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形的全等变换中有旋转变换
(课题)平面图形的全等变换

(课题)平面图形的全等变换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2、能力目标:①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画
图等过程,掌握画图技能。
②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巩固旋
转的有关性质。
3、情感体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学习难点:综合利用各种变换关系观察图形的形成
学习方法:新授课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主展开教学
学具准备:学案
学时安排:1
第一学时。
全等三角形旋转模型知识点总结附解析

全等三角形旋转模型知识点总结附解析一、全等三角形旋转模型1.(课题研究)旋转图形中对应线段所在直线的夹角(小于等于90°的角)与旋转角的关系.(问题初探)线段A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得到线段CD ,其中点A 与点C 对应,点B 与点D 对应,旋转角的度数为α,且0°<α<180°.(1)如图①,当α=60°时,线段AB 、CD 所在直线夹角(锐角)为 ;(2)如图②,当90°<α<180°时,直线AB 与直线CD 所夹锐角与旋转角α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形成结论)旋转图形中,当旋转角小于平角时,对应线段所在直线的夹角与旋转角 .(运用拓广)运用所形成的结论解决问题:(3)如图③,四边形ABCD 中,∠ABC =60°,∠ADC =30°,AB =BC ,CD =3,BD =19,求AD 的长.解析:(1)60°;(2)互补,理由见解析;【形成结论】相等或互补;(310【分析】(1)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B CD =,OA OC =,BO DO =,可证()AOB COD SSS ,可得B D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解;(2)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B CD =,OA OC =,BO DO =,可证()AOBCOD SSS ,可得B D ∠=∠,由平角的定义和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可求解; 【形成结论】由(1)(2)可知对应线段所在直线的所夹锐角角与旋转角:相等或互补;【运用拓广】(3)将BCD ∆绕点B 顺时针旋转60︒,得到BAF ∆,连接FD ,由旋转的性质可得BF BD =,3AF CD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90FAD ∠=︒,由勾股定理可求解.【详解】解:(1)如图1,延长DC 交AB 于F ,交BO 于E ,α=︒,60∴∠=︒,60BOD线段AB绕点O顺时针旋转得线段CD,=,AB CD=,BO DO∴=,OA OCAOB COD SSS,()B D∴∠=∠,∠=∠,OED BEF,B DBFE EOD,60故答案为:60︒;(2)直线AB与直线CD所夹锐角角与旋转角α互补,理由如下:如图2,延长AB,DC交于点E,线段AB绕点O顺时针旋转得线段CD,=,=,BO DO∴=,OA OCAB CDAOB COD SSS,()ABO D,ABO EBO,180D EBO,180360EBO E D BOD,E BOD,180∴直线AB与直线CD所夹锐角角与旋转角α互补.形成结论由(1)(2)(3)可知:旋转图形中,当旋转角小于平角时,对应线段所在直线的所夹锐角角与旋转角:相等或互补.故答案为:相等或互补.运用拓广(3)如图3,将BCD ∆绕点B 顺时针旋转60︒,得到BAF ∆,连接FD ,延长FA ,DC 交于点E ,∴旋转角60ABC ∠=︒,BCD BAF ,60AED ABC ∴∠=∠=︒,3AF CD ==,BD BF =,30ADC ∠=︒,90FAD AED ADC ,又60FBD ABC ,BF BD =, BFD ∴∆是等边三角形,BF BD DF ,∴在Rt DAF 中,2219910ADDF AF . 【点睛】本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本题的关键.2.发现规律:(1)如图①,ABC 与ADE 都是等边三角形,直线,BD CE 交于点F .直线BD ,AC 交于点H .求BFC ∠的度数(2)已知:ABC 与ADE 的位置如图②所示,直线,BD CE 交于点F .直线BD ,AC 交于点H .若ABC ADE α∠=∠=,ACB AED β∠=∠=,求BFC ∠的度数 应用结论:(3)如图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的坐标为(0,0),点M 的坐标为(3,0),N 为y 轴上一动点,连接MN .将线段MN 绕点M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MK ,连接NK ,OK ,求线段OK 长度的最小值答案:A解析:(1)BFC ∠的度数为60︒;(2)BFC ∠的度数为180αβ︒--;(3)线段OK 长度的最小值为32 【分析】(1)通过证明BAD CAE ≅△△可得ABD ACE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求解即可;(2)通过证明ABC ADE 可得BAC DAE ∠=∠,AB AC AD AE=,可证ABD ACE ,可得ABD ACE ∠=∠,由外角性质可得BFC BAC ∠=∠,再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求解即可;(3)由旋转的性质可得MNK △是等边三角形,可得MK MN NK ==,60NMK NKM KNM ∠=∠=∠=︒,如图③将MOK 绕点M 顺时针旋转60︒,得到MQN △,连接OQ ,可得60OMQ ∠=︒,OK =NQ ,MO =MQ ,则当NQ 为最小值时,OK 有最小值,由垂线段最短可得当QN y ⊥轴时,NQ 有最小值,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详解】 (1)∵ABC 与ADE 是等边三角形∴AB=AC ,AD=AE ,60BAC DAE ABC ACB ∠=∠=∠=∠=︒∴BAD CAE ∠=∠∴()BAD CAE SAS ≅ ∴ABD ACE ∠=∠∵60ABD DBC ABC ∠+∠=∠=︒∴60ACE DBC ∠+∠=︒∴18060BFC DBC ACE ACB ∠=︒-∠-∠-∠=︒;(2)∵ABC ADE α∠=∠=,ACB AED β∠=∠=∴ABC ADE∴BAC DAE ∠=∠,AB AC AD AE= ∴BAD CAE ∠=∠,AB AD AC AE = ∴ABD ACE ∴ABD ACE ∠=∠ ∵BHC ABD BAC BFC ACE ∠=∠+∠=∠+∠ ∴BFC BAC ∠=∠ ∵180BAC ABC ACB ∠+∠+∠=︒ ∴180BFC αβ∠++=︒∴180BFC αβ∠=︒--;(3)∵将线段MN 绕点M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MK∴MN MK =,60NMK ∠=︒∴MNK △是等边三角形∴MK MN NK ==,60NMK NKM KNM ∠=∠=∠=︒如下图,将MOK 绕点M 顺时针旋转60︒,得到MQN △,连接OQ∴MOK MQN ≅,60OMQ ∠=︒∴OK =NQ ,MO =MQ∴MOQ △是等边三角形∴60QOM ∠=︒∴30NOQ ∠=︒∵OK =NQ∴当NQ 为最小值时,OK 有最小值,由垂线段最短可得当QN y ⊥轴时,NQ 有最小值 ∵点M 的坐标为(3,0)∴3OM OQ ==∵QN y ⊥轴,30NOQ ∠=︒∴1322NQ OQ == ∴线段OK 长度的最小值为32. 【点睛】本题属于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旋转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灵活运用这些性质进行推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3.如图1,在等腰Rt △ABC 中,∠ABC =90°,AB =BC =6,过点B 作BD ⊥AC 交AC 于点D ,点E 、F 分别是线段AB 、BC 上两点,且BE =BF ,连接AF 交BD 于点Q ,过点E 作EH ⊥AF 交AF 于点P ,交AC 于点H .(1)若BF =4,求△ADQ 的面积;(2)求证:CH =2BQ ;(3)如图2,BE =3,连接EF ,将△EBF 绕点B 在平面内任意旋转,取EF 的中点M ,连接AM ,CM ,将线段AM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线段AN ,连接MN 、CN ,过点N 作NR ⊥AC 交AC 于点R .当线段NR 的长最小时,直接写出△CMN 的周长.答案:A解析:(1)1.8;(2)证明见解析;(3)3263351022+. 【分析】(1)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1322BD AD CD AC ====积相等和勾股定理分别求出AQ 和QD ,最后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解;(2)如图,先作辅助线构造()AEH CFG ASA ∆∆≌,得到AH CG =,再通过转化得到2AH DQ =,最后利用AC ,得到一个相等关系,即()2AH HC BQ QD +=+,利用等式性质即可得到所求;(3)如图,通过做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确定出当HN ⊥AC ,且N 点位于H 、R 之间时,此时NR 的长最小,接着利用勾股定理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分别求出CM 、MN 、CN 的长,相加即可.【详解】解:6AB BC ==,°90ABC =∠,AC ==∴又∵AC BD ⊥∴BD 平分AC ,且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12BD AD CD AC ====Q 点到BA 和BC 边的距离相等; ∵4BF =, ∴6342ABQBFQ S S ∆∆==, ∴32AQ FQ =,∵AF ===∴35AQ AF ==∴5QD ===,∴1 1.825ADQ S ∆=⨯⨯=, ∴△ADQ 的面积为1.8.(2)如图,作CG ⊥AC ,垂足为C ,交AF 的延长线于点G ,∴°90ACG =∠∵°45ACB CAB ==∠∠,∴°45GCB CAB ==∠∠,∵EH ⊥AF ,∴°90EAP AEP +=∠∠,又∵°90EAP AFB +=∠∠∴AEP AFB =∠∠,∴AEP CFG =∠∠∵BE BF =,BA BC =∴AE CF =,在AEH ∆和CFG ∆中,AEH CFG AE CFEAH FCG ∠=∠⎧⎪=⎨⎪∠=∠⎩∴()AEH CFG ASA ∆∆≌∴AH CG =;∵BD ⊥AC ,CG ⊥AC ,∴BD ∥CG ,∵D 点是AC 的中点,且BD ∥CG ,∴DQ 是ACG ∆的中位线, ∴12DQ CG =, ∴2DQ CG AH ==; ∵AC =2BD ,∴()2AH HC BQ QD +=+,∵2AH DQ =,∴CH =2BQ .(3)如图①,作AH ⊥AB ,且AH =AB ,∴∠NAH +∠HAM =∠HAM +∠BAM =90°,∴∠BAM =∠NAH ,∵AB =AH ,AM =AN ,∴()ABM AHN SAS ∆∆≌, ∴HN =BM ,∵BE =BF =3,∠EBF =90°, ∴232EF BE ==∴由M 点是EF 的中点,可得1322BM EF == ∴322NH =, ∴N 点在以H 点为圆心,322为半径的圆上,如图②,当HN ⊥AC ,且N 点位于H 、R 之间时,此时NR 的长最小,为NR HR HN HR =-=-∵∠BAC =45°,∴∠HAC =45°,∴∠AHN =45°,HR =AR ,∵222HR AR AH +=,∴HR AR ===,∴22NR HR =-=, ∵AC == ∴CR AC AR =-=∴CN AN === ∵∠MAN =90°,AM =AN ,∴MN ==∴∠ABM =45°,∴∠EBM =45°,∴F 点在BA 上,E 点在CB 延长线上,如图,作MP ⊥EC ,垂足为P ,∴1322BP MP EB ===, ∴315622PC PB BC =+=+=,∴2MC ==∴MC MN CN ++=∴△CMN+.【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旋转的性质、勾股定理、圆等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概念并能灵活应用它们,本题的综合性较强,难点在于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以及线段之间的关系转化等,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和推理论证以及计算的能力,本题属于压轴题,蕴含了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方法等. 4.如图,已知ABC 和ADE 均为等腰三角形,AC =BC ,DE =AE ,将这两个三角形放置在一起.(1)问题发现:如图①,当60ACB AED ∠∠︒==时,点B 、D 、E 在同一直线上,连接CE ,则CEB ∠= °,线段BD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2)拓展探究:如图②,当90ACB AED ∠∠︒==时,点B 、D 、E 在同一直线上,连接CE ,请判断CEB ∠的度数及线段BD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解决问题:如图③,90ACB AED ∠∠︒==,25AC =,AE =2,连接CE 、BD ,在AED 绕点A 旋转的过程中,当DE BD ⊥时,请直接写出EC 的长.答案:C解析:(1)60BD CE ,=;(2)452CEB BD CE ∠︒=,=,理由见解析;(3)CE 的长为2或2【分析】(1)证明ACE ABD ≌,得出CE =BD ,AEC ADB ∠=∠,即可得出结论; (2)证明ACE ABD ∽,得出AEC ADB ∠=∠,BD =,即可得出结论; (3)先判断出BD =,再求出AB =:①当点E 在点D 上方时,先判断出四边形APDE 是矩形,求出AP =DP =AE =2,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P =6,得出BD =4;②当点E 在点D 下方时,同①的方法得,AP =DP =AE =1,BP =6,进而得出BD =BP +DP =8,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ABC 为等腰三角形,60AC BC ACB ∠︒=,=,∴ABC 是等边三角形,同理可得ADE 是等边三角形6018012060BAD DAC DAC CAE BAD CAE AD AE AB ACEAC DAB ACE ABD SAS BD CEAEC ADB ADE AEC AED CEBCEB ∠+∠=∠+∠=︒∴∠=∠=⎧⎪=⎨⎪∠∠⎩∴∴=∠=∠=︒-∠=︒∠=∠+∠∴∠=︒=≌()故答案为:60CEB BD CE ∠=︒=;.(2)45CEB BD ∠︒=,,理由如下: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C =BC ,90ACB ∠︒=,45AB CAB ∴∠︒,= ,同理,45AD ADE DAE ∠∠︒,==, ∴AE AC AD AB =,DAE CAB ∠∠=, EAC DAB ∴∠∠=,ACE ABD ∴∽ ,∴BD AD CE AE==∴AEC ADB BD ∠∠=,,点B 、D 、E 在同一条直线上:180135ADB ADE ∴∠︒-∠︒==135AEC ∴∠︒=45CEB AEC AED ∴∠∠-∠︒==;(3)由(2)知,ACE ABD ∽, 2BD CE ∴=, 在Rt ABC 中,25AC =,2210AB AC ∴== ,①当点E 在点D 上方时,如图③,过点A 作AP BD ⊥交BD 的延长线于P ,DE BD ⊥,PDE AED APD ∴∠∠∠==,∴四边形APDE 是矩形,AE DE = ,∴矩形APDE 是正方形,2AP DP AE ∴===,在Rt APB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226BP AB AP -==,4BD BP AP ∴-==,1222CE BD ∴==; ②当点E 在点D 下方时,如图④同①的方法得,AP =DP =AE =2,BP =6,∴BD =BP +DP =8,122CE BD ∴==4, 综上CE 的长为22或42.【点睛】本题是几何变换的综合题,主要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断出三角形ACE 和三角形ABD 相似是关键.5.如图,ABD △和ACE △都是等边三角形.(1)连接CD 、BE 交于点P ,求∠BPD ;(2)连接PA ,判断线段PA 、PB 、P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等腰ABC 中AB =AC ,∠BAC =α(0<α<90),在ABC 内有一点M ,连接MA 、MB 、MC .当MA +MB +MC 最小时,∠ABM = (用含α的式子表示)答案:D解析:(1)60BPD ∠=︒(2)PD PB PA =+,证明见详解(3)1602α︒-【分析】(1)证明()DAC BAE SAS ≅,得ADC ABE ∠=∠,就可以证明60BPD DAB ∠=∠=︒;(2)在DP 上截取PF=PB ,连接BF ,证明()DBF ABP SAS ≅,得DF PA =,即可证明PD PB PA =+;(3)分别以AB 和AC 为边,向两边作等边三角形ABD 和等边三角形ACE ,连接BE 和CD ,交于点M ,连接AM ,此时MA MB MC ++最小,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ADC ,求出ADC ∠的度数,即可得到ABM ∠的度数.【详解】解:(1)∵ABD △和ACE △是等边三角形,∴AD AB =,AC AE =,60DAB CAE ∠=∠=︒,∵DAB BAC CAE BAC ∠+∠=∠+∠,∴DAC BAE ∠=∠,在DAC △和BAE △中,AD AB DAC BAE AC AE =⎧⎪∠=∠⎨⎪=⎩,∴()DAC BAE SAS ≅,∴ADC ABE ∠=∠,∵ADC DAB ABE BPD ∠+∠=∠+∠,∴60BPD DAB ∠=∠=︒;(2)如图,在DP 上截取PF=PB ,连接BF ,∵60BPD ∠=︒,PF PB =,∴PFB △是等边三角形,∴BF BP =,60FBP ∠=︒,∴DBA FBP ∠=∠,∵DBA FBA FBP FBA ∠-∠=∠-∠,∴DBF ABP ∠=∠,在DBF 和ABP △中,DB AB DBF ABP BF BP =⎧⎪∠=∠⎨⎪=⎩,∴()DBF ABP SAS ≅,∴DF PA =,∵PD PF FD =+,∴PD PB PA =+;(3)如图,分别以AB 和AC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D 和等边三角形ACE ,连接BE 和CD ,交于点M ,连接AM ,此时MA MB MC ++最小,由(2)中的结论可得MD MA MB =+,则当D 、M 、C 三点共线时MA MB MC ++最小,即CD 的长,由(1)得ADC ABM ∠=∠,∵AD AB AC ==,60DAC α∠=︒+,∴()1806016022ADC αα︒-︒+∠==︒-, ∴1602ABM α∠=︒-,故答案是:1602α︒-.【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做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进行证明求解.6.探究:(1)如图①,在△ABC中,∠ACB=90°,CD⊥AB于点D,若∠B=28°,则∠ACD的度数是.拓展:(2)如图②,∠MCN=90°,射线CP在∠MCN的内部,点A、B分别存CM、CN 上,分别过点A、B作AD⊥CP、BE⊥CP于点D、E,若AC=CB,则AD、DE、BE三者间的数量关系为.请说明理由;应用:(3)如图③,点A、B分别在∠MCN的边CM、CN上,射线CP在∠MCN的内部,点D、E在射线CP上,连结AD、BE、AE,且使∠MCN=∠ADP=∠BEP.当AC=BC 时,△≌△;此时如果CD=2DE,且S△CBE=6,则△ACE的面积是.答案:D解析:(1)28°(2)DE=AD﹣BE;理由见解析(3)ACD;CBE;9【分析】(1)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即可得出结论;(2)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判断出∠CAD=∠BCE,进而判断出△ACD≌△CBE,即可得出结论;(3)利用等式的性质判断出∠ADC=∠CEB,进而判断出△ACD≌△CBE,得出S△ACD=S△CBE,再求出S△ADE=3,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探究:∵CD⊥AB,∴∠CDB=90°,∵∠B=28°,∴∠BCD=90°﹣∠B=68°,∵∠ACB=90°,∴∠ACD=90°﹣∠BCD=28°,故答案为:28°;拓展:(2)∵∠MCN=90°,∴∠ACD+∠BCE=90°,∵AD⊥CP,BE⊥CP,∴∠ADC =∠BEC =90°,∴∠ACD+∠CAD =90°,∴∠CAD =∠BCE ,在△ACD 和△CBE 中,ADC CEB CAD BCE AC BC ∠=∠⎧⎪∠=∠⎨⎪=⎩,∴△ACD ≌△CBE (AAS ),∴CD =BE ,AD =CE ,∴DE =CE ﹣CD =AD ﹣BE ,故答案为:DE =AD ﹣BE ;应用:(3)∵∠MCN =∠ACD+∠BCD ,∠MCN =∠ADP ,∴∠ADP =∠ACD+∠BCD ,∵∠ADP =∠ACD+∠CAD ,∴∠CAD =∠BCE ,∵∠ADP =∠BEP ,∴∠ADC =∠CEB ,在△ACD 和△CBE 中,ADC CEB CAD BCE AC BC ∠=∠⎧⎪∠=∠⎨⎪=⎩,∴△ACD ≌△CBE (AAS ),∴S △ACD =S △CBE ,∵S △CBE =6,∴S △ACD =6,∵CD =2DE ,∴S △ACD =2S △ADE ,∴S △ADE =12S △ACD =3, ∴S △ACE =S △ACD +S △ADE =9,故答案为:ACD ,CBE ,9.【点睛】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等式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判断出△ACD ≌△CBE 是解本题的关键.7.问题解决一节数学课上,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①,点P 是等边ABC 内的一点,6PA =,8PB = ,10PC =.你能求出APB ∠的度数和等边ABC 的面积吗? 小明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形成了如下思路:如图①将BP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BPA △,连接PP ',可得BPP '是等边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可得AP P '是直角三角形,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1)结合小明的思路完成填空:PP '=_____________,APP '∠=_______________,APB ∠=_____________ ,ABC S = ______________.(2)类比探究 Ⅰ如图②,若点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1PA = ,2PB =,3PC =,求APB ∠的度数和正方形的面积.Ⅱ如图③,若点P 是正方形ABCD 外一点,3PA = ,1PB =, 11PC =,求APB ∠的度数和正方形的面积.答案:B解析:(1)8,90˚,150˚,25336;(2)Ⅰ135APB ∠=︒,722ABCD S =+正方形;Ⅱ45APB ∠=︒, 1032ABCD S =-正方形【分析】(1)根据小明的思路,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性质计算即可;(2)Ⅰ将△BP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90°,得到△BP′A ,连接PP′,求出∠APB 的度数;先利用旋转求出∠PBP'=90°,BP'=BP=2,AP'=CP=3,利用勾股定理求出PP',进而判断出△APP'是直角三角形,得出∠APP'=90°,即可得出结论;过B 作BE ⊥AP 于点E ,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 的长度即可求出正方形面积;Ⅱ将△BP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90°,得到△BP′A ,连接PP′,求出∠APB 的度数;先利用旋转求出∠PBP'=90°,BP'=BP=2,AP'=CP=3,利用勾股定理求出PP',进而判断出△APP'是直角三角形,得出∠APP'=90°,即可得出结论;过B 作BF ⊥AP 于点F ,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 的长度即可求出正方形面积;【详解】解:(1)由题易有P BP '∆是等边三角形,AP P '∆是直角三角形∴PP '=BP=8,90?APP '=∠,60?P PB '=∠,∴APB ∠=APP '∠+=P PB '∠150˚,如图1,过B 作BD ⊥AP 于点D∵APB ∠=150°∴30?BPD =∠在Rt △BPD 中,30?BPD =∠,BP=8∴BD=4,PD=43 ∴AD=6+43∴AB 2=AD 2+BD 2=100+483∴ABC S =234AB =25336+ (2)Ⅰ.如图2,将△BP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90°,得到△BP′A ,连接PP′,∴△ABP'≌△CBP ,∴∠PBP'=90°,BP'=BP=2,AP'=CP=3,在Rt △PBP'中,BP=BP'=2,∴∠BPP'=45°,根据勾股定理得,PP'=2BP=22,∵AP=1,∴AP 2+PP'2=1+8=9,∵AP'2=32=9,∴AP 2+PP'2=AP'2,∴△APP'是直角三角形,且∠APP'=90°,∴∠APB=∠APP'+∠BPP'=90°+45°=135°;过B 作BE ⊥AP 于点E ,∵∠APB=135°∴∠BPE=45°∴△BP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BP=22BP =2 ∴AE=1+2∴AB 2=AE 2+BE 2=7+22 ∴2722ABCD S AB ==+正方形Ⅱ.如图3,将△BP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90°,得到△BP′A ,连接PP′,∴△ABP'≌△CBP ,∴∠PBP'=90°,BP'=BP=1,AP'=CP=11,在Rt △PBP'中,BP=BP'=1,∴∠BPP'=45°,根据勾股定理得,PP'=2BP=2,∵AP=3,∴AP 2+PP'2=9+2=11,∵AP'2=(11)2=11,∴AP 2+PP'2=AP'2,∴△APP'是直角三角形,且∠APP'=90°,∴∠APB=∠APP'-∠BPP'=90°-45°=45°.过B 作BF ⊥AP 于点F∵∠APB=45°∴△BP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F=BF=22BP =22 ∴2 ∴AB 2=AF 2+BF 2=1032-∴21032ABCD S AB ==-正方形【点睛】此题是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本题的关键.8.在等腰Rt ABC △中,AB AC =、90BAC ∠=︒.(1)如图1,D ,E 是等腰Rt ABC △斜边BC 上两动点,且45DAE ∠=︒,将AB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AFC △,连接DF .①求证:AED AFD ≌.②当3BE =,9CE =时,求DE 的长.(2)如图2,点D 是等腰Rt ABC △斜边BC 所在直线上的一动点,连接AD ,以点A 为直角顶点作等腰Rt ADE △(E 点在直线BC 的上方),当3BD =,9BC =时,求DE 的长.答案:D解析:(1)①证明见解析;②5;(2)35或317【分析】(1)①证明∠DAE=∠DAF=45°即可利用SAS 证明全等;②由①中全等可得DE=DF ,再在Rt △FDC 中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即可;(2)连接BE ,根据共顶点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全等,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即可。
2022年教学教材《《图形的全等》》优秀教案

图形的全等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等知识的根底上,引入图形的全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让学生学会观察全等的图形,动手操作并认识全等图形〔多边形、三角形〕的特征,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是第15章的结尾局部,是图形变换的延伸,也是将来进一步研究全等知识的根底,对三角形全等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的作用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图形全等的概念,能识别全等多边形〔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知道全等多边形〔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图形全等的过程,体会图形的三种变换与图形全等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图形的欣赏与分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创新的意识3教学的重点、难点: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和以上所定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能识别全等的图形,掌握全等图形的特征〔2〕教学难点:全等图形的特征及其识别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结合教材内容查找多种全等图形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留心图形的形状与大小要求学生能通过图片的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看法,能通过操作得到结论,并能简单地运用二、说学法指导为了讲清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到达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求知欲强,但还是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抓住这些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开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和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八年级学生处于智力开展的重要阶段,学生思维正在迅速开展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要善于观察发现、勇于探索、动手实验,主动获取知识,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在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是图形的翻折、平移和旋转,大多数学生还是记忆犹新,所以结合学生的阅读,进行新课的探究对于新的知识,局部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分析,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三、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的教材特点,根据教学根本原那么和规律,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1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那么,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采用引导法,探究法,演示法,类比法,讨论交流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探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达学生的主体作用2灵活教法及促进学生开展的实效性: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采用师生交谈,引导探索、自主学习法,演示法,类比法,讨论交流法等,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发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3教学手段: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完本钱节课的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教具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4教具、学具:全等图形的图片、三角板、方格纸、剪刀等四、说教学程序设计为到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可以表现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通过学生阅读,屡次的操作与讨论,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能力及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表达了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较好地表达了“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教育理念,符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那么附:板书设计。
【几何模型】“全等模型”与“旋转全等模型”

全等变换
说明:
旋转全等模型
说明:
旋转半⾓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含⼀个⼆分之⼀⾓,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分之⼀的⾓拼接在⼀起,成对称全等。
⾃旋转模型
构造⽅法:
遇60度旋60度,造等边三⾓形
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
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
遇中点旋180度,造中⼼对称
共旋转模型
说明:模型变形
说明:
模型变形主要是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形的夹⾓的变化,另外是等腰直⾓三⾓形与正⽅形的混⽤。
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形证全等。
中点旋转:
说明:
两个正⽅形、两个等腰直⾓三⾓形或者⼀个正⽅形⼀个等腰直⾓三⾓形及两个图形顶点连线的中点,证明另外两个顶点与中点所成图形为等腰直⾓三⾓形。
证明⽅法是倍长所要证等腰直⾓三⾓形的⼀直⾓边,转化成要证明的等腰直⾓三⾓形和已知的等腰直⾓三⾓形(或者正⽅形)公旋转顶点,通过证明旋转全等三⾓形证明倍长后的⼤三⾓形为等腰直⾓三⾓形从⽽得证。
几何形的全等变换

几何形的全等变换几何学中的全等变换指的是通过一系列变换操作,使得一个图形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
全等变换是几何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各种几何形态,并在解决问题时提供了便利。
本文将介绍几何形的全等变换,包括平移、旋转、翻转和对称。
1. 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上沿着某个方向将一个图形整体移动一定的距离。
平移保持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
平移变换可用矢量表示,如向量AB表示从点A到点B的平移向量。
在平移过程中,所有点都按照相同的方向和距离移动。
2. 旋转:旋转是指围绕某个点为中心,按照一定的角度将一个图形旋转。
旋转变换保持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只是方向或朝向发生了改变。
旋转变换可用角度表示,如逆时针旋转θ度表示为Rθ。
在旋转过程中,图形中的所有点都按照相同的角度进行旋转。
3. 翻转:翻转是指将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翻转,形成一个关于这条直线对称的新图形。
翻转变换保持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只是方向发生了改变。
翻转有两种形式:水平翻转和垂直翻转。
水平翻转可用词可矩阵表示,如对于点P(x, y)的水平翻转变换为(-x, y)。
垂直翻转同理可得。
4. 对称:对称是指将一个图形关于某个中心点进行对称,形成与原图形相似但相反方向的新图形。
对称变换保持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只是方向或朝向发生了改变。
对称有两种形式: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轴对称是指围绕一条直线对称,中心对称是指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几何形的全等变换在很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平移变换用于设计建筑的布局和平面图的布置;旋转变换用于设计圆形的柱体和建筑物的旋转平面;翻转变换用于设计对称的立面和对称的建筑物;对称变换用于制作左右对称的室内控制装饰。
此外,全等变换在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运用全等变换,可以将一个图像或图形与另一个进行匹配,从而实现目标检测、图像配准等任务。
全等变换还被用来设计游戏角色和动画效果,增强视觉体验。
最新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知识点总结及其练习

第二十三章—旋转一、旋转变换1、旋转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2、旋转的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旋转中心就是各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作旋转后的图形的一般步骤(1)明确三个条件: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2)确定关键点,作出关键点旋转后的对应点;(3)顺次连结。
4、欣赏较复杂旋转图形图形是由什么基本图形,以哪个点为中心,按哪个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多少度,连续旋转几次,便得到美丽的图案。
5、有关图形旋转的一些计算题和证明题例题练习1.将叶片图案旋转180°后,得到的图形是( )2.如图,在等腰直角△ABC中,B=90°,将△ABC绕顶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60°后得到△AB′C′,则等于()A.60°B.105°C.120°D.135°3.如图,将△ABC绕着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20°,B点落在位置,A点落在位置,若,则的度数是()A.50°B.60°C.70°D.80°4.数学来源于生活,下列生活中的运动属于旋转的是 ( )A.国旗上升的过程B.球场上滚动的足球C.工作中的风力发电机叶片D.传输带运输东西5.如图,将方格纸中的图形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的图形是 ( )6.如图,在△ABC中,AB=AC,∠ABC=30°,点D、E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DE∥BC.将△ADE绕点A逆时针旋转至点B、A、E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BD、EC.下列结论:①△ADE的旋转角为120°;②BD=EC;③BE=AD+AC;④DE⊥AC.其中正确的为( )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如图,将△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得到△ADE,且点D恰好在AC上,∠BAE=∠CDE=136°,则∠C的度数是()8.如图,以锐角△ABC的边AC、AB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CDE和正方形ABGF,连接BE、CF.(1)求证:△FAC≌△BAE;(2)图中可以通过旋转△BAE而得到△FAC,请你说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的度数.9.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上的动点(不与B,C重合),将线段AE 绕点E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EF,连接AF,EF、AF分别与CD交于点M、N,连接EN,作FG⊥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G.(1)求证:BE=CG;(2)若BE=2,DN=3,求EN的长.二、中心对称图形1、中心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初中数学知识点精讲精析 平面图形的全等变换

第五节平面图形的全等变换要点精讲1.全等图形的定义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的时候,无论是顶点、边、角都与对应的顶点、边、角完全吻合,而且大小也要完全相同.2.图形重叠的方式(1)平行移动以固定的方向移动,也就是所谓的平行移动在平面上透过平行移动或垂直移动,使原对象的位置产生移动的现象.(2)旋转移动设一个定点为中心然后旋转,称为旋转移动,平面上透过旋转活动产生位移,而图形与所呈现的图像不变,只是观看的角度变得不一样.(3)翻转将平面图形翻转180°,使图形产生位移,此时图的形状并未改变,但图像会从原来的正面转为反面,可以透过从背面看或用镜子反射的方式进行翻转活动,让学生易于理解.相关链接1.在全等变换下,直线变为直线,线段变为线段,射线变为射线;两直线的平行性、垂直性,所成的角度都不变;共线点变为共线点,且保持顺序关系不变;直线上A、B、C 三点的简比AC:BC不变.2.在全等变换下,三角形、多边形和圆分别变为与它们全等的三角形、多边形和圆;封闭图形的面积不变.典型解析1.如图,点D是等边△ABC内一点,如果△ABD绕点A 逆时针旋转后能与△ACE重合,那么旋转了_______度.【答案】60.【解析】∵△ABC为等边三角形,∴AC=AB,∠CAB=60°.又∵△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能与△ACE重合,∴AB绕点A逆时针旋转了∠BAC到AC的位置.∴旋转角为60°.中考案例1.(2012四川宜宾3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ABC 绕点P 旋转180°得到△DEF ,则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__.【答案】(﹣1,﹣1).【解析】∵将△ABC 绕点P 旋转180°得到△DEF ,∴△ABC 和△DEF 关于点P 中心对称. ∴连接AD ,CF ,二者交点即为点P .由图知,P (﹣1,﹣1).或由A (0,1),D (﹣2,﹣3),根据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的性质得点P 的坐标为(),即(﹣1,﹣1).针对训练1.如图,将周长为8的△ABC 沿BC 方向平移1个单位得到△DEF,则四边形ABFD 的周长为( )A .6B .8C .10D .122.将点A (-3,+2)先沿轴向上平移5个单位,再沿轴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点A ′,则点A ′的坐标是___________.3.如图,EF 是△ABC 的中位线,将△AEF 沿AB 方向平移到△EBD 的位置,点D 在BC 上,已知△AEF 的面积为5,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__.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在x 上,△ABO 是直角三角形,∠ABO=900,点B 的坐标为(-1,2),将△ABO 绕原点O 顺时针旋转900,得到△Al BlO ,则过A1, B 两点的直线解析式为___________.y x5.如图,在等边△ABC 中,D 是边AC 上一点,连接BD .将△BCD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BAE ,连接ED .若BC=10,BD=9,则△AED 的周长是___________.6.如图,在直角△OAB 中,∠AOB=30°,将△OAB 绕点O 逆时针旋转100°得到△OA1B1,则∠A1OB=___________.7. 如图,直线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把△AOB 绕点A 旋转90°后得到△AO′B′,则点B′的坐标是________.8.长为20,宽为a 的矩形纸片(10<a <20),如图那样折一下,剪下一个边长等于矩形宽度的正方形(称为第一次操作);再把剩下的矩形如图那样折一下,剪下一个边长等于此时矩形宽度的正方形(称为第二次操作);如此反复操作下去.若在第n 次操作后,剩下的矩形为正方形,则操作终止.当n=3时,a 的值为______.参考答案3y x 32=+﹣1.【答案】C【解析】根据平移的基本性质作答.根据题意,将周长为8的△ABC沿边BC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DEF,故四边形ABFD的边长分别为AD=CF=1个单位,AB+BC+AC=8;AB+BC+CF+DF+AD=10.故其周长为10.2.【答案】(-7,3)【解析】根据点的平移规律,左右移,横坐标减加,纵不变,上下移,纵坐标加减,横不变即可解的答案:∵点A(-3,-2)先沿y轴向上平移5个单位,再沿x轴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点A′,∴A′的坐标是(-3-4,-2+5),即:(-7,3).3.【答案】10【解析】∵EF是△ABC的中位线,∴EF∥BC,∴△AEF∽△ABC.∴EF:BC=1:2,∴S△AEF:S△ABC=1:4.∵△AEF的面积为5,∴S△ABC=20.∵将△AEF沿AB方向平移到△EBD的位置,∴S△EBD=5.∴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ABC﹣S△EBD﹣S△AEF=20﹣5﹣5=10.4.【答案】y=3x+5【解析】设A(a,0),∵点B 的坐标为(-1,2),∴OA=-a,OB2=12+22=5,AB2=(-1-a)2+22= a2+2 a+5.∵∠ABO=900,∴OA2= AB2+OB2,即a2= a2+2 a+5+5,解得a=-5.即A(-5,0).∵△ABO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900,得到△Al BlO,∴Al(0,5).设过A1 、B 两点的直线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过A 、B 两点的直线解析式为y=3x+5.5.【答案】19【解析】∵△BCD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AE,∴根据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的旋转性质,得,CD= AE,BD=BE.∵△ABC是等边三角形,BC=10,∴AC= BC=10.∴AE+AD=AC=10.又∵旋转角∠DBE=600,∴△DBE是等边三角形.∴DE=BD=9.∴△AED的周长=DE+AE+AD=9+10=19.6.【答案】70°【解析】∵将△OAB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得到△OA1B1,∴∠A1OA=100°.又∵∠AOB=30°,∴∠A1OB=∠A1OA-∠AOB=70°.7.【答案】(﹣1,﹣2)或(5,2).【解析】当y=0时,,解得x=2;当x=0时,y=3.∴点A(2,0),B(0,3).∴OA=2,OB=3,根据旋转不变性可得△AOB≌△AO′B′,∴AO′=OA=2,O′B′=OB=3,①如果△AOB是逆时针旋转90°,则点B′(﹣1,﹣2),②如果△AOB是顺时针旋转90°,则点B′(5,2).综上,点B′的坐标是(﹣1,﹣2)或(5,2).8.【答案】12或15【解析】解:由题意,可知当10<a<20时,第一次操作后剩下的矩形的长为a,宽为20﹣a,所以第二次操作时正方形的边长为20﹣a,第二次操作以后剩下的矩形的两边分别为20﹣a,2a﹣20.此时,分两种情况:①如果20﹣a>2a﹣20,即a<40,那么第三次操作时正方形的边长为2a﹣20.则2a﹣20=(20﹣a)﹣(2a﹣20),解得a=12;②如果20﹣a<2a﹣20,即a>40,那么第三次操作时正方形的边长为20﹣a.则20﹣a=(2a﹣20)﹣(20﹣a),解得a=15.∴当n=3时,a的值为12或15.故答案为:12或15.扩展知识认识和欣赏平移变换、旋转变换、轴对称变换在现实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学习运用平移变换、旋转变换、轴对称变换及它们的组合进行一定的图案设计(能画).应用平移变换、旋转变换、轴对称变换将那些分散、远离的条件从图形的某一部位转移到适当的新位置上,得以相对集中,从而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巧妙解题的目的.。
【中考模拟】53

中考模拟5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32-的绝对值是 ( ▲ ) A .23 B. 23- C. 32 D. 32-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 )A .(a 2)5=a 10B .a 2+a 5=a7C .(-2)2=-2 D .65·25=12 53. 函数11+=x y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 ) A .x >-1 B .x <- 1 C .x =- 1 D .x ≠-l4.下列右图是由5个相同大小的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则它的正视图是( ▲ )5.抛物线y = (x -3)2+5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分别是 ( ▲ )A.开口向上;直线x =-3;(-3,5) B .开口向下;直线x =3;(-3, -5) C . 开口向上;直线x =3;(3, 5) D .开口向下;直线x =-3;(3, -5)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一个游戏的中奖概率是0.1,则做10次这样的游戏一定会中奖;B .一组数据6,8,7,8,8,9,10的众数和中位数都是8;C .为了解全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应该采用普查的方式;D .甲组数据方差20.01S =甲,乙组数据方差20.1S =乙,则乙组数据比甲组数据稳定.7.某同学设计如下了四种正多边形的瓷砖图案,其中不能铺满地面的是 ( ▲)8.函数xk1y -=的图象与直线x y =没有交点,那么k 的取值范围是 ( ▲ ) A .1k -< B. 1k < C.1k -> D. 1k >9. 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E ,为AB 的中点,且OE a =,则菱形ABCD的周长为 ( ▲ ) A .4a B .8a C .12a D .16a第10题图A .B .C .第9题图10.如图,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12, M 是AB 的中点,连接AC 、DM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A .6 B. 4.8 C. 4 D. 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季第二十三章《旋转》教材分析(人教版)

第二十三章《旋转》教材分析一、本章知识的地位与作用“图形与变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平移、轴对称一样,旋转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洁形式之一,同时旋转变换较之前两种变换理解难度稍大,需要的直观想象和抽象能力更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更注重这方面循序渐进的培养。
旋转是工具性的知识,旋转变换在平面几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学习基本图形的旋转的过程中,既是为发现旋转的基本性质做准备,也是为后期旋转的应用做铺垫,所以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忌以大量的练习代替对概念的探究与分析。
旋转本章的教学还可以作为初中全等变换教学的一个总结,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之前学习的平移、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性质来总结几何要素,从而明确研究旋转变换的研究对象。
还可以引申探究三种变换的内部关系以帮助学生对这三种变换有一个统领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在旋转的学习中,也是为后续圆的学习进行铺垫。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平移变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对于轴对称变换,课标和考试说明中只要求了横平竖直的对称轴,对关于任意直线的对称只是作为拓展内容;而对于旋转,除了中心对称为课标要求,30°,45°,60°,90°的旋转可转化为几何问题来解决,对于任意角度的旋转往往涉及高中知识太多,在初中解析几何中往往以圆为载体出现。
二、主要内容三、课程学习目标(一) 课标要求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两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2.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二) 2019年中考说明要求基本要求: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知道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经过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为原点后的对应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略高要求: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关于给定旋转中心的旋转图形;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能利用旋转的性质解决有关简单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写出已知顶点坐标的多边形,经过中心对称(对称中心为原点后)的图形的顶点坐标.较高要求:运用旋转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运用坐标与图形运动的有关内容解决有关问题.(三)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①了解图形的旋转,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角彼此相等(等于旋转角) 的性质;②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能依据旋转前后的图形,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及旋转前后的对应点;③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利用旋转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④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掌握作与已知图形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并能指出图形的对称中心;⑤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能识别中心对称图形.了解线段、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了解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⑥了解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2.略高要求①探索它们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②探索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线段被对称中心平分的性质;③能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3.较高要求①能运用旋转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②能综合运用平移、对称、旋转等变换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四、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3.1 图形的旋转2课时23.2 中心对称2课时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1课时(补充) 旋转的应用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1课时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3.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坐标之间的关系.难点: 1.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的归纳与运用.六、具体教学建议1.注重与学生已学的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的联系,类比学习(可以类比定义的要素,探究性质等),所以在本章学习中不妨花费一些时间来复习。
九年级上册数学第23章《旋转》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学习目标】九年级数学上册第 23 章《旋转》知识点梳理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线段被对称中心平分的性质,了解平行四边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3、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探索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旋转1.旋转的概念: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 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 O 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AO A′),如果图形上的点 A 经过旋转变为点A′,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要点诠释: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2.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OA= OA′);(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ABC≌△A'B'C').要点诠释:图形绕某一点旋转,既可以按顺时针旋转也可以按逆时针旋转.3.旋转的作图: 在画旋转图形时,首先确定旋转中心,其次确定图形的关键点,再将这些关键沿指定的方向旋转指定的角度,然后连接对应的部分,形成相应的图形.要点诠释:作图的步骤:(1)连接图形中的每一个关键点与旋转中心;(2)把连线按要求(顺时针或逆时针)绕旋转中心旋转一定的角度(旋转角);(3)在角的一边上截取关键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得到各点的对应点;(4)连接所得到的各对应点.要点二、特殊的旋转—中心对称1.中心对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要点诠释:(1)有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即形状大小都相同;(2)位置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将其中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全等图形不一定是中心对称的,而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的) .2.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要点诠释:(1)中心对称图形指的是一个图形;(2)线段,平行四边形,圆等等都是中心对称图形.要点三、平移、轴对称、旋转类型一、旋转1.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观察如图所示的图形,问:它绕着圆心 O 旋转多少度后和它自身重合?甲同学说:45°;乙同学说:60°;丙同学说:90°;丁同学说:135°. 以上四位同学的回答中,错误的是().A.甲 B. 乙 C. 丙 D. 丁【答案】B.【解析】因为圆被平分为 8 部分,所以旋转45°,90°,135°均能与原图形重合.【总结升华】同一图形的旋转角可以是多个.举一反三:【变式】以图 1 的边缘所在直线为轴将该图案向右翻折180°后,再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所得到图形是().【答案】A.类型二、中心对称2.如图,△A′B′C′是△ABC旋转后得到的图形,请确定旋转中心、旋转角.【答案与解析】∵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即OA=OA′∴O点在AA′的垂直平分线上同理 O 点也在BB′的垂直平分线上∴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O 就是旋转中心,∠AOA′的度数就是旋转角.【总结升华】中心对称的对应点到对称中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对称中心在对应点的垂直平分线上.举一反三:【变式】下列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B.C.D.【答案】A.类型三、平移、轴对称、旋转3.(2015•裕华区模拟)如图,点 O 是等边△ABC内一点,∠AOB=110°,∠BOC=a.将△BOC绕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连接 OD.(1)求证:△COD是等边三角形;(2)当a=150°时,试判断△AOD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探究:当 a 为多少度时,△AOD是等腰三角形?【思路点拨】(1)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出 OC=OD,结合题意即可证得结论;(2)结合(1)的结论可作出判断;(3)找到变化中的不变量,然后利用旋转及全等的性质即可做出解答.【答案与解析】(1)证明:∵将△BOC绕点 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CO=CD,∠OCD=60°,∴△COD是等边三角形.(2)解:当α=150°时,△AOD是直角三角形.理由是:∵将△BOC绕点 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BOC≌△ADC,∴∠ADC=∠BOC=150°,又∵△COD是等边三角形,∴∠ODC=60°,∴∠ADO=∠ADC﹣∠ODC=90°,∵∠α=150°∠AOB=110°,∠COD=60°,∴∠AOD=360°﹣∠α﹣∠AOB﹣∠COD=360°﹣150°﹣110°﹣60°=40°,∴△AOD 不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OD是直角三角形.(3)解:①要使AO=AD,需∠AOD=∠ADO,∵∠AOD=360°﹣110°﹣60°﹣α=190°﹣α,∠ADO=α﹣60°,∴190°﹣α=α﹣60°,∴α=125°;②要使 OA=OD,需∠OAD=∠ADO.∵∠OAD=180°﹣(∠AOD+∠ADO)=180°﹣(190°﹣α+α﹣60°)=50°,∴α﹣60°=50°,∴α=110°;③要使 OD=AD,需∠OAD=∠AOD.∵∠OAD=360°﹣110°﹣60°﹣α=190°﹣α,∠AOD==120°﹣,∴190°﹣α=120°﹣,解得α=140°.综上所述:当α的度数为125°或110°或140°时,△AOD是等腰三角形.【总结升华】本题以“空间与图形”中的核心知识(如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证明等)为载体,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试题中几何演绎推理的难度适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如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思想等),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推理、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变式】已知 D 是等边△ABC外一点,∠BDC=120º.求证:AD=BD+DC.【答案】∵△ABC为等边三角形,∴AB=AC,∠BAC=60°.将△ABD绕点A 逆时针旋转60°,得到△EAC,∴△DAB≌△EAC,即∠ABD=∠ACE,∵四边形 ABCD 中,∠BDC=120º,∠BAC=60°,∴∠DBA+∠DCA=180°,即∠ACE+∠DCA=180°,点 D,C,E 三点共线.∴BD+DC=CE+DC=DE.又∵∠DAE=60°.∴△ADE是等边三角形,即DE=AD.∴BD+DC=AD.4.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ABC=30°,∠ADC=60°,AD=CD. 求证:BD2=AB2+BC2.【思路点拨】利用 AD=CD 可以将△BCD绕点D 逆时针旋转60°,从而把条件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答案与解析】证明: ∵AD=CD,∠ADC=60°,∴△BCD 绕点 D 逆时针旋转 60°,得到△EAD, ∴∠BDE=∠CDA=60°,△BCD≌△EAD. ∴BC=AE, BD=DE ,∠DAE=∠DCB, ∴△BDE 为等边三角形. ∴BE=BD.∵在四边形 ABCD 中,∠ABC=30°,∠ADC=60°, ∴∠DCB+∠DAB=270°,即∠DAE+∠DAB=270°. ∴∠BAE=90°. ∵在 Rt△BAE 中, ,∴.【总结升华】由求证可知应该建立一个直角三角形,再由已知知道有 30°,60°的角,有等线段,可以构想通过旋转构建直角三角形.5 、正方形 ABCD 和正方形 AEFG 有一个公共点 A ,点 G 、E 分别在线段 AD 、AB 上(1) 如图连结 DF 、BF ,试问:当正方形 AEFG 绕点 A 旋转时,DF 、BF 的长度是否始终相等?若相等请证明;若不相等请举出反例.(2) 若将正方形 AEFG 绕点 A 顺时针方向旋转,连结 DG ,在旋转过程中,能否找到一条线段的长度与线段 DG的长度相等,并画图加以说明. 【答案与解析】(1) 如图, DF 、BF 的长度不是始终相等,当点 F 旋转到 AB 边上时,DF>AD>BF.(2)线段BE=DG如图: ∵正方形 ABCD 和正方形 AEFG∴AD=AB,AG=AE, ∠1+∠2=∠2+∠3 ∴∠DAG=∠BAE ∴△ADG≌△ABE ∴ DG=BE【总结升华】利用旋转图形的不变性确定全等三角形. 举一反三:【变式】(2015•沈阳)如图,正方形 ABCD 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30°后得到正方形 BEFG ,EF 与 AD 相交于点 H ,延长DA 交 GF 于点 K .若正方形 ABCD 边长为,求 AK 的长?【答案与解析】 解:连接 BH ,如图所示:∵四边形 ABCD 和四边形 BEFG 是正方形, ∴∠BAH=∠ABC=∠BEH=∠F=90°, 由旋转的性质得:AB=EB ,∠CBE=30°, ∴∠ABE=60°,在 Rt△ABH 和 Rt△EBH 中,,∴Rt△ABH≌△Rt△EBH(HL ), ∴∠ABH=∠EBH=∠ABE=30°,AH=EH , ∴AH= ×=1,∴EH=1, ∴FH=﹣1,在 Rt△FKH 中,∠FKH=30°, ∴KH=2FH=2(﹣1),∴AK=KH﹣AH=2( ﹣1)﹣1=2 ﹣3; 故答案为: 2 3 .6. 如图,已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0,E 、F 是 BC 边上点且∠EAF=45°.求证: .3【思路点拨】通过求证可以猜测要证得直角三角形,所以可以考虑旋转.【答案与解析】∵ △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BAC=90°∴ AB=AC,将△CAF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90°,如图,得到∴∴ ,,,,∴ ,连结,则在,中,∴ ①,又∵ ,∵ .又∵∴ 在与,中,.∴ ②,∴ 由①②得:. 【总结升华】旋转性质: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在图形的全等变换中有旋转变换

在图形的全等变换中有旋转变换,翻折(轴对称)变换和平移变换一次数学活动课上老在图形的全等变换中,有旋转变换,翻折(轴对称)变换和平移变换.一次数学活动课上,老师组织大家利用矩形进行图形变换的探究活动.(1)第一小组的同学发现,在如图1-1的矩形ABCD 中,AC 、BD 相交于点O ,Rt △ADC可以由Rt △ABC 经过一种变换得到,请你写出这种变换的过程是.(2)第二小组同学将矩形纸片ABCD 按如下顺序进行操作:对折、展平,得折痕EF (如图2-1);再沿GC 折叠,使点B 落在EF 上的点B'处(如图2-2),这样能得到∠B'GC 的大小,你知道∠B'GC 的大小是多少吗?请写出求解过程.(3)第三小组的同学,在一个矩形纸片上按照图3-1的方式剪下△ABC ,其中BA =BC ,将△ABC 沿着直线AC 的方向依次进行平移变换,每次均移动AC 的长度,得到了△CDE 、△EFG 和△GHI ,如图3-2.已知AH =AI ,AC 长为a ,现以AD 、AF 和AH 为三边构成一个新三角形,已知这个新三角形面积小于1515,请你帮助该小组求出a 可能的最大整数值.EFADB C EFADB C B'G(图2-1)(图2-2)A B C DO(图1-1)(4)探究活动结束后,老师给大家留下了一道探究题:如图4-1,已知AA'=BB'=CC'=2,∠AOB'=∠BOC'=∠COA'=60°, 请利用图形变换探究S △AOB'+S △BOC'+S △COA'与3的大小关系.参考答案AC'BO A' C B'(图4-1)。
全等三角形的图形全等变换

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拼图方法和结论,培养其合作精神。
活动九
7.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综合变换:
学生思考、探究解题思路和方法,小组合作交流;
师作图巡视、指导。
(1)一个长方形沿着一条对角线对折剪开,拼成如图位置的两个三角形,使点B、F、C、D在同一直线上.①求证:AB⊥DE;②若PB=BC,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证明出它们的正确性。
小结
学生谈感受和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
教材P—114 (3)(5)(8)
选做题:上面活动九中的“迁移题”
分层次教学
板书
设计
略
注意渗透分类思想
活动七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旋转”加“平移”变换:
学生演示,师作图指导。
特点:三角形旋转任一角度到不同位置再沿着某条直线平移到不同位置。(如图)
已知:等腰△ABC的直角顶点C放在直线a上,作AD⊥a于D,作BE⊥a于E.找出一对三角形,并证明它们是正确的结论.
结论: △ACD≌△CBE;
让学生从实践演示中探究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并迁移出其他正确结论。
活动四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翻折”变换:
学生演示,师作图指导。
特点:沿着某条直线 “翻折1800”到不同位置。(如图)或沿着过某个点所在的直线“翻折”1800到不同位置。
结论:△ABC≌△ABD; △ABO≌△CDO.
迁移:连接CD,推导出CD被AB垂直平分;AB平分∠CAD。
全等三角形的图形全等变换
课 题
全等三角形的图形全等变换
讲课教师
学校
时间
全等的证明(旋转位置关系)

专题:具有旋转位置关系的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班级:姓名:授课教师:郎红霞课型:复习课课时:1【学习目标】1.会从旋转变换的角度,认识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2.能熟练使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经历探索的过程,从中体会旋转变换与三角形全等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一.知识回顾1.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你能用语言叙述出来吗?如图,已知∠ABC=∠DEF,AB=DE,要说明△ABC≌△DEF.(1)若以“SAS”为依据,还需添加一个条件为;(2)若以“ASA”为依据,还需添加一个条件为;(3)若以“AAS”为依据,还需添加一个条件为;二.探索发现观察下面的图形:问题1这些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他们是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问题2这些图形中通过变换后的两个三角形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总结:三.典例分析1.如图,已知AB=AD,AC=AE,∠BAD=∠CAE.求证:△ABC≌△ADE问题1观察图形,△ABC和△ADE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通过怎样变换得到?问题2要证明△ABC和△ADE全等,题目中已知和未知条件是什么?采取哪种判定方法?变式如图,已知AC=AE,∠1=∠2=∠3,求证:DE=BC2.已知,∠ABC=∠DBE=90°,DB=EB,AB=CB,D点在三角形的内部,求证:AD=CE,AD⊥CE问题1观察图形中哪两个三角形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问题2要证明AD=CE,AD⊥CE,需要先证什么?总结:具有旋转位置关系的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我们该怎样做?四.类题演练1.如图,AB∥CD,E是CD上的一点,BE交AD于点F,EF=BF.求证AF=DF2.如图,在△ABC中,分别以AC,BC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CD和等边三角形BCE,连接AE,BD交于点O,求∠AOB= 度3.如图,△ABC和△EBD中,∠ABC=∠DBE=90°,AB=CB,BE=BD,连接AE,CD,AE与CD交于M,AE与BC交于点N.求证:AE=CD ,AE⊥CD。
旋转知识要点梳理

旋转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点一、旋转的概念几个图形的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针、螺旋桨、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1.旋转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rotation).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A经过旋转变为点A′,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重点突出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2.旋转的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3.作图:在画旋转图形时,要把握旋转中心与旋转角这两个元素.确定旋转中心的关键是看图形在旋转过程中某一点是“动”还是“不动”,不动的点则是旋转中心;确定旋转角度的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组对应边,看其始边与终边的夹角即为旋转角.作图的步骤:(1)连接图形中的每一个关键点与旋转中心;(2)把连线按要求绕旋转中心旋转一定的角度(旋转角);(3)在角的一边上截取关键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得到各点的对应点;(4)连接所得到的各对应点.知识点二、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1.中心对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2.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3.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4.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区别①指两个全等图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②对称中心不定.①指一个图形本身成中心对称.②对称中心是图形自身或内部的点.联系如果将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就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中心对称图形对称的部分看成是两个图形,那么它们又关于中心对称.5.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的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反之也成立.知识点三、平移、轴对称、旋转1.平移、旋转、轴对称之间的对比平移轴对称旋转相同点都是全等变换(合同变换),即变换前后的图形全等.不同点定义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的图形变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的图形变换.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定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图形要素平移方向平移距离对称轴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性质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任意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都等于旋转角.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线段关于对称轴对称.*对应线段相等,其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或与旋转角互补.2.旋转与中心对称中心对称是一种特殊的旋转(旋转180°),满足旋转的性质.旋转中心对称图形性质1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3.中心对称与轴对称三、规律方法指导1.在学习了图形平移、轴对称的基础上,学习图形旋转的有关知识,要注意处理好如下三个问题:(1)先复习图形平移、轴对称的有关内容,学习时要采用对比的方法;(2)在对图形旋转性质探索过程中,要从图形变换前后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上入手分析,发现图形旋转的特性、对应关系、旋转中心和旋转方向;(3)利用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通过具体画图操作,掌握旋转图形的方法、技巧.2.学习中心对称时,注意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探究:(1)实物分析法:观察具体事物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和联系;(2)类比分析法:中心对称是一个图形旋转180°后能和另一个图形重合,离不开旋转的知识,因此要类比着进行学习,以提升对图形变换知识的掌握;(3)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具体画图操作,以及对具体事物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中心对称的有关知识.。
专题十六全等变换

全等变换包括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翻折变换(轴对称)等 多种类型。
全等图形与对应元素
全等图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 等图形。
对应元素
在全等图形中,互相重合的点、 线段、角等几何元素称为对应元 素。
全等变换基本性质
全等变换保持图形的 形状和大小不变。
在全等变换下,图形 的面积、周长等几何 量也保持不变。
利用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 等性质,结合全等变换来证明 线段或角相等。
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证明线 段或角相等,如倍长中线法、 截长补短法等。
证明图形重合或对称
利用全等变换的性质,通过旋转、翻 折等变换来证明两个图形重合或对称。
利用中心对称或轴对称的性质,结合 全等变换来证明图形重合或对称。
通过证明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来得出它 们对称的结论。
VS
性质
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为旋转的 三要素。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 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经过旋转,图形上的 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 同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 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 中心的距离相等。
翻折变换概念及性质
概念
翻折变换是指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过来,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相互 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通过全等变换,将方程或不等式转换为更容易解的形式,从而快速找到 解。
常见的全等变换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以及利用等式的性 质进行变换。
在解决方程或不等式问题时,需要注意保持解的范围和精度,避免出现 错误解或无解的情况。
利用全等变换进行代数式证明
通过全等变换,将待证明的代数式转换 为已知成立的形式,从而完成证明。
“旋转变换在等线段图形中的应用”教学实录与评析

1 .复习旧知 ,引入新知 师 :首先请 大家先和我 一起 回忆一下 ,到 目前为 止我们学 过的几种 图形变换 ?请看大屏幕.
( 电脑 展 示 出 3种 动 态 图形 变换 的 图案 如 图 1所 示. )
A D
、
Ef B c
() 2
图 1
() 3
师 :现在要想证 明AB=B C,只需解决什么问题?
生 :证 明 B C=C 即可 . D
师 :我们该 如何证 明呢?看看我们 刚才所讲 的内容能不 能
给你点启发呢? ( 师指 向大屏幕. 教 )
0
【 析】 评 对例题 的变式训练 可增加 学生思 维的深度和广 度 , 对新 问题 的解决过程 也是对新 知识的获得和 巩 固过程 ,渗透 数
的 好 奇 心 已被 调 动 起 来. )
如 图 2 △O , AB绕 点 0 逆 时 针 旋 转 得 到 △O D,在旋 转 过 程 中 : C ( ) 转 中心 是 — — ,旋 转 角 是 1旋
— —
【 评析 】 学生在 尝试 中不 断产 生思维碰撞 ,大大激发 了学生
的探 究欲 望 ,为 学 生 对旋 转 变换 的深 入 理 解埋 下 了伏 笔.
是 改 变 了三 角 形 的位 置 ,并 没 有 改 变
A 图4 C
它 的大小 ;也就是说 旋转前后 的两个 三角形是全 等的 ,而全 等三角形 的对应 边和对应 角相等 ,所 以
师 :正方 形是一 个具 有等 线段 的 图形 ,A 与 AB不 但相 我们可 以利 用旋转变换这 种手段迁移 三角形的边 和角 ,进而 去 D 等 ,而且它们还有 一个 公共 的端点 .这个端点就是 旋转 中心 , 解决一些图形 内部运用常规手段 不好解决 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 我们把 正方形这样 的图形简称 为具有等线段共端点的图形 . 那么 亲身感受一下 :大家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 3 例题示范 ,探究新知 . 除 了正方 形 以外 ,还 有 哪些 图形 也含 有相 等 的线 段 和公共 的 端点 呢? ( 学生纷纷表达 自己的想法,学习热情高涨. ) ( 教师在 黑板上板书例题 .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章 旋转 图形的全等变换:平移、轴对称和旋转复习》优质课教案_13

图形的全等变换:平移、轴对称和旋转复习(第1课时)一、内容与内容解析内容: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变换主要知识点:图形平移、轴对称、旋转的性质;内容解析:几何是研究物体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一门学科. 如果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这样的变化叫做全等变换.基本的全等变换有平移、轴对称与旋转.研究的思路:定义——分离要素——研究性质——用坐标表示变换. 研究的内容:变换前后图形间的关系、对应点间的关系.研究的方法:画出变换前后的图形——观察——猜想——验证说明.重点是研究图形变化下的不变性.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图形变换相关知识的整理.二、目标与目标解析目标:1.理解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的概念.2.掌握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的性质,会用坐标表示图形的平移、轴对称和中心对称.3.了解全等变换的研究过程,体会全等变换的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目标解析:目标1 要求学生能通过画图理解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等概念.目标 2 理解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的性质并会这些性质来研究其它的几何图形;会用坐标表示多边形的平移、轴对称、中心对称前后位置关系.目标3 会用图形研究的一般方法研究图形的全等变换.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图形的三大全等变换是几何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者在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学生能根据变换的图形得出一些具体的结论,但缺乏对知识的整理与归纳,存在在脑中的是散点式的知识,无法形成网状结构,建构知识系统.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要生成知识体系与通用方法.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建构三大全等变换的知识系统,探究复习的一般策略.四、教学过程设计1. 课题引入问题1复习有什么作用?师生活动:学生个别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复习主要作用:(1)知识更具有系统性;(2)方法更具有一般性.设计意图:点出复习的作用与目的.问题2 对于三种全等变换,怎样复习比较好?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全等变换复习的基本方法:(1)抓住共性,分清区别;(2)能有一般的复习策略.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体会用一般方法进行复习研究. 问题3 回顾三种全等变换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学习历程?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研究全等变换的思路:定义——分离要素——研究性质——应用(用坐标表示变换).设计意图:要使学生明白这种研究数学的思路也是研究数学的一般思路. 2.知识回顾与整理问题4 如图(1),(2),(3)中的一个三角形是又另一个三角形怎样变化得到的?师生活动:学生回顾三种图形的变换. 设计意图:借助图形直观,引出相关概念. 问题5 分别说说在各个图中你能得到的结论?师生活动:学生列举,教师板书(有意识的将学生所举结论分类) 设计意图:知识回顾是一个零散的过程,它需要经历列举与整理的阶段. 问题6 针对同学们刚才所列的结论,请你归纳研究内容.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全等变换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变换前后图形间的关系、对应点所连线段的特征.设计意图:抓住全等变换的主要内容,并将知识进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复习方向. 问题7 列表比较全等变换的定义、基本要素、性质.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表格.C图(1)D图(3)C 图(2)问题8 你是如何得到全等变换的结论?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得出研究性质的方法:画出变换前后的图形——观察——猜想——验证说明.设计意图:用已有几何研究经验来回顾图形变换的研究方法.进而总结复习的一般策略:(1)理清研究思路;(2)整合研究内容;(3)归纳研究方法.3. 策略迁移运用一般复习的策略,请你说说成中心对称的图形是怎样得到的,有什么性质?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下表设计意图:再次体会复习的一般策略.追问 常见的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图形有哪些? 4. 知识应用例1 如图,△ABC 中,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点A (-3,-2),B (-2,-1),C (-1,-4),(1)将△ABC 先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6个单位,画出平移后的△111A B C ;(2)记△ABC 关于x 轴对称的三角形为△222A B C ,画出△222A B C ;(3)已知△333A B C 可以由△222A B C 绕某一点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求出旋转中心的坐标与旋转角度.设计意图: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通过平移、轴对称和旋转变换后坐标有怎样的变化规律;体会平移、轴对称、旋转的决定因素与特征,并了解平面内任意两个全等图形肯定能通过三大变换中一种或几种变换之后,两个图形能重合.例2 如图6.1-3,在矩形ABCD 中,AB =5,BC =7,点E 为BC 上一动点,把△ABE 沿AE 折叠,当点B 的对应点B ′落在∠ADC 的角平分线上时,则点B ′到BC 的距离为( ) A .1或2 B .2或3 C .3或4 D .4或5设计意图:体会轴对称的性质,知道利用轴对称解决问题时会用到轴对称性质,即对应边或对应角相等.5. 总结提升问题1 全等变换的复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得出:1.知识回顾;2.知识整理;3.策略迁移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复习与研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问题2 复习的一般策略有哪些?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复习的一般策略有(1)理清研究思路;(2)整合研究内容;(3)归纳研究方法.设计意图:再次体会几何变换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并推广到一般.B'EDCBA。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与旋转问题

课题概述八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在七年级学习了平行线与相交线,但是平行线与相交线的证明很简单,本学期学习连续学习《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三章,图形变化较多,学生在寻找图形边角关系上还存在问题,证明也有一定难度,只能见一个图形硬性记一个图形,所以本节课设计意图就是将看似分隔的图形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图形的不同变换形式,而实质是不变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内在联系。
对于以后学习旋转规律图形也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学习目标阐述(1)通过观察图形的变化过程,探究发现图形变化的实质,从而抓住本质规律,找到证明全等的条件.(2)通过观察几何画板的图形变换的演示,将看似分割的图形整合到一起,抓住事物本质.完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用旋转的角度理解两个三角形能重合,所以全等,进而理解边角关系,找到证明条件。
完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意移动点C,B位置,发现不同图形式可以整合到一起,从而将图形统一,抓住图形本质。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刚刚学习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三章,三大章几何连在一起学习,学生的几何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还不能熟练辨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对于图形的变换还比较陌生,对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方法的选择以及利用等边三角形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也还有一定难度。
教学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到新奇,创意无限,喜欢探索。
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图形的变化过程及变换的实质,让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创设背景,由学生发挥想象和创意改变图形,发现图形规律和内在联系,并由学生尝试总结规律,给出证明。
教学资源与工具的设计和使用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几何画板V5.05演示正方形旋转过程,通过观察发现题目本质,引导学生观察P点的变化范围,其轨迹像在荡秋千,引导学生观察P在AE’上,P标最大,需使直线AE’倾斜程度最大,那么倾斜NMD ECBA 教学评价与反馈设计1.如图,四边形ACDE,BCMN 为正方形,AM_____BD, ∠MAC_____∠BDC(填<,=,>)第1题 第2题2.如图,在ABC 中,D 在AB 上,且ΔCAD 和ΔCBE 都是等边三角形,(1)DE______AB ,(2)∠EDB=_________°3. 如图,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E 是AC 延长线上任一点,选择一点D ,使得△CDE 是等边三角形,如 果M 是线段AD 的中点,N 是线段BE 的中点.则∠CMN=_____________°第3题 第4题4.已知:如图,△ABC 和△ADE 是有公共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求证:BD=CE 且BD ⊥CE总结与帮助放飞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全等三角形与旋转问题专题练习

全等三角形与旋转问题专题练习全等三角形与旋转问题专题练中考要求:掌握旋转变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灵活应用旋转变换解决问题。
知识点睛:基本知识:旋转变换是指将一个图形绕平面上的一个定点旋转一个角度,得到一个新的图形,这个过程叫做旋转变换。
旋转中心是旋转的定点,旋转角是旋转的角度,原图形叫做原象,新图形叫做象。
在旋转变换下,原象和象是全等的。
旋转变换具有以下基本性质:①旋转变换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②对应直线的交角等于旋转角。
旋转变换多用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正方形等较规则的图形上,可以将分散的条件集中,便于条件的综合和推导。
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其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证明三角形问题的基础,也是学好本章的关键。
同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也是本章的重点,特别是在直角三角形中,HL判定是整个直角三角形的重点。
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判定定理的灵活应用。
为了能熟练地应用性质定理及其推论,要把性质定理和推论的条件和结论弄清楚,哪几个是条件,决定哪个结论,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即书写格式,都要在讲练中反复强化。
例题精讲:例1】如图,有四个图案,它们绕中心旋转一定的角度后,都能和原来的图案相互重合,其中有一个图案与其余三个图案旋转的角度不同,它是哪一个?解析】选择A。
例2】如图,万花筒是由三块等宽等长的玻璃片围成的,其中菱形AEFG可以看成是把菱形ABCD以A为中心逆时针旋转120°得到的。
则以菱形AEFG为一侧的等边三角形AKF可以看成是把以菱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为一边的等边三角形旋转了多少度得到的?解析】选择D。
例3】如图,C是线段BD上一点,分别以BC、CD为边在BD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BC和等边三角形CDE,AD交CE于F,BE交AC于G,则图中可通过旋转而相互得到的三角形对数有多少对?解析】选择C。
例4】已知:如图,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等三角形一、知识要点:(一)全等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二不改变其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全等变换。
全等变换包括以下三种:1、平移变换:把图形沿某条直线平行移动的变换叫做平移变换。
2、对称变换:将图形沿某直线翻折180°,这种变换叫做对称变换。
3、旋转变换:将图形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到另一个位置,这种变换叫做旋转变换。
(二)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二、题型分析:题型一: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 C、全等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C、全等三角形是指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D、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题型二:考察全等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传递性例题:如果△ABC和△DEF全等,△DEF和△GHI全等,则△ABC和△GHI______全等,如果△ABC和△DEF不全等,△DEF 和△GHI全等,则△ABC和△GHI______全等.(填“一定”或“不一定”或“一定不”)题型三:根据三角形全等求角例1:△ABC中,∠BAC∶∠ACB∶∠ABC=4∶3∶2,且△ABC≌△DEF,则∠DEF=______.例2:如图,△ABN≌△ACM,AB=AC,BN=CM,∠B=50°,∠ANC=120°,则∠MAC的度数等于()A、120°B、70°C、60°D、50°第二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知识要点:(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1、“边角边”简称“SAS”2、“角边角”简称“ASA”3、“边边边”简称“SSS”4、“角角边”简称“AAS”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注:边边角和角角角不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图形的全等变换中有旋转变换,翻折(轴对称)变换和平移变换一次数学活动课上老
在图形的全等变换中,有旋转变换,翻折(轴对称)变换和平移变换.一次数学活动课上,
老师组织大家利用矩形进行图形变换的探究活动.
(1)第一小组的同学发现,在如图
1-1的矩形ABCD 中,AC 、BD 相交于点O ,Rt △ADC 可以由Rt △ABC 经过一种变换得到,请你写出这种变换的过程是
.(2)第二小组同学将矩形纸片ABCD 按如下顺序进行操作:对折、展平,得折痕EF (如
图2-1);再沿GC 折叠,使点B 落在EF 上的点B'处(如图2-2),这样能得到∠B'GC 的大小,你知道∠B'GC 的大小是多少吗?请写出求解过程.
(3)第三小组的同学,在一个矩形纸片上按照图3-1的方式剪下△ABC ,其中BA =BC ,
将△ABC 沿着直线AC 的方向依次进行平移变换,每次均移动AC 的长度,得到了△CDE 、△EFG 和△GHI ,如图3-2.已知AH =AI ,AC 长为a ,现以AD 、AF 和AH 为三边构成一个新三角形,已知这个新三角形面积小于
1515,请你帮助该小组求出a
可能的最大整数值. E F
A
D B C
E
F A D
B C B'
G (图2-1)(图2-2)
A B C
D
O (图1-1)
(4)探究活动结束后,老师给大家留下了一道探究题:
如图4-1,已知AA'=BB'=CC'=2,∠AOB'=∠BOC'=∠COA'=60°,请利用图形变换探究S△AOB'+S△BOC'+S△COA'与3的大小关系.
参考答案
A
C'
B
O
A' C
B' (图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