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4.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5.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学习按时间顺序简单叙事的写法。
6.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理解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难点
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3.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4.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执着种树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名作《植树的牧羊人》,认识一位伟大的“种树的男人”。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其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
2.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该作品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这部作品在1987
年被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贝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3.知识链接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包括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慷慨(kāng kǎi)光秃秃(tū)
薰衣草(xūn)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琢磨(zuó)
酬劳(chóu) 山毛榉(jǔ)
流淌(t ng) 浇灌(guàn)
(2)词语释义
慷慨:大方;不吝惜。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这里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声张出去;宣扬。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盘问事情的根源底细。
琢磨:思索;考虑。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酬劳: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硬朗:(老人)身体健壮。
沉默寡言:深沉而少言语。
造就:培养使有成就。
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四、课堂小结
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通过“我”的所见所感,对植树的牧羊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找出作者对牧羊人评价的语句,看看作者眼中的牧羊人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①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②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③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二、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牧羊人的事迹,感受到了他伟大的人格。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品味文章意味隽永的语言,分析其写作手法。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用了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
答案示例:作者以时间先后为序展开全文,记叙事件。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
2.第2自然段中,作者细致地描写山地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等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种树的原因:牧羊人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记叙方式:插叙。作用:表现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为紧凑。
4.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用第一人称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一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地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沃土。“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教师点拨:记叙人称常见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的是第三人称。
作用: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得结构更严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答案示例: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盖泥土的认真,如果删掉,就不能表现牧羊人种橡子的认真和细致。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答案示例: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
3.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