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刺激—反应理论

合集下载

斯金纳刺激反应式学习

斯金纳刺激反应式学习

一、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是同英国的联想主义一脉相承的。

其代表人物有桑代克(E.L.Thorndike),斯金纳(B.F.Skinner)等。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桑代克是联结论的创始人,从事心理学研究长达40余年。

他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被西方心理学界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联结说的基本观点桑代克先后用猫、狗、鱼等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创立了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

他用猫做实验,把饿猫放在特制的笼中,笼外放着鱼或肉。

猫急于出笼,乱砸乱撞,做出笼的尝试,偶然碰到门闩,猫出而得食,接着重复进行上述实验,猫的错误动作会减少。

如此反复实验下去,猫的错误动作和出笼时间逐渐减少。

用曲线形式表示出来,就是猫的学习曲线。

(见图3-1)根据多次实验,他得出的结论是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所谓联结,是指某种情境(即刺激)仅能引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引起其他反应。

联结的公式是:S→R。

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

他把这种联结看作是行为的基本单元。

反应的联结有先天的和习得的两种,前者主要是本能,后者主要是习惯。

由于他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经过多次尝试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后人称这种理论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

桑代克认为,他的学习理论不但适用于动物,也适用于人类。

如果说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一点不同的话,那就是前者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有意识的分析和选择,而后者在尝试过程中则是盲目的、无意识的。

2.桑代克的学习定律桑代克把学习定律分为主律和副律。

主律有三条: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副律也叫学习原则,共有五条:多重反应原则、心向制约原则、选择反应原则、类化原则和联想交替原则。

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状态。

在有准备的状态下,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得到传导就会引起满意;另一种是准备好传导而得不到传导,就会引起烦恼。

刺激反应理论的原理

刺激反应理论的原理

刺激反应理论的原理刺激反应理论(Stimulus-Response Theory)是心理学上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对特定刺激做出的反应。

该理论主要由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豪斯·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在20世纪中期提出,被视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

刺激反应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并在特定刺激的作用下做出相应的反应。

斯金纳强调个体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的结果,而与内在的心理或思维过程无关。

他认为,给定特定刺激后,个体会通过各种方式产生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被操作的反应”。

刺激反应理论的核心原理是“刺激——反应——强化”的三个要素。

在这个过程中,刺激是引起个体行为的事件或条件,反应是个体为了应对特定刺激而做出的行为,而强化则是指在反应后带来了积极结果或后果,从而增加了该反应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

斯金纳的刺激反应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控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来塑造和改变。

他提出了一种实验方法,称为“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操作条件反射训练,来研究和改变它们的行为。

这种方法强调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强化对于塑造和维持行为的重要作用。

刺激反应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

正向强化是指在个体给出期望的反应后,提供积极的奖励或后果,从而增加该反应的概率。

例如,当一个人给予其他人赞美或奖励时,这就是一种正向强化,会增加该人表达赞美的可能性。

负向强化则是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一种特定行为的发生概率。

例如,当一个人遇到不愉快的情况时,他可能会选择逃避这种情况,以减轻不愉快的感受。

刺激反应理论还包含了“惩罚”的概念,即在个体给出不符合预期的反应后,提供不愉快的后果或惩罚,以减少该反应的概率。

例如,当一个人犯规时,可能会受到惩罚,以减少他再次犯规的可能性。

继续教育讲座

继续教育讲座

现代学习理论与因材施教
照建构主义看来,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 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是并不意味 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更为重要的是,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 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 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 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 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 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 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现代学习理论与因材施教
四、加涅认知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1916— )美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被公认为当今 美国第一流的教育心理学家和学习实验心理学家。他的理 论代表现代认知派学习观的一个新动向、新发展。 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复杂而多样的,简单的低级学习 是复杂高级学习的基础。他把学习分为八个层次,即:① 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词语联想 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原理学习;⑧解决问 题的学习。他指出每一类学习中蕴藏着前一类的学习。同 时加涅也提出构成一个人学习行为的八个有机联系系统( 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
现代学习理论与因材施教
建构主义理论的片面性:
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注重分析和抽象, 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且有其合理性的。全盘否定它 ,同样会犯以偏概全,以特殊代替一般的错误,会引起教 学上的混乱。提倡情境性教学,力主具体和真实,但由此 而反对抽象和概括,认为进行抽象的训练是没有用的也是 片面的。

培训理论 刺激反应理论

培训理论  刺激反应理论

刺激反应理论的应用分析摘要:刺激反应理论属于行为主义反应理论,通过刺激因素对人的思想、行为或理念加以刺激,产生反应(新的行为)或加强某种理想反应,来改变事物的后果。

它在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方面有很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刺激反应理论行为强化应用正文:1、刺激反应理论的的提出及发展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是同英国的联结主义一脉相承的。

其代表人物有桑代克(E.L.Thorndike),斯金纳(B.F.Skinner)等。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所指的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后来华生行为主义学派所主张的刺激——反应行为联结,就是桑代克的联结主义为蓝本的,其基本假定是“行为时有规律和被决定的”。

此外,他的效果率对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思想影响很深,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就是以他的效果率为基础。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被西方心理学界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所谓联结,是指某种情境(即刺激)仅能引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引起其他反应。

联结的公式是:S→R。

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

他把这种联结看作是行为的基本单元。

反应的联结有先天的和习得的两种,前者主要是本能,后者主要是习惯。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强化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程度就增加。

”强化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他认为,学习的变化和行为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要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就必须控制强化。

斯金纳在《强化的时间安排》一书中,运用“斯金纳箱”实验(如图)。

揭示出动物操作反应同学习的安排之间的许多规律性问题,如间歇强化比连续强化效果好,变化率的强化效果更好。

2、刺激反应理论的应用分析2.1刺激反应理论综述2.1.1刺激反应理论概念刺激-反应理论主要指行为主义反应理论。

行为主义反应理论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学习论题库

学习论题库

学习论题库绪论(名词解释)学习:指有机体因经验而发生的行为、能力及心理倾向较为持久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行为。

简答一成熟与学习成熟是指发展上的,解剖学上的,生理学上的变化,这些特征建立在遗传特征的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长和发展的,就好象是由遗传事先预定的方案的自然展开,这些内在的发展顺序和形式是不受外部力量影响的。

如婴儿走路、说话。

对于某种学习任务,学习者的成熟水平在达到某一最低限度之前,是不可能完成的。

(双生子爬梯试验)简答二怎样更好的理解学习一有机体包括人和动物;学习是后天的,区别本能与成熟;学习包括外显学习以及潜伏学习;暂时的变化不是学习(如疲劳心情不好导致的变化);变化包括好的变化也包含坏的变化,如学到打架骂人。

二学习产生的标志:行为、能力、心理倾向的变化三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是相对持久的。

四学习是因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非先天的,区别于本能与成熟)第一章早期的刺激—反应理论(名词解释)试误说: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条件作用:由条件刺激取代无条件刺激,从而建立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结。

简答一桑代克的三大主律准备律: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

这就是他所谓的准备律。

换言之,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己作好准备有关练习律:是指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效果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是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再现。

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是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

”简答二桑代克的贡献与评价贡献:1.桑代克是第一个进行动物实验的人,.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第一个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早期学习理论中行为派与认知派的主要观点和

早期学习理论中行为派与认知派的主要观点和

早期学习理论中行为派与认知派的主要观点和早期学习理论中行为派与认知派的主要观点和分歧00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条件的各种学说。

早期学习理论的争论主要涉及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条件。

围绕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条件的争论,早期学习理论分为行为派(或联想主义派)和认知派。

一、行为派持行为观或联想主义观的心理学家主张,学习是刺激和反应建立联系的过程。

刺激呈现方式、反应后的强化以及重复练习的数量等是影响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系的主要因素。

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

(一)、华生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早期行为主义,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二)、桑代克的观点("联结说")桑代克做了许多动物学习的实验,提出了联结主义的试误说。

他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形成许多联结"。

他这里所讲的"联结"是指学习者对情境所引起的反应,他认为这种反应是学习者在情境中经过不断地舍弃错误和改正错误的结果。

桑代克的试误说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1)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一定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学习者对某个情境所作的反应(可用公式S-R表示,其中S为刺激或情境,R为反应)。

(2)学习是在尝试与错误中进行的,在重复的尝试中,错误反应逐渐摒除,正确反应逐渐增强,最后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联结,获得成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名词解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行为主义主要观点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一)华生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二)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

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

第二节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多拉德和米勒——两位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多拉德于1931年获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米勒1935年获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

两人在耶鲁工作期间有许多的合作。

他们的理论把赫尔的学习理论、精神分析论、人类社会学观点、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的产物。

主要思想见著作:《挫折和攻击》(1939)《社会学习和模仿》(1941)《人格和心理治疗——关于学习、思维、文化的分析》(1950)一、学习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许多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

它们可以是与生俱来的,如干渴、疼痛、性、排泄等,它们叫做原生内驱力,又称一级内驱力,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与否;也可以是后天习得的,叫做二级内驱力,如焦虑、成就、荣誉、金钱等。

它们可以是内部的,如饥饿、恐惧等;也可以是外部的,如炎热、吵闹等。

正如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一切行为的基础,是所有行为的原动力一样,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一级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基石,是所有习得的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

二级内驱力则一般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但它们也和一级内驱力具有同等程度的动力作用。

很显然,内驱力是一个动机概念,是人格的能量源泉。

作为内驱力的刺激强度越大,内驱力越强烈,动机也越强烈。

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

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

线索决定有机体在内驱力的驱动下于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

线索可以是内在的,如对上一次去某餐馆的路线的记忆;也可以是外在的,如前面的交通指示灯的颜色。

任何一个刺激,只要有机体能把它与其他刺激辨别开来,它就有可能成为线索。

反应是有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比如,一个饥饿(内驱力)的人,看见一个餐馆(线索),就会发动前去就餐(反应)的行为,这个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饥饿(吃饱)或降低饥饿的程度(充饥)。

在斯金纳的理论中,反应都是外显的,而在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论中,反应既可能是外显的动作或行为,也可能是内部的心理活动,如思维、计划和推理等。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五单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复习提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五单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
无条件刺激引起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引起条件反应
学习的实质:无条件刺激物与条件刺激物的配对而引起条件反射的过程
学习五大定律:
习得律
消退律
泛化律
分化律
高级条件作用
2.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创始人、奠基人
行为主义原则:心理学内容是行为,不是意识
3.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
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的心理学家
学习的实质:通过尝试错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学习三大定律:
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练习律: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越牢固
效果律:行为反应后果会增强或削弱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4.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彻底的行为主义者
学习理论核心部分是强化原理
条件反射分为两类:应答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学说
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映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
积极强化:通过呈现积极刺激来增强反应出现的概率
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或减少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的概率
惩罚: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率下降
最佳强化安排方式:在学习最初时使用连续强化,然后使用固定间隔强化,最后使用变化比例强化
程序教学原则:
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的刺激——反应理论

斯金纳的刺激——反应理论

斯金纳(1904~)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曾担任美国印第安大学、哈佛大学的教授。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影响下,于1937年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1954年,程序教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递进达到学习目标,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

根据当时的教学现状,斯金纳认为,使用教学机器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因而许多人开始对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感兴趣,立志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巴甫洛夫(1849~1936)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

他曾担任俄国科学院院士。

1904年,由于他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与食物不同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唾液分泌,这就导致了他对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对条件反射的研究。

他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研究,他的条件反射学说被公认为是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的理论。

其主要著作有《消化腺机能讲义》、《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二十年实验》、《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等。

2、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

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

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

”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例如:一定频率的节拍器声响(条件刺激CS)与肉粉(无条件刺激US)多次结合,原先只由肉粉(US)引起狗的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应UR),现在节拍器单独出现可以引起类似的唾液分泌反应(CR)。

刺激-反应理论(现企)

刺激-反应理论(现企)

斯金纳刺激-反应理论按经典的条件作用学说,让一个中性刺激伴随着另一个已知会产生某一反应的刺激连续重复呈现,直至单凭那个中性刺激就能诱发这种反应,新的刺激--反应(S--R)联结就形成了。

也就是说,新刺激替代了原刺激,例如,在著名的巴普洛夫实验(前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每天在喂狗之前在狗旁边摇铃铛,由于狗进食的时候会流口水,所以久而久之就把铃声和进食联系起来,形成了“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的条件反射。

)中,铃声替代了肉丸引起狗流口水。

刺激替代现象在人身上也时有发生,例如在课堂讲课时,当教师转向黑板时,学生就会拿起笔来准备作笔记,虽然“转身”动作本身并非引起“做笔记”这一反应的原始刺激。

然而,在经典的条件作用下建立的联结属随意性的学习行为,这种学习模式对于人类学习没有多大帮助,反而往往造成误会。

研究学习行为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学习行为。

为此,斯金纳设计了一种特殊的仪器,即一个阴暗的隔音箱——斯金纳箱,箱子里有一个开关(用白鼠为被试对象,就用一根杠杆或一块木板;若以鸽子为被试对象,就用一个键盘)。

开关连接着箱外的一个记录系统,用线条方式准确地记录动物“按”或“啄”的次数与时间,如图2-3所示。

斯金纳早期通常使用白鼠来作试验,后来大多以鸽子为被试对象。

在实验时,并不是动物每一次按杠杆或啄键盘后都给喂食,食物的释放方式由实验者决定。

除此之外,实验者还可以控制灯光、声音、电击、温度与湿度等。

斯金纳在用白鼠和鸽子作为被试进行研究,放在“斯金纳箱”中饥饿的白鼠起先是因偶然的压杆动作获得食物,多次尝试后,它学会了主动压杆以获取食物。

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某个刺激情景中的自发性反应,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形成操作学习。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1)斯金纳把条件作用的学习历程分为两类,即“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

学习理论(刺激反映论)

学习理论(刺激反映论)

第一节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
副律三:联结转移律 【总情境不变,反应可以在相近条件下表现出来。 有机体已习得的对一组刺激的反应,可以逐渐转换成 对一组新的刺激的反应。具体的做法是:先在刺激情 境中加上一些新的刺激成分,然后减去原来的刺激成 分,直到只需新的刺激,完全没有原来刺激时也能唤 起这种反应为止。】 副律四:类化反应律 【在新情境中出现与最类似情境中的反应,即迁 移的原理。或称“类推”的原则。当有机体对新的刺 激情境作出反应时,这种反应往往是与他(它)在以 往类似情境中习得的反应像类似的。】
第一节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
猫的学习实验: 问题箱→尝试与错误 【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入设有打开门闩装置 的迷箱,迷箱外有一盘食物。在猫第一次偶然打开门 闩逃出迷箱之后,又将它放回迷箱,进行下一轮尝试。 “逃出—放回”如此重复多次。研究发现:猫初进笼 时,其动作是紊乱的,偶然踏到机关,门自动开启, 因而得到外面的食物。以后重复练习之后,发现猫在 笼中的紊乱动作,随重复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而踏到机关的动作则逐渐增多,最后达到入箱后就能 打开笼门逃出。桑代克记下猫每次逃出迷箱所需要的 时间,发现经过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 间越来越少,以至到了最后,猫一进迷箱,就能打开 门闩,跑出迷箱,获得食物。】
第二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第二节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第二节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三、主要观点 后人在他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学习理论: (1)习得律:通过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可引起条件反射。 (2)消退律: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多次重复而不伴随无 条件刺激(如肉),条件反射逐渐消弱直至消失的过程。条件 反射的消退是一种主动的抑制过程,但条件反射可自发恢复, 自发恢复的生理基础是抑制的解除。 (3)泛化)律:某一种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就可以由类似于原来 条件刺激的刺激引发。 (4)辨别律:当条件作用过程开始时,有机体需要辨别相关刺激 与无关刺激。通过辨别学习,有机体有选择地对某些刺激作出 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作出反应。辨别是与泛化相反的过程。 (5)高级条件作用律:巴甫洛夫在实验中发现,可以用其他各种 刺激来替代原来的条件刺激,以唤起已确定的那种条件反射, 换言之,原来的条件刺激可以在后来的尝试中起无条件刺激的 作用。 有机体对替代原来刺激的另一种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 的过程,也就是高级条件作用的过程。

刺激-反应理论

刺激-反应理论

刺激-反应理论刺激-反应理论,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基人华生(John B.Watson,1878—1958)20世纪初期在巴甫洛夫(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1849—1936)条件反射实验的影响下,提出“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又称为“行为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理论认为人类的复杂行为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刺激和反应。

而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的反应。

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对刺激做出散乱、无组织、无条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的过程。

代表人物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

华生(J.B.Wa-tson,1878—1895)为其主要代表人物。

华生认为心理学属自然科学的范畴,其研究对象为人和动物的行为,而行为的基本因素是刺激和反应。

并且认为一切心理学问题都能纳入刺激和反应的规范之中,还提出S—R (刺激→反应)的基本公式。

因此,在他看来,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行为的习得与改变,是经验的积累。

主要内容刺激反应论认为,环境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激发儿童行为的刺激,并决定他的行为。

若是控制了刺激,就可以塑造人们的行为,确定儿童的心理发展。

因此,华生强调环境和训练的力量,他甚至声称:“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按自己的愿望培养,我保证把他们培养成我选择的任何特定的类型——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领袖甚至乞丐和小偷。

不拘他的祖先的天才、嗜好、脾气、能力、职业和种族如何。

”刺激反应论强调儿童行为的发展是经过后天学习而形成和改变的。

并认为儿童学习行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形成条件反射。

由于形成条件反射时,某些行为受到奖励,而其他行为则受到惩罚。

因此,儿童就学会了新的行为方式。

二是观察和模仿。

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获得新的行为方式。

至于儿童如何学习复杂的行为,刺激反应论则认为有必要将示范、教导、奖励和惩罚结合起来。

刺激反应论采用客观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为西方心理学家所称颂。

第六章 行为主义倾向学习理论

第六章 行为主义倾向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情境
基本观点
(一)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 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 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 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 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 • 例如:一定频率的节拍器声响(条件刺激CS)与 肉粉(无条件刺激US)多次结合,原先只由肉粉 (US)引起狗的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应UR),现 在节拍器单独出现可以引起类似的唾液分泌反应 (CR)。也就是说当CS—CR之间形成了巩固的 联系时,学习出现了。
2. 学习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学习的目标是怎样实现的?(强调过程)
3. 学习有哪些规律和条件?
学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
• 学习理论的分类 1.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 作用,以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 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 ,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 惯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五、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 桑代克(1874—1949)曾担任过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师范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联结理论的首创者 。他从1896年起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后 又研究了人类的学习及其测量方法。出版了《人 类的学习》、《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等著作。
桑代克迷笼示意图
(一)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 桑代克指出:学习即联结。所谓联结,指的是某 种情境仅能引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唤起其它反应 的倾向。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 联结,二者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不需要任何 中介因素。 • 学习(联结)的公式可写为:“S → R”。

%83理资料——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83理资料——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介绍—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论)发表日期:2010年8月18日有420位读者读过此文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论)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这是一种行为主义的理论.理论内容:1、华生的主要观点:心理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研究动物行为的结果,可以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人类一切行为的构成要素都只是反应,或多种反应的组合。

反应多数是在环境中由刺激—反应的联结形成的。

2、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行为只是刺激和反应。

看见、听见和感觉到的东西是刺激,说出的话是反应。

3、刺激—反应的哲学基础是洛克的白板论,强调后天经验的重要性。

认为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学会某种语言就是在后天环境中养成某种习惯,儿童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的刺激(成人语言)他们通过模仿做出反应,如果反应正确就会得到强化,一定的刺激和相应的反应多次重复就成为习惯从而学会语言。

对刺激-反应论的评价:“刺激-反应论”虽然受到很多批评,但并非一无是处,有很多合理成分。

它所说的儿童学习语言的模仿、强化,都是有道理的。

要掌握语言也的确必须养成一定的习惯。

总的说来,刺激-反应论可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某些现象。

但用这种理论不能全部解释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积极意义:儿童最先学会接触最多的那种语言(假定他处于多语环境)。

儿童常因观察、模仿成人和同伴的话语而获得快乐。

模仿确实是儿童习得语言的重要手段。

词语与反复出现的语境之间的联系确实能使儿童理解语义。

儿童最初习得的词语很可能就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建立的。

在语言教育中,巧妙地使用示范,练习与评价(强化)等方法,对儿童达到语言目标有积极的意义。

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水平(缺乏语言交际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要比正常儿童推迟一年多)。

不足:言语行为十分复杂,既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也有很多难于观察、测量心理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动物行为,不能只用“刺激-反应”来解释。

巴甫洛夫与华生

巴甫洛夫与华生

早起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曹婧一、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一)简介巴甫洛夫(1849-1936)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

伊凡·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实验)。

狗的实验•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只在有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二)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学习的实质条件反射的建立学习的过程学习是在两刺激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学习规律和条件1习得律消退律2泛化律辨别律3高级条件作用律1 习得律与消退律:(1)习得律: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食物)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流唾液)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在条件作用获得的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

实验结果表明,无条件刺激在条件刺激出现之后的0.5秒时呈现、确立条件反射的效果最好。

(2)消退律: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多次重复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射逐渐削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但是,条件反射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这一习惯再也没有了。

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条件反射会自发恢复,但这种恢复不能达到原来的强度。

2泛化律与辨别律(1)泛化律:某一种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就可以由类似于原来条件刺激的刺激引发。

巴甫洛夫发现,有机体在开始时一般都以同样的方式对与原来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反应。

(例:华生的“小艾伯特”的实验)(2)辨别律:当条件作用过程开始时,有机体需要辨别相关刺激与无关刺激。

通过辨别学习,有机体有选择的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做出反应。

注意: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相反的的过程。

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辨别)则是对事物差异的反应。

3高级条件作用律巴甫洛夫在实验中发现,可以用其他各种刺激来替代原来的条件刺激,以唤起已确立的那种条件反射。

02 第一章 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02 第一章 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2.效果律 例如,迷宫是一个刺激,小鸡在迷宫中会 作出多种行为反应,但大多数反应都不能 帮助它们逃出迷宫,而另一些行为则使它 们得以逃脱并得到食物。因此,小鸡就记 住了这些有效的行为,将迷宫这个刺激和 这些有效的行为联系起来了。以后,一进 迷宫,它们就知道作出什么反应。 猫要是逃出迷箱后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 励,那么猫就不会再试图跑出迷箱了。
桑代克实验中五只猫的学习曲线—由慢到快。
联结说的提出



迷笼试验的数据表明,所有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 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 动物可以有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人从动物进化 而来,人的心理与动物相比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 已 由此,桑代克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 学习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 成的。 这样,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联结说。
条 件 作 用 前
重 复 作 用 中 作 用 后
1 无条件刺激(UCS)
(食物)
无条件反应(UCR) (流口水)
引起注意但无唾液反应 【本无关系】
2 条件刺激(CS)
(铃声) 条件刺激(CS) (铃声) 无条件刺激(UCS) 3 (食物) 【已有关系】 条件刺激(CS) 4 (铃声) 【新建关系】

附律(又称学习的原则)P36


1.多重反应律:某一反应不能导致令人满意的结 果时,将进行另外的反应,直到有一种反应最终 导致满意的结果为止。 2.心向或意向(定势律):学习者自身条件影响 联结的形成。 3.选择性反应律:对情境中的某些因素进行选择 性反应。 4.同化(类推)律:在新情境中出现与最类似情 境中的反应。 5.联想性转换律:逐渐的变化情境中的刺激,直 至使反应与新情境形成联结。
第一节 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将会发生怎样的反应,或者已知反应后,能够指出有效刺 激的性质 在 S ~R 学习中,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时直接 接受反馈 (强化),即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而
完成学习
华生与雷纳(Watson and Rayner,1920)进 行了一项称之为"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的实验。
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把他训练成 为一个医生,或律师,或艺术家,或商界领袖,甚至也可以训
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小偷。”(1930)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强化是学习的主要过程 强调了教育与环境的作用
The End
环境的作用
儿童的行为发展完全取决于环境和教育。由于S~R,从 刺激到反应是直接的,无中间环节 儿童在学习行为或行为获得过程中完全是被动的,相当
于一架只会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机器。
“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 世界里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
出一个,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
人类学习方式
• 形成动物学习中所发生的联结
• 形成含有观念的联结
• 分析或抽象
• 选择性思维或推理
学习率
• 准备率 • 效果率
• 练习率
启示
不断尝试错误,不断学习 激发动机,培养学生兴趣
及时表扬鼓励,帮助学生成功
适当练习,巩固学生知识
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
小艾伯特是日托中心的一个健康、正常的幼儿,当时他只 有11个月又5天。条件刺激是一只小白鼠。小艾伯特最初的反 应是好奇。他看着它,似乎想用手去触摸它。无条件刺激是用 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的声音。这显然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声音, 因为小艾伯特的无条件反应是惊怕、摔倒、哭闹和爬开。在白 鼠与敲击钢轨的声音一起出现3次后,光是白鼠就会引起害怕 和防御的行为反应。在6次条件作用后,小艾伯特见到白鼠时 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在小艾伯特1岁又21天时,华生进行 了一系列泛化测验,即在小艾伯特面前呈现小白兔、小白狗和 白色裘皮大衣等。在每一种情况下,小艾伯特都表现出一种很 强的情绪反应。
约翰·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
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 行为,主张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 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S( 刺激) ~ R ( 反应 )原理
反应是有特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
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以便人们在已知刺激后,能预
早期刺激—反应理论
桑代克、华生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 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
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
创始人。
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1949
人和动物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 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将从众多尝试性反应中得以保 留,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 之间形成联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