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制片的染色及显微化学鉴定方法
中药显微鉴定

3 粉末特殊处理制片方法
含多量淀粉的药材粉末 大量淀粉粒的存在会 影响观察、描绘及摄影等效果。取一部分粉末于 试管中加水煮沸,使淀粉粒糊化而溶解,放置或 用离心机使所需细胞、组织下沉管底,用长吸管 将沉淀物吸出供制片观察。
含多量油类的药材粉末 进行脱脂以除去大部 分油脂,取少许粉末于小烧杯中,加氯仿少许搅 拌浸渍,过滤,在滤纸上再加少许氯仿洗涤粉末 即可。也可直接将粉末水洗,用柔软的毛刷轻轻的刷洗表面。 杀生 固定 保存 将需要制片材料迅速杀死,使组织保持原生活 状态,一般以渗透力较强的的药剂作杀生剂较好。 固定液 ⑴ FAA固定液 38%甲醛:冰醋酸:70%乙醇 5:5:95
用于根、茎、叶、花药、子房的固定,固定时间24h ⑵ FPA固定液 38%甲醛:丙酸:70%乙醇 5:5:95 ⑶卡诺氏固定液 乙醇:冰醋酸 3:1
冷冻切片
仪器:冷冻切片机 包埋材料:水、胶水 切片温度:-20℃ 优点:节省时间、方便快捷。
注意事项:
包埋时,不能有气泡,否则会有空洞。
一定要将材料放直立胶水的中央,使材料完全被 胶水包裹。并且外围胶水的厚度要大于等于材料 的半径,有利于粘片。
不宜将材料和胶水冻的太硬,否则在切片过程中 会造成中间材料的破损。
用于根尖、花药、子房的固定,固定不超过时间24h 材料处理时,注意不能影响要观察的显微鉴别特征。如要观察菊 糖、粘液等在软化、切片、装片等过程中,均不可与水接触,以 免溶解消失;要观察挥发油、树脂等,则不可与高浓度乙醇或其 它有机溶媒接触。
3 脱水
脱水常用乙醇、二氧六环、正丁醇、叔丁醇、丙酮等
目的 除去组织中的水分,使细胞变硬; 便于包埋物进入组织及细胞,便于切片; 脱水后的组织再经过透明,便于观察。
植物显微技术

4、透 明
二甲苯是应用较广的一种透明剂,透明力强,但缺点是材料在其 中停留过久,容易发生收缩、变脆、变硬,常用氯仿(三氯甲烷)代 替二甲苯。
①将氯仿配制成下列不同的浓度,2/3乙醇+1/3氯仿、1/2乙醇+1/2 氯仿、1/3乙醇+2/3氯仿、纯氯仿,事先配好,随时取用。
②为了避免组织收缩,材料经无水乙醇脱水后,不能直接移入纯氯 仿中,而必须经过以上几个级度逐渐置换,才能进入纯氯仿中。
③材料在每级中停留时间,视组织块的大小而定,一般30分钟—2 小时,在纯氯仿中应更换2次,再用纯二甲苯更换2次(20分钟1次)。
14
5、浸 蜡
(1)将石蜡配成下列浓度:2/3二甲苯+1/3石蜡、1/2二甲苯+1/2石蜡、1/3 二甲苯+2/3石蜡、纯石蜡,事先配好,随时取用。 (2)材料放入2/3二甲苯+1/3石蜡中,将其放入36—40℃的温箱中,时间2 小时。 (3)材料放入1/2二甲苯+1/2石蜡中,温度控制在45—55℃,时间2小时。 (4)材料放入1/3二甲苯+2/3石蜡中,温度控制在50—60℃,时间2小时。 (5)材料放入纯石蜡1、纯石蜡2中,温度控制在50—60℃,时间各2小时。 浸蜡应在恒温箱中进行,恒温箱的温度要适宜,太高,会使材料收缩,太低 ,石蜡会冻结而不能透入组织。
植物显微技术
光学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1
2
生物显微镜
单式显微镜
放大镜
显
微
普通光学显微镜 研究显微镜(与数码技术结合)
镜
红外显微镜
的
荧光显微镜 离心显微镜
种
复式显微镜 偏光显微镜
类
显微鉴别标准操作规程

显微鉴别标准操作规程中药材、中药成品1 检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2 定义:通常是借助显微镜,应用植物细胞、组织学和矿物晶体光学等知识鉴别中药材或中成药的一种方法,3 检验操作方法(临时制片法)3.1 仪器和用具3.1.1 仪器生物光学显微镜、显微描绘器、滑走切片机或徒手圆筒生物切片器、镜台测微尺、离心机。
3.1.2 用具放大镜、刀片、解剖刀、镊子(包括粗镊及眼科弯镊与直镊)、剪(眼科剪与手术剪)、解剖针。
载玻片、盖玻片吸湿器(即玻璃干燥器改装蒸馏水加微量苯酚,潮气润湿药材样品用)培养皿或小烧杯(放切片用,切片后的处理均可在其中进行)、酒精灯、铁三角架、石棉网、滴瓶、试管、试管架、滴管、玻璃棒(粗与细)、乳钵、量筒毛笔(从刀上刷取切片用)铅笔(HB、4H、6H绘图用)带盖搪瓷盘(装切片标本用)纱布、吸水纸(滤纸)、火柴等。
3.2 试液3.2.1 水合氯醛试液:取水合氯醛50g,加水15ml与甘油10ml使溶解,即得。
此液为透化剂,可使干缩的细胞壁膨胀而透明,并能溶解淀粉粒、树脂、蛋白质及挥发油等。
3.2.2 甘油醋酸试液(斯氏液):取甘油、冰醋酸与水各等份,混合即得。
此液专用于观察淀粉形态,可使淀粉不膨胀变形,便于测量其大小。
3.2.3 甘油-乙醇溶液:取甘油1份,50%乙醇1份,混合即得。
此液为封藏液,用于保存植物材料及临时切片,有软化组织的作用。
3.2.4 苏丹Ⅲ试液取苏丹Ⅲ0.01g,加90%乙醇5ml溶解后,加甘油5ml,摇匀即得。
本液应置棕色玻璃瓶内保存,在2个月内应用。
此液可使木栓化、角质化细胞壁及脂肪油、挥发油、树脂等染成红色或淡红色。
3.2.5 钌红试液:取10%醋酸钠溶液1~2ml,加钌红适量使呈酒红色即得。
本液应临用新制。
此液可使粘液染成红色。
3.2.6 间苯三酚试液:取间苯三酚1g,加90%乙醇100ml使溶解,滤过即得。
应置棕色玻璃瓶内,在暗处保存。
植物显微技术

一、名词解释1.B-染色体:当细胞中多出一个或几个小形染色体时,应考虑是否是B染色体(或称超数染色体)。
2.分带:用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产生明显的色带(暗带)和未染色的明带相间的带型,形成不同的染色体个性,以此作为鉴别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一种手段。
分带类型(方法)包括Giemsa分带(包括C带、N带、G带等)和荧光分带(包括Q带、H带、D带、R带、AMD+DAPI带等)3.随体:次缢痕末端通常相连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
带型:借助细胞学的特殊处理程序,使染色体显现出深浅不同的染色带,每条染色体都有固定的分带模型,即带型。
4.核型:一般指体细胞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5.NOR(核仁组成区):即细胞中某一对或几对染色体上负责组织核仁的区域,它含有rDNA 基因,能合成Rrna。
6.联会复合体(SC):是减数分裂偶线期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结构,主要由侧生组分、中间区和连接两者的SC纤维组成,它与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和分离密切相关。
7.单价体:减数分裂时因没有同源染色体而不能联会的单条染色体。
8.二价体:在减数分裂中联会结果是没对同源染色体形成一个二价体9.多倍体:个体恒定的均含有多倍体细胞时,称为多倍体。
10.单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等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11.混倍体:不同个体和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幅度较大,出现整倍和非整倍细胞的一系列变异,此为混倍体。
12.小染色体:是指其长度约在2微米以下而又不易分辨着丝点的染色体。
13.细胞周期:从上一次细胞分裂到下一次细胞分裂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4.变性:早期认为,染色体经碱(NaOH,Ba(OH)2)或酸HCL处理,可以使DNA分子的双拆开,叫做“变性”。
15.复性:变性后的DNA在SSC盐溶液中温育,使单链的DNA分子重新形成H键,恢复原来的双键结构,叫做“复性”。
16.染色体常规压片:是指显示染色体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的技术。
植物制片技术

二、杀死、固定、保存
✤固定液的选择 根据观察目的和对象,选择固 定剂。同时,要充分考虑植物 种类、不同器官的特性。
二、杀死、固定、保存
✤固定液的渗透力 1)选择固定剂时,要充分考虑 固定液的性质、浓度和温度对 渗透力的影响。 2)植物材料的大小和组织紧密 程度对渗透的影响。
二、杀死、固定、保存
一、选 材
• 叶的切取:横切面。
第二章 植物制片技术原理步骤
第一节 选材
第二节 杀死、固定与保存
第三节 清洗与脱水 第四节 透明与过渡
第五节 渗蜡与包埋
第六节 切片
第七节 粘片与展片
第八节 染色
第九节 封片
二、杀死、固定、保存
杀死:迅速终结植物材料的生命。要 求越快越好,使用渗透力强的药剂。
固定:在杀死基础上,组织或细胞保 持生活的状态,并在以后制片的过程 中不发生变化。
放入冷水中,促进石蜡短时间内凝 固。 (3)过夜后,取出备用。
五、浸透和包埋
第二章 植物制片技术原理步骤
第一节 选材
第二节 杀死、固定与保存
第三节 清洗与脱水 第四节 透明与过渡
第五节 渗蜡与包埋
第六节 切片
第七节 粘片与展片
第八节 染色
第九节 封片
六、切片
(1)修块: 将包有材 料的蜡块 修成一个 上窄下宽 的台体。 粘在木块 上,即可 切片。
植物显微技术
绪论
一、什么是植物显微技术 用于观察研究植物内部精细结
构的技术方法,包括制片技术、 光学显微镜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 是一门建立在生物学、化学以及 物理等多门学科基础之上的综合 性技术性学科。
绪论
二、植物显微技术的任务和目的 根据材料的自然特性,观察
植物制片的染色及显微化学鉴定方法

植物制片的染色及显微化学鉴定方法一、目的与要求1、学习植物制片的一般染色方法。
2、学会并掌握常用显微化学鉴定法,即细胞壁化学组成及细胞内主要后含物性质的鉴定方法。
二、材料和用品1、自备材料:植物叶片、芹菜叶柄、土豆块茎、花生种子等等,解剖器、剃刀或双面刀片。
2、其它材料和用品: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纱布、吸水纸、蒸馏水、染色缸;0.1%番红、0.1% 固绿或1%苯胺蓝等染液、中性树胶、二甲苯、酒精、碘—氯化锌、盐酸—间苯三酚、苏丹Ⅲ、碘—碘化钾、10%氯化铁、盐酸等。
三、实验内容1、植物制片的染色方法2、常用显微化学鉴定法四、实验方法1、植物制片的染色方法用徒手切片法切得的薄片,如果仅仅是为了临时观察,制成临时装片即可,这种临时制片不能长久保存,只能作临时观察之用,又由于没经过染色,结构显示的也不够清晰。
为了求得更清晰地显示其细微结构及化学成分,并能够较长时间的保存,可以进一步染色及其它处理以至封片,从而可制成半永久或永久制片。
常用的染色方法是番红—苯胺蓝(或固绿)二重染色法,具体操作方法有二:方法一:(1)将植物切片材料放入30%酒精中,5分钟后移入水中。
(2)用0.1%番红水溶液染色12—24小时。
(3)倒去番红液,用清水冲洗数次后,再放回50%酒精中浸泡5分钟。
(4)将材料从50%酒精中转入70%酒精中脱色,直至硬木质化的细胞壁呈现红色,其它部分呈粉红色或近于无色时为止。
(5) 1%苯胺蓝(用70%酒精配制)对染2—5分钟。
若用0.1%固绿对染,则仅需半分钟左右即可。
注意:此步染色,要不时地在显微镜下检视,切忌染色过深,当木质化细胞壁呈红色,其它部分为淡蓝或淡绿色时,即可停止。
(6)用95%酒精冲去多余染液,再经无水酒精脱水5分钟。
(7)放入等量无水酒精与二甲苯溶液中及纯二甲苯中透明各3分钟。
(8)将切片材料移入载玻片上,在二甲苯未干时立即加一滴中性树胶封片,尔后将玻片平放,自然凉干或置于摄氏35度温箱中烘干。
植物制片的一般原理

植物制片的一般原理
细胞核染料(碱性染料): 苏木精,亚甲蓝,中性红,碱性品红,洋 红,地衣红,结晶紫,番红,甲苯绿,碱 蓝。 细胞质染料(酸性染料): 酸性品红,亮绿,苯胺蓝,固绿,刚果红, 橘红G,曙红,贾纳斯绿,孔雀绿,甲基橙。
植物制片的一般原理
3. 染色方法
⑴死细胞染色。 ⑵活细胞染色。 选无毒性染料。 观察细胞质流、精子或流动孢子等。
植物制片的一般原理
5. 封边剂
石蜡,油漆,指甲油。
植物制片的一般原理
四、染色 一般做成永久切片观察的材料, 都需要染色。
植物制片的一般原理
1. 染色原理
很复杂,难以解释。 ⑴物理学的解释 ①毛细作用或渗透作用而进入组织的内部——因 为组织材料有孔隙。 ②电子吸附作用——因而染色牢度有强有弱。 ⑵化学上的解释 组织或细胞中的各部分,或是酸性的(结合阳离 子,即碱性染料),或是碱性的(结合阴离子, 即酸性染料)。但没有新物质形成。
植物制片的一般原理
⑶醋酸(乙酸,CH3COOH) 单独使用,浓度为0.3-5%。 特点:渗透力大,固定十分迅速,但易使 细胞发生膨胀。 常与甲醛(易引起收缩)混合使用。
植物制片的一般原理
⑷锇酸(OsO4) 四氧化锇,灰黄色结晶,中性,昂贵——白金。 使用浓度为1-2%。 强氧化剂,配制水要超净,不宜与还原性固定剂 配合。 特点: ①最好的固定剂,对细微结构的固定良好,是脂 肪性物质唯一的固定剂。
植物制片的一般原理
④不改变原生质原来的体积(膨胀或缩 小); ⑤增加细胞内含物折光程度,易于鉴别; ⑥可增加媒染作用和染色能力; ⑦又能有保存作用。 单一的化学药品难以具备以上所有条件; 而几种药品混合,可成近似理想的混合固 定剂。
植物制片的一般原理
植物常规染色体制片-染色和镜检

实验三植物常规染色体制片Ⅲ染色和镜检--染色和镜检(综合性实验)遵义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韦若勋实验目的1掌握植物根尖染色体制片过程中染色的方一、实验目的1、掌握植物根尖染色体制片过程中染色的方法;2、观察各分裂时期染色体形态,测量典型染察时期染,染色体长臂和短臂;3、熟悉染色液的配制;4、了解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标准。
二实验原理二、实验原理主缢痕二、实验原理2、核型分析原理因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差异导致了各染色因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差异导致各染色体形态差异。
Denver将人体染色体划分成四大类型请问:Denver划分如下4类染色体的臂比临界请问D值标准是多少?三实验器具及试剂三实验器具及试剂(二)实验试剂1、45%醋酸量取45ml冰醋酸,蒸馏水定溶至100ml。
2姬姆萨母液2、姬姆萨母液姬姆萨3.8g与甘油250ml研磨15分钟,60℃水浴2小时,加60℃预热甲醇250m1,混匀、过滤,棕色瓶室温长期保存。
3磷酸缓冲液3、磷酸缓冲液称Na2HPO44.735g,少许蒸馏水溶解后,定溶500ml;称KH2PO45.35g ,少许蒸馏水溶解后,定溶500ml,等量混合。
四实验材料四、实验材料涂片法得到的蚕豆或其它植物根尖制片。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1、染色实(1)方法①Giemsa母液︰缓冲液= 1 ︰7,配成稀释液;浸没全部材料室温染色1530i②浸没全部材料,室温染色15-30min;③染色后,用小流量自来水冲洗玻片至无色,晾干。
(2)注意事项染色前材料要定要干否则着色不佳①染色前材料要一定要干,否则着色不佳;②植物固定时间长易着色,反之则反。
第一部分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物种: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2014.6.5姓名:×××五、实验方法与步骤五实验方法与步骤2、镜检观察(1)分裂细胞观察低倍镜找分裂细胞区,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形态。
估计染色体数目。
40倍下观察,记录3个视野的细胞总数、分裂细胞和典型染色体细胞数;计算出分裂细胞及典型染色体图象细胞频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制片的染色及显微化学鉴定方法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植物制片的一般染色方法。
2、学会并掌握常用显微化学鉴定法,即细胞壁化学组成及细胞内主要后含物性质的鉴定方法。
二、材料和用品
1、自备材料:植物叶片、芹菜叶柄、土豆块茎、花生种子等等,解剖器、剃刀或双面刀片。
2、其它材料和用品: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纱布、吸水纸、蒸馏水、染色缸;0.1%番红、0.1% 固绿或1%苯胺蓝等染液、中性树胶、二甲苯、酒精、碘—氯化锌、盐酸—间苯三酚、苏丹Ⅲ、碘—碘化钾、10%氯化铁、盐酸等。
三、实验内容
1、植物制片的染色方法
2、常用显微化学鉴定法
四、实验方法
1、植物制片的染色方法
用徒手切片法切得的薄片,如果仅仅是为了临时观察,制成临时装片即可,这种临时制片不能长久保存,只能作临时观察之用,又由于没经过染色,结构显示的也不够清晰。
为了求得更清晰地显示其细微结构及化学成分,并能够较长时间的保存,可以进一步染色及其它处理以至封片,从而可制成半永久或永久制片。
常用的染色方法是番红—苯胺蓝(或固绿)二重染色法,具体操作方法有二:
方法一:
(1)将植物切片材料放入30%酒精中,5分钟后移入水中。
(2)用0.1%番红水溶液染色12—24小时。
(3)倒去番红液,用清水冲洗数次后,再放回50%酒精中浸泡5分钟。
(4)将材料从50%酒精中转入70%酒精中脱色,直至硬木质化的细胞壁呈现红色,其它部分呈粉红色或近于无色时为止。
(5) 1%苯胺蓝(用70%酒精配制)对染2—5分钟。
若用0.1%固绿对染,则仅需半分钟左右即可。
注意:此步染色,要不时地在显微镜下检视,切忌染色过深,当木质化细胞壁呈红色,其它部分为淡蓝或淡绿色时,即可停止。
(6)用95%酒精冲去多余染液,再经无水酒精脱水5分钟。
(7)放入等量无水酒精与二甲苯溶液中及纯二甲苯中透明各3分钟。
(8)将切片材料移入载玻片上,在二甲苯未干时立即加一滴中性树胶封片,尔后将玻片平放,自然凉干或置于摄氏35度温箱中烘干。
染色结果:木质化细胞壁呈现红色,纤维素细胞壁呈现蓝色或淡绿色。
方法二:
(1)将切得的薄片移入盛有FAA固定液的小容器中,盖上盖固定半小时到1小时,24小时以上也可。
材料经固定如不及时制片可移入70%酒精中长期保存。
(2)材料从固定液中移入盛有蒸馏水的小培养皿中,漂洗半小时到1小时,换水一次。
(3)将材料移入载玻片上,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加一滴苯胺番红染色约10分钟。
(4)吸去染液,滴入95%酒精洗两次,去浮色及脱水。
(5)加一滴苯胺固绿复染约2~5秒钟,并轻轻晃动玻片,使染色均匀。
(注意:此步骤要迅速,若染色时间过长会使红色全部褪去。
)
(6)吸去染液,滴入无水酒精洗两次,去浮色及脱水。
(7)滴入等量无水酒精与二甲苯溶液约1分钟后吸去,再滴入纯二甲苯冲洗2次,使材料透明。
(8)擦去材料以外的残存药剂,使玻片清洁,但不使材料上的二甲苯干掉,并及时镜检。
(9)镜检后,如材料的构造清晰,红绿对比鲜明,立即加一滴中性树胶封片。
染色结果同样是木质化细胞壁呈现红色,纤维素细胞壁呈现淡绿色。
这种方法更节省时间一些。
2、常用显微化学鉴定法
显微化学鉴定法即将材料经化学试剂处理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判定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细胞内含物性质的方
法。
此法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和对植物器官、组织和细胞内含物的研究工作中,也应用于分辨细胞结构的观察中。
下面介绍几种在植物解剖学中常用的化学鉴定法,这些方法均适用于徒手切片法切成的薄片材料的观察。
切片不能太薄,否则材料中内含物太少化学反应效果则不甚明显,材料的厚度应在20~40微米较为适宜。
(1)细胞壁化学组成显微化学鉴定法
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木质素,还有一定的栓质、角质和果胶等。
本实验主要学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鉴定方法。
纤维素化学鉴定法: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最主要的成分,常用鉴定方法有两种:
(A)碘—硫酸法:先用1%碘液滴在材料上,然后再加一滴66.5%硫酸。
经过这样的处理,纤维素的细胞壁呈蓝色反应。
由于硫酸可将纤维素水解成胶态水解纤维素,遇碘后呈现蓝色反应。
提示:1%碘液配法:将1.5克碘化钾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待溶解后,加入1克碘。
66.5%硫酸的配法:7份硫酸加3份水即可。
(B)氯化锌—碘法:纤维素细胞壁在碘氯化锌溶液的作用下呈现紫蓝色。
提示:碘氯化锌溶液的配法:A液:碘化钾 1克,碘 0.5克,蒸馏水 20毫升。
B液:氯化锌 20克,蒸馏水 8.5毫升。
将B液加微温,使其溶解后冷却,再将A液一滴一滴的加入到B液,至显示碘的沉淀物(摇荡后也不消失)为止(大概用A液1.5毫升)。
此试剂配好后须置入暗色玻璃瓶中避光保存。
在大多数情况下,应用“氯化锌—碘”法比用“碘—硫酸”法更为方便。
可是由于组成此种试剂的各种成分的浓度不同以及材料性质不同,反应也常常不同,在有些情况下不一定有良好的效果。
木质素化学鉴定法:某些植物的细胞壁中含有木质素,特别是输导组织中的导管和管胞以及机械组织中的纤维和石细胞等细胞木质化程度更甚。
鉴定木质素最常用的方法是盐酸间苯三酚反应法,滴一滴盐酸间苯三酚于材料上,木质化细胞壁经盐酸间苯三酚试剂处理后呈现紫红色或桃红色。
提示:盐酸间苯试剂配制方法是:2克间苯三酚溶解于95%酒精100毫升中,过滤后加入40毫升浓盐酸。
注意间苯三酚为白色粉末,易氧化变性,若已呈灰褐色或溶液呈黄褐色即失效。
另外,此法并非是木质素的专一染色反应,故应用时须注意。
木质素鉴定的硫酸苯胺法和氯化锌—碘法见教材。
至于栓质、角质和果胶的鉴定法见教材。
(2)细胞内含物的化学鉴定法
淀粉的鉴定:淀粉是植物中最主要的储藏物质,它们在各种不同植物的细胞中呈各种不同形状的颗粒。
用碘液处理时,淀粉引起碘反应形成碘化淀粉,呈现蓝色,是唯一的一种淀粉颜色显微化学反应剂。
提示:碘液的配制方法是:先取3克碘化钾溶于100毫升蒸馏水中,再加入1克碘配成原液(保存于棕色瓶中)。
使用时用蒸馏水稀释10倍或100倍。
医用碘酒稀释2倍亦可应用。
蛋白质的鉴定:植物细胞内储存的蛋白质常呈固体颗粒——糊粉粒。
常用的鉴定方法有碘试剂法和曙红—酒精苦味酸法。
本实验采用碘试剂法,此法简单,且可与鉴定淀粉同时进行。
在切片材料上滴上碘试剂后(用未经稀释的原液),蛋白质被染成黄色,而淀粉则成蓝紫色。
另外,除蛋白质以外,有些其它物质也可以染成黄色,但是,这些物质经水洗后均可除掉。
至于曙红—酒精苦味酸法参见实验教材。
脂肪和油的鉴定:鉴定脂肪和油常用的方法是用苏丹Ⅲ或苏丹Ⅳ酒精溶液染色,脂肪和油遇苏丹Ⅲ或苏丹Ⅳ酒精溶液被染成橘红色(染色时微微加热可以加速染色)。
注意:苏丹Ⅲ或苏丹Ⅳ除了能染脂肪呈红色外,它还能使树脂、挥发油、栓质化的细胞壁与角质化细胞壁染色,因而不能作为脂肪存在与否的证据。
但脂肪经苏丹Ⅲ或苏丹Ⅳ染色后呈红色,更为明显。
苏丹Ⅲ或苏丹Ⅳ酒精溶液的配制同前栓质和角质的鉴定法。
关于单宁、晶体、菊糖的鉴定见实验教材。
固定液配制:F.A.A固定液,又称标准固定液,万能固定液.适用于一般根,茎,叶,花药,子房组织切片.在植物形态解剖究上应用极广,此固定液最大优点是兼有保存剂作用,但对染色体的观察效果较差.配方:福尔马林(38%甲醛)5 ml: 冰醋酸5ml:70%酒精90 ml幼嫩材料用50%酒精代替70%酒精,可防止材料收缩;还可加入5 ml甘油(丙三醇)以防蒸发和材料变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