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

合集下载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人格: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人格的基本特性:人格的整体性:指人格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方面密切联系。

①人格的稳定性: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②人格的复杂性:指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种,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这种一点都不专业的感觉是什么鬼……orz)③人格的独特性: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第二章人格研究与评测一,人格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寻求研究深度) 相关研究(寻求研究广度) 实验研究(寻求因果关系)二,人格测评:测评资料的类型:自我报告资料(S-data),观察者报告资料(O—data),测验资料(T-data),生活史资料(L—data)获取S-data的途径:(1)访谈,(2)由个体定期记录和汇报所发生的事件,(3)人格问卷,(4)投射测验人格问卷是最常用的方法。

问卷可以是非结构化的开放式问卷,也可以是结构化的问卷。

结构式问卷比开放式问卷使用的更多,它的反应选项是给定的,常见的形式还有多点评定。

投射测验是向被试提供一些没有组织的刺激,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中自由的表现他的反应。

投射测验的特点:(1)刺激材料没有明确的结构和固定的意义,被试有广泛自由的反应方式。

(2)测量目标具有隐蔽性,被试不知道他的反应如何解释,减少了伪装的可能.第三章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个体心理学1,人格结构:共同特质特质个人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特质: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它可以使一个人对多项外在和内在刺激在机能上等值.共同特质:指的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只有个人特质才是真实的特质,共同特质只是为了测定复杂的人格特质而抽取出来的概念。

首要特质:是个体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人格特质,最能代表人格的特点,在个人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人格心理学 多拉德和米勒资料

人格心理学 多拉德和米勒资料

早期性教育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应该让儿童及早学会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行为。,因此应 对儿童进行早期性教育。因为儿童对性观念和性活动的恐惧和过分的羞耻 感却是在童年期学会的。
愤怒----焦虑冲突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做事,但是由于和 父母的规定与管教相违背,因而可能产生挫折感,另外,兄弟姐妹之间的 冲突和争吵也会使儿童受挫而生气。之后就会产生一些攻击性的观念和行 为。但是由于害怕父母的的反对和处罚,因而产生焦虑。
02
智力高,能力强的人
03
社会地位,等级较高的人
04
各领域的权威专家
第四节
理论应用
Table of Contents
1
2
早期教育
多拉德和米勒赞同弗洛伊德关 于早期童年经验对成人人格发 展的重要影响作用的观点。他 们认为儿童最初六年的经验对 其成年后的人格发展具有深远 的影响。
早期教育
Table of Contents
这时如果父母管教严宽适度,就能引导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和降低焦 虑;而如果父母的管教过于严格,当儿童表现愤怒和攻击性行为时,给以 责备或惩罚,就可能使儿童今后压抑这些行为,但是,这样做是不适当的, 因为某些愤怒能力似乎是 积极的人生所需要的,并且有利于人格的健全发 展。
神经症的形成与治疗
多拉德和米勒倾向于用学 习理论来解释。他们认为 不仅正常行为是习得的。 而且适应不良行为也是习 得的。而且适应不良行为 也是习得的。且二者的学 习理论完全一样。
01 喂食情境
大小便训练 02
03
早期的性教 育
愤怒--焦虑冲突 04
喂食情境
饥饿是婴儿最早体验到的强烈的内驱力之一。儿童 如何应对这些刺激及其反应结果,将成为他在成人 期应对其他驱力的模板。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1)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1)

心理(mind) :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形态。

是在有机体演化的一定水平上出现的。

最初出现的心理现象是简单的感觉。

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随着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感觉逐渐分化和复杂化,并山此出现了知觉、记忆、思维的萌芽等。

人的心理是有机体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在劳动和语言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与动物心理有质的区别,具有自觉的能动性,并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

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

过去事件表现为记忆经验,现在事件表现为全部映象、体验、智力活动等,未来事件表现为意图、目的、幻想等。

既有意识性,也有无意识性。

可以有条作地区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感觉、知觉、表象、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意志等届于心理过程,是心理的动态方面;情绪过程中的激情状态和心境状态等属于心理状态;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特点则属于心理特征,是心理的比较稳定的方面。

心理活动(mental activity) :通过大脑神经生理过程进行的信息识别、编码、存储、提取和运用的过程。

亦即大脑高级神经活动产生关于外界事物映象和意义的过程。

心理活动通常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三者在统一的心理活动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根据心理活动受主观控制情况,又可分为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后者又称自动的心理活动。

意识的心理活动有二个特点:(1)能用言语的形式将完成活动的过程描述出来;(2)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3)能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一般来说,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高级心理活动是有意识的。

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特点是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进行自觉调节和有效控制。

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心理内容(mental content):心理活动的具体对象。

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认知活动的内容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均为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活动的内容。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强化理论溯源强化导向的理论,早期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勒的模仿论。

后来,出现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扩大了强化理论对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解释范围和深度。

从学习角度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欧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多年来采用的视角. 学习理论是一种强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20世纪初,学习理论流行,并成为行为主义的基础。

后来,赫尔、斯金纳、米勒、多拉德,将其运用到社会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班杜拉将其应用范围扩大,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在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方面取得重大成功.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一)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二)强化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三)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和多拉德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强化理论的评价: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解释外表行为,而忽视解释主观心理状态.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四、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成功mile

成功mile

新行为主义学者——尼尔·米勒卢美意090414123教育系2009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摘要:尼尔·米勒(ler)是赫尔派新行为主义的重要代表。

在严格坚持赫尔新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上,他与约翰·多拉德(T.Dollard)对赫尔的学习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提出学习的四个基本因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并且在1941年,与多拉德最早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他还对脑内中枢动机过程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对身心医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字:尼尔·米勒新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一、生平简介尼尔·米勒(Neal Miller, 1909-2002)1909年8月3日生于威斯康星州的密尔奥奇,先后于1927年获华盛顿大学理学士学位,1932年获斯坦福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35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不久,米勒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会的一名成员访问欧洲。

访欧期间,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学生、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家海因茨·哈特曼(Heinz Hartman)的精神分析法。

1936-1941年间,米勒先后担任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的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

1942-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米勒任职于空军的研究部门。

在那里,他目睹了许多战争恐怖症的情形。

1946年,他回到耶鲁任职,直至1966年。

此后,米勒转任洛克菲勒大学心理学教授、生理心理学实验室主任,继续致力于以严密的科学方法研究诸如冲突、语言和潜意识机制等人类经验较为主观的部分,突破了赫尔行为主义在这些方面所设置的障碍。

此后,米勒还对生物反馈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研究,近年仍不时有论文问世。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多拉德和米勒在耶鲁大学共事长达30年。

米勒先是赫尔的学生,继之成为赫尔的同事,多拉德与赫尔并无师承关系,但他是赫尔的同事兼追随者。

他们在基本立场方面都坚持赫尔派行为主义的传统,但又不拘泥于赫尔行为主义的形式,而是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事务,如人类学、文化学、儿童发展和心理治疗等等。

现代人格心理学考点概括

现代人格心理学考点概括

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人格动力:生的本能死的本能人格结构:人格的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关系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发展:1、口唇期,18个月2、肛门期,18~36个月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6~12岁,青春期开始5、生殖期,12~20岁,自恋弗氏理论观点:潜意识是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潜意识是我们未知觉的想法、经验和感情。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精神分析的目的和成就不外乎是对心理生活中的潜意义的发掘,认为一切精神活动是心理能的作用,弗过分强调潜意识的性本能的作用,把人类人格发展的动力归结于性本能或力比多,认为性本能是否满足直接影响人格发展。

他忽视意识和社会环境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二、阿德勒的人体心理学追求优越:人格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人生而具有把人格统一于某个总目标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称为追求优越。

生活风格:~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生活风格是一个人在早期的生活道路上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是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工具。

创造性自我:使人按自己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是一种个人的主观系统,是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

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社会兴趣是个人对自卑感的一种最根本补偿。

一个人能否获得充分发展的社会兴趣,主要取决于母亲,母子相互作用决定儿童社会兴趣发展的情况。

自卑和补偿阿德勒的观点:他强调社会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把追求优越、完美的社会作为人类的基本动机,纠正了弗洛伊德过分重视性本能的倾向,他重视社会兴趣,认为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因素,重视意识的作用,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他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认为每个人都是一种独特的组合,个人的行为显示他独特的生活风格。

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个人潜意识P62(看一下),集体潜意识P64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人格类型:一般态度类型机能类型:外向思维型,外向情感型,外向感觉型,外向直觉型内向思维型,内向情感型,内向感觉型,内向直觉型四、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学自我概念:~认为,自我是个体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方向发展。

社会心理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名词解释

1.联结 (association) :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用联结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

2.强化 (reinforcement) :这是强化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3.模仿 (imitation)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和多拉德 (Miller & Dollard)认为,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4.自我价值:自我价值 (self-worth) 即个人选择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价值评判获得的关于自身总体价值的概念。

5.自我价值定位:自我价值定位 (self-worth positioning) 指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身的价值。

不同的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可能是高度不同的。

6.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 (feeling of self-worth) 指个人对自身价值评判结果的体验。

7. 自我价值支持:个人的以自我价值感形式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状况,是由两个根本性因素决定的,一是自我价值支持,一是自我价值定位。

前者是客观的自我价值依托,后者是自我价值的诠释体系。

8.自我价值保护:自我价值保护 (self-worth defense) ,则是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

9.关系解释研究:又称相关研究 (correlational research) ,是考察两个或更多变量 (即现象 ) 的相互关系,揭示一个变量是否受其它变量影响,影响程度和性质如何,进而用一个变量预测另一个变量的研究方法10.档案法:档案分析法 (archival analysis)的简称。

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

第二节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多拉德和米勒——两位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多拉德于1931年获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米勒1935年获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

两人在耶鲁工作期间有许多的合作。

他们的理论把赫尔的学习理论、精神分析论、人类社会学观点、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的产物。

主要思想见著作:《挫折和攻击》(1939)《社会学习和模仿》(1941)《人格和心理治疗——关于学习、思维、文化的分析》(1950)一、学习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许多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

它们可以是与生俱来的,如干渴、疼痛、性、排泄等,它们叫做原生内驱力,又称一级内驱力,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与否;也可以是后天习得的,叫做二级内驱力,如焦虑、成就、荣誉、金钱等。

它们可以是内部的,如饥饿、恐惧等;也可以是外部的,如炎热、吵闹等。

正如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一切行为的基础,是所有行为的原动力一样,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一级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基石,是所有习得的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

二级内驱力则一般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但它们也和一级内驱力具有同等程度的动力作用。

很显然,内驱力是一个动机概念,是人格的能量源泉。

作为内驱力的刺激强度越大,内驱力越强烈,动机也越强烈。

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

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

线索决定有机体在内驱力的驱动下于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

线索可以是内在的,如对上一次去某餐馆的路线的记忆;也可以是外在的,如前面的交通指示灯的颜色。

任何一个刺激,只要有机体能把它与其他刺激辨别开来,它就有可能成为线索。

反应是有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比如,一个饥饿(内驱力)的人,看见一个餐馆(线索),就会发动前去就餐(反应)的行为,这个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饥饿(吃饱)或降低饥饿的程度(充饥)。

在斯金纳的理论中,反应都是外显的,而在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论中,反应既可能是外显的动作或行为,也可能是内部的心理活动,如思维、计划和推理等。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28)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28)

多拉德和米勒人格理论(Dollard andMiller's personality theory):亦称“刺激-反应理论”、“社会学习与模仿理论”。

弗洛伊德的早期思想与赫尔的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人格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E.米勒创立。

多拉德和N.E.米勒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习得的;不但那些简单的、外显的行为是习得的,而且语言、压抑、移置作用和冲突过程等复杂的机制也是习得的。

既然行为是习得的,那么要理解人类的行为,就必须懂得学习原理。

多拉德和N.E.米勒的人格理论从赫尔学习理论中借用来的概念有:内驱力、线索、反应、强化。

从精神分析理论中借用来的概念有:冲突、移置作用、挫折-攻击假说、潜意识心理、童年期的四个关键训练期等。

与精神分析等心理学理论中对人格问题的研究不同,多拉德和N.E.米勒在研究中较多使用了实验的方法。

生物社会行为论(theory of biosocial behavior):解释个体行为和人格发展的理论。

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发展与人格的形成均是个体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代表性的理论有勒温的场论。

勒温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此外,这一理论还有道德认知发展论、社会学习论等。

生物社会行为论较全面地提示了个体行为和人格发展的规律。

勒温人格理论(Lewin's personality theory):亦称“人格动力学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人格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格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勒温称为“心理生活空间”,人的行为受制于心理生活空间,心理生活空间中的个人需要以及需要满足与否所引起的紧张状态构成一个张力系统,它驱使人从事满足需要的活动,并随着需要的满足而趋于松弛。

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张力系统就将继续存在下去,促使人进一步从事满足需要的活动。

墨菲人格理论(Murphy's personality theory):亦称“生物-社会人格理论”。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人格心理学”是我院心理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

该课程主要介绍人格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方法论,各主要流派的理论体系,人格专题研究以及人格教育问题。

本课程内容共有十五章,由三大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介绍人格心理学的概念、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本论,介绍各大理论学派的人格理论;第三部分是专论,介绍人格理论的具体运用。

各章节体系和主要知识点如下: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格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人格心理学形成的历史、其产生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以及近几十年来人格心理学发展的状况。

二、知识点、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处以“*”为标志,下同)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一、人格的词源分析二、其他学科对人格概念的理解*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1、罗列式定义:这种定义主要是列举出所有属于人格的东西。

它有助于确立人格的外延。

2、整合或完形的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3、层次性定义:这种定义是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

4、适应性的定义:这种定义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定义:这种定义特别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 四、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特殊的心理行为模式。

对这一定义的解释:第一,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第二,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

第三,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第四,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一、人格心理学的学科内部关系从学科内部关系上看,人格心理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理论部分:人格心理学可分为一般理论、方法论以及人格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体系。

挫折-侵犯理论

挫折-侵犯理论

流水因为受阻而形成美丽浪花 人生因为挫折而显得更加壮丽
社会学理论
提倡者:科特勒、盖里、拉卡沙尼 一、社会失范论
帕森斯的观点 1、社会是一个有机的体系,每个社会成员在这 个体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这些角色的行动要受 到社会规范的调节,而这些社会规范体系又体现 了一定的价值观和文化信仰。 2、一旦人们把这些社会规范体系内化就会变成 为人格系统,影响人们的需要结构,是行动者服 从社会规范并产生最低限度的社会责任感 3、如果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社会规范失调,就 会诱发各种犯罪。
2、沃森模式
犯罪影响因素: 挫折等刺激 外界环境因素 个人变量
学习史、性别差异、激动、刺激的归因、预期攻
击的代价
漫画家 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漫画家的暴力漫画在现实中演变为真实的凶 杀案,警方开始着手调查此案。 漫画家乔尼(Jonny)的新作真实黑夜 (True Night) 充满了血腥的杀戮 场面。这时城市中出现连环杀手,非常残忍血腥。经纪人偶然发现, 漫画家手中的画稿与谋杀现场吻合,于是把这个情况反映给了警方。 乔尼一直在给女友薇琪(vickie)留言却没有任何回音。警方正在锁定 犯罪现场的中心地带,而这正是乔尼的居住所在地,此时的乔尼的创 作灵感又再次发作,同时一起作案手法相同的血腥凶杀案也随之发生。 警方将乔尼作为嫌疑人逮捕并就罪案现场进行盘问,而乔尼对此却一 无所知,警方认为他是名因严重受创而引起的压力症候群患者。原来 就在六个月前,乔尼向薇琪求婚的那个夜晚,他们遭到了以葛伦-希 尔(Glen Hill)为首的黑帮团伙的残忍欺凌。未婚妻在她面前遭人凌辱, 连同腹中的胎儿死于非命。漫画家侥幸逃过一劫,但是压抑的悲痛情 绪,面对恶势力的无力反抗,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人的这种内疚自责, 使他从一名成功的漫画家蜕变成一个精神失常的杀手,夜晚化身为黑 暗的复仇使者,后将自己杀人的场面画在纸稿上,一到早上却又全然 忘却了夜晚的所作所为。漫画家直到被捕后,依然记不起未婚妻被杀 害的现实,始终在精神病院里拨打着未婚妻永远接不通的手机号 码……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3)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考研名词解释(3)

正条件刺激(positive conditional stimulus):正条件作用中的条件刺激。

参见“正条件作用”。

负条件刺激(negative conditional stimulus):负条件作用中的条件刺激。

参见“负条件作用”。

近端刺激(proximal stimulus):亦称“近刺激”。

与“远端刺激”相对。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

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

20世纪初,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两种。

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不会有很大变化;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收到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远端刺激(distal stimulus):亦称“远刺激”。

与“近端刺激”相对。

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

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参见“近端刺激”。

累计效应(accumulative effect):刺激-反应现象之一。

随着作用于器官的刺激在刺激时间或刺激面积方面的增加,反应时间缩短的现象。

即刺激的面积与时间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具有替代刺激强度的效果。

也泛指任何影响因素的多次作用所造成的叠加影响。

异质相加(heterogeneous summation):不同质符号刺激效果之间的简单加法关系。

影响一个反应的几个刺激的效果是累加的,不同的符号刺激值的不同组合,可以产生相同程度的反应。

强化(reinforcement):通过某一刺激增强个体某种行为的过程。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指使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用前者强化后者。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指正确反应后给予奖励(正强化)或免除惩罚(负强化)。

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关于行为与刺激之间关系的理论。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反应,是被强化的结果。

只要创造和改变外部强化条件,个体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凡是能增强某个行为反应的频率的刺激,均可称为强化物。

分为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前者指通过给予奖励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物,如给予表彰等,后者指通过免除惩罚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物,如免除家务劳动等。

arndt-schultz定律

arndt-schultz定律

Arndt-Schulz定律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学定律,它提出了刺激对生物体的作用规律。

下面将从概念、历史、实践应用等方面来详细介绍Arndt-Schulz定律。

一、概念Arndt-Schulz定律是由德国生理学家Rudolf Arndt和Hugo Schulz 于1887年共同提出的。

该定律基本原理是,对于生物体来说,小剂量的刺激能够激发生物体的生理机能,产生兴奋性反应;中等剂量的刺激能够加强生物体的生理机能,促进生物体的正常功能;而大剂量的刺激则会抑制或破坏生物体的生理机能。

二、历史Arndt-Schulz定律的提出是在19世纪末期,当时正值生物学和生理学领域的探索期,Arndt和Schulz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总结出了这一定律。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为后来的生理学研究和医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实践应用1. 在医学领域,Arndt-Schulz定律对于药物治疗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该定律,合理的药物剂量选择和使用对于治疗疾病、恢复健康至关重要。

医生在开具药方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2. 在生物学研究中,Arndt-Schulz定律的原理也被广泛应用。

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按照一定的剂量原则来设计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可以根据Arndt-Schulz定律来合理利用刺激对身体的影响。

适当的运动能够激发身体的兴奋性反应,增强健康,而过度的运动则可能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四、启示与展望Arndt-Schulz定律的提出不仅为生理学和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保健和生活方式选择上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未来,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Arndt-Schulz定律的研究与应用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为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作出更大的贡献。

Arndt-Schulz定律作为生理学领域的重要定律,对于生物体的刺激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挫折-侵犯理论..

挫折-侵犯理论..

阶级冲突论 其基本假设为,社会冲突本质上并不是多元化的群 体冲突,而是统治阶级和那些成为刑事司法目标 的穷人之间的阶级冲突。 文化冲突论 文化准则的冲突必然导致行为规范的冲突,在多元 化、分层化的社会里,人们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化 集团的文化规范,也可能够产生社会冲突和法律 规范冲突,从而导致犯罪。
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使个人的愿望得不到充分
满足
行动者自身能力不足
目标定位不当
行动者自身的心理素质
侵犯(亲社会侵犯、反社会侵犯、被认可的侵犯) 1、定义
多拉德、米勒:以伤害另一个生命机体为目的的一种反应
周晓红:任何形式的、以伤害他人为目标的行为 2、特征 蓄意伤害 身心伤害
多拉德米勒等?挫折1定义个体在使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者干扰导致他的目标不能实现时所形成的一种情绪状态也就是某种动机或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精品文档2产生挫折的原因?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使个人的愿望得不到充分满足?行动者自身能力不足?目标定位不当?行动者自身的心理素质精品文档?侵犯亲社会侵犯反社会侵犯被认可的侵犯1定义多拉德米勒
青少年参与犯罪的亚文化群 1、犯罪亚文化 2、冲突亚文化 3、逃避亚文化
五、冲突理论
犯罪不是一种生物学、心理学现象,甚至 也非行为现象,而是司法当局通过对犯罪 者进行观察、评价和处理而规定的各种社 会行为---吴鹏森 群众冲突论 社会是由许多利益冲突的群体所组成,在 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利益冲突会导致社会 的紧张和对立,从而涉足法律领域。
双方角色扮演及社会判定标准
挫折-侵犯理论产生及修正
• • 挫折感诱发人们的愤怒和焦虑,因此会导致侵
犯行为
多拉德和米勒在《挫折与侵犯》中首次提出 “挫折——侵犯理论”

米勒和多拉德的社会学习理论

米勒和多拉德的社会学习理论

米勒和多拉德的社会学习理论米勒(Neal ler,1909—),于1931年获得华盛顿大学学士学位。

1935年获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米勒曾研习过精神分析,他一生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是在耶鲁度过的。

在耶鲁大学期间,他与多拉德合作,把精神分析理论概念与实验心理学结合起来,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习得的驱力、强化、冲突等问题。

这种独创性研究给米勒带来了许多荣誉。

1959年被推举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米勒曾获得许多科学奖,其中之一是美国总统的科学奖,获得这种科学奖的在心理学界只有两人。

多拉德(John Dollard,1900—)于1922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1931年获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学位。

多拉德的兴趣非常广泛,他曾在柏林研习过精神分析理论,在耶鲁大学期间,他曾担任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他同米勒合作进行心理学研究,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多拉德于1969年退休。

由米勒和多拉德创立的社会学习理论至少受三种传统思想的影响。

首先是行为主义的影响,如桑代克和华生关于观察学习的研究,赫尔的行为主义理论以及巴甫洛夫学说。

其次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米勒与多拉德均专门受过精神分析训练。

西方有些学者甚至把米勒与多拉德的社会学习理论看作为以学习理论的语言表述的精神分析理论。

这种观点尽管简单、武断,但却可以反映出米勒和多拉德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

实际上,米勒与多拉德正是力图通过精神分析体系中的动力理论与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的结合,来创立自己的社会学习理论。

另外,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或文化科学家的理论也深深影响了米勒与多拉德的思维方式。

一、驱力—反应—线索—报酬理论米勒与多拉德曾做一个典型实验。

在这一实验中,实验者告诉一个六岁的女孩,书架上的一本书中有一些糖果,如果她能找出来的话,就可以享用这些糖果,但她在寻找糖果的过程中,必须把所翻动的书放回原位。

这一女孩在开始寻找时,并没有立即翻阅书架,而是打量了一下房间的各种摆设,询问了实验者几个问题,然后才开始在书架上寻找,经过210秒的时间和37本书与杂志的翻阅,这个女孩找到了她喜爱吃的糖果。

多拉得米勒

多拉得米勒


பைடு நூலகம்


早期:挫折一定会引发攻击行为,攻击的引起总是 始终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攻击是挫折的结果。 修正:(1)除挫折外,还有别的因素引起攻击。 如:追求权力、音乐、观察学习等 (2)挫折能产生许多反应,并不一定导致攻击。 如、害怕处罚、没有机会、宣泄 (3)任何不愉快的事都会增加攻击性。
天赋反应等级:遗传模式规定的、与学习无 关的一连串反应。 优势反应:在反应等级中被强化的反应,最 有可能发生的反应。最能成功的导致驱力降 低的反应。 学习的实质:不断重新组合反应等级的过程

挫折攻击假说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J· 多拉德和N· 米勒等5人在《挫折与 攻击》一书中提出。认为挫折与攻击行为之间具有一种内在 的因果关系:挫折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产 生总是以某种形式的挫折存在为先决条件。该假说将挫折定 义为“目标反应的受阻”。至于挫折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攻击 行为,则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受挫驱力的强度 2)挫折的程度 3)挫折的累积效应 4)攻击反应而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 (移置攻击)

人格心理学 多拉德和米勒

人格心理学 多拉德和米勒

人格心理学多拉德和米勒[正文]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特征、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学科,它探讨了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多拉德和米勒被认为是两位重要的先驱者,他们对人格理论的提出和实证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引言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2 研究背景和历史发展2、人格心理学概述2.1 人格的定义和特征2.2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范畴2.3 人格心理学的理论模型3、多拉德的人格理论3.1 多拉德的人格类型3.2 多拉德的人格测量工具3.3 多拉德的实证研究成果4、米勒的人格理论4.1 米勒的人格特征维度4.2 米勒的人格测量方法4.3 米勒的实证研究成果5、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论比较5.1 人格类型 vs 人格特征维度5.2 人格测量工具的异同5.3 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成果的比较6、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6.1 人格心理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6.2 人格心理学在职业发展中的应用6.3 人格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7、结论7.1 主要发现总结7.2 研究限制和不足7.3 研究的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多拉德和米勒的原始研究论文2、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测量工具手册3、相关统计数据和实证研究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包括:1、人格权利:指个体的自主权、尊严和名誉权等一系列法律上保护的权益。

2、个人信息保护:指个体的个人信息在收集、存储、处理和使用过程中的合法和安全保护措施。

3、著作权:指个体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的法律权益。

多拉德和米勒人格理论

多拉德和米勒人格理论

多拉德和米勒人格理论Dollard's and Miller's personality theory多拉德和米勒人格理论(D。

llard’5 and Miller’5 personality theory)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D ollard,J.)和米勒(Miller,N.E.)所提出的一种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人格理论。

认为人格是由大量的习惯构成的,是个人对情境反应的习惯方式。

而习惯的反应方式则是通过社会的学习形成的。

这种人格理论也被称为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

对于习惯方式之所以形成的社会学习过程,则以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四种基本因素的作用加以说明。

内驱力是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一种强烈刺激,是行动的原因和推动者;线索是一种刺激,它指示行为确定适当的方向,决定何时、何地以及用何种方式作出反应;反应是由内驱力和线索所诱发出来的有机体的动作,旨在降低或消除作为内驱力的刺激的作用;强化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引起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社会学习就是这四种因素同时发挥作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由于被激励而作出某种反应,并且在线索出现时由于完成这种反应而得到某种奖赏,从而使内驱力消除或降低,其结果便是在反应和线索之间形成了联结,以致以后当线索出现时就引起反应。

这一理论由于其把心理的东西归结为行为和从动物的行为模式中推论出人的社会行为而受到批评。

(王启康撰彭转龄审)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和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原动力一样,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一级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基石,是所有习得的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

多拉德和米勒用小鼠的实验来研究一些精神现象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实验认为恐惧是一种获得性的内驱力。

而且一旦产生就很难消失,对待这种恐惧反应的办法是提供另一种情境,使病人能在不受惩罚的条件下体验那些可怕的经验,这和弗洛伊德用自由联想和释梦来帮助病人发现并消除那些被压抑的观念是一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
多拉德和米勒——两位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多拉德于1931年获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米勒1935年获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

两人在耶鲁工作期间有许多的合作。

他们的理论把赫尔的学习理论、精神分析论、人类社会学观点、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的产物。

主要思想见著作:
《挫折和攻击》(1939)
《社会学习和模仿》(1941)
《人格和心理治疗——关于学习、思维、文化的分析》(1950)
一、学习
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许多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

它们可以是与生俱来的,如干渴、疼痛、性、排泄等,它们叫做原生内驱力,又称一级内驱力,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与否;也可以是后天习得的,叫做二级内驱力,如焦虑、成就、荣誉、金钱等。

它们可以是内部的,如饥饿、恐惧等;也可以是外部的,如炎热、吵闹等。

正如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一切行为的基础,是所有行为的原动力一样,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一级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基石,是所有习得的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

二级内驱力则一般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但它们也和一级内驱力具有同等程度的动力作用。

很显然,内驱力是一个动机概念,是人格的能量源泉。

作为内驱力的刺激强度越大,内驱力越强烈,动机也越强烈。

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

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

线索决定有机体在内驱力的驱动下于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

线索可以是内在的,如对上一次去某餐馆的路线的记忆;也可以是外在的,如前面的交通指示灯的颜色。

任何一个刺激,只要有机体能把它与其他刺激辨别开来,它就有可能成为线索。

反应是有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比如,一个饥饿(内驱力)的人,看见一个餐馆(线索),就会发动前去就餐(反应)的行为,这个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饥饿(吃饱)或降低饥饿的程度(充饥)。

在斯金纳的理论中,反应都是外显的,而在多拉德和米勒的理论中,反应既可能是外显的动作或行为,也可能是内部的心理活动,如思维、计划和推理等。

他们将这些内部的心理活动称为线索性反应,因为这些心理活动通常决定随后的反应是什么。

强化就是内驱力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强化物。

强化物可以是原生的,与满足生理和生存需要有关的刺激,也可能是二级的,由那些经常和原生的强化刺激一同配对出现的中性刺激转化而成。

二、人格的发展
人格发展的本质是通过驱力降低机制,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不断增多。

人格发展的基础是生来具有的特殊反射、由遗传模式规定的天赋反应等级、原始内驱力。

行为的改变是以新的奖赏代替旧的奖赏的结果。

他们十分强调四种早期的社会情景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即童年时代的四个关键的训练期:喂食训练、大小便训练、早期性教育、愤怒-焦虑冲突。

三、人格适应和挫折-攻击理论
多拉德和米勒尝试综合弗洛依德和赫尔的理论来解释人格的适应问题。

认为冲突是
适应不良的重要特征。

他们用动物实验研究过四种冲突,即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双重趋避冲突。

并认为,神经质的行为是个体寻求冲突或降低冲突的方法,然而这些冲突大多数是潜意识的。

被压抑的思想之所以不能进入意识领域,是由于它不能与语言相关联之故。

挫折-攻击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攻击以挫折为前提,挫折必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这种攻击行为因挫折的强度、范围、以前受挫折的频度、可能受到的惩罚的程度而不同。

但进一步的研究证明挫折不一定都引起攻击行为。

对挫折的反映有两种,一是情绪性反应,包括攻击、冷漠、退化、幻想、自杀等;另一类是理智性反应,包括继续努力、改换目标。

是否引起攻击行为的关键在于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