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
唐太宗的领导哲学

唐太宗的领导哲学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贞观之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的名言。
唐太宗颇具创造性的领导艺术与领导智慧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对当下的领导干部亦有启迪借鉴之处。
群策群力理性用权后人评论李世民常常用“文治武功天下第一”来形容,其实说的就是李世民创业成功后,能抛开创业者依靠人治、独断守业的法宝,靠法制、分权治理国家。
唐太宗很懂得群策群力的力量,所以他能够理性运用权力。
唐太宗掌权之初就有这样的举措,要求官员对国家问题献计献策。
这样比较容易使官员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
这种集思广益的做法是理性行政的一部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纳谏。
以魏徵为代表的大臣,纳谏方式经常直截了当,让皇帝难为情。
但基本凡是正确的,唐太宗最后都接受了。
很多人都认为,做到皇帝的地位,很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但唐太宗确实克服了这个问题。
唐太宗之所以那么理性、很少感情用事,是因为他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中国历史演变到唐朝,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有盛世,也有乱世,有过民族大融合,也有过大分裂。
唐太宗能够理性地面对历史,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和智慧:帝王掌握很大权力,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带有个人好恶,带有任性的方面,处理问题容易感情用事,因此,权力悲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时有发生。
唐太宗在贞观之治中则是与以往帝王不太一样的形象。
他在运用最高权力时比较理性。
在古代帝王中,像他这样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的,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在位时期取得的成就。
如果他不是这样,那么贞观时代的政治应该是另外一番景象。
现在我们所说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这个道理在唐太宗时代就已有所认识。
唐太宗认为,大臣们担当各个职务,都应该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尤其是不同意见一定要提出来。
现在的领导干部亦当如此,当单位还处于初创发展期,各方面还不是十分稳固时,领导者通常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能听进单位各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摘要: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颇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之一,他在位的23年里,以隋亡为鉴,与民休养生息;重贤任能,虚怀纳谏;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宽简刑法;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等。
他所实施的这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执政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出现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关键词:唐太宗;治国思想;民本;君臣;纳谏唐太宗作为我国历史上极为少见的封建明君之一,历代对其赞誉史不绝书。
由于他经常以隋朝的灭亡为鉴戒,善于教化各级官吏,注意安民,从善施政,从而使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由于他善于纳谏,始终与下属保持宽松和谐的君臣关系,使其决有良策,政令畅通。
所以出现了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同时也为以后的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他所实施的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执政措施,对当今的执政实践仍不无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主要思想。
一、以隋亡为鉴,以民为本,与民休养生息由于唐太宗出生在隋文帝统治时期,亲眼目睹了盛世的奢华,也亲身经历了隋末的动乱和隋王朝的颠覆。
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隋朝本来是如魏征谈到的“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1]的统一帝国,隋炀帝继位时仍“海内殷阜”,然而为什么在十余年后土崩瓦解,二世而亡呢?这是由于“驱天下以纵欲,罄万物而自奉”[2],“徭役无时,干戈不戢”[3]。
他在吸取了这样的教训以后,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4]。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5]。
所以,贞观初,唐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跃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防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百姓为之解体,怨渎言既作,离叛亦兴。
浅析唐太宗的法治思想

浅析唐太宗的法治思想发布时间:2021-07-23T09:10:38.452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5期作者:蒋敏洁[导读] 唐太宗贞观年间被称为“贞观之治”,而这一治世的出现与唐太宗所采取的治国理政措施关系密切。
其中贞观律法的修订,很好地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中宽仁慎刑为基本原则,宽简、划一、稳定为基本特点的贞观律法,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蒋敏洁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唐太宗贞观年间被称为“贞观之治”,而这一治世的出现与唐太宗所采取的治国理政措施关系密切。
其中贞观律法的修订,很好地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中宽仁慎刑为基本原则,宽简、划一、稳定为基本特点的贞观律法,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唐太宗;贞观律法;宽仁慎刑唐初统治者的执政理念,大致经历了由“安人静俗”到“安人理国”的演变。
[1]其中都强调了要注重百姓的生活,以百姓的存活为先,爱惜民力,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正是因为对隋朝速亡原因的认真总结,以及唐初统治者的治国理政措施的影响,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律法有其不同于其他时期律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一)重视立法的思想贞观元年(626年),唐太宗下令治定新的律法,任命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和一批大臣,在宽平的立法精神指导下修订法律。
贞观十一年(637年),颁布了《贞观律》。
《贞观律》以《开皇律》为基础,减轻了不少罪名的刑罚,将50条死罪罪名改处“加役流”,缩小了死刑的范围。
唐初《武德律》在贞观年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主要分为令、格、式三种类型,“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规物程事。
”[2]凡是违反了令、格、式的一条,都被视为犯罪,都以律为惩处的标准。
直至今日,令、格、式多数散佚。
其中《贞观律》以《武德律》为基础,并且对《武德律》中的一些条文进行了些许改变,包括:删减了一些死刑条款;减少了连坐等一些名目;同时又建立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当、免等刑罚。
唐太宗的“管理哲学”

唐太宗的“管理哲学”,500字
唐太宗的管理哲学主要体现在秉持“以求修身、以德治天下”的理念上。
他主张贤明礼义、利民惠众,以正义待人,可以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治、爱护百姓,始终保持尊公、审慎治国的原则,注重国家的发展,实行廉洁仗义的政治。
他还认为统治者应该根据国情谨慎施政,加强军事力量,发展经济,以正确的思想来统治国家,并用公平合理的方式处理百姓间的关系,使百姓安居乐业。
此外,唐太宗还认为官员应该勤勉尽职,认真担任职守,不徇私情,以便保护百姓的利益,匡正国家不正之颠。
总之,唐太宗的管理哲学强调求修身、以德治天下,努力实现仁政,以保障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安居乐业,成为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一种卓越体现。
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以《贞观政要》为视角

摘要唐太宗的政治思想影响深远,学术界曾给予了诸多关注。
但学术界对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特别是《贞观政要》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
本文力图对《贞观政要》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意义及影响。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予《贞观政要》这本书,并参考《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著作,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进行分析论述。
在内容f!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探讨唐太宗治国思想形成的原因,指出这是当时社会背景、文化传承与唐太宗君臣通过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部分按用人、吏治、纳谏、安民、法律这…顺序,分五个小节详细论述了唐太宗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指出它是一个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第三部分则分析了唐太宗治国思想的意义及影响。
最后总结,对唐太宗进行新的定位,指出他是中国封建史上杰出的政治思想家。
关键词:唐太宗;治国;《贞观政要》;政治思想家AbstractTheinfluencesofTangTaizong’spoliticalthoughtsarefar-reaching.AgreatdeaIofconcernshasbeenpaidtoitintheacademiccircles,butpeoplelostsightofTangTaizong’sthoughtsofrurmingacountry,especiallythethoughsreflectedinZHENGUANZHENGYAO.Inthisthesis,theauthortrytomakeaoverNlsystematicanalysisaboutTangTaizong’sthou曲tsofrunningacountryanddiscussthecauseofhowitform,theinfluenceofthisthought.Abouttheresearchapproach,theauthorbasedonthebook,ZHENGUANZHENGYAO,referredtoXINTANGSHU,JIUTANGSHUandZ1ZHITONGJIAN,andusedMarx’shistoricalmaterialismanddialecticalmaterialismprincipletodiscussTangTaizong’sthoughtsofrunningacountyThisthesiscarlbedevidedintothreepans.Inthefirstpart,theauthorprobedintothereasonwhyhisthoughtshadformed,andpointedoutthatitwasbasedonthesociNbackground,culturalcontinuity,TangTaizongandhismen’practiceatthattime.Thesecondpartwasdevidedintofivesmallmattersaccordingtotheorderofchoosingtherightperson,administingthelocalofficials,acceptinganyadvice,reassuringthepublicandmakinglaws.Inthispart,theauthorpointedoutthatTangTaizong’sthoughtsofrunningacountryhasitsintegralityandsystem.Inthethirdpart,theauthoranalyzedthemeaningandinfluenceofthethoughts.Atthelastofthethesis,theauthorgaveanewlocalizationtoTangTaizong,andpointedoutthatheisanoutstandingpoliticalthinkerinChinesefeudalhistory.Keywords:TangTaizong;thoughtsofrunningacountry;ZHENGUANZHENGYAO;politicalthinker引言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人(今河南开封)。
唐太宗执政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唐太宗执政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面对隋末唐初百废待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复杂的严峻局面,唐太宗李世民心存忧患,治不忘乱,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分析探讨其执政思想并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对于新时期巩固我党执政地位、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唐太宗;执政思想;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君主和政治家,为维护和巩固李氏王朝的统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其中闪耀着不少执政思想的光辉。
近年来学术界对唐太宗的研究比较多,从某个具体方面探讨唐太宗政治思想的文章也不在少数,但从整体上研究唐太宗执政思想的文章还不多见。
本文拟从以民为本、选贤任能、重农护农、礼法兼治、民族和谐等几方面对唐太宗执政思想做些分析探讨。
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观念民心向背是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
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只有获得百姓的拥护,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唐太宗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了自己的民本思想:其一,务清静以安百姓。
隋朝之所以失去天下,并不是因为当时国家不富强,而是因为“征求不已”使百姓不堪重负导致天下大乱。
唐太宗深知安静百姓才能治国理民的道理,他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木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唐太宗为了安静百姓,“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并为此采取了“节力役”、“息边争”、“薄赋税”等一系列措施,迅速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安定。
其二,兴产业以富民生。
唐太宗非常了解富民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富民的目的,他大力提倡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通过实行均田制,使耕者有田;通过兴修水利,改善了发展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劝课农桑,使当时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此外,贞观年间,唐太宗还修正完善了武德年间制定的租庸调法。
唐太宗在位期间,由于他的严格督责,官吏基本上能够照章办事,使租庸调制得到了普遍实施,成为唐代租庸调制实施最好的时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官吏对老百姓的恣意盘剥和聚敛。
神仙之王——唐太宗的政治才能与道统思想

神仙之王——唐太宗的政治才能与道统思想唐太宗,即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位时期,通过一系列深刻的政治改革和加强军队管理,使中国的统治者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控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
同时,唐太宗也是一位富有道家哲学思想的统治者,他深信自己是“天命所归”的天子,以此为基础,创造了唐朝的文化与思想传统,成为神仙之王。
一、唐太宗的政治才能作为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唐太宗的政治才能显然是不可忽视的。
在他的领导下,唐朝政治与经济出现了大量的变化和改革,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说,唐太宗在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首先是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
唐朝的中央政府在太穆(唐太宗所制定的官制)制度下,明确了政府的职责和权限,同时加强了朝廷管理的效率。
这样不仅增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掌控力,而且也为后期的政治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唐太宗重视法制建设。
他制定的新律令(唐律)具有完整的体系,并在其治国理政中率先实行,而这种新的律令制度不仅保障了各阶层民众的权利,也为政治纠纷和犯罪行为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
唐太宗通过律令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强了政府的权威和社会稳定性,使得唐朝在法制上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
同时,唐太宗也特别注重军队建设。
他在位期间,组建了一支庞大而又精锐的大军,并不断改进军队设施和武器装备,以保证边境的安全和稳定。
唐太宗还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军队纪律和作战战术的法令,使得唐朝的军队管理和作战部署更加优化,成为当时在世界范围内最具有实力的军队。
二、唐太宗的道统思想唐太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领袖,同时也是一位富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家。
他深信自己是天命所归之人,认为自己有权在人间行使天使的职责。
这种道家哲学的信条贯穿了他历任皇帝的统治,成为唐朝王朝君主权力最重要的合法性基础。
唐太宗在实践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他在位时积极推动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哲学之间的交流和交融,使得中国传统哲学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贞观盛世因何形成:唐太宗执政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贞观盛世因何形成:唐太宗执政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面对隋末唐初百废待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复杂的严峻局面,唐太宗李世民心存忧患,治不忘乱,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分析探讨其执政思想并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对于新时期巩固我党执政地位、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君主和政治家,为维护和巩固李氏王朝的统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其中闪耀着不少执政思想的光辉。
近年来学术界对唐太宗的研究比较多,从某个具体方面探讨唐太宗政治思想的文章也不在少数,但从整体上研究唐太宗执政思想的文章还不多见。
本文拟从以民为本、选贤任能、重农护农、礼法兼治、民族和谐等几方面对唐太宗执政思想做些分析探讨。
民心向背是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
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只有获得百姓的拥护,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一,务清静以安百姓。
隋朝之所以失去天下,并不是因为当时国家不富强,而是因为征求不已使百姓不堪重负导致天下大乱。
唐太宗深知安静百姓才能治国理民的道理,他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木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唐太宗为了安静百姓,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并为此采取了节力役、息边争、薄赋税等一系列措施,迅速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安定。
其二,兴产业以富民生。
唐太宗非常了解富民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富民的目的,他大力提倡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通过实行均田制,使耕者有田;通过兴修水利,改善了发展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劝课农桑,使当时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此外,贞观年间,唐太宗还修正完善了武德年间制定的租庸调法。
唐太宗这种对君民关系的理解和对民心向背以及人民力量的认识,在我国封建君主中是少有的。
作为封建帝王,得天下后,仍能时刻牢记君舟民水、载舟覆舟的道理,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国贸102 吕莲10064618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他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等,是他的名言,亦是他对自我的要求。
这样一位具有伟大功绩的皇帝,一定具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而他对国家的治理之道,就是让他成功的关键。
首先,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经济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朝建立的初期,社会并不是很稳定,所以发展经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因此,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农业上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唐太宗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经济,他合并州县、裁减冗员,革除了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
同时,继续推行均田制,实行了新的租赋徭役制度,极大地减轻了对农民的横征暴敛。
在关中、关东等地连续发生水旱灾害后,他又诏令开仓赈民,使人民得以生存、养息。
在商业上,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
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
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因此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唐太宗贞观之治改革与繁荣

唐太宗贞观之治改革与繁荣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杰出的统治时期,即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措施与改革方案。
这一时期为数百年后的中国历史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了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唐太宗以其英明睿智的统治,推动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和文化的改革,为中国的繁荣与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政治改革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唐太宗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定、公正和高效的政治体系。
他采用了一系列长远的政治改革措施,如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不分贵贱、出身,只看能力和才干。
此举为后来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和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军事改革唐太宗重视军队的建设和维护,积极推行一系列军事改革措施。
他搭建起一个强大的军事防御系统,组织军队,制定战略计划,加强军队纪律,注重军事科技和战争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这使得唐朝在北方的领土得以稳固,并成功抵御外族侵略,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繁荣。
三、经济改革经济改革是贞观之治的又一重要方面。
唐太宗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促进了国家的经济繁荣。
他推行均田制,实行赋役均摊,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他还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修建了大量的运河,便利了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推动着和平时期贸易的繁荣。
四、教育与文化改革唐太宗崇尚儒家思想,并将其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教育的基石。
他重视教育,并推行教育改革。
他设立了官办学校,提供教育机会给更多人,使人们可以接受知识与文化的熏陶。
同时,他积极推动文化交流,扶持文化艺术的发展,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和文化改革,给中国带来了长期的繁荣。
这一时期的改革不仅深刻影响了唐代社会,也为后来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与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太宗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与伟大,也为后代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与贞观行政

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与贞观行政摘要: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提到他的名字,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起贞观之治,而贞观政府机构的改革及行政效率应该是贞观之治的最大亮点,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唐太宗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贞观行政总的特点就是精简高效廉洁。
探讨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与行政关系,当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有着深远的意义和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贞观行政;民本思想;高效廉洁唐太宗即位以后,以隋朝灭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生,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减轻对农民的奴役和压迫;赏赐功臣良将,严惩贪官污吏;重视选拔人才;营造了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这就是为后世称颂的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的大手笔之作,其中心内容不外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大方面,就政治改革而言,政府机构的改革是重头戏。
而这一切的核心便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基础。
一、唐太宗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1)在官吏的任用上,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的道理,官吏的选用,他看重一个贤字,而贤的核心内容即“亲民”。
他说“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朕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
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
”对于鱼肉百姓而媚上的官员他深恶痛绝,他曾到蒲州巡幸,“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
又潜饲羊百馀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
太宗知,召而数之曰:“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
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
当识朕心,改旧态也。
”以元楷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
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
”(2)在纳谏上,唐太宗重视听取不同意见,“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其为政也“但以清静抚之”,用“清静”、“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以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3)唐太宗十分注意安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以给人民带来福祉,他说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与贞观行政

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与贞观行政摘要: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提到他的名字,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起贞观之治,而贞观政府机构的改革及行政效率应该是贞观之治的最大亮点,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唐太宗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贞观行政总的特点就是精简高效廉洁。
探讨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与行政关系,当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有着深远的意义和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贞观行政;民本思想;高效廉洁唐太宗即位以后,以隋朝灭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生,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减轻对农民的奴役和压迫;赏赐功臣良将,严惩贪官污吏;重视选拔人才;营造了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这就是为后世称颂的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的大手笔之作,其中心内容不外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大方面,就政治改革而言,政府机构的改革是重头戏。
而这一切的核心便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基础。
一、唐太宗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1)在官吏的任用上,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的道理,官吏的选用,他看重一个贤字,而贤的核心内容即“亲民”。
他说“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朕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
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
”对于鱼肉百姓而媚上的官员他深恶痛绝,他曾到蒲州巡幸,“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
又潜饲羊百馀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
太宗知,召而数之曰:“朕巡省河、洛,经历数州,凡有所须,皆资官物。
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
当识朕心,改旧态也。
”以元楷在隋邪佞,故太宗发此言以戒之。
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
”(2)在纳谏上,唐太宗重视听取不同意见,“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其为政也“但以清静抚之”,用“清静”、“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以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3)唐太宗十分注意安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以给人民带来福祉,他说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唐太宗李世民的领导谋略

唐太宗李世民的领导谋略一代帝王李世民,贞观之治留美名.....--- 诸葛道熹马君:“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与作为贞观时期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的领导谋略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符合国情的治国总方针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唐代地主阶级,都亲身经历了隋王朝由盛到衰,溃于一旦的过程,他们亲眼目睹在反抗隋王朝暴政中人心向背所产生的巨大威力,因而在深为震惧之余,十分重视汲取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与其臣下谈论隋亡的教训,仅记载于《贞观政要》之中的就有近50处。
唐太宗曾深有感慨地得出隋亡的教训是:“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蕺。
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
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属,殒于匹夫之手。
”显然,李世民已从隋亡的教训中,认识到关键是要以隋的暴政为戒,要注重人心向背。
因此,他不但在教戒太子时反复多次以水比喻人民,以舟比喻君子,强调“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谓惧! ”而且对臣下一再强调“先存百姓”的重要性。
李世民以隋亡为教训,深怀忧惧,以“安人宁国”为总方针,一方面采取一系列与民休息,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少兴土木,慎动兵戈的让步与改革的政策;一方面则擢用贤能,求谏纳谏,重视法制,整饬吏治,力戒奢靡,使朝野上下形成一种以隋亡为戒的勤谨为政,清廉自律的风气。
二、切合时弊的一系列重大改革继隋而起的唐王朝,百废待兴。
唐太宗继位后,顺应历史的发展,为满足地主阶级的需要进行了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1. 政治上,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设立三省制。
三省制即中书省负责全国军政大事,代皇帝起草诏令,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令,如发现不妥,可以不批或驳回,是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皇帝诏令和政策的执行,是执行机构。
实质上是将以前封建王朝的丞相之权,分隶于相互制约的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而总于皇帝。
观唐太宗的管理之道,求“优秀管理者”之铸就

观唐太宗的管理之道,求“优秀管理者”之铸就序言:本人以唐太宗的管理为标杆,以自己研究唐太宗的史记为感想,虽然记载中的人物略有神化,但是我更为大胆地向其学习,并觉得那种行为和精神就是所谓的“优秀管理者”。
我们探讨和分享优秀管理者是如何炼成的问题,出发点更要着落于其应具有哪些特质和意识,要历练哪些过程和阶段,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因此,在研究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管理者的时候,我们就必要好好研究一下唐太宗的思维意识和管理行为,从中吸收他的经验和表现,以效仿其管理之道。
1、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就要有怀柔“天下”的胸襟和“忍”的气度。
从历史和传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本身就具有一种为仁为善的品质,特别在对待朋友和士兵,都是以身作则,更加是以诚相待。
即使在别人犯了错误,或者有伤害他的时候,他都能够给别人机会,或者来讲能以德服人,更者为朋友和士兵勇于承担该有的责任与义务。
为此,他自然就能拥有团队的威信和一大批为他打江山的“兄弟”。
对于“忍”字而言,唐太宗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管是自己的兄弟儿女,还是朝臣拜君,唐太宗都以“大局为重”为准则,表现出慈父圣君的风采,以至于其成为了优秀而圣明的管理者。
假如我们的上级批评我们,我们第一个想就是我们在哪些方面有所不足,或出现不应该有的行为,应该怎么去改正和克服。
假如是我们的同级排挤或闹矛盾,我们就应该去主动找问题,并将问题公开化和明朗化,以及去寻找化解矛盾的方法,但是自己绝对不能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如,恶意排挤,毁谤,攻击,以及背后穿“小鞋”等。
如果是我们的下级,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并能容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有心地帮助他们一起成长。
还有,对待各种层次的人群,必须学会“忍”的气度。
总之,我们一定要做到表里如一,恩威并济,以及特质而良好的人格魅力。
2、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学习以及善于听取“逆耳”之言。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众多的帝君中,比较佩服还是数唐太宗,最突出的就是魏征的事例。
唐太宗治国方法

唐太宗治国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时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国方法,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治国方法的核心是以德治国、制定严格法律、推行均田制以及实行廉政等措施,这些方法搭建了一个高效的政府体系,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有力的制度保障。
唐太宗注重以德治国。
他倡导崇尚仁义、忠孝的传统价值观,提倡礼法教化,注重修身养性。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道德风气得到明显改善,社会风气得到日益恢复,人们的道德标准得到提高,这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唐太宗实行严格的法律体系。
他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律令》、《唐六典》等,规范了社会秩序,明确了法律责任。
唐太宗重视公正和法治,鼓励民众自觉遵守法律,同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种法治意识的倡导和实践,使得社会规范更加完善,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唐太宗推行了均田制和农田水利制度。
他通过兴修渠道、整治土地、减轻赋税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唐太宗注重改良农田水利设施,修建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水平,增加了农田产量,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这些措施使得唐朝的农业生产更加繁荣,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
唐太宗实行廉政政策。
他一贯反对奢侈浪费,倡导廉洁清廉的政治风格,严格要求官员廉政从政,努力营造清正廉明的政治环境。
唐太宗还实行“肉食蔬菜兼用”、“廉食”等政策,限制官员的奢侈生活,削减国家开支,规范官员的行为,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
这些举措有效遏制了腐败现象,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第二篇示例: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一位帝王。
他担任唐朝皇帝23年,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治国方法是当时中国政治的典范,他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使得唐朝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
唐太宗治国思想

唐太宗治国思想众所周知,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的庙号,也知道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圣明君主,而且也知道唐朝当时万邦来朝的盛况。
唐太宗作为唐朝盛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是凭着知人善用的御人之术,还凭着广纳群言的开明态度,更重要的是他的治国理政的态度是以“诚信、公平”为核心。
仔细去探究一下唐太宗贞观之治背后的故事,就能够发现都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用自己的诚心诚意和对天下人的公平公正,才让唐朝出现大唐盛世繁华,才让四方俯首!唐太宗“诚信治国”01唐太宗为什么要诚信治国首先,是因为唐太宗做的玄武门之变,让自己没有了以“仁孝治天下”的说辞,毕竟这是一件天下皆知的事情,不管真相如何,无论李世民因为什么原因才动手,总之一句话,即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皇位而弑兄弟!因此唐太宗就得找到一条新的理念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核心!其次,诚信的确是治国方针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唐太宗作为千古一帝,非常清楚诚信的重要性,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因为通过自己的“诚信”治国可以带领天下人“诚信”,这样一定能让唐朝欣欣向荣!02唐太宗“诚信治国”的表现第一,在《贞观政要》中有过一段唐太宗与大臣的对话,大致内容是指当时是贞观初年,李世民一心要整顿吏治,于是一位大臣就上奏,建议李世民应该用计谋找出身边的奸佞小人。
对方建议李世民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故意大发雷霆,如果有大臣敢于触犯龙颜,说明此人是不畏强权的忠义之臣;若是有人不敢提出意见,而是选择奉承唐太宗,说明这一类大臣就是奸佞小人!这样的话被李世民直接驳斥,说既然是“诚信治国”,如果我这样做就是带头欺骗群臣,以后还有谁敢在我面前表露真意,恐怕日后都会弄虚作假,只为蒙混过关、明哲保身!有一次李世民为了清除贪官污吏,就安排亲信进入京城的要害部门任职,然后寻机会贿赂高级官员,没想到很快就奏效,于是李世民决定杀鸡儆猴,但是这件案子被时任唐朝民部尚书的裴矩所知,当时裴矩立刻阻拦李世民不要行刑。
理由是李世民钓鱼执法,虽然的确抓到贪污腐化者,但是这个方法属于失信于天下,等于是告诉天下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顾诚信,甚至可以不择手段!裴矩的劝诫让李世民瞬间意识到的错误,还好及时制止,不然后果非常严重!03诚信治国对商品经济的作用唐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颇为繁荣的时代,所以商品交易市场上出现缺斤少两、卖粗制滥造的物品甚至是故意哄抬物价等等各种违反诚信和律法的情况。
唐太宗李世民的管理之道:收人,收心,收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的管理之道:收人,收心,收天下!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情况,唐太宗是如何让一个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呢?在中国,还有很多企业家推崇唐太宗的管理之道。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唐太宗的管理之道。
一、选才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用才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爱才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祖籍陇西狄道,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贞观之治”的缔造者。
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鼎盛时期。
李世民在位23年间,大唐帝国呈现去一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起来,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太宗皇帝的“知人善任,虚怀若谷”的“人才管理思想”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深知帝王之道,虽有雄才大略,但却能以“能问于不能”,集思广义,从谏如流。
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良臣名将,诸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温彦博、刘泊、马周、褚遂良等等。
这一统治集团具有两大优势;其一,贞观君臣都有着丰富的阅历和政治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
其二,贞观集团君臣和谐,具有强韧的政治向心力。
在历代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明君之一。
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能在隋朝灭亡中总结经验个教训,他们不仅目睹了隋王朝的灭亡,还参加了推翻隋政权的战争。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盛,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
”这样触目惊心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李世民君臣的反思,以隋亡为鉴成为他们思考治国方略的一个起点,健全自己的思想,开创了明君治国的新境界,提出了水能覆舟亦能载舟。
同样他的经验也为现代管理指明了道路!一、任人唯贤,重视人才。
在中国封建社会,家族思想盛行,任人唯亲的现象不仅古代大为盛行,实际上在现代的民营企业中并不少见,“家天下”、“家企业”,于是带来的便是“任人唯亲”的用人思想,当然用亲近的人掌管王朝的重大事务当然有其“高效”的一方面,但是相对于它的弊端,它实在不是一种可以推崇的用人方法,当然本文没有必要深入探讨两种有人制度的优劣,我们要说明的只是——人才是创新的载体,创新是发展的载体,发展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变化。
太宗用人,体现了虚怀若谷的“大”,他在征战时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允、窦建德集团的人才,吸收了瓦岗军的秦叔宝、程咬金等;这些人都是敌军的将领或功臣,他们曾经与李氏战场血战,曾经是李氏的阻力,然而这些对于李世民来说都不再重要,在他眼里,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人才,他们都将给唐王朝的发展很稳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于是太宗重用他们,于是那个结果也发生了。
简论唐太宗治国思想及其对当代的政治影响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王朝,在这过程中,有我们为之骄傲的汉唐雄风,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朝从唐太宗开始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当然也还有康乾盛世,但是康乾盛世只是一个回光返照而已,他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前面两个盛世,而在汉唐雄风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却又是唐朝。
这个盛世的奠基人就是唐太宗。
他统治的贞观年间,史家备加推崇,称之为“贞观之治”,他的治国思想对后来的治国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他的治国方略与当今政治的影响,或者说是契合点,是有必要的。
一、唐太宗思想控制与教育对当今的影响唐太宗的政治思想完全脱胎于儒家的思想,推行的是儒家的“王道”政治观,尊儒崇经,同时也兼采了道佛的观点,但是主要却是从儒家的思想观念中脱胎出来的“仁政”,这是从唐太宗刚执政就开始探索“自古理政得失”,名臣魏征指出:“乱后易教”,“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
而魏征所说的圣哲教化,其实也就是儒家所说的推行王道。
1.尊孔崇儒广施教化与多元思想的并立。
唐太宗两次嘉奖了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大师,比如像梁皇侃与储仲都,还有张讥与刘炫等前代名儒,他曾经对大臣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鱼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这也是他尊孔崇儒的思想来源。
由于李世民自幼出身于将门家庭,一生戎马,没有系统地研究过儒经,但是他具有超强的政治眼光,当他基本上荡平了全国的势力之后,开始了精选文儒,广施教化的工作,他认为当时之所以会出现那么长久的分裂,主要是因为重武轻文,因而导致了民风太坏,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锐意经籍”,大量地设立弘文馆,不过唐太宗设立弘文馆他最为重要的出发点不仅是讲授经籍,更为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参,充分地提高了儒士在社会上的地位。
其实关于儒家思想的发扬,他还做了一个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将汉代郑玄、三国时王肃等众多版本的经学进行了整理与统一,完成了解读纷杂的问题,有人认为他对于儒家思想的发扬,是不下于汉武帝罢黜百家一样,有着重大意义的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是以儒家的“存百姓”“平天下”等思想为基调,又能突破儒家的界限,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考察前代和当时的形势,而重新整合出一种比较辨证的从现实统治需要出发的管理思想。
一、改革行政机构,提高行政效率隋末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唐太宗即位后进行整顿,改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
”每道分领10 至40 州不等,多余州县尽行裁并,剩下279 州。
这样使行政区划简单明朗。
同时唐太宗对行政机构实行大规模精简,减到文武官员不足千人。
而唐朝如此泱泱大国只有不足千的官员进行管理,但却管理的井井有条效率极高,这说明唐太宗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央,唐太宗沿袭三省六部并且对其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主要是围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其做法是以三省长官共行宰相之权,因唐太宗曾做过尚书令,故臣下不敢再居其职,故而尚书省长官由尚书仆射(副手)充当,与侍中、中书令同为宰相。
这样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但即便如此,唐太宗仍嫌宰相位高权重,所以唐太宗“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也就是说用一些职位不高的人,给他加上一个“参议朝政”或“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称号,也可以行使宰
相职权。
这些人品位不高,就不会造成对皇帝的威胁,而且办事大多卖力,较能掌握下情,既便于驾驭,又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
二、建立议事制度,减少决策失误唐太宗在行政决策方面非常重视且不独断专行,一定要集思广益,再三权衡。
为此,他建立了议事制度,凡军国大事,中书省官员都得先用本人名义提出主张,然后再与大家讨论,可以各抒己见,不收任何限制。
中书省做出决议后,再由门下省审核复议驳正,最后奏请皇帝裁决,这样一来,决策就比较少出差错。
正由于唐太宗鼓励大臣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鼓励犯颜直谏,所以贞观一朝大臣们大多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尤其是大臣魏征表现尤为突出,他先后二百多次对唐太宗提出谏议而受到唐太宗的称赞。
唐太宗在这一方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对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来说也是一个好好学习的榜样。
三、重视法律建设,重视依法行政唐太宗为巩固政权,非常重视法律建设,重视依法行政。
他从即位起就开始组织很多精通古今法典的人才,多次修订和编撰法律,经过十多年的修改和实践,唐太宗在公元637 年正式颁布唐律12篇,共500 条,因为这些法律是在贞观年间制定,所以称为“贞观唐律”“定律五百条,立刑名二十等,比隋律减大辟九十二条,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计”。
唐律基本上是依据隋律制定的,但比隋律有了进步,刑罚有所减轻,内容比较完整,条目简
要,体式严整,便于司法办案人员依律进行判罚。
唐律的形成对加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它仍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有其局限性,但唐太宗重视法制,依法行政的做法对我们现在的行政管理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唐太宗在行政管理上的这些思想和做法,是从维护自身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的,但却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对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直接的帮助,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学习唐太宗在行政管理上的经验和教训以指导我们的行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