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一)

合集下载

浅析如何在汉语公示语的翻译中体现中国的文化特征

浅析如何在汉语公示语的翻译中体现中国的文化特征

浅析如何在汉语公示语的翻译中体现中国的文化特征作者:栗宏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29期【摘要】汉语公示语的翻译对于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国人来说,不仅在吃穿住行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是帮助他们快速了解中国及其文化的一个窗口,是对外宣传中国及中国文化,增进相互文化之间理解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媒介和手段。

故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兼顾读者理解力的基础上,做好汉语公示语的翻译,更多地保留中国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汉语公示语;翻译;中国文化特征Brief Talk about How to Express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Public Signs into EnglishLI H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Bijie Guizhou 551700, China)【Abstract】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not only facilitates foreigners from abroad, in terms of clothing, shelter and other, but also is a window to help them quickly learn about China and its culture. Meanwhile it is a critically important media and means to publicize China and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among culture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tend to preserve China’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public signs on the base of taking the interests of readers’ comprehension.【Key words】Chinese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0 引言随着国际往来日益增多以及经济合作的日益扩大,为了更好地与世界接轨,方便更多来中国求学、旅游及经商等的外国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化的语言环境,中国的许多公共设施、旅游设施及指示牌上等都标注了中英两种语言的公示语。

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分析

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分析

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分析摘要:许多现代和当代中国小说翻译成英语,对其翻译中国小说的风格进行的调查。

另一位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杨格莱迪斯的译本被作为一个可比的语料库。

结果表明,语料库工具提供的统计数据,如标准化类型标记比、平均句子长度、报告动词的频率和选择性使用报告等,对区分不同的跨语言者的风格没有显著意义。

提出将译者的文体分为两类:s型(源文本型)和T型(目标文本型)。

前者是指译者在处理所有翻译中特定的源语现象时所采取的独特策略所表现出的规律性,后者则侧重于个体译者的习惯性语言行为。

另外,根据目前的语料统计,T型译者的风格似乎属于翻译风格或翻译共性,即翻译语言的共性;而s型译者在翻译研究中更具显著性。

在翻译之中,“他”在语料中可起到照应功能,出现和语法变异的特征,因此人称代词语法的显化成为汉语翻译的特征之一。

关键词:汉语文学;人称代词;变异;显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译者的词汇变化似乎也会发生细微的变化。

然而从整体上看,Goldblatt的译文中所使用的句子的词汇多样性和难度是一致的。

由于译者的风格应该是“将译者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区别开来”的“翻译方式”(Saldanha 2011b:31),因此我们使用了Gladys Yang的翻译作品作为可比语料库。

另一位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杨宪益也与丈夫杨宪益一起翻译了许多中国当代小说,还有许多中国古代或现代文学作品。

人称代词的照应功能可按照词和名词性成分关系进行分析,按照现行调和代调的位置关系分为前向照应、后相照应。

1.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译者的风格有三个特点:(1)独特性——译者的风格是特定译者的独特的翻译方式,这可能会使他或她与其他译者有所区别;(2)考虑了ST和TT的译者导向性,只要被研究的具体翻译方式是译者选择的结果;和(3)一致性,一种特殊的翻译方式,不管它是源于潜意识习惯性的语言行为,还是有目的地根据ST构建的,在同一个翻译人员的所有翻译中保持一致性。

浅谈汉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浅谈汉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浅谈汉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摘要:语言和文化是水乳交融的,象征词语是文化词语中含义丰富的一类词语。

本文对汉语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浅析,分析了其象征意义,并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展示了汉民族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沉淀。

关键词:象征词语文化内涵引言在语言内部的各个系统中,与语音、语法相比,词汇对社会文化的反映更为敏感,受文化的影响也更为突出。

因此,学习某种语言的词汇,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民族文化,接受一个民族的观念。

象征词语是文化词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集中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生追求、风俗习惯等文化方面的特征。

象征能够含蓄地表达思想、概念和情感,能将抽象的思想意念,心理状态形象化,以此扩大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象征词语的象征意义是汉语词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一部分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挑选出来给予特别地研究与描述,这无疑对于语言研究、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一、汉语中部分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汉民族自古就有重和谐、热爱群体、向往美好幸福等传统观念,所以总是祈求“富、禄、祯、祥”,并作为最高的生活理想。

具体说就是向往幸福美满、和睦团结、富裕平安、吉祥如意、健康长寿,这些反映了汉民族的人生价值观念。

在道德方面,则推崇坚毅、勇敢、高雅、正直、纯洁的高尚情操和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赞扬忠厚善良、谦虚诚恳、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等优良品德;憎恶和鞭挞那些危害群体的凶恶、狠毒、残暴、狡猾、奸诈等恶劣品性,鄙薄那些贪婪、狂妄、自私、怯懦、虚伪、谄媚、苟且偷生、势利小人。

以上这些汉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和心理,无不渗透在象征词语的象征含义之中,突出反映出汉民族的文化心态[1]。

例如:鹤―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长寿仙禽,具有仙风道骨,被视为神仙的坐骑之鸟,又称“仙鹤”,由于神仙皆长生不老其坐骑之鹤当然也是长生不老的,所以“鹤”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

论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论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论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汉语词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象形特点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其汉字在形式上具有非常强烈的象形特点,每个汉字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例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寓意着充满光明与温暖;“月”字则是月亮的形状,寓意着柔美与神秘。

这些汉字的形状与含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汉语词汇高度概括,其中每一个词语都有着丰富的含义和深入的文化内涵。

例如,“敬重”这个词语,其中“敬”代表着尊敬、敬礼、敬重,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之一;而“重”则代表着重视、看重、珍视,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两个汉字的结合,寓意着尊重、重视、珍惜和爱护他人,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操守之一。

三、汉语词汇的象征意义汉语词汇中往往会有着许多象征意义。

例如,“睡莲”这个词语,其中莲花寓意着高贵、纯洁、干净和完美,而睡莲则代表着淡淡的清香和甜美,是一种经典的文化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睡莲”更是被吟颂为一种高尚而优美的形象,成为了文学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四、汉语词汇的历史渊源汉语词汇的历史渊源也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词汇中有很多是源自古代文化的,例如,“风雅”这个词汇就是源自古代诗词、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代表着一种优雅、高尚、艺术的风范。

而“四书五经”、《史记》等古代经典的词汇,则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汉语词汇的民族特色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中,自然也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例如,“黄土高原”这个词汇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寓意着中国北方的荒漠、草原、山丘和黄土地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特色之一。

汉语中还有很多涉及山水、民俗、饮食等领域的专有词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包含着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

亲属称谓语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浅析

亲属称谓语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浅析
形成 的审美心理—— 追求和谐平衡和对称的审美 。 2 .这种追求和 谐平 衡的审美心理特征还体现在 词义的 相互对应方面 。我们一般认 为父亲和 母亲、公公和 婆婆、岳 父和岳母 、丈夫和妻子为概念相对 的亲属称谓语 , 在别称 词 的词义上也 都具 有相对 或相关的特征 。如:由称岳父为 “ 泰 山” ,而造 出了称岳母 为 “ 泰水 ”的别称 词 ,此外还有 :外
上 ,即双音节 词丰富。汉语词汇结构上最大 的特 点之一 就是 双音节词丰 富。 汉语词汇 曾经经历 了单音节词复音化 的发展 过程 , 我们 认为汉 民族追求和谐美 的审美心理特征起 到了巨 大 的作用 , 而汉语亲属称谓语 中别称词大部分 都是双音节 形 式 ,如 :“ 严亲 ” 、“ 太君 ” 、“ 内亲 ” 、“ 家公 ” 、“ 家爷 ” 、“ 泰 水” 、“ 外姑 ”等 。此外 ,还有许多别 的偶数结构 的词语 ( 偶 数结构 的词 语主要指复合词 中语 素两两相对 的双音词 ) 。而 这种结构形式并 非巧合 , 可 以说主要源于汉 民族长期 以来所
将经历 了几千年积累所形成 的审美观、 伦理道德观 以及血亲 宗族 观都包容在一起 , 构建的一个和谐对称等级分 明的多层 次且条理清晰 的亲属称谓体系 。具体来说 , 这些别称词体系 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 个方面: 审美心理特征 的集 中反别称词 的构 成方式来看 , 其文化特征主要 体现 在他所蕴涵 的汉 民族 固有 的追 求对 称、平衡 、 和谐 的审 美心理特征 。自古 以来 ,汉 民族就有追求和谐 、对称 、平衡 的审美心理倾 向, 从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到今天 中国传统 艺术 来看,人们都在不断完善和追 求这 种和 谐对称的审美享受 , 并且这种观念 日渐渗透 到我们 生活的各个领域 , 形成 了一种 美学思想理论 ,成为汉 民族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 审美追求在亲属称谓语 中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 以下几点 : 1 .这种审美心理特 征首先反映在这些词语 的构成 形式

浅谈汉语词汇文化

浅谈汉语词汇文化

浅谈汉语词汇文化发布者:芒妮萨罕·麦合木提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词汇能够最明显的反应时代的变化,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复合词构词法组成的词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体现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心态。

本文便是从汉语词语来谈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观念中有等级观念、尊卑心理、重血统、重亲疏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一)汉语词汇反应汉民族的等级观念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

这种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序结构上最有反映,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中表示尊敬的词素在前面,表示卑下的在后;表示长者的词素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语素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等等。

这种表示尊卑等级观念的并列合成词的语素序列,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

例如: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君臣、后妃、臣民等;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胜负、胜败、兴亡、文武等。

(二)词汇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

如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序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

例如夫妻、夫妇、男女、父母等;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妇女要“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所以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社会上更是最底层。

团此,古代妇女常自称“奴家、贱妾、卑妾”等。

二、词汇的运用与汉民族的中庸思想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观念便是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庸和谐思想,也称为中庸之道。

汉语同义词中的文化特征

汉语同义词中的文化特征
幽默—诙谐
幽默,形容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它是外来词,由英文Humor音译 而来的。
地域性
01
汉文化具有 强包容性,文化碰 撞的过程中汉语也兼容 了许多外来词汇,因不 同时期翻译差异产生 许多等义词,带
有独特的地 域文化。
盘尼西林—青霉素
盘尼西林是青霉素的一个别称,来源于英文单词 benzylpenicillin,此外青霉素还能被称为青霉素钠、苄青 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不同于英语中的月亮只有“moon”一个词,汉语中表示月亮的词有玉钩、玉 盘、蟾宫、望舒、阴、桂月、桂宫等等,有时人们也会用“广寒宫”代指月亮。例 如“望舒”会与“月亮”成为同义词,是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因人们 觉得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月亮才会有“玉轮、银盘、玉盘、玉镜”等同义词。这些 词比“月亮”更具有艺术效果,但如果不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就很容易造成误解。
审美性
美酒——佳酿、琼浆、杜康
因为酒是粮食酿造而成,为了显示 出其的美味醇香,会称其为佳酿。 元伊世珍《琅记》卷中记载道: “杜康造酒,因称酒为杜康”。同学 们熟知的三国曹操在《短歌行》: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 就是美酒的意思。
战争——烽火
由于战略需要,古代人设 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来 传递军情信号,广为人知 的“烽火戏诸侯”就是利 用了这一点。因此,烽火 可以指代战争。
同义词语的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中 “上下有义”、
“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角色意识,或者也是等级意识。
角色性
例如,《红楼梦》中有同义词“生日”和“千秋”体现的人物身份。 袭人笑道: “这是她(平儿)来给你(宝玉) 拜寿。今儿也是她的生日,你也该给她 拜寿。”…… 柳家婆子的笑道: “原来今日也是平姑娘的千秋,我竟不知道。”说着, 便 向 平儿磕下头去 …… 还有古人把生下男孩叫“弄璋”,生下女孩叫“弄瓦”,可见男女一生下来,就 烙上了等级的标志。 特别是 《史记·本纪》里的同义词更是体现这种观念: “玺、印、章”;“微、卑、贱”

汉语别称词语的美学特征试探

汉语别称词语的美学特征试探

汉语别称词语的美学特征试探作者:许华周光超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20期摘要:汉语别称词蕴含着极为丰富独特的美学特征,这种美感既体现在词语的外在形式方面,同时也折射了汉民族的内在文化心理和底蕴,显现出汉语词汇独有的美感和魅力。

本文在比较全面梳理、归纳汉语别称词内外美学特征的基础上,还总结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汉语;别称;美学;特征汉语别称词蕴含着丰富而又独特的美学特征,除了外在的形式以外,其内在蕴含的汉民族深层文化心理和底蕴也极为浓郁,十分耐人寻味,也值得深入探析。

一、汉语别称词美学特征的体现汉语别称词的美学特征既有表层的,也有内在的,异常丰赡博厚,谐和醇美。

(一)汉语别称词外在形式方面的美学特征汉语别称词的外在形式方面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汉语别称词凸显着汉语言各构成主体要素的叠彩美汉语别称异名构词的语言基因十分发达,汉语言构成的各主体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都显得异常丰富和发达,以这四种手段构成的别称词语均多得不可胜数,且它们所呈显的美学特点又各有侧重,汇聚在一起显现出一种叠彩复杂的美感。

首先,通过特殊语音手段构成的别称词包括以拟声手段直接构词、谐音变读构词以及以反切方式构词等三种情况。

通过拟声手段直接构成别称词多为模拟事物声音的词。

例如燕子的别称“乙(音yà)鸟”系模仿燕子的叫声而称之。

谐音变读是指利用汉语词音同或音近特点由一个词语联想到另一个,体现了汉民族求吉避凶、重含蓄、忌直言的文化心态。

例如“詹诸”是蟾蜍的别称。

詹与蟾、诸与蜍均系叠韵关系谐音变读构成的别称。

反切是依照“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原则用两个汉字表示另一个汉字的注音方法。

例如“突郎”是螳螂的别称,“突”、“郎”是“螳”字的反切。

以语音手段创造别称词的最直接效果就是使这些词语的发音更为豁朗敞亮,富于声音美感。

其次,利用汉语语义丰富复杂、联系性强等特征在理解、新造和辨殊上做文章创造别称词,包括同义别解和词义引申。

论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一)

论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一)

论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一)论文关键词]汉语别称词隐性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结构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伦观念等内容,它们又集中地体现在命名理据、构成方式和体系关联之中,并从这三个方面反映和折射着汉民族多方面的深刻而又复杂的文化内涵。

汉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包括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两个层面。

与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显性文化特征不同的是,所谓隐性文化特征是指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结构,包括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伦观念致知途径等等,尤其是指以语用主体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和价值取向等作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特征。

具体而言,它不是汉语别称词直接承载的意义,而是凝聚在词语的命名理据、结构方式以及存在形态中的文化意蕴;它不是孤立的、个别的词语现象,而是其总体类别分布及其总的体系关联。

一、命名理据中的隐性文化特征人们总是习惯于按照自己的固有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习俗和价值标准去展开联想、类比,然后在已有的语言材料基础上给事物命名。

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在其命名理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具体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表象之下的潜在信息传递别称词不仅仅是单纯的指示称谓符号,在其表象之下往往体现和蕴涵着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意蕴,它们折射着社会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民俗、文学和语言的方方面面。

透过它,可以窥视出某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思维观念、价值取向、民俗风情以及大众心理等各种隐性的民族文化。

例如,古代中国人称木星为“福星”、“德星”,因为它是一颗岁星,是记录年岁的标志,而它所对应的方向东方又是中国人所推重尊崇的,这类称谓很好地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和宇宙天体的认识。

再如,源自于隐语的丈夫别称“盖老”和妻子别称“底老”也并非随意造词,它们充分体现了汉民族天为盖、为阳,男亦为阳、在上,地为底、为阴,女亦为阴、在下的深层传统文化观念。

汉语别称词的生成条件及使用范围探析

汉语别称词的生成条件及使用范围探析

摘要:汉语别称词的生成条件和使用范围均属于汉语别称词研究的基本范畴,对于汉语别称词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社会条件、主体需求和语言基础三个方面探讨了汉语别称词的生成条件,进而分析了别称词的使用范围,相信这对于弄清汉语别称词的来源及其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汉语;别称词;生成条件;使用范围一、汉语别称词的生成条件汉语别称词属于汉语词汇的重要分支,其生成原因及条件十分复杂,既有外部社会的因素,又有语言本身的因素,还包括使用者自身的主观因素。

别称词作为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其生成总是与全民语言有着密切的关联。

同时,别称词作为特定社会群体(主要是文人群体)在特定历史条件和语言环境中的交际工具,其产生也必须适应特定社会群体的心理和生活需求。

主体需求是别称词生成的首要条件。

作为以词语为主的音义结合体,别称词的生成也要受到语言内部规律的制约。

具体说,下述三方面条件对别称词的生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汉语别称词生成的客观社会条件社会变化为语言变化提供了先决的条件,作为全民语言分支和社会变体的别称词的生成无疑也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不同时代所形成的别称词语在其来源、语体风格和使用范围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

例如,秦汉以前产生的别称词多源自典籍之中,语体风格较为典雅,文言气息浓重,使用范围也以文人圈为主;唐宋时代以后形成的别称词,来源就宽泛多了,既有出自典籍的,也有来于民间词语的,口语色彩增强了许多,使用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文人阶层。

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来自外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别称也大大增加了。

佛教的传入也形成了不少别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许多体现着旧时代气息的别称词语,如封建色彩浓重、观念落后、内容陈旧过时、不合时宜的都已被陆续淘汰了。

例如现今社会中那些封建伦理和皇权思想浓重以及体现旧社会三教九流、男尊女卑、重农轻商观念的词语就已很少见了。

总之,一切别称词的生成和存在都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无法脱离客观社会条件而孤立生存。

谈汉语词汇折射出的文化及社会制度

谈汉语词汇折射出的文化及社会制度

谈汉语词汇折射出的文化及社会制度一、从“归”、“舅姑”等词看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舅” 、“姑”都是源起很古的称谓词。

《尔雅·释亲》“母之兄弟为舅。

”又“父之姊妹为姑。

”《诗经》中已多见。

《秦风·渭阳》“我送舅氏 ,曰至渭阳。

”毛传“母之兄弟曰舅。

”《邺风·泉水》“问我诸姑 ,遂及伯姊。

”毛传“父之姊妹称姑。

”毛传自然是直接从《尔雅》中引来的。

总之“舅”“姑”的这两个义项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大约也有三千年以上了。

然而 ,同是在《尔雅·释亲》中,“舅”“姑”又有别的意义“妇称夫之父曰男,称夫之母曰姑。

”在其它先秦典籍中也有用例,如《国语·鲁语》“古之嫁者 ,不及舅姑 ,谓之不幸。

”又“吾闻之先姑。

”韦注“夫之母日姑 ,段日先姑。

”《谷梁传·桓公三年》“礼 ,送女 ,父不下堂 ,母不出祭门。

… …父戒之曰‘谨慎从尔舅之言’母戒之日‘谨慎从尔姑之言”,皆是。

“母之兄弟,父之姊妹”这样的概念是怎样与“夫之父母” 、“妻之父母”联系起来的呢?从以上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舅姑即为公婆。

这一意义正好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婚姻制度。

在古代,氏族社会,部族内部近亲结婚曾被认可。

但是“同姓为婚,其生不蕃”,于是两个不同部族相互联姻代替了过去的族内婚。

通婚的部族彼此嫁女,于是女方的公婆正是母亲的兄弟辈,故应称“舅”,女方的婆婆正是父亲的姐妹辈,故应称“姑”,于是“公公”与“舅舅”同指一人,“婆婆”与“姑姑”同指一人。

后来的婚姻习俗虽然又发生变化,但是这种称谓习惯却保持在词汇中,一直延续到唐宋。

所以宋人朱庆徐《闺意》有“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的诗句。

和“舅姑”相关的一个词是“归”。

“归”繁体字写为“归”,从止,从妇者,意为“女子出嫁”。

许慎《说文解字》里注为:“归,女嫁也”。

在现代汉语中,“归”的意义主要是“返回”、“归还”,表示“女子出嫁”的意义早已消失。

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

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

浅析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汉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情况。

其中显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民族文化结构中介于表层物质文化和深层精神文间层面的文化,也称中层文化或制度文化。

它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组织制度和人际关系以及依附于它们的原理、原则和规范等等,还包括由此而产生出来的汉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文化特征。

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集中而突出地反映在它们往往具有文化色彩、人性意味和民俗特征这三个方面。

所谓显性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文化结构中介于表层物质文化和深层精神文化之间层面的文化,也称中层文化或制度文化。

它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组织制度和人际关系以及依附于它们的原理、原则和规范等。

“显性”其实是相对于隐性文化的存在形式而言的。

[关键词]汉语别称词显性文化文化特征前言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从内容上讲,主要是指由其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文化特征。

从其表现形式看,它还包括由汉语别称词能指成分的命名理据、结构方式和结构形态等间接表现出来它们所凝聚的显性文化特征及其由汉语别称词的能指成分直接反映出其运载的显性文化特征。

这种显性文化特征往往是直观外在的、可以感受得到触摸得着的,汉语别称词所运载的显性文化特征十分丰富,它的“显性”是相对于隐性文化的存在而言的,本文试从显性方面谈谈别称词的有关文化特征。

一、别称词的政治文化色彩所谓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包括社会成员所特有的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观念和政治技能等诸多方面。

政治文化的表现在不同的物质和精神时代条件的表现是有所区别的,别称词的政治文化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利意识和等级观念强烈。

中国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封建时代,封建社会所特有的宗法制、国家集权和世袭的政治结构、大一统的政体和传统等级制之特征,都在别称文化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学词语文化的表现形式

学词语文化的表现形式

学词语文化的表现形式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人们交流思想与情感的工具。

它们不仅具有特定的语义和语法功能,更承载着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本文将介绍词语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成语、俗语、谚语、诗词等,探讨它们如何反映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

一、成语:智慧的结晶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表达形式。

它由四个字组成,富含哲理和智慧,不仅传递了对人生、道德和社会现象的思考,还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比如,成语“十全十美”形象地描述了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状态,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二、俗语:民间的智囊俗语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常用语,常常揭示出人们的智慧和聪明才智。

它们通常以简短、形象的方式表达出人们对生活、道德和价值的认识。

比如,俗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告诉人们善良的目的可能需要忍受一些痛苦,而忠言逆耳却有利于行动和成长。

三、谚语:人生的启示谚语是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积累,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活哲理。

它们简洁明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传递出人生的真谛和处世之道。

比如,谚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珍惜前人的努力和付出,并为后人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四、诗词:情感的抒发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

它们通过优美的韵律和形象的描绘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领悟,感叹人生如浮云般的短暂。

总的来说,词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反映了人们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表达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词汇积累和对词语文化的研究,以提高自身语言水平和文化素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并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一句话总结:词语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成语、俗语、谚语、诗词等,它们反映了智慧、情感和价值观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象征词语的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象征词语的分析

编 号:硕士学位论文题 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象征词语研究培 养 单 位:文学院专 业 名 称:汉语国际教育指 导 教 师:胡玉伟 教授研 究 生:曹志远完 成 时 间:2015年5月23日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日期:摘要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习者学好汉语,即教授学习者如何规范使用汉语,使其能够无障碍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则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需要特别地关注。

在汉语的句子中,词语不仅充当语义成分和语法结构,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更值得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脱离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不仅严重遮蔽了汉语丰富的人文内涵,更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和学的困难。

而在众多的词语中,象征词语以其特有的象征意蕴和丰富内涵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对象征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根据象征词语的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促进对外汉语教学长足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偏向于形象式的表达方式,擅长根据客观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与一般语言相比,象征词语有更深入的表达效果,也更能折射出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传统艺术等文化意义。

正确理解象征词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来源,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稳步发展。

笔者认为,象征词语教学应该以词汇学、文化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象征词语的产生,分析象征词语特点。

汉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汉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汉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一、独特的表意性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表意特点的形成:构字方法基本是据意构形。

我们智能的先人应用字形表意与声音结合创造了汉字。

由于它是以笔画拼构图形,来表达意思,阅读时我们基本上可以因形而知意。

而写作时则思想与表达可以顺畅无碍的进行,远远优越于那些音不辨形,形不知意的拼音文字。

二、灵活的构词能力随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而创造新词,特别是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如历史上的春秋战国、近代以来、新文化运动等。

吸收外来词而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单音词转变发展为双音词: 连绵词如双声词如参差、淋漓; 叠韵词如逍遥、窈窕、婆娑等; 重音词如悠悠、翩翩、滔滔。

原有的字重新组合制造新名词,例如:把字重新组合即可构成新的词语,如电影、电视、电脑,电器等名词都是用常用字雷电的电来拼写的,不需要像拼音文字那样重新构造文字。

三、富有弹性的语言结构汉语的又一特点,表现在语法上具有所谓“孤立语”的特征,即指汉语很少有构词上的形态变化。

在印欧语系中,词语的形态变化比较丰富,有性、数、格、时态、语态、语气的变化;汉语则不同,它的形态变化较少,对于词性、格位、数量、时间等的处理,既不需增添附加语,也不表现在语形变化上,而是用一种有系统的“词序”来解决,也就是说,词在句中的功用,主要取决于他们在句子中的次序。

这就使得汉语语法简单,效率极高,而不象英语那样你越学越觉得它复杂难记。

四、追求神韵的美学风格1.字形美2.字音美3.字义美五. 众多的同音字汉文字是单音节字,人类思维发展越来越复杂后,语音的表达性能就不行了,同音字多起来了。

汉字可以用字形来区别,比之西方用拉长音节或使用复杂的语法来增加区别读方便多了。

因此要把握中国文字,光靠听觉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同时用眼睛看,否则会生出许多误解。

信息时代更加突出了汉字的优越性,正如刘志琴先生‘汉字的魅力”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21世纪新的电脑将采用声控系统,它将摒弃由字母编制的键盘,由于英语的音节多达1万个以上,而汉语只有400多音节,每个音节最多4个音素,因此美国语言学家盖利•吉宁斯在《世界语言》一书中对汉语的简洁性、准确性、严密性和先进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正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努力,才把“西文语法书里的种种麻烦抛个精光,最后只留下几千个单字和若干条效率极高的排字规则。

汉语别称词的民俗特征说略

汉语别称词的民俗特征说略

汉语别称词的民俗特征说略【摘要】别称词的民俗特征是汉语别称词问题的重要方面,它博大精深而又内容复杂,体现着汉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密切关联。

论文从衣食文化、婚丧习俗、神话故事传说、地域方言色彩和隐语特色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汉语别称词与传统民俗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期对别称词领域中的民俗文化内涵有相对深入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汉语别称词民俗特征文化内涵民俗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

不同风俗习惯既是不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也是表现民族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文化心态的重要因素。

汉语别称词作为洞悉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所透析和折射出来的中国传统民俗清晰、典型而又系统。

试分述如下:一、别称词中的衣食文化习俗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生活要素,我国自古就有“衣冠王国”和“饮食王国”的美誉。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的第一生活需要。

据统计,汉语中有关“吃”的词多达120余例。

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表现力特别地强,说明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灿烂。

这在汉语别称词中有着突出的体现。

首先是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

从五谷杂粮到瓜果菜蔬,从山珍海味到各类饮品,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例如称粮食为“民天”,称饺子为“扁食”,称葱为“和事草”,称墨鱼为“乌贼”,称螃蟹为“横行介士”,称酒为“忘忧物”,称茶为“不夜侯”等等。

其次是构词手法形形色色,多种多样。

有以比喻方式造词的,如称木耳为“树鸡”;有以比拟方式造词的,如称鸡为“长鸣都尉”;有以摹绘方式造词的,如称鸡蛋为“白团”;有以析字方式造词的,如称酒为“三酉”;有以借代方式造词的,如称酒为“杜康”,称螃蟹为“尖团”;有以用典方式造词的,如称梅子为“曹公’’,称茶为“酪奴”等等。

再次是命名中带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褒贬色彩。

如称枣为“百益红”,称梨为“百损黄”,称酒为“忘忧物”、“销忧药”、“扫愁帚”、“钓诗钩”、“狂药”、“祸泉”、“魔浆”、“腐肠贼”,称清官为“青天”、“铁面”,称贪官为“城狐”、“社鼠”、“民蠹”等等。

汉语的文化特点

汉语的文化特点

1.谈谈汉语的文化特点(语言,语义,语音)汉语区别于世界其他各种语言,因为其有自身的特点,下面将从语音,语义,词汇构成,语法以及汉语本身等方面来分析语言的文化特点。

一:语音方面:汉语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

二:这就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

无论是词组合成句子,还是单句组合成复句,首先考虑的因素往往是语意的配合,而不是语法形式的使用,只要几个负载着重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在意义上大致搭配得拢,就能言简意赅地达到交际目的,这几个词就可以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意合”。

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使它结构独特,灵活多变,颇多隐含,着重意念,其意合性、灵活性和简约性是其它语言所不能比拟的。

汉语语法的上述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阅读中运用意会的方式来进行感知和理解,这对于加快阅读速度就有极大的便利。

(二)词汇方面(1)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由于汉语的单音语素多,所以由它构成的单音词和双音词也较多,词形较短。

同时汉语中的单音节基本上都是语义的承担者。

这些单音节可以作为语素来构成大量单音词,也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

(2)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由于汉语中有意义的单音节语素差不多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最多。

(3)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

过去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代替,如“目——眼睛”、“石——石头”。

有些多音节短语也被缩减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外长”,“彩色电视机——彩电”。

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的,如“弱智”“离休”。

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三音节词也有所发展,但双音节词仍然是多数。

(三)语法方面(1) 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例如英语“She loves me”和“I love her”,同是一个代词“她”(或“我”),做主语时和做宾语时词形不同;同是一个动词“爱”,主语是第三人称时要加“s”,主语是第一人称时则不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一)论文关键词]汉语别称词显性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汉语别称词的文化特征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情况。

其中显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民族文化结构中介于表层物质文化和深层精神文间层面的文化,也称中层文化或制度文化。

它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组织制度和人际关系以及依附于它们的原理、原则和规范等等,还包括由此而产生出来的汉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文化特征。

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集中而突出地反映在它们往往具有政治文化色彩、人性意味和民俗特征这三个方面。

所谓显性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文化结构中介于表层物质文化和深层精神文化之间层面的文化,也称中层文化或制度文化。

它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组织制度和人际关系以及依附于它们的原理、原则和规范等。

显性文化的存在形式既不像隐性文化那样深蕴隐蔽也不像表层物质文化那样清晰显露。

因此说,所谓的“显性”其实是相对于隐性文化的存在形式而言的。

汉语别称词的显性文化特征,从内容上讲,主要是指由其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群体组织和制度规范等文化特征。

从其表现形式看,它还包括由汉语别称词能指成分的命名理据、结构方式和结构形态等间接表现出来它们所凝聚的显性文化特征及其由汉语别称词的能指成分直接反映出其运载的显性文化特征。

这种显性文化特征往往是直观外在的、可以感受得到触摸得着的,汉语别称词所运载的显性文化特征十分丰富,下面撮其要讨论之。

一、别称词的政治文化色彩所谓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包括社会成员所特有的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观念和政治技能等诸多方面。

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的物质与精神大环境中,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政治文化表现。

其中体现于别称词中的政治文化色彩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君主意识和等级观念强烈。

中国经历了大约两千多年的漫长封建时代,封建社会所特有的宗法制、国家集权和世袭的政治结构、大一统的政体和传统等级制之特征,都在别称文化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如前所述,皇帝大臣及其家室嫔妃均有大量的别称,且全是尊称、敬称,就连死了以后,也依旧等级森严,秩序井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生生世世,永无改变。

所以在别称词中,这种表示尊卑贵贱的词语,也显得格外地多。

同时,在其他别称中,也无不渗透着封建正统观念和嫡庶分别。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男尊女卑的思想倾向上。

如在夫妻称谓中,称呼丈夫的词多含尊崇、赞美之意,而称呼妻子的词却往往是贬抑和卑贱的;在妻妾称谓中,妻子的地位又显然高于妾,尊卑内外更是分得无比明细。

再如,国人自古重农轻商,在别称中对农业、农民的称谓也甚高,曰“本业”、“本务”、“上农”;反之,对商业、商人的称谓则多带轻蔑之意,日“末业”、“末生”、“奸商”等等。

二是工具气息浓重。

语言与其他交际工具和技艺手段一样,在阶级社会中都服务于特定的阶级,是政治的附庸。

只要是政治需要,不仅可以讳饰、掩盖,而且还可以人为地制造出不少有利于统治阶级一方的别称,其工具的气息极为浓重。

如旧时行贿为了显得高雅一些,不那么露骨,要用“别敬”、“别仪”等词语,而且名目繁多,夏天送礼叫“冰敬”,冬天称“炭敬”,送给女人的是“妆敬”,给门房或仆人的叫“门敬”、“跟敬”,送给学子的叫“文仪”,喜庆为“喜敬”,年节为“年敬”、“节敬”,此外还有“陪敬”、“菲敬”、“加敬”等等。

在这里,“敬”字含有特别的孝敬或格外的敬意之意;“仪”即礼物。

贿赂还有一个别称叫“书帕”,源自于明代官场送礼为掩人耳目每每用一书一帕作为陪衬。

诚如吴晗先生在《灯下集·唐顺之论明代刻书》中所言:“行贿用书陪衬,显得雅一些,有了专门词组叫书帕。

”卖官鬻爵是过去贪污腐败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种腐败现象由来已久,可见诸文字者,汉朝已经开始,至东汉末已达到明码标价的地步。

当时汉灵帝在都城洛阳开鸿都门张榜卖官,上至公卿下至无名小官皆可买卖。

由此后世便常称以财货买取官爵为“鸿都之事”,作为不便直言其事的一块遮羞布。

三是惩恶扬善观念非常鲜明。

惩恶扬善观念历来都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基本政治态度,具有鲜明的是非价值判断理念。

如用红色表示忠诚所形成的“丹心”、“丹寸”、“丹抱”、“丹诚”等一系列褒称;用黑色寓示黑暗、奸邪、罪恶,产生“黑心”、“黑手”、“黑帮”、“黑干将”、“黑爪牙”等贬称。

同时,对于才德过人的忠贞贤良之士,有“美人”、“香草”、“俊艾”、“俊杰”、“俊彦”等誉称;而对于身居高位却鱼肉百姓的害民之徒,却只能被骂作“民蠹”、“民贼”、“宵小”、“千夫指”等等,其善恶是非的价值观念清晰确切,泾谓分明。

二、别称词的人性意味在书面和人际交往的使用过程中,别称词还有着自已特定的话语形式。

从伦理学角度来考察,其流布、繁衍、推广和再造无不与使用者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感受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

如果没有了谦、敬、尊、贬、美、戏、婉、讳诸方面的称谓,别称词就会失去其多姿多彩的丰富文化内涵,变成一堆枯燥乏味、索然寡趣的“死”词,其地位与文化作用也必将变得微不足道。

故此,在考察别称词的时候,万万不可忽略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性意味。

别称词的人性意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谦有敬,待人以礼。

华夏文化是一种重和谐讲情感、提倡“温良恭俭让”的文化,这必然使语言交流的情感传递与情感调控形成独特的方式。

汉民族自古把“礼”看作是社会道德的标准。

《礼记·礼运》篇说:“夫礼者,卑己而尊人。

”就是说“礼”的集中表现是把自己看得卑下而尊敬别人。

这种“尊人卑已”的“礼”的观念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古至今,保留在社会交际语汇中的尊词敬语是相当多的,常见的有“尊”、“贵”、“令”、“仁”、“圣”、“贤”、“英”、“哲”、“高”、“雅”、“台”、“老”、“大”、“上”、“先”、“阁”、“钧”、“君”、“龙”、“凤”、“玉”、“兰”、“惠”、“芳”、“琼”、“宝”、“金”、“银”等等,如“尊姓”、“贵庚”、“令名”、“仁兄”、“圣君”、“贤弟”、“高寿”、“雅号”、“台甫”、“老夫人”、“大作”、“上姓”、“先达”、“阁下”、“钧意”、“玉体”、“惠示”、“芳笺”、“墨宝”、“华章”、“瑶函”、“光临”、“海涵”、“金枝玉叶”等。

而谦称则多用“家”、“舍”、“寒”、“陋”、“拙”、“小”、“愚”、“贱”、“卑”、“鄙”、“敝”等等,如“家父”、“舍兄”、“寒舍”、“陋室”、“拙文”、“小女”、“愚见”、“贱内”、“卑职”、“鄙意”、“敝人”等。

二是委婉文雅,言之得体。

古人说话,非常注重和谐有致、文雅得体,这是汉民族崇尚中庸之道处世哲学的必然反映。

中庸之道的观念反映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要求对人要有雍容恭顺的态度、和平温良的风度和谦和忍让的性格,反对待人处事走极端和感情冲动,反对刺激和伤害他人,强调事事注重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通过自身完善和心灵净化而消弥各种矛盾。

中庸思想把人的七情六欲看作是破坏人的自然之性的祸根,认为人们如果对情欲随意放纵发泄,就会产生邪念和灾难。

这种克己忍耐的思想造就了汉民族内向、委婉、含蓄的特定民族心态。

在说话时,为了符合这种中庸和谐的要求,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语言禁忌和避讳方式。

每当遇有某些不洁不雅或不便直说的词语时,总要千方百计地加以回避或干脆用其他词语替代。

这~特征在死亡、性、排泄、疾病、残疾等几个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如称大小便为“如厕”、“更衣”、“净手”、“解手”、“水火”、“出恭”、“前后溲”,称便器为“净桶”、“夜壶”,称性行为为“云雨”、“做爱”“同房”、“房事”,称男性生殖器官为“身根”、“玉茎”“阳具”.称眼病为“丘明之疾”,称吐血病为“亚夫之疾”,称月经来潮为“程姬之疾”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避讳情况。

例如,古代一些文人十分喜欢喝酒,但喝得酩酊大醉又是一件有失体统且极为不雅的事,故而在古诗文中常以“中圣人”一词代指醉酒,这样一改,便变得十分雅致和诗意化了。

再如,说某人怕老婆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故有人便借宋代陈季常惧内之典故称为“季常之惧”。

三是褒贬得当,恰如其分。

汉语别称词的褒贬色彩是非常突出的,这是别称词人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无论对人对事,绝大多数别称词都含有褒义,敬称尊称婉称等自不待言,即便对于自然现象和动植物,人们也常常赋予其美好的称谓。

如称雪为“玉蛾”,称露为“灵液”,称酒为“橄榄仙”、“瑞草魁”,称蜜为“卉醴”,称松为“大夫树”,称菊花为“九里香”,称兰花为“王者香”、“千金草”,称水仙花为“凌波仙子”,称鹤为“仙禽”,称蝙蝠为“仙鼠”,称大雁为“信禽”等等。

当然,一些贬称也颇有针对性,如女子别称中的“泼妇”、“荡妇”、“冶叶倡条”等。

某些别称的褒贬意味比较复杂,有的是明褒暗贬如称有机谋的女人为“哲妇”;有的是明贬实褒,如称情人为“冤家”、“可憎才”;有的亦褒亦贬,如对酒的称谓自古以来毁誉参半,莫衷一是。

显然,在这些称谓之中更多地渗透着造词者的主观情感因素。

四是君亲名讳,避忌触犯。

古代汉民族所特有的避忌触犯君亲名讳的现象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尊君孝亲思想发展到极致的必然结果。

由于我国封建历史特别漫长,所以各式各样的避讳方法和避讳现象也层出不穷,多如牛毛。

崇尚避讳在形成诸多语言文字障碍的同时,也创造和产生了大量新的别称词例如,为避秦始皇赢政名讳而将正月改为“端月”、“初月”,为避汉高后吕雉名讳而将雉鸡改叫“野鸡”,为避汉光武帝刘秀名讳而将秀才改称“茂才”,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而将妲娥改作“嫦娥”,为避五代吴越王钱缪名讳而将石榴改成“金樱”,为避五代吴王杨行密名讳而将蜂蜜称为“蜂糖”,为避唐代宗李豫和宋英宗赵曙的名讳而将薯蓣改为“山药”等等。

三、别称词的民俗特征民俗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

不同的风俗习惯既是不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表现民族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文化心态的重要因素。

人类的生产生活主要包含着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活资料即衣食住行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二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种的繁衍。

人类的一系列民间风俗习惯正是在这两种生产的作用下不断产生出来的。

汉语别称词作为洞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它所透析和折射出来的中国传统俗相当清晰、典型而又系统。

其民俗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别称词中的饮食文化习俗“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的第一生活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美食王国”之誉,长期以来形成了十分丰富灿烂的饮食文化。

据统计,在英语和法语中,有关“吃”的词语各有2O余例,而汉语中的这类词却多达12O余例。

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表现力特别地强。

比如“酒囊饭袋”、“吃不开”等表示人无能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劳保”等表示人的生活手段;“软硬不吃”表示人的处事方法;“吃闭门羹”表示遭遇;“吃惊”、“吃醋则表示心理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