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有余阴不足立论共28页
关于“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的理论解析
关于“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的理论解析前天写了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点,很多朋友搞不懂与《内经》“阴平阳秘”的差异点,其实不管是张介宾的“阳常平阴不足”还是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都是常见的病理状态情况,而“阴平阳秘”是《内经》倡导的最佳动态平衡状态,“阴平阳秘”中的平、秘都是一个意思,平衡。
“阴平”即阴气平顺,“阳秘”即阳气固守,是阴阳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的相对平衡。
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真阴要有收敛收藏阴精的作用,并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阴平);真阳要有生长生发抵御外邪的作用,并不让真阴外泄而固束真阴(阳秘)。
再来看明末医家张介宾倡导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重点地论述了元阴与元阳(或称真阴与真阳)的实质关系,并进一步把真阴真阳归属于命门之水火,创制了左归和右归等方剂,运用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之法,从而成为温补学派的中坚。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是以元阴元阳互根为基础,体现了《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思想。
他认为,阴不能没有阳,无气便不能生形;阳不能没有阴,无形便不能载气。
所以物生于阳而成于阴,故阴阳二气不能有所偏,不偏则气和而生,偏则气乘而死。
阳为阴的主导,阴为阳的基础,所以在生理上元阳、元阴两方而都是必要的,朱丹溪立“阳有余阴不足”及“阴虚火动”之说,后人拘守成法,不能分辨虚实,妄用寒凉攻伐,以致贻害无穷。
景岳欲敦其偏,一反丹溪“阳常有余”之说而谓“阳非有余”。
盖人之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者惟阳,既失而难复者亦惟阳也,此为其温补立论的根基。
张氏进而把阴阳都归属于肾之命门,认为人一身阴阳之消长,皆由乎命门之水火。
他说:“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命门者水火之府,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
”这样把阴阳归一,较之把阴阳分属于左右两肾更符合阴阳辩证统一的思想,也使得命门学说更加完整具体,可以说张景岳在这方面的论述丰富,并发展了丹溪火论学说的理论。
三有余四不足的基本内容
《三有余四不足的基本内容》
来聊聊“三有余四不足”。
阳常有余,就像小孩子,阳气比较旺。
我邻居家小孩,大冬天的也不怕冷,老是活蹦乱跳的,这就是阳有余的体现。
阴常不足,小孩子的阴液相对就没那么充足。
有时候容易口干舌燥的。
肝常有余,小孩肝的阳气比较旺盛。
要是一生气,那脾气可大了。
我外甥,有时候为了一个玩具,那肝火一下子就上来了。
脾常不足,小孩的脾胃比较娇嫩。
吃多了或者吃了不好消化的东西,就容易消化不良。
我朋友家的娃,吃了太多零食,结果肚子不舒服,这就是脾常不足的表现。
心常有余,小孩子心气比较盛。
遇到好玩的事,兴奋得不行。
肺常不足,他们的肺比较脆弱。
一到换季,就容易咳嗽。
我儿子小时候,一到秋天就老是咳嗽,就是肺常不足的缘故。
了解这些,在照顾小孩的时候,就能更有针对性啦。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刘力红老师给传统班的一次课我想利用这次机会谈一些中医的基本思路,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尤其你们是传统班的同学,对中医的领悟应该与其他班有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在今后的造诣上应该有所区别才是。
那么,这个造诣的区别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大家的基本功,来自于大家的基础。
这个基础我指的是中医的基础,传统文化的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基础。
98级传统班我给他们上课很多,他们也是第一届的传统班,我比较了解。
从98级的情况来看,应该说跟其他的班确实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因为可以从一个问题来衡量广西中医学院,就是考研,中医学院历届的学生,考研率都比较低,那么98级传统班几乎有一半的同学都考上了,而且主要考上外院的研究生。
当然考研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但是也可以说明一点,就是这些人都有上进心,都想进一步的深造。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区别呢?这个区别我刚刚讲到了,它实际上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来源于对中医经典的重视程度,还有更重要地是做人的区别。
1、中医的基础对98级传统班,我要求大家比较严格,比如对《伤寒论》,我要求一定要能够背诵,哪怕是上到硕士的阶段我都要求背诵原文。
为什么呢?因为熟悉是一切的基础,尤其《伤寒论》一定要熟。
而且你们这个阶段,你们这个时间,可以说是最宝贵、最黄金的时间。
也许你们现在还年轻,对今后有些可以预料,有些不能预料。
那我现在告诉你们可预料不可预料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后再难拿这样单纯的时间来背一门经典,来背书,这是很困难的。
当你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你就知道有很多啰嗦的事情来干扰,使你没有办法能够沉潜下来,像现在在学校这样,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懒惰的人,我觉得除了工作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事,什么去玩一玩啊,什么去打牌啊,打麻将或者是娱乐,我几乎没有这样的福气。
尽管这样节省度日,可现在别说是找不到时间背经典,就连看书的时间都很难找到。
这说明什么呢?就是说今后大家再想找这样单纯的时间是很难很难的。
阳有余阴不足论与阳不足阴无余论探微_金丽
5 肝以气病为先,既可见气病及血,亦可见气病及水肝木性升散,司疏泄,然疏泄之职必适度,不及与太过,均非所宜。
疏泄有度,则气机条畅,不及则气机郁阻不畅,而为肝气郁;太过则气机升发过甚,而为肝气逆(可上逆和横逆)。
以上皆为肝之“气病”,其证见“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餮泄、为疒贵疝,皆肝气横决也”(《类证治裁・肝气》)。
是故,肝以气病为先,若气病进一步发展,可累及血行和水运。
盖肝之疏泄与藏血功能密切相关,即疏为藏使,藏为疏守,两者相得益彰。
若疏泄太过,气火上逆,则血气升,血决外溢,而为吐衄、薄厥等,如《类经》有“暴怒则肝气逆而血乱”之语;若不及而气郁,可致血滞成瘀,而为疒徵积、闭经等,如《金匮翼・气积篇》有“气滞成积也……”之语。
此皆气病及血也。
肝司气机,通三焦,与肾经之直脉相连;其经脉交足太阴脾经之后,支脉注肺,故肝之疏泄失调可影响三焦水道及肺、脾、肾之司水液代谢之功,可引起气滞水停,而为癃、为淋、为饮、为喘嗽、为涌水(肾之水泛上涌于肺)等。
若水凝为痰,为痰核、为瘿瘤等。
此皆气病及水也。
(收稿日期:2000-03-07)阳有余阴不足论与阳不足阴无余论探微金 丽(福建中医学院 350003)摘 要 本文分别从“阳有余阴不足”论及“阳不足阴无余”论的着眼点及立言之由的不同,辨析了二者的区别在于:朱氏的“阳有余”,概偏指病理的妄动之相火,而相火损耗阴精,故云“阴不足”;张氏的“阳不足”指人体的真阳易于损耗,而阴阳互根,故曰“阴无余”。
“阳有余”之“阳”亦有指“生阳之气”的生理成分,但其内涵小于真阳。
丹溪与景岳二说可并存,景岳之说补充了丹溪学说的不足。
关键词 “阳有余阴不足” “阳不足阴无余” 丹溪学说 阴阳论中图分类号:R2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45(2001)01-0006-02 元・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为丹溪学说的主旨性论文。
【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
【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作者:中医伤寒学朱丹溪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惑之者以为不刊之论,实则荒谬不经之言也。
确乎不拔之论当为: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以人生即一由生向死过程,阳者,生气也,阴者,死气也,阳消一分,阴长一分,人就向死近一分。
多一分阳气便多一分生机,自然之理也。
君不见冬日之木乎?阳气潜藏,阴气弥漫,枝叶摧折,形容枯槁,阴寒之极,死气临之也。
冬至子时,一阳初动,阳气渐复,至于立春之后,阳气敷布,生机渐发,春色渐渐盎然,生命复苏,情志畅然,此亦显而易见之理也。
刘河间朱丹溪乃以天时之变,妄言为常,当火气行时滋阴降火或有一时之效,然时过境迁仍执之以为恒常不变之理,则大谬也,昔之琼浆,今为鸩毒矣。
观今之动辄以滋阴降火统治诸病者,杀人者众,生人者寡,犹执迷不悟以朱刘之言为根据,黄坤载谓彼等为下愚、厉鬼,良有以也。
再观近世所谓名医如施今墨孔伯华者流医案,宗刘朱谬论,动辄降火,用药杂乱,不了了之,难得入口见效者,今世宗彼等者又不知凡几,此大众所谓中药见效慢之说所由来者也。
朱刘之过在以妄为常,庸工之过在不知变通。
客气不无常变,主气终有盛衰。
阳胜阴则动有余,阴胜阳则动不足,此常态也。
动为阳,生气也,静为阴,死气也,明乎此则自能识得阴阳死生之变矣。
阴阳升降论道生一,太极也。
一生二,两仪也:阴阳也,动静也,在象为水火也;二生三:阴阳相感,水升火降,升降之间,中气成焉,中气者,土也;三生万物:水流湿,火就燥,湿土生木,燥土生金,金木成气,万类成形矣。
火性上炎,外阳内阴,升中有降也。
水性下润,外阴内阳,降中有升也。
金性收敛,在卦为兑,一阴居上,二阳居下,阴覆二阳下降归坎也。
兑上一阴,从离中来也,离阴为阴之祖,故名太阴。
木性敷扬,在卦为震,一阳居下,二阴居上,阳载二阴上升于离内也。
震下一阳,从坎内来也,坎阳为阳之祖,故名太阳。
离阴右降,肺气从之收敛也。
坎阳左升,肝气从之敷扬也。
离阴不降则胃土燥结,肺金失养,此朱鸟汤黄连阿胶所自出也。
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阳有余阴不足立论浅谈《景岳全书妇人规》学术思想齐聪作者简介张景岳(-)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
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景岳生平张景岳祖上以军功起家“食禄千户”家境富裕。
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
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
岁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
青年时博览群书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悟尤多。
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城县)和鸭绿江之南。
数年戎马生涯无所成就使景岳功名壮志“消磨殆尽”而亲老家贫终使景岳尽弃功利之心解甲归隐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名噪一时被人们奉为仲景东垣再生。
五十七岁时返回南方专心从事于临床诊疗著书立说。
崇祯十三年去世终年岁。
学医经历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学后摈弃。
朱丹溪处于《局方》盛行的时代医者每多滥用辛热燥烈药物而致伤阴劫液故朱氏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明代医学界河间、丹溪的火热论相火论占统治地位更有时医偏执一说保守成方不善吸取精华反而滥用寒凉多致滋腻伤脾苦寒败胃成为医学界的时弊。
私淑温补学派薛己(-)。
善用熟地与温补人称“张熟地”薛己身为明太医院使主要为皇室王公等贵族诊病病机多见虚损故喜用补。
景岳出身贵族交游亦多豪门大贾故法从薛氏力主温补。
针对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
张氏学说的产生出于时代纠偏补弊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因其用药偏于温补世称王道其流弊使庸医借以藏拙产生滥用温补的偏向。
著书立说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
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
”成书于天启四年()。
《类经》分经文为十二类根据相同的内容拟定标题题下分别纳入两经原文后详加注释并指出王冰以来注释《内经》的各家不足之处。
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张景岳对《内经》研习近三十年认为《内经》“经文奥衍研阅诚难”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王氏未注《灵枢》而各家注本颇多阐发未尽之处。
阴常不足论
阴常不足论1.阴常不足(滋阴派)阴常不足,即阳有余。
思虑营营,不时御神,不知持满,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散耗其真是也。
阳有余,非元精之元阳有余,而是虚火、阴火有余。
阴不足源于过耗,阴不涵阳。
年轻男女,入世不深,单纯天真,元阳充足。
面容像鲜桃一样明艳,如朱裹纱,含而不漏。
此阴平阳秘也。
及步入社会,为权利、资源而争,思虑营营,压力山大,欲壑难填,欲火焚身,怎能不阴虚火旺?更有误入歧途,不良嗜好缠身,以欲竭其精,怎能做到元精(阴)充足?邪火不起?“阴虚则热”的虚热证,阴虚不足以制阳而致阳相对亢盛。
治宜滋阴以抑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
2.阳常不足,阴常有余论(火神派、附子派)此言阳不化阴也。
或病或懒,表现为四肢冰冷,或肥胖。
“阳虚则寒”寒证,宜扶阳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
3.攻邪派(寒凉派)五郁皆可化火,表面一派火象,而以寒凉之药泄火攻邪也。
4.补土派重脾胃生化之源,---气球---人之初,犹如气球。
虽小但已注定它将来的大小性状。
高矮胖瘦,禀赋各不相同。
充气到不大不小正正好好,不紧不松,是为盛壮,阴平阳秘是也。
人像一个气球,每个细胞都像一个小气球。
然物壮则老,气慢慢跑掉,变得干瘪。
1.不可太饱,容易爆掉2.不可充气太少,不好看也耐用3.要时时检点,不可漏气。
哪个气球漏气,都会让五色球失去意义。
4.漏完气或爆掉也许只需很短时间。
5.规定时间冲不足气,或力量不够(阳虚),或边充边漏,则不能长到它应有的样子。
6.充气时段一过,便会转向泄气,快慢而已,由形不充到干瘪只是时间问题。
7.充气时,从小到大都是饱满的;漏气时,从大到小,越来越皱巴枯萎。
气球就像人的皮囊,气就是人的精血。
中医讲为什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中医讲为什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中医讲为什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代朱丹溪氏经过临床实际体会所提倡的一种论说。
他所指的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火。
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
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
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
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
附:
【阳化气,阴成形】
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运动形式。
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见《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强,即阳亢。
就是说阳气过亢,既不能卫外而固密,而在内的阴气又受损耗或蒸迫而外泄,以致真阴亏损。
从《内经》阴阳之理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
当溃疡 出现 稠厚 分泌 物 时 , 肉芽 活红 . 皮组 织 生长 初 步形 成 , 魏 晋南北 朝 及隋唐 时期 积 累经 验 . 宋 上 在 在 加速 , 合增 快 。 面分 泌 液 培养 无 细 菌生 长 . 愈 创 只有 金元 时期 渐趋 充实 , 明清 时代 比较完 善 经过历 代 至 大 量吞 噬细胞 、 维素 及纤 维母 细胞 . 们 能促使 溃 的发 展 .中医辨脓 法 的理论 与实 践经 验达 到 较高 的 纤 他 疡 愈合嗍 也从 侧 面印证 了陈 氏观点 的先进 性和科 学 水平 , 至现 在 , 直 它对现 代外 科 临床仍 起 到不 容忽视
足 ” 理论 和经验 的
之为 书 , 非素 问无 以立论 ” 《 ( 格致 余论 . 》 。 序 ) 可见其 1 朱丹溪 学术思想 以阴阳之理 为根基 。 重视 阴阳互根 对 《 内经》 的尊 崇 。另一 方面 , 朱丹 溪理 学素 养深 厚 , 阴 阳学 说是 中医理论 的总 纲 .是 中 医理论 最基 引儒入 医 , 创将 “ 始 太极 之理 ” 引入 医学 。 相 火论》 在《
对 “ 的动 用 , 态上 的 “ 阴” 病 阳有 余 阴 不足 ” 质是 指 人 身 精 血 正 气耗 损 , 阴真 阳俱 不 足 , 火俱 虚 。朱 丹 溪 的 “ 阴 ” 想 实 真 水 养 思
和 “ 阴降 火 法 ” 滋 实质 也 体 现 了对 真 阴 真 阳双 方 互根 互 生 的重 视 。
1 7 99
诊 ” 凸显其重要 性 。清 ・外科 大成》 载“ 更 《 记 大肠痈 之 [] 王 莉. 《 科 正 宗》 疮 疡 的 辨 脓 . 江 中 医学 院 学报 , 5 从 外 谈 浙
发, 必先 天枢穴 隐痛不 已 , 右边痛 甚 , 脉则 右寸洪数 ” ,
朱丹溪“阳有余
象 中的 天 大 、 小 、 地 日实 、 缺 , 类 比象 说 明人 体 九岁而 经 断 。” 身之 阴气 止供 三十 年视 听言动 , 月 取 人 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阴 阳气 血 的有余 和 不足 。他论 述人 体 “ 阳有 余 , 阴不 已先 亏 , 明人 在 自然 状 态下 , 说 即使 平居 无 事 , 六 至
一
.
应 加 以重 视
关键 词 阳有 余 阴 不足 朱丹 溪 中 医学
中 图分 类号 R 2 28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9 X 2 1 ) 3 0 0 — 3 6 2 3 7 (0 20 — 0 1 0
朱 丹 溪 , 元 四 大 医 家 之 一 . 滋 阴学 派 ” 金 “ 的开 病 理结 果 。言 “ 阳有余 , 阴不 足 ” 的核 心在 于阴 不足 ,
理之“ 阳气 ” 应 该说 这里 有偷 换 概 念 之 嫌 。 如丹 溪 泄 矣 。” , 从这 一点 看 , 溪所 说 的“ 动 ” 丹 易 似乎 是 特指
说 :男 子 六 十 四岁 而 精 绝 ,女 子 四十九 岁 而 经 断 , 男 女 性行 为 的丧 精 伤 阴 , “ 但笔 者 以 为纵 色 欲诚 然 在 夫 以 阴气 之 成 , 供 给 得 三 十年 之 视 听言 动 , 止 已先 伤 阴 中 占首 要 地 位 ,而 火 动 伤 阴 的原 因 是 多 方 面 亏 矣 。 ” 里 明确 表 明 阴气 是一 种 与 人 身 的 生 长发 的 , 欲 仅 是 其 中主 要 方 面 , 实 每次 人 体 各 种 欲 这 色 其
中医:“阳应常有余,阴应常不足”论述!
中医:“阳应常有余,阴应常不足”论述!1众所周知,金元时期,四家思想极为盛行,然丹溪老人在其《格致余论》中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
也就是“阳有余阴不足”论,至明代张景岳已四百余年,其被部分医家奉为医中经典,甚至敢拿与其仲景之学媲美,不知高低。
我认为丹溪之学,实为不然,正如张介宾云:“阳气难得而易失,易损而难复”。
自古至今,从宇宙到生物,无不体现“阳主阴从之至理。
所谓阳主阴从者,以阴平阳秘为基,而阳气起主导作用。
中医独特的观念乃天人一体观,如若按丹溪老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观点,来养其阴,不妥。
此乃是天之逆象,丹溪之说是正常的自然界,正常的是阳多阴少,而不应追求其平衡。
记得汉代之大儒董仲舒云“阳气盛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阴气盛则灾异连连”。
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自然界如若阳不有余,阴过足,那么自然界万事万物如何生长收藏,可见滋阴之法不可为万事之大法啊!丹溪之论执其一端,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严厉指出其害人至深,且清代温病学以来,一见热象但用寒凉,其伤阳气甚矣。
近代医家郑钦安耗20余年探求医理,穷究《周易》、《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阅读70余部著作方悟出“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垂法立方之旨”,以阴阳辨证为纲,化繁为简,在元阴元阳上探求至理。
《内经》曰:“治病必求于本。
”本立而道生。
本者,阴阳也。
郑钦安在书中体现了阳主阴从的思想,处方多用姜桂附,立起沉疴,起死回生。
其所形成火神一派运用姜桂附量之大,令众多医家咋舌,然往往能药到病除。
其核心思想就是重阳,即以扶阳为纲。
张介宾云:“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
”《周易》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故坤为乾所统,而乾三连为纯阳之卦,坤六断为纯阴之卦,故阴为阳所统。
《类经》中说到:“天之阳气,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季失序,万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自上自下,亦惟此阳气而已。
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余天泰
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余天泰(353000)近读《伤寒质难》,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尤其是为祝味菊先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伤寒质难.退行期及恢复期篇第七》)惊世之语所振撼,并由此产生共鸣。
今余不揣谫陋,试就此结合个人点滴感悟作一初步探讨。
阴阳有余不足自古就有争论,笔者以为,不管其结论如何,均与该医学家之所处时代、地域环境、当时居民体质、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疾病谱构成和流行状况,以及个人学识、行医经历和感悟等密切相关。
复习阴阳学说,不由发觉,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向来重视阳气,故祝味菊先生感言:“重阳之说,由来久矣。
”早在《易经》就明确指出:“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乾者,阳也。
万物之始赖此,统领天道者也;坤者,阴也。
万物之生赖此,顺从天道也。
很显然,这充分体现了“阳”为主导,“阴”为从属的重视阳气思想。
《内经》中突出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强调“阳主阴从”思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医圣张仲景堪称重阳典范,其不朽名著《伤寒杂病论》之所以冠以“伤寒”,意在示人阳气至重而易伤,应时时顾护阳气,因而书中姜、桂、附的使用频率极高。
后世崇尚重阳思想医家辈出,并代有发挥。
例如宋代医学家窦材就非常强调人身阳气的重要性,指出“……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
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
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扁鹊心书》)。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反对“阳常有余”之说,写出《大宝论》等以阐明阳非有余,认为“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朱丹溪_阳有余_阴不足_刍议_张效东
现代科学的发展, 使人类的生活更加舒适,更 加现代化,但环境的污染以及激素、抗生素、食品添 加剂等化类物质及内分泌干扰物大量涌入机体, 加上人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夜 生活的丰富多彩,如此等等,不啻“勤于工作而有艾 妻”(《局方发挥》), 面对名利声色的种种诱惑,“谁 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 “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 何而可以供给也? ”观当今社会上肿瘤、心脑血管疾 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徒增不 减, 无不与阴亏精耗有关, 不能不使我们产生警 觉! 3 “阳有余,阴不足”对养生抗衰老与临床诊疗的指 导意义
之邪阻遏膜原所致,故以舌苔白厚腻浊如积粉等湿邪为患为主要表现;而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嘿嘿不欲
饮食等少阳枢机不利或胆火内郁为主要表现。 邪阻膜原概念比较局限,少阳病范围比较宽泛,“但见一证便是”。 就发病缓
急来说,邪阻膜原发病较急较重,少阳病发病可缓可急,传变较快。 就治法方药来说,二者在治疗上均禁汗下之法。 邪阻膜
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冥 幽暗 ,万 物 不 彰 矣 。在 于 人 者 , 景 、张景岳等重 阳之论 ,强调 阳气在 潜 、温滋 、温 清 、温化 和 温 润等 温 阳
亦 唯此 阳气 为 要 ,苟 无 阳气 ,孰 分 人体生理 、病理 、治疗及 预后等方 面 方法 。
清浊 ,孰 布三焦 ,孰 为呼 吸 ,孰 为运 的重要 意义 ,并 对 阳气 的作 用 有着
惯 、疾 病谱 构 成 和 流 行 状 况 ,以及 上 ,卫外 者也 。”“凡 阴阳之要 ,阳密 书》)明代 医学 家 张 景 岳 反 对 “阳
个人 学识 、行 医经历 和感 悟 等密 切 乃 固 ,两者 不和 ,若 春 无秋 ,若 冬无 常 有余 ”之 说 ,写 出《大 宝论 》等 以
病等心血管疾病 的诊疗研究和扶 阳法治治疗疑难杂症 的临床研究 。
尤 当爱惜 阳气 ,此 即 以生 以化之 元
·作 者 单位 福 建 省 南平 市人 民 医院 (353Ooo)
神 ,不 可 忽 也 。”(《类 经 附翼 》)李
l 4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joum al
揣 谫陋 ,试 就此结 合个 人点 滴 感悟 出阳气在 人 体 的重 要 性 ,强 调 “阳 足不 暖 ,下 元 虚 惫 ,动 作 艰 难 。盖
作一初步探 讨 。
主阴从 ”思 想 ,如《素 问 ·阴阳应象 人有一 息气在则 不死 ,气 者 阳所 生
阴阳有余不 足 自古 就有 争论 , 大 论》说 :“阳生 阴长 ,阳杀 阴 藏 。” 也 ,故 阳气 尽 必 死 。人 于 无 病 时 ,
年学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 副 主任委员 、中华 中医药学会 内科分 会委 员、心病 分会委 此 阳气 ,欲 得生者 ,可如是 乎?…‘尝
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妇人之病,七情之伤为甚
• “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 • “此谓妇人病不易治也。何也?不知妇人之病 ,本与男子同,而妇人之情,则与男子异。盖 以妇人幽居多郁,常无所伸,阴性偏拗,每不 可解。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恚,罔知义命, 每多怨尤,或有怀不能畅遂,或有病不可告人 ,或信师巫,或畏药饵,故染着坚牢,根深蒂 固,而治之有不易耳,此其情之使然也。”
著书立说
• 晚年集学术思想、临床各科、方药针灸之大成 ,辑成《景岳全书》64卷。
后世影响: – 成书于其卒年1640年。 – 《全书》者,博采前人之精义,考验心得之玄微。 •《景岳全书》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 – 传忠禄、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小儿则、痘疹 • 后世叶桂多承张氏的理论。 铨、外科钤、本草正、新方八阵、古方八阵。 • 自顺治中叶至 1828年的近200年间,几为医所必读,可 – 《全书· 妇人规》:论述九类妇科疾患,并指出妇科 见景岳的温补理论之影响深远,《全书》之流传广泛。 证多有情志病因,尤要注重四诊合参。
妇人规
• 2卷 • 9类:总论、经脉、胎孕、产育、带浊遗淋、 乳病、子嗣、瘢瘕、前阴。 • 每类再分列因、证、脉、治、方药等。 • 较有系统的妇科临床专著。
妇科学术思想特色
• 病因多样,情志之伤是妇人痰病形成之主要原因,七 情之伤为甚,在治疗妇人之病时应重视调情志 • 经病进一步发展,必归脾肾,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 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 • 妊娠胎气不安,证本非一,治亦不同,辨证祛病,安 胎要法,祛其所病,便是安胎,因病而药之,不可拘 泥芩术为安胎圣药; • 产后有虚证、不虚证、全实证及虚实夹杂证之别,产 后应明辨虚实,因证而治病; • 求嗣与宜麟,需识天时、地利、人事、药食、疾病诸 策,以孕子与优。
『中国古代房中养生秘笈』上卷→阳有馀阴不足论
『中国古代房中养生秘笈』上卷→阳有馀阴不足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馀,阴常不足。
何以言之?天地为万物父母。
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夭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
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
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
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
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乳哺、水谷以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
而为人之父母。
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取,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
《礼记》注日:惟五十然后养阴者有以加。
《内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
又日: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
夫以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经日: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
又日: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
观虚与盛之所在,非吾之过论。
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二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
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
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性.其旨深矣。
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时,人之五脏六腑亦应之而衰旺。
四月属巳,五月属午,为火大旺,火为肺金之父,火旺则金衰。
六月属未,为土大旺,土为水之夫,土旺则水衰。
况肾水常藉肺金为母,以补助其不足。
故《内经》谆谆于资其化源也。
古人于夏必独宿而淡昧,兢兢业业于爱护也。
保养金水二脏,正嫌火土之旺尔。
《内经》日: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温。
十月属亥,十一月属子,正火气潜伏闭藏,以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发生升动之本。
若于比时恣嗜欲以戕贼,至春开之际,下无根本,阳气轻浮,必有温热之病。
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气之伏,此论一年之虚耳。
若上弦前,下弦后,月廓月空,亦为一月之虚。
大风大雾,虹霓飞电,暴寒暴热,日月薄蚀,尤愁愤怒,擎恐悲衰,醉饱劳倦,谋虑勤动,又皆为一日之虚。
“阳有余阴不足”论刍议
“阳有余阴不足”论刍议
吴顺安
【期刊名称】《青海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2(0)3
【摘要】金元四大家之一,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浚以其“阳有余阴不足”论而著称于世。
其论点的提出和朱氏的理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他根据阳易动阴易亏之理,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治疗上独重滋阴降火。
对此观点,笔者有不同看法,提出请同道指正. 朱氏认为:天地之间,天为阳、地为阴。
【总页数】1页(P9-9)
【关键词】阴不足;金元四大家;著名医家;阴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阳易;天地之间;滋阴降火;阳有余阴不足论
【作者】吴顺安
【作者单位】乐都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刍议 [J], 张效东
2.“阳有余阴不足”论与“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之异同 [J], 李建东
3.试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之异同 [J], 曹汝松;高蕾;高强;王军
4.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病因病机及调理适宜 [J], 常志强
5.阳有余阴不足论与阳不足阴无余论探微 [J], 金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阳有余而阴不足
论阳有余而阴不足现代人,绝大多数都自己瞧不起自己。
人,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从其自性来说,都能德佩天地,堪与天地相叁的。
现代人都离不开古人,总说某某经怎么说,某某古人怎么说,绝对不敢把自己和古圣人相比。
这一点,王阳明就表现的很不一样,王阳明曾经对父亲说:自己要效法圣人,要当圣人。
孟子也说过:人应当担心的事,应该是:尧舜是人,我也是人,但我之德不若尧舜,这才是最应该忧心的。
圣人著经,乃是为了后世子孙成圣成贤,乃至成佛的,不是让人消遣的。
因此,在读书的目的与宗旨上,应当毫不含糊:读书就是为了志在圣贤。
现代人,一些学者,专家也很自大,但他们自大的,是他们所谓的“知识”,而不是他们的“德行”。
这种自大其实很“肤浅”,你再大,能大过天吗?大不过天,又有什么可自大的? 天再大,也没有“自大”过呀!在现代,最需要的,乃是重新发明古人志在圣贤的读书传统;乃是在于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即:以修行为经,以明明德为任,以复自性为旨,以承天命为途。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的文化,之所以伟大,乃是在于人性的伟大。
古代的圣贤,都是心与天地一般大,他们总是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他们的德泽是万世不朽的。
中国的文化,是以出世之心而行入世之事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并非“物”的文化,而是囊括了时间于空间的文化,就凭这一点,难道还不足以惊世骇俗吗? 现代人,德不堪,把古人留下的宝贝都亵渎了,比如《易经》,比如《黄帝内经》。
今天我们聊一聊:阳有余而阴不足。
《易经》阴阳相合之数为三百六十。
但按照太阳历,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天又多四分之一。
而太阴历,月亮一岁为三百五十四天。
阳多了5.25天,阴少了6天。
我想问:为什么阳会多,而阴会少? 这样的问题似乎很少有人问,但对这些涉及到阴阳本性的问题,若不能回答,就根本不可能揭开《易》的秘密。
其实,这个问题与阴阳的本性有关,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就还没有真正把握阴阳的基本要义。
阳,为清,无体,无欲,或者是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