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陆游《题老学庵壁》赏析
洞悉设误方式轻松得就高分
2.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考查情 感) 答:①首联写诗人独卧为山亭,似乎听到连营中的刁斗声,表达了他渴 望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为国征战效力; ②颔联和颈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只能看薄月过轩、高挂城头、南江夜静 ,听阴虫鸣砌。诗人已白发苍苍,英雄老去,不得重用,再难建功立业 ,诗人心中充满无奈、愤懑。 ③尾联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惭愧”一词暗 将矛头指向南宋统治者,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 静。 B. 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 C. 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 绪。 D. 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境界 。 【答案】C.“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诗句理解错,
洞悉设误方式 轻松得就高分真引路(2024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译文:因为我喜爱庙宇前的那一脉清泉,所以我带着被褥来这里借宿 一晚。突然间听到泉水声,还以为是小溪流淌在我门前,但听久了, 反而让我怀疑这屋子是不是变成了一艘在溪流中航行的船。 当泉水变得汹涌澎湃时,那声音听起来依然雄伟壮观,而当它轻轻滴 落,形成细小的水滴时,声音则更加清脆悦耳。 你看看昔日的《兰亭序》,也是用那湍急的水流声来代替了管弦之乐。
(2024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古代读书诗】陆游《题老学庵壁》
题老学庵壁(1)[宋]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2),架竹苫茆只数椽(3)。
万卷古今消永日(4),一窗昏晓送流年(5)。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6)。
【注释】(1)老学庵:陆游书斋的名字。
陆游在《老学庵》诗“穷冬短景苦匆忙,老学庵中日自长”后自注云:“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
”说明老学庵得名的来历。
师旷语见《说苑·建本》。
(2)生计:生活。
萧然:萧条,不景气。
(3)苫(shān)茆:盖上茅草。
苫:用席、草、布等遮盖。
茆同茅。
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古代也用来指房屋间数。
因此,“数椽”就是“数间”。
(4)消:消磨、消遣。
永:长,兼指时间和空间。
《书·尧典》:“日永星火。
”(5)流年:年华。
谓其如流水之易逝。
(6)煎茶:煮茶。
随缘:顺应机缘;任其自然。
【鉴赏】老学庵是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书斋的名字。
“初归誓墓老乡邦,手结茆茨近小江。
”(《庵中晨起书触目》)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辞官返回故里山阴,建起了这个“竹间仅有屋三楹,虽号吾庐实客亭”(《题庵壁》)的书斋,以师旷“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老学庵”。
陆游建成老学庵之后,还是非常兴奋的,于是就在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这也是他首次提到“老学庵”的诗。
老学庵在镜湖之滨,背绕青山,面临碧水,空气新鲜,环境安适。
陆游很喜欢他这个书斋,他在另一首《题庵壁》诗中写道:“万叠青山绕镜湖,数椽最爱野人居。
”但陆游并非闭门读书,不问世事,而是一直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
他的《老学庵》诗写道:“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开编常默识,闭户有余师。
大节艰危见,真心梦寐知。
唐虞无在眼,生世未为迟。
”这与他一生刻苦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相一致。
他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在读书和写作之中度过的。
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1)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竹枝词刘禹锡瞿塘嘈嘈十二峡,人言道路古来滩。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首诗从瞿塘峡艰险写起,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这是诗歌常用的________手法,瞿塘峡道路艰险是因为水中多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起波澜,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感叹。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梦(唐)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古代读书诗】陆游《题老学庵壁》
题老学庵壁(1)[宋]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2),架竹苫茆只数椽(3)。
万卷古今消永日(4),一窗昏晓送流年(5)。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6)。
【注释】(1)老学庵:陆游书斋的名字。
陆游在《老学庵》诗“穷冬短景苦匆忙,老学庵中日自长”后自注云:“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
”说明老学庵得名的来历。
师旷语见《说苑·建本》。
(2)生计:生活。
萧然:萧条,不景气。
(3)苫(shān)茆:盖上茅草。
苫:用席、草、布等遮盖。
茆同茅。
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古代也用来指房屋间数。
因此,“数椽”就是“数间”。
(4)消:消磨、消遣。
永:长,兼指时间和空间。
《书·尧典》:“日永星火。
”(5)流年:年华。
谓其如流水之易逝。
(6)煎茶:煮茶。
随缘:顺应机缘;任其自然。
【鉴赏】老学庵是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书斋的名字。
“初归誓墓老乡邦,手结茆茨近小江。
”(《庵中晨起书触目》)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辞官返回故里山阴,建起了这个“竹间仅有屋三楹,虽号吾庐实客亭”(《题庵壁》)的书斋,以师旷“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老学庵”。
陆游建成老学庵之后,还是非常兴奋的,于是就在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这也是他首次提到“老学庵”的诗。
老学庵在镜湖之滨,背绕青山,面临碧水,空气新鲜,环境安适。
陆游很喜欢他这个书斋,他在另一首《题庵壁》诗中写道:“万叠青山绕镜湖,数椽最爱野人居。
”但陆游并非闭门读书,不问世事,而是一直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
他的《老学庵》诗写道:“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开编常默识,闭户有余师。
大节艰危见,真心梦寐知。
唐虞无在眼,生世未为迟。
”这与他一生刻苦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相一致。
他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在读书和写作之中度过的。
老学庵成了陆游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说了盖这个老学庵的事情,“架竹苫茆只数椽”是说这个老学庵很小“只数椽”,也很简陋“架竹苫茆”。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翻译城墙上的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这里我曾经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
她去世已经四十年有余,我连梦里也见不到,沈园的柳树和我一样都老了。
连柳绵都没有了,我已是古稀之年,行将就木,仍然来此凭悼,泪落潸然。
赏析这是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
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
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
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
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
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
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①杜甫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
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
烟尘绕阊阖②,白首壮心违。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
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2021版高考语文总复习集训提升练三十古代诗歌鉴赏(二)(含解析)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①白居易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注】①长庆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
政事之余,他喜欢到寺里听听高僧讲经。
这首诗便是写他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感受。
②桡(ráo):船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颔联写诗人归路所见。
一个“重”字写出了饱含雨水的卢橘沉重而低垂。
卢橘硕果累累,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B.第四句写棕榈树高叶大,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树叶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
一个“风”字透出诗人无限的快感。
C.“烟波淡荡摇空碧”,写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寒烟似有似无,碧波共长天一色。
“淡荡”二字写出清爽闲适之情。
D.尾联中前一句“到岸请君回首望”照应诗题中的“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后—句“蓬莱宫在海中央”表达了对蓬莱仙境的无限憧憬。
【解析】选D。
“表达了对蓬莱仙境的无限憧憬”错,应是表达了对孤山寺秀丽风景的赞美之情,诗人是将孤山寺秀丽的风景比作蓬莱仙境。
2.本诗首联写景先后多次转换镜头,层次分明效果显著。
请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写景诗句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先从诗句所写景物来分析,然后概括景物的特点,最后说明景物给诗人内心的感受。
根据理解本诗首联先是写全景:波光漪涟的柳湖。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含解析(4)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含解析(4)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六) 古代诗歌鉴赏(一)(限时70分钟)1.(2019·新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D[“离京还乡”表述不当,“暗自潸然泪下”于诗无据。
](2)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主体是“琴声”,“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营造凄冷肃杀的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
[答案]①三、四句营造凄冷肃杀的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②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③末尾句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
(每点2分)2.(2019·遂宁三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贯休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②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③柘(zhè):一种树。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7)古代诗歌阅读·诗(附答案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诗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荦确[ luò què ] 指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铿然:声音响亮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东坡”本是一片菜地,作者被贬到黄州后,不仅躬耕于此,还自称东坡居士,可见作者甚喜欢此地。
B.首句着—“洗”—“清”,凸显了此时东坡之上,月光皎洁,碧空无尘,雨后一片澄澈,让人欢喜的情境。
C.“野人”一般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诗中的“野人”和“几树垂柳官道斜,不成村落野人家。
”中的“野人”意思相同。
D.这首诗句句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诗人将他对待仕途挫折的态度融入到了客观风物之中。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曹邺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③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释: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
②上国:指京城。
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
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夕阳下的一幅送别图。
夕阳斜照,几片红霞,诗人和朋友,手挽着手,饮酒送别。
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B.颔联中“每年春草芳”承接前句“行人莫叹”,用借代手法,诗意委婉含蓄,代指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C.颈联对仗工整,情意深长。
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的必经之地。
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D.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本诗没有像一般送别诗悲叹、沉浸于别离的凄苦,而是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别具一格。
新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尾犯·寒夜蒋捷①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
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
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
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
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
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
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
【注释】①蒋捷:南宋词人。
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②王敦酒后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深受感动,用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1)词的下阕,首句化用了________(人名)的典故,结句的“梅花”是词人________的象征。
(2)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本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陆游的诗歌鉴赏与分析
陆游的诗歌鉴赏与分析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带来陆游诗歌的鉴赏与分析,欢迎大家阅读!病起书怀作者:陆游朝代:宋朝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相关翻译译文:病体羸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身一人远离京城,客居江干。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人)要死后才能盖棺定论的。
(期望)天地神灵佑护国家社稷,北方父老都在企盼着君主(出征)。
《出师表》传世之作,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在挑灯细细品读。
注释江干:江边。
阖棺:盖棺。
庙社:宗庙社稷,指国家朝廷。
和銮:天子的车驾。
相关赏析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赏析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
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
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
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这句诗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位卑未敢忘忧国”赏析“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比较类
诗歌鉴赏之比较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张舜民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十分斟酒致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
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释】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 有孤舟。
戎马关J 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杜甫登临而作的《登岳阳楼》。
结合 具体诗句,比较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分)1、(1)同: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沏的失意、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2 分)⑵异:①张词写出了思君恋,对君王的期待,内心的迷茫,又有对自身遭贬的 怨愤。
(2分)②杜诗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年老多病、漂泊异地孤独感伤,有对 国家动荡时局的关切与不安。
(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题老学庵壁陆游【注】此诗为陆游晚年垫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 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老学庵,陆游书斋名。
2.有人说“太平民乐无愁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 片神鸦社鼓”有相仿之意,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6分)2.①《永遇乐》中,这两句是说如今的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 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
②本诗“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统治者偏安江南一 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
③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收复失土,刻不 容缓的意思,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评分参考:每答出 一点给2分。
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此生生计愈萧然, 万卷古今消永日, 太平民乐无愁叹, 唤得南村跛童子, 架竹苫布只数椽。
一窗昏晓送流年。
衰老形枯少睡眠。
煎茶扫地亦随缘。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南宋)艾可叔贫贱不忧知有道,乱离最幸是无官。
【注】①艾可叔,南宋度宗成浮四年进士,宫至史中丞。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断东安抚使,派人去召请住在临安(今杭州)的刘过来绍兴一聚,刘因故未能前往,便写信并作此调回复。
②驾勒吾园:强拉我回去。
③“天竺去来”以下大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喜爱天竺寺一带的景色。
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便是写东西二涧和南北两高峰的。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借用樊哙“斗酒之肩”豪爽宴饮的典故,想象稼轩招待自己的饮食,用极强的画面感体现出主客二人豪气干云的性格。
B.苏轼和白居易都曾在杭州为官并留下许多名章隽句,林逋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宋初高士,在本词中作者将不同时代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词风罕见,别出心裁。
C.词中化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巧妙自然地描写出了令人施连忘返的杭州之美。
D.作者开篇用“风雨渡江”表明自己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未能赴辛弃疾之约,同时又为末尾“须晴去”埋下伏笔,前后呼应,词意周到。
(2)后世学者评论这首词认为虽然词意简单却“文情谈论,妙趣横生”,请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黄庭坚①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
20诗歌鉴赏年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压轴题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分类精编含解析
20诗歌鉴赏年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压轴题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分类精编含解析一、诗歌鉴赏1.诗歌赏析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⑴C;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新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三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偶题三首朱熹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擘开④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⑤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⑥固随处弄潺溪⑦。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③底处:何处。
④擘开:冲开。
⑤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⑥筇(qiò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⑦潺谖:指流水。
(1)下列对这三首诗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三首诗都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B.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
C.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破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形象,给作者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D.第三首诗写作者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道理。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从“堆”“擘”中任选一字赏析。
(3)诗家认为,三首诗虽都可归为说理诗,但第二首和一,三两首的说理方式是不同的。
你认为有哪些不同之处?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第二部分 专题二 考点四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题-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范仲淹①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
[注]①北宋皇祐二年,吴中发生饥荒。
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
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
②从:同“纵”,放任。
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解析:B[“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
故选B。
]2.“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解析:“湖上参差半佛宫”,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诗人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这是为百姓解“忧”。
“万户千门尽郁葱”,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作者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
诗中的“乐”和忧是分不开的。
“却惭何道继文翁”,诗人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心生“忧”情。
综上可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答案:①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
②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10古代诗歌鉴赏1【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10古代诗歌鉴赏(时间:80分钟分值:72分)1.(2019·烟台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9分)听琴萧悫洞门凉气满,闲馆夕阴生。
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
掩抑朝飞弄,凄断夜啼声①。
至人齐物我,持此悦高情。
【注】①朝飞弄,即《雉朝飞》曲,相传战国时齐国处士犊沐子,年老而无妻,见雉鸟双飞,触景生情,自叹命途多舛,遂寄情于丝桐。
夜啼声,指《乌夜啼》曲,传为何晏之女所创,初晏系狱,有二乌止于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
后人常用以上两曲表达爱情中的哀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听琴的环境和时间,居室高深空旷,傍晚凉满阴生,为下文表情达意蓄势。
B.颔联以寻常事物“流水”“秋风”入诗,化抽象为具体,描绘出琴声音节和曲调变化。
C.颈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聆听琴乐的复杂情感,运用典故使诗歌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D.诗歌描写音乐语言流畅,层次清晰,顺理成章,渐入佳境,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C[“委婉含蓄”表述错误,“凄断”一词属于直接抒情。
](2)诗歌前三联与尾联的感情氛围看似矛盾,实则高度融合。
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6分)[答案]诗歌前三联描述了环境的阴凉、琴声的清急和感情的凄苦,氛围格调吻合一致;尾联用道家物我相齐的至高追求观照自我,说明诗人完全沉浸其中,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进而生发出超然物外、高远洒脱的愉悦之情,景、乐、情、人高度融合,融为一体。
2.(2019·泰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借草木的凋残和零落来起兴,用移情的手法凸显宋玉的悲哀。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精编习题含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精编习题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
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大处落笔,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起势不凡。
B.颔联从细处着墨,表现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
C.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而且征收赋税、处理讼案为李使君就任后职事,以此入诗十分贴切。
D.诗的前两联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后两联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意在表现蜀地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易于治理。
(2)尾联颇有特色,请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陆游《题老学庵壁》赏析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马老师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题老学庵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写在书斋墙壁上的诗,书斋的名字是“老学庵”。
“老学庵”是陆游晚年(1190年,绍熙元年后)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边时的书斋的名字。
陆游以《老学庵》为题,写过多首诗作:“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
开编常默识,闭户有余师。
大节艰危见,真心梦寐知。
唐虞元在眼,生世未为迟。
”“穷冬短景苦匆忙,老学庵中日自长。
名誉不如心自肯,文辞终与道相妨。
吾心本自同天地,俗学何知溺秕糠?已与儿曹相约定,勿为
无益费年光。
”并自注:“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
”陆游亦有《老学庵笔记》十卷传世。
诗文中与老学庵相关的信息有“架竹苫茆只数椽”、“一窗”,与诗人在老学庵中的生活相关的信息有“万卷古今消永日”、“少睡眠”、“煎茶扫地”。
能体现老学庵庵名老而好学的寓意的信息有“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少睡眠”。
从这些信息中可以得知,老学庵简陋朴素,诗人在老学庵中以读书度日,并为生民担心忧愁。
首联,上句总写诗人的晚年生活愈加萧条冷落。
愈,有每况愈下的意思,体现出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深深忧虑。
下句写自己的现实处境,这简陋的老学庵使用竹子和茅草建造而成,就连木椽也只有几只。
生活的窘迫和艰难经由老学庵的描写,被从侧面深刻地表现出来。
颔联,是写自己在老学庵的读书生活。
古今经卷典籍可以让世人消磨掉长长的白昼。
坐在小窗前读书,任由流年随着昏晓更迭二远去。
这一联呈现出一幅静态的读书画面,但“消永日”和“送流年”又暗含着时光流逝的动感。
“古今”和“一窗”形成的时空张力,描绘出历史的重重帧帧画面从书斋窗口流过的影像。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诗人沉潜披阅、徘徊吟咏的背影,似乎老
学庵中流逝的时光和涌动的古今,都发生在诗人的方寸之心上。
颈联,上句说太平时代的民众祥和怡乐,没有什么值得忧愁哀叹的。
这是多么讽刺又无奈的奇观。
绍熙元年,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再次进言光宗广开言路、慎独多思,并劝告光宗带头节俭,以尚风化。
由于陆游“喜论恢复”,谏议大夫何澹弹劾陆游之议“不合时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
陆游再次离开京师,悲愤不已,自题住宅为“风月轩”。
在北伐恢复大计无法推行,内政贪腐奢靡严重,百姓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太平民乐”是莫大的讽刺,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仍然一片歌舞升平,没有人为国为民哀愁叹息。
而诗人自己此时已经是“衰老形枯”,面对时局和自身的双重困局,诗人常常是“少睡眠”。
下句从形体和生活的细节入手,把忧国忧民,彻夜难眠的诗人形象凸显出来。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双鬓已先斑”,作于1186年春的《书愤》中的颈联,可以作为此联的有力补充。
尾联,诗人又回到眼前的书斋生活。
处境困窘,没有书童,只得叫来南村跛脚的童子,请他帮忙煎茶打扫。
但他做得怎样,会不会及时做,诗人都无意苛责,一切都随缘罢了。
诗人在《老学庵》中自抒胸怀:“大节艰危见”、“吾心本自同天地”。
君子忧道不忧贫,居无求安,食无求饱。
尤其是在国难家灾的重重逼迫下,诗人哪里有心思过悠闲适意的隐居生活?和《书愤》作于同一年的《临安春雨初霁》中,诗人将这种无奈和不得已表达地委婉曲折:“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彻夜难眠、写字饮茶,都无法排遣深深的国仇家恨,都无法暂时缓解忧心如焚的为国为民情。
但是现实是如此荒唐可笑,他还在京城等待什么呢?还可以在清明节前赶回家。
在《题老学庵壁》这首诗中,诗人真的回到了故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忧心和愁情就能放下了吗?对童子的煎茶扫地的随缘态度,日夜今年读书的生活,都侧面体现诗人的忧愁并未一日暂放,这也正是诗人“少睡眠”的根本原因。
品味此诗,我们能体会到陆游清闲的生活背后重重的心事和对国家、民族、百姓的深深担忧。
也能从这为诗
人身上读出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舍之则藏,用之则行的君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