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1. 引言1.1 分水岭脑梗死的定义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颅内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局部大脑缺氧缺血而引起。
这种病症的发病率在中老年人群中较高,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分水岭脑梗死的特点是病变多发生在脑血液供应相对薄弱的地带,如大脑皮质下、大脑白质之间的血管分支等部位。
此类脑卒中在临床表现上通常表现为半侧面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瘫痪、失明等严重后果。
及早发现和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此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需采取多种手段。
及时发现病变、明确病因、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在治疗中,早期的溶栓治疗、适当的手术干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针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方法需因人而异,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00字】1.2 分水岭脑梗死的危害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占据了脑梗死的10%-15%。
分水岭脑梗死的确切危害包括脑组织的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血脑屏障破裂,导致脑水肿、出血性转化或脑梗死区域扩大;紧接着是大脑皮质下纵行纤维受累,影响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传导,导致上皮性缺失、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此外还可能引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破,导致脑出血,甚至伴有脑疝形成,这种情况对患者预后非常不利。
分水岭脑梗死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静脉血栓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及时有效地治疗和干预分水岭脑梗死至关重要,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2. 正文2.1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是针对分水岭脑梗死的关键环节,包括溶栓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溶栓治疗是一种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流的方法,常见的药物包括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杨咏波;那世杰;李海燕;黄玉杰;审杰;王斌
【期刊名称】《西部医学》
【年(卷),期】2009(21)11
【摘要】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并评价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9例分水岭脑梗塞惑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介入治疗后所有狭窄的动脉直径恢复至80%以上,随访93.3%病人未出现新鲜梗塞.术后6.7%支架处再狭窄.结论分水岭脑梗塞的特点是以轻度脑功能障碍为主,CT与MRI影像学表现特殊.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脑动脉狭窄是诊断治疗分水岭脑梗塞的有效手段,烟雾病人可发生分水岭脑梗塞.
【总页数】3页(P1904-1905,1908)
【作者】杨咏波;那世杰;李海燕;黄玉杰;审杰;王斌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南京,210008;邯郸市中心医院放疗科,河北,邯郸,056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南京,210008;邯郸市中心医院放疗科,河北,邯郸,05600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南京,2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2
【相关文献】
1.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J], 刘素萍
2.分水岭脑梗塞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J], 姚文林
3.分水岭脑梗塞的介入治疗效果探讨 [J], 史岩鹏;王东林
4.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塞的临床分析 [J],
5.急性分水岭脑梗塞应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分析 [J], 崔小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予以探讨。
方法19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发病机制予以分析,并对介入治疗的效果予以探讨。
结果介入治疗后,动脉直径的狭窄情况恢复>80%,术后随访,未出现新鲜梗死的患者有94.7%,支架处再狭窄的患者有5.3%。
结论分水岭脑梗死主要的临床特点为轻度功能障碍,CT、MRI检查时具有特征性表现,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疾病,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为脑血管造影,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介入治疗,烟雾病患者多发生分水岭脑梗死。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影像学;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是指脑内相邻较大血管区之间存在局限性缺血现象,且伴有神经功能障碍,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相比,其临床特征、MRI等影像学检查具有明显特点[1]。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9例,对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发病机制予以分析,并对介入治疗的效果予以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9例,经MRI、CT检查,造影表现为19例患者椎基底动脉、大脑中、颈内均存在重度狭窄,狭窄率>70%,其中女7例,男12例,患者年龄29~72岁,其中首次发病患者8例,2次以上梗死患者11例;4例患者在活动状态下发病,15例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发病;既往病史:6例患者表现为糖尿病史,9例患者表现为冠心病史,12例患者表现为高血压史;临床表现:1例患者表现为轻度偏身感觉障碍,4例患者表现为反复头昏,4例患者表现为轻度失语,5例患者表现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12例患者表现为轻度偏瘫。
1. 2 影像学检查采用MRI或CT检查,14例患者表现为梗死多发于半卵圆中心区域和放射冠,呈水滴样、条索状、串珠样;4例患者半卵圆中心区域、顶枕交界区皮层及放射冠均有病变;剩余1例患者额颞交界区皮层与半卵圆中心区域均存在梗死灶。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脑梗死是指由于血管阻塞造成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是导致脑功能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的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将从治疗及临床预后两方面来探讨分水岭脑梗死。
1.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梗死的基础治疗方法,其中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方法。
经过研究证实,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再灌注率,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从而减轻脑缺血的程度,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但需要注意的是,溶栓治疗需要选用适当的药物,并且要掌握适当的溶栓时间,否则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抗凝治疗则是用于控制脑梗死的进展。
抗凝治疗可以减缓栓塞的进展速度,防止栓子进一步扩大,从而减少神经细胞的缺血和坏死。
但是,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需要非常慎重,因为该治疗方法有可能导致脑出血,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
(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才应用于脑梗死治疗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经颅超声导引,从腹腔或股动脉引导导管,将机械器材送入脑血管内进行取栓或溶栓治疗。
通过介入治疗,可以直接清除血管内的栓子,恢复脑血流,从而减轻脑缺血的程度,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同样,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也是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可以避免溶栓时间过长和出血的风险。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一种针对病变部位直接进行干预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颅内外分流术、颅脑减压手术等。
这些手术方法可以显著缓解分水岭脑梗死病情,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2.预后对于分水岭脑梗死,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措施的选择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预后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病史、治疗方法等因素。
其中,年龄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会逐渐下降,从而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且严重,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
如何有效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并对患者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是当前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系统综述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就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和临床预后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和抗凝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有效的预防血栓形成,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溶解血栓,提高梗死灶的再灌注。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以有效的预防血栓形成。
还有一些辅助药物如降压药、胰岛素等也可以辅助治疗分水岭脑梗死。
2. 血管内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血管内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这些手术可以有效的清除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脑血流,降低梗死面积,减轻患者的症状。
3.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长期治疗措施,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通过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二、临床预后分析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患者的年龄和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和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
其次是梗死部位和范围,大面积梗死和影响重要功能区域的梗死预后较差。
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也直接影响预后。
一些并发症如肺炎、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等也会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与治疗的及时性密切相关。
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
针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为精准的干预措施,如个体化治疗、干预窗口的确立等。
加强患者的康复治疗也是提高预后的重要手段。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和预后分析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综合的考虑。
分水岭脑梗死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 ),具有可 比陛。
1 . 2方法
1 . 2 . 1观察组 Nhomakorabea针对观察组 的3 2 例分水 岭脑梗死患者 ,均采用介入治疗 的方式对 患者进行 治疗。据统计 ,观察组的3 2 例患者 当 中,实施 颈动脉单侧支 架植入术 治疗 的患者共有 l 6 例 ,占5 0 %;实施 大脑 中一侧 动脉支架植 入术 治疗的 患者 共有 1 2 例 ,占3 7 . 5 %,实施基底动 脉联 合颈动 脉支架
了浅显 的研 究和 探讨 。方 法 选 择我 院 自2 0 1 2年 8月至 2 0 1 3 年 8月期 间收 治的 6 4例 分水岭脑梗 死 患者 ,将其 平均 分 为观 察 组 ( n = 3 2 )和
对照 组 ( n = 3 2 ) ,观 察 组患者 行介 入 治疗 ,对 照 组患者行 常规 治疗 ,对 两组 患者 的治疗 效果进 行观 察和 统计 。结果 观 察组 患者 的总有 效率
报道如下。
从而有效 的降低患者血液 的黏稠度 ,降低血管 阻力 ,改善微循环 】 。
1 . 3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意识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以及精神障
碍等 临床表现彻底 消除 ,神 经功能缺损评分 改善9 0 % ̄ 1 0 0 %的治疗效
果为痊 愈 ;意识障碍 、语 言障碍 、运动 障碍 以及精神障碍 等临床表现 得 到明显 改善和控 制 ,神 经功 能缺损评分 改善4 6 %- 9 0 %的治疗 效果 为显 效 ;意识障碍 、语 言障碍 、运动 障碍 以及精神 障碍等 临床 表现得
1资 料与 方法
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本院就诊的19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其动脉直径恢复程度均超过80%,随访结果显示,94.7%(18/19)的患者未再次发生脑梗死,术后患者支架处再狭窄的发生率为5.3%(1/19)。
结论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因而是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临床效果;分析分水岭脑梗死(CBWI)指的是脑内较大的相邻血管供血部位之间发生的局限性缺血症状,该疾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都与其他脑梗死疾病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本次临床研究对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2月在本院就诊的19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12例,女性7例;患者年龄30~76岁,平均(54.5±12.5)岁;其中,2次以上梗死患者11例,首次发病患者8例;4例为活动中发病,15例为安静状态下发病;6例患者有糖尿病史,9例有冠心病史,12例有高血压病史。
临床症状:1例患者反复头昏,5例存在轻微的认知功能障碍,4例轻度失语,1例轻微偏身感觉障碍,12例轻度瘫痪。
患者MRI和CT检查结果表现为:1例患者伴有额颞交界区和半卵圆中心部位皮层梗死灶;4例患者伴有顶枕交界区、半卵圆中心部位和放射冠皮层病变;14例患者为半卵圆中心部位和放射冠呈水滴样、条索状和串珠样多发梗死。
19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均存在较为严重的脑动脉狭窄症状,其中,1例烟雾病,1例基底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狭窄,3例椎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狭窄,5例一侧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一侧颅内段颈动脉狭窄,7例一侧颅外段颈动脉狭窄,1例严重双侧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脑梗死是指因颅内或颅外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组织局部缺血坏死,是引起脑血管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分水岭脑梗死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通常是指在脑动脉内分支处形成的血栓,致使分水岭区域出现缺血性损害。
分水岭脑梗死发病率较高,因其特殊的部位和发病机制,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分水岭脑梗死的病理生理特点分水岭脑梗死通常发生在脑的供血量最少的地方,即大脑中动脉的末梢部分,这些部位容易受到血栓或栓子的堵塞。
由于分水岭区域处于不同脑血管供血区的交界处,故而当脑血流量下降时,分水岭区域首先受到影响。
另外,部分患者在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以及持续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病理生理变化的影响下,易形成栓子,从而引发脑梗死。
二、治疗方法1. 急性期治疗针对急性期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首先需要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梗死部位和范围。
对于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颅内压增高等情况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脑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手术干预。
并且需要加强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可以给予抗栓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脑血流,减少梗死区的扩大。
在这一阶段也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 康复期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期治疗。
康复期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护理。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调节血脂、降压等药物,以预防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护理则是在患者及其家属中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适应疾病和康复的过程,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
三、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预后一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患者年龄、病史、既往健康状况、病灶大小和位置等。
通常来说,患者年龄越大,合并症越多,预后越差。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摘要】摘要:本文介绍了分水岭脑梗死的定义、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针对不同阶段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临床预后仍需进行全面评估。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临床预后评估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未来,应加强对分水岭脑梗死治疗的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及临床预后评估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临床预后分析、治疗效果、临床预后评估、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分水岭脑梗死指的是脑血液供应的分水岭区域发生缺血性脑梗死,通常在两大脑动脉供血范围的重叠区域。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物等,可以有效减少血栓形成和减轻脑组织的缺血损伤。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血栓溶解、血管成形术等,旨在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临床预后分析则是评估患者治疗后的病情转归和生存率,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治疗效果的改进、预后分析的更准确以及更多先进的治疗手段的引入,为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2. 正文2.1 分水岭脑梗死的定义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特点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狭窄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损甚至坏死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脑梗死是由于血栓或栓子堵塞脑血管造成血液供应中断,从而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损伤。
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部位通常位于脑的供血分界线处,即两条主要脑动脉的供血区域的结合部分,因此得名为“分水岭”。
分水岭脑梗死的症状包括头痛、黑蒙视、言语障碍、肢体无力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昏迷甚至瘫痪。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以便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轻或避免脑组织的受损。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是指脑组织供血受累的一种类型的脑卒中。
该类型的脑卒中发生在脑血管高低位的交界处,是由于交界处脑血管的供血状况受到影响所致。
因此,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具有很高的难度和挑战性。
目前,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同时通过维持稳定的血压水平和心功能来减轻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
手术治疗主要有颈内动脉内窥镜下插管治疗、颅内血管碎石术和颅内血管直接重建等方式,这些方法可以通过维持血流通畅来促进脑组织的再灌注。
不过,治疗分水岭脑梗死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风险。
药物治疗可能会遇到一些副作用,例如出血和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同时可能需要长期服药。
手术治疗虽然可以促进脑血流的恢复,但是操作难度较大,有一定的创伤风险和术后恢复周期较长的缺点。
根据临床研究的数据显示,分水岭脑梗死的预后并不理想。
其中,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同时患者可能面临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等后遗症。
此外,年龄、病程、病灶的大小和位置、患者基础健康等因素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因此,治疗分水岭脑梗死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患者术后的康复管理和定期的复查也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促进患者康复。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及临床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60例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评定疗效,本组60例中,基本痊愈38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5例,2例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结论CWI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脑梗死类型,但只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低血压、低灌注、血管梗阻及血液黏度高等因素,便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脑分水岭梗死;治疗;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水岭脑梗死(watershed cerebral Infarcts,WSI) 是由相邻的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所致,也称边缘带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是临床常见的脑梗死类型之一[1]。
其发生部位特殊,其病因、病灶形态表现及症状体征有一定的特征,但其病因尚无统一的论断。
现将本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CWI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CWI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5~80岁;发病原因:降压过快过低发病者20例,腹泻后发病13例,心衰发病12例,窦性心动过缓发病15例;合并高脂血症16例,合并糖尿病21例,高血压合并TIA病史19例,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例。
12 临床表现与分型肢体轻偏瘫15例,偏身感觉障碍10例,视野缺损10例,Gerstman综合征9例,意识障碍4例,假性球麻痹5例,失语8例,头昏头痛10例。
皮质前型,见大脑前、中动脉分水岭脑梗死,多在额顶交界区,表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强握反射,运动性失语,局灶性癫痫;皮质后型,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层支的边缘带,分布在顶枕颞交界区,表现象限盲,偏盲,记忆力减退或Gerstman 综合征,无偏瘫或偏瘫轻;皮质下型,见于大脑前、中、后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交界区,多在侧脑室额角后外方,外囊与基底节区,呈串珠,链状,索条状,表现纯运动性轻偏瘫,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
急性脑分水岭梗死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急性脑分水岭梗死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对患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如何。
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在该院就诊的患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患者72例,对这些患者都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诊治方法。
观察这些患者手术前后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对这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
结果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后,有68例(94.4%)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狭窄解除,有2例(5.6%)患者转为轻度狭窄;这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4±2.9)分也低于手术前的评分(24.5±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年后回访这些患者,都没有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状况的复发。
结论结合患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对他们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能够控制并改善患者的病情,预防患者疾病的复发。
[关键词] 急性脑分水岭梗死;血管内介入;临床疗效[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watershed infarct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8 to February 2020, 72 patients with acute watershed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conveniently, and all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he stenosis of carotid artery was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of these patients was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68 patients (94.4%) with acute watershed infarction were relieved of stenosis, and 2 patients (5.6%) turned to mild stenosis. The scor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after operation (10.4 ± 2.9) was also low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 (24.5 ± 5.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One year later,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relapse of acute watershed infarction. Conclusion combined with the physical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watershed infarction, the method of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an control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Key words] acute watershed infarction;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 clinical effect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也被称作边缘带的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脑血管疾病,也就是在脑内相邻动脉的供血区域之间的边缘部位出现的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1]。
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D O I:10.16662/ki.l674-0742.2017.08.075临床医学 -------------2017 NO.8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外医疗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崔伟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530199[摘要]目的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使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月一2016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采用药物治疗方式,研究组28例,采用介 入联合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治疗前的N IH SS 、MMSE 、S SS 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 N IH SS 、MMSE、SSS 评分(8.72±1.96)分、(21.68±3.74)分、(12.36±5.96)分优于对照(11.58土2.12)分、(18.47±3.45)分、(19.21±6.03)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研究组再发脑梗率7.1%低于对照组28.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采用介入联合药物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脑梗死再发率,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 743.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7)03(b )-0075-03Analysis of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UI WeiDepartm ent of Neurology, W um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530199 China[A bstract] O 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 ent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M ethods 5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28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drug treatm ent method,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adopted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 ent combined with drug treatm ent, and the clinical treatm 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analyzed. R esults Before treatm en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NIHSS,MMSE,S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fter treatm ent, the NIHSS,MMSE,SSS score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8.72±1.96)points,(21.68±3.74)points,(12.36±5.96)points vs (11.58±2.12)points,(18.47±3.45) points ,(19.21±6.03)points],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6-m onth follow -up (7.1% vs 28.6%),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 onclusion The intervention treatm ent and drug treatm ent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and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hich is suitable for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 ey w ords]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Interventional treatm ent; Clinical effect; Analysis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分水岭脑梗 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发患者群多为60岁以上 老年人'该病的发生是脑内两条临近的主要动脉供血 区域的交接处,也就是边缘地区发生缺血性损害,在临 床中发病率也较高,占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的10% 左右[2]。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是指位于脑血管中的分水岭区域内发生的脑梗死,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或栓子形成导致。
这种类型的脑梗死通常发生在脑的中大动脉分支处,病情较为严重,因此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与临床预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治疗方面,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栓治疗、脑血流重建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几个方面,但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适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溶解血栓来促进脑血流的恢复,减轻梗死范围,以减少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
但是溶栓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一些患有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和存在较高出血风险的患者,溶栓治疗则需慎重考虑。
抗凝治疗与抗栓治疗也是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
抗凝治疗通过抑制血液凝固作用,预防血栓的形成,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
抗栓治疗则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素的合成,预防血栓的形成。
对于高危患者,这两种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预防脑梗死的再发,降低死亡率。
脑血流重建治疗是在溶栓、抗凝和抗栓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脑血管重建手术或介入治疗手段,改善脑血流,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范围较窄,且手术风险较大,需慎重考虑。
对症支持治疗也是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以及对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及时处理,对症支持治疗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一般来说其临床预后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分水岭区域对于脑血流的供应较为特殊,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脑梗死扩展、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预后分析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基础疾病、治疗及康复情况等因素。
临床医生还需及时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应对并发症的发生。
分水岭脑梗死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分水岭脑梗死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分水岭脑梗死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水岭脑梗死患者68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介入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介入治疗在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介入治疗;临床疗效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074分水岭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颅内低灌注,使脑内两条临近的主要动脉供血区域内的交界处即边缘区供血不足所造成的缺血性损害。
该病出现的症状、体征与主干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及部位有关,轻者症状不明显,严重的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随着介入治疗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分水岭脑梗死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已逐渐得到神经内科医师的认可。
由此,本院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来院治疗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采取介入治疗,效果满意,现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来院治疗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经CT、心电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流成像及心脏超作者单位:522000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声检查,均符合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语言障碍、意识障碍及运动障碍。
梗死部位:前分水岭脑梗死21例,后分水岭脑梗死18例,基底核分水岭脑梗死17例,皮质下分水岭脑梗死12例。
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
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9~74岁,平均年龄(61.4±4.5)岁。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是指在脑血管的支配区域内,血管完全闭塞或狭窄,导致了供血不足和缺血性损伤,是脑梗死的一种类型。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占据了急性脑卒中的大部分病例。
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也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治疗和临床预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治疗1、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是指患者发病后的前72小时内,治疗的关键期。
在这一阶段,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的脑组织损伤,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首先要在急性期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治疗,确诊分水岭脑梗死,并进行相应的急救。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主要采取溶栓治疗或介入手术治疗,以恢复血流。
溶栓治疗是指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溶解血管阻塞处的血栓,恢复血流。
而介入手术治疗则是通过在血管内植入支架或进行血管成形术的方式,重新打通受阻塞的血管。
这两种治疗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急性期还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包括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等。
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情况,以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康复期治疗康复期治疗是指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的长期康复过程。
在这一阶段,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认知康复等。
物理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和锻炼,旨在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
语言康复和认知康复则针对患者的语言障碍和认知障碍,通过专业的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患者在康复期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脑血管扩张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预防再次发生脑梗死,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康复期还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复查,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病史、合并症、急性期治疗效果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患者康复提出参考建议。
脑分水岭梗死脑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脑分水岭梗死脑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摘要】目的:评价脑分水岭梗死脑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作为对象,纳入时间为2016年5月—2019年5月,所有患者均接受脑血管介入治疗,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查看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患者在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要低于治疗前。
治疗前后结果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改善血管狭窄情况,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
【关键词】脑分水岭梗死;脑血管介入;血管狭窄;神经功能;微创【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5-0038-02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Jiang Tingrun.Department of Neurology,Hospital of Guangxi Liuzhou Iron and Steel GroupCo.,Ltd.545001,Liuzhou,Guangxi,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inclusion time of these patients was from May 2017 to May 2019.All patients received cerebrovascular intervention treatment.The patients' condi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analyzed to check the condition of vascular stenosis and nerve function defect.Resul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treatment dat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pre-treatment,the vascular stenosis of the pati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and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of the pati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he treatment.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cerebral vessel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can play a good rol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vascular stenosis,and reduce the damage of nerve function.【Key words】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erebrovascularintervention;Diagnosis;treatment;Clinical effect脑分水岭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分水岭区域出现了缺血、缺氧的情况,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梗死[1]。
分水岭脑梗塞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分水岭脑梗塞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姚文林【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28 cases of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underwent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rom 2011 January to 2014 September in our hospitalResultsAfte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stenosis arteries 28 cases of patients were restored to more than 80%, follow-up of 6 months, 2 cases of stent restenosis occurred outside (7.14%), the other 26 cases had no restenosis (92.86%).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effectively, signiifcant curative effect.%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塞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28例分水岭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28例患者介入治疗后狭窄动脉直径均恢复到80%以上,随访6个月,发生2例支架外再狭窄(占7.14%),其余26例均未发生再狭窄(占92.86%)。
分析脑血管介入治疗在脑分水岭梗死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分析脑血管介入治疗在脑分水岭梗死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究脑血管介入治疗于脑分水岭梗死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按照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将其分入采取常规诊治的对照组(40例)与采取脑血管介入诊治的研究组(40例)。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结果:研究组在治疗总有效率(95%)上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两组在治疗前后其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血管介入治疗于脑分水岭梗死的诊治中有显著应用价值,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并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非常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分水岭梗死;脑血管介入治疗;诊断;治疗;临床应用价值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但脑分水岭梗死这种边缘带脑梗死则是特殊类型的脑梗死,约占所有脑梗死的10%至12%,发病率同样较高[1]。
脑分水岭梗死可以分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三种,不同类型的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也各有不同[2]。
由于这种脑梗死发病位置较为特殊,常规药物疗法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故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脑分水岭梗死的治疗愈加倾向于脑血管介入治疗。
本文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试脑血管介入治疗于脑分水岭梗死的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按照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将其分入采取常规诊治的对照组(40例)与采取脑血管介入诊治的研究组(40例)。
具体资料为:研究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53岁~73岁,平均(63.08±10.02)岁。
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2岁~74岁,平均(63.09±10.01)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还有介入治疗。
方法对我院2011年——2013年分水岭脑梗塞患者共15例的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患者狭窄动脉直径恢复程度达到80%以上,随访14例患者没有出现新鲜梗塞。
余下1例患者支架处再次出现狭窄。
结论轻度脑功能障碍是分水岭脑梗塞患者的主要特点,对该类疾病当前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式为脑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脑动脉狭窄。
【关键词】分水岭脑梗塞;诊断;介入治疗
所谓分水岭脑梗塞(cbwi)指的是人体脑内相邻相对较大的血管供血区域之间出现局限性缺血而导致出现相对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脑梗塞,分水岭脑梗塞患者在临床还有影像学方面均有显著的特点。
本文对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分水岭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究该类疾病患者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等,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我院2011年——2013年分水岭脑梗塞患者共15例,均经过ct或者mri影像确诊为脑梗塞患者,造影发现患者合并大脑中、颈内以及椎-基底动脉有重度狭窄,狭窄率≥70%。
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最大的为70岁,年龄最小的为28岁,平均年龄为58.4岁。
其中有5例患者为首次发病,余下10例患者均为2次以上梗死。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例,冠心病
史8例,糖尿病史5例。
1.2 临床表现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如下:8例患者轻度偏瘫、1例患者轻度偏深感觉障碍,2例患者轻度失语,2例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例患者反复头晕。
1.3 影像学检查患者经过影像学检查之后,有12例患者表现为放射冠和半卵圆中心区域表现出串珠样、水滴样以及条索状;1例患者兼有半卵圆中心区域和额颞交接区域之间皮层病变;3例患者兼有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区域还有顶枕交界区域出现病变。
对患者进行全脑dsa之后发现所有患者均有严重的脑动脉狭窄:3例患者单纯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患者颈动脉狭窄合并椎动脉狭窄;1例患者烟雾病;1例患者颈动脉狭窄合并基底动脉狭窄;1例患者一侧颈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患者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1例患者颈动脉颅内段狭窄。
1.4 治疗 15例患者有10例进行血管内治疗。
其中有例患者进行单侧颈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患者进行双侧颈动脉支架植入术;4例患者进行一侧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3例患者进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例患者同时进行颈动脉与椎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患者同时进行颈动脉和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
2 结果
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患者狭窄动脉直径恢复程度达到80%以上,随访14例患者没有出现新鲜梗塞。
余下1例患者支架处再次出现狭窄。
3 讨论
3.1 cbwi患者临床特点根据相关研究报道全世界当前cbwi患者的平均年龄是60岁,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当中占据比例为5%-10%之间。
本次研究患者的平均年龄在58岁左右。
相关研究当中患者较为经常的临床表现是轻度偏瘫或者是轻度偏身感觉障碍,患者会出现认知障碍、失语以及情绪改变等。
本次研究当中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相关研究一致[1]。
3.2 发病机制 cbwi发生很多情况下都是基于患者颅内前后循环供血大动脉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狭窄,且患者的颅内血管代偿不全,加上多种因素导致患者血压出现降低或者是自身某一条动脉干供血量不足导致患者在近心端的动脉自身供血还能够接受,但在远心端的末梢边缘,供血量出现严重的降低,因此引发患者脑内相邻的两条动脉供血区域之间的交界处出现了局限性脑缺血导致的梗死情况。
导致患者出现该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微栓子脱落以及低灌注[2]。
3.3 影像学表现主要如下:①动脉狭窄呈现阳性;②该病患者大部分前循环动脉显示严重狭窄,前后循环动脉同时狭窄情况相对较少。
3.4 治疗对该疾病在传统内科治疗主要是以提升血压、抗血小板以及溶栓药物的应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这主要是因为分水岭脑梗塞患者主要的发病原因是脑动脉出现严重的狭窄,因此对于此类疾病如果要
进行根本性的治疗只能是解决因为动脉狭窄导致的脑灌注不足情况。
所以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确定了之后对于该病变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本次研究对10例患者当中进行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狭窄段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以治疗前循环或者是后循环
动脉严重狭窄,本次手术指征如下:脑动脉狭窄程度≥70%,代偿不足的时候狭窄部位远端血流量会出现显著的减少。
本次治疗结果患者狭窄动脉直径恢复程度达到80%以上,且大部分患者没有出现新鲜梗塞,证明了此次介入治疗效果显著。
分水岭脑梗塞患者进行ct还有mri影像学检查时候,相对于其它脑梗塞患者有很大的不同脑血管造影还有介入治疗脑动脉狭窄,对于分水岭脑梗塞患者无论是在诊断还是治疗方面均有突出的效
果[3]。
而本次数据中显示烟雾患者也有出现分水岭脑梗塞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王斌,杨咏波,等.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09(14):321-322.
[2] 张馨娜,李宁.脑梗塞治疗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12):351-352.
[3] 金旭欣.大面积脑梗塞介入治疗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04):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