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
辩论赛资料——儒家文化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反方)
儒家文化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精神: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学的三个主义: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关于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杜维明称儒学为“哲学的人学”,源远流长的儒家学说从文化发展的的角度而言,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传统,是一种文化伦理精神。
它是具有人文主义特色的以人为伦理主体的文化精神,也代表了一种既入世又超越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它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国哲学的化身。
儒学的理论理系从其特有的伦理角度出发,观察宇宙,体验自身,奠定了儒家文化的主体,也创造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
那么我们联系到“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这个命题时,也就是考察儒学与现代社会的撞击、接轨与发展,考察其中儒学对现代社会的贡献以及在新的条件下对儒学的创造性转化。
从而发挥儒学的社会功能。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盲目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在思维上破除两种实用观点,即政治上的实用观点和经济上的实用观点。
前者表现为为了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在主观上任意褒贬儒家学说及其思想;后者则不看实质,只就表面去看儒家思想与现代经济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不仅肢解了儒家思想的整体,也存在主观杜撰之嫌。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儒学都应有它的位置。
一方面儒学需要参与到现代化的行列中,另一方面现代化的行列也需要儒学的参与。
而儒学与现代社会的相邂逅也曾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协调的过程。
儒学的现代化是一种历史使命。
历史上儒学本身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现代化。
突现儒家人文传统的现代新儒家的崛起,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传统文化之核可演化成社会变革的精神文化之果。
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必须二者是同时站立起来,藉此建立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合一的大生命。
那么由此我们关注在现代社会儒学形形色色遭遇,也就看到了儒学的命运和前途。
一儒家学说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源流无疑是自孔子开始。
孔子继承殷国奴隶制时期的天命观和祖先崇拜,对源于巫术神化的“周礼”,结合氏族血缘的宋法观念作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完善,剔除了原始宗教的虚幻色彩,更多地保留了其中符合血缘、祖先崇拜的礼仪形式和内在含义,并将其广泛推及到日常伦理生活中,使之内在的宗教意识进一步世俗生活化,日常伦理化,从而创立了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变化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学所崇尚的“和为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合观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心与身的关系以及对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稳定、国际和平乃至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兴衰及其原因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
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4.宋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取代。
原因: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精神的支柱。
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
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6.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7.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抨击。
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这就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一儒家与资本主义
一儒家与资本主义19世纪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其名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中提出新教伦理利于资本主义,而儒家思想与现代资本主义不相容的观点,被称为“韦伯命题”。
这个命题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教伦理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生长具有助力;一是儒家思想精神难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融合,对其形成助力。
对于韦伯的这个“命题”,很长时期内人们并未提出异议。
自上个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命题”的有效性开始受到挑战。
进入80年代以后,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意识形态的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快速列车逐渐启动,尤以近20年的快速发展更是令人瞩目。
重新审视东亚各国经济发展与儒家思想影响的关系,成为一种潮流。
于是,欧美学界一些人和“新儒家”学者,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奇迹”命名为“儒家资本主义”或“儒家现代化”,从回应长期流行的“韦伯命题”。
“儒家资本主义”论认为,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大陆最近半个多世纪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或称之为现代化成就),主要得益于儒家文化,因为“是儒家使他们忠于家庭、服从权威、尊敬长者,以及勤奋努力、俭朴自制、互相合作。
如果缺乏这些伦理信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体系、生活规范与社会结构,那么现代化恐怕很难实现。
”(傅佩荣:《儒家与现代化》,见《儒家与现代人生》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34页)一言以蔽之,“儒家资本主义”论认为,儒家思想伦理非但不与资本主义抵牾,而且对资本主义,乃至现代化还有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传统是否能够提供资本主义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马克思终生以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他的观点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根据马克思阐述的资本主义根本特点,它的产生和维持需要三个方面的因素为其“充分必要条件”。
首先,资本主义是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产,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生所需要的充分条件是,“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那你知道儒家文化是如何发展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吧!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
而且,在秦始皇时受到重创,便是所谓的"焚书坑儒"。
再至汉代,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
由于宗经而尊儒,这也是儒家交上好运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为八"(《韩非子》),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传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传经,这便是先秦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先有今文经学为官方经学。
《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末,鲁共王怀孔子宅,欲以广其宫。
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此后,便有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
古文经学家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我注六经",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来阐释文本的意义,这种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据学,到乾嘉时代盛极一时。
今文经学家也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六经注我",借助经典来阐述时代精神或者发挥自已的新见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便是沿着这一路数下来的。
之后古文经学一代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纳今文经学,结束了相争两百年的今古文之争,"郑学"而后延绵。
除汉代今古文经学外,魏晋南北朝时有"南学"与"北学";唐朝又有融"南学"和"北学"于一炉的义疏之学,这便是汉唐经学……至北宋,儒家学者为应付佛老的挑战,便抛开了汉唐儒家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
以直接了当的形式来阐述经典中的义理,讨论人性、人心、天命、理气等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
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在日本企业文化中,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1“以人为本”———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人”都被经营者作为企业的中心,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逐渐形成了.日本著名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把员工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认为“企业即人,成也在人,败也在人”.他自己的经营哲学就是:“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他还曾经说过:“松下先塑造人,后生产电器.”而有“国际经营者”之称的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说得更加直接明了:“使企业得到成功的,既不是理论,更不是什么计划,而是人!”索尼公司的口号则是“要让管理工作去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管理工作”.这些日本企业的管理思想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另外,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只要员工没有过错,就可以在公司里从入职一直工作到退休,而且薪酬和地位也会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得到提高.同时,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和对在职员工的再教育,企业会根据公司的盈利情况,让员工在公司内部或者外部、甚至去国外进行研修,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使其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人为本,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善于发挥和调动他人的积极性巧妙结合,这也是日本企业取得成功的一个奥秘.“以人为本”还有一个体现,那就是日本式的经营方法,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家族式经营方法.日本人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庭”,每个员工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都应该与自己的“家庭”荣辱与共.公司的社交性活动计划通常都排得满满的,表面上说自由参加,实际上是全员参加.公司还会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给全体员工提供福利:从家属补贴、交通费、职务补贴一直到公司住宅、宿舍、住房贷款、借贷的延期偿还、存款、健康保险等,无所不包.毫无疑问,在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下,大多数日本企业的员工都会因此认为,公司的经济稳定就等于自身的稳定,公司的经济发展就等于自身的发展,所以才会愿意为公司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公司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2“以和为贵”———日本企业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把“以和为贵”作为最高的社会价值原则,日本文化将他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仅把“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吸收进来,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将他作为基本准则,并且把它引入到企业文化中去.例如,松下公司的“和亲”、丰田汽车公司的“温情友”、三菱电机公司的“养和精神”等,这些都反映了“以和为贵”的思想“.和能生财”这一观点尤其在现代日本的企业管理中大行其道.在企业内部“,以和为贵”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人和”被广泛运用于员工与员工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即企业内部的团结.日本企业称为“株式会社”,他的意思就是说企业如同一个大家庭,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维持家庭内部的和谐、团结,从而来避免产生家庭内部矛盾.“以和为贵”在日本企业内部被相当重视,从而使企业员工内部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强烈的集团主义意识.松下幸之助认为,一加一等于二这是很显而易见的法则,但是在人与人的'关系调节上,如果编组恰当,一加一的答案可能远远大于二.可如果搭配不合适,一加一很有可能等于零,甚至有可能都会出现负数.所以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是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和调整的一部分,即使发现并解决员工之间的矛盾,从而建立起和谐、融洽、团结的良好关系.最重要的是,“以和为贵”还能改善劳资关系,弱化雇佣与被雇佣意识,使整个企业呈现一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景象,为企业以致整个日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提.3“礼治、德治”———日本企业管理的圣经礼治和德治思想是孔子治国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孔子认为,在治理国家上,行政和刑罚只能使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做坏事,却不会使人有知耻之心,自觉不去做坏事,而用“礼治”来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德治”来教化人们,却能起到行政和刑罚起不到的作用.日本的企业经营者把“礼治”和“德治”思想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管理员工时更多的以用“礼”和“德”来教化、管理员工,尽量不采用严格的管束和处罚的手段,使他们自觉自愿地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尽职尽责的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因此,在招聘员工时,非常注重对员工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入职以后还要对其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教育,在日后的晋升和提拔时,作为主要的选拔标准,就是道德素养.另外,在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中,特别强调统治者的身教,即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日本的企业经营者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各方面都要做员工的表率.而且在与员工交流时非常注意措辞,尽量避免给人留下高高在上的印象.例如著名的东芝公司董事长土光敏夫就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领导,他最崇尚的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主张言教不如身教.他经常深入员工之中,与员工谈心、聊天,认真倾听员工的声音,有时甚至会与员工一起举杯畅饮,把酒言欢,充满了人情味.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深深打动员工,使员工都乐意为公司效劳,极大调动了员工们的积极性.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更是日本企业经营者的行动指南和商务圣经,在我国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日本许多有名的企业家,如涩泽荣一、伊藤淳二、北尾吉孝等,都把《论语》作为自己为人处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南.尤其是被称为“日本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也被称为“儒家资本主义的代表”,他将《论语》作为第一经营哲学,并在自己的著作《论语与算盘》中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就是“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当然,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并不是无条件地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地、批判性地继承,并将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部分发扬光大.在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共同构筑的“日本式经营”学说中,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思想的特征,并特别强调儒家思想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分析研究日本企业文化时,一定要先认真研读我国的儒家经典,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的渊源1.儒家文化的引进:日本引进儒教始于律令时代,大量经书随着遣隋史,遣唐使的往来流入日本,加之留学生,留学僧的学成归国及中国大陆名人,名僧的东渡,儒家思想经过诠释和吸收逐渐日本本土化了。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学说的批评
题目: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学说的批评学院:建筑城规学院专业:建筑学班级:建筑122学号:xxxxxxxx学生姓名:xxxx因为不是文科专业,关于新文化运动以及儒家学说,我肯定有许多学术上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就谈一谈我对它的看法和理解。
要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儒家学说的批评,就要清楚批评的原因,我先从儒家学说的起源说起。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一、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二、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三、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四、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作为一个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每一个建筑都是有其时代性和社会性的。
同样,我觉得学说流派也是一样的。
我从我的角度分析一下儒学的起源与发展。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礼乐崩坏,社会动荡,人民没办法好好地生活。
孔子看到了这个现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广大人民内心对于安定的生活也有深刻的期盼,于是,儒学就孕育而生了。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
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
孔子之后儒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要说孟子了,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到了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之中。
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他是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守仁、王阳明。
儒家的特征主要有五点:
一、以孔子为思想领袖。
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三、在思想上讲究“仁、义、礼”,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
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即所谓“尽性知命”,这就是儒家的“性与天道之学”,认为应该“先修心再修身”。
到了五四时期,时人发愤于国之积弱,诟龟呼天。一批深受西学影响又急欲救亡图强的激进青年,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以来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运动”。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
在“文革”时期,儒学遭到最惨重的打击。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争”、“批林批孔”的“文革”运动,使儒学历经空前的厄运。亿万人民(其中不乏文育工作者)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国的大地上,就这样使儒学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
其影响一直绵延至今。经五四、文革后的儒家所有学说,似乎全是恶名昭著,不屑一提。甚至于一些人一听说是“儒学”、“孔孟之道”,就怒斥为“腐儒”、“孔老二”,神经紧张地似拉上弓弦的箭矢,不分青天红皂白大加诋毁。
新儒家谱系及其理论
新儒家谱系及其理论一、新儒家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1921年学衡社的成立及1922年学衡杂志的创刊,以纯学术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国文化的精粹,同时也引发了新儒家哲学思辨的兴起。
新儒家之所以“新”,如方东美所说:“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学,以建立新儒学”。
牟宗三说:“凡是愿意以平正的心怀,承认人类理性的价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东西(包括哲学思想、观念系统、主义学说、政经活动……),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
”当代新儒家的共通点是一方面致力对儒、释、道三家作出新的诠释及应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学思想融会在中国传统智慧之内,从而肯定中国传统哲学也可发展出民主与科学等现代思。
二、新儒学理论新儒家的学说被称之为“新儒学”,它是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
新儒家号称是接着宋明理学来讲的,他们所重视的是儒家的心性之学,把它看作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和开发现代科学与民主事业的根据。
新儒家的学说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文化哲学,他们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本性和优越性,认为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到程、朱、陆、王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道统”;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儒家人文主义,它是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统一;儒家的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和核心;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西方文化吸纳和会通。
新儒学的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如下六个要点:(一)继承了宋明理学的本体论,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合德”的宇宙本体论,它把天地生生之德与人性内在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内外合用的政治思想、诚明能合的人生修养、知行合体的社会实践哲学。
这种哲学避免了西方哲学中那种本体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对立,达到了所谓“体用不二”的高度。
高考历史重点专题复习 儒家思想的演变和认识
高考历史重点专题复习儒家思想的演变和认识一.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主X“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维护周“礼”,主X贵贱有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X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他还主X“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和暴民.主X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但在战国纷争的时代,其主X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而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3)秦朝时期受压制:有些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X,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4)西汉时期享“独尊”: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因而获得“独尊”地位,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 宋朝时期形成理学: 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6)明末清初遭批判:明清时期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揭露道学的虚伪。
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论儒学的国际影响儒家学说不但攸关中国之命运,也影响到了外部世界。
特别是东亚地区,有史学家把中国和周边一些国家称为‘儒家文化圈’,它们似乎有着共同的滞进、落後,以至挨打的漫长经历;然而儒学却在日本维新改革中发生过一种与众不同的奇特功能。
至于西方,十八世纪儒家思想远涉重洋,对欧洲民主启蒙以至辩法思想的形成,曾经有过正面启发或触媒作用,一度备受颂扬,但随即被贬为无用之物,弃之唯恐不及。
透过种种矛盾错乱现象,求解儒学国际影响的实质,首要之举恐怕在于真伪之辨。
在这里,我们将孔孟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顺应“性与天道”,旨在“肯定人欲,引上正道”,倡导以仁学为核心的济世学说称为真版儒学。
就大本大源而言,仁学首先确认人类源自生物本能的利己私心天经地义的正当性。
私心(人欲)既是人类谋求进取的原动力,但又很容易发展为自私(贪欲),驱动灵性能力,导致非灵性生物所不能为的伦理意义上的罪恶。
为了善处私心,真版儒学绝不主张压抑甚至否定私心;孔孟之道提倡的是私心升华,弘扬利他的爱心(公心),制约与导引私心,实现“两心调谐”化,形成一种两心联合操控万物之灵特秉创造性思维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的优化机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通过利他达到无上高明无比优越的利己效果,人类社会遂可“致中和”,“与天地参”,经由“小康”臻“大同”焉。
孔子以後三百余年,西汉武帝(公元前156-87年)在董仲舒协同策划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面上看来,儒学被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和精神支柱,实则借孔子令名,偷梁换柱,精心篡改,重新塑造儒学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超级愚民工具,一种非常有利于专制君主体制超稳定永世其昌的“政教合一”、“崇公抑私”、“大公无私”型社会控制论。
儒学伪化至宋明理学而登峰造极。
特别是朱熹(1130-1200)的“朱子之学”,以舍我其谁的後儒道统自居,变本加厉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化控制中华精神生活以来,此儒非那儒,极度压抑人类灵性创造能力,阻碍社会发展进步,与真版儒学本义完全背道而驰了。
中国儒家思想的兴衰历程原因分析及历史启示
1.中国儒家思想的兴衰历程原因分析及历史启示一.原因分析:(儒学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盛世,也曾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冲击。
在这几千年的沧海浮沉中,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中流砥柱。
儒学在春秋时期由孔子创办,之后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各家的思想来发展自己。
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家思想遭到破坏。
在汉朝儒家第一次走向辉煌,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家学派走了下坡路,尽管儒学的正统地位仍保持着,但已失去了垄断地位,就在宋朝建立伊始,儒家学者们抓住这一统一的机会,最终使儒学发展到了顶峰,这就是宋明理学的功绩。
晚清时期,对于宋明理学进行批判,当时的哲学家,思想家对于理学的空谈不感兴趣,主张实学,务实入世,儒学在此陷入衰微。
在五四运动之后,儒家的思想彻底被废弃。
科学,民主的思想进入中国。
注意:要是短简答题就写,论文就不写。
(一).古代儒家思想兴衰历程及原因分析1.儒学在战国初期虽有所发展,但并未广泛流行。
从孔子到荀子历经了300年。
在整个过程之中儒学并不是官方学说,儒学一直处在百家争鸣的大环境之中。
1.首先,儒家大师们提出的理论只是由下而上的改革的愿望,而并非由统治者决定的由上而下的选择。
这样它就必然不会以统治阶级的道德为基础。
这样它与统治者、与朝代的联系就不是很紧密了。
2.其次,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若写论文就分点论述)2.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马克思主义对儒学和道学的哲学质疑和启示性意见
马克思主义对儒学和道学的哲学质疑和启示性意见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儒学和道学都是重要的学派,也对中国文化传承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但是,自从19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进入中国后,对儒学和道学的哲学质疑和启示性意见也开始兴起。
一、马克思主义对儒学的哲学质疑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而儒家思想则不仅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也强调家族和个人的私有和利益。
由此,马克思主义对儒家思想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质疑。
首先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爱”和“博爱”。
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爱”是建立在社会等级和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由个人对于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利益的考虑而决定的。
而真正的人道主义应该是建立在无阶级社会基础之上的普遍的人类情感和道德标准。
其次是儒家思想的“天命”和“君权神权”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在维护统治者的合法性和权威,加强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而无论是国家权力还是宗教神权,都应受到批判和反思,并在无阶级社会中消失。
此外,马克思主义也对儒家思想中强调“中庸之道”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观点提出质疑。
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扼杀了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忽视了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道学的哲学质疑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更加强调自然和宇宙的本原,反对人为干预和控制。
然而,马克思主义仍对道家思想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质疑。
首先是道家思想中强调的“无为而治”和“无为而无不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将民众置于被动和被支配的地位,为统治者的专断和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而真正的社会管理应该是建立在民主和人民自主基础之上的。
其次是道家思想中关于“无自我”和“无欲”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忽视了人的个性和自由意志,使人过于安于墨守成规和消极抗拒社会变革。
此外,马克思主义也对道家思想中的“道”和“名”进行了质疑。
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难以清晰地界定概念,也容易引发思想误导。
余英时与“儒家资本主义”思潮
“ 儒家资本 主义” 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传统解释东亚经济增长的思潮 , 它援引韦伯关于新教 伦理引发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论 , 认为儒家伦理促进了经济发展 , 成就了战后的“ 东亚奇迹” 。它
作 为“ 文化论 ” 与“ , 制度论 ” 构成 解释 “ 东亚 奇迹 ” 的两 大理论 ①。
在“ 儒家资本主义” 思潮的流传过程中, 著名华人历史学家余英时一直被视为其 中最有代 表 性 的持论者 , 量论述 , 引用 了余 英 时 的著 述 。然 而余 英 时屡 次声 明 , 并不 简 单地 认 同 大 都 他 “ 儒家文化促进现代化” 而实际上 , , 余英时关于“ 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 这一主题 的探讨 , 层次 上要比流行的“ 儒家资本主义” 思潮所涵盖 的丰富得多。但是 , 这一事实仍然不影 响学界把他
—
卜 一—卜 -— 一—卜 一—卜 -— 卜 卜
摘
要 : 余英 时一直被认 为“ 家资本主义” 儒 思潮最有代表性 的持 论者之一 , 而他对 中国近世 宗教伦
理与商人精神的研究, 也在这种理解之 中被反 对者认 为研 究 了一 个假 问题 。实际上余英 时与流行的“ 家资 儒 本主义” 思潮在方 法论上有不 小的歧 异 , 他们理解 的“ 史解释 的限度” 完全不 同的 。从这种歧异 中我们可 历 是 以窥见“ 家资本 主义” 儒 思潮流传中的一 个根本 问题 : 只有“ 史哲学” 历 而缺乏历 史实证。
现代精神” 的启发下 , 于同样视域下观察中国及东亚历史 的实际走 向。例如可 以提问: 在中国 的宗教中, 有没有一种思想观念, 与新教的“ 前定论” 有所类同, 又有所差异 ; 西方新教徒在此世 与彼世之间, 内心感到无 比紧张和焦虑 , 中国文化虽然此世与彼世之间的关系与西方大异 , 但 是否也存在紧张和焦虑?这类紧张和焦虑又表现为何种方式?等等 。 在这样的提问方式 中, 韦伯理论仅仅 只是引起思考的一个 由头, 提问牢扣中国历史实际, 而西方历史只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参照 。提出这样 的主张, 源于余英 时所秉持 的一个深层历史 观念 : 中西文化之间有着根本性质 的差异。出于这一认识 , 余英时认为在中国研究上进行韦伯 式的提问 , 必须根据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另行设计。而“ 儒家资本主义” 提出的那类问题 , 都含 有一个前提假设 , 即西方现代社会是东西方每一个社会所必经的历史阶段 , 于是儒家伦理可以
儒家德治思想缺陷解读【精选】
儒家德治思想缺陷解读儒家德治思想缺陷解读儒家的德治思路,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具有民主主义色彩,在维护中华民族的稳定统一,求治求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其优秀成分在现在和将来仍将继续发挥作用。
但儒家的德治思想也有重大的缺陷,它停留在民本主义的阶段,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动乱,不能避免王朝的衰亡。
在我国历代各种治国思路中,德治思想提出最早,论述最多,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
德治思想是儒家学派的最基本的主张,也可看成儒家学派的代名词。
儒家思想的主题:强调道德教化,修身为本,以德治国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德字在先秦的《尚书·尧典》中即已出现。
原文讲:“曰若稽古,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俊德”即美德。
能把高尚美好的品德发扬光大,就能使九族以内的人亲密团结,百姓安乐,万国友好,社会就会变得和善。
在这里,明德的功能是使社会和谐。
自此以后,“德”就成为重要的政治与伦理概念。
儒家之所以将夏商周三代之治作为后世效法的王道典范,颂扬备至,就因为三代是“至德之世”。
自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敬德保民”的治国思路,中华民族便逐渐形成了重德治教化的传统。
殷朝灭亡后,周初统治者在深刻总结其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明德慎罚”、“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开德治之先河。
提出德治思想体系、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鼻祖孔子。
他有几句名言,可视为德治思想的圭臬。
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总之,在孔子看来,强力和刑罚是对人力的征服,德则是对人心的征服。
从长远来看道德比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更为管用。
用法制禁令来治理民众,用刑罚迫使他们就范,民众虽然因害怕惩处而可以避免犯罪,但不知犯罪是耻辱;一旦法制禁令存在漏洞,或者刑罚有所松弛,民众还是会作奸犯科的。
如果用道德指导教化他们,用礼仪来约束规范他们,民众就会明白犯罪是行恶,而自觉地纠正行为,这样就不会轻易犯罪了。
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演变及认识
浅谈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演变及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渊而巨大的影响,在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所传的不外乎《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也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
但儒家思想对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影响是那么深刻,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资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之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学习和研究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演变及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无疑对现实有重大的意义。
一、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非常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经济上“公田”逐渐变为“私田”。
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王室衰落,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
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逐渐打破。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了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
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
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
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
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影响很大,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基本上可以分为七个时期。
1.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这和儒家的思想主张关系很大。
社会学论文题目
社会学论文题目-社会学论文选题会学系毕业生论文题目1.2.解读大学校园的“大负翁”现象3.青少年偶像崇拜偏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4.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策研究5.某某城市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6.某某农村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7.以一个具体团体为例,分析团体领导的技巧8.网络社会问题及控制9.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10.浅析内蒙古城镇失业问题及对策10.浅析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11.浅析呼和浩特市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2.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探讨13.浅析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14.浅析大学生创业情况15.浅谈某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16.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研究17.单亲家庭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其应对措施18.社会互动视角下的“超女”现象解析19.浅谈某地区儿童福利问题20.某某地区流动人口实证研究1、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2、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分析3、择业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4、我区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5、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研究6、大学生网络交往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7、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8、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9、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证研究10、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11、高校学生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化研究12、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13、电视媒体对蒙古族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研究14、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制度的实践与反思15、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16、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社会学研究17、大学生诚信认知及行为的调查与思考18、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的成因及其应对19、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及实践态度影响因素研究20、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构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实践过程中的互动关系2、农村老年妇女社会保障调查研究3、农村结婚消费观念变迁研究4、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农村人际关系问题研究5、社会结构变迁视野下的农民生育观念6、论社会资本对农村老年群体精神支持的影响:X村个案研究7、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8、退耕还草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9、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困境及其超越10、土地征用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11、我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历程与实践反思12、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乡村社会13、农村贫困的文化因素研究14、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农民参与问题研究15、社会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研究16、农民养老意识变迁研究17、社会网络、人力资本与农民工职业流动间的关系问题探讨18、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19、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认同研究20、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研究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内蒙古××旗(镇、村)为例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内蒙古××旗(镇、村)为例3.农村医疗服务现状分析——内蒙古××旗(镇、村)为例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知的调查——内蒙古××旗(镇、村)为例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对农民的影响——内蒙古××旗(镇、村)为例7.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探讨8.内蒙古××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调查与思考9.贫困农村男青年的婚姻问题——内蒙古××旗(镇、村)为例10.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为例11.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调查与思考——××××为例12.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为例13.农民工子女健康社会化问题的思考14.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生活状况研究——××××旗(镇、村)为例15.农民外出务工与农村社会发展问题——××××旗(镇、村)为例16.空巢家庭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村为例17.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18.论民政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合作”契机19.农村未婚女青年婚嫁恋观的调查与思考——××××村为例20.大学生网络交往调查与思考——××××为例1.××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2.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3.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模式研究4.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资金管理问题研究5.中国社会保障资金所有者权益保障问题研究6.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研究7.单亲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研究8.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9.内蒙古地区贫困及不平等问题研究10.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12.对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1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14.我区城市反贫困问题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15. 我区医疗保险运行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包头市为例(赤峰、鄂尔多斯)16. “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17.无障碍设施在呼和浩特地区建设利用的跟踪调查18.城市女性就业状况研究;19.生态移民与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关系研究——以地区为例实证研究20.鄂尔多斯地区贫富悬殊现状研究1、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比较研究;2、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3、生态学视野中的内蒙古农牧区城镇化建设;4、中国农村隔代抚养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影响;5、社会工作者对我国大学生自杀的预防;6、浅谈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叮叮小文库7、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对策和建议;8、城市老年群体的非婚同居现象研究;9、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研究;10、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的社会学研究;11、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12、当代城市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分析;1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14、我国现阶段家庭暴力的原因及整治方法初步探析;15、当代青年信仰缺失原因浅析;16、浅谈城市大龄失业人员社区就业的问题与对策;17、社会工作职业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可;18、浅谈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19、内蒙古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过程的路径与策略;20、旅游业发展对我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1.呼和浩特市贫困家庭与社会救助研究2.呼和浩特市贫困居民家庭个案研究3.呼和浩特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研究4.牧区社会变迁背景下的牧民社会心理变化研究5.内蒙古地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6.内蒙古地区贫困大学生幸福感研究7.内蒙古地区蒙汉族大学生幸福感对比研究8.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职业枯竭感调查研究9.内蒙古地区医护人员职业枯竭感调查研究10.呼和浩特市地区企业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研究11.呼和浩特市地区企业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研究12.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研究13.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学研究14.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状况调查研究15.内蒙古地区蒙汉族大学生心理调节方式对比研究叮叮小文库16.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心理自助状况研究17.心理咨询中的移情现象研究18.对“同理心”的解读与阐释19.社会民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20.内蒙古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素质调查研究学生论文题目1,我区婚姻家庭冲突的表现和解决策略2,我区高校单亲家庭大学生现状研究3,对我区婚姻家庭中夫妻冲突—“精神暴力”的研究4,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趋势研究5,社会工作在我区的本土化研究6,社会转型时期我区的社会工作7,我区社会工作者的道德操守与伦理研究8,我区专业社会工作现状研究9,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研究10,我区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成因分析1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伦理研究12,社会转型期和谐高校的建构13,我区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13,社会工作中慈善事业问题研究14,婚姻、家庭道德研究15,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公正研究16,对我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17,大学生生命德育审美建构18,也谈风险社会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19,也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20,教育公平的真实障碍与现实途径1.呼和浩特市大学生考研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2.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兼职状况研究3.社会学视角下的宠物功能诌议4.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偿献血与社会道德重建的关联研究5.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身份认同研究6.符号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研究与实践7.城市居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互动关系初探8.试论社区工作引入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要性9. 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解决途径初析10.村级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分析11.解读听证会体制下居民参与的膨胀与缺失12.城乡居民对社会养老方式接纳程度的地区比较研究13.城市居民参与节能环保的动力机制研究14.高校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初探15.利益博弈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寻根16.从汶川大地震看民间组织在社会应急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17. 网络虚拟生活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剖析18.传统观念下实现男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路径探析19.传统养老文化对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20.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途径探讨1、中国个案社会工作本土化思考2、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研究3、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及面对的挑战4、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与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以……为例5、心理咨询与个案工作的有机结合6、社会工作的实务中心理咨询与个案工作的区别与结合7、家庭治疗方法在青少年个案工作中的应用8、个案工作在城市贫困者救助中的介入策略9、关于我国目前灾后危机干预及社会工作介入状况研究10、玛丽·里士满个案工作思想研究11、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探究12、罗杰斯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研究13、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研究14、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研究15、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研究16、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贡献与局限研究17、个案社会工作的优势及适用人群、适用领域研究18、个案社会工作在促进青少年成长方面的作用及其实施方法研究19、个案工作过程中的专业伦理研究20、个案工作中的移情现象研究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职业女性生涯发展研究论我国工伤保障制度网络隐私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研究社会保障市场化改革的国际考察试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美、新、智三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兼论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朋辈影响青少年滥用软性药物的因素我国电视广告女性歧视问题初探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事务管理的政府行为研究日本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西安老年人居住环境空间需求研究工业化与中国养老金制度论我国失业及其治理对策西安市高校老年教师居住问题研究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下岗与失业:中国特色的失业现象探讨》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中美城市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新来港青少年社交节的困境与解困网络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变革——双向导向型社区管理模式的确立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整合机制探讨城市社区自治研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的研究——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为个案广州居民社会规范的探讨胜东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研究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居委会重塑探析非营利组织在社区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以苏州三元、府前社区非营利组织为个案城市老龄化社区建设探析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期中的利益矛盾与整合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与公共政策制定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群体研究论费孝通的系统思想——基于系统哲学和系统科学的一个尝试性研究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与社会稳定——九十年代桂林市的个案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论社会在稳态中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时代历史主体活动与社会规律的统一论纲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架构论社会关系资源在城市反贫困中的运用推进中的苏州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关于工业园区(湖西社区)、全阊区典型调查的分析论中国的市民社会:历史考察与现实建构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角度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西部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研究台湾高山族聚落形态的研究理想问题的人学思索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市场经济与个性解放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西南一个水库移民区的故事现代化进程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解放新论对城市环境形象规划的初步探讨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中国化人、文化、社会的互动——对陈序经“全盘西化”论的一种文化哲学述评生态城市研究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社会变迁中的苏南农村性别分工研究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试析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传统与嬗变:地方社会转型中的宗族与民间信仰——以闽西客家桂龙乡为例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就业率影响及政策研究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转轨与转型期经济交易的资源与费用分析网上公关初探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一现代人文精神建构论纲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生态城市系统管理研究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社会系统发展论纲要城市文明社区创建问题探讨农村迷信与农村社会展——广西资源县迷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村妇女发展研究全球化、知识经济与中关村学习机制的形成论城市本质小传统场域中东西文明的汇聚——阳朔西街的文化互动与文化传承信任、契约及其规制——转型期中国企业间信任关系及结构重组研究人间胜境的文化变迁——兴坪镇渔村的人文资源与文化传承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及其效应——现代化视野中的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草坪潜经村的风土民情与社会变迁话语分析与商务谈判广告语言创意与社会文化心理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论公关语言及其语用策略试论黑格尔费尔巴哈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创生的逻辑关联当代中国村级治理变迁研究中国农村阶级层分化与税费制度改革语言在谈判中的作用——威胁促进高新区发展的社会控制研究网络人际交往探微我国城市变革中的街道社区管理组织重构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与社区人的建设转型期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以家庭为公层单位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城市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论社区建设中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以武汉市江汉社区建设实验为例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城市职能结构类型及优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大众传播媒介对苏南农村闲暇生活变化的影响济南市城市社区类型划分及管理模式研究现代化背景下的村落宗族现象透析——以安徽省陈阁村为中心社会转型期政治社会化有效性研究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研究大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网络聊天:第三种公共交际方式吉林省农民外出对求非农活动的村级研究关于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整合研究——社区整合的理论建构与机制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探析苏南村民自治的考察——对村民权利虚化的分析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进程关系研究——对泰州市黄桥、戴南、新桥、溱潼四镇的实证分析探索中国城市管理之路——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社区人口管理转型研究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对策农村社区精英与村民再组织——皖西大别山区石村的观察与思考沈阳市社区建设的思路及其对策研究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械理集结探讨——苏州工业园区湖西社区个案分析网络组织的兴起——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网络化关系研究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试析市场经济变革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研究对中国旧城更新中社会公平问题的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绩效管理——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沪东教会为例文化变迁视野下的公民文化——一种政治文化的思考第二家庭——家族企业的人类学研究中国现阶段农村上地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社区:福利的新型依托——城市社区福利的尝试性制度创建国家法与民间规则的互动——对河北农村社区“私了”现象的分析农民现代性的现状及其获得途径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农村法治化进程——对丰宁黑山嘴镇农民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对兰州市安宁区水村、孔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变迁中的治理理念及中国实践分析西北农村地区回簇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三甲集镇上集村为例非正式制度与乡村制度变迁研究——五里树实地研究乡村社区人际信任研究——以旧沟、赵家沟村为例北京胡同的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以什刹海风景区为中心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非营利组织及其价格机制研究论网络交往实践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对炎方苗生育文化的教育人类学解读关系资源的占有、使用与农民的阶层分化——安徽两村实地调查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冲突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社会视角:“部市村庄”都市化发展问题研究中韩谈判手之间文化差异西方社会化研究的新拓展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秩序论促进城市社区空间邻里环境塑造村级社区带头人:农村企业家人力资本形成分析城市贫困化问题研究农地制度变革过程中农民的态度分析——对湖北和浙江地区农民及农户的调查湖北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计会学研究——对宜昌市两大农村社区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实证研究文化休克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观叮叮小文库血缘宗族村落建筑——丁村的聚居形态研究成都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颜村家庭养老研究——理性选择视野下的老人对P与L/G的权衡太极拳群体的社会网和社区养老研究女性无法抗拒的黑洞——解读社会的“性别认同”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工作——家庭平衡问题”研究互联网网上聊天中的人际知觉的研究成功老龄化毕业控制理论研究:控制策略、自尊与生活满意度智慧显义理论研究:成年人生活规划能力及其评价“特困人口医疗救助”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评价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关于中国人社会化模式的一项教育社会学研究肥东县春节返乡农民工日常生活考察当代中国女性从属地位的根源和出路探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夫妻平等地位研究皖南山区宗族聚居型农村社区家庭养老模式变迁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平地女性与山地女性——大理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下女性地位的变迁职业能力倾向量表EAS的修订社会转型与HIV高危险行为:甘肃戒毒所的调查与研究女性主义的后现代转向日本老龄化问题及春对策研究——兼论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论个性化消费与企业营销文化的关系中国地方公益基金会的项目运作——以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个案探讨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模式的建立婚姻家庭和谐论当今中国农村妇女自杀问题初探转型时期我国农民养老问题探析同性恋合理性研究休闲、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休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视角单亲家庭子女人际交往——互动特征分析计算机黑客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网络发展与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社区为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及应用系统的开发论促进城市老龄人口政治社会化论人类性别观的现代转向市场化取向的社会福利观重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甘井子区青年社会地位与作用的调查分析银行危机的社会学解释青少年与黑恶势力犯罪问题研究社会变革中女职工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发展当代文化变迁与青少年社会化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青年网络犯罪防控体系研究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状况与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反封建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也产生了几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影响我国。
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纵向线索梳理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封建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
文化上,“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聚徒讲学之风大盛,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诸子百家”出现。
代表及其影响:诸子百家的代表,主要包括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翟和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
它还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开创了思辩、讨论的学术风气,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政治主张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礼(周礼)约束自己。
战国时儒学初步发展。
孟子思想主要内容是“兴王道”,行“仁政”,倡言“民贵君轻”。
荀子则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民众的作用。
先秦儒学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和学派,太重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现实,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亲睐,甚至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毁灭性打击。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学说;依据天人感应说,揉合法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理论;依据“阳尊阴卑”思想,提出将封建等级制度神圣化的“三纲五常”说。
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
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摘要】: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是解释战后东亚经济兴起的理论之一。
其引述韦伯理论,认为儒家传统伦理促进经济发展,成就了日本、四小龙等“东亚奇迹”。
该学说曾经与“亚洲价值”论、“东方式经营”、“儒商”等论调声息共同,相互援引,流行一时,并引起激烈争论。
但其支持者中,随声附和的不少,其感情的认同甚于理性的反思,浮泛的比附多于谨慎的论证,使该学说整体上缺乏严谨的理论建构,持论不够质实,仅仅停留在假说阶段;反对者则多转而把东亚成功归因于制度因素。
然而“制度论”与“文化论”只是立论角度不同,本身并不矛盾,所以反对者的“体系外的驳论”,仍无助于揭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理论内部的不足,相反造成论辩双方的话语错位,没有形成针锋相对的有效论战。
正反两方看似分歧很大,其实抑扬同样都有所失当,又合谋霸占了反思的空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儒家资本主义学说阵营应对失措,“东亚模式”也受到学界质疑。
所以,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亚洲的问题,也暴露了亚洲研究的问题。
而东亚的剧起和顿挫,也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历史高点去反思。
经过金融危机,儒家资本主义“思潮”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可以在一定的距离外考察它了。
“儒家资本主义”其实是一系列相关联的“亚洲论述”中的一种。
这些论述中,“东亚奇迹”、“东亚模式”、“亚洲价值观”、“儒商”以及“新儒家”等,分别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领域,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
唯独“儒家资本主义”,参与其中讨论的人不少,而把它本身作为对象来研究的论著则基本上还没有。
本论文拟对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作史的回顾,从学术史的角度,出乎其外,作研究之研究。
本论文第一章将回顾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历史,介绍其代表人物与著作的观点。
“日本文化特殊论”、“日本经营论”等从文化上解释日本成功的论说是该学说的滥觞;西方学者赫尔曼·康恩、麦克法科尔、彼得·柏格最早提出了该学说的一些主张;金耀基、杜维明、余英时海外华人学者则被认为是该学说代表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
【摘要】: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是解释战后东亚经济兴起的理论之一。
其引述韦伯理论,认为儒家传统伦理促进经济发展,成就了日本、四小龙等“东亚奇迹”。
该学说曾经与“亚洲价值”论、“东方式经营”、“儒商”等论调声息共同,相互援引,流行一时,并引起激烈争论。
但其支持者中,随声附和的不少,其感情的认同甚于理性的反思,浮泛的比附多于谨慎的论证,使该学说整体上缺乏严谨的理论建构,持论不够质实,仅仅停留在假说阶段;反对者则多转而把东亚成功归因于制度因素。
然而“制度论”与“文化论”只是立论角度不同,本身并不矛盾,所以反对者的“体系外的驳论”,仍无助于揭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理论内部的不足,相反造成论辩双方的话语错位,没有形成针锋相对的有效论战。
正反两方看似分歧很大,其实抑扬同样都有所失当,又合谋霸占了反思的空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儒家资本主义学说阵营应对失措,“东亚模式”也受到学界质疑。
所以,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亚洲的问题,也暴露了亚洲研究的问题。
而东亚的剧起和顿挫,也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历史高点去反思。
经过金融危机,儒家资本主义“思潮”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可以在一定的距离外考察它了。
“儒家资本主义”其实是一系列相关联的“亚洲论述”中的一种。
这些论述中,“东亚奇迹”、“东亚模式”、“亚洲价值观”、“儒商”以及“新儒家”等,分别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领域,都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
唯独“儒家资本主义”,参与其中讨论的人不少,而把它本身作
为对象来研究的论著则基本上还没有。
本论文拟对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作史的回顾,从学术史的角度,出乎其外,作研究之研究。
本论文第一章将回顾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历史,介绍其代表人物与著作的观点。
“日本文化特殊论”、“日本经营论”等从文化上解释日本成功的论说是该学说的滥觞;西方学者赫尔曼·康恩、麦克法科尔、彼得·柏格最早提出了该学说的一些主张;金耀基、杜维明、余英时海外华人学者则被认为是该学说代表人物。
本章还回顾了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思潮化”及最终退潮的历程,并把亚洲金融危机当作一个“学术事变”,用来考察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应变机制,反思这个名噪一时的学说逐渐沉寂的原因。
“思潮化”了的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其学理与价值,构成了一对矛盾。
本论文第二章、第三章将考察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学理逻辑;第四章、第五章将考察儒家资本主义学说蕴含的价值问题。
第二章回顾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理论来源“韦伯命题”—这个儒家资本主义论既奉为圭桌又试图超越,而被另外一些人视为子虚乌有的聚讼纷纷的命题—在学术史中的各种不同存在。
从学术史的新视角,提出“韦伯命题”从无到有、又经过三次变奏的假说。
本文认为“韦伯命题”在韦伯本人那里有一个发展过程;到美国学者帕森斯、贝拉师徒那里,又是一变;到了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拿韦伯理论来解释东亚经济发展,就不无比附之嫌了。
本章通过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与韦伯学说的比较,说明了为何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没有韦伯理论有说服力的原因。
第三章在第二章对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论证逻辑做史的回溯后,以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一个基本的分论点:“勤俭论”为分析对象,介
入学说的内部论证结构。
“勤检论”主张:传统儒家的“勤俭”伦理,促进了二战后东亚经济的发展。
“勤俭论”是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各种分论点中最具说服力的一个,本身是比较准确的。
这能使我们排除一些干扰,把它与韦伯理论的置于相对真空中,考察两者的关系。
通过对“勤检论”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没能充分考量“伦理”文化因素与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因而无法提供东亚经济增长的有效解释模式。
第四章分两个层次,首先分析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本身蕴含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诉求”的紧张:其后视界从平面移至纵向,从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发展史,考察价值因素如何构成其流行的基础。
第五章在第四章通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价值问题后,选择一个价值主题词:“亚洲论述”,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价值背景。
本文认为,东西方的“人—我”对视与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边缘”格局,是产生“亚洲论述”背后的权力支配结构。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就是以此种价值图谱为背景。
花落春仍在。
“儒家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过去了,作为一个“学说”,它却依然有其一定价值,需要继承清理。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对“文化与现代化”的大话题,提供了可贵的探索,在学术史上当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02
【目录】:内容提要5-7ABSTRACT7-10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使用授权声明10-11历史篇11-48一、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简史11-48第一节、”儒家资本主义”释名11-14第二节、日本成功的文化解释14-18第三节、“东亚奇迹”的文化解释18-401、西方学者18-232、海外华人学者23-40第四节、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思潮化”40-461、学术与思潮40-412、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从假说到思潮41-423、亚洲金融危机与儒家资本主义“思潮”的退潮42-46第五节、本课题的价值与方法46-48逻辑篇48-103二、从“韦伯命题”到儒家资本主义学说48-88第一节、韦伯的“韦伯命题”49-671、早期韦伯?晚期韦伯?49-55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发生学的因果研究55-643、世界宗教比较社会学--类型化比较研究64-67第二节、美国韦伯:柏森斯和贝拉67-781、韦伯的“帕森斯化”67-732、贝拉:《德川宗教》--从韦伯到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中点73-78第三节、东亚韦伯: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与韦伯理论的比较78-881、核心论题78-792、设问的起点79-833、论证的内部逻辑83-88三、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举证方法--以勤俭论为例88-103第一节、“勤俭论”概要88-90第二节、新教“勤俭”与儒教“勤俭”90-94第三节、禁欲主义与神秘主义94-96第四节、勤俭伦理与制度变迁96-103价值篇103-161四、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事实与价值103-135第一节、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价值追求103-1101、韦伯的精神分裂103-1052、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价值中立
与价值诉求105-1083、“儒家促进资本主义”与“儒家救疗资本主义”108-110第二节、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传播的价值基础110-1351、日本文化特殊论的价值背景110-1152、西方人的“东方香格里拉”情结115-1173、海外华人学者的“客家”心态117-1194、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在大陆流行的背景色--“文化热”、“国学热”119-1295、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在大陆流行的背景色--大陆学界对韦伯的受容129-135五、儒家资本主义学说与亚洲论述135-161第一节、“亚洲论述”的历史136-1551、实质“亚洲”的传统基础:“华夷世界体系”及其思想后果136-1382、自西而东的“亚洲”138-1423、亚洲观的近代转换142-1474、近代“亚洲”:地域主义和“抵御”主义147-155第二节、“亚洲论述”的价值纠葛155-1611、“中心--边缘”的换移156-1582、“人--我”的对视:“东方主义”与自我“东方主义”158-161参考书目161-170后记170-17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