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对美术作品评价的影响

合集下载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中西方美术由遥远的原古时期发展到现在的文明时代,由古延伸至今其形成演变到逐渐完善,可谓此涨彼伏、异彩纷呈。

无论是中国美术抑或是西方美术,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只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我们会发现两者在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中的共鸣与差异,同时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与融合。

一、中西方审美意识的比较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由于文化环境、审美倾向的异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美术在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关系中,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使人在融入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

西方艺术相对强调客观地再现,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向。

中国绘画是由笔墨营造气氛,重视传神与意境,追求神情意趣的氛围。

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情与景的互映,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智慧和心灵、以笔墨艺术独有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种“境生象外”的审美境界。

然而西方人眼中的人与物皆是宇宙的本体,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因此,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则是真实自然的再现和模拟,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

这种主观把握情感、再现自然的把握性与中国古代哲学那种人与自然统一、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世界观是有很大差异的。

然而无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多少差异,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的探究永远是一致的.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眷恋,实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规范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西方以“摹仿说"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强调客观再现的真实性,实现了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统一,其理性主义精神点燃了人类生命的光芒,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完善了古典艺术美学的和谐理想,使人类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东西方艺术重要的契合点,也是中西方哲学观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中西方绘画在审美意趣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体现在技法上的差异,更多的是源自于文化、历史和哲学的差异。

本文将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从中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趋向。

一、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文化差异中西方绘画的历史文化差异是造成审美意趣不同的深层原因。

在古代,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一直延续至今。

而中国绘画则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壁画和彩陶。

在历史发展中,中西方的绘画风格受到不同的宗教、哲学、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趋向。

在宗教观念上,西方绘画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绘画作品多以宗教题材为主,追求对神圣的敬畏和教义的宣扬。

而中国绘画则受到了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注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强调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这种宗教观念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绘画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在政治社会制度上,西方绘画发展于个体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因此西方绘画作品在表现手法和审美趣味上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表达。

而中国绘画发展于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中,宣扬忠君、孝子、贤人的价值观念,因此中国绘画作品更注重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塑造和传达。

二、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方式与审美趣味中西方绘画在表现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影响了审美趣味的形成。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光影的表现,追求真实感和写实主义。

通过精确的透视和明暗的对比,西方绘画作品能够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立体感和现实感,观者在欣赏时常常被画面的真实感所震撼。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都以其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而闻名。

而中国绘画则强调意境和意象的表现,追求意蕴和抒情。

中国绘画作品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常用笔墨清淡、造型简练的方式表现出意象和情绪,给人以静谧、舒缓的审美体验。

例如唐代的王维和宋代的范仲淹等诗画家的作品以其飘逸含蓄、意境优美而著称。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自古以来就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于各自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进行浅析。

一、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根源之一来自于不同的历史传统。

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受到古希腊文艺复兴的影响,追求表现个体形象和客观真实,重视透视和光影的表现,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

而中国绘画起源于古代壁画和甲骨文,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追求表现内在意境和情感境界,强调对心灵世界的表达和抒发。

这种深刻的历史传统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表现方式上,西方绘画强调透视和光影,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和空间感,追求内在情感和神韵的表达。

在审美观念上,西方绘画强调个体表现和理性思维,注重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情感共鸣和心灵交流,注重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二、题材和题材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题材和题材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风景、静物等是常见的题材,而中国绘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等则是常见的题材。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和风景的表现往往更加具体和写实,注重个体形象和外在景物的表达,而中国绘画中,山水和花鸟的表现往往更加抽象和意境,注重自然景物和物象的意蕴。

三、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色彩和造型的表现,追求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描绘,而中国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墨彩和笔墨的表现,追求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四、审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理性和实用主义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中,情感和意境主义则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内在意蕴和情感的表达。

五、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绘画在当代艺术中已经逐渐融合和交融。

中西方传统绘画审美比较及对美学教育发展的思考

中西方传统绘画审美比较及对美学教育发展的思考
创新和发展
在调适中西方传统绘画审美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通过结合中西方传统绘画审美的优点和特点,创 造出更具时代感和艺术价值的绘画作品。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也能够为美学教育发展提供更为丰 富的资源和启示。
04
对美学教育发展的思考
保持民族特色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平衡
01
民族文化是美学教育的基础
中国画注重画家的个性表现,追求笔墨意趣,强调主观感受和情感表达。西方画则 更注重对物象的刻画和表现,追求形态和色彩的真实性。
中国画强调整体性和气韵生动,注重画面整体和谐和统一。西方画则更注重细节和 局部的表现,追求形态和光影的逼真度。
绘画技巧与手法的差异
中国画多采用水墨、毛笔、宣纸等传统工具材料,强调笔墨的运用和表 现。西方画则多采用油画颜料、画布、画板等现代工具材料,注重色彩 和光影的运用。
美学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和传承本民族
的文化精髓,保持其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特色。
02 03
吸收外来文化有益元素
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美学教育也需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元素 ,包括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技巧和表现方式等,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 艺术体系。
平衡民族特色与吸收外来文化
美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恰当地吸收外来文化的 有益元素,寻求一种平衡,以推动本民族美学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感谢观看
03
中西方传统绘画审美的融表现形式的交融
中西方传统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一些 共通之处。例如,中西方传统绘画都注重对物象的写实表现 ,同时也在绘画语言和技巧上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
文化交流的促进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也为中西 方传统绘画审美的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西方绘画中 的透视法和构图法等技巧,在传入中国后被广泛吸收和应用 ,丰富了中国的绘画表现手法。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

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比较一、审美观念比较1.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美是秩序、和谐和完美的体现,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将人的自由和尊严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些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追求艺术作品的理性与规范。

而在中国,审美观念则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中国绘画更注重情感的内省和灵气的意境。

2.中西方绘画审美观念差异还体现在形式表现上,西方绘画更强调透视、光影和人物肖像的写实性,重视画面的视觉效果和形式结构。

而中国绘画强调线条的流畅和笔墨的意蕴,注重画面的氛围和意境,追求意境的超脱和内涵的深远。

二、技法运用比较1.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追求画面的形式结构和视觉效果。

西方绘画技法多样,素描、油画、水彩等媒材丰富多样,强调透视、色彩和光影的运用。

在技法上,西方绘画更强调观察和写生,希望通过准确的表现来传达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三、题材表现比较1.西方绘画在题材上更加多样化,人物肖像、风景画、宗教题材、历史题材等应有尽有,西方绘画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追求个体的英雄主义和人性的深刻表现。

西方绘画在题材表现上更加开放和多元,艺术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表达需求选择不同的题材进行创作。

2.中国绘画题材多以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为主,注重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中国绘画更注重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感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传统中国绘画题材内容丰富,但相对受制于传统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内容呈现出相对稳定和传统。

四、总结中西方绘画美学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源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在审美观念上,西方绘画追求理性、规范和理性的秩序美,追求人的自由与尊严;而中国绘画强调情感的内省和灵气的意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技法上,西方绘画强调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和视觉效果,强调观察和写生;中国绘画则注重笔墨的意蕴和意境的抒发,强调笔墨的功力和情感的表达。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摘要】:中西绘画在笔触与线条、色彩运用、主题和表现形式、审美取向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笔触与线条方面,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主义和透视,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与留白。

色彩运用上,西方绘画更强调对比与鲜艳,中国绘画则偏好淡雅含蓄。

在主题和表现形式方面,西方绘画更注重个性与自由表达,而中国绘画更强调情境与抒情。

在审美取向和历史文化方面,西方绘画更偏向于理性与现实主义,中国绘画则注重哲学性与传统文化。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比较中西绘画的差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种绘画风格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理念,进而拓展我们对世界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中西绘画差异、笔触、线条、色彩运用、主题、表现形式、审美取向、历史文化背景、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介绍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绘画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绘画传统,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艺术特征。

中西绘画在表现手法、题材选择、色彩运用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东方绘画强调笔触的灵动和线条的流畅,注重表现内心情感和境界美;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透视和逼真感,追求光影效果和形式的立体感。

在色彩运用上,东方绘画常以淡雅的色调和意境诗意感染人,西方绘画则更倾向于色彩的对比和明暗的对比,以强烈的色彩表现力震撼人心。

中西绘画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也存在不同,东方绘画常以自然山水、花鸟为主题,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融合;而西方绘画则更多涉及人物、历史、宗教等丰富多样的题材。

审美取向上,东方绘画重视平和、内敛的审美,强调意境之美;而西方绘画则更倾向于直观、理性的审美,注重形式之美。

历史文化背景也对中西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方绘画受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影响,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西方绘画则受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传统影响,强调人类的中心地位和个体情感。

通过比较中西绘画的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们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自然会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西方国家的审美差异不仅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反映在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美学思想上。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一、审美观念审美观念是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看法,它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

中西方对于美的理解和欣赏有着不同的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美往往被定义为对称、和谐、比例等形式美。

希腊古典艺术中的“黄金分割”原则便是这一观念的典型体现,它强调形式的完美和规则的统一。

而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中,美往往更注重“意境”和“气韵”,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正是这一审美观念的典型体现,它们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可见,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在于注重形式美与内在意境的不同取向。

二、价值取向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美观念的形成。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由是主要价值取向,因此西方的审美追求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西方的绘画作品中,个体形象往往被强化,个体情感和思想也更加突出。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无为而治”哲学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国的价值取向更偏向于内敛、含蓄和稳重。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往往通过自然景物和禽兽花鸟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不直接以个体为中心。

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也影响了中西方的审美理念和作品表现。

三、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对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理论总结和概括。

中西方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美差异。

西方美学以古希腊美学为代表,重视逻辑分析和形式美的规范。

西方美学注重作品的理论探讨和规范化,它通过对艺术规律的研究来揭示美的本质和规律。

而中国传统美学则更强调对自然的感悟和对情感的表达。

中国的宋儒学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所表达的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的“含蓄之美”和“雅致之美”。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这些历史和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情趣。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上,也体现在观念和情感上。

本文将就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进行全面分析。

一、艺术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古代,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

西方艺术以写实主义和透视原理为主,追求形式上的真实和立体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是以人体解剖学和透视原理为基础的。

而中国古代绘画则更加注重表现情感,强调意境和空间感。

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花鸟画重在情景的描绘和意境的渲染,通常体现出一种抽象的审美情趣。

西方有雕塑艺术,而中国则有陶瓷艺术和传统的中国式山水园林。

当代艺术中,中西方的艺术家们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巨大差异。

西方的现代艺术更加偏向于激进的表现形式,例如废铁雕塑、行为艺术等,这些表现方式更加强调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关注。

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则更加偏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表达,在中国当代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传统文化符号和元素,例如中国的传统山水画、国画、水墨画等。

二、美的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的美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美学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表达,认为美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强调审美意识的主观性。

而中国古代美学强调整体和谐,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的美学观念一直注重道德伦理,儒家文化中有“礼乐尚节俭,以观德行”的观念,这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注重技巧的表达,也注重内在的道德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内在的美学追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例如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意境和空间感,而西方风景画更加注重写实的绘制。

中西方文化的宗教和哲学背景也对美的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因此西方艺术往往带有宗教色彩,例如基督教教堂中的壁画和雕塑。

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对美术作品评论影响探究

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对美术作品评论影响探究

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对美术作品评论影响探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文明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样化。

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被现代化的媒体所代替,很多信息都要通过电脑和互联网进行,中西艺术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阔,这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本文围绕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对美术作品评论影响进行探究,希望文中观点能给相关学习与工作者以启迪。

一、中西审美文化差异(一)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文化是人类的共有财产,因为人类以地域、国家和民族存在且得以发展的。

因此,其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多样化特征。

中西审美方式是在各自的文化环境下逐步形成的,但因其精神和心理状态的不同,其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这种表象的差异背后有深层的文化渊源。

中西方审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系统。

中西审美是最古老、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两大审美学说。

中国的审美思想主要有经验审美、伦理审美和社会审美,其中以孔子、老子为代表。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以理性审美、宗教审美和心理学审美为主要特征的西方审美。

(二)中西方美术作品针对的受众差异中国绘画一直以来都是一种高贵的技艺。

民间艺术尽管存在,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地。

中国的传统画派多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们的精神消遣。

中国最优秀的古画往往是由皇室所珍藏。

中国历代的画师大都为官吏,而绘画则是中国士大夫们抒发感情、抒发心志的最好方式。

中国的古人也与文学息息相关,中国古画学里有一句话,即“诗画同源”。

还有以诗词作画的习俗,比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踏花归去马蹄香”等。

中国的诗词和绘画向来是一脉相承的,很少有人能真正脱离诗词的熏陶。

西方的美术从诞生之初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到了中世纪,西方的油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宗教和装饰品而设计的。

许多艺术家出身于匠人,其创作的题材以反映神话、宗教等为主题,具有为民众的信仰和大众所设计的审美倾向。

到了近代,他们的主要艺术作品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尽管很多名家的艺术作品都是天价,但是他们的艺术本质却是通俗的。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绘画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文化内涵深厚。

中西方绘画虽然都为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但它们的差异却是明显的。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西绘画的差异,并从文化背景、笔墨特点、题材取向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较大,这也影响了绘画。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理性思考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体现在绘画中。

西方绘画强调真实再现,尤其是现实主义,注重科学的逻辑,视觉效果强烈。

如法国印象派的画家们用科学的方法简化了光色的表现,使画面效果更加简洁明快。

相比之下,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中东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加深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幽默和灵性的倾向比西方文化更强烈。

这也反映在中国绘画中,强调精神内涵、充满想象和感性。

笔墨特点典型的中西方绘画之间的差异在于其不同的笔墨特点。

在中国绘画里,直线相对较少,曲线和弯曲的线条较多,画面流畅、优美;色彩偏于明快、鲜艳,用笔简练、流畅;同时,对平面效果的重视表现在对纸张材料的选择以及笔墨使用方面。

中国绘画中通常采用的纸张(不论宣纸、毛笺等等)都有不同的纹理和手工质感,使用水墨、笔触等传统材料则更注重布置和手工技艺的表现。

简练、清澈和山水画常常被认为是最具有中国国民性的绘画样式。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的笔墨特点较为清晰,用色也更加丰富。

此外,由于西方绘画比较擅长刻画人物,其绘画中强调的物体空间感和人物形体意念也与中国绘画不同。

在欧洲的耶稣降生中,人物被表现出显著的立体感以增强视觉效果。

此外,西方绘画也注重对画面的对称性和形式的完美,形式美与科学美有时也并不相适应。

题材取向在题材上,中西方绘画也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绘画强调精神内涵和寓意,常常借助于自然和宇宙作为象征和寓意的表现。

中国画中的人物和物体虽然也有写实的形态结构,但形象更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

例如,在中国画中流传着“虫草花”“菊花”等具有特定寓意的主题,寓意着自然界的繁荣和发展。

中西方艺术与文化差异

中西方艺术与文化差异

中西方艺术与文化差异中西方艺术与文化的差异源于两个不同的文明背景。

中西方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因此它们在艺术形式、主题、表现手法、观念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维度探讨中西方艺术与文化差异。

一、审美观念差异中西方审美观念存在差异,中西方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是“养心止识”、“取法自然”,而西方传统审美则追求的是“模仿上帝创造”,并注重个体的表达和创造。

这导致了中西方艺术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

比如,在绘画领域,中国画更注重意境和神韵的表现,常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追求的是“气韵生动”的美感;而西方绘画更注重逼真的描绘,追求的是形象世界的真实再现。

二、哲学观念差异中西方哲学观念的差异也反映在艺术创作中。

中国传统哲学注重整体性和和谐观念,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兼备”,这使得中国艺术作品强调意境和氛围的营造。

西方哲学倾向于分析和理性思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因此,西方艺术作品更注重个体表达和思考,更偏向于表现细节和逻辑推理。

三、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也会影响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道德伦理和人的内心修养。

中国艺术作品往往把美与善相结合,强调对传统价值的承继和维护。

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人权和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

西方艺术作品常常以个人的情感和感受为主题,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四、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成为中西方艺术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的连续性和历史的渊源,同时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的影响。

中国艺术作品常常以“以古为鉴”、“取法自然”的思想为基础,追求的是和谐与稳定。

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西方艺术作品往往以突破传统和颠覆常规为特点,追求的是个体的自由和创造。

总的来说,中西方艺术与文化存在差异主要源于审美观念、哲学观念、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文化因为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者在艺术审美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色彩、线条、构图、主题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种差异。

首先是色彩。

在西方文化中,黑色往往是丧礼、悲伤、死亡的象征,而在中国则是吉祥、庄重、神秘的代表。

这就导致在西方的艺术作品中黑色的运用较少,而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却经常使用黑色。

此外,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激情、爱情,而在中国则是喜庆、吉祥之色。

因此,在两种文化中红色的运用理念也不同。

因此,在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上,中西方艺术的色彩搭配和运用方式也有相应的差异。

其次是线条。

一般来说,以直线构成的几何图形在西方艺术中较为常见,而在中国艺术中则是曲线。

这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别,西方更注重理性和直觉,呈现的表现方式更为条理化,而中国注重以情感、意境表现,以此来表达画家心灵的感受。

再次是构图。

在中西方艺术中,构图方式也有所不同。

其中,在西方文化中通常采用中心对称、三分法、黄金分割等构图方式来调整结构,形成美感上的平衡与和谐。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采用轴线构图,画家通过构图使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和意境,产生动静、虚实和悬架等感受的构图方法。

最后是主题。

在中西方文化中,艺术的主题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艺术作品更多地关注人类的理性思考和精神追求,因此更多地探寻个体内心世界、人类性格、情感、自我认同等主题。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自然景观更多地呈现出来,并体现出自然中的“道”与“性”的思想。

此外,中国艺术作品也更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一些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在色彩、线条、构图、主题等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审美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来自于各种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和理解的宝贵资源。

近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艺术元素交错融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和关注。

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对美术作品评价的影响

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对美术作品评价的影响

有 站 在 艺 术 哲学 的 高度 , 以历 史 文化 背 景 , 指 出其 艺 术 思维 规律上 的特征 , 才能更清晰 , 更深刻地 把握住 “ 诗 画本 一 律 ” 的意 蕴 内涵 , 从 而 进 一 步 加 深 理 解 中西 文艺
美 学 之趋 异 。
( 二 )中Leabharlann 西 方 美 术 作 品 针 对 的 受 众 差 异
史 差异 对 其 美 术作 品评 价 有 着根 本 性 的影 响 。
[ 关键词] 审 美 方 式 审美取向 创作主题 审 美 差 异



中 西 审 美 文 化 差 异
中 国 的绘 画 艺 术 从 来 就 是 贵 族 艺 术 。 民 间 的 艺 术 虽 然 存 在 但 一 直 被 忽 略 。 中国 古代 的绘 画 艺 术 主 要 是
认识武 星宽教授 , 缘于他 的意象水 墨重彩画 . 画 中 奔 放 的色 彩 、 穿插 其 间 的 水 墨 符 号 、 以及 作 品 的现 代 设 计感 , 让 我 既感新鲜 诧异 、 又顿 生解析探 索之 意 , 我 试 图 以我 的 生活 体 验 去 叩击 作 者 与 作 品解 构 的 门扉 。
中 西 审美 文化的 差异 对美术 作品 评 价的 影响
钟 泽栋 中南 大 学建筑 与艺 术学 院
[ 摘 要] 历经几千年 文明的洗礼 。 在 高 度 文 明 高速 发展 的 今 天 , 中西 文 化
的逐 渐 沟 通 融 合 。 使 得 中 西 文 化 的 差 异 日趋 缩 小 , 但 是 中西 文 化 的 发 展 历
许 多 大 师 的 作 品 已 经 价 格 高 得 离 谱 ,但 其 精 神 实 质 是
大众化的。 ( 三) 中 西 创 作 主 题 的 差 异

文化艺术:中西方绘画风格的比较分析

文化艺术:中西方绘画风格的比较分析

文化艺术:中西方绘画风格的比较分析引言绘画是一种传统而受人喜爱的艺术形式,通过图像和色彩表达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情感。

中西方文化差异造就了不同的绘画风格,本文将对中西方绘画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中西方绘画风格概述中式绘画风格中国传统绘画注重笔墨之美,强调意境、空灵、含蓄。

先后经历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不同发展阶段。

中国绘画追求“意在笔先”,侧重于表达内涵与情感。

西式绘画风格西方绘画以写实主义为基础,突出色彩表现与透视效果。

历史上形成了许多流派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尼里斯蒂克、浪漫主义时期的印象派等。

西方绘画强调对物体的客观再现,并讲究透视、光影以及线条运用。

绘画材料与工具差异中式绘画材料与工具中式绘画常用的材料包括宣纸、墨汁、中性水笔等。

宣纸质地轻盈,墨汁浓郁天然,中性水笔能够灵活控制线条粗细。

西式绘画材料与工具西方绘画常用的材料包括帆布、油彩、各种刷子等。

帆布质地厚重,油彩具有良好的色彩稳定性和光泽感,各种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刷子可以实现丰富多样的线条效果。

绘画题材与表达方式差异中式绘画题材与表达方式中式绘画注重表达自然风景、人物情感以及文字意蕴。

山水画追求“一片落叶知秋”的意境,人物画讲究才情气质的表现,花鸟画强调生动传神的描摹。

西式绘画题材与表达方式西方绘画涵盖了历史事件、肖像、风景等广泛主题。

作品更加注重对物体外貌特征的真实再现,通过色彩运用和构图安排来表达主题或情感。

影响因素差异中式绘画影响因素中式绘画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积淀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注重情感表达和超越现实境界,追求内涵的深刻与意境的高远。

西式绘画影响因素西方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了宗教、社会政治变革以及科技进步的影响。

艺术家通过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生活的观察来表达对现实的理解和认识。

结论中西方绘画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源于两种文化对美学审美观点的不同看法。

中式绘画强调内在意蕴与情感抒发,而西式绘画更偏向于客观再现与色彩表现。

这种差异使得两种绘画风格都有其独特魅力,并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不同风格体验的机会。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绘画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
和风格。

中西绘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创作理念、题材选择、技法运用和审美观念等方面。

在创作理念上,中西绘画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绘画强调主观创作,追求艺术家的个人
表达和独立性。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将内心的情感和想法转化为作品。

而中方
绘画则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更加注重技法和形式,并带有浓厚的教育性和宗教性。

中西方绘画在创作理念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其作品风格的差异。

题材选择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更加注重描绘现实生活,包括风景、人物、静物等。

艺术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把握,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而中方绘画更加注重描
绘场景、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强调传统文化的表达和艺术家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技法运用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色彩和光影的表现,追求细腻逼真
的效果。

艺术家要通过对透视和色彩的精准把握,创造出真实的表现力。

中方绘画则更加
注重线描和构图,追求意境的表达和形式的美感。

中方绘画的技法通常是通过笔法的运用
和构图的布置来表现情感和意境。

审美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强调视觉真实的效果和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表达,追
求审美上的刺激和享受。

而中方绘画则注重意境和气韵的表现,强调观者与作品之间的心
灵共鸣。

中方绘画更加注重观者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追求审美上的内涵和意义。

美学思想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差异

美学思想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差异

美学思想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差异绘画艺术是一种通过视觉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而美学则是对艺术与美的研究。

中西方绘画艺术各有其独特的美学思想,这些思想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美学思想差异,并解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和哲学观念。

在中西方美学思想中最明显的差异之一是“写实”与“抽象”之间的关系。

西方绘画艺术强调写实主义,追求栩栩如生的细节和精确的透视。

这种追求真实的表现方式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反映了对自然和人体的观察和描绘。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示意性和象征性的手法更为常见。

中国画家强调画面的整体氛围和情感传递,通过笔墨的运用展示内心的感受,并引导观众自行体会艺术作品所引发的情感共鸣。

与此相关的是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对于“创造力”的理解和追求。

西方绘画注重个人创造力的展示,推崇艺术家的独特才华和独创性思维。

西方艺术家追求创作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对于规范和传统的束缚相对较弱。

而中国传统绘画更加注重技法的学习和传承,绘画过程强调“师法自然”,尊重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诲。

中国画家追求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力求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精进技巧来达到自己的艺术追求。

此外,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审美标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审美倾向于对美的客观标准进行研究和追求,强调比例、对称和透视等技术要求。

西方绘画更注重审美经验的普遍性和普及性,希望艺术作品能够传达某种普遍的美感。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审美则更加注重主观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的感悟。

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追求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艺术形式。

这种审美理念强调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心灵共鸣,追求观者身心的舒畅感和愉悦感。

最后,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文化价值观也是差异的重要来源。

西方绘画艺术表达了个体主义和个人欲望的追求。

西方艺术家更倾向于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并强调艺术家对于自我、自由和权利的追求。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绘画折射了中国人民的哲学和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摘要: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当下,人们对于精神和艺术享受的追求越来越迫切。

美术作品是满足人们精神和艺术需求的重要载体。

美术作品的美感传递,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视野,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影响了美术创作者的艺术表现形式,观者也因为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产生了审美方式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艺术;花鸟;西方静物;差异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异,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情绪以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品味。

美术作品作为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载体,能够有效地传递各国的社会文化历史,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形成的主导因素。

中西方美术作品交流的过程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是促进世界良性发展的良好途径之一。

文章针对中西方美术作品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以独特的视角进行美学体验的交流,促进我国艺术的发展。

要谈中西方艺术的差异,首先必须分析中西艺术的各自特点。

艺术作为一种人性的表现方式,它的主体是人,是人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行为。

因此,要谈艺术的差异,必须首先从的人的差异入手,而这里就牵涉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造成人的认识上的差异,而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因此,人的意识差异便导致了艺术的差异。

二、对审美认识的不同在题材的选择上,中国画家多以日常生活常见的、生动的花、鸟、虫、鱼、禽兽为描绘对象。

中国传统美学家选择花鸟虫鱼、山川河流等自然景物作为绘画题材,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本身蕴含的“美”,更重要的是画家赋予它们的包含着强烈思想与情感的“美”。

唐代柳宗元也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花鸟虫鱼、山川河流要成为绘画的题材以及审美对象,需要艺术家的“发现”与“唤醒”,使其带有人的思想与情感。

西方传统的审美文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模仿,画家们深受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和达·芬奇的“镜子说”等艺术理念影响,认为美存在于客观的现实事物中,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源泉,也是艺术美的根源,因此,他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追求尽可能地真实再现客观自然事物的美,并把“再现自然”作为绘画艺术的创作宗旨与评判标准。

东西方美术成因的差异及影响

东西方美术成因的差异及影响

东西方美术成因的差异及影响自古以来,由于人文地理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出了两种不同特质的艺术,在世界的舞台上竞相绽放异彩。

这种艺术的碰撞在建筑、雕塑、音乐、戏剧等各个艺术门类上,尤其表现在美术上,体现了东西方美术成因的不同。

东西方美术的碰撞源自于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上,这种差异性归纳起来表现在意识形态上,东方绘画偏重于感性的表达,而西方绘画偏重于理性的分析。

一是中西方美学的文化背景不同,而美术和哲学有着密切关系,东方美术以中国为例,中国美术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术基础。

而西方美术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用心去看,去听。

有与无的哲学观念,是中西方最根本的差异。

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中国则以无为本,从无到有。

依西方的有无观,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有的。

你看中国写意绘画是如此的虚实相间,往往留下一片空白。

给予观者的感受是虚白上幻现的一山一水,一花一鸟,但却负荷着无限的深意。

是澈透灵魂的安慰和惺惺的微妙领悟.进而产生了安定静穆和谐的天人关系。

西方古典绘画却是这样的写实,看看《蒙娜丽莎》看看《最后的晚餐》,西方有与无的对立造就了进取、抗争、追求的精神,当代则是弥漫开来的荒诞意识。

当代西方的现代艺术绘画,用平面色彩、平面构图、平面造型的原则,搞时空的合一来表现精神的迷茫,混乱,骚动,荒诞。

二是心师造化与模仿自然的异同。

艺术以声光色影的形象展示出人类审美文化的历史,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倾向。

“心师造化”与“模仿自然”代表了中西方艺术家处理自身与对象关系的两种不同态度,与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关于艺术创作,中国美学所倡导的不是充分发挥视觉,听觉的认识作用及手之技巧去揭示自然物象的具体特点,而是发挥心灵与听觉、视觉交融的感受能力,去领会物象与心灵的相通汇之处。

中国艺术家在创作时,以一种尽可能的亲近情怀与对象交会,让自己的生命意识无滞无碍地流入对象之中,体察对象的亲和及与自身一样的生命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美术发展的影响拟写人:张恒虎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2、比较分析中国与西方绘画文化的自然观、时空观和审美观,中西绘画艺术的不同传统风格和审美情趣。

3、赏析中国与西方绘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1、东西方艺术文化的差别。

2、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美术发展的影响。

3、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了解不同的美术作品。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类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中国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

欧洲人致力于物象自然属性的研究,造型艺术便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

二、新课(正课)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了解西方文化。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1)东西方绘画的比较。

同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画自身有很多特点:1.首先便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画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又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2.在构图方法上不受教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既可以移动的远近法),使的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3.中国画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交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的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4.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10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10 2012年10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ct.2012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对美术作品评价的影响刘泱泱(中南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摘 要:自古以来,中西方的审美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影响着人们对美术作品的评价。

如西方重写实,中方重写意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文化的交融,中西审美差异逐渐走向相互渗透,相互融洽。

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中,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丰富我们的美术作品,丰富我们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审美差异;美术作品评价;文化交融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10-0089-02中西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很大差异,导致了中西思维方式及审美意识的不同,进而导致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

所以,当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会发现中西方的美术作品会有 着不同的评价标准。

这都是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给美术作品评价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中西审美文化来分析其为何能给美术作品评价带来差异,要研究中西审美文化,首先必须了解中西文化背景,以及中西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

中西文化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观,不同的人生态度。

从中国的态度出发可以达到一种天人感应,物我交融,万象森然的气象或意境;中国哲学主张对立统一,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

“作为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意识的儒、道、佛三派,均主张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如《易传》中提倡辅助、效法自然适度而和谐,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从西方的态度出发,他们的智慧的最后的断案是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与自由,然后才能作生活与自由的享受。

西方哲学则主张主客分离,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状态,倡导征服自然,追求“天人相胜”、“主客二分”的观念,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竞天择,黑格尔宣称“绝对理念”是自然的主人,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中国美学思想直接联系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三派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保持着和谐的关系,他们“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成一种追求“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

中国人这种崇尚自然的思想促成其追求平和自然的审美意识,进而形成中国“重情”的美学思想。

西方美学思想则直接联系着“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

西方人主张用法则和规律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理性知收稿日期:2012-08-30作者简介:刘泱泱(1988-),女,湖南浏阳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道实践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状态。

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理论,强调秩序对称,黑格尔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的抽象概括,都体现了西方强调理性、规律的思想,进而形成西方“唯理”的美学思想。

查询中西方美术史,翻看历来的中西方经典美术作品,可以发现从古中西方的审美文化就有着很大的区别。

以孔子与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是宗教美学、理性美学与经验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它知足要立足于生动的审美经验,结合丰富的实践内容,即要求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而研究得出美学范畴一般都没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多义性与模糊性。

诸如“意象”、“气韵”、“风骨”之类,中国文论中最常用的概念都缺乏严格的界定。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具有非理性和非科学性。

与美学范畴相适应的中国古代美学论证手段也不是判断、推理,而是直觉、感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美学命题一般都不是依靠论证而是在形容和比喻等描述的基础上让人们去猜测、把握、理解和感悟。

由于中国缺乏严格的美学范畴和严密的论证手段,使得中国古代美学缺少像西方那样严整的美学体系和美学专著,许多美学观点均散见于诗论、乐论、画论,以及随笔、杂感、评点之类即兴式的艺术评论中。

之所以说中国古代美学是经验的、实用的,是因为它丰富、具体、形象、生动,其论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因而常常会从个别的审美经验入手,去发现艺术实践不同于科学认识的独特规律。

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它主要立足于对美的本质的抽象分析上。

西方古代美学并不以实用为最高目的,而是首先看能否言之成理,符合逻辑。

其美学范畴虽然没有中国那么丰富,但却比较严格,诸如“美本质”、“崇高”、“悲剧”、“滑稽”等都有严格的范畴界定,这一切都说明西方古代美学范畴具有理论性和科学性。

在论证方法上,西方古代的美学家们也表现出对于形式89逻辑的充分尊重。

推崇逻辑思维,长于精确的分析,而且有比较系统的哲理性的美学专著。

之所以说西方古代美学是理论的、思辨的,是因为它抽象、深奥、宏阔、严密,其论者一般都有坚实的哲学功底,因而常常从总体的哲学框架入手,去引发一定的命题和结构。

[1]一般说来,人类的审美方式是同步的,但具体的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哲学理念以及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等都可能使其审美方式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性质。

中国传统审美方式就很不同于西方传统审美方式。

如果从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角度去审视中西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许多差异。

这些特殊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历史个性和独特风格。

首先,中西方的审美方式差异表现为对整体性与个体性的把握。

中国人看待任何事物都强调整体性、全面性。

整体思维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即视天道与人道、天与人、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可以达到本质上的统一与协调。

用现代哲学语言讲,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等。

这种统一是辩证的统一,是相关的统一,是整体的统一。

西方人在思维上则注重局部和个体,注重分析和实证,偏重于对世界某一部分或部门的专门而精确的研究和考察。

分析性、多元性、发散性是其基本特征。

黄金分割、多样统一、天人相分等文化上的形式观念就是这种思维的具体表现。

其次,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偏于表现,以言志缘情为基础,使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审美的愉悦性而削弱了它的写实内容,或写意,或抒情,有充足条件趋向艺术意境理论即表现理论的形成。

西方古代审美心理偏重于再现,以摹拟写实为基础,使西方传统美学注重审美的真实性,而增强了它的写实性,也失却不少审美情趣,或模仿,或再现,有充足条件趋向艺术典型理论即再现理论的形成。

[2]中西文化中,西方艺术以“美”作为西方美学的最高审美范畴和西方艺术的终极审美形态,它注重形象的逼真性与空间布置上的匀称、平衡与和谐,其形式是建立在部分与整体之间充满差异和对立的统一之上的。

亚里士多德宣布“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丹尼尔·贝尔曾指出:“西方意识里一直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理智与意志、理智与本能间的冲突,这些都是人的驱动力。

不管其特征是什么,理性判断一直被训、为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而且这种理性至上的秩序统治了西方文化将近两千年。

”[3]而中国艺术则把“韵”视为最高美学范畴。

北宋范温在《潜溪诗眼》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艺亡其美。

”中国艺术不追求漂亮,不追求形式的美丽,而是追求内在的生命力的韵味和律动,自然以“韵”为旨归。

从西方油画和中国画就能看到其对审美的不同追求。

此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例,此画被誉为空前之作,为达芬奇最具盛名之作。

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以及严格的体面关系而获其盛名。

在此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方美学对形象逼真性与空间布置上的严谨。

构图时,达芬奇将画面展现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

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

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

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

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

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

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

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从这幅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达芬奇那对空间透视法的强大运用能力,以及对人物神态、个体的极强塑造性。

而欣赏郭熙《早春图》时,当你被其雄健秀润之气撼动之余,又会被许多渐次闪出的细部所吸引,先是中部左侧往远处一层层推过去的平川,而后是隐匿于翠障之间的楼阁,右一大山头被云雾掩遮一半,当中有一条通向山头的“路”,忽又发现左右下角水边水中有人物活动,终又看见左下部巨岩后有露出半身的人在行路。

这种忽明忽暗、忽远忽近,既大气磅礴,又精细幽微,引领我们的视线形成了一个节奏化的行动,而仿佛可望、可行、可游、可居。

可以说,在“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的山水画家与大自然是融合而为一的,中国山水画家在流动之中把握空间万象,而不限定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视觉方式体现出流动性的特点,在共时性的画面空间展现中暗含了历时性的观察和感受。

所以,当我们欣赏中西美术作品时就会有着不同的评判,不同的感悟。

虽然中西方的审美文化不同,但这都代表着“美”,从不同人生态度,不同文化领域所感悟的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文化的交融,中西审美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是必然趋势。

我们应该立足于全局来看局部,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关系来审视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建设,而不应该抱着一种同别人一争短长的心态来看问题。

[4]虽然中西审美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追求美的宗旨是不变的。

我们应该通过分析中西方不同审美情趣来丰富我们的艺术精神世界,丰富我们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1]苏银玉.从审美方式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长春大学学报,2004,(5).[2]赵连元.中西审美差异之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3]丹尼尔·贝尔(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164.[4]张文娟.从园林文化看中西审美差异[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9).(责任编校:张京华)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