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陆游《题老学庵壁》赏析

合集下载

洞悉设误方式轻松得就高分

洞悉设误方式轻松得就高分

2.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考查情 感) 答:①首联写诗人独卧为山亭,似乎听到连营中的刁斗声,表达了他渴 望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为国征战效力; ②颔联和颈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只能看薄月过轩、高挂城头、南江夜静 ,听阴虫鸣砌。诗人已白发苍苍,英雄老去,不得重用,再难建功立业 ,诗人心中充满无奈、愤懑。 ③尾联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惭愧”一词暗 将矛头指向南宋统治者,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 静。 B. 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 C. 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 绪。 D. 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境界 。 【答案】C.“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诗句理解错,
洞悉设误方式 轻松得就高分真引路(2024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译文:因为我喜爱庙宇前的那一脉清泉,所以我带着被褥来这里借宿 一晚。突然间听到泉水声,还以为是小溪流淌在我门前,但听久了, 反而让我怀疑这屋子是不是变成了一艘在溪流中航行的船。 当泉水变得汹涌澎湃时,那声音听起来依然雄伟壮观,而当它轻轻滴 落,形成细小的水滴时,声音则更加清脆悦耳。 你看看昔日的《兰亭序》,也是用那湍急的水流声来代替了管弦之乐。
(2024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古代读书诗】陆游《题老学庵壁》

【古代读书诗】陆游《题老学庵壁》

题老学庵壁(1)[宋]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2),架竹苫茆只数‎椽(3)。

万卷古今消永‎日(4),一窗昏晓送流‎年(5)。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6)。

【注释】(1)老学庵:陆游书斋的名‎字。

陆游在《老学庵》诗“穷冬短景苦匆‎忙,老学庵中日自‎长”后自注云:“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

”说明老学庵得‎名的来历。

师旷语见《说苑·建本》。

(2)生计:生活。

萧然:萧条,不景气。

(3)苫(shān)茆:盖上茅草。

苫:用席、草、布等遮盖。

茆同茅。

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古代也用来指‎房屋间数。

因此,“数椽”就是“数间”。

(4)消:消磨、消遣。

永:长,兼指时间和空‎间。

《书·尧典》:“日永星火。

”(5)流年:年华。

谓其如流水之‎易逝。

(6)煎茶:煮茶。

随缘:顺应机缘;任其自然。

【鉴赏】老学庵是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书斋的名字‎。

“初归誓墓老乡‎邦,手结茆茨近小‎江。

”(《庵中晨起书触‎目》)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辞官返回‎故里山阴,建起了这个“竹间仅有屋三‎楹,虽号吾庐实客‎亭”(《题庵壁》)的书斋,以师旷“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老学庵”。

陆游建成老学‎庵之后,还是非常兴奋‎的,于是就在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这也是他首次‎提到“老学庵”的诗。

老学庵在镜湖‎之滨,背绕青山,面临碧水,空气新鲜,环境安适。

陆游很喜欢他‎这个书斋,他在另一首《题庵壁》诗中写道:“万叠青山绕镜‎湖,数椽最爱野人‎居。

”但陆游并非闭‎门读书,不问世事,而是一直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

他的《老学庵》诗写道:“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开编常默识,闭户有余师。

大节艰危见,真心梦寐知。

唐虞无在眼,生世未为迟。

”这与他一生刻‎苦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相一致。

他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在读‎书和写作之中‎度过的。

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1)

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1)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竹枝词刘禹锡瞿塘嘈嘈十二峡,人言道路古来滩。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首诗从瞿塘峡艰险写起,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这是诗歌常用的________手法,瞿塘峡道路艰险是因为水中多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起波澜,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感叹。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梦(唐)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古代读书诗】陆游《题老学庵壁》

【古代读书诗】陆游《题老学庵壁》

题老学庵壁(1)[宋]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2),架竹苫茆只数椽(3)。

万卷古今消永日(4),一窗昏晓送流年(5)。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6)。

【注释】(1)老学庵:陆游书斋的名字。

陆游在《老学庵》诗“穷冬短景苦匆忙,老学庵中日自长”后自注云:“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

”说明老学庵得名的来历。

师旷语见《说苑·建本》。

(2)生计:生活。

萧然:萧条,不景气。

(3)苫(shān)茆:盖上茅草。

苫:用席、草、布等遮盖。

茆同茅。

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古代也用来指房屋间数。

因此,“数椽”就是“数间”。

(4)消:消磨、消遣。

永:长,兼指时间和空间。

《书·尧典》:“日永星火。

”(5)流年:年华。

谓其如流水之易逝。

(6)煎茶:煮茶。

随缘:顺应机缘;任其自然。

【鉴赏】老学庵是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书斋的名字。

“初归誓墓老乡邦,手结茆茨近小江。

”(《庵中晨起书触目》)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辞官返回故里山阴,建起了这个“竹间仅有屋三楹,虽号吾庐实客亭”(《题庵壁》)的书斋,以师旷“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老学庵”。

陆游建成老学庵之后,还是非常兴奋的,于是就在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这也是他首次提到“老学庵”的诗。

老学庵在镜湖之滨,背绕青山,面临碧水,空气新鲜,环境安适。

陆游很喜欢他这个书斋,他在另一首《题庵壁》诗中写道:“万叠青山绕镜湖,数椽最爱野人居。

”但陆游并非闭门读书,不问世事,而是一直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

他的《老学庵》诗写道:“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开编常默识,闭户有余师。

大节艰危见,真心梦寐知。

唐虞无在眼,生世未为迟。

”这与他一生刻苦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相一致。

他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在读书和写作之中度过的。

老学庵成了陆游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说了盖这个老学庵的事情,“架竹苫茆只数椽”是说这个老学庵很小“只数椽”,也很简陋“架竹苫茆”。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沈园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翻译城墙上的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这里我曾经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

她去世已经四十年有余,我连梦里也见不到,沈园的柳树和我一样都老了。

连柳绵都没有了,我已是古稀之年,行将就木,仍然来此凭悼,泪落潸然。

赏析这是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

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

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

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

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

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

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①杜甫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

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

烟尘绕阊阖②,白首壮心违。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

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2021版高考语文总复习集训提升练三十古代诗歌鉴赏(二)(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版高考语文总复习集训提升练三十古代诗歌鉴赏(二)(含解析)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①白居易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注】①长庆二年(822)秋至四年夏,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

政事之余,他喜欢到寺里听听高僧讲经。

这首诗便是写他与“诸客”听讲归来时的感受。

②桡(ráo):船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颔联写诗人归路所见。

一个“重”字写出了饱含雨水的卢橘沉重而低垂。

卢橘硕果累累,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B.第四句写棕榈树高叶大,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树叶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

一个“风”字透出诗人无限的快感。

C.“烟波淡荡摇空碧”,写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寒烟似有似无,碧波共长天一色。

“淡荡”二字写出清爽闲适之情。

D.尾联中前一句“到岸请君回首望”照应诗题中的“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后—句“蓬莱宫在海中央”表达了对蓬莱仙境的无限憧憬。

【解析】选D。

“表达了对蓬莱仙境的无限憧憬”错,应是表达了对孤山寺秀丽风景的赞美之情,诗人是将孤山寺秀丽的风景比作蓬莱仙境。

2.本诗首联写景先后多次转换镜头,层次分明效果显著。

请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写景诗句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先从诗句所写景物来分析,然后概括景物的特点,最后说明景物给诗人内心的感受。

根据理解本诗首联先是写全景:波光漪涟的柳湖。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含解析(4)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含解析(4)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含解析(4)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陆游《题老学庵壁》赏析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马老师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题老学庵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写在书斋墙壁上的诗,书斋的名字是“老学庵”。

“老学庵”是陆游晚年(1190年,绍熙元年后)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边时的书斋的名字。

陆游以《老学庵》为题,写过多首诗作:“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

开编常默识,闭户有余师。

大节艰危见,真心梦寐知。

唐虞元在眼,生世未为迟。

”“穷冬短景苦匆忙,老学庵中日自长。

名誉不如心自肯,文辞终与道相妨。

吾心本自同天地,俗学何知溺秕糠?已与儿曹相约定,勿为
无益费年光。

”并自注:“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

”陆游亦有《老学庵笔记》十卷传世。

诗文中与老学庵相关的信息有“架竹苫茆只数椽”、“一窗”,与诗人在老学庵中的生活相关的信息有“万卷古今消永日”、“少睡眠”、“煎茶扫地”。

能体现老学庵庵名老而好学的寓意的信息有“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少睡眠”。

从这些信息中可以得知,老学庵简陋朴素,诗人在老学庵中以读书度日,并为生民担心忧愁。

首联,上句总写诗人的晚年生活愈加萧条冷落。

愈,有每况愈下的意思,体现出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深深忧虑。

下句写自己的现实处境,这简陋的老学庵使用竹子和茅草建造而成,就连木椽也只有几只。

生活的窘迫和艰难经由老学庵的描写,被从侧面深刻地表现出来。

颔联,是写自己在老学庵的读书生活。

古今经卷典籍可以让世人消磨掉长长的白昼。

坐在小窗前读书,任由流年随着昏晓更迭二远去。

这一联呈现出一幅静态的读书画面,但“消永日”和“送流年”又暗含着时光流逝的动感。

“古今”和“一窗”形成的时空张力,描绘出历史的重重帧帧画面从书斋窗口流过的影像。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诗人沉潜披阅、徘徊吟咏的背影,似乎老
学庵中流逝的时光和涌动的古今,都发生在诗人的方寸之心上。

颈联,上句说太平时代的民众祥和怡乐,没有什么值得忧愁哀叹的。

这是多么讽刺又无奈的奇观。

绍熙元年,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再次进言光宗广开言路、慎独多思,并劝告光宗带头节俭,以尚风化。

由于陆游“喜论恢复”,谏议大夫何澹弹劾陆游之议“不合时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

陆游再次离开京师,悲愤不已,自题住宅为“风月轩”。

在北伐恢复大计无法推行,内政贪腐奢靡严重,百姓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太平民乐”是莫大的讽刺,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仍然一片歌舞升平,没有人为国为民哀愁叹息。

而诗人自己此时已经是“衰老形枯”,面对时局和自身的双重困局,诗人常常是“少睡眠”。

下句从形体和生活的细节入手,把忧国忧民,彻夜难眠的诗人形象凸显出来。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双鬓已先斑”,作于1186年春的《书愤》中的颈联,可以作为此联的有力补充。

尾联,诗人又回到眼前的书斋生活。

处境困窘,没有书童,只得叫来南村跛脚的童子,请他帮忙煎茶打扫。

但他做得怎样,会不会及时做,诗人都无意苛责,一切都随缘罢了。

诗人在《老学庵》中自抒胸怀:“大节艰危见”、“吾心本自同天地”。

君子忧道不忧贫,居无求安,食无求饱。

尤其是在国难家灾的重重逼迫下,诗人哪里有心思过悠闲适意的隐居生活?和《书愤》作于同一年的《临安春雨初霁》中,诗人将这种无奈和不得已表达地委婉曲折:“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彻夜难眠、写字饮茶,都无法排遣深深的国仇家恨,都无法暂时缓解忧心如焚的为国为民情。

但是现实是如此荒唐可笑,他还在京城等待什么呢?还可以在清明节前赶回家。

在《题老学庵壁》这首诗中,诗人真的回到了故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忧心和愁情就能放下了吗?对童子的煎茶扫地的随缘态度,日夜今年读书的生活,都侧面体现诗人的忧愁并未一日暂放,这也正是诗人“少睡眠”的根本原因。

品味此诗,我们能体会到陆游清闲的生活背后重重的心事和对国家、民族、百姓的深深担忧。

也能从这为诗
人身上读出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舍之则藏,用之则行的君子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