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
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
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街头巷尾的韩国汽车真是令人感慨万端:它没有美国汽车的豪华气派,也没有德国汽车的精致高贵,更没有英国汽车的典雅端庄,在经济实用方面也比不上日本汽车。
它几乎无特色可言,但也无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的确无处不在,茁壮成长。
细想起来这也难怪,韩国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科技力量等方面同西方大国不可同日而语,它的汽车工业是在巨人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它在战略规划上避开了高端产品的竞争,也舍弃了低端产品的市场,立足东方、中档,稳步发展,现实给予了它巨大的回报。
所以,韩国汽车在看似平庸中显示出匠心独运的不平凡之处,在不显山露水的外表下蕴藏着积百家之长、推陈出新的稳健风格和出众的性能价格比,这的确是奇迹。
如果我们的孔老夫子还活着,他肯定会欣喜不已:弟子3000,贤人72+1,这1恐怕就是现代汽车的老总,因为韩国汽车的发展史印证了夫子的“中庸之道”没有过时。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曾被作为保守消极、不讲原则、不思进取的代名词,而其真正含义“中正和平"常被曲解,它是中华民族这片土地上的一朵奇葩,穿过时间的隧道正愈来愈喷放出奇异的芬芳。
在而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对于企业管理不无借鉴,甚至是指导意义.“允执其中”是中庸之道的首要内容。
运用在企业管理上就是“双赢”,“两害相权取其轻"等经营策略的同义语。
1996年微软想在联想PC上100%预装Windows95,联想很为难:一口回绝,很可能错过机遇;装上,每台机子要增加成本50—60美元,同样的DOS许可只要10美元。
联想的领导人很有智慧:坐下来,讨价还价,磨嘴皮,大家都让一点,结果,联想预装了Windows95,巩固了国内市场第一的地位。
“过犹不及"就是反对走极端,正确的方法是“无过无不及”,既不偏狭激进也不保守落后、不思进取。
企业管理追求的基本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这无可厚非,但走极端就不好,为追求暴利,污染环境,残酷对待员工,进行商业欺诈,违法违规投机……结果往往不妙。
中庸的管理思想
中庸的管理思想注重放权、诚意、平衡的中庸之道的管理,理想境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多元共存、相生相克、和谐共处、生生不息。
这种管理富于柔性,让组织充满生机,是组织管理的基业长青之道。
XXX教授曾说:“中国有一种占据心思的魔力”,中国文化的优点在管理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XXX等西方管理学家也指出,中国的管理很特别,未来几十年间,中国一定会教给我们很多重要的管理理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式管理的本质,以“柔性管理”命名。
柔性管理富于弹性和动态平衡的能力,其理想恰是中国文化里一向强调的“中庸之道”,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
中庸之道的柔性管理将可能容纳西方现代管理的优点,并为后工业时代西方管理模式的困境提供化解办法。
反思和改进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或许到了该回头重新审视自身,让本土管理学登场的时候了。
西方长期以来盛行的是层级制的“科学管理”,其特征为组织内有明确分工,对每个成员的权利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组织内部被划分为自上而下不同等级的职位,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遇到了困境,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和不断变化的环境。
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更加灵活、更具动态平衡的管理方式,以应对当前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的挑战。
3)组织成员的任职资格应基于专业技术,并遵循明确的标准化程序。
4)企业应有专职管理人员,他们并非企业所有者,具有非私人化的特点,不能为私人目的所用。
5)组织内部应有严格、普遍适用的规章制度和流程。
6)职位应与具体个人相独立,组织与成员的关系应受条约的限制和保护,成员彼此之间只是排除私人感情的工作关系。
7)工作过程应被文字记录并存为档案资料。
现代西方管理的目标是设计一个庞大系统,并运用各种手段层层管理,以最终实现组织内有效率的协作。
这种模式曾经支撑西方取得工业时代的辉煌成就,但对流程设计、规章制度和命令系统的过分依赖,却使其在后工业时代暴露越来越大的弱点。
自XXX以来,许多学者批判了层级制,并提出了弥补办法,例如XXX的“经理人的职能”、人群关系学派、XXX和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新制度学派与社会网学派等。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庸之道,在中国无千年文化中,是以和为贵精神的体现,是一种让步与妥协。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中庸之道被许多管理者所借鉴。
可是,中庸之道的运用,在东西方的结果完全不同,东西方人对中庸之道的看法也不同。
西方人认为,中庸之道是值得借鉴的好方法,故在西方企业的管理中,中庸之道频频出现。
而做为中庸之道的发源地——中国,这种思想却常常受到人们的批判和唾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中庸之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又应处于何种地位呢?西方有位经济学家说过:“如果他失败了,他就是一个勇于尝试的英雄;如果胜利了,他就是一个天才。
”可见,冒险精神是被西方人所认可的,他们崇尚冒险,认为冒险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而受五千年封建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则不一样,一种已深入骨髓的含蓄让中国传统企业管理者不敢冒险,遇到问题时往往采用中庸之道来维持企业的生命,中庸之道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处事习惯。
所以,同样的中庸之道在东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中才会有不同的地位。
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西方企业家和中国企业家同时面临两次的可以获得大饼的机会。
第一次,失去大饼的几率为10%。
中国企业家会为了不承担这小小的风险可能会一贯采取他的中庸之道,结果得到半块饼。
可西方企业家因为勇于冒险,可以有90%希望得到一整块饼。
第二次,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拿半块饼,要么没有饼。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利益最大化回选择拿一半饼,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当然用中庸之道的思想也会拿半块。
这样,结果很明显,西方的企业要比中国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要比中国企业发展的快。
之所以这样,中庸之道在中国才会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和唾弃。
中庸之道既然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处事习惯,那就不是想剔除就可以剔除得了的,当然我们也无须一味地排斥它。
从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庸之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常常起到好的作用,甚至可以算得上是灵活机动的一种方式。
所以在西那带企业的管理中,中庸之道不能作为一个企业管理的灵魂,不能让它贯穿于整个的企业管理之中,但却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它,为的就是一个最终目的,着也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中庸之道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
中庸之道的管理智慧及其现代价值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
它的哲学内涵可概括为:适度、整体、权变与和谐四大原则。
其中,整体和谐性是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
从管理学的角度考虑,中庸式管理即:顺道的管理、和谐的管理、整体的管理、适度的管理和权变的管理。
通过对苏州大学92名大学生进行的中庸现代观的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中庸的认识存在二极性的特征。
即,既有积极一面的认识、也有消极一面的认识。
为了还原中庸本质积极的内涵,我们提出了行为中庸化的概念。
根据中庸的本质特征“整体和谐”,我们将行为中庸化定义为,个体行为与他人、与自身、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水平。
中庸化行为的外部表现为,和谐的人际关系、稳定的情绪特征、对周围环境在结果上的高度适应性和在策略上的高度灵活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制了《员工行为中庸化问卷》。
我们利用它,协同《组织效能问卷》,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取样。
调查结果显示: (1) 员工行为中庸化是华人社会中个体典型的行为特征之一。
它具备三个主要因子:“协和性”、“克己性”和“圆通性”。
它们分别代表着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个体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体与事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2) 对员工行为中庸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本研究发现,性别、教育背景、企业性质以及母公司文化对员工行为中庸化的水平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3) 通过与组织效能各因子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庸之道对组织效能有着积极、广泛和普遍的影响。
(4) 通过回归分析,可获知:员工行为中庸化及其各因子对组织效能的不同方面(比如,组织的稳定性与可控性、组织的凝聚力与士气)的预测力(或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即使是对组织效能的同一个方面,员工行为中庸化的三个因子的预测能力(影响程度)也是有差异的。
总之,中庸之道在管理当中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庸之道对企业管理具备着重要的价值。
中庸之道的管理思想
中庸之道的管理思想(哲学2007级:钟红敏学号:0722110128)管理是一个文化现象,管理思想也是随着时代变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不同时代的管理文化之间存在着历史继承性,因此,当前管理文化要创新,就应该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当然也包括外国的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有语曰:“实践出真知,历史出理论。
”从一些现存的古籍来看,孔子首先提出了“中庸”一词,“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孔子在德行上的要求,反对行为上走极端。
孔子还说:“过犹不及。
”主张“中行”。
在后世儒家学者中也有许多杰出人物对“中庸|”一词做了精辟的解释。
程熙对认为“中庸”的意思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在《中庸章句》的开首将其注之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并引用尧授舜的“允执厥中”和舜授禹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对中庸的精髓含意进行深刻阐发,总结出人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应该走极端,要避免过与不及的出现,应从两端入手,抓住问题的“终始本末、上下精细、无所不尽”,再“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
“中庸之道”,体现在管理上,就是正确掌握事物发展的“度”,讲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融管理矛盾、避免管理冲突、稳定管理秩序的目的,以实现管理的和谐发展。
虽然以上关于“中庸”的思想基本上是由儒家提出的,但是我想提的是,中国古代的两大派思想——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管理上的应用分别会有现代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即有一些“过与不及”。
按照“中庸”的思想,最好在管理上将两者适当结合,组合运用,达到有效的统一,威力才会更强大。
儒家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它注重天人合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等。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智慧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智慧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理念,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之道,最早由孔子提出,主要包括“中”和“庸”两个方面。
其中,“中”指的是均衡、平和、适度的状态,即避免极端和偏激,保持稳定和谐;“庸”则强调恰到好处、适度的行为方式,即避免过度和不足,追求平衡和适中。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与调和,既不偏激,也不盲从,而是寻找到一种合适的平衡点。
二、中庸之道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1. 经营理念的平衡中庸之道强调平衡,这一思想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企业经营需要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包括股东、员工、客户、社会等。
过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忽视其他利益,导致企业形象受损;而过于关注员工福利可能会增加企业成本,影响竞争力。
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在各种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找到一个既能满足股东利益,又能兼顾员工和客户需求的经营理念。
2. 领导风格的适度中庸之道中的“庸”强调适度,这对于企业管理者的领导风格有着重要的启示。
过于强势的领导可能会压制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导致团队士气低落;而过于温和的领导可能会导致决策不力,影响企业的发展。
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在领导风格上寻求适度,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决策能力,又要注重员工的参与和沟通,形成合力。
3. 组织文化的平衡中庸之道的平衡思想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中。
企业的组织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体现,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于严苛的组织文化可能会限制员工的创新和个性发展,导致员工流失;而过于宽松的组织文化可能会导致员工行为不规范,影响企业形象。
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寻求平衡,既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又要给予员工一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4. 创新与稳定的平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稳定则是保障企业运行的基础。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艺术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艺术【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艺术之间的联系。
首先介绍了中庸之道和现代企业管理艺术的基本概念。
然后分析了中庸之道对企业文化、领导管理和员工关系的启示和影响。
接着讨论了现代企业管理艺术的特点以及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结论部分探讨了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艺术的融合,以及中庸之道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展望部分指出了中庸之道在企业管理中未来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庸之道对现代企业管理艺术的启示和价值,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中庸之道、现代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领导管理、员工关系、特点、挑战、融合、可持续发展、未来应用。
1. 引言1.1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艺术的基本概念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艺术都是围绕着管理和组织运作展开的重要概念。
中庸之道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和谐”、“宽容”、“平衡”等理念,提倡在人际关系和管理中取得平衡,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而现代企业管理艺术则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加剧而不断发展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注重以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来有效组织和运作企业。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艺术有着一定的关联,都强调平衡、和谐、理性和灵活性。
中庸之道强调平衡统一,注重处理好企业内部各种矛盾和冲突;现代企业管理艺术注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强调领导者的智慧和能力。
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艺术的结合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优势。
通过平衡发展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和利益关系,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力。
中庸之道也能带来更好的员工关系和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展望未来,中庸之道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空间将会更加广阔,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2. 正文2.1 中庸之道对企业文化的启示中庸之道注重“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
管理的至高境界——中庸之道(黄穗光)
管理的至高境界——中庸之道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是颇受争议的。
但是我是坚信:中庸之道是管理的至高境界。
我认为:中庸并不是只走中间这么简单的。
他有很深的哲学含义和管理实际效果。
第一,中庸是手段上的取中间,目标上求最好的策略;第二,中庸是一种管理经验的总结,是在多数情况下适用的规律,三,与西方数理统计上的峰值、中值理论不谋而合。
为什么中庸的“不走极端是为善”呢?因为现实常常是偏离了一个最优的度,不论是增加还是减少,效益都会下降。
许多人误以为的中庸就是不出头,其实不出头的本意在于通过一种低调放弃的姿态,来获得最大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
如果把手段与目标分离开来,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庸——中庸只是一种手段,它是基于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的有效策略。
比如说,登山选路。
上山之路有三条:一条是最险最短最快到;一条是最平最远最慢到;一条是有点险,不是最长,到达时间适中。
我们认为,冒险走第一条路风险极大,可能不能实现;走第二条路最安全,但是效率太低;所以选取中间的路,是既保证完成到达任务,又有不错的效率。
又比如,选择相亲恋爱结婚对象。
一个最美,才能少一点;一个长相最差,但是才能挺好;一个是介乎两者之间,兼具美貌与才干。
为此,该作何选择呢?我们认为,要看自己的条件。
最美的与自己好,自己能不能驾驭得住,以后会不会见异思迁?如果看重才干选第二个是可以的;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选择兼具美貌与才干的那位,是一个最优选择。
也就是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中庸之道,采取守中的手段,达到最佳的效益。
比如说现在的疫情。
如果单从防控效果来说,当然是力度越大越好;但是防控力度越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最差。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就必须采取适度、有针对性的调控,否则经济下降,导致经济衰退,我们后期就没有抗击疫情的经济能力了。
中庸之道在人生观方面也是最有指导意义的。
中庸它时刻提醒我们,不走极端,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效用最大化一方面要积极上进,不甘平庸,就是不走极端嘛;另一方面既拼搏奋斗,又知足常乐,就是不走另一个极端嘛。
管理的中庸之道智慧
管理的中庸之道智慧不管是社会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需要以中庸之道来治理组织,在发展的基础上稳步求胜,避免走向极端,构建相互牵制的制度,灵活运用,让胜利更加的稳定长久并不断的成功,这才是有效的管理。
“中庸”思想的出现在中国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两端即是偏激的思想。
在行事、决策时不能够带有偏激的思想,这样才能够选择正确的道路。
要客观的去分析、解读某些事情,体现的是一种平衡。
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领导艺术。
而在当代,有些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甚至是误解。
在一个偏远的村子里,有一个农夫在房前、屋后、大门口分别种了三棵树。
多年之后这三棵树长大了,但由于土质等一些自然原因这三棵树大小不一。
一棵高大挺拔,笔直粗壮;一棵矮小丑陋,弯弯曲曲;一棵不高不矮,也不显丑陋。
有一天,农夫把一棵高大挺拔的和一棵矮小丑陋的树砍掉了,只留下了一棵不高不矮也不丑陋的树生长在那里。
有人看见了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你为什么砍掉挺拔的和矮小的,而留下一棵不高不矮的,为什么不一起砍掉呢?”农夫随即说道:“高大挺拔的树砍掉可以盖房子,做栋1梁之才;矮小丑陋的树也没啥用,而且长在那里也不好看,不如砍掉;不高不矮的这棵虽然不成材,但是也不碍眼,所以就留着了。
”在这个故事中,能够体现一部分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有些人认为,做那种不高不矮的树就是中庸之道,因为它不够好也不够坏,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在企业中,中庸之道并不是说要做一个默默无闻、碌碌无为的管理者,而是要提升企业效益,追求卓越真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要冒巨大的风险,遭到他人的排挤,他也不会犹豫。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他默默无闻,低调处事,被他人认为是无用之人,他也不会感到自卑。
否则,这样的管理者就是一个庸人管理者,他在提升企业效益,追求卓越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思维的片面性,以及受到情绪的影响,往往容易走极端。
事实上,要达到中庸之道,确非易事。
中庸之道和企业管理
中庸之道和企业管理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一种以和谐、平衡和稳定为基础的管理理念。
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
本文将探讨中庸之道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中庸管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强调“克己复礼”,即在个人行为中遵循道德原则并与他人保持和谐关系。
在企业管理中,这意味着管理者应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他们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以利益企业为先,同时要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建立积极的员工关系。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庸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是基于此。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激励员工为基本原则。
管理者应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潜力,并为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让员工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被尊重。
三、平衡的分配和激励政策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是平衡和谐,这一思想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分配和激励政策。
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可以帮助员工保持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从而提高生产力和效益。
适当的分配和激励政策可以缓解员工之间的竞争,保持组织内部的稳定和谐。
四、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平衡中庸之道注重平衡稳定,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在企业管理中,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平衡非常重要。
管理者应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需要,及时做出调整和应对措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也要稳定组织结构和内部运营,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
五、倡导诚信与道德行为中庸之道强调诚信和道德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者应本着诚信、正直的原则进行管理,遵守法律和道德准则。
诚信行为有利于建立企业良好的声誉,增强企业的品牌形象,并提升员工和顾客的信任度。
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企业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六、中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庸管理具有长远的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通过平衡各方利益,中庸管理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关注短期利益,还注重企业在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的长期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1. 儒家思想与企业家精神从古至今,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共同利益与个人尊严之间的平衡,这也与当代企业家精神非常契合。
相比于西方主流管理思想强调的个人利益至上,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团体利益,强调个人和企业在共同发展中的相互促进关系。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处于平等、和谐和道义的基础上,企业不仅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2. 道德经和现代企业管理道德经中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强调的灵活性、自适应性和创新性符合。
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不仅需要精通相关业务知识,还需要善于发现和开发潜在的商业机会,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
因此,道家思想成为了现代企业家管理中重要的智慧源泉,可以帮助管理者正确对待商业竞争,处理好人际关系,打造具有人性化和道德性的企业文化。
3. 中庸之道与企业发展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不断谋求平衡、谦虚、克制的基本精神。
在企业管理中,这种理念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庸之道不仅强调企业内部管理的平稳和谐,同时也强调对于企业发展的节制和克制。
只有深思熟虑、谨慎协调地应对各种关键问题,才能创造出稳定、可持续的企业成长环境。
4. 诗词歌赋与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不仅见证了中国艺术和文化的辉煌,也展现了中国人文化传承的博大精深。
在企业文化的打造中,诗词歌赋不仅能够增强企业人文氛围,同时也可以培养员工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一个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美誉度,而且还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启示和智慧。
企业管理者可以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庸之道和诗词歌赋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借鉴,推进企业管理实践,打造强大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庸的管理思想
松下幸之助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
他呼吁:“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中庸思想是管理上追求的"合理化"。
要避免"过与"和"不及",无论人、事、地、物、时及其它,都要求其"适当"、"合宜",也就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中"的标准介于没有过与不及,没有或偏或颇,没有过猛过宽,或过刚过柔,没有或左或右,而是随时皆宜,随地皆宜,随人皆宜。
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和社会生活中,会对我们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中处理各种问题以极大的帮助。
”。
《中庸》的核心观念是“诚”。
认为“诚”是“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皆赖以存在的根本,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人要通过道德修养工夫,“择善而固执之”,以求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境界。
中庸,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灵魂。
胡适曾说“中庸的哲学,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
” 毛泽东高度重视中庸,指出中庸哲学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 (《毛泽东书信集》)可见中庸对于中国人的重要。
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的思维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即西方人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的,而中国人是以“自我”(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为参照系的。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能有效的简化“信息”。
中庸思想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启示中庸是人们行事的最佳状态,无过也无不及,恰到好处。
“中庸”这一概念由孔子首先提出。
中庸之道虽然常用于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但在现代行政管理领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中庸提倡“执两用中”把握“两端”寻求它们的“中”。
“两端”是矛盾对立的两面,“中”即对立两面的协调、平衡和统一。
中庸之道的三个核心理念
中庸之道的三个核心理念
那么,如何才能够实现中庸给力领导?中庸是中和、酸减中和,酸性是指领导者的日常程序性工作,碱性则是指管理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和随机任务;要想实现实在的中庸给力领导,就需要先抓准中庸之道中的三个核心理念,然后重新整合日常管理的实战经验,形成全新的中庸给力领导管理模式。
《中庸》的智慧焦点昭显在三个方面,即中庸之道的三个核心理念,它们分别是:(1)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是《中庸》第一章的浓缩,说的是办事情要把握火候,做到适量、适度;
(2)执其两端,其中用于民。
“执其两端,其中用于民”是《中庸》第六章的精华,意思是说既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坏处,也要看到事物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认知都掌握,规避最大的风险,采纳适中的政策用之于民;
(3)通权达变。
“通权达变”是对《中庸》灵魂的把握,无论是中,抑或和都只有在既定的原则下,依据实际情况,懂得跟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通才能够实现,对于中庸领导管理而言,“通权达变”是画龙点睛之笔,它使得整个管理方式具有了灵性。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摘要】: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一种有关现实生活的处世之道。
“中庸”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价值,其核心内涵是“过犹不及”,寻求适度与合理。
笔者相信给予其现代意义的阐析,将中庸之道与现代组织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必将取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佳果。
“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论语·雍也》);按照中庸之道,事情如果超过旧质的一定的限度(“过”),或者达不到其一定的限度(“不及”),都应该无条件地加以反对,只有“中”是最好的,因为把握住这个“中”,就不会走向极端,旧质的稳定性就不会受到破坏了。
谈古引今,古意今用,笔者相信,孔孟的中庸之道,在当代最求双赢的企业管理中亦将有新的篇章。
1.中庸思想的内涵精髓1.1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尚中,具体做法是中正不偏中正不偏主要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把握事物度量的正确性不走极端。
孔子主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意识是说思想激进的人是不顾一切地坚持向前,气度狭窄的人考虑问题主观而不体恤人意。
所以,孔子主张“过犹不及”,“狂”即“过”,“狷”即“不及”,两种状态在相反的方向上脱离标准的“两极”,因而成了名副其实的两端。
按照中庸的思想,只有把握住这两端,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并且,运用好“中”。
1.2 中庸思想的内在核心在于时中,具体做法是把握中度孔子非常重视“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同时孔子主张把“中”与“时”结合起来。
《礼记·中庸》中提到了“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意思是说君子之所以能够坚持中庸,关键在于君子能够“时中”。
时中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主要之点。
中庸并不是一物均分为二的这种观点,不是两端的中间,而是要达到适合于事物实际情况的中正,把握事物的中度。
1.3 中庸思想的理想目标是中和状态,具体作到权宜应变从“中”的层面可以理解“礼”,而“礼”的实质可以称之为“和”。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中庸》开宗明义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者理也,理来自于天命,任天理而行就是道,这正是道法自然的思想。
接着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七情六欲未发之时就无所偏倚,谓之中,是道之本,人情发出去时又不离天理,谓之和,是道之用,能把中和推于极致,则天地万物各安其份,生生不息。
这样一套思维形成了治理上的“无为主义”,也就是小政府或不干涉人民生活的一套思想,诚如《中庸》的结尾语:“<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所以中庸之道主张,上善的领导是“不显”、“不大声以色”的,甚至是“无声无臭”的。
这样的思想主张限制着权力由上而下的扩张,让人民自我组织,自我成长,自我协调,各安其位,生生不息,并相信这些自我组织会协调出社会秩序。
换成今天的管理来说,中庸之道在权力来源上主张不是由上而下的,而是权力由下而上;所以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构就是网络式组织,由基层的人自组织成各个团体,再让团体相互连结成为网络;这种自组织为主的组织中最强大的激励措施不再是加薪、福利及分红,而是自组织的机会,给人一片空间,完全授权,任其发挥,自我组织。
中国人是最会自组织的民族,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总是“跑马圈地、诸侯经济”特别发达的原因;中国民营经济中也总是充满了创业、中小企业、外包网络以及商帮、地区产业集聚,组织之内则总是有承包、挂靠、子公司、子集团等现象。
而中国人的管理智慧以为上善的领导是懂得“放”的领导,给人空间,才能激发出中国人无穷的生命力与创意。
一流的领导要懂得用人物,能用经营一方的大将,放之千里之外,也能打下一片天下。
二流的领导善于用人才,组成坚实的团队,攻城略地,无往不利。
企业管理要善用中庸之道(职场经验)
企业管理要善用中庸之道(职场经验)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修身处事理念。
孔子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自我教育的核心思想。
中国企业家要想贯彻中庸之道管理思想,就一定要遵循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和管理。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处世、做人的哲学,同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但历代对中庸之道的解释不尽相同,企业管理者要用中庸之道管理企业,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中庸。
汉语的中字有几种解释,在先秦古籍中就有三层含义:一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
二指适宜、合适、恰好、合乎一定标准。
三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庸字的含义也有多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不变,不易之为庸。
一种解释是用,庸就是用、使用。
由于中、庸二字的解释不同,因而对中庸一词的含义解释就不尽相同。
在《四书集注•中庸》中,朱熹如是解释中庸的含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之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儒家的伦理思想的中庸其实是一个独立的哲学词汇,最早见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中庸的德行已经在民间很少有了。
理学家程颢、程颐重新对中庸诠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程颢之定理。
他们认为遵循天下的正道就叫中,而坚守这正道不改变就叫庸。
因为古人语言的简练及难懂,致使中庸之道众说纷纭。
其实孔子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涵义很简单:人要在宇宙中遵守作为人的天性,不走极端,要尊重自然的客观属性,不要违背宇宙间万物的规律,要以人的本性出发,深刻体现仁义的道德伦理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鉴于此,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必须从以下几点对中庸思想的应用多加注意:1.中庸之道要求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敬畏的主体应该是我们古人的天地观。
企业家一定要从客观规律出发,不要违背自然和社会法则,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注意社会、自然和人的和谐发展,一定要摒弃人定胜天的理念,如今的环境污染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过度发展其实就是违背规律的表现。
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艺术
效 益 与社 会 效 益 完 美 地 协 调 统一 起 来 。 由 以上 例 证 可 以看 出 。 中庸 之 道 实 际 上讲 求 的 是 处 理 事 情 要 和谐 适 度 . 要 求 企业 家 在 实 施 具 体 的 管 理 行 为 时 , 避 免 极 端, 使 领 导 工作 的运 转 始 终 处 于 一 种 适 中状 态 , 最 大 限 度 地 发 挥 管 理 中 的积 极 因 素 。 并 避 免 消 极 因 素 向 不 利 的方 面转 化 。 中 庸之 道是儒家文化追求 和谐原则 的体现 . 可 以 避 免 矛 盾 的 激 化 而取 得 管 理 的 整 合 效 应 。 此外 , 《 中庸 》 提 出: “ 君子之中庸也 , 君 子 而 时 中也 。” 这 句
,
使 之既 无 过 度 , 又无 不 及 , 始终 保 持 适 中 的状 态 。由此 可 见 , 中 庸 思 想 具 有 丰 富 的 内在 哲 理 .不 能 把 它 简 单 地 理 解 为 不 讲 原
则、 不 分 是非 的折 中主 义 。 将 中庸 之 道 应 用 在 现 代 企 业 管 理 中 。具 有 极 其 重 要 的价 值。 孑 L 子说 : “ 过犹 不 及 。 ” [ 过 和 不及 都 会 破 坏 管 理 效 果 。 因 为 管理 的 目 的就 是 力 求 使 人 与 物 等 管 理 对 象 处 于合 理 与适 度 的 运 作状 态 , 发 挥 出最 佳 效 益 。《 中庸 》 中说 : “ 喜怒哀乐之未发 , 谓 之中; 发 而 皆 中节 , 谓之和。 ” 中庸 之 道 就 是 让 管 理 者 排 除个 人 情感 、 好恶偏向 . 秉 持理性 的、 现 实 主 义 的 态 度 和 实 事 求 是 的 观念 , 客 观地 分 析 和把 握 经 营 管理 中 的 问题 和 变 化 . 在 事 物 的 两 个 极 端 之 间择 其 中 者 而 行 之 。 做到既无 过分 , 又无不 足 , 既不 冒进 , 又不 保 守 , 而 是恰 如 其 分 。 掌握 这 样 的理 念 和 方 法 , 对 于企 业 营 者 而 言 是 至关 重要 的 。 中 庸 之 道 并 不 是 与 儒 家 其 他 思 想 内 容 相 隔 离 的 独 立 观 念, 而 是 渗透 在 其 他 思 想 中 , 与 它 们结 合 , 在 儒 家 人 生 修 养 论 的 各 个 方 面 和 环 节 发 挥 方 法 论 的作 用 。 中庸 之 道 的方 法 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
街头巷尾的韩国汽车真是令人感慨万端:它没有美国汽车的豪华气派,
也没有德国汽车的精致高贵,更没有英国汽车的典雅端庄,在经济实用方面
也比不上日本汽车。
它几乎无特色可言,但也无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的确
无处不在,茁壮成长。
细想起来这也难怪,韩国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科
技力量等方面同西方大国不可同日而语,它的汽车工业是在巨人的夹缝中成
长起来的。
它在战略规划上避开了高端产品的竞争,也舍弃了低端产品的市
场,立足东方、中档,稳步发展,现实给予了它巨大的回报。
所以,韩国汽
车在看似平庸中显示出匠心独运的不平凡之处,在不显山露水的外表下蕴藏
着积百家之长、推陈出新的稳健风格和出众的性能价格比,这的确是奇迹。
如果我们的孔老夫子还活着,他肯定会欣喜不已:弟子3000,贤人72+1,这1恐怕就是现代汽车的老总,因为韩国汽车的发展史印证了夫子的“中庸之道”没有过时。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曾被作为保守消极、不讲原则、不思进取的代名词,而其真正含义“中正和平”常被曲解,它是中华民族这片土地上的一朵
奇葩,穿过时间的隧道正愈来愈喷放出奇异的芬芳。
在而今市场经济的环境
中,对于企业管理不无借鉴,甚至是指导意义。
“允执其中”是中庸之道的首要内容。
运用在企业管理上就是“双赢”,“两害相权取其轻”等经营策略的同义语。
1996年微软想在联想PC上100%预装Windows95,联想很为难:一口回绝,很可能错过机遇;装上,每台机子要
增加成本50-60美元,同样的DOS许可只要10美元。
联想的领导人很有智慧:坐下来,讨价还价,磨嘴皮,大家都让一点,结果,联想预装了Windows95,
巩固了国内市场第一的地位。
“过犹不及”就是反对走极端,正确的方法是“无过无不及”,既不偏狭激进也不保守落后、不思进取。
企业管理追求的基本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这无
可厚非,但走极端就不好,为追求暴利,污染环境,残酷对待员工,进行商
业欺诈,违法违规投机……结果往往不妙。
上个世纪末日本房地产泡沫阵痛
犹在:一个东京都的房地产价格竟然超过了美国整个国土价格的四倍!而今
的深圳“富士康”等血汗工厂的内幕真是令人触目惊心,最令人慨叹的例子无过于福特汽车公司,当年老亨利?福特是第一个采用流水线生产汽车的人,在日进斗金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工人的福利,他说,工资很重要,它不但是劳
动的报酬,还是工人生老病死、读书娱乐、父母赡养、子女教育等等的保障,
所以,当年福特汽车公司的员工腰包鼓鼓的,意气风发,跟随老福特为美国、
以至世界安上了轮子。
福特汽车公司在企业利润和员工福利之间求得了平衡。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福特汽车公司的员工福利仍然是世界汽车业中最好的。
2005年,每个员工的工资福利大约为13万美元。
32万员工,要多少钱?但现在汽车工业再也不是福特一枝独秀了,而是百花齐放、群雄并起,福特汽
车公司过大的员工福利开支导致福特汽车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下滑,2005年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仅为27%,不得不大幅裁员。
事实证明,在企业管理中,即使是十分美好善良的事也不能做得过分,过犹不及啊!。
和是和谐;同是丧失原则、丧失自我的苟“中庸之道”很讲究“和而不同”
同。
“和而不同”有辩证法的意味,对企业管理而言,这意味着求同存异,有自己的特色,走自主创新之路。
从上世纪末以来,由于电子技术的运用,通讯
领域竞争近乎残酷,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情急之下发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惊世之言。
我们国内一批批通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又如雨后彩
(七个国家的八种制式设备),虹般的昙花一现。
中兴通讯刚成立时是“七国八制”
人员也是招集来的各路好汉,前途难测。
它的决策者不急功近利,不大赢大
赌,求的是着眼长远,稳健发展。
几年过去了,中兴通讯设备运行良好,公
司稳步做大做强。
安徽有个岳西布鞋,小得很,在经营方面充分发挥电子商
务的作用,同国际市场“和”得很紧,产品供不应求,但它在生产方面却又与现
代化企业“不同”
,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的手工制作,一针一线,一,甚至有些“土”
家一户。
这个不太起眼的民营企业在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创造了不凡的社会效益,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条件。
很有些人认为“中庸之道”墨守陈规,消极保守,这真是天大的误解。
“中庸之道”很重视通达权变,实事求是。
当年仁义之道在春秋礼崩乐坏、天下大乱
的历史条件下很是行不通。
夫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要到海外求发展。
他要弟子“舍身求仁”。
当弟子问他如果有个并不怎么赞赏我们观点的当权者愿
意同我们合作,该怎么办?他立即回答:“沽之哉,沽之哉!”叮嘱再三,有机遇就不要错过,不要死脑筋。
企业管理未尝不是这样。
当年杜邦公司靠火药起
家,其生产技术世界上无人能出其右,杜邦家族成员每个毛孔都有火药味,
火药最大的客户是政府,最大的用途是战争。
但这个世界不会天天都打世界
大战,杜邦家族的掌门人早在二战如火如荼之时就预见到火药生产的危机,
果断地移师钢铁、化工、交通等自己不擅长、甚至是不太熟悉的领域,反映敏捷,战略转移及时,当和平的曙光出现在地平线上之时,杜邦公司也迎来
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
即使是内部管理也要通达权变,曾几何时,国内许
多民营企业,亲兄弟、好朋友乘势创业,义气如山,家族式的管理,亲和力
极强,成效卓着,很快做大,可转眼之间,一切烟消云散,风光不再。
于是
有人慨叹:“创业难,守业更难!”殊不知,小作坊同现代化企业在管理模式上有
天壤之别,用曾经很成功、很辉煌的手段来经营已经发展起来的大企业,如
同威风凛凛的骑兵同灰头灰脑的重型坦克对阵一样,后果不言自明。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西方人说是“黄金中道”(Golden Mean),被认为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其内涵十分丰富,难以尽述,有些方面似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它是实实在在的智慧,但有
些时候,似近在眼前,又好象远在天边,魅力无穷。
“中庸之道”运用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普遍意义是优化决策之道,大致为着眼长远,求实创新,和谐发展。
运用得法的人,也许可以被称作在生意场上神闲气定、胸藏韬略的“儒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己谋利,为民造福,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谋利
和做人,达到和谐统一。
人生百年,能达到如此境界,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