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理论

合集下载

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理论与应用

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理论与应用

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理论与应用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是衡量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它通过不断收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以及对学生完成情况的评估,来检查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心理学、测量学、教育评估学、教育研究方法论等。

其中,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和教学行为,测量学提供了各种测量工具和方法,用于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量化和评估,教育评估学则主要关注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成果的评估与监测,教育研究方法论则为教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

在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应用中,需要如下步骤:第一步是确定教学目标,即考虑教育的实际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为监测和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步是收集数据,即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比如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业质量、课堂表现等。

第三步是分析数据,即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种结论和数据特征,为质量监测和评估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四步是评价结果,即根据收集的数据和分析的结论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了解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后,学校可以通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和反馈系统,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文化氛围,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

总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是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科学理性的运用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能够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

在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教师是关键因素之一。

教师需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不断进行教育教学质量自我监测和反思,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需要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与学科同仁、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关系,以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中生物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

高中生物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

高中生物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引言高中生物教学评价是指通过对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科学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的一种反馈机制。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评价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生物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主要介绍高中生物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一、高中生物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1.1 教学评价的定义与目的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以评估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1.2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高中生物教学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全面性原则:评价内容应该全面覆盖生物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等。

•公正性原则:评价结果应该客观、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应该科学可靠,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连续性原则:评价应该是连续的,可以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结果应该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

1.3 生物教学评价的特点高中生物教学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生物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生物知识是一个系统,评价应该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整个生物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

•生物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生物实验和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评价应该能够体现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

•生物概念的抽象性和复杂性:生物概念通常比较抽象和复杂,评价应该能够判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评价的实践方法2.1 评价内容的选择高中生物教学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现象的理解程度。

•实验和观察能力:评价学生在生物实验和观察中的表现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方面。

•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比较、推理和判断等方面。

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和分析,以便改善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本文将就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

一、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1. 教育目标理论:教育目标是教学评价的基础,通过明确教育目标可以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并为评价结果提供依据。

2. 学习理论: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需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学习理论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评价。

3.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可以指导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4. 评价理论:评价理论为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提供了方法和指导原则,包括评价的类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

二、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的方法1. 自我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对教案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2. 同行评价:教育教学团队内的教师相互之间进行评价,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创新,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 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4. 教学观察: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和记录,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5. 教学成果评价:通过考试、作业、项目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检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三、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的实施步骤1.明确评价目标:根据教育目标和课程要求,明确评价目标和内容,确定评价标准。

2.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作业评价等。

3. 收集评价数据:根据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数据的收集,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 分析评价结果:对收集到的评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读,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观察、衡量和评估的过程,通过对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测量,用于了解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改进以及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它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测量理论:测量理论是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它研究如何将可量化的教育目标转化为能被测量的指标。

测量理论主要包括传统测量理论和现代测量理论两个方面。

传统测量理论强调测验的可靠性和效度,可靠性是指一个测验在确定条件下能得到相似结果的程度,效度是指测验能否真实地反映被测对象的特征或能力。

传统测量理论通过统计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包括计算信度系数、相关系数等。

现代测量理论强调以潜在变量为中心,认为教育目标不同于一般的观测指标,而是通过观测指标的背后的潜在变量来描述的。

现代测量理论包括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教育目标和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

2.评价理论:评价理论是研究如何对测量结果进行综合和判断的理论体系。

评价理论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方面。

定性评价注重对教育活动进行质性分析,通过观察、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获取和理解相关信息,从而对教育活动进行综合评价。

定性评价强调了对于教育过程的深入了解和真实反映。

定量评价注重对教育活动进行数量分析,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来评估教育活动的效果。

定量评价通过数值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能够进行更加准确的比较和判断。

3.教育测量与评价模型:斯兰贝格模型是对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模型,它将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教学质量的综合评定。

塔伦斯模型是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的模型,它将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结果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从而得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结果。

布鲁姆分类模型是对学习者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模型,它将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从而得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教育评估理论的评价模型与教育质量提升

教育评估理论的评价模型与教育质量提升

教育评估理论的评价模型与教育质量提升导言教育评估是教育领域中的关键性和复杂性问题。

通过评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可以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帮助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改进,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而在教育评估中,评价模型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它为评估提供了指导和框架。

本文将基于教育评估理论,探讨不同的评价模型,并分析其对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

一、教育评估理论概述1.1 教育评估的定义教育评估是指对教育实践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评价,以获得教育活动质量和效果的信息,为教育决策和改进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

1.2 教育评估的目的教育评估的主要目的包括:•评估教育机构、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评估教育政策和教育项目的效果•评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效1.3 教育评估的原则教育评估的原则主要包括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全面性和正义性等。

二、教育评估的评价模型教育评估的评价模型是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的组合,它为评估提供了指导和框架。

不同的评价模型适用于不同的评估对象和目的,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评价模型。

2.1 目标导向评价模型目标导向评价模型是一种以教育目标为导向的评价方法。

它通过明确教育目标,将评价与目标进行对照和分析,评估教育实践对目标的实现程度。

这种评价模型强调评价过程的目标导向性,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了解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2.2 效果导向评价模型效果导向评价模型是一种以教育效果为导向的评价方法。

它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来评估教育实践的效果。

这种评价模型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的效果,以便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改进。

2.3 过程导向评价模型过程导向评价模型是一种以教学活动过程为导向的评价方法。

它通过评估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来评价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这种评价模型关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便进行教学改进和优化。

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反思与建构

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反思与建构

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反思与建构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反思与建构一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回顾课堂教学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影响我国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关键环节。

应当说,我国教育界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始终在进行,并涌现出一系列重要的经典论著,这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乃至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这些丰硕成果的背后,我们发现,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仍然存在着一些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亟待通过研究加以解决。

鉴于此,我们通过梳理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文献,寻找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根源,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经验主义倾向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关于教学评价理论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积累阶段和发展阶段。

早期的课堂教学评价大量依赖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的指导。

以麦可思公司的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准入标准为例,这一标准指标体系覆盖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创新等,包括10项指标,如表1所示。

认真研读不难发现,麦可思的课堂教学准入标准指标体系存在指标重复、逻辑混乱问题。

比如,讲课有激情、精神饱满与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本质上是同一个指标。

指标五、指标六和指标七都是关于教学内容的。

这些评价指标彼此重复、相互交叉,缺乏独立性。

显然,从这一评价指标中难以觅得严密的理论踪影,而是有着浓厚的经验主义倾向。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实际偏离倾向由于经验本身具有难以逾越的局限性,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要超越经验思维,进行理论建构,从而逐步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规范理论。

这是因为,在课堂教学评价研究中,由于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境和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理论思维的方法就尤为重要。

伴随着国外教育理论在我国的引进与应用,一些研究者致力于采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等建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然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以这些较为宏观的教育理论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只能在观念上提供价值取向,并不能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理论框架,因为合理的理论框架只能由适切的理论提供。

数学教育理论-教学评价

数学教育理论-教学评价




6. 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学段的评价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 第二学段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利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 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结果的呈 现,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已经掌 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提高,具备了什么能力,还 有什么潜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等等。
《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数学日记表
日期: 姓名: 今天的数学课的课题: 所涉及的重要的数学概念: 你理解的最好的地方: 你不明白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 所学的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
《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成长记录袋
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的重要资料 记录保持下来,归建成档,为学生提供很 好的形成性评价。
《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2)表现性评价 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 就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 相结合、评价内容和过程融为一体的定性 评价方式。
调查和实验 数学日记 成长记录袋
《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调查实验
——各种动手操作活动。 ——有利于考察学生提出假设、分析和综 合数据以及推断的能力。
通过对数学教学过程及结果 的考察,对教学效果、学生 的学习质量及个性发展水平 作出科学的判断,诊断教学 双边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而 调整、优化教学过程的数学 教学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2.传统数学学习评价的特征
(1)评价形式以考试为主,缺少多样化的评价。 (2)评价内容以知识技能为主,缺少对学生发 展的全面评价。 (3)评价主体以学校和教师为主,缺少学生的 自我评价。 (4)学生对评价缺少积极的态度。 (5)评价结果的处理以分数为主,缺少科学的 分析与反馈。

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学校的教育教学 活动,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人才培 养的主渠道;学生系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形成, 主要途径靠课堂教学完成。课堂教学占据了师生 在学校活动中主要时间和空间(75%以上)。 (三)必须高度关注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在总体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由每一课堂教学 质量累积形成的。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不断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说:三尺讲台天地宽。 美国说:今天的课堂决定美国明天和未来。 法国说:世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学校和课 堂。 日本说:教室里体现着国家竞争优势。
几点启示: 1、上述理论属于基础教育评价领域,不一定完全适用高等 教育,但其基本思想、观念与方法,适用于大学课堂教学。 大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必须探索自身的评价理论。 2、基础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是老师如何 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单是领导、同行或学生对教师 教学行为的评价,这表明,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工作的一 部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大学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不能单关心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教学,更应该关心 学生如何学习,关心自我评价,做反思型的教师,经常反 思教学本身,以此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 学效果和质量。 一个教师如果不把自己的教学作为反思、评价和研究的对象, 单靠外部评价,就不足以改进自己的工作。 3、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评价也是一门大的学问。要把这 门学问列入大学教师学术活动之中,当成学问来对待。
3、替代性评价 替代性评价(alternative assessment)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 国。它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种评价是传统标准化测验的一种 替代方式,由于多数评价任务比较接近真实的生活,故又称为 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传统学生评价中采用的纸笔测验 或标准化测验更多地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而非应用能 力,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 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替代性评价就成为评价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替代性评价被认为是对学习者运 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进行 测量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 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 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 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 海曼(Herman)等人认为,替代性评价具有以下六个特点:(1)评 价时要求学生演示、创造、制作或动手做某事;(2)要求激发 学生高水准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3)使用有意义的教学活 动作为评价任务;(4)唤起真实情景的运用;(5)人工评分、 人工评判而不是机器评分;(6)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 新的角色。

教学评价的理论

教学评价的理论

教学评价的理论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教育依据,以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

教学评价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和导向功能。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教学评价种类作不同的划分。

例如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1、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让后把该群体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绝对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通常是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制定这一基准),再把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判定其优劣。

2、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成“教学前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

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她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了了解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最佳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用得最频繁,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之后的小测验就是一种形成性评价。

从形成性评价采用的基准上看,它属于绝对评价,即用于判断前一段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脚本开发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是形成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教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指导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而针对教案的评价,则是教学改进和提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教育评价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两个方面。

1. 教育评价理论教育评价理论提供了评价教学的理论基础。

根据教育评价理论,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科学地观察、检测、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在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中,我们可以借鉴多元评价、动态评价和综合评价等理论,以全面、准确地评价教案的设计与实施。

2. 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为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提供了指导。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系统思考、目标导向和学生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理论来评价教案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活动是否有序、教学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等方面。

二、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的方法教育学教案教学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评价目的选择适合的方法。

1. 文件分析法文件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教育学教案本身的文档和信息来进行评价的方法。

通过分析教案的设计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可以评价教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此外,可以对教案中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其达成度和准确性。

2. 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观察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情况来评价教育学教案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教学过程,记录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亮点,评估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评价教案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动机。

3. 学生评价法学生评价法是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来评估教育学教案的实施情况。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讨论小组、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反馈,以提供教学改进和优化的参考。

布鲁姆的教学评价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布鲁姆的教学评价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布鲁姆的教学评价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涉及考点:教育学基础-教学评价的种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浏量、分析和评定。

布鲁姆把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并根据这三个阶段分别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评价理论,对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因此,教学评价引起了教育家们的极大关注。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是当代倡导教育革新的世界著名学者,他的“以目标达成度为中心,注重适应并发展每个人能力”的教学评价理论,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有效依据。

他把一门学科的教与学的过程分成教学活动开始、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三个阶段,并根据三个不同阶段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评定方法。

一、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每学期开始或开始前进行的,其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具有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即知道学生的底细。

布鲁姆强调指出:学生之所以在学习该门功课上存在差异,很多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各方面的不同“履历”造成的。

为此,必须在教学之前,把这些不同的“履历”诊断出来,摸清情况,继而为教师设计一种可以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障碍的教学方案,妥当地安排教学计划。

布鲁姆所谈的“履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已有的必要学习必要学习王要是指一项学习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

布鲁姆指出:学习任务所需的必要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对必要学习掌握的程度对其以后的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

比如学生在某些知识或技能上有欠缺,那么他在下一个阶段中的学习必然会困难重重,不可能较好地学习,达到规定目标的。

对已有必要学习进行的诊断性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常常取决于有关学科前一年的成绩。

不过,成绩没有表明某一课程的不同内容达到了何种水平,因而教师必须具体分析这一分数所揭示的在不同学习内容上的差异。

教学评价基本理论

教学评价基本理论

第一节教学评价基本理论
一、教学评价行为观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存在有机体外的外部环境变量(因素)作为依据的。

二、教学评价认知观
布鲁姆等人将人类的学习分为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情感学习三个领域,并根据分类学习思想,把各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认知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的等级分级。

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并应用这些表征或结构的过程。

同时又根据知识在头脑中表征特点将知识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

情境理论也强调教学成效的评价应该结合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人本观
1、教学评价的人本观旨在判断人的价值,它认为人的心理现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并重视对个体的研究,力图使每一个人的身心得以健康、充分地发展。

结合教学改革实际评价四种教学理论

结合教学改革实际评价四种教学理论

结合教学改革实际评价四种教学理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要求语文教学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新的评价机制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因此,评价要全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进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坚持多元互动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改变评价方式。

评价多元化是当前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

传统的评价主体是单一的,评价模式是由上而下的单向直线式,学生作为被评价的对象却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

新的语文课程评价理念主张评价的多元化和互动性,评价多元化,可以是针对问题的多元化,也可以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还可以是评价方式多元化。

互动评价,可以是学生自评,也可以是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

这样,通过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性评定,既让学生获得分享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找到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从而能够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果。

2、丰富评价内容。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变只关注结果为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变主体和评价方式的一元化为多元化。

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但不能忽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因此,评价的内容除了体现在分数上,还应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等各个方面。

二、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向应沿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轨道进行。

1、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课堂上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种状态来判断,即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状态。

只有四种状态的协调统一,我们才能对课堂教学作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否则,课堂上就会出现“小手如麻”、“对答如流”的“泡沫现象”,或者出现教师一个人的“独台戏”。

要达到四种状态的协调统一,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显得尤其重要。

教学评价基本理论

教学评价基本理论

教学评价基本理论教学评价是指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它包括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环境的创设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等各个方面。

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目标导向理论目标导向理论认为,教学评价应当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二、多元评价理论多元评价理论认为,教学评价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多元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反馈与调整理论反馈与调整理论认为,教学评价应当及时提供学生的学习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评估,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通过评价结果可以了解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四、自我评价与互评理论自我评价与互评理论认为,教学评价应当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我评价,并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互评,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五、综合评价理论综合评价理论认为,教学评价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综合评价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基本理论是目标导向理论、多元评价理论、反馈与调整理论、自我评价与互评理论以及综合评价理论。

这些理论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指导和依据,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理论知识: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教育理论知识: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教育理论知识: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是教育理论知识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估与判断,它是教学改革、教育质量监测和教学科研的重要手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价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教育评价理论。

教育评价是基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所进行的一种以评价为主要手段的研究。

这种评价要充分考虑教育系统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以及整体效果。

其中,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方针和指导方向,是由国家或学校确定的,它要求教育负责人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把自己的教育活动与教育目标相协调,确保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并注重评估教育效果,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包括教学资源、教案、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习体验等。

教学效果的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性发展。

教育评价理论的实践所依托的是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学评价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课程评估法、专家评价法、自我评价法等。

问卷调查法是根据一定的样本,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的评价。

课程评估法是对课程进行评价,包括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专家评价法是由评价专家根据学科、教学内容、教师素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来对教学进行评价。

自我评价法是让教师对其课程、教学、学生评价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

教学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要涉及到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素质等方面。

教学评价的过程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应该注重评价的科学性,评价过程中要重视教学的实际情况,注意评价的客观性,严谨、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助于提高评价质量;同时,评价的过程还应该考虑到评价的可行性,评价不应该过分复杂,评价内容要能够被理解和接受,容易操作;评价的过程还应该注重其有效性,评价结果对教学改进具有促进作用。

教学评价的实践对于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效能。

教学评价理论

教学评价理论

教学评价理论教学评价体系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宏观上看,它是落实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巨大动力;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并有利于引导教师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

从微观上讲,教学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授能力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培养目标的落实、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国家的标准,而且还影响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些都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评价理论教学评价按评价功能分类可分为:(1)诊断性评价,即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使教学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即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3)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终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此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成绩做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

而形成性评价注重的则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目的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于教学质量的可靠评价最好是通过采用以上三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教学的不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使用多种评价方法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

二、国外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西方在教育评价理论方面较有影响的是美国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和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论;较有代表性的流派有美国的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评价模式,斯克里芬提出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派评价体系等,这些研究都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教育评价研究的发展。

目前,西方国家的教育评价研究已进入专业化时期,出版了大量教育评价杂志、专著,高校开设了教育评价课程,各种教育评价研究中心纷纷建立。

许多国家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并呈现出关注学生和谐发展、强调主体多元、重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作用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汉语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汉语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理论 教学法 教学评价法 笔试(语法分析,翻译 等)
传统语言学 (20世纪前。强 语法翻译法 调语言的正确性,注重文学 语言,重点研究书面语言)
结构主义语言学 (学习语言 是在不断的刺激-反应过程 中行程语言习惯)
听说法(结构法)
分离式语言测试(分为 听说读写四部分)
社会语言学 (交际能力理论)交际法 (培养学生使用 交际性语言测试(语言 (关注话语发生的环境) 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知识/能力) 语用学/话语分析 (考虑语 言的动态使用和使用环境; 话语的文化特征) 任务型教学 (让学生在 做事情的过程中学习语 言和使用语言) 基于任务的行为表现性 评价
反对者模式
-它是一种为了揭示方案正、反两方面长短得失, 而采取准法律过程评委会审议形式的评价模式。 反对者模式十分重视听取关于教育方案和教育活 动的争议意见,尤其是反对者的意见,这对各方 面的情况得到充分的反映提供保证。 优点:? 充分反映了各类人员“多元的”价值认识,依靠 人们直觉与经验进行评价。 缺点:? 这种评价的结果优势易为辩论的技巧所左右,而 且进行这种模式的评价费用很高。
4.应答模式
(Responsive Model) (R.E.Stake)
5.反对者模式
(Adversary Model) (T.Owens)
行为目标模式
-又名泰勒模式
-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上达到教 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制定目标-教育活动-教育评估 -优点:流程简单,结构紧凑,逻辑严密,有一定的可操作 性。 -缺点:没有对目标本身进行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预期 性效果轻非预期性效果;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定量 目标,忽视定性目标。 例如:目标是让学生记住5000个常用词汇。

授课评价理论深刻 指导性强

授课评价理论深刻 指导性强

授课评价理论深刻指导性强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从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者所持有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的评价结果,都应该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或参入个人情感。

因为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以客观的价值判断,如果缺乏客观性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而导致教学决策的错误。

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对组成教学活动的各方面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代面,一概而论。

由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教学任务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质量往往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来,表现为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因此,为了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必须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综合起来,使其相互参照,以求全面准确的判断评价客体的实际效果,但同时要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抓住主要的矛盾,在决定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

3、指导性原则指导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要对评价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因果关系,确认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及时的,具体的启发性的信息反馈,使被评价者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4、科学性原则
这条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从教与学相统一的角度出发,以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确定合理的统一的评价标准,认真编制、预试、修订评价工具;在此基础上,使用先进的测量手段和统计方法,依据科学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而不是依靠经验和直觉进行主观判断。

5、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因此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评价理论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首先,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规定了学习者应达到的终点能力水平。

其次,教学评价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

通常,通过测量来收集资料,但是测量不等于评价,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

另外,教学评价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教学的结果,更要对教学的过程,对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的分类
1. 教学前的准备性评价
2.教学进行中的形成性评价
3.教学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和导向功能。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教学评价种类作不同的划分。

例如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