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二节《服务社会》
教学反思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空洞的教学内容通过简单、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活动情境化,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问题。在执教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德》(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节《服务社会》这个节内容时,按照课前教学设计,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重要性。自觉落实行动,做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成员。
水平目标:通过经验分享。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全方位分析和辩证思维的水平、自主搜集信息概括的水平及语言表达水平。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服务和奉献社会的途径和要求。理解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讨论交流,对于知识层次目标较快的达到了掌握;对于培养学生全方位分析和辩证思维的水平的教学目标也能达到一定的要求。但很多学生同学对于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表现出迷茫和无奈。哪些活动属于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有什么意义?这些在老师眼里很简单的问题在学生这里成了难题。表现在:课堂练习中,一些学生将在家里照顾体弱多病的奶奶爷爷,在校园里打扫本班清洁区,值日等都列为参加公益活动;至于为什么要参加这些活动,一些学生表述为爸爸妈妈或老师的安排等。很显然,学生在
这里遇到了问题和障碍。为什会出现如此情况呢?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水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了节。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因为多种原因,学生参与的公益活动或者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很少,几乎没有参加过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课后,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老师们的建议,我将“服务社会”这个内容在教法上做了以下调整:一、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挖掘和开发:
学生观察阅读教材P80图片资料,教师提问:
1、你在学校生活中参加过那些类似的活动?旨在开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经验。
2、在参加这些活动中,你有哪些感受?
通过设置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同时,分享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语言表达,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调动和激发。
二、深挖生活经验,培养学生思维热情和概括分析的水平。
在实行本节课第二部分奉献社会我践行这个内容时,我继续将学生观察阅读与已有生活经历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
1、你参加过那些类似的活动?
2、在参加这些活动时,你遇到困难吗?你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探究交流分享的过程,不但加深了对服务社会重要性的理解,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引发学生思考:服务社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学生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岗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通过这样的调整,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相结合,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也激发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增加了情感体验,而且,对于参加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义的理解也顺畅自然了。
总来说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挖掘和使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就能到删繁就简,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