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普通生态学课件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2013-4-22)

合集下载

课件5 种内与种间关系

课件5  种内与种间关系

图5—5 鸟类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孙儒泳等.1993)
(四)社会等级
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是指动物种群中各 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等级形成
的 基 础 是 支 配 行 为 , 或 称 支 配 — 从 属 (dominantsubmissive)关系。 例如,家鸡饲养者很熟悉鸡群中的彼 此啄击现象,经过啄击形成等级,稳定下来后,低级的一 般表示妥协和顺从,仅有时也通过再次格斗而改变顺序等 级。稳定的鸡群往往生长快,产蛋也多,其原因是不稳定 鸡群中个体间经常相互格斗要消耗许多能量,这是社会等 级在进化选择中保留下来的合理性的解释。 社会等级优越性还包括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 择中均有优先权,这样保证了种内强者首先获得交配和产 生后代的机会。从物种种群整体而言,这有利于种族的保 存和延续;社会等级制在动物界中相当普遍,包括许多鱼 类、 爬行类、鸟类和兽类。
相反,如果高质资源是呈斑点状分布的, 种群等级中处于高地位的雄鸟将选择并保卫 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作为领域。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占有资源丰富领域的雄鸟有了配偶以后, 未有配偶的孤雌鸟选择配偶的困难将会增加。 此时,一雄二雌的多配偶制就可以产生了。 从高质领域到低质领域可视为一个连续 的变化,在由高质到低质的变化过程中,单 配偶制和多配偶制的相对利弊关系也随之相 应变化,当达到从单配偶制转变到多配偶制 的利弊相平衡的一点,可称为多配偶阈值, 越过此值,多配偶制将比单配偶制更加有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婚配包 括异性间相互识别、配偶的数量、配偶持续时间以 及对后代的抚育等。因为雌配子大,雄配子小,所 以每次婚配中雌性的投资大于雄性。雄性又能与雌 性多次交配,所以雌性较雄性更关心交配的成功率。 在高等动物婚配关系中,一般雌性是限制者,雄性 是被限制者,因此雄性常常因竞争雌性而发生格斗 (如鹿),或建立吸引雌性的领域(如野鸡)等。这些 特征就成为人们划分婚配制度亚类型的特征。高等 动物最常见的婚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雄一雌 的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进化 而来的。

第五章 种内种间关系(共78张PPT)

第五章 种内种间关系(共78张PPT)

+-
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 的个体大
+ ○ 种群1偏利者,而宿主2无影 响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 不是必然的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必然有利
一、生态位(niche)理论
保卫资源型一雌多雄制
生态位(niche):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 互利共生——不同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互惠关系,可以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1、生态位理论的发展
Grinnell, 1917年首先使用:种或亚种占据的最后分 布单位(空间生态位)
Elton, 1927: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与地位。 (营养生态位)
Hutchinson,1958:n-维资源中的超体积空间。
生态位niche:一个种群与群落中其它种群在时间和
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机能关系。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3
两个种群竞争动态——结果4
竞争释放
温度
水分
竞争释放: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三、捕食作用predation
➢ 狭义的捕食
➢ 广义的捕食作用
• 典型捕食——捕食者袭击猎物迅速杀死并吃掉 • 食草——食草者仅仅消费对象个体的一部分 • 寄生——寄生者与单一对象个体(寄主)有密切关系,通常生活在
进攻、驱赶入侵者等。
3、规律:1)面积随体重而扩大;2)受食物品质影响,同
等体重肉食>植食;3)行为与面积常随生活史而变化。
四、社会等级
a. 定义: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 序的等级现象。 形成基础是支配行为。
b. 类型:独霸式(狼)、单线式(鸡)等
五、他感作用
1、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

生态学课件第5章种内种间关系

生态学课件第5章种内种间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种间关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竞争、共生、捕食和被捕食 等关系,共同形成和维持了生物多样性。
种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竞争关系
竞争关系
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两种不同的 植物可能会竞争阳光、水分和养分等资源,从而影响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总结
竞争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两种或多种生物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展开竞争,从而影响各自的生存和繁衍。
寄生关系
寄生关系
总结词
狼捕食兔子以获取食物,而兔子为了生 存则尽可能避免被捕食。
VS
详细描述
狼是兔子的天敌,通常会捕食健康的成年 兔子。兔子为了生存,进化出了敏锐的感 知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并逃 避狼的捕食。这种关系促进了双方的进化 ,维持了生态平衡。
森林中树木间的竞争关系
总结词
树木之间为了争夺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而 相互竞争,导致优胜劣汰。
种群增长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02 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利,但两者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 如,蜜蜂和花朵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蜜蜂通过花朵获得食物,同时帮助花朵 授粉。
总结
互利共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两种生物彼此提供对方所需的好处,共同 生存和繁衍。
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对寄主造成一定的危害。例如 ,某些昆虫寄生在其他昆虫体内,吸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导致寄主死亡。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

第二节 种间关系
一、种间关系 (三) 生态位理论 1. 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 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 系
2. 由于环境条件,生态位也会出现重叠与分 化
3. 比较多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能全面分析 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情形,探讨竞争与进化 的关系
两个种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开 种间资源利用曲线重叠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 个体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 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种内关系
一、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 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密度制约因素:某一因素的不利效应(百分比) 随种群密度增大而加大或减小 非密度制约因素:某一因素的不利效应(百分 比)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
长嘴沼泽鹪鹩
资源好栖息环境:是一雄一雌单配偶制 资源较差栖息环境:雌鸟也与已有配偶的雄 鸟配对,即使当时还有“单身汉”存在。并 且,与每个雄鸟交配的平均雌鸟数,随着雄 鸟领域中的资源质量增高而加多。
(三)领域性 领域: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 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姿势向入侵者宣 告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 等保卫领域的行为
2、雌雄异株的意义
减少同系交配,具有异型杂交的优越性 回避两性间竞争,增加两性利用不同资源的能力 减少食种子动物的压力 减少传粉脊椎动物的压力 由脊椎动物传粉造成 藤露兜树
(二) 动物的婚配制度
1. 婚配制度的定义和进化 婚配制度--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 高等动物婚配关系的特点 雌性的投资大于雄性 雄性可多次交配,雌性更关心交配的成功率 雌性是限制者,雄性是被限制者 一雄多次制是最常见,一雄一雌制起源于一雄多雌 制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

7.1.2 与性别有关的种内关系
1 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无需偿付减数分裂的代价,母体所产后 代带有母本的整个基因组,环境条件有利时能迅 速增殖,开拓暂时性栖息地。
有性繁殖要在进化选择上处于有利地位,必须使之 获得利益超过所偿付的减数分裂价、基因重组价和 交配价。为什么多数生物行有性繁殖?一般认为, 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和易遭不测环境下的一种 适应性,有性繁殖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有 利于生存竞争 。
dN2/dt = r2N 2 (1-N2/K2-N1/K2) (2)
dN1/dt = r1N 1 (1-N1/K1-N2/K1) (1) dN2/dt = r2N 2 (1-N2/K2-N1/K2) (2)
(a)和(b)分 别表示物种(1) 和(2)处于平衡 状态即dN1/dt =0 、dN2/dt=0时的条 件。在(a)图中 ,最极端的两种 平衡是(1) 全部 空间被N1所占, 即N1=K1,N2=0; (2) 全部空间被 N2所占,即N1=0 ,N2=K1/。连接 这两个端点,即
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
7.2 种间关系
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
种间关系包括正相互作用(互利 和偏利共生)和负相互作用(竞 争、捕食、食草、寄生、偏害)。
7.2.1 竞争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大草履虫与双小核 草履虫对资源的竞 独养 争导致大草履虫灭 绝。 (双小核草履虫与 袋状草履虫可达成 共存,出现分化)
引自:Mcfadden and Keeton, 1994
红皇后效应(Red queen effect): 在环境条件稳定时,一个物种的 任何进化改进可能构成对其他物 种的竞争压力,种间关系可能推 动生物进化。

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内和种间关系

目的和背景
探讨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群内部和 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系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 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 据
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 功能的基础
定义与分类
1 2
种内关系
同一物种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竞争、合作、 寄生等
种间关系
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捕食、竞争、共生、 寄生等
3
分类
根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结果,可分为正相 互作用(如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负相互作用 (如竞争、捕食)
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被捕食者通常具有逃避捕食的 策略,如速度、伪装等。捕食者则通过捕食获得能量和营养 。
寄生与竞争的相互作用
寄生关系
一个物种寄生于另一个物种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寄生者对寄主 通常有害,但也可能对寄主无害甚至有益。
竞争关系
寄生者与寄主之间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如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竞争,寄生虫 通过寄生获取营养,同时也会对宿主造成伤害,影响宿主的生存和繁殖。
03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对种内和种间关系有重要影响。稳定的生态
环境有利于物种间的平衡,而复杂的生态环境则可能促进物种间的多样
性和相互作用。
生物因素
物种特性
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 如食性、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 这些特性直接影响它们与其他物 种的关系。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高低会影响物种间的 竞争和合作。高密度可能导致资 源短缺和竞争加剧,而低密度则 可能促进合作和共生。
引入外来物种
人类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冲击,改变原有的种内和种间关系。外来物种可能会成为入侵者,与本 地物种竞争资源,甚至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12 10 8 6 4 2 0 0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样地1
14 样地2
14 12 10 8 6 4 2 0 0
样地3
17
径阶( c m )
34
17 径阶( c m )
34
17 径阶( c m )
34
14
各径阶累积株数占初 植株数的比例(%)
第二节 种间关系
3.种间竞争的结果:
(1)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排挤掉;
(2)一个种群迫使另一种群:


占有不同的空间(空间分隔)
食性特化
其他生态习性分化,如时间分隔等。
第二节 种间关系
North American 莺 spruce tree
第二节 种间关系
3.种间竞争的结果:
(1)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排挤掉;
(2)一个种群迫使另一种群:


占有不同的空间(空间分隔)
食性特化
其他生态习性分化,如时间分隔等。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第二节 种间关系
3.种间竞争的结果:
(1)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排挤掉;
(2)一个种群迫使另一种群: 占有不同的空间(空间分隔) 食性特化 其他生态习性分化
如活动时间分隔等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同一生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某一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有: 有利 有害 无利无害
群落的基础,是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界面研究。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偏利作用(共栖)原始合作(兼性互利共生)互利共生(专性互利共生)

生态学: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生态学: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干燥的条件下取胜。





高斯假说
G.F.Gause假说 (1934):当两个 物种利用同一资 源和空间时产生 的种间竞争现象。 两个物种越相似, 生态位重叠越多, 竞争越激烈。
环 境 科 学 系
洛特卡-沃尔泰勒(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
逻辑斯缔模型: dN/dt=rmN(K -N)/K
环 境
群体中,相互间的格斗要消耗许多能量。通过自然选择而保存下
科 学
来的社会等级顺序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 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
方的现象。
高斯假说
Lotka—Volterra模型
植物的竞争模型
他感作用
生态位理论
捕食作用
环 境

寄生与共生
学 系
种间竞争
两物种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种间竞争会发生。 包括资源利用性竞争,即两种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 涉,只有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竞争;相互干涉性竞 争,如杂谷盗和锯谷盗不仅竞争食物且相互吃卵。
种间竞争的例子:
粟色拟谷盗和杂拟谷盗混养实验,粟色拟谷盗在 高温和潮湿的条件下取胜,而杂拟谷盗在低温和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一节 种内关系 第二节 种间关系
思考题
环 境 科 学 系
灰沼狸站岗放哨




螽斯伪装成树叶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 杀和利他等。
利他作用:譬如社会昆虫。白蚁的巢穴如被打开, 工蚁和幼虫都向内移动,兵蚁则向外移动以围堵缺 口;工锋在保卫蜂巢时放出毒刺,这实际上是一种 “自杀行动”。利他行为的产生与群体选择有关。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课件

• 对一个生态因子如温度考察某一物种的适宜范 围即生态位时,即为一维生态位时,此为一条 线上的一个线段;
• 当考察两个因子的适宜位置时,即为二维生态 位,以面积表示;
• 考察三个因子则为三维生态位,以体积表示; • 当考察多个因子时,就是多维生态位,也叫作
生态位超体积。
• 基础生态位 • 不受竞争、捕食影响,是一种潜在的生态位空
领域面积和行为随生活史,尤其 是 繁殖节律而变化。
社会等级 :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 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等级形成的基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 配-从属关系。(家鸡)
•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与种群调节密切相关 • 种群调节学说
种群密度上升 最适栖息地被优势个体占满 上升 易受不良气候天敌危害 死亡大于出生
1. 搜寻者食谱倾向于广谱化 2. 处理者的食谱倾向于特化 3. 生产力低的生境捕食者比高生境食谱广 4. 拒绝低利润食物(白鶺鸽对粪蝇)
7.2.2.2 食草作用
1.食草动物对植物的危害及植物的补偿作用
1)受损程度对损害部位、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2)补偿:增加光合率、增加种子粒重
2.植物的防卫反应 1)毒性与差的味道 2)防御结构
• 雄体:雌体 • Fisher 氏性比理论 性比倾向1:1 • 稀少有利:数量少的性别适合度高 • 雌雄两性应该有相等投入
几种情况:
1.一个性别个体对母体要求高于另一个(条蜂雌比雄重58%) 2. 哺乳类出生时一般雄性偏高(驼鹿1.13:1) 3.一些种类要求生殖最大化 局域资源竞争
局域交配竞争(螨1:6~9)
⑶ 生态位移动(niche drift): 生态位移动是指种群对资源谱利用的变动。 种群的生态位移动往往是环境压迫或是激烈竞争的结果。

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内和种间关系
This slope is found in many plant self-thinning lines (Fig. 9.11)
Fig. Self-thinning in the rye grass.
Fig. Regression lines from self-thinning curves for 31 stands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plants.
3、他感作用是引起植物群落的演替的重要内因之一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常规的内在因素,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北美加利福尼亚的草原
北美草原地区弃荒地的植被演体划分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简单地分为三大类。①中性作用;②正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偏利共生、原始协作和互利共生三类;③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等。
利用性竞争:仅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而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的竞争;
1
干扰性竞争: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
2
4.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
竞争结果的不对称;
竞争的一般特征:
5.Lotha-Volterra模型
A
B
C
D
E
6、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niche):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子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01

生态学:5 种内与种间关系

生态学:5 种内与种间关系
——安德森《动物行为学》
第一节 种内关系
三、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领域性 (territoriality)
➢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 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 领域行为:鸣叫、气味标志、威胁、直接进攻入侵者 ➢ 领域面积与动物及环境的关系:体重、食物品质、季

➢社会等级 (social hierarchy)
四、捕食
➢捕食 (predation):生物摄取其他生物 个体(猎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的现 象
➢广义的捕食概念:
➢典型的捕食 ➢食草作用 ➢寄生和拟寄生 ➢同类相食
捕食者和猎物的协同进化
➢捕食者适于捕食的特征:锐齿、利爪、 尖喙、毒牙等工具,诱饵追击、集体 围猎
➢猎物逃避捕食的对策:保护色、警戒 色、拟态、假死、集体抵御
生态位的概念:Grinnell-Elton-Hutchinson
Joseph Grinnell (1877-1939)
Charles S. Elton (1900-1991)
G. Evelyn Hutchinson (1903-1991)
空间生态位
最常见的生态位定义
生态位:N-维资源空间中的超体积
- ○ 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 + - 种群1寄生者,通常较宿主2的个体小 + - 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的个体大 + ○ 种群1偏利者,而宿主2无影响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不是必然的 + +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必然有利
一、种间竞争
➢概念 :两种或多种 生物因利用共同资源 而产生的使其受到不 良影响的相互关系称 为种间竞争
➢拟寄生不同于寄生,寄生时寄主不被 杀死。

5种内与种间关系-生态学

5种内与种间关系-生态学

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 ,K2> K1/α
N2
K2 N1超过环境容纳量而 停止增长,N2继续增长 K1/α N2取胜,N1被排挤掉
K1
K2/ N1
·
2015/8/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生态学》
5-30
不稳定共存

K1 > K2 / ,K2> K1/α N1继续增长,N2也继续 增长 N2和N1出现不稳定的 平衡点
5-5
(一)最后产量横值法则 Y=W•d=Ki
W-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d-密度
Y-单位面积产量 Ki-常数
2015/8/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生态学》
5-6
(二)-3/2自疏法则 W=D d-a
W 表示自疏过程中平均株干重 d表示种群密度
2015/8/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生态学》
5-7

2015/8/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生态学》
5-11
雌性动物的择偶标准
①选择性功能正常者作配偶; ②选择具有优质基因的异性; ③选择占有优质领域和资源的雄性个体作配偶; ④选择有遗传互补性的异性作配偶。

2015/8/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生态学》
5-12
性选择理论


2015/8/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生态学》
5-22
种内竞争
竞争
密度制约
扩散 领域性 自疏
适合度下降


同样年龄大小的固着生活生物中,竞争个体不能通过运动逃 避竞争,因此竞争中失败者死去,这种竞争结果使较少量的 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自疏(shlf-thinning)。 自疏导致密度与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作图时,具有 -3/2斜率,称Yoda –3/2自疏法则( Yoda –3/2 law)。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什么是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主要有竞争(competition)、自相残杀(cannibalism)、利他(altruism)和性别关系(sexual relations)等;⏹种间关系更为复杂,主要有竞争、捕食(predation), 草食(herbivory)、寄生(parasitism)、偏害(amensalism)、互利(mutualism)和中性(neutralism)等。

⏹种内和种间关系主要产生以下三类结果:1)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2)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3)中性作用:彼此没有影响§1 竞争§2 种内关系§3 他感作用§4 种间关系⏹竞争(Competition):利用有限资源和空间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作用。

不对称性: 在竞争中,常常是一方占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至被消灭;交互性:对一种资源的竞争将影响对其他资源竞争的结果。

竞争的二种作用方式:资源利用性竞争(exploitation competition)相互干扰性竞争(interference competition)⏹种间竞争将对那些能够避免竞争不利后果的物种有利,竞争虽然普遍存在,但是由于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能够减少竞争程度的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性状,物种共存局面也形成。

⏹降低种间竞争压力的自然选择过程导致了物种的性状替换(Character displacement)。

2.1 密度效应(Density effect)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称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 密度效应主要是因为有限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在高密度时竞争加剧,种群内个体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 植物和动物的种内关系都体现出密度效应,但前者更明显。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 1951):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密度如何,其产量基本保持恒定。

C = W*d=Ki (C-产量, W-平均株重, d-密度, Ki-常数) 原因主要是在高密度情况下,植物之间的光、水、营养物质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甚至死亡。

⏹在植物群落或种群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密度降低和个体生物量增加的现象,称为“自疏过程”。

-3/2 自疏法则(Yoda’s self-thinning law, 1963): 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与种群密度呈负指数关系: W=cd-a后来生态学家(White 1970; Harper, 1981) 研究发现a为一个恒定值3/2,因此得到:W=cd-3/2, W-平均株干重,C-产量,d-密度。

2. 2 动植物的性别关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您认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哪个更具有优势,为什么? 无性繁殖在进化上的重要优越性是传给下代整个母本的基因组;能够迅速增殖,有利于开拓暂时性的新栖息地。

有性繁殖是对多变和易遭不测的环境条件、激烈的竞争、捕食和疾病压力下的一种适应,协同进化有利于有性繁殖的保持,有性繁殖后代的多型性可能是有效的生存对策。

兼性繁殖对不稳定栖息地的生物比较普遍,在良好环境下进行无性繁殖而迅速扩大种群,而当条件恶化时进行有性繁殖提高幸存者比例。

2. 2 动植物的性别关系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如单配制(一雄一雌)和多配制(一雄多雌和一雌多雄)。

自然界动物最普遍的婚配制度是哪种?① 一雄一雌:在鸟类中最常见,哺乳动物不多 (狐、鼬、河狸)。

②一雄多雌:最普遍,可能主要由资源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所决定的。

③一雌多雄:最少见,在极严酷的条件下可能出现。

⏹动物的婚配制度⏹如果性比接近于50:50,那么杀死雄性比杀死雌性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要少得多。

换句话说,由于性选择的存在,一定数量的雄性并不能存在繁殖区域内,所以减少一定数量的雄性对种群延续不会影响。

在养殖业和狩猎管理中这一规律被广泛应用。

⏹如野鸡中性比12:88,意味着大约四分之三的雄鸟被打死也不影响下一代的数量;鹿和其它一雄多雌的哺乳动物通常的性比是30:70。

⏹由于狩猎过程中主导雄性(如具有显著的角或牙齿)是猎手最喜欢的特征,因此它们的消失有可能导致相对较弱的雄性替代其位置,对遗传的基因质量产生威胁。

⏹对于一雄一雌制的物种来说,射杀雄性对种群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2.3 动物的社会行为⏹领域性(territoriality):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如展开羽毛或翅膀,露出牙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方式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领域性直接与食物资源获取、栖息营巢、获得配偶和繁殖后代有关,保护领域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领域面积随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领域面积越大,越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进行保护;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比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物的生活史,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 领域面积具有时空异质性,依赖于不同时间和地点领域内食物数量、质量及寻找领域的动物数量。

2.3 动物的社会行为⏹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等级高的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具有优先权;社会等级制在动物界相当普遍,在生态学上有利于种群的稳定、保存和延续。

⏹植物的他感作用林尼)attributed this to their heavyshade.In 1937 Botanist Hans Molisch,coined the term “allelopathy (他感作用)” , from Greek roots meaning“each other” and “sensitivity.”Now we know they secrete apoison (1958).⏹他感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与我们人类联系密切: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早稻和红三叶草的连作障碍)、自毒现象(某些沙漠植物)及生物入侵假说(杂草);他感作用可以影响种群的发展和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演替,如:野向日葵、蒿类杂草→一年生禾草→多年生禾草→顶级群落;利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可以指导农林渔等经营,如合理搭配植物种类,病虫草害的生态防治。

4.1 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种间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和生态幅等。

⏹种间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一方取得优势,但在特定条件下也有可能出现物种共存的局面。

种间竞争实例•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竞争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 时,增长快的种排挤了增长慢的种,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硅藻实验: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和针杆藻(Synedra ulna) [Tilman et al., 1981, Limnol Oceanogr, 26:1020-1033];山雀实验:勇地雀(Geospiza fortis)和仙人掌雀(G. scandens)[Grant & Grant, 1982, Evolution, 36: 637-657];藤壶实验:藤壶(Balanus balanoides)和小藤壶(Chthamalus stellatus)[Connell, 1961, Ecology, 42, : 710-723].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生态位相近的完全竞争者不能长期共存。

⏹种间竞争模型(Lotka-Volterra模型)Lotka-Volterra 模型是单个种群逻辑斯谛模型的引申。

首先,假定2个物种单独增长形式分别符合逻辑斯谛模型,其增长方程分别是:dN 1 /d t =r 1 N 1 (1 –N 1 /K 1 )和dN 2 /d t =r 2 N 2 (1 –N 2 /K 2 );其次,N/K 可以理解为该生物已利用的空间,而1- N/K 可以理解为尚未利用的剩余空间,当两物种在一起竞争时,对于物种1已利用空间除N 1 外还要加上N 2 的影响,假设竞争系数α表示每个N 2 个体所占空间或资源相当于α个N 1 个体。

所以,物种1在种间竞争中的种群增长方程是:dN 1 /d t =r 1 N 1 (1 – N 1 /K 1 – αN 2 /K 1 ); 同理,物种2在竞争中的种群增长方程是:dN 2 /d t =r 2 N 2 (1 –N 2 /K 2 – βN 1 /K 2 );4.2 生态位⏹生态位(Niche):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主要发展过程:Grinnell (1917): 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占有的微环境;Elton (1927):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Hutchinson (1957):n-维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注意分布区—生境—生态幅—生态位三者不同点分布区:地理范围生境:周围环境生态幅:地理范围和环境(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生态位:时空和功能定位生态位概念的理解对于生态学家来说,生态位概括了影响物种生长、存活和繁殖的所有环境因子,换句话说,物种的生态位包括了物种得以存在所必须的所有因素-approximately when, where, and how a species makes living。

⏹多维生态位空间: 影响生物存活和繁殖的每一个条件和资源,都对生态位提供一个维度。

同时考虑生物的所有生态位维度,就是多维生态位空间或n-维超体积(n-demensional hypervolume)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指在没有其它物种竞争的情况下,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现实生态位(Realized niche):在其它物种和生物关系存在的情况下一个种实际占有的生态空间。

生态位概念的发展超过了几十年,然而只有联系种间竞争,才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