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1

合集下载

孟子离娄上

孟子离娄上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原文离娄上•第二十一章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上•第二十二章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离娄上•第二十三章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第二十四章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

乐正子见孟子。

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

」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离娄上•第二十五章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

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离娄上•第二十六章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离娄上•第二十七章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上•第二十八章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豫瞽瞍豫;瞽瞍豫而天下化,瞽瞍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译文21、孟子说:“有意想不到的赞誉,也有苛求完美的诽谤。

”22、孟子说:“一个人出言很轻率,这是因为他不必负说话的责任。

”23、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他人的老师。

”24、乐正子跟随王子敖来到齐国。

乐正子去见孟子。

孟子说:“你是来见我的吗?”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孟子说:“你来了有几天了?”乐正子说:“昨天到的。

”孟子说:“既是昨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应该吗?”乐正子说:“因为之前住处没有安定下来。

”孟子说:“你听说过,住所安定了然后才去拜见长者的吗?”乐正子说:“我错了。

”25、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这次跟随王子敖前来,只是为了吃吃喝喝。

孟子第十五篇原文与解析

孟子第十五篇原文与解析

孟子第十五篇原文与解析孟子第十五篇名为“离娄上”,是《孟子》一书中的一篇重要篇章。

本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离娄子的对话,通过离娄子的问题和孟子的解答,揭示了道德和人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和修正人的道德品质。

以下是《孟子》第十五篇的原文及解析。

原文:离娄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并加乎其上,以求其厚生。

所以百里奚时时有功,而舜、胶鬲、管夷吾不免于尧、舜之官也。

此亦劳人之所不能逃,隐名而无闻者也。

”解析:离娄子以众多盛世名人为例,向孟子提问: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人都是名震天下的伟人,他们都有非凡的成就,他们智慧过人,才干出众,卓越于众人之上。

天将大任降于这些人,却必先让他们经历磨难,受尽艰辛,身心俱疲,甚至饿肌肤、穷困潦倒,他们的行动常常遭受压制和干扰,以此来考验他们的决心和毅力,磨砺他们的心志和性情。

只有经历过这些磨难与考验,他们才可能成就非凡的功业。

这也意味着,普通人并不能逃避这种辛劳和考验,因此这些人没有享受隐名而香誉于世。

通过离娄子的问题,他希望孟子能解答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成就非凡的秘密。

孟子的回答在后文中:原文:孟子曰:“是何言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吴起举于版筑之间,盖聪明睿智,而不明于此者也。

夫修道合义者也,所以裁万物者也;所以定国家者也;所以治乱世者也;所以平四海者也;其能事毋大小,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并加乎其上,以求其厚生。

”孟子又曰:“夫然,修道者也。

舜、禹、汤、文王四聪明者也,与世同忧乐,与普通言笑,然而有发于寝言,有时疾言,有时微喑,发乎事业,其心忧戚戚也,犹战栗然怈然悲翛然者然。

众人亦若是乎?众人岂无聪明哉?岂其度不若舜、禹之聪明哉?故至人愚诚,而一言以蔽之曰:修道。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1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1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1孟子原文:离娄上·第一章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②,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④;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⑤,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⑥,率⑦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榘准绳⑧;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

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

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⑨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⑩,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云:『天之方蹶11,无然泄泄12。

』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13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离娄上·第二章孟子曰:「规榘,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幽、厉』①,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殷鉴②不远,在夏后之世。

』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三章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①;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②。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③酒。

」离娄上·第四章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孟子离娄文言文翻译

孟子离娄文言文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然子父有财,弗能守也,而况于国家乎?”孟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以天下为己任,不仁者,以天下为窃己。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悦之,人恶之,皆非己也。

乐者,所以自得其乐也;忧者,所以自得其忧也。

乐莫大焉,忧莫大焉。

今也,乐则思其所以乐,忧则思其所以忧,是以不知乐所以乐,忧所以忧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叟,子之学何如?”孟子对曰:“吾学也,夫仁义而已矣。

吾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吾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吾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人能充有己者,无大焉。

人能充有己者,无大焉。

”孟子曰:“夫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是以君子忧道不忧贫,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征伐自诸侯出,则天下共讨之。

征伐自天子出,则天下共安之。

”孟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征伐自诸侯出,则天下共讨之;征伐自天子出,则天下共安之。

故曰:‘天子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此之谓也。

”孟子曰:“吾闻之,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故知命者,乐天知命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国得利吗?”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定要谈论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离娄章句上-第一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离娄章句上-第一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一节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一节原文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也。

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第一节译文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敏锐的视力,有公输班那样精巧的手艺,如果不使用圆规和曲尺,也画不出方形和圆形。

即使有师旷那样的听力,如果不根据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

即使有尧舜所遵循的道路,如果不施行爱民的政策,也不能把天下治理好。

现在有些国君虽有仁爱之心、仁爱之誉,但百姓却未能受到恩惠,未能被后世效法,就是因为不实行先王的道路的缘故。

所以说,仅有善心不足以用来治理国政,仅有法度不能使之自行实施。

《诗经》上说:‘无过失也无遗忘,一切都按旧规章。

’遵守先王的法度竟然会犯错误,这是没有的事。

圣人既已竭尽了视力,再加以圆规、曲尺、水准、墨线,画方、圆、平、直是用不胜用的;既已竭尽了听力,再加以六律以校正五音,也是用不胜用的;既已竭尽了心思,再加以怜悯百姓的政策,因此就可以使仁爱覆盖天下。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 3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 3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30)《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21-30)孟子原文离娄上?第二十一章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上?第二十二章孟子曰:「人之易①其言也,无责②耳矣。

」离娄上?第二十三章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第二十四章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①。

乐正子见孟子。

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②。

」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③未定。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离娄上?第二十五章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

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第二十六章?离娄上孟子曰:「不孝有三①,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离娄上?第二十七章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

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②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上?第二十八章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豫瞽瞍豫;瞽瞍豫而天下化,瞽瞍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1]译文21孟子说:“有意想不到的赞誉,也有苛求完美的诽谤。

”22孟子说:“一个人出言很轻率,这是因为他不必负说话的责任。

”23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他人的老师。

”24乐正子跟随王子敖来到齐国。

乐正子去见孟子。

孟子说:“你是来见我的吗?”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孟子说:“你来了有几天了?”乐正子说:“昨天到的。

”孟子说:“既是昨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应该吗?”乐正子说:“因为之前住处没有安定下来。

”孟子说:“你听说过,住所安定了然后才去拜见长者的吗?”乐正子说:“我错了。

”25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这次跟随王子敖前来,只是为了吃吃喝喝。

文言文偏执文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偏执文翻译及注释

《孟子·离娄上》曰:“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孟子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辱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在《离娄上》一书中记载,孟子拜访了梁惠王的时期,梁惠王问孟子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不是为了我们的国家谋取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定要提及利益呢?只要我们秉持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您说,怎样能使我国受益?孟子接着说:‘从未有仁心之人会遗弃自己的亲人,也从未有讲义之人会侮辱自己的君主。

大王您也认为仁义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强调利益呢?’”
注释:
1. 《孟子·离娄上》:这是《孟子》一书中的篇章,名为《离娄上》,是记载孟
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

2. 梁惠王:战国时期梁国的君主,名梁惠王,是孟子的一个重要对话对象。

3. 叟: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此处是对孟子的尊称。

4. 利吾国:使我国家受益,即为国家谋求利益。

5. 仁义: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指仁爱之心,义指道义之行为。

6. 遗其亲:遗弃自己的亲人,指不孝的行为。

7. 辱其君:侮辱自己的君主,指不忠的行为。

8. 必何:为何一定要,表示疑问和强调。

这段对话反映了孟子对于仁义与利益的看法。

孟子认为,国家的利益并非唯一追求的目标,仁义才是治国理政的根本。

他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梁惠王认识到,国家的繁荣稳定不仅仅依赖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更依赖于道德伦理的维护。

这种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强调了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易子而教原文及翻译

易子而教原文及翻译

“易子而教”原文及翻译
“易子而教”出自《孟子-离娄上》。

原文为: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

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

父子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详莫大焉。


翻译为:
公孙丑问孟子:"为什么君子不肯亲自教导自己的孩子呢?"
孟子回答:这是因为实际情况不允许啊。

大凡一个执教的人,必是以正道教导受教的人。

如果做父亲的如此教导孩子,孩子却不能接受,父亲必然会很生气。

一生气,就可能伤害到孩子的感情。

另外,如果孩子反诘父亲的言行并不都是依循正道,这岂不又伤害了父亲?如此一来,父子间就等于相互伤害彼此的感情了。

所以,古时的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来教导,这就是所谓的“易子而教”的道理啊。

孟子离娄篇原文译文

孟子离娄篇原文译文

孟子离娄篇原文译文
孟子离娄篇原文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吾年且盛,欲有所成。

始闻先生之名,意欲致意焉。

”孟子曰:“王之欲成也,臣闻之矣。

必以仁义为主,而功名为辅,非此道,则不能成也。


王曰:“仁义在何处?”孟子曰:“仁者爱人,义者使人得其所。

故曰:仁义出于心,知好恶之分别,能推行之于天下者也。


王曰:“寡人欲致仁义以治天下,何先生之所以为?”孟子曰:“王之贤者多,使之行仁义,更胜我。

臣初来见王,愿先知王之所以未能行仁义者。

”王曰:“寡人虽欲行之,而大臣不可使从。

吾与之言之,则皆曰‘非吾君所欲为也。

’”
孟子曰:“大王所言,非百姓之过也,臣请以大王之身语之。

王假若因百姓之欲而行仁义,则大王所欲得者,亦百姓之所欲得。

百姓之所欲得者,天下之所欲得也。

今君与群臣不相顺,而欲行仁义,是以天下毋有成也。


王曰:“大夫言,寡人已闻之矣,将奚宜?”孟子曰:“大王欲行之,必严於罚也。


王曰:“严於罚者,何为?”孟子曰:“不严於罚,则庶民不服;庶民不服,则无以行仁义;无以行仁义,则宗庙社稷昏乱;宗庙社稷昏乱,则神祇去之。

大王宜深思之。


王曰:“寡人虽欲於仁义,而未闻其实,愿先生躬自教之。

”孟子曰:“夫仁者,人之情也;义者,人之理也:情与理,不可相忘。

言仁义者,则仁义为主,乃至身之有害,不可背也。

”王遂信之,修身为君,使国家昌盛。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 3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 3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21-30)《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21-30)孟子原文离娄上?第二十一章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上?第二十二章孟子曰:「人之易①其言也,无责②耳矣。

」离娄上?第二十三章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第二十四章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①。

乐正子见孟子。

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②。

」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③未定。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离娄上?第二十五章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

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第二十六章?离娄上孟子曰:「不孝有三①,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离娄上?第二十七章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

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②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上?第二十八章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豫瞽瞍豫;瞽瞍豫而天下化,瞽瞍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1]译文21孟子说:“有意想不到的赞誉,也有苛求完美的诽谤。

”22孟子说:“一个人出言很轻率,这是因为他不必负说话的责任。

”23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他人的老师。

”24乐正子跟随王子敖来到齐国。

乐正子去见孟子。

孟子说:“你是来见我的吗?”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孟子说:“你来了有几天了?”乐正子说:“昨天到的。

”孟子说:“既是昨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应该吗?”乐正子说:“因为之前住处没有安定下来。

”孟子说:“你听说过,住所安定了然后才去拜见长者的吗?”乐正子说:“我错了。

”25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这次跟随王子敖前来,只是为了吃吃喝喝。

《孟子》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全文注释及原文翻译

《孟子》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全文注释及原文翻译

《孟子》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全文注释及原文翻译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打印本页《离娄上》共二十八章。

第一章,一是仍然强调规矩规范,也就是“遵先王之法”,“行先王之道”;二是应当“事君以义”,以“守义”责难君主才是“恭”和“敬”,而认为君主没能力实行仁义,那是戕害君主。

第二章一是讲君主和臣子都当尽责,君主要法尧舜,臣子要像舜事尧那样事君;二是讲君主不能残民以逞,否则“人相食,要上书的”,“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第三章讲天子、诸侯的土地是否保得住,完全取决于是否实行仁义。

第四章讲任何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应当反躬自问。

第五章讲要齐家治国首先要修身。

接下来的几章或讲治国“不得罪于巨室”;或讲“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的道理;或讲和不仁的人商议,乃自取其辱;或讲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实行仁政而失去民心,非死即逃;或讲仁和义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而抛弃仁义,无异自暴自弃。

十一章讲真理并不遥远,只要爱父母,尊长辈,天下就太平了;这与《论语·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意义相近。

十二章讲若要做好每件事情,应当先抱持一个“诚”的态度。

十三章讲行仁政必须善待年长的贤人。

十四章讲兼并战争导致人民大量死亡,所以“善战者”必须“服上刑”。

十五章讲观察眼睛能看出一个人的善恶。

十六章讲人的善良不是通过甜言蜜语和笑脸能够伪装的。

十七章讲通权达变的道理——尽管男女授受不亲,但嫂溺也须援之以手。

十八章讲“易子而教”的道理,因为父亲教子会伤感情,这是应当极力避免的。

十九章讲侍奉父母不能仅仅“养口体”,还要“养志”——让他们心情愉悦。

二十章讲国家要想治理好,君主必须率先垂范。

接下来的几章,或讲赞扬和诋毁都不可避免;或讲一个人若不必负责,便会讲话随便;或讲好为人师是个毛病;或讲远方的学生到了老师所在之地,就应赶快来拜见;或讲吃吃喝喝不合古人之道;或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二十七章讲仁义智礼乐的实质,是从侍奉父母顺从兄长开始的。

二十八章讲大舜如何顺从父亲,使他高兴,以此使得全天下的儿子都能孝顺;尽管这父亲十分残忍。

《离娄上》精选原文、译文及点评

《离娄上》精选原文、译文及点评

《离娄上》精选原文《离娄上》精选译文及点评1.〔原文〕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2. 〔原文〕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译文〕孟子说:‚自己戕害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

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

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

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点评〕:孟子提倡人应该守仁行义,不应自暴自弃。

〔译文〕孟子说: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 3. 〔原文〕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

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养曾‚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我管理别人,但是没管好,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够不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恭敬够不够。

‛ 〔译文〕孟子说:‚事奉,以谁最为重大?以事奉父母最为重大。

守护,以什么东西最为重大?以守护自身的节操最为重大。

不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事奉自己父母的人,我听说过;丧失自身的节操又能事奉自己父母的人,我未曾听说过。

谁不做皙,必有酒肉, 将彻必请所与,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于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事奉的事呢?但事奉父母是事奉的根本。

谁不做守护的事呢,但守护自身的节操是守护的根本。

曾子奉养曾晳,每餐必定有酒和肉,将要撤去时必定请示要把它们给谁,如果曾晳询问有没有多余,曾子必定说有。

离娄章句上(二)—《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离娄章句上(二)—《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离娄章句上(二)—《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原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①;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②酒。


注释:
①宗庙:这里指采邑(封地),因为卿大夫先有采邑然后才有宗庙。

②强:勉强。

译文: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诸侯国家的兴衰存亡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

天子不仁,不能够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够保住祖庙;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够保全身家性命。

现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既害怕醉却又偏偏要拼命喝酒一样。


题解:
依然是对“仁”的呼唤。

道理一说就清楚,勿需多谈。

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孟子雄辩的句式: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现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既害怕醉却又偏偏要用喝酒一样。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公孙五上》3•4)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离娄上))7•7)现在的人既想无敌于天下却又不行仁道。

这就好像既热得受不了却又不愿意洗澡一样。

这一类相同的句式,指出生活中的悖逆现象,以此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往往如以
掌去背,令人幡然猛醒,尤其具有启迪意义.。

离娄章句上(十)—《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离娄章句上(十)—《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离娄章句上(十)—《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原文: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③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廋④哉?”
注释:
①存:察。

②瞭:明。

③眊(mao):不明,蒙眊。

④廋(sou):藏匿。

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

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

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

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题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

而我们看到,早于他一千多年,中国的孟子就已经从识人的角度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

日莲宗的《妙法尼》也说过:“巨人也好,诛儒也罢,其志气乃表现在一尺的脸上;一尺脸上的志气,则尽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所以,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睛。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

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

观察眼神,洞若观火。

别听他说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要看着他的眼睛。

离娄章句上(十三)—《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离娄章句上(十三)—《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离娄章句上(十三)—《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好为人师的毛病
原文: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
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题解:
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

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症结在于“好”为人师。

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

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

”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年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

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

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

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

不然的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原文及翻译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原文及翻译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原文及翻译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作品原文: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作品译文: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足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省自己。

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1。

孟子离娄上

孟子离娄上

• 【注释】 注释】 • (1)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 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 外望见秋毫之末。 外望见秋毫之末。 • (2)公输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 公输子:即公输班( 也被写成“ ),鲁国人 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鲁国人, “盘”),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 (3)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 • (4)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阳律两部分, 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阳律两部分, 各有六种音,六律即阳律的六音, 各有六种音,六律即阳律的六音,这里的六律代指十二 律。 • (5)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徵、 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 羽。 仁闻:仁爱的名声。 (6)仁闻:仁爱的名声。 • (7)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引自《诗经-大雅-假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引自《诗经-大雅- qiān),过失; ),过失 遵循。 乐》。愆(qiān),过失;率,遵循。 • (8)揆(kuí):度量。 kuí):度量。 ):度量 • (9)天之方蹶,无然泄泄(yì):引自《诗经·大 天之方蹶,无然泄泄(yì):引自《诗经· ):引自 泄泄,多言,话多。 雅·板》。蹶,动;泄泄,多言,话多。 • (10)非:诋毁。 10) 诋毁。
• 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 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山陵; 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凭借前代圣王的办法, 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凭借前代圣王的办法, 能够说是明智吗? 能够说是明智吗?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应该居于 统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据了统治地位, 统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据了统治地位,就 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 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在上的没有道 德规范,在下的人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信道义, 德规范,在下的人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信道义, 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 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 如此下去,国家还能生存就真是太侥幸了。 如此下去,国家还能生存就真是太侥幸了。所以 城墙不坚固,武器不充足, 说,城墙不坚固,武器不充足,这不是国家的灾 田野没开辟,物资不富裕, 难;田野没开辟,物资不富裕,这不是国家的祸 如果在上位的人没有礼义, 害;如果在上位的人没有礼义,在下位的人没有 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越多, 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越多,国家的灭亡也就 快了。 诗经》 上天正要颠覆王朝, 快了。《诗经》说:‘上天正要颠覆王朝,不要 多嘴又多言。 多嘴多言就是拖沓罗嗦。 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罗嗦。侍奉君 主不讲忠义,行为进退不讲礼仪, 主不讲忠义,行为进退不讲礼仪,说话便诋毁前 代圣王之道,这就是拖沓罗嗦。所以说, 代圣王之道,这就是拖沓罗嗦。所以说,用高标 准来要求君王就叫做‘ 准来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 堵塞坏主意就叫做‘ 堵塞坏主意就叫做‘敬’,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 行仁政就叫做‘ 行仁政就叫做‘贼’。”

离娄章句上(六)—《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离娄章句上(六)—《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离娄章句上(六)—《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原文: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①。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②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③者,鹯④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亡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⑤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⑥。

’此之谓也。

”注释:①尔也:如此罢了。

②圹:同“旷”,旷野。

③爵:同“雀”。

④鹯(zha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

⑤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

⑥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柔》。

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译文: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

如此罢了。

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

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

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

就是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

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

同样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

《诗经》说:‘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

’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题解: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

睦亲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睦亲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为:孟子说:“亲近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仁爱百姓,仁爱百姓,然后才能爱惜万物。

”详细翻译及解释: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主张以仁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

《孟子·离娄上》是《孟子》一书中的篇章,其中“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孟子论述仁爱思想的重要观点。

原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分为三个层次,分别阐述了仁爱的三个阶段。

首先,“亲亲而仁民”指的是亲近自己的亲人,即对家庭成员有深厚的感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是仁爱的起点,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爱护自己的亲人,就很难对他人产生仁爱之心。

因此,亲近亲人是对仁爱的一种实践。

其次,“仁民而爱物”进一步扩展了仁爱的范围。

孟子提出,在亲近亲人的基础上,要将仁爱之心扩展到百姓身上。

这里的“民”指的是广大的民众,包括亲朋好友以及陌生人。

仁民即对百姓有深厚的仁爱之情,关心他们的疾苦,努力为他们谋福祉。

孟子认为,仁爱百姓是君主的责任,也是每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具备的品质。

最后,“爱物”是对仁爱的进一步升华。

孟子认为,仁爱之心不仅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还应该扩展到对万物的大爱。

这里的“物”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包括动植物。

爱物即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使万物得以和谐共生。

孟子主张,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保护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孟子仁爱思想的精髓,强调仁爱之心从家庭到社会,再到自然的逐步扩展。

这一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原文及翻译的完整版:原文: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为:孟子说:“亲近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仁爱百姓,仁爱百姓,然后才能爱惜万物。

”孟子又曰:“亲亲,仁也;仁民,仁也;爱物,仁也。

孟子选离娄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离娄上原文翻译

孟子选离娄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离娄上原文翻译

孟子选离娄下原文及翻译孟子离娄上原文翻译7.19事孰为大7.19[原文]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①。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②。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③。

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④。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⑤。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⑥——此所谓养口体者也⑦。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⑧。

”7.19[通释]孟子说:“侍奉谁最是重要?侍奉父母最是重要;守护谁最是重要?守护自身最是重要。

不丧失自身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听说过这样的人,丧失自身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

谁不用侍奉!侍奉父母是最根本的侍奉。

谁不用守护!守护自身是最根本的守护。

曾子奉养曾皙一定有酒有肉,要撤去时一定请示剩余的酒肉给谁,曾皙询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子一定回答说有。

曾皙去世后,曾元奉养曾子一定有酒有肉,要撤去时不请示剩余的酒肉给谁,曾子询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元就说没有了,打算把剩余的留待下次给父亲吃——这就叫奉养父母口舌身体的东西。

像曾子才可以叫作顺从父亲的意愿,侍奉父母双亲像曾子这样可以了。

”7.19[注释]①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侍奉谁最是重要?侍奉父母最是重要;守护谁最是重要?守护自身最是重要。

事,侍奉,服侍。

孰,谁,什么。

大,重要,重大。

亲,父母双亲。

守,坚守,守护。

身,自身。

②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不丧失自身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听说过这样的人,丧失自身又能侍奉自己父母的人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

未之闻,即“未闻之”,否定短语宾语前置。

③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谁不用侍奉!侍奉父母是最根本的侍奉。

“孰不为事”是设问兼反问,意思是每个人都有需要被侍奉的时候。

不为,不用去。

④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谁不用守护!守护自身是最根本的守护。

“孰不为守”的意思是人需要守护的内容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1孟子原文:离娄上·第一章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②,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④;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⑤,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⑥,率⑦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榘准绳⑧;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

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

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⑨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⑩,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云:『天之方蹶11,无然泄泄12。

』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13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离娄上·第二章孟子曰:「规榘,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幽、厉』①,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殷鉴②不远,在夏后之世。

』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三章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①;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②。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③酒。

」离娄上·第四章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①配命,自求多福。

』」离娄上·第五章孟子曰:「人有恒①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离娄上·第六章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①;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

故沛②然德教溢乎四海。

」离娄上·第七章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①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②。

』涕出而女于吴③。

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

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

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④;上帝既命,侯⑤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⑥,裸将于京⑦。

』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

』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

是犹执⑧热而不以濯⑨也。

诗云:『谁能执热,逝⑩不以濯。

』」离娄上·第八章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①,乐②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③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④;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九章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①。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②;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③也。

苟为不畜④,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⑤。

』此之谓也。

」离娄上·第十章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②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③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④,哀哉!”译文:1孟子说:“离娄眼神好,公输班技巧高,但如果不使用圆规曲尺,也不能画出方、圆;师旷耳力聪敏,但如果不依据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虽有尧舜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使天下太平。

现今有些国君虽有仁爱之心、仁爱之誉,但老百姓却不能得到他们的恩惠,也不能被后世效法,就是因为不实行先王之道的缘故。

所以说:‘仅有善心不足以用来治理好国政,仅有法度不能自行实施。

’《诗经》说:‘没有过失没有疏漏,一切都按先王的典章。

’遵循先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还从来没有过。

圣人既已竭尽了视力,再加以圆规、曲尺、水准、墨线,来制作方、圆、平、直的东西,使这些东西用之不尽;既已竭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使各种音阶应用无穷;既已竭尽了心思,再接着推行不忍心别人受苦的政策,使仁爱足以遍惠天下。

所以说:‘筑高台必定要依傍山丘,掘深池必定要依傍河泽。

’治理国政却不依靠先王之道,能称得上明智吗?因此,只有仁者才适宜处在领导地位,不仁的人如果处在领导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天下的百姓。

在上者没有行为准则,在下者不守法规制度,朝廷不相信道义,工匠不相信尺度,官员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这样的国家还能保存下来,那是侥幸。

所以说:‘城垒不坚固,武器甲胄不充足,不是国家的灾难;土地没有开垦,财物没有积蓄,不是国家的灾害。

在上者不讲礼义,在下者没有学问,作乱的小人兴起,国家的灭亡就在眼前了。

’《诗经》上说:‘上天正在震怒,不要那样多嘴。

’多嘴,就是啰嗦。

侍奉国君不讲道义,进退之间没有礼仪,言谈诋毁先王之道,就好像多嘴啰嗦一样。

所以说:‘要求国君克服困难叫做恭,陈述善德、抵制邪说叫做敬,认为国君不能行善而坐视不管叫做贼。

’”2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

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属,就应尽臣属之道,这两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

不用舜侍奉尧的做法来侍奉君主,就是对自己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做法来统治百姓,就是残害百姓。

孔子说:‘治理天下的道理只有两个:行仁政和不行仁政而已。

’残害自己的百姓过于厉害的,就会自己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己遭遇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称为‘幽’、‘厉’,即使是孝顺仁慈的子孙,经百世之后也无法更改。

《诗经》上说:‘殷商的借鉴并不遥远,就在那夏朝桀统治的时代。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由于仁,他们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

国家之所以兴盛或衰落、生存或灭亡也是如此。

天子不仁不能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保有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保有宗庙,士人和普通老百姓不仁,就不能保全身家性命。

如今,有些人憎恶死亡却乐于干不仁的事,就好比憎恶喝醉酒却偏要去喝酒一样。

”4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亲近,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仁爱;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明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别人回应,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够恭敬。

凡是所做的事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他。

《诗经》说:‘与天意相配的周朝万岁呀!幸福都得自己寻求。

’”5孟子说:“人们有句老话,都说:‘天下国家。

’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国的基础在于家,家的基础在于个人。

”6孟子说:“治理国政并不难,只要不得罪那些贤明的卿大夫们就可以。

因为他们所仰慕的,整个国家都会仰慕;整个国家所仰慕的,天下的百姓就会仰慕,这样的话道德教化就可以浩浩荡荡地充满各个地方了。

”7孟子说:“天下太平的时候,道德较低的人被道德较高的人役使,不太贤明的人被贤明的人所役使;天下混乱的时候,力量小的被力量大的所役使,力量弱的被力量强的所役使。

这两种情况都是天意,顺从天意者就生存,违背天意者就灭亡。

齐景公说:‘既不能号令他人,又不听命于他人,这真是无路可走了。

’于是流着眼泪把女儿嫁往吴国。

现今的小国效法大国却耻于听从大国的命令,就好比学生耻于听命于老师一样。

如果对受他国之命感到羞耻,不如效法周文王。

如果效法周文王,大国只需五年,小国只需七年,必定能统治整个天下。

《诗经》说:‘殷商的子孙,数目不下十万。

上帝既已降命,他们都臣服于周。

于是都臣服于周,可见天命并不固定。

商臣通达聪明,也来到周朝都城助祭。

’孔子说:‘行仁者,天下之众不能当也。

如果国君喜好仁德,将天下无敌。

’现今想要无敌于天下却又不依靠仁德,就好比要解除炎热却不用凉水冲洗。

《诗经》说:‘有谁能解除炎热却不用凉水冲洗?’”8孟子说:“不仁的人怎么能与他谈仁呢?别人有危险,他无动于衷,别人遭了灾,他却趁火打劫,高兴于别人所遭受的惨祸。

不仁的人如果可以与他交谈,那怎么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呢?有个孩子唱道:‘清澈的沧浪水啊,能用来洗我的冠缨;浑浊的沧浪水啊,能用来洗我的双脚。

’孔子说:‘弟子们听着!清的水洗冠缨,浊的水洗双脚,这都是取决于水的本身。

’人必定是有自取侮辱的行为,才有他人来侮辱他;家必定是自己招致毁坏,才有他人来毁败它;国家必定是自己遭致讨伐,才有他人来讨伐它。

《太甲》说:‘上天降灾,还可躲避,自己作孽就无法活了。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9孟子说:“夏桀、殷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天下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了天下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取得天下是有方法的:得到天下老百姓的支持就取得了天下。

得到天下老百姓的支持是有方法的:获得了民心,就得到了天下老百姓的支持。

获得民心是有方法的: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并让他们积蓄起来,他们憎恶的,就不强加给他们,仅此而已。

老百姓归附仁政,犹如水往低处流、野兽往旷野跑一样。

所以,为深渊把鱼儿驱赶来的,是水獭;为丛林把鸟雀驱赶来的,是鹞鹰;为成汤、武王把老百姓驱赶来的,是夏桀和殷纣。

现今天下若有喜好仁德的国君,那么诸侯们都会为他把老百姓赶来,即使不想称王天下也是做不到的。

现今那些要称王天下的人,好比患了七年的病要寻求干了三年的艾草来医治一样,假如不去积蓄,是一辈子也找不到的。

如果无意于仁政,就会一辈子忧患受辱,以至陷入死亡的境地。

《诗经》说:‘他们怎么能得到好结果呀,只能. 同归于尽罢了。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0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谈;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为。

言谈破坏礼义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以为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己抛弃自己。

仁是人们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们行为最正确的道路。

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