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2

合集下载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韵味。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观。

3、通过反复的读,熟读成诵。

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读,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读,读出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当场背诵。

2、难点:通过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读出文章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及作者的人生观。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静悄悄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像笼着一层轻纱,如梦如幻。

面对如此美景,不由让人想起一些古代文人墨客对月光的描绘。

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有一位大文豪,他对月亮更是情有独衷,我们已经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时他就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感慨,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他夜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二、破题了解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本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朗读课文1、老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做好笔记,注意老师的停顿,重音,把握节奏。

2、学生对照自己的笔记,自由大声的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2 记承天寺夜游》 试题试卷 含答案解析(2)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2 记承天寺夜游》 试题试卷 含答案解析(2)

《11.2承天寺夜游》课时练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A.解.衣欲睡()B.欣然起行.()C.念无与乐.者()D.水中藻荇.交横()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欣然..()如吾两人者耳.()..起行()水中藻荇交横月色入户.()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6.填空①《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宋代。

散文方面,他与此同时、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诗词方面,他与合称“”,同为宋代词派的代表。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体裁),主要描述了作者谪居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反映了他的特殊心境。

7.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是: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哟那个比喻手法写月光的语句是:③《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由景物推及人情语句是:8.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

请写出两句苏轼的有关月光的诗句。

9.仔细阅读上文及所给材料,说说“闲人”的内涵。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学生版+答案版二)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学生版+答案版二)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1.《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朋友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两句描写了月光的澄澈以及月下“竹柏影”的情形。

3.《记承天寺夜游》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夜景图的语句:“,,”。

4.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用“”一句,描写了庭中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5.《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正解衣欲睡,后因“”而“”,于是寻友一同夜游承天寺。

6.《记承天寺夜游》中“,,”三句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四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7.很多古人的作品,总让我们陶醉于当时的明月清风、松柏竹林。

其实,“??”只要我们保有内心的一份闲适和豁达,再平凡的生活也有诗意,再繁杂的日子也能美丽。

8.苏东坡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通过“竹柏影”来突出月之皎洁的句子是“,”。

9.《记承天寺夜游》中“,”两句正面和侧面结合对月光进行描写,营造了一个月光清朗、竹影斑驳的夜景。

10.古人“闲来无事不从容”。

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闲游承天寺,借月、竹、柏抒旷达之情,最后说“”。

11.“空明”一词语意丰富,在《记承天寺夜游》“”这句中特指月光下的清波,是空旷澄澈之意。

1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澄澈、竹影清晰的句子是:“,”。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答案1.《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朋友的句子是“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描写了月光的澄澈以及月下“竹柏影”的情形。

3.《记承天寺夜游》描写夜游看到的景色的语句是(或: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夜景图的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用“水中藻、荇交横”一句,描写了庭中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5.《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正解衣欲睡,后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于是寻友一同夜游承天寺。

记承天寺夜游(二次修改)白玉红

记承天寺夜游(二次修改)白玉红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 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
谢谢
拓展与积累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 咏月亮的诗句。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唐 张 九 龄
( · )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 举 杯 邀 明 月 对 饮 成 三 人 。 ” 李 白
, (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 杜甫)
( · )
唐“ 野 孟旷 浩天 然低 树 , 江 清 月 近 人 ”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 ” 杜 甫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 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 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 着分离,给人的感觉不正是一种淡淡 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 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 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 怀……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 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 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 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 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 美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 苦难的人格魅力。
读《记承天寺夜游》, 我懂得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现美的眼睛。——罗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记承天寺夜游(正式) 2

记承天寺夜游(正式) 2

• 清幽宁静的意境 • 清新高雅的品格
觅苏轼知音 1、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从容 闲适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月夜景 色所作的美妙描述,透露出 贬谪中的作者自我排遣的特 殊心境,表现了作者随遇而 安、乐观旷达的胸襟。
清闲 空闲 闲逸 安闲 闲淡 闲情
其实,苏轼一点都不闲:他是中国文学史罕见的全才 空闲 ,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肯定不 ___ ;他一生数次被贬 ,历典八州,辗转万里,他肯定不 __ ;他为官一任, 安闲 造福一方,他肯定不 __ 。但是,在这样坎坷不平的人 清闲 生之中,面对仕途得失,他 __ 处之;一生辗转万里 闲淡 闲情 ,他不辍 ___ ;生活穷困不堪,他 ___ 自在。这样的人 闲逸 ,命运打不到,挫折折不弯,即使时间的流转千年万年 ,也黯淡不了他的熠熠光辉。苏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 一篇字约义丰的日记,更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苏轼描写月光曾有非常 经典的句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心静如水 胸无尘俗 光明磊落 恬淡闲适
碧水之月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 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资料链接: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 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 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 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 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 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 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 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 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 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文化苦旅》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藻(虚、动)。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查找课后注释,解释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解析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5.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 写一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

4.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夜游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2. 对比分析:将《记承天寺夜游》与其他苏轼的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其风格特点。

八年级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

八年级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

读懂课文——
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读懂课文 —— 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读透课文——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心才能够看 得到这样的美景呢?(找关键词)
闲的人

的人
关于张怀民——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 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 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 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 逸的人。
关于苏轼——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 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 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坐牢103天,几次 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44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
——新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如是说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 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 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 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 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 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 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能的。可以说在任何领域能做出这样一个成就的,就堪称
大才子,苏轼却集天地灵秀于一身,揽人间才华于掌股。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
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轼,嫁给这个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 的气氛。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善思堂]
【解读园】析文本
1.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 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2.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1.叙事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2.情感线索:闲
1.叙事(“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漫步,赏月缘由——月色入户、相与怀民 2.描写(“……盖竹柏影也”): 庭中赏月,月景宜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3.议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愉悦苦闷,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诗意—情意—创意
解释:但: 只。 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 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 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就像水中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 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慧心—爱心—悟心
记承天寺夜游
诗意—情意—创意
【导入门】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 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 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_2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_2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优选]《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沪教版(五四学制)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

沪教版(五四学制)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

范仲淹 苏轼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苦闷、无奈的心情,洒脱旷达、 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 见不同,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被 抓进乌台,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 “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是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 准擅离该地,既无权签署公文,也没有薪俸。
安的生活态度,显露出×遁世、归×隐之意。
6、文尾三句诉说“闲人”洒脱中的无奈,表事、继写景、后议论。√
主旨梳理 仕途失意,遭贬谪时的作品
作 品 作者
思想 感情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无法排解的忧伤凄苦
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 记承天夜游
欧阳修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1、第一句话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及起因。
2、“念、至、寻、亦、相与”等字词,细腻地表现了苏、
张二人深厚的友谊。√
3、以月光×喻积水,以藻荇喻竹柏影,表现月光澄碧、竹
影斑驳、淡雅清幽,画面干净而隽永。
4、作者为自己是“闲人”而感到处境×悲凉,自×怨自艾。 5、作者说自己是“闲人”,是想表达为×所欲为,随×遇而
行:行走 走:跑、逃 步:漫步
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口诀: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留、补、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比喻: 将月色比作“积水”, 将“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
表达效果: 清澈透明的月色,似醒欲睡的情态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朗读时用怎样的口吻,如何理解“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2)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2)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正解衣欲睡,后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于是寻友一同夜游承天寺。

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月光如水的空灵画面。

3.《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一个空明清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足见苏轼内心的恬然自适。

4.《记承天寺夜游》中写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闲庭信步的语句是: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5.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涉及四种植物的两句是“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寻常事物中也常常蕴含着诗意之美,但我们往往因心思沉迷于俗务视而不见,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点破其中缘由的一句话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描写出月下中庭光影形成的美景。

8.苏拭《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运用比喻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幽美迷人的月光树影图。

9.《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1.你觉得两人关系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不假思索,趣味相投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处境相同,情怀一致,
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相与步于中庭”→关系甚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直接表明志同道合
2.找出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澄澈, “藻、荇交横”,写竹柏疏影摇曳、清丽雅致, “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似真似幻。 庭中景物浑然一体,不知月光化为积水,还是积
写作特色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3.语言凝练。
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 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怎样的美感?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特点, 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 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 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文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 章,多用散句,散淡自然,四言到十言均有,间用 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古今异义
1. 四时俱备
古义:四季;今义:时间
2.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萎靡
4. 月色入户
古义:门; 今义:指人家
5.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6.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中 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 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它是 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 盛行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最大特点是讲究 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即所谓“骈偶”(两马 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

记承天寺夜游 2稿

记承天寺夜游 2稿

谢 谢 大 家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 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 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 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案: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 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 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 自得等。
M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Z H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文章 结构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 , 和夜游 。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苏轼被贬至黄州。夜里,月光照入大门,作者, 被月色所迷,遂动身去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 贬至黄州来的贬官。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 中间散步。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 。 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 “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作者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 相映衬、比拟、比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更体现出了月光 的 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议论抒情:惋惜 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 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 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 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 。

二、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原文

二、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
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注:很多地方翻译这句都翻译为“月光从窗口射进来”,其实是错的,这里“户”指门口,与《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中的“户”意思相同),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
一词多义:与:为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欲:解衣欲睡:将要;事实欲界之仙都:与“界”合用,指人世间。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古今异义:相与步于“中庭”:古:院里今:无此用法;“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只是今:转折连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研读笔记作者:刘正军《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所谓小品文,顾名思义就是内容短小(本文只有84个字),但韵味深长,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

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内容里有着不简单的内涵,含义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欣然起行寻超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

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

“欣然起行”应该只是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

这样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

苏轼自然难眠:记得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曾曰:“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

”经历了两代皇帝,可是时至今日,苏轼不仅没有当上宰相,不能为朝廷大显身手,甚至连自家性命差点枉送!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王安石变法这么十万火急,这么大刀阔斧,全然不顾社会的承受能力?放慢一点速度,先团结好人心,选用一批贤良,缓缓图之岂不是更稳妥、更能收到实效吗?……往事如烟,如今却一幕幕、一桩桩展现在眼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9.如何理解文末“闲人”的含意? ①闲人的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赏景的自豪。 ②闲官之苦闷与达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等。
【甲】见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至湖①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学士兄 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 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 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 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②间。至 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③诸峰,回合如大环。 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 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
【耳】古义: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6.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院中的景色的句子 是: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7.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12.同为夜游,邵长蘅的《夜游孤山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 夜游》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表现月夜的美好, 抒发情感。异:《记承天寺夜游》抒发的既有赏月的欣喜,又有贬谪 的悲凉;《夜游孤山记》抒发的是作者夜游孤山欣赏西湖胜景的闲适 惬意之情。
【示例一】月亮,悬挂在天空的诗 【示例二】诗情传千古,明月寄相思
14.请写出两句以歌咏“月”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 目、作者。
【示例】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
城南初中陈帆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
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自主生疑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释疑
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

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 、“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7、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
(3)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为什么?
四、内化迁疑
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