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 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用数对确定位置,首先看一下今天的学习目标一、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列和行、理解数对的含义。
2.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二、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题1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同学们,这是四年级二班同学的座位图,你能清晰的标出小军坐在哪里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问题?(小军坐在哪里?)(2)有不同的描述,如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讲述:如果用以前的表示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可以说小军在第四组第三个,或者说小军坐在第三排第四个,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写小军的位置也不同,像类似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方式描述小军的位置,有时不够清楚,非常不便于交流,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准确、简明的描述位置。
2.揭题。
刚才许多同学都知道小军的位置了,那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三、交流共享1.介绍“列”和“行”的知识。
(1)为了上图的观察,更直接一些,我们把这个坐标图简化成平面图。
(2)课件出示下图,帮助学生理解“列”和“行”的知识。
第5行第4行第3行第2行第1行第1列第2列第3列第4列第5列第6列讲述:用一个圆圈表示一个同学座位,用有红色的圆表示小军的位置,并且用列和行这样的名词来代替组或排,通常把竖排叫做列,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往右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组数据,如:5、7、9、12、15,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 学生可能会说,这组数据有5个数,有的大,有的小。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据有大有小,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老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老师出示例题,如:小明5天共卖出45个苹果,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个苹果?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5÷5=9,所以小明平均每天卖出9个苹果。
三、练习1. 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总结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老师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在练习环节,我出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1课时 轴对称(人教版)(共15张PPT)
B 3格 3格 B'
四 课堂小结
1.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 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 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它的对称轴,对折后重合的 点是对应点,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四 课堂小结
2.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四个步骤: ①找到关键点。 ② 数出或量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 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④ 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接各点。
想一想: 1.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2.每条线段应该画多长?
二 探究新知
2
①找到关键点
②数出或量出关键 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在对称轴的另一侧 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④按照所给图形,顺 次连接各点
三 对应练习
做一做
试一试,画出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A 5格
5格 A'
第一步:找到关键点; 第二步:通过数格找到 对称点; 第三步:顺次连线。
7 图形的运动(二 )
第1课时 轴对称
一 情景导入
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 现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
二 探究新知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 对称图形。
中间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二 探究新知
发现:有的图 形只有一条对 称轴,有的图 形有多条对称 轴。
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二 探究新知
1 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1)这幅图是轴对称图形吗? 是
(2)中间的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对称轴
二 探究新知
1 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3)点A和A′在这幅图中是两 个对应点, 它们到对称轴的距 离( 相等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8单元第1课时平均数课时练习
第 1课时均匀数
一、选一选。
1、秃顶强砍树,第一天砍了50 棵,次日、第三天共砍了110 棵,均匀每日砍多少棵?()
A、(50+110)÷ 2
B、(50+110+110)÷ 3
C、(50+110)÷ 3
2、水文监测站在一天的0 点、6 点、 12 点、 18 点,测得的水位高度
分别是 8 米、12 米、7 米、10 米。
请算出这日的均匀水位高度。
()
A、(8+12+7+10)÷4
B、(8+12+7+10)÷( 0+6+12+18)
二、判一判。
1、小明家门前的小河均匀水深 1.1 米,小明身高 1.2 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嬉戏必定安全。
()
2、长青路小学全校师生向汶川地震灾区捐钱,均匀每人捐 5 元。
那么,全校每个师生都必定捐了5元。
()
3、张佳同全体同学的均匀身高是157 厘米,张佳的身高不行能是152厘米。
()
三、下边是某商场昨年7-12 月销售电视机的状况。
月份789101112
数目120135130126141128
均匀每个月销售多少台电视
机?
四、解决问题。
1、熊大做引体向上练习,第一回做了10 次,第二回做了 9 次,他想要三回均匀成绩达到12 次,那么第三回他起码要做几次?
2、秃顶强驾驶汽车从家到丛林,前 2 小时每小时行驶 70 千米,后 3 个小时每小时行驶 65 千米,秃顶强均匀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丽丽在期中考试中语文和英语两门功课的均匀成绩是94 分,数学得了 100 分,丽丽三门功课的均匀成绩是多少分?。
【易错题精讲】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附讲解)
【易错题精讲】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附讲解)【例1】如图,甲、乙、丙三人各集邮票3张、5张和4张,乙给甲()张时,三个人的邮票同样多。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几个不同数据的平均数。
移多补少求平均数时,一般把中间的数作为基数,通过移多的数的多的部分给少的数,达到几个数的同样多。
甲、乙、丙三人各集邮票3张、5张和4张,我们把4张作为基数,从乙的5张中拿出1张给甲,这时三人的邮票张数就同样多了。
解答:1【例2】下面的3个笔筒里,平均每个笔筒可以放几支铅笔?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求平均数,解答时可以利用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的方法来解答。
解答:(6+10+5)÷3=7(支)答:平均每个笔筒可以放7支铅笔。
【例3】五个人踢毽子,丽丽踢了39个,明明踢了28个,华华踢了10个,另外两个人踢的个数比明明少、比华华多。
这五个人踢毽子的平均数应是()。
A.大于10小于28 B.28 C.大于28小于39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平均数的估算,解答时可以利用设数方法,先设另外两人踢的个数,再计算5人的踢毽平均数。
还可以先估算已知3人的平均数范围,再估算5人的平均数范围。
解答:A【例4】英跳绳前3次共跳了87下,后2次跳了78下,这5次跳绳的平均数是( )下。
A 33B 39C 43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平均数。
解答时,需要先求出前3次和后2次挑的总次数和,然后再除以5,就可以求出5次跳的平均数。
列式为(87+78)÷(3+2)=165÷5=33(下)解答:A【例5】把五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平均数是38,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7,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8,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先根据“平均数×个数=总数”分别求出前三个数的总数、后三个数的总数和五个数的总数,进而根据“前三个数的总数+后三个数的总数-五个数的总数=中间的数”进行解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 平均数【教学精品课件】
“平均分”与“平均数”的区别
(1)把12块糖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 得3块糖。
这里的3块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个孩子 实际分得的块数。
(2)4个小孩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有 3块糖。
这里的3块就是平均数,它并不代表每个孩 子一定有3块糖。
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1. 下面是5名同学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 亮 王 波 刘 飞 张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
14
(8+6+9+8+14)÷5 =45÷5 =9(本)
答:平均每人捐了9本。
2.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如下表。
姓名
刘华 李明 高风 陈莉 王兵 张丽
身高∕cm
139
140
135
138
139
137
体重∕kg
34
38
35
身高∕cm
139
140
135
138
体重∕kg
34
38
35
34
(34+38+35+34+36+33)÷6
=210÷6
=35(kg)
王兵 139 36
张丽 137 33
答:他们的平均体重是35kg。
3. 右 面 是 李 红 同 学 记 录 的 一周气温情况,根据记录 填写下表并计算。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34
36
33
请你算出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各是多少。
姓名
刘华 李明 高风 陈莉 王兵 张丽
身高∕cm
139
140
135
138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5篇1.四年级下册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篇一这学期的教研活动快要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学期也即将结束。
今天上午数学组没有课的老师都听了我讲的一节数学课,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现对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一、导入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
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1、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发现规律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学习,让部分优生能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2、简单验证,总结规律。
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13、例题学习,例题拓展,让学生明确两端和两边的概念区别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里我一共借用了课本练习的一道题:一个求车站的个数,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棵数”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求路长时一个个都感动困难重重。
到后来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
看来这样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设计有关,如果再上这种课,我一定要再认真设计教案,已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再好的设计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自我。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新内容。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说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说课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说课稿《平均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的内容。
现在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
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环节:情境导入1、出示课件: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2、师小结: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揭示课题:平均数)第二环节:探求新知1.设置知识冲突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我来到学生中间,叫起一名同学和他比身高,问到如果求我们两人的平均身高用这个方法行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合理安排时间 人教版
第一课时合理安排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合理安排沏茶的工序问题中,学会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解决问题的方案,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解决沏茶这一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用流程图表示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学难点:学会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科育德、习惯培养、学科教学改进建议: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六张工序卡学具准备:六张工序卡纸片、答题纸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一)谈话引入1.同学们,在家里你们通常怎样招待客人?2.沏茶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二)进入情景周末,小明家也来客人了,妈妈请他帮忙烧壶水,沏杯茶(出示主题图)。
怎样安排最合理呢?二、操作交流,研讨时间安排的方案(一)明确要求1.出示信息,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我们该怎样安排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投影出示,明确要求设计要求:(1)在练习纸上独立设计岀沏茶的过程,环节间可借助箭头连接。
(2)写出各环节所用时间,计算出共用的时间。
(3)小组整理出一份合理又省时的沏茶方案。
(一)分组研究1.学生独立设计。
2.小组合作交流沏茶方法,整理小组汇报方案。
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设计方案。
(三)交流研讨1. 小组代表展示、解说设计方案,学生集体观察,预设方案:方案A:洗水壶1分→接水2分→烧水8分→ 沏茶1分洗茶杯2分找茶叶1分1+2+8+1=12(分)方案B:洗水壶1分→接水2分→烧水8分→沏茶1分找茶叶1分洗茶杯2分1+2+8+1=12(分)方案C:师:假如小明一件完成再做下一件事,会用多长时间?洗水壶1分→接水1分→烧水8分→洗茶杯2分→找茶叶1分→沏茶1分1+1+8+2+1+1=14(分)2. 组织交流你认为这些方案中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为什么?3.研讨:我们怎样排列沏茶过程图既美观,又能让大家一眼看出哪些是同时完成的呢?让学生排排序。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1)》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1)》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数的读法和书写方法。
•能熟练快速地读写三位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数的读法和书写方法。
•三位数的认识和书写。
2. 教学难点
•能够快速书写和认读三位数。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数学广角》第1部分。
•学生课前需要复习前几课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口头练习)请学生大声朗读前几课的数字,提高熟练度。
2.(示范展示)教师展示一个三位数,让学生试着读出来。
第二步:讲解
1.(板书示范)在黑板上书写一个三位数,解释每位数的意义。
2.(操练练习)学生自己写下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3.(互动检查)学生相互交换作业,检查对方的书写是否正确。
第三步:练习
1.(学生练习)学生在练习册上做相关练习题。
2.(个别辅导)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四步:总结
1.(概括复习)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2.(提出问题)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知识。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三位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需要更多耐心和细心的指导。
下节课需要更多的复习和巩固。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_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_第1节 平均数
用每队的平均成绩 比较可以吗?
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 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男生队的平均成绩 (19+15+16+20+15)÷5 =85÷5 =17(个) 女生队的平均成绩 (18+20+19+19)÷4 =76÷4 =19(个)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5题。 5.快乐蛋糕店的草莓蛋糕最近5天的销售情 况如下图。
(8+12+11+9+10)÷5 =50÷5 =10(个) 答:明天做10个草莓蛋糕合适。
返回目录
课堂小结 1.把多的塑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 的塑料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2.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
3.(重点题)福娃宝宝学英语。
单词数/个
3.(重点题)福娃宝宝学英语。
算一算,平均每个福娃宝宝学了多少个单词?
(11+19+16+18+16)÷5 =80÷5 =16(个) 答:平均每个福娃宝宝学了16个单词。
返回作业2
4.(探究题)刘叔叔卖水果,第一天卖了 75千克,第二天和第三天平均每天卖72千 克。这三天平均每天卖多少千克?
返回作业2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随 堂 练 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8 6 9 8 14
本数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于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讲解。
2.准备平均数的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求平均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以举例说明,如统计学中的平均数、平均分等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10篇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10篇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1《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课的开始我借助刚刚考试的语文第二单元成绩,比较黄鑫雨小组和张鸣一小组的成绩,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老师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了学生。
引发学生思考,此时比总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一组人数多,一组人数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
揭示本节课的课题。
接下来通过问学生今天是什么日子,给出一个收集废旧塑料瓶情境,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既使学生感悟到数学________于生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将统计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
“哪个组成绩好?还不知道呢?”学生带着悬念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探究合作、展示点拨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在学生请出平均数之后,首先出示简洁明了的学习提示,为学生自主探究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结合学习提示先学。
然后再小组合作学平均数的求法、意义、特征,达成共识。
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面的交流展示做好准备。
学生会画图用圆圈代表塑料瓶,然后用箭头表示移动多的补给另外几个,此时我设问: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他们就得出:移多补少。
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
接下来学生又交流另一种计算的方法(先合再分),并总结出是计算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总数除以总份数。
2023-2024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沏茶问题》说课稿
2023-2024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沏茶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沏茶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沏茶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的优化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停留在理论计算的层面,缺乏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沏茶问题的实际意义,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沏茶问题,学生能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沏茶问题的实际意义,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沏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沏茶问题的实际场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沏茶场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沏茶问题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沏茶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和解决沏茶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案 (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用算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练习册。
3.教辅资料:平均数的例题和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举例法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班级的身高平均数是如何计算的。
第二步:讲解1.准确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第三步:练习1.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配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归纳总结1.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平均数的练习题。
2.思考并整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何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一知识点。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并引入相关拓展知识。
以上即为本次课程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平均数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案 (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教案 (4)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日常问题。
2.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
3.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种集中趋势的表现。
•让学生灵活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8-1 平均数》。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生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让学生回顾上次课学习的内容:什么是平均数,我们为什么要求平均数。
2. 学习新知识•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中间值。
•演示如何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让学生跟随计算。
•给学生布置练习,让他们独立计算不同数据集的平均数。
3. 拓展练习•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平均数来解决,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统计等。
4.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强化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平均数的习题;2.收集家庭成员的身高数据,计算家庭成员的平均身高;3.思考身边哪些事情可以用到平均数来解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帮助他们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情景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应用更复杂的数据集,让学生掌握更多关于平均数的知识和技能。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表格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教学内容】四则运算二、【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措施】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
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观察物体(2)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学习平均数:四年级数学下册8.1教案详解
幼儿园中班美丽楼房主题教案:创意建筑大赛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建筑具有功能美和艺术美,而幼儿时期正是儿童接受各种艺术教育和启蒙的阶段。
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美感,我们特意举办了一次幼儿园中班美丽楼房主题教案:创意建筑大赛。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形式。
2、学习不同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和特点。
3、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丽楼房。
4、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欣赏美。
二、教学内容:1、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形式:通过图片、实物模型和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到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建筑形式,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欧洲的中世纪城堡、美国的摩天大楼、阿拉伯国家的清真寺等等。
可以采用图片比对的方式,让孩子们看到同一个主题的不同建筑风格,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学习不同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和特点:通过介绍与展示不同建筑材料,如混凝土、砖石、石头、木材等,让孩子们了解材料的特点和用途,从而培养他们对不同材料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
3、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丽楼房: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设计自己心目中的美丽楼房,可以让他们通过纸上设计、画画、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基础材料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如纸板、彩笔、剪刀、胶水、蜡笔等等。
4、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欣赏美:通过赏析设计作品、参观实物模型、欣赏美丽建筑的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学会欣赏美、感受美,从而开发自己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听讲和交流法:老师通过课堂讲解和交流,引导幼儿认识建筑和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
2、创造性思维法:通过自由设计和手工制作的方式鼓励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实践操作法:通过在实物模型上进行组合、拼凑和搭建等操作,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了解更深入的建筑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七、教学板书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移多补少 先合后分
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男生队 女生队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组内自查
组长抽查
提出质疑
深入教材
合作交流
知识迁移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过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平均数,复式条形统计图和营养午餐。
学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出示表一:(男女生各一名同学)
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你是怎么知道的?
(19>18)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学)
师:现在哪个队赢了?你怎么知道?(指名学生说是通过计算总成绩知道的)现在男生算你们队的成绩,女生算你们队的成绩。
通过计算得出:70<76(女生队获胜)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
小结:
1. 平均数的意义 :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平均数,平均数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
(1)移多补少法。从多的数量中拿出一部分给少的数量,使它们的数量相等。
(2)公式法。总数量 ÷ 总份数=平均数。
Ⅱ小组合作二次探究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照片和第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总结: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因此可以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或几组同类数据的总体情况。
四、巩固练习
老师巡视
小组讨论2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按评价要求给个人或小组加分
抢答加分环节
抢答评价加分环节
教
学
反
思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叫“先合后分法。”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小,也可能比这个数量大。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二、课前检测
师: 1.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
2. 通过预习单你学到了什么?
3.组内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
三、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Ⅰ.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男生:70÷4=17.5生加入一名同学)
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男生队还有一名队员要加入进来,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比总数男生队获胜,比平均数合理。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
预设教学流程(含评价设计)
设计意图说明
1、情景导入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
问题解决: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_四_级_数学_学科备课活页
第8章(单元)节1课时
课题
平均数
设计者
四级
刘坤垚
课标目标
知识技能:探索简单的数据分析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学思考: 1.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 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教材P92做一做第2题
组内讨论,代表发言,逆时针评价加分
有理有据,先评价后说理,老师指导,给个人加分
五、课堂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生自由讨论并发言。
六、布置作业。
作 业请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第2题、第3题。
预习作业:完成预习单八单元第二课时。
补充作业请完成《典中点》的“应用提升练”和“思维拓展练”习题,具体内容见习题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