒介,在心中愁苦时,望向明月,此时分隔两地之人都能见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于月。“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月中有诗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见月,便感知到了诗人的情意,从而激发起对诗人的思念。或许这首诗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但是有谁能不知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那句经典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简单的诗句却写出了许多的情感,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李白惊悉好友王畅龄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是很荒凉,诗人很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诗友

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王昌龄知己甚众!在众多的知己中,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不仅给王昌龄以温暖,而且也给了他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总之月亮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因分离造成的痛苦。不管身处何地,苍穹之下只有一个月亮,月亮是两人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寄托。

月亮还给人一种温和、柔顺的感觉,使人们对月亮产生归附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寓动于静,勾画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丽图景,让人生发出身处其中该有多好的感慨!

上面给大家说的是关于月亮的意象,下面就来谈一谈月亮所拥有的意境,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月亮的魅力。

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很好的营造了一种宁静、美好之境,前两句很好的写出了“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的场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个“镜湖月”很形象的体现了月亮的皎洁和湖中月亮的倒影。苏轼《赤壁赋》中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诗人“泛舟”游赤壁,冰清玉洁的月亮缓缓地升上天空,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在月亮银辉的浸染下,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一幅秋江夜月美景顿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旷神怡。

月亮不仅能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意境,它还可以营造出一种冷寂、伤感之境。高一课本中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前句描写了清冷的月光,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又被秋风吹碎,反射向无尽的苍穹,两岸的枫叶荻花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满目凄凉,此情此景,主客“惨将别”,友人近在眼前却又即将远在天边,怎能不让人伤感呢!后句则体现了一曲终了,所有的一切都陶醉了,所有的一切都停止了,月亮也仿佛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静静地把月光洒在江面上,泛出点点白光,随着波纹闪闪而动,与曲调余韵相互应和着,一同营造出曲终之后的冷寂之境。不仅这首诗体现了伤感之境,后来我们所学的柳永的《雨霖铃》。在杜甫的《咏怀古迹》中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传来玉佩的清脆声,明妃王昭君的魂魄幽幽归来,然而“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写来凄极、怨极。

月亮不仅仅只营造出这些意境,它还可以营造出其他的意境,如阔大、磅礴之境与永恒之境,阔大、磅礴之境如杜甫《旅夜抒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体现了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原野广阔;舟前月涌,大江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星垂”、“月涌”是以细腻写阔大,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永恒之境如苏轼《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就是描绘了水虽东流长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天地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我们应该抛却功名利禄,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丽景物,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