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对年龄段相对应的别称
表示年龄的别称
表示年龄的别称
表示年龄的别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赤子:初生的婴儿。
2.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
3. 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4.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5.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6.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7.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8.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9. 而立:指三十岁。
10. 不惑:指四十岁。
11. 知天命:指五十岁。
12. 花甲:指六十岁。
13. 古稀:指七十岁。
14. 耄耋:指八十岁。
15. 期颐:指一百岁。
除了以上常见的别称,还有一些不太常用的,如黄口、舞勺之年、舞象之年等。
此外,还有一些词语可以表示年龄的范围,如青壮年、中年、老年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别称和词语的使用可能因地域、时代、文化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
语文园地六古人年龄的称谓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古人年龄有着各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意义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人年龄的称谓:1. 婴儿:初生儿,孩提。
2. 幼学:童年,垂髻。
3. 豆蔻年华:十三四岁。
4. 总角:童年期,儿童时代的代称。
5. 少年:十五岁至三十岁。
6. 弱冠:男子20岁。
7. 而立之年:30岁。
8. 不惑之年:40岁。
9. 知命之年:50岁(又称为天命之年)。
10. 花甲之年:60岁。
11.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12. 期颐之年:百岁。
接下来,我将详细解释这些年龄称谓的含义和适用情况。
“婴儿”是指刚刚出生的孩子,通常是指出生后的第一年。
“孩提”则是指幼儿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够独立行走和说话,主要依赖父母的照顾和照顾。
“幼学”是指童年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开始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一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时期。
“豆蔻年华”通常用来指十三四岁的少年少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角”是指童年期,儿童时代的代称。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还在接受基础教育,学习各种基本知识和技能。
“少年”是指十五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这是一个人开始独立生活、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时期。
这个年龄段的人通常还在学习各种职业技能,并开始参与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会使用不同的称谓来表示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意义。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的标志,标志着他们已经到了成年而开始独立生活的时期。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和“花甲之年”则分别表示30岁、40岁、50岁和60岁的标志,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
在这些阶段,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都已经相当丰富,也开始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至于“耄耋之年”和“期颐之年”,这些是更高龄的标志,通常用于表示百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老人已经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
古代汉语中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古代汉语中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古代汉语中对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称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1. 婴儿:初生之孩,又称“婴”,也可以说“哇婴”。
古代人认为,婴儿刚出生,身体最为柔软,需要特别呵护。
2. 幼儿:指3岁以下的孩子,也称“儿童”。
幼儿时期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也是最需要保护和培养的阶段。
3. 童子:指7岁以上的男孩子,也可以称作“童儿”、“童蒙”等。
童子时期是男孩子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古代中华文化中男性教育的主要对象。
4. 少年:指13岁至20岁的男孩子,也可以称作“少年人”、“少年郎”等。
少年时期是男孩子逐渐成长为男性的过渡期,也是最具有朝气和活力的阶段。
5. 青年:指20岁至30岁左右的男性,也可以称作“青年人”、“年轻人”等。
青年时期是男性人生中最为充满思想和实践的时期,也是最具有挑战和冒险精神的阶段。
6. 壮年:指30岁至50岁左右的男性,也可以称作“壮士”、“壮年人”等。
壮年时期是男性人生中最为充实和成熟的时期,也是最能够发挥全部潜力的阶段。
7. 中年:指50岁至70岁左右的男性,也可以称作“中年人”、“中壮”等。
中年时期是男性开始迎来晚年的过渡时期,也是开始回顾人生、修身养性的时期。
8. 老年:指70岁以上的男性,也可以称作“老人”、“老先生”等。
老年时期是男性人生中最为安宁和深奥的时期,也是开始面对生命和死亡的时期。
以上是古代汉语中对不同年龄的人的常见称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这些称谓也有所改变和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年龄段的雅称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年龄段的雅称古时候的人们都好温文尔雅,无论多通俗的名词都有许许多多的雅称,年龄也不例外。
在中国古代,年龄在不同的阶段,甚至不同的性别,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
第一则度:又称“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后来也引申为“生日”。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小孩开始学话,指1岁的小孩。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第二则童龀【chèn】:指儿童少年时期,《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意思是指男孩8岁,女孩7岁,此时乳牙脱落,长出恒牙。
总角:原指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后代称儿童时代,也就是8、9岁至13、14岁的少年。
九龄:指九岁,典故名,典出《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也指九十岁,后引申为长寿。
黄口:指10岁以下的儿童,还有另一层意思是指雏鸟的嘴,借指雏鸟。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第三则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外傅是指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与内傅相对。
《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金钗就是作为代称。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豆蔻:指女子13、14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由于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4-6岁称总角女孩7岁称髫年、垂髫。
男孩7岁称韶年。
7岁到9岁称童年10岁以下称黄口。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颐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
耋,音“迭”。
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部分农村地区在人死亡时称呼年龄0——20岁为夭折21——30岁为短寿31——40岁为强寿41——50岁为艾寿51——60岁为周寿61——70岁为稀寿71——80岁为耋寿81——90岁为耄寿91——100岁为期颐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
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初度:指初生之时。
《楚辞·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来也称人的生日为:“初度”。
例如:《元史·顺帝纪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贺。
”襁褓:泛指背负或包裹小儿所用的东西。
后来特指未满周岁的小儿。
总角:泛指儿童时代。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
例如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如下: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中国古代人们在各个年龄段分别用什么来称呼?
中国古代人们在各个年龄段分别用什么来称呼?
一、年龄段为童年:
不满周岁被称为襁褓;
2至3岁称为孩提;
孩童幼年泛称——总角;童年——垂髫;10岁以下统称为黄口;
女子7岁称为髫年;女子12岁称为金钗之年;女子13岁称为豆蔻年华;
男子8岁被称为龆年;13至15岁称为舞勺之年;
青少年为束发之年。
二、少年时期,
女子15岁称为及笄之年;女子16岁称为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或者破瓜之年;
女子20岁称为桃李年华;女子24岁称为花信年华;一直至出嫁称为梅之年。
男子15至20岁称为舞象之年;男子20岁称为弱冠之年;
三、中年时期,
男子30岁称为而立之年;男子40岁称为不惑之年;男子50岁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四、老年时期,
60岁称为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
70岁称为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称为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
80至90岁称为耄耋之年;
90岁称为鲐背之年。
另外,老年也被统称为皓首,又称“白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
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
此外,百岁以上的老者又有不同的叫法。
100岁被称为期颐、上寿;
120岁被称为花甲重开;
140岁被称为古稀双庆。
汉语中对年龄段相对应的别称
汉语中对男女老少各年龄段都有相对应地别称,每个别称都有相应地出处,现整理出来,作为资料备用.为了使资料保持完整,篇幅较长.博友阅读时,看前面几段即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按年龄段分】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到了三岁则称之为“孩提之年”;男女幼年,泛称“总角”;岁以下,皆称黄口;—岁,为“舞勺之年”;—岁,称为“舞象之年”;岁叫“冠岁”,岁称“而立”之年;岁称“不惑”、“花龄”;岁称“知命”;岁称“花甲”,“耳顺”;岁称“古稀”之年,又称“杖国之年”,“从心所欲”;岁叫“耋”,又称“杖朝”;岁叫“耄”;称老人叫“耋耄”;岁叫“期颐”,“龟年”,又可称为“人瑞”;岁叫“古稀双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按男女孩分】女孩岁,称之“髻年”;女子岁时,称为“金钗之年”;岁则称为“豆蔻之年”;岁称为“及笄之年”;岁称为“碧玉年华”;岁称为“桃李年华”;岁称为“花信之年”;出嫁时称为“标梅之年”.男孩岁,称之“龄年”;古时男子到了岁开始束发,因此称为“束发之年”;岁,称为“弱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称谓字谜】此外,更为有趣者,古代人寿之称谓,还借助我国汉字形体之奇特,而称为‘喜寿’、“米寿”、“白寿”、“茶寿”等等.有一次,华罗庚先生请教郭沫若先生,如果未到整数,如只有岁、岁、岁,怎么称呼呢?郭老回答说:“岁叫‘喜寿’,岁叫‘米寿’,岁叫‘白寿’.郭老进一步解释说:“‘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是三个字谜.‘喜寿’可猜为‘七十七岁’.因为‘喜’字地草体便是‘七十七’三个字组成.‘米寿’可猜为‘八十八岁’,因为‘米’字上中下为‘八十八’,组成.‘白寿’可猜为‘九十九岁’,因为‘白字是那‘百’字去‘一横’,即为‘九十九’.还有一个‘茶寿’,析茶字便知:茶上草头代表‘廿’,下边地‘米’代表八十八,合为岁.‘茶寿’就是岁地高寿者.”郭老既风趣地揭开了“喜寿”,、“米寿”、“白寿”地谜底,又丰富了寿文化,贵为一举两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老人尊称】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之风俗,而老年人地别称也颇多.老苍:谓头发苍白地老人.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老宿:年老而在学艺上有造诣地人.如文坛老宿.汪启淑《鹿菲子小传》:“黄景仁著有《浮相斌》,老宿咸称之.”老先生:年高学博者之称.《史记·贾谊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力为之对.”老父:对老年人地尊称.《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老丈:对老年男人地尊敬之称号.《称谓录》卷三十二引《孙公谈圃》:“周孟阳春卿,英庙官僚也.圣眷素隆,书简以老丈称之.”老子:老人自称.《晋书·庚亮传》: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老夫:老人自称.《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老身:老人自称.《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待中.”老拙:老人自谦之称.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掘.”老朽:老人自谦之称.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谦重,非老朽所敢当.”老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附:【部分年龄别号地出处】:襁褓之年: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襁褓:襁,背小孩地宽带子;褓,婴儿地被子.原指包婴儿地被子和带子).黄口:岁以下,皆称黄口.(黄口:原指我雏鸟地嘴,后来借指婴儿.如《淮南子.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今天多用“黄口小儿”来讥诮无知年轻人.)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豆蔻年华:岁则称为“豆蔻之年”(豆蔻年华:唐诗人杜牧《赠别》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地诗句,指十三四岁地少女.)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及笄:指女子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地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地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弱冠:指男子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而立:指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不惑:指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岁地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知命:“五十而知天命”,故五十岁叫“知天命”(知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指年至,能清楚明白人生地道义和职责.后用指岁.)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艾:岁,又叫艾.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地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花甲:指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古稀:指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童年称为垂髫之年,岁称为幼学之年,男子岁称为弱冠,岁称为而立之年,岁称为不惑之年,岁称为知命之年,岁称为花甲之年,岁称为古稀之年,岁称为喜寿之年,岁称为米寿之年,岁称为白寿之年,、岁称为耄耋之年,岁称为期颐之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古人对1到108岁的雅称,美!
古人对1到108岁的雅称,美!现代人说年龄都是很直接的1岁、10岁、30岁......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那么古人对于年龄又是如何称谓呢?雅称年龄,简直美到让人为之窒息!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古代各年龄段的雅称
一、幼年时期1.赤子:刚出生的婴儿。
因婴儿皮肤呈赤色而得名。
2.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3.孩提:指二至三岁的幼儿。
此时幼儿开始提抱,故称孩提。
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二、少年时期1.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女时代为“豆蔻年华”。
3.舞勺之年:指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少年。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三、青年时期1.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2.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3.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故称弱冠。
四、中年时期1.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因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
3.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后因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
五、老年时期1.耳顺之年:指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后因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2.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从甲子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3.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4.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后因以“耄耋”泛指老年。
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代年龄的代称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不同年龄阶段的称谓:
不同年龄阶段的称谓:
1、孩提——两三岁
2、龄年——男八岁
3、髻年——女7岁
4、总角——幼年泛称
5、黄口——10岁以下都称
6、舞勺之年——13岁至15岁
7、舞象之年——15岁至20岁
8、金钗之年——女孩12岁
9、豆蔻年华——女13岁
10、及笄之年——女15岁
11、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16岁
12、桃李年华——女20岁
13、花信年华——女24岁
14、标梅之年——出嫁时
15、半老徐娘——女30岁
16、弱冠——男性20岁
17、而立之年——30岁
18、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40岁
19、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50岁
20、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21、古稀、杖国之年,致高之年、致政之年—— 70岁
22、杖朝之年——男性80岁
23、耄耋之年——80-90岁泛称
24、鲐背之年——年至90岁
25、期颐——迨至百岁。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1、0岁,有四种称谓: 初度,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谓始生之年时,赤子,刚出生的婴儿肤色为赤色,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褪裸,婴儿小时候都是在褪裸之中,指未满周岁的孩子;汤饼之会,孩子出生第三天举办宴会
2、2岁时期被称为孩提,是指幼儿时期。
出自《孟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3、8岁被称为总角。
在古代,古人都会把孩子头发扎成警。
预指童年时期。
4、9岁又叫黄口。
黄口本指是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5、10岁称幼学。
《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日幼学。
后来被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6、12岁对于女孩有单独的称呼叫做金钗之年。
7、13岁,女孩子被称为豆,男孩子被称为舞夕之年(指十三到十五岁左右的少年)
8、15岁在古代的称谓比较多,有五种不同的称谓。
分别是及笋(指年满十五岁的少女)志学之年,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束发,在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会把原先的总角散开,扎成一束;舞象之年,指十五至二十岁的少年;成童,指十五岁或者十五岁稍微大点的年纪。
9、16岁有种说法叫二八,主要泛指女孩子。
10、20岁有三种称谓。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已经成年,行加冠礼,
表示已经成年,其二为结发,其三就是弱冠。
11、24岁的女子被称为花信年华
12、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30岁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有两种,一种是刚才提到的不惑之年,另外一种称艾,出自《礼记曲礼上》: 五十日艾。
54岁有说法是六九年。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各年龄段的别称
各年龄段的别称
中国人对不同年龄有不同别称:
一、初度:刚出生的婴儿。
二、赤子:初生的婴儿。
三、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四、汤饼之会: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的宴会。
五、龆齓:儿童换牙齿,即七八岁的儿童。
六、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七、幼学:十岁。
八、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岁。
九、黄口:十岁以下。
十、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十一、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
十二、十三:13岁。
十三、舞勺之年:13-15岁男孩子。
十四、及笄:女子15岁。
十五、志学之年:15岁。
十六、束发:男子15岁。
十七、弱冠:男子20岁。
十八: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十九、而立之年:30岁。
二十、始室:30岁。
二十一、不惑之年:40岁。
二十二、知命:50岁。
二十三、六九:54岁。
二十四、耳顺:60岁。
二十五、从心之年:70岁。
二十六、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权围之年:70岁。
二十七、耋:70-80岁。
二十八:喜寿:77岁。
二十九、耄:80-90岁。
三十、米寿:88岁。
三十一、鲐背之年:90岁。
三十二、白寿:99岁雅称。
三十三:上寿:100岁上(中寿90岁上,下寿80岁上)。
三十四、期颐:100岁。
三十五、茶寿:108岁。
三十六:双稀(双庆):140岁。
蒋介石书法
寿寿寿
寿字对联。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我国对不同年龄的人给予了不同的称谓。
这些称谓一般都是古已有之。
从这些称谓中可以知道大概的年龄。
孩提幼儿时期总角童年时期及笄女子15岁弱冠男子20岁花信女子24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喜寿77岁米寿88岁白寿99岁耄耄80-90岁期颐100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tiao):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
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八岁以上的儿童。
总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
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
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
《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仪礼·曲礼》中将男子二十岁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
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结发:初成年。
《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
后称元配为结发。
曹植诗《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后来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
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认识天命。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中对年龄段相对应的别称
2008-11-26 09:23
汉语中对男女老少各年龄段都有相对应的别称,每个别称都有相应的出处,现整理出来,作为资料备用。
为了使资料保持完整,篇幅较长。
博友阅读时,看前面几段即可;
【按年龄段分】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到了三岁则称之为“孩提之年”;男女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皆称黄口;13—15岁,为“舞勺之年”;15—20岁,称为“舞象之年”;20岁叫“冠岁”,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花龄”;50岁称“知命”;60岁称“花甲”,“耳顺”;70岁称“古稀”之年,又称“杖国之年”,“从心所欲”;80岁叫“耋”,又称“杖朝”;90岁叫“耄”;称老人叫“耋耄”;100岁叫“期颐”,“龟年”,又可称为“人瑞”;140岁叫“古稀双庆”。
【按男女孩分】女孩7岁,称之“髻年”;女子12岁时,称为“金钗之年”;13岁则称为“豆蔻之年”;15岁称为“及笄之年”;16岁称为“碧玉年华”;20岁称为“桃李年华”;24岁称为“花信之年”;出嫁时称为“标梅之年”。
男孩8岁,称之“龄年”;古时男子到了15岁开始束发,因此称为“束发之年”;20岁,称为“弱冠”。
【称谓字谜】此外,更为有趣者,古代人寿之称谓,还借助我国汉字形体之奇特,而称为‘喜寿’、“米寿”、“白寿”、“茶寿”等等。
有一次,华罗庚先生请教郭沫若先生,如果未到整数,如只有77岁、88岁、99岁,怎么称呼呢?郭老回答说:“77岁叫‘喜寿’,88岁叫‘米寿’,99岁叫‘白寿’。
郭老进一步解释说:“‘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是三个字谜。
‘喜寿’可猜为‘七十七岁’。
因为‘喜’字的草体便是‘七十七’三个字组成。
‘米寿’可猜为‘八十八岁’,因为‘米’字上中下为‘八十八’,组成。
‘白寿’可猜为‘九十九岁’,因为‘白字是那‘百’字去‘一横’,即为‘九十九’。
还有一个‘茶寿’,析茶字便知:茶上草头代表
‘廿’,下边的‘米’代表八十八,合为108岁。
‘茶寿’就是108岁的高寿者。
”郭老既风趣地揭开了“喜寿”,、“米寿”、“白寿”的谜底,又丰富了寿文化,贵为一举两得。
【老人尊称】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之风俗,而老年人的别称也颇多。
老苍:谓头发苍白的老人。
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老宿:年老而在学艺上有造诣的人。
如文坛老宿。
汪启淑《鹿菲子小传》:“黄景仁著有《浮相斌》,老宿咸称之。
”老先生:年高学博者之称。
《史记·贾谊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力为之对。
”老父:对老年人的尊称。
《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老丈:对老年男人的尊敬之
称号。
《称谓录》卷三十二引《孙公谈圃》:“周孟阳春卿,英庙官僚也。
圣眷素隆,书简以老丈称之。
”老子:老人自称。
《晋书·庚亮传》: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老夫:老人自称。
《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称。
《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待中。
”老拙:老人自谦之称。
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掘。
”老朽:老人自谦之称。
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谦重,非老朽所敢当。
”老骥:老年人自喻。
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附:【部分年龄别号的出处】:
襁褓之年: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襁褓:襁,背小孩的宽带子;褓,婴儿的被子。
原指包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黄口:10岁以下,皆称黄口。
(黄口:原指我雏鸟的嘴,后来借指婴儿。
如《淮南子.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今天多用“黄口小儿”来讥诮无知年轻人。
)
豆蔻年华:13岁则称为“豆蔻之年”(豆蔻年华:唐诗人杜牧《赠别》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
知命:“五十而知天命”,故五十岁叫“知天命”(知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指年至50,能清楚明白人生的道义和职责。
后用指50岁。
)
艾:50岁,又叫艾。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
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
童年称为垂髫之年,
10岁称为幼学之年,
男子20岁称为弱冠,
30岁称为而立之年,
40岁称为不惑之年,
50岁称为知命之年,
60岁称为花甲之年,
70岁称为古稀之年,
77岁称为喜寿之年,
88岁称为米寿之年,
99岁称为白寿之年,
80、90岁称为耄耋之年,100岁称为期颐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