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合集下载

【七上济南版生物】 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七上济南版生物】 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科教案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基础知识全解】考点1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1、鱼类(1)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①外形:鲫鱼身体呈梭形,可减少游动时的阻力。

②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易被上下两面敌人发现。

③鳍:游动时各种鳍相互协作。

④鳃盖:保护鳃,鳃是鱼在水中的呼吸器官。

鱼口与鳃盖交替张合,水由口流入、由鳃盖后缘流出,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气进入鳃丝内的毛细血管,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

⑤体表:体表有鳞片和粘液,能减少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⑥侧线: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⑦鱼的脊椎由多块脊椎骨构成的,其功能是对身体起支撑作用。

(2)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例1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市重要的养殖鱼类,对四种鱼叙述错误的是( )A.体表覆盖鳞片,用鳍游泳B.属于恒温动物C.靠鳃呼吸,鳃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D.都是淡水鱼类2、两栖类和爬行类(1)青蛙和鳄鱼的比较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动物更适应陆地干燥的生活,生殖和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辅助呼吸。

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生物。

(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地上产卵,其卵有坚韧的卵壳,是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4)变温动物概念:体温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动物主要种类: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例2 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幼体不但在形态上像鱼,在内部结构上与鱼也比较一致B.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等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D.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既能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例3 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下列哪项不是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A.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B.用肺呼吸C.在水中产卵D.卵有坚硬的卵壳知识点二鸟类和哺乳类1、鸟类(1)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①体形:家鸽的身体呈流线型,能减少飞行时的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羽毛有保温和保护作用;③前肢:变成翼,翼和尾上都有若干排大型的正羽,排列成扇形,适于运动时产生动力;④骨骼: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比较长的骨内部大多是中空的,这样的骨既轻便又牢固,利于飞行。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 2. 在国际上首先大规模将催产剂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
» 并首先合成了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从而提高了 鱼类催产效果和鱼类人工繁殖的生产效率。
• 3. 开发了大量的鱼类增养殖新对象。
» 主要有:中华鲟、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虹鳟、银鱼、鳗鲡、 荷沅鲤、建鲤、三杂交鲤、芙蓉鲤、异育银鲫、彭泽鲫、淇河鲫、 胭脂鱼、露斯塔野鲮、大口鲇、革胡子鲇、长吻鮠、黄鳝、鳜鱼、 鲈鱼、大口黑鲈、条纹石鲳、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福寿鱼、 河鲀、大黄鱼、真鲷、牙鲆、石斑鱼、中华乌塘鳢等。
系的科学。
– 池塘养鱼学 – 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 – 特种水产养殖学 – 海水鱼类增养殖学
• (三) 、鱼类养殖的基本阶段-----四个
– 鱼苗获得:
• 大多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
– 鱼种获得:
• 鱼苗经过数十天或数月培育成鱼种;
– 食用鱼养殖:(成鱼养殖)
• 鱼种经过数月,或终1~3年养成食用鱼;
5、养殖品种
• 淡水养殖品种
• 青鱼、草鱼、鲢鳙、鳙鱼、鲤鱼、鲫鱼、鳊鲂、罗 非鱼、鳜鱼、鳗鲡、罗虾、河蟹、鳖、甲壳类、贝 类、虾、河蚌、珍珠
• 海水养殖品种
• 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
四、我国水产界的突出成就
• 1.在世界上率先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的技术 难关,孵化出鱼苗。
» 1958年5月,钟麟首先在世界上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 的技术难关,孵化出鱼苗。
表1: 全国水产品总量与捕捞产量(万t)
年 份
淡水
海水
总量 小计 捕捞 养殖 小计 养殖 捕捞
1957 283.61 2004 4901.66 2005 5101.65 2006 5250 2007 4538.0 2008 4896 2009 5120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 记述了鱼苗捕捞和饲养方法,记载了投饲‘四定’(定时、定位、 定质、定量)和‘轮捕轮放’等先进养鱼技术。
➢ 胡世安《异鱼赞闰集》归纳了群众谚语“正乌二鲈”,即正月出 鲻鱼苗,2月出鲈鱼苗。鲈鱼是肉食性,养殖者称为“鱼虎”。
➢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转载了前人有关的养鱼资料,总结了江 西的养鱼法,包括鱼池建造、鱼种搭配、放养密度、投饲与施肥、 鱼病治疗。草、青、鲢、鳙混养,到明朝已经发展到更完整。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二、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简史
➢ 公元前1世纪,殷墟甲骨卜辞:“贞其雨,在圃鱼”,“在圃鱼, 十一月”。
➢ 公元前460年,越国范蠡«养鱼经»,鲤鱼养殖和繁殖,指出“治 生之有五,水畜第一”。
➢ 公元前206-后220年(汉),养鲤。《史记》中载有“水居千石 鱼陂” 。
➢ 葛洪《西京杂记》说,汉武帝在长安筑昆明池,用于训练水师 和养鱼;所养之鱼除供宗庙、陵墓祭祖用外,多余的在长安市 上出售。
2
➢ 第九章 鱼类越冬2
➢ 教学实习:养殖场参观学习8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绪论
➢ 海淡水水域幅员辽阔,池塘、湖泊、水库,海湾、浅滩 涂星罗棋步。
➢ 海岸线3.2万km ,水深15m以内的浅海、滩涂1333万 hm2 .
➢ 内陆水域1760万hm2,其中: ➢ 河流:666.7万hm2 ;湖泊:666.7万hm2 ➢ 水库:200万hm2 ;池塘:200万hm2 ➢ 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 鱼类资源丰富,淡水鱼800种,海水鱼2200种。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内容1
➢ 绪论6
➢ 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18
➢ 第二章 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4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与思考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招生办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与思考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招生办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8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鱼类增养殖学课程考试大纲一、课程简介《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鱼类的苗种培育;成鱼养殖;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活鱼运输;鱼类越冬等。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养成,以及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二、内容及要求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一)内容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内容包括鱼类栖息环境:鱼类与非生物环境(温度、盐度、溶氧、pH、光照)之间的关系,鱼类的栖息习性(中上层、中下层、底层鱼类);鱼类的食性类型(滤食性、草食性、杂食性、肉食性鱼类),鱼类生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鱼类的繁殖习性(性别差异、生殖方式、鱼卵性质、产卵类型、生殖行为、繁殖能力)。

鲤形目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四大家鱼、鲤鱼、鲫鱼、团头鲂)一、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1、水温:冷水性鱼类、温水鱼性鱼类、热带鱼类、冷温性鱼类2、盐度:海水鱼类、淡水鱼类、洄游性鱼类、河口性鱼类3、溶解氧:适宜溶氧(正常生长、繁殖)-呼吸受抑制(浮头)窒息溶氧(氧阈值、死亡、泛池)冷水鱼、肉食鱼、海水鱼对溶氧敏感。

温暖水鱼、杂食性鱼、肥水鱼类对溶氧不敏感。

幼鱼比成鱼对溶氧敏感。

4、pH: 范围:4-10;适宜pH:7-8.5;5、栖息习性: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底层鱼类二、鱼类的食性摄食方式划分:滤食、草食、捕食、吞食、刮食、挖食食物组成划分:浮游生物食性、草食性、杂食性、肉食性摄食器官(构造)与食性(功能)相一致三、鱼类繁殖习性1、繁殖方式:卵生、卵胎生、胎生2、产卵类型:一批产卵类型、分批产卵类型3、产卵季节:春夏产卵(长日照)秋冬产卵(短日照)4、产卵周期:性周期5、怀卵量: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四、鲤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主要养殖鱼类(四大家鱼、鲤鱼、鲫鱼、鲮、鲂)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生长速度、繁殖习性(二)要求掌握:鱼类对栖息环境和食性的普遍要求以及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共性特点;具体养殖鱼类的可识别特征、栖息习性、适温性、适盐性、食性和繁殖习性。

第二章、养殖鱼类的生态环境和控制.

第二章、养殖鱼类的生态环境和控制.

返回
萨氏盘
d=20厘米
2、水体透明度的基本状况及其和水质的关系 鱼类主要生长季节,水体透明度的基本状况: 精养鱼池: 20-40 cm 粗养鱼池: 1-1.5 m 浅水藻型湖泊 0.3-1 m 浅水草型湖泊 2.2 m 深水湖泊 3-10 m 3、透明度的变化 a.季节变化: b.日变化:主要由光照引起,早晨浮游生物分布均 匀,透明度大,中午,趋光性浮游生物向水体上层移动, 透明度小。 c.水平变化:由于风浪运动引起浮游生物在水平方 向上的分布不均,上风处透明度大,下风处透明度小
4、 透明度和补偿深度的关系及其在渔业生产中的应用 4.1 和补偿深度的关系 水体透明度和补偿深度关系密切,实际是补偿深度的 间接反映,透明度大则补偿深度大,反之亦然。一般水 体的补偿深度是透明度的2倍,因此可以用透明度来推算 补偿深度,简便易行。 4.2 在渔业生产中的应用 A、由于养殖水体的透明度大小主要由浮游生物量的影 响,因此透明度的大小也就间接反映了水体中浮游生物 量的大小,即水体的生产力,这对于水库、湖泊以及池 塘等水体的渔业生产极其重要。
2、光照强度在养殖水体水层的变化及其和 水域生产力的关系
• 由于水的特性,太阳光(辐射)在水体中的衰减速度非常快,特 别是长波长的光线,如红外线,入射深度只有几厘米;而波长短 的光线则衰减速度较慢,如紫外线可达几十厘米甚至超过1米。 • 而养殖水体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悬浮颗粒特别是浮游生物,因此对 光线的吸收和散射更强辐射随深度的衰减,影响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并决定水生生物和溶氧在不同水层的分布。 • 当然太阳光在水体中的衰减速度也和辐射强度直接相关,强度越 大,入射深度越大,光合作用层越厚,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和溶解 氧也就也大,有利于鱼类的养殖。 • 因此应注意:1、池塘深度不能太深;2、池塘水质不能太肥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培育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培育

食而并非滤食,其口径大小相似,因此适口食
物的种类和大小也相似,均以轮虫和无节幼体、 小型枝角类为食。
2.全长12mm~15mm的鲢、鳙、草鱼等鱼苗
其口径虽然相似,但由于鳃耙的数量、长 度和间距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因此,摄食方式 和食物组成(适口食物的种类和大小)开始分 化。鲢、鳙鱼的鳃耙数量多,较长而密,因此 摄食方式开始由吞食向滤食转化;草鱼(包括 青鱼和鲤鱼)则仍然是吞食方式。鲢和鳙的适 口食物为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也有较少量 的无节幼体和较大型的浮游植物;草鱼等则主 要食枝角类、桡足类和轮虫,并开始吞食小型 底栖动物。
2.稚鱼期
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
鳞片以至全身被鳞,全长1.7cm~7.0cm。乌仔、
夏花和7cm左右的鱼种属于稚鱼期。 3.幼鱼期 全身被鳞,侧线明显,胸鳍
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全长
7.5cm以上的鱼种属于幼鱼期。
4.性未成熟期 龄的家鱼属于此期。
5.成鱼期
具有成鱼的形态结构,但
3.“困花”苗
鱼苗胸鳝出现,但膘(俗称腰点)还尚未充 气,不能上下自由游泳,此阶段称困花苗。困
花苗在静水中大部分沉底,鱼体嫩弱,其发育
仍依靠卵黄囊为营养,不能吞食外界食物,运 输时容易死亡。
4.畸形苗 由于鱼卵质量或孵化环境的影响, 造成鱼苗发育畸形(常见的有围心腔扩大、卵 黄囊分段等)。畸形苗游泳不活泼,往往和孵 化器中的脏物混杂在一起,不易分离。畸形苗 在鱼苗培育池中一般不能发育至夏花。
的种类相同。一般在15mm以下均以小型浮游动 物为食。 (3)鱼苗的新陈代谢水平高,个体生长快。
鱼苗在短短的20d内就长成30mm左右的夏花鱼种,
体重增加了几十倍乃至一百多倍。

养殖概论讲义

养殖概论讲义
鱼是终身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
鱼的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尾3个部分。头部是指吻端到鳃盖后缘;躯干部是指鳃盖后缘至泄殖孔;尾部是指泄殖孔以后至最后脊椎骨的部分。
鱼类的体形有纺锤形、侧扁形、蛇形等。鲤鱼体形为纺锤形,前端尖,躯干部宽,尾部窄,整个体形呈侧扁的纺锤形,这样的体形可以减少前进时水的阻力,适合于迅速灵活地游泳。鲢鱼、鳙鱼、鳊鱼和鲂鱼为侧扁形,两侧扁,而背腹方向高,从侧面看似菱形。黄鳝和鳗鲡体 形如蛇形,这类鱼喜欢钻洞,也喜欢游泳。
(八) 排泄器官和渗透压
鱼的肾脏是紧贴在体腔背面的一对伸长的器官,既是排泄器官又是造血器官,呈紫红色。肾脏的每一小管都开口于输尿管,两条输尿管与膀胱相连,尿液经尿道排至泄殖孔。
鱼类的排泄作用是通过肾脏和鳃进行的。淡水鱼体液离子浓度大于周围环境,根据渗透压原理,水通过鳃丝和口腔表皮等半渗透性膜渗入鱼体,鱼体内多余的盐分也通过鳃、口腔和肾排出体外。
(十) 骨骼、皮肤和肌肉
鱼类的骨骼系统由头骨、躯干骨和鳍骨组成。
鱼的皮肤可分为表皮和真皮两层。包围鳞片是表皮,鳞片的基部与真皮相连。位于真皮之下的是肌肉。肌肉中细小的肌间骨是鱼刺。
(十一) 神经系统
鱼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织所组成。鱼脑由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髓所组成。鱼类的大脑不发达,其前方有嗅觉神经,末端膨大呈球形,被称为嗅球。延髓与脊髓相连,脊髓位于脊椎骨之内,从颈部直通到尾部。
(六) 鳔
鳔是位于鱼类肠管上部的白色长形囊状物。鳔里充满了空气。黑鱼的鳔有1室,鲤和鲫的鳔有2室,鳊和鲂的鳔有3室,黄鳝无鳔。鳔的主要作用是调节鱼体内的压力,使内和水环境的压力相平衡。鱼类下沉时排除鳔内的气体,上浮时鳔内则充满气体。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Ø 公元618-907年(唐),养殖青草鲢鳙,并逐步发展出混 养技术。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癸辛杂识》
Ø 960-1297(宋)长江、珠江捕捞草、青、鲢、鳙鱼苗 运输到各地,进行饲养,已很发达,饲养地区相当广 了。
Ø 宋人周密所著《癸辛杂识》 ,详细记载鱼苗运输过 程:
Ø ①运苗用具。 “除备以竹丝编制、内糊漆纸容器外, 又有口圆底尖为罩篱之状覆之以布,纳器中。” 即“去 其水之盈者”。
Ø (14)弹涂鱼科的大弹涂鱼; Ø (15)毒鲉科的鬼鲉; Ø (16)六线鱼科的大泷六线鱼; Ø (17)鲽科的石鲽; Ø (18)海龙科的三斑海马和大海马; Ø (19)军曹鱼科的军曹鱼; Ø (20)鲟科的中华鲟。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与发展
Ø 1957潮汕、捕获海马亲本,进行饲养繁殖试验首获成功。 Ø 1959-1960年海南岛大鳞鲻人工授精孵化育苗成功。 Ø 1960-1961年海南岛获得大鳞鲻育苗成功。 Ø 1981年深圳黄鳍鲷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棱鲻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1985年平鲷人工催产、孵化和育苗试验成功。 Ø 1985年中华乌塘鳢人工繁殖成功。
Ø 鲇形目:鲇、胡子鲇、大口鲇、革胡子鲇、斑 点叉尾鱼回、黄颡鱼、长吻鮠等
(三)淡水养殖业主要养殖种类
Ø 鲈形目:鳜、鲈(条纹鲈、大口黑鲈)、 淡水白鲳、罗非鱼、乌鳢等
Ø 鲑形目:虹鳟、公鱼、银鱼 Ø 鲟形目:中华鲟、匙吻鲟、史氏鲟 Ø 其它:黄鳝、鳗鲡、鲥鱼
鱼类养殖基础理论 与技术的进步
Ø 鱼类生殖生理与人工繁殖技术 Ø 鱼苗、鱼种生物学培育技术 Ø 养殖池塘生态学与成鱼养殖技术 Ø 以网箱、网围、网栏为内容的“三网”养鱼技术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 试验表明,草鱼能大量摄食腐屑(即草鱼粪便转 变成的腐屑),并能正常生长。
– 草鱼摄食草类,使之变为草屑,再变为腐屑,草屑在 此起基质和培养基的作用,细菌等腐生生物则起能量 传递和提高能量利用率的作用。
– 草鱼能反复、多次利用其粪便(实际是腐屑),弥补 了草鱼消化系统的缺陷
– 为其他草食性鱼类(鳊、鲂鱼)、滤食性鱼类(鲢、 鳙鱼)和杂食性鱼类(鲤、鲫鱼)提供了大量的优质 饵料。
(二)摄食过程
• 鲢、鳙滤取食物时,各鳃弧上的两列鳃耙 随口的活动不断张开和合拢,带有食物的 水流经鳃耙、侧突和鳃耙网时,水和较小 的物体从耙间隙顺利通过,从鳃孔排出; 不能通过耙间隙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 就被滤积在鳃耙沟中,在水流不断冲击和 腭褶波动的作用下向后方移动。到近咽喉 底时,鳃耙管壁肌肉收缩,从管中压出水 流把食物驱集一起而进入咽底。
– 3.以温带鱼类为主。 – 4.主要经济鱼类分布广、适应性强。
内陆水域常见和产量多的淡水主要经济鱼类
• 50余种 • 鲤、鲫、鲢、鳙、草鱼、青鱼、鳊、鲂、团头鲂、
广东鲂、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青梢红鲌、红鳍 鲌、铜鱼、圆口铜鱼、吻鮈、花鲋、唇鲋、鳡、 赤眼鳟、东北雅罗鱼、银鲴、黄尾鲴、细鳞斜颌 鲴、鲮、华鲮、墨头鱼、鳤、鯮、刺鲃、白甲鱼、 岩原鲤、齐口裂腹鱼、青海湖裸鲤(湟鱼)、鳇、 史氏鲟、鲇、大口鲇、胡子鲇、黄颡鱼、长吻鮠、 斑鳠、鳜、黄鳝、乌鳢、泥鳅、太湖新银鱼等等
1781
695
每mm鳃弧平均鳃耙数
10.1~16.8
3.2~7.0
耙间距(μm) 鳃耙形态
33.75~56.25
57~103
鳃耙不游离,网板状,由 宽、窄鳃耙横连接形成的 内、外鳃耙网,呈多孔海 绵状筛板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一、引言在水产养殖业中,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是决定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养殖的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特性、饲料需求、繁殖特点等,希望能为养殖者提供参考。

二、三文鱼(Salmon)2.1 生长特性三文鱼是一种典型的远洋洄游鱼类,生长速度快,可以迅速在海洋中长大。

在养殖过程中,三文鱼需要充足的蛋白质和脂肪来保证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

三文鱼对饲料的需求量较大,需要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来满足其生长需求。

合理的饲料配方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2.3 繁殖特点三文鱼具有洄游繁殖的习性,需要在淡水和海水之间进行周期性的迁徙,这对养殖过程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养殖者需要合理控制水温和养殖环境,以提高繁殖成功率。

三、鲈鱼(Seabass)3.1 生长特性鲈鱼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海水鱼类,生长速度适中,适合在淡水和海水养殖。

鲈鱼对水质要求较高,需要清洁的水体和充足的氧气。

鲈鱼喜食动物性饲料,有较高的蛋白质需求。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投喂量可以提高鲈鱼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3.3 繁殖特点鲈鱼为单性别鱼类,需要在养殖过程中进行人工控制和配对。

繁殖期较短,但需要注意保护和管理鱼苗,以确保繁殖的成功和成活率。

四、鲑鱼(Trout)4.1 生长特性鲑鱼是一种冷水鱼类,对水温要求较高。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保持水温适宜、饲料充足,以保证鲑鱼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

鲑鱼喜食昆虫和鱼类,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需求。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投喂方法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4.3 繁殖特点鲑鱼具有较高的自然繁殖能力,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常需要人工控制和辅助繁殖。

保持水质清洁、营养充足是提高繁殖成功率的关键。

五、结论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对养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养殖者需要充分了解每种鱼类的生长特点、饲料需求和繁殖特点,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殖计划,提高养殖效益和产量。

希望本文对养殖者有所帮助。

以上是关于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的介绍,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和启发。

水产养殖学复习资料

水产养殖学复习资料

水产养殖学复习资料绪论一、水产养殖的特点和意义1、特点: 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生产稳定。

池塘养鱼的阶段:鱼苗、鱼种、商品鱼的养殖、亲鱼的培育2、意义:提供大量的鲜鱼,补充海洋鱼类的不足鱼类 :1公斤需要20公斤草草食动物 : 1公斤需要40公斤草三、建国后我国鱼类养殖的发展和成就50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共8年) 水产品总产量由44.8万吨上升到311.6万吨。

水产养殖产量由7.6万吨上升到68.7万吨。

产量以捕捞为主,占78%。

第二阶段:徘徊阶段 1958—1979年(共22年)水产品总产量由281.1万吨升到430.5万吨。

水产养殖产量由63.8万吨上升到122.9万吨。

产量以捕捞为主,占71.5%。

产量增幅小,海洋捕捞鱼货质量下降。

第三阶段:高速发展阶段 1980年以来(共24年)水产品总产量由449.7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4565.18万吨。

水产养殖产量由134.6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 2906.89万吨。

六、加快渔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一)加快养殖的产业化、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二) 推进养殖结构调整,增加渔民收入(三)完善配套法规,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渔政管理工作(四)实施渔业“走出去”战略(五)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第一节、养殖鱼类的选择一、市场 :价格高(如鳜、大菱鲆、石斑鱼) 需求量大(如家鱼) 二、品质 : 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三、生长 :快,个体大,养殖周期短(如鳜鱼、罗非鱼)四、食物链: 短,能量利用率高(如鲢鱼、草鱼)五、食性:广,饲料容易解决(如草鱼、团头鲂)六、苗种: 容易获得,人工繁殖已解七、习性: 对环境适应性(水质、抗病)强(如家鱼;而虹鳟、牙鲆要求高)八、群体性:可高密度混养,实行工业化养殖 (如家鱼等混养,有互补作用,生态效益高) 第二节我国的主要养殖鱼类淡水方面:青鱼、草鱼、鲢、鳙、鲤鱼、鲫鱼、团头鲂、三角鲂、长春鳊、鲮鱼、罗非鱼等海水方面:目前养殖面积还较少,其中牙鲆、大菱鲆、真鲷、黑鲷、黄鳍鲷、大黄鱼、石斑鱼等均属特种水产养殖范畴第三节生物学特性一、草鱼1、生活习性:生活于水体中下层,性情活泼,游泳快。

华南农业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水产学概论(867)》考试大纲

华南农业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水产学概论(867)》考试大纲
2、鱼类洄游与分布
洄游的基本概念;鱼类洄游的基本特征;标志放流的定义与研究意义。
3、鱼类资源所面临的问题
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域污染的影响;过度捕捞的影响;围垦的影响;濒危物种增多,生物多样性下降。
4、鱼类资源的繁殖保护措施、人工放流。
第四章水产动物营养学
基本要求:了解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掌握五大营养物质的特点和作用;了解水产动物的饲料种类、特点,饵料系数。
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水产学概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试卷结构
1、名词解释:10小题,30分;
2、填空题:5小题,20分;
3、判断题:10小题,20分;
4、简答题:5小题,30分;
5、论述题:5小题,50分
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第一章水质
基本要求:了解水产学中水质的定义、特点、性质,掌握水的理化性质、生物生态和水质指标;掌握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方法;了解水处理与水产养殖对象的关系。
1、蛋白质
分类;生理功能;必需氨基酸、3、脂类
分类;生理功能等。
4、维生素
维生素种类、生理功能及缺乏症等。
5、矿物质
矿物质种类、生理功能及缺乏症等。
6、水产动物饲料
饲料种类、饲料评价。
第五章水产动物病害学
基本要求:了解水产动物的一般发病原因、病害类型、病害诊断及预防措施;掌握常见水产动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方法。
1、发病原因:水产动物发病的主要因素。
2、病害类型: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及寄生虫疾病。
3、防治措施:常用病害防治方法,为什么“防重于治”。
4、防治方法:常见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特征及防治:出血病、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水霉病、烂尾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锚头鳋病、指环虫病、对虾白斑综合征、鱼类虹彩病毒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症等。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当前位置:> 教学内容>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111学分5总学时90理论90实验/上机英文课程名Culture & Enhancement of Fish开课学院水产学院开课系养殖系修订时间2008年1月6日课程简介《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养成以及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鱼类的苗种培育;成鱼养殖;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活鱼运输;鱼类越冬。

课程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食用鱼饲养以及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使学生能根据各类水域的特点灵活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水产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了解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点以及主要的鱼类资源;掌握各类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的特点和控制技术;掌握鱼类人工繁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鱼类苗种培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各类水域养殖食用鱼的基本技能;了解鱼类增殖和繁殖保护的基本措施和途径。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从事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成、饲料的生产、科研或生产管理及相关的工作以及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管理工作。

树立保护水域环境保持各类养殖水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破除以水域、以水质咸淡划分养殖类别的旧概念建立鱼类养殖的完整体系强调鱼类养殖技术的共性兼顾不同水域环境的个性加强养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

《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二、课程目标表1 课程目标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应关系五、学时分配各章节的学时分配如表4所示。

六、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方法1.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课程最终成绩使用(百分制、五级制、二级制);课程最终成绩构成比率:平时占50 %,,期末占50 %;理论课程期末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至少包含4项考核项目,总占比50%,考核项目包括:课后作业、出勤、课堂练习、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课后实践、文献阅读报告等表5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七、教学资源八、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在课程结束后,需要对每一个课程目标(含思政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用以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

其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算法如下:1、使用教学活动(如课程思政实践、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单元测验、课堂讨论、互动、阅读报告、大作业等等)成绩或期末考试部分题目得分率作为评价项目,来对某个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2、为保证考核的全面性和可靠性,要求对每一个课程目标的评价项目选择超过两种;3、根据施教情况,评价项目可以由教师自行扩展,权重比例可以由教师自行设计;4、对某一个课程目标有支撑的各评价项目权重之和为1;5、使用所有学生(含不及格)的平均成绩计算。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计算公式如下(参照教学计划,本课程分目标一共有5个):δi=αi*A/100+χi*B/100 (i=1-5)●其中:A、B分别对应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平均成绩(百分计);各考核环节分目标权重系数如下表:分目标序号平时考核分目标权重系数αi期末考核分目标权重系数χi目标1 0.40.6目标2 0.50.5目标3 0.60.4目标4 0.50.5目标5 0.50.5●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各占50%。

●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计算公式如下:δ= ∑εiδi =ε1*δ1+ ε2*δ2+ε3*δ3+ ε4*δ4+ε5*δ5其中,本课程支撑的分目标权重系数εi(分值和为1)如下表:分目标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εi0.10.20.20.40.1注:支撑课程目标考核材料清单:✧平时成绩记录表1份(包括出勤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互动交流情况);✧期末空白卷及标准答案各1份;✧期末学生试卷册1份;✧期末总评成绩单2份;✧成绩分析报告1份(试卷分析;题型;课程目标;权重系数);✧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1份。

四大家鱼养殖技术

四大家鱼养殖技术

四大家鱼养殖技术第一章、四大家鱼的生物学知识当前,我国淡水养殖的鱼类约有30 余种。

此中“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 )是广泛养殖的主要种类。

一、青鱼青鱼,又叫黑鲩、青鲩。

在天然环境的水体中主要以螺蚌类及水生蚯蚓和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食。

栖息于水的中基层。

其最大个体重量可达60~70 公斤。

生长较快,常与草鱼、鲢、鳙鱼搭配混养,2~3 公斤上市。

二、草鱼草鱼,又叫鲩鱼。

往常喜栖息于水体的中基层或靠水草多的地方,是比较典型的草食性鱼类。

体长6厘米以下的鱼苗、鱼种主要吃浮游动物和藻类,生长至6 厘米以上时,其食性就显然地转向吃食各样草类,如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小茨藻、浮萍等水生植物,也喜吃各样陆生嫩草、蔬菜、米糠、麸皮、豆饼、豆渣和酒糟等。

草鱼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4 ~30 ℃之间,是比较大型的鱼类,最大个体可达 40 余公斤重,1.5~2 公斤上市三、鲢鱼鲢鱼,又叫白鲢。

鲢鱼性焦躁,善跳跃。

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

鲢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 1.5 厘米以上时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亦吃豆浆、豆渣粉和米糠等,更喜吃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

适合在肥水中养殖。

也是大型鱼类,在天然河流中可重达30 ~40 公斤。

1~1.5 公斤上市。

四、鳙鱼鳙鱼,又叫花鲢、胖头鱼、大头鱼。

外形似鲢。

性温驯,不爱跳跃,生活在水体中层。

滤食性,主要吃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也吃部分浮游植物和人工饲料。

鳙鱼的生长速度比鲢鱼快,在天然河流和湖泊等水体中,往常可见到10 公斤以上的个体,最大者可达 50 公斤。

适于在肥水池塘养殖。

1 龄鱼可重达 0.8~ 1 公斤。

第二章四大家鱼养殖的水环境(一) 水温草、鲢、鳙等是广温性鱼类,生长的适温范围在15~32 ℃,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

水温降到15℃以下时,食欲降落,生长迟缓;低于10℃时,摄食量便很快减少;低于6℃时,会停止摄食;水温高于32℃时,食欲相同会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鱼类是青、草、鲢、鳙鱼和鲮、鲤、鲫鱼等。

为了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率,首先必须了解它们食性、生长、繁殖和栖息习性等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主要养殖鱼类的形态特征一、鲢鱼又名白鲢,体侧扁头长的1/4,眼下位,腹棱自胸鳍下方直至肛门,胸鳍末端不超过腹鳍基部,体呈银白色。

二、鳙鱼又名花鲢,大头鲢,体形接近鲢,但头大,头长约为体长的1/3,腹棱只在腹鳍在之后,体侧有许多不规则黑色斑点。

三、草鱼又名鲩,白鲩,体长,呈圆筒性,腹部无腹棱,头前端园钝,体呈草黄色。

四、青鱼又名黑鲩,体型近似草鱼,但头比草鱼尖,背部及体侧上半部青黑色,各鳍均灰黑色。

五、鲤鱼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口端位、马蹄形,有两对短须,背鳍和臀鳍前部的第三硬刺强大,后缘有锯齿,体背部黑色,侧线下方带金黄色,雄鱼的尾鳍和臀鳍橙红色。

六、鲫鱼体形似鲤鱼,但头较少,体较高,无须。

背、臀鳍也有带锯齿的硬刺。

七、鲮鱼体梭形,腹部圆。

口下位,上下颌有角质物,有须两对,咽齿3行。

体侧上部每一个鳞片后方有一黑斑,胸鳍基部后上方有8—12个鳞片有深黑色斑聚成菱形斑块第二节食性鱼类的食性包括取食器官的形态结构、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

每种鱼的食物组成取决于摄食器官的形态特征和摄食机能。

一、鲢、鳙鱼的食性鲢、鳙鱼是典型的吃浮游生物的鱼类它们靠滤食器官滤取食物。

鲢、鳙鱼的滤食器官是由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上器官(鳃耙管)组成。

鲢、鳙鱼的鳃弧与其他鱼类相似,有4对典型的鳃弧骨,每个鳃弧骨由咽鳃骨、上鳃骨、角鳃骨、下鳃骨和不成对的基鳃骨组成。

鳃弧骨是鳃耙和鳃丝附着的基础,也是构成鳃耙管的支架,腭褶构成鳃耙管的管壁,鳃耙管上的鳃耙是辅助吞咽食物。

鲢、鳙鱼滤取食物主要是靠鳃耙。

鲢鱼主要吃浮游植物,鳙鱼主要吃浮游动物。

两者吃的食物相对不同,它们在食性上的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滤取食物的鳃耙形状、结构、排列致密程度不同所致。

鲢、鳙鱼的第一、二、三、四鳃弧背缘两侧都附有两列鳃耙,分别称外列鳃耙和内列鳃耙。

同一鳃弧的内外两列鳃耙呈锐角排列,中间的空隙称鳃耙沟,与其相对应的腭褶适嵌于其中。

除第一外列鳃耙的后端终止于第一上鳃骨的侧突起处,其他各列鳃耙都沿着上鳃骨进入鳃耙管中。

第五对鳃弧只有外列鳃耙,管外部分排列在单一的下鳃骨的两侧,其间的空隙是第五鳃耙沟,此沟向后伸至咽底。

同一鳃弧的内外列鳃耙,在鳃耙管外部以基部接触,尖端分离,在鳃耙管中则尖端相接触并游离地垂在管腔中。

鳙的鳃耙比鳃丝略长或略短。

一条体长42.7厘米的鳙鱼,第一外列鳃耙共计695条,每毫米鳃弧平均有3.2-7条鳃耙。

每一鳃弧前、中、后三段的鳃耙密度(条/毫米)也不相同,一般是后段最密,前端次之,中段最稀。

两相邻鳃耙的平均距离为57—103微米。

鳃耙管中的鳃耙平均密度为4~9.8条/毫米,平均耙间距为46~69微米。

由管口至末端的鳃耙密度递增,耙间距则递减。

鳙鱼的鳃耙呈佩刀状,分基部、颈部和杆部。

基部为三角形,是附着鳃弧骨的部分。

颈部细而短。

杆部呈刀形,是鳃耙的外形。

杆部的一边加厚,称背部(向鳃耙沟的一面),另一边薄,称刃部。

鳃耙管中的鳃耙结构与管外的相同,但管末端的鳃耙基部特别宽大。

鳙鱼鳃耙的杆部分为宽窄两种。

第一列鳃耙中段,每隔3—6条窄鳃耙有一条宽鳃耙。

鳃耙管中也有宽窄鳃耙之分,管末端的鳃耙都是宽的。

鳙鱼鳃耙杆部的两侧各有一列突起,称侧突起(其尖端没有侧突起)。

相邻鳃耙的侧突起通常是交错排列的,偶尔也有对生的。

第一外列鳃耙中段的侧突起,每毫米平均16.3—17.3个,两突起之间的距离是33.7—41.25微米。

鲢鱼的鳃耙比鳃丝长,两者比值是1:0.82—0.83。

鳃耙宽约为鳙的1/2。

一条体长36厘米的鲢鱼,第一外列鳃耙共1781条,平均每毫米有10.1—16.8条,耙间距平均为33.75—56.25微米。

鳃耙杆部的背侧也有侧突起。

第一外列鳃耙的中段,平均每毫米有30—30.3个突起。

突起间距18.75微米,为鳙的1/2。

鲢鱼鳃耙的排列方式、宽窄两种类型的比例以及在鳃弧骨上的分布规律,都同鳙鱼的相似,但形状与鳙鱼不同。

鲢鱼的鳃耙同鳙鱼不一样,各个鳃耙不是分离的,而是用横连结连成特殊的网。

鳃耙刃部把各个宽鳃耙连在一起的横连结称宽鳃耙网或筛膜。

它位于每列鳃耙的外侧,又称外鳃耙网。

连接窄鳃耙的较窄的横连结,称窄鳃耙网。

因为它在宽鳃耙网的内侧,又称内鳃耙网。

内外鳃耙网之间也以结缔组织相联系着。

外鳃耙网很厚,在自鳃弧骨至鳃耙尖端的1/2—2/3处有椭圆形穿孔。

在筛膜穿孔处可以看出:筛膜向着鳃耙基部和身体后方的方向呈锐角倾斜。

这种结构可以使由口进入口腔的水流顺利地通过鳃耙,并向其下部和后方流去。

内鳃耙网较细,其内持有薄骨片。

每个横连结与窄鳃耙刃部的各个小齿相联结,并连接外鳃耙网和宽鳃耙。

鲢鱼鳃耙管中鳃耙的形状、结构同管外的差别很大。

管口处的鳃耙分宽窄两种,宽鳃耙杆部呈“S”形,硬骨质的基部在“S”的中央处,并有一薄片状物把基部和杆部的末端连接起来。

杆部的上半部自由悬垂在鳃耙管腔中。

管末端的鳃耙网则都是一种类型。

管中的鳃耙侧突起不明显。

鲢、鳙鱼的滤食器官的各部分相互配合,协调统一地完成滤取食物的任务。

在生活时,每个鳃弧的内外两列鳃耙不断张开和合拢。

张开时和水一起进入口腔中的食物,通过鳃耙、侧突起和鳃耙网,把一定大小的浮游生等滤积在鳃耙沟中,水和较耙间隙更小的物体从鳃孔流出体外。

积留在鳃耙沟中的浮游生物等,被水流不断地向后冲击,加上腭褶的波动,使其沿鳃耙沟向咽喉移动。

食物到了腭褶变低处靠近咽喉底时,鳃耙管壁肌肉收缩,从管中压出水流把食物驱集一起而进入咽底。

如上所述,鲢鳙在同一水域中摄取的食物相对不同,它们在食性上表现的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两者的滤食器官形态结构不同之故。

鳙鱼的鳃耙间距约为57—103微米,侧突起间距为33—41微米;鲢鱼的鳃耙间距为33—56微米,侧突起间距为11—19微米。

这就是说,鲢鱼的鳃耙象一片滤取浮游生物的筛绢,但鲢比鳙约密一倍。

因此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同水一起进入鳙鱼的滤食器官中,大多数的浮游植物通过该器官排出体外,而大多数的浮游动物被滤积在滤食器官中。

所以,鳙鱼肠管中的食物组成主要是浮游动物(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的个数比值为1:4.5,但两者体积之比则浮游动物较大)。

同水一起进入鲢鱼口腔中的浮游动、植物都被滤积在鳃耙沟中。

由于一般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个数多于浮游动物,并由于鲢鱼鳃耙更致密,对水流的阻力相应增大,滤水速度较鳙慢,故滤取水中浮游动物的相对数量比鳙小,因此鲢鱼肠管中的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浮游植物个数:浮游动物个数为248:1,体积相比也是浮游植物大)。

鲢、鳙除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外,并滤食有机腐屑及其它的细菌。

在池塘饲养条件下,也取食人工投喂的饲料。

鲢、鳙不能消化纤维质、果胶质和几丁质等,因而对所吃下的具有这些物质构成的密闭外壳或外膜的浮游生物很难利用。

对不具上述物质的构成的壳、膜,或壳、膜上有孔、缝者则能较好地消化利用。

鲢、鳙自鱼苗至成体,随着取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食性也有明显的变化。

二、青、草鱼的食性青草鱼的摄食方式为吞食式,主要吞食较大型的水生动、植物。

因此,它们的鳃耙短而少,咽齿强壮,角质垫发达。

(一)、草鱼的食性草鱼吃水草,是典型食植物性的鱼类。

它所吃的草类通过咽齿和咽磨切磨成小块后,才吞进消化管,被消化的主要是被磨研破裂的细胞内的原生质,而草类的纤维素利用率很低,故粪便中很多,对水质影响很大。

草鱼的摄食量通常为体重的40%,最大日食量达60—70%。

日食量随水温、水质状况有所变化。

草鱼的食物组成随个体长大而变化。

当鱼苗体长达9—10毫米时,由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性营养。

它的开口饵料是轮虫和无节幼体。

当体长达15毫米时饵料为枝角类、摇蚊幼虫、轮虫。

当体长达20毫米时主要吃幼嫩的高等植物。

当体长达30—100毫米时,吃幼嫩的水生植物。

当体长达10厘米时可吃各种水草、旱草、人工饲料。

(二)、青鱼的食性青鱼是肉食性鱼类,主要取食底栖动物,如蚌、蚬、螺等,也食虾和昆虫幼体。

它吃的螺、蚌类是以砧状咽齿与角质垫压碎其硬壳后才吞食的青鱼的食量跟草鱼一样通常为体重的40%,最大日食量达到体重60—70%。

日食量随水温、水质状况有所变化。

青鱼的食物组成随个体发育而变化,当体长达7—9毫米时,它的食物组成是轮虫、无节幼体,当体长达13—15毫米时,其食物组成为枝角类、轮虫,当体长达17毫米时,其食物组成为枝角类、小型底栖动物,当达到10厘米时其主要食物为软体动物。

(三)、鲤、鲫鱼的食性鲤、鲫鱼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鲤鱼的食性偏动物性,鲫鱼则偏植物性,其摄食方式都是吞食。

(四)、鲮鱼的食性鲮鱼的摄食方式是吞食兼滤食,利用上下颌的角质边缘在水底的岩石等物体上的附生硅藻、绿藻和丝状藻类。

食物组成和消化性与鲢鱼相似,摄食量与水温和溶氧量有密切关系。

第三节生长我国主要养殖鱼类都具有生长快或较快的优点,一般说生长速度是评定养殖生产效率高低的主要标志,从个体大小和生长速度来看,四大家鱼和鲤鱼个体大,生长快,而鲮鲫鱼个体小,生长也较慢一些,一般来说在性成熟前生长快,然后便慢,但各种鱼的生长规律不完全相同,除了与种的遗传性有关,而且与环境条件和放养密度等有密切关系。

一、鲢鱼的生长鲢鱼由于食物链短,故生长速度较快,雌雄个体的生长没有显著的差异,其生长速度为第二年生长最快,4龄后生长明显变慢。

年增重在1—6龄间逐年增加,其中3—6龄增重最快。

二、鳙鱼的生长鳙鱼生长比鲢鱼稍快些,4龄前雌雄个体生长速度相似,5龄后雌鱼体重增长比雄鱼大,体长增长1—3龄最快,4龄开始下降。

体重增长2—7龄较快,其中3龄增重最大。

三、草鱼的生长草鱼生长快,体长增长最快时期为1—2龄,体重增长则以2—3龄,5龄后生长明显变慢。

四、青鱼的生长青鱼生长快,体长增长在1—2龄最快,3—4龄变慢,5龄开始急剧下降。

体重增长在3—4龄最快,以后仍然持续增长。

五、鲤鱼、鲫鱼、鲮鱼的生长鲤鱼生长快,体长增长在1—2龄时最快,体长增长则以4—5龄最快,雌体生长比雄体快一些,不同水体的鲤鱼,生长速度差异很大。

鲫鱼生长较慢,一般到第二年才达到0.1—0.2kg,第三年才达到0.3—0.4kg北方的银鲫比一般的鲫鱼生长快2倍左右,异育银鲫的生长比较快。

鲮鱼的生长速度比四大家鱼慢一些,常见个体为0.5—1kg,一般一冬龄鱼体长增长最快,体重增长较小,二冬龄鱼体长和体重增长都较快。

第四节繁殖习性(天然繁殖)一、青、草、鲢、鳙、鲮鱼的繁殖这几种鱼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水系中自然繁殖,其中鲮鱼主要分布在两广,福建南部地区,鳙鱼则限于长江,淮河及珠江流域,其它分布很广,在这些江河中,珠江和长江流域的四大家鱼的鱼苗最多,产卵场规模也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