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动词来去

合集下载

动词前“来去”考辨

动词前“来去”考辨

动词前“来-去”考辨2010年第4期(总第222期)姓才捻THENORTHERNF0RUMNo.4,2010TotalNo.222动词前”来/去”蘑秀考辨(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中文系,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来/去”位于动词之前的情况较为复杂,在具体义动作动词之前时是位移动词,在短时性动作动词之前时是助动词;在动词短语或介词短语与动词短语之间时是连词;在”到+处所宾语”与动词之间时是趋向动词.[关键词]位移动词;来;去[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10)04—0063—03“来/去”在现代汉语中用法很多,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但表示的意义和所起的作用大不相同,本文研究的是位于动词前的”来/去”,根据“来/去”在动词前的句法分布环境,按照功能对其进行分类,讨论它们的性质,特点.本文所使用的语料除特殊说明外,均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一,VP前的来/去考辨在”来/去+VP”中,VP表示动作行为,”来/去”有两个意义,一个是表示空间位移以及动作的目的,我们记为”来/去”;另一个是表示要做某件事,有强调主语的作用,我们记为”来/去:”.下面分别论述.1.来l/去1+VP“来f/去”表示空间位移以及动作的目的,有实在的意义,并且”来,/去”可以受表时间,频率,范围,否定等副词和能愿动词的修饰,这些副词和能愿动词使“来./去”的位移意义更加明显,因此”来,/去.”属典型的位移动词.例如:(1)我希望球迷来看我们的比赛不是因为我们的短裤很紧.(2)受灾后,上面的各级领导都来看望我们.(3)我想我再也不需要来见你,再也不需要吃药了.(4)空闲时,他常去看邻居的一位老先生画画.(5)有子女的老人们境况稍好些,孩子们会经常去看望他们.(6)按规定,我每个星期六都要去见他,向他汇报学习和操行情况.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种结构中的”来/去”表示空间位移的意义,尤其是”来/去”前面的副词或能[收稿日期]2010—05—20愿动词使”来/去”的位移意义更加明显,如上例中的副词”都”,”常”,”经常”和能愿动词”需要”,“要”,虽然例(1)中”来”的前面没有副词或能愿动词,但可以补出.在这种结构中,”来/去”的主体是经过位移之后才进行下一个动作的,而且后一个动作是位移的目的,这两个动作都是陈述同一个主语的,因此这种结构属于连动结构,并且VP中的V是具体义动作动词,如:吃,喝,写,看,找,买,采访,参观,参加,处理,拜访,告诉等.仔细观察会发现这6个用例中有的”来”和”去”可以省略而意思不变,如(2)(4)(5)(6),有的则会造成一些不确定性,如(1)中的”球迷”是从所在地来到赛场看比赛的,如果省略”来”,球迷也可以看比赛,但不一定是在赛场,也可能在电视机前,表意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3)的情况同此.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是由”来/去”后面的VP造成的.如果”来/ 去”后面的VP具有[+位移]的语义特征,那么,用不用”来/去”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这类动词如”送, 还,取,拿,慰问,访问,拜见,探访,参观,调查”等.如果”来/去”后面的VP具有[±位移]的语义特征,那么,用不用”来/去”意思会发生变化.这类动词如”观看,欣赏,学习,打听,询问,告诉,了解”等.2.来2/去2+VP“来:/去:”不表示空间位移,也不表示目的,没有实在的意义,而是表示要做某件事,有一种愿意,缓和语气的作用,从语义上看,”来/去”是针对施事的,有强调主语要做某事的作用.该结构中的”来/去”一般可以省略,省略后句义基本不变,只是没有了强调意味.因此,我们认为”来:/去”属于助动词.例如:(7)我说两句.一63—(8)我来说两句.我们可以比较,例(7)和(8)区别是有没有“来”,例(8)的”来”没有实质性的位移意义,”来”有强调主语的作用.”来”强调是”我”说两句,不是其他人.“由”的用法是引进施事,因此可以与功能相同的“来:/去…’搭配使用.例如:(9)病人的费用由我来支付.(10)这件事就由你来处理吧.(11)你们放心,老人的工作由我去做.(12)一切由他去安排.因为”来/去”有强调主语的作用,所以,也可以用在主语对举的句子里.用上”来/去:”的主语对举句一般用来分配任务,指两个人分担某些事情.”来/去”分别强调各自的主语.例如:(13)我看,我来教他们读书,你来教他们体育,如何?(14)我说,四十岁以上的去舀水,四十岁以下的去挖沟.合适不合适?(15)你去把洗的衣服晒了吧,我来做饭.(16)好,我去送,你看家.从句法上来看,”来/去”的句式基本上是”S+来/去+VP”.在”S+来/去+VP”中,”S”一般以人称代词居多,尤以”我,你”最为常见.s和”来/去”的紧密程度非常强,它们之间很少插入其它成分,这一点与”来I/去.”能受副词和能愿动词修饰有很大差异.由于”来/去:”的意义很虚,并不表示实际的位移意义,所以,”来/去+VP”不宜看做连动结构,我们认为应当属于偏正结构.VP中的V往往是非持续性的动作动词,如”当,办,做,说,想,念,介绍,告诉,考虑,撮合”等,或者通过重叠或带上附加成分表示尝试和短时陛,如”试试,谈谈,评评,猜猜,考虑考虑,分析分析,看一下,解释一下”等.这类动词一般具有[一位移]的语义特征,大多是表示言说,思考义动词.例如:(17)现在我来介绍一下.(18)你来评评这个理.(19)陈处长,你来解释一下吧.(20)你自己去想办法(21)你们去研究研究,看该怎么解决.(《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当然,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经不经过位移,主要取决于说话人所在的位置,例如:(22)”你把这部片子调来,我来看看,”毛泽东指示江青.(23)温家宝说:”你是老劳模了,我来看看你,身体还好吧.”(21),(22)两个句子中的”来”后面接的都是动词重叠式”看看”,很明显,(22)中”看看”这个动作并没有经过位移,因此,该句中的”来”是”来”,而(23)中”看看”这个动作是经过位移之后才发生的, ...——64...——因此,该句中的”来”是”来”.可见,我们判断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否经过位移才能发生,还要结合上下文来考虑.二,VP/PP与VP之间的来/去考辨朱德熙曾经谈指出:”有的时候,’来’’去’只起连接的作用,没有实在的意思.”还列出了下面的例句:(24)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去克服困难(25)要按照专业的性质来进行改组对这种情况,有两种句式可以出现:第一,VP+来/去+VP;第二,”PP+来/去+VP.为了与上面的“来./去.”和”来:/去”相区别,我们把这两种句式中的”来/去”记为”来,/去,”.对于”来/去,”,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张国宪,齐沪扬认为,来,是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心,《现代汉语八百词》把”来,/去,”看做是动词,邢福义则认为”来,/去,”是准结构助词.我们比较赞同张国宪,齐沪扬的观点,认为”来,/去,”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成分.1.VP+来/去+VP,在结构”VP.+来/去+VP:”中,”来/去”处于动词短语”VP.”和”VP”之间.”来/去”前面的动词性成分VP.通常带有宾语,而其后的动词性成分VP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VP常常用来表示VP 的目的,”来/去”用来连接VP.,VP两个谓词性成分.例如:(26)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来告诉你我是怎样改变的.(27)他是借助手劲的倾泄来克制心里的痛苦和眼里的泪水.(28)大家想办法来解决.(《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29)农闲时就走村串乡去卖老鼠药.(30)不要多想,放手去干.(31)于是停了车,老村长下车和日本人争着去买. 2.”PP+来/去+VP”在结构”PP十来/去十VP”中,”来/去”处于介词短语(PP)和动词短语(VP)之间.”来/去”前面的介词短语(PP)多用来表示其后的动词短语(VP)凭借某种手段,方法,依据,态度,对象等,”去”用来连接介词短语(PP)和动词短语(VP),PP中常用的介词有:用,从,以,与,由,按照(按),凭借,根据,通过等.例如:(32)更不必说与苏东坡来较量了.(33)我对齐秦的喜爱可以用痴迷来形容.(34)按理来说,香港同胞对自身优势认识得更清楚.(35)要从主要方向去检查.(36)他用自己的激情和意志力去激励队友.(37)这样,海军的责任就由他们去承担,解救我们的种种危难.综合以上两种句式,我们不难发现,”来/去”主要起连接作用,它们所连接的两个成分在语义上存在着某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方为另一方的目的,手段,方法, 依据,态度等.而”来/去”本身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它们都不能受副词和能愿动词的修饰,当把它们省略时,并不影响原句完整意义的表达.”来/去”后的动词一般为双音节抽象义动词.如”恐吓,攻击,解决,克制,实现,检查,投资,补救,限制,换取”等.不同的是这两种句式的结构类型,”VP.+来/去+VP”中的VP和VP:是两个动词短语,都是陈述同一个主语的,并且VP和VP:之间存在着动作和目的的关系,所以该结构应为连动结构.而”PP+来/去+VP”中的PP是VP所凭借的某种手段,方法,依据,态度,对象等, PP是用来修饰VP的,所以,该结构应为偏正结构. 三,到+0与VP之间的来/去考辨在”到+0+来/去+VP”结构中,”到”是位移动词,后面接处所宾语(0).该结构实际上是”VP.+来/去+VP:”的一种具体形式,即VP.中的V是”到”时, “VPl+来/去+VP2”就成了”到+0+来/去+VP”.不同的是,这两个结构中的”来/去”并不完全一样,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到+0+来/去+VP”中的”来/去”记为”来/去”.例如:(38)这次到北京来采访,还有一份重要材料没有拿到手.(39)你明天到学校来上课.(40)那时经常有人到家里来找父亲谈工作,反映问题.(41)他到地下室去取东西.(42)他下决心到大自然去寻找答案.(43)他经常到天文台去参观学习.上述六个句子中,”来/去”前后的两个动词短语都是动作和目的的关系,整个结构都是连动短语,”来/ 去”都不能受副词和能愿动词的修饰,”来/去”后的动词都是抽象义动词,省略”去”后,句义都不改变,这些均与”VP1+来/去+VP:”一致,不同的是,”来/去”除了连接前后两个动词短语外,还可以表示”到”这个动作的趋向,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结构的后一个VP 省略.例如将上文所举的(26),(29),(40),(42)等4个例句中的后一个动词短语省略,便得出下列形式: ★(44)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来★(45)农闲时就走村串乡去(46)那时经常有人到家里来(47)他下决心到大自然去很显然,(44),(45)是由”VPl+来/去+VP2”省略来的,它们都不能独立成句了,(46),(47)是由“到+0+来/去+VP”省略来的,它们还都能独立成句.我们再把(44)~(47)中的”来/去”省略,得出如下形式:(48)我可以举一个例子(49)农闲时就走村串乡★(50)那时经常有人到家里★(51)他下决心到大自然省略”去”之后,(48),(49)就可以成句了,而(50),(51)在表义上就不完整了,可见,”来,/去”并不是VP1的组成部分,而”来4/去4”是”到+0”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和”到+0”构成一个动词结构,即”到……来/去”结构,然后再和它们后面的VP组成连动短语共同陈述主语.我们认为“来/去”除了具有连接作用外,更主要的是表示“到”这个动作的趋向,所以,”来/去”应为趋向动词.以上我们在四种句法结构中考察了位于动词前的“来”或”去”,为了能一目了然,下面我们将得出的结论表示如下:,,,,,\结构形式来去+VPVPl+来/去+VP2至0+0+来/去+V结构藉PP+来/去+VP连动结构(VP+去+VP:)结构类型连动结构偏正结构连动结构偏正结构(PP+去+VP)“来/去”能否受副词经常很少不受不受或能愿动词的修饰“来/去”后面的V具体义动作动词短时性动作动词双音节抽象义动作动词抽象义动作动词“来/去”的词类位移动词助动词连词趋向动词[参考文献][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张国宪,齐沪扬.试说连词”来”[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作者系齐齐哈尔大学教师)1986,(3>.[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陈默]一65—。

动词后“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

动词后“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

动词后“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作者:刘慧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2期摘要:动词后“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历来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不过,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本文拟在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分析,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相关知识,解释动词后“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

关键词:来/去趋向补语宾语语序认知一、引言“来/去”在动词后充当趋向补语时,根据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表实指的趋向意义,即实实在在表示与述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相关的事物位移的趋向,如“跑来一个小孩”,趋向补语“来”是表示“跑”的施事“小孩”的位移的趋向;“寄去一些钱”,趋向补语“去”是表示“寄”的受事“钱”的位移的趋向。

另一种是表非实指的意义,即一般所谓的“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如“换来和平”“除去一个对手”中的“来”“去”。

本文要讨论的是表实指的趋向意义时“来”“去”和宾语的语序,后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由“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是由出现在动词后的趋向动词“来”“去”充当,但并不是所有出现在动词后面的趋向动词“来”“去”都是趋向补语,如“请他来”和“买菜去”,从词类序列上看,它们跟“搬图书馆来”和“寄些钱去”一样,都是“动词+名词+来/去”,但是“请他来”是大家公认的兼语式,“我请他来”是“我请他,他来”;“买菜去”是大家公认的连动结构,“我买菜去”是“我买菜,我去”。

这和“请他来”“买菜去”性质不同。

所以,“请他来”和“买菜去”这类结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动词后带上趋向补语“来/去”,还能带上宾语。

当“来/去”和宾语都在动词后面出现时,它们的次序该怎样呢?陆俭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了较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描写,但未作解释,更未从认知角度加以深入与合理的解释。

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

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

《语文研究》1997年第3期(总第64期)“V来 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马庆株 提要 藏语中亲眼见到的与不是亲眼见到的事情表示法不同,汉语中有类似现象,这都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感知有关,由此可以解释趋向动词“来 去”和含“来 去”的复合趋向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可以根据在“来 去”或者“X来 去”前动词的分布情况找出动词的小类,发现它们各自的语义特征。

凡是动作造成可见结果的动词,后面出现“来”或者“X来”;反之,后面出现“去”或者“X去”;如果既可能见到结果,又可能见不到结果,那么在可能见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来”或者“X来”,在可能见不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去”或者“X去”。

说话人主观上觉得是否可以看到或者感觉到决定了对“来”、“去”的选择,这从一个方面表现出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

这个范畴表示动作与说话人的关系和主观方面的感知,可以说明汉语的理据性。

§0 引 言011 我们在《指人参与者角色关系和汉语动词的类》一文①中讨论了与尊敬义和谦让义有关的动词小类,这种意义是一种与说话人主观态度有关的语用功能意义,这种动词小类是一种和语用密切相关的语义功能类,如果说这是动词的一种准语法类的话,那么下面讨论的就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语法类了。

本文将继续讨论与说话人态度有关的动词的类。

这是关于汉语动词主观范畴研究的一部分。

主观范畴是一种解释方法,可以帮助外国人掌握汉语学习难点之一趋向动词“来 去”和包含{来 去}的趋向动词的用法。

012 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说明“来 去”的所有用法。

例如说“吃进去 吃下去”,不说“3吃进来 3吃下来”,其中用“去”不用“来”,不能用是否向说话人移动来解释,因为“吃”以前吃的东西和吃东西的人有距离,“吃”是食物与动作者合二而一的过程,动作以前食物在体外,动作使食物由体外移动到体内,如果按照过去的向说话人移动用“X来”的说法来推论,动词后面跟着的自然应该是“进来 下来”。

第二章 汉语和泰语中的趋向动词

第二章  汉语和泰语中的趋向动词

第二章汉语和泰语中的趋向动词第一节汉语中的趋向动词一、汉语趋向动词的概念在汉语中,趋向动词是动词的附类,可以表示从近到远、从远到近、从低到高、从高到低、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等趋向义,有的还表示一些引申义。

对于外国人来说,汉语的趋向动词是一个学习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汉语趋向动词的语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语言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类,或者相对应的词语之间在语义和用法上有同有异。

二、汉语趋向动词的分类汉语的趋向动词分为两大部分单音节趋向动词和双音节趋向动词,也可以说简单趋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

(一)单音节趋向动词(简单趋向动词)单音节趋向动词共有十一个,根据它们在组成双音节趋向动词的时候,它们的位置,可以分为两类。

一:上、下、进、出、开、回、过、起、到它们位于双音节趋向动词的前一音节位置,在句子中做谓语时自然放在宾语前,做补语时也只能放在宾语前,如:(1) 里面再挂上一层釉子就好了。

(2) 他从行李架上取下一个大皮箱。

(3) 他把一麻袋粮食扛进仓库。

(4) 从北面拐出一辆自行车。

(5) 手上裂开一道道口子。

(6) 最高价卖到两块钱一斤。

(7) 他碰到好几次这种事情。

(8) 还没到春天,就刮起风了。

二:来、去它们位于双音节趋向动词的后一音节位置。

在做补语时,既可以放在宾语前也可以放在宾语后。

如:(9) 老张刚办来一批新货。

(10) 老张刚办一批新货来。

(11) 喂羊的人搂去了全部树叶。

(12) 喂羊的人搂了全部树叶去。

(二)双音节趋向动词(复合趋向动词)双音节趋向动词由A类单音节趋向动词和B类单音节趋向动词组合而成,格式为“A+B”。

B类中的“来”可以加在所有的A类趋向动词之后,构成双音节趋向动词;另外一个“去”可以加在A类中除“起、到”以外的其它趋向动词之后构成双音节趋向动词。

在双音节趋向动词“A + B”中,“B”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词缀的性质,所以有研究中把这类趋向动词称为词缀型趋向动词。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以下例子中得到证实。

“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问题

“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问题

“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问题作者:柏程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7期摘要:趋向补语是汉语中使用较多的一种补语类型,学界对趋向补语研究也较多,本文以“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为研究对象,以收集《发展汉语中级汉语阅读(下)》中趋向补语语料为基础,来探讨研究“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问题。

分别讨论了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的情况,并且将宾语类型以前宾式,后宾式,中宾式,“把”字式进行分类讨论并得出初步结论。

最后根据本次研究的结论给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趋向补语;前宾式;后宾式;中宾式;“把”字式作者简介:柏程伟,工作单位:扬州大学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7--02一、引言(一)趋向补语的定义趋向补语的研究在汉语语法学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关于趋向补语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

[1]朱德熙《语法讲义》:由趋向动词“来、去、进、出、上、下、回、过、起、开”等充任的补语叫趋向补语。

[2](二)趋向补语的范围趋向补语一般是由趋向动词充当,而趋向动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类,它包括简单趋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两类。

因而,趋向补语也可分为简单趋向补语以及复合趋向补语两类。

为了避免观点不一,本文主要采用朱德熙先生的分类观点。

首先是简单趋向动词:来、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

[3]本文讨论的是以“来”“去”为主构成的趋向补语,即简单趋向补语。

关于复合趋向动词,朱德熙先生认为以下均为复合趋向动词: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

[4]以上复合趋向动词又可以放在别的动词后头充任趋向补语,这类补语叫复合趋向补语。

(三)对象选择选择《发展汉语中级汉语阅读(下)》[5]缘由是作为中级汉语辅导教材,有一定的指向性,有关趋向补语的知识点已经有所涉及,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课文中的趋向补语涉及较多,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

汉语动词“来”“去”二字研究综述

汉语动词“来”“去”二字研究综述

汉语动词“来”“去”二字研究综述摘要:“来/去”二字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常常作为对应词出现,这是因为二者虽然词典本义相差较大甚至相反,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可以表达相同的动作结果。

目前国内对“来/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上,本文结合自己的思考,对这一领域的现有研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范畴、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来进行综述。

关键词:“来”“去”,趋向动词,主观范畴,客观范畴,语义,语用“来/去”均为动词,这是毫无争议的,但具体划分到动词下的哪个小类则存在一些分歧。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单用的“来/去”是动作动词,附着在动词之后的才是趋向动词,如《运动动词“来/去”的语用意义及其指示条件》①单把作为运动动词的“来/去”拿出来分析。

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则是统一看成趋向动词,“他们一方面说单用的‘来’‘去’不是趋向动词,同时又承认‘趋向动词可以在句子里做主要动词’,或者说能‘单独作谓语’,这本身就是个矛盾的说法。

”②。

本文认同后者看法,即对“来/去”二字不区分是否单用统一看成趋向动词,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范畴、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来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归纳。

一.客观范畴目前学界的共识是不能单纯地认为用“来”时移动方向是向着说话的人,用“去”时移动方向是背着说话的人的。

如“吃下去”不能说成“吃下来”③。

“她来了一封信”可以理解为“她给我寄了一封信”②。

张发明(1981)在对参照物做了细致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日常口语和文学作品语料对“来/去”的方向性进行了探讨,得到这样的结论:“来”只表示朝向参照物的方向(女儿向他跑来)。

“去”可以表示两个方向,“去1”表示朝向参照物的方向(女儿向他跑去),“去2”表示背离参照物的方向(我自己去了)。

二者的区别是:“去1”一般说来有固定的目的地,在句中都明确地指出来,而且这目的地也就是方向的参照物,(她跑去商店了);“去2”没有固定的目的地,以出发点为方向的参照物(她不想去)。

“来”和“去1”的区别,体现在叙事中心和描写角度上。

动词后“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

动词后“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

动词后“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动词后“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历来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不过,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本文拟在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分析,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相关知识,解释动词后“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

标签:来/去趋向补语宾语语序认知一、引言“来/去”在动词后充当趋向补语时,根据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表实指的趋向意义,即实实在在表示与述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相关的事物位移的趋向,如“跑来一个小孩”,趋向补语“来”是表示“跑”的施事“小孩”的位移的趋向;“寄去一些钱”,趋向补语“去”是表示“寄”的受事“钱”的位移的趋向。

另一种是表非实指的意义,即一般所谓的“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如“换来和平”“除去一个对手”中的“来”“去”。

本文要讨论的是表实指的趋向意义时“来”“去”和宾语的语序,后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由“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是由出现在动词后的趋向动词“来”“去”充当,但并不是所有出现在动词后面的趋向动词“来”“去”都是趋向补语,如“请他来”和“买菜去”,从词类序列上看,它们跟“搬图书馆来”和“寄些钱去”一样,都是“动词+名词+来/去”,但是“请他来”是大家公认的兼语式,“我请他来”是“我请他,他来”;“买菜去”是大家公认的连动结构,“我买菜去”是“我买菜,我去”。

这和“请他来”“买菜去”性质不同。

所以,“请他来”和“买菜去”这类结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动词后带上趋向补语“来/去”,还能带上宾语。

当“来/去”和宾语都在动词后面出现时,它们的次序该怎样呢?陆俭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了较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描写,但未作解释,更未从认知角度加以深入与合理的解释。

“语言研究的目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对语言现象作出尽可能准确的描写,一种是对语言现象作出尽可能合理的解释。

对外汉语 语法 教学培训 趋向补语

对外汉语 语法 教学培训 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The Simple directional Complement难点:一、多数趋向补语意义十分复杂;二、一个动词可以和哪个趋向补语的哪一个意义结合是固定的、有限制的,特别是结果意义,学习者几乎需要逐个记忆。

1.简单趋向补语“来”或“去”放在特定动词后充当补语,表示动作趋向。

1)v.是上、下、进、出、回、过、起咱们过去看看。

(肯定)他在河那边等我们,咱们过桥去吧。

他们上楼去了吗?(一般疑问句)我没有回家去。

(否定)你回不回公司来?(正反疑问句)✓可以不带宾语;带宾语时,必定是处所宾语,放在中间;✓否定形式用“没有”;✓正反疑问句是并列动词的肯定和否定形式。

2)v.是一般动词你带照片来了吗?2.复合趋向补语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等后边加上简单趋向补语“来”、“去”以后,可以作别的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构成复合趋向补语,对动作进行具体的描述。

1)v.是一般动词他很快地跑上去了。

老师走进教室去了。

我又买回来一些书和磁带。

/我又买回一些书和磁带来。

小雨从书包里拿出来一盘磁带。

/小雨从书包里拿出一盘磁带来。

可以不带宾语;带处所宾语时,放在中间;带一般名词宾语时,中间和后边都可以。

2)v.是一些本身暗含方向的动词,如:安排、发,报告、交、反映老师:下课后,我会把成绩发下去。

(从上到下)学生:现在就发下来吧。

老师:下课后,请同学们把作业交上来。

(从下到上)学生:我的作业已经交上去了。

上级:我安排下去的事你做好了吗?(从上到下)下级:您安排下来的事我当然做好了。

上级:那么问题报告上来了吗?(从下到上)下级:我们会把问题报告上去的。

3.其他特殊情况一般名词宾语我买来了两斤水果。

/ 我买了两斤水果来。

(简单趋向补语)他们搬进来一张桌子。

/ 他们搬进一张桌子来。

(复合趋向补语)?动作还没有发生晚上朋友聚会,我想带一些巧克力去。

周末妈妈会打电话来。

表示命令或要求我渴死了,快倒水来。

你们搬一张桌子进来。

趋向动词“来、去”及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教学

趋向动词“来、去”及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教学

趋向动词“来、去”及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教学趋向动词“来、去”及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教学趋向动词"来,去"及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教学毛丽(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是语法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本文从趋向动词出发,概要地介绍了单纯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的构成和意义区别,并对其教学实践进行探讨.关键词:趋向动词;单纯趋向补语;复合趋向补语;趋向补语的教学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2一,趋向动词"来,去"及趋向补语的用法动词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表示趋向的,叫作趋向动词,包括单纯趋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两种: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X"来","去"以说话人的位置为着眼点,"来"是叫对方向说话人的位置移动,如:老师问学生:"你来学校了吗?",说话人老师的位置是在学校;"去"则是离开说话人的位置向目的位置移动,学生的妈妈说:"你快去学校吧,老师等着你呢",说话人妈妈的位置是在家里. "上","下","进","出","回","过",以对方或其他事物的位置为着眼点,如:跟人打电话时说"你快回家吧",就是以对方的位置为着眼点向目的位置"家"移动.复合趋向动词是两种位置的综合表达, 如:"进来",除了表示移动的方向是向着说话的人之外,还包含叫对方进入某一处所的意思.趋向动词除了有一般动词的特点之外,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形容词之后,充当这个动词,形容词的补语,即趋向补语,如:爬上,滑下,走进,跳出,寄回,飞过;爬上来,跳下来,走进来,跑出去,送回去,扔过去.下面介绍几个较特殊的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意义.1.单纯趋向补语:"来","去"(1)由不及物动词加"来","去"充任补语的述补结构后边只能带一般宾语,不能带处所宾语,处所宾语要插在述语和补语之问.如: 进来一个人(,/)回去一个人(,/) 进来教室(X)进教室来(,/)(2)如果述语是及物动词,指人或物的宾语也可以插在述语和宾语之间,如:寄来十块钱——寄十块钱来请来一个人——请一个人来二者的区别在于,前式是陈述,表示已然行为,"寄来十块钱"表明钱已寄到,"请来一个人"表明请的人已经到了;后式是祈使,表示未然行为,"寄十块钱来"表示要求对方寄钱,"请一个人来"表示要求对方去请人,"寄钱"和"请人"两个动作都还没有发生. 2.复合趋向补语包含复合趋向补语的述补结构所带宾语的位置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1)宾语是一般宾语还是处所宾语:一般宾语的位置比较自由,处所宾语只能插在复合趋向补语中间,即"进,出,上,下,回,过"之后,"来,去"之前.如:一般宾语:走进来一个人走进一个人来处所宾语:走进屋里来拿出图书馆去(2)宾语是有定的还是无定的:无定宾语的位置比有定宾语自由, 不论充任述语的动词是及物的还是不及物的,无定宾语都可以占据以下三种位置:(a)述语之后:飞了一只苍蝇进来拿了一本书进来(b)复合趋向补语中间:飞进一只苍蝇来拿出一本书来 (e)整个述补结构之后:飞进来一只苍蝇拿出来一本书而有定宾语只能在述语是及物动词的格式里出现,而且只能占据 (a),(b)两种位置,不能占据(C)的位置:(a)叫老王出来(b)叫出老王来(C)叫出来老王(X)(3)充任述语的动词是及物的还是不及物的:在述语是不及物动词的格式里,有定的体词性成分不能作为宾语出现,只能作为主语出现: 那只苍蝇又飞进来了老王跑回去了","下来","下去"的意义区别 3."起来"起来","下来","下去"实际上都表示某种性状的延续,差异在于:"起来"是延续中具有起点,着重于开始,多用于积极意义;"下来"是延续中有终点,着重于结果;"下去"表示动作或状态已进行并将继续,着重于将来;"下来","下去"多用于消极意义(也有例外). 如:气氛开始慢慢缓和起来——气氛终于慢慢缓和下来逐渐响起来——一直响下去胖起来/瘦下来(去)声音高了起来/低了下来(下去)二,关于趋向补语的教学1.引入在学习了"来,去"的意思后,引导学生组词,让学生熟悉复合趋向动词.采用组词的方法,用"来","去"和"上","下","进", "出","回","过"搭配组词.上下进出回过来去核对答案的时候用动作解释每个词的意思.利用讲台讲解"上来, 下去,上去,下来",老师边示范动作边造句:"我上来/下去,上去, 下来了."之后请同学两人一组合作,两人根据对方要求分别示范以上四个动作;利用教室讲解"进来,出来,回来,进去,出去,回去", 请同学在教室门内外做示范;利用手势讲解"过来,过去",并请人示范.2.关于"来,去"的单纯趋向补语教学 (1)采用结构比较法:vi.+来/去+athing/aperson进来一个人(,/)回去一个人(,/) vi.+aplace+来/去进来教室(X)回去学校(×) 进教室来(,/)回学校去(,/) (2)结构比较和图示法: vt.+来/去+n.vt.寄来十块钱请来一个人+n+来/去十块钱来请一个人来已经做了某事请求别人去做某事 (havedone)(asksb.todosth.inneefuture)(3)练习:A.选词填空.上下来过上来来去进进去出出来端一杯水来走大自然跑一只小狗游一条小诃踢了一个球丢教室里飞一只小鸟递只笔登山顶搬房间里爬一只乌龟掏一张车票B.改正下列句子(a)过去那家饭馆儿吃饭.(b)他的要求给我们带困难来了.(上转第187页)作者简介:毛丽,女,1980年10月26日生,汉族,四川西昌人.2004年毕业于ft.山师范学院,从事高中英语教学5年,现为四)ll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9级汉语国1~--4~育硕士研究生.?204?_C魅h力ar中m国nga于营造一种富有激情而和谐的工作环境,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化氛围,让全体馆员真正树立起爱岗敬业,以从事图书馆工作为荣,以树立图书馆良好形象为己任的思想.4,注重"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图书馆人本管理必须注重"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以读者为本, 是实现"一切为了读者"思想的前提,要把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满足读者需要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懂得只有更多的读者使用图书馆,只有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令人满意的信息服务,才能为图书馆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读者为本"是图书馆人本管理的目的之"本".强调从读者的角度开展图书馆的工作,更能体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建立合乎读者需要的文献资源体系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流通机制科学合理的建立可以使书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更易满足读者的需要.对流通书库藏书的借书周期也可以灵活地安排,对其中的新书,畅销书缩短借书周期,方便读者的受众需求.在整个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当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围绕服务读者借阅行为而进行的系列管理活动, 而读者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树立以读者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管理及激励机制,有效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促进馆员与读者的双向交流,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这样才能促进图书馆的良性发展.图书馆更要着力为读者创造一个优雅安静的阅读环境.图书馆的设,又要具有施和设备要为读者着想,既要注重图书馆安静,清洁,明亮人性化设计.一进图书馆,阅览室,借书处,目录,保安,急救,失物招领处等指示当一应俱全.可以安排一个适当空间让读者在里面抽烟, 喝水,休息,清醒一下大脑,这样才能更好吸引读者来图书馆,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为读者着想,要为到馆的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读者来馆,不断延伸和扩展图书馆的影响,既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馆员素质,也提高读者阅读水平和受众影响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民众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接第204页)(c)走,我们找来小王.(d)他拿床头的灯下.(e)我们爬山顶上去.(f)老师送我回去家.(g)老师让小王明天带来一本书.3.关于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上文所介绍的复合趋向补语结构比较复杂,在讲解的时候,只能深入浅出,分次逐步学习,或是在学生单独问问题时才能派上用场,最好还是让学生在阅读和练习中去把握.这里仅作简单的引入和练习. 复合趋向补语:V+上下进出回过起+来/去引入时,老师边做动作边说:我走进来了./我走过来了. /我跑回来了./我走出去了.之后,老师自己做动作,让学生描述.或者学生1做动作,学生2 描述.练习:用下列词语填空:上下进出回过起来去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a)把杂志放原来的地方(b)把窗户和门关,不要让他跑.(e)我的车在马路对面,你去把它开,我在这儿等你.(d)奶奶的病已经好了,今天我们要把她从医院里接.(e)墙上什么都没有,把我们的照片挂吧.(f)你从图书馆借的书都还没有?(g)你去一楼等着吧,我帮你把行李搬楼.(h)她看了我一眼就把脸转,不想再看我了.(i)爸爸在房间里休息呢,你把饭菜端给他吃吧.(j)你把身上的旧毛衣脱,穿这件新的.(k)老和尚把蜂蜜藏——了,但小和尚一找就找到了.(1)把馅儿切好以后,都放大碗里.4."起来","下来","下去"的教学.(图示法)三,结语人本理念是图书馆文化的精神载体,管理机制是图书馆文化的内部规则,服务是图书馆文化的公众形象.在创建和培养图书馆文化过程中,领导和馆员都要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先进文化的理念,并做到身体力行.设立专门机构组织专班人负责策划,构建图书馆人本管理框架, 整合图书馆精神,营造图书馆人文氛围.要使图书馆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对内要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每一条款,对外要通过对服务质量的控制让所有读者切身感受到图书馆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综上所述,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人既是主体因素又是根本目标, 加强人本管理是搞好图书馆工作的首要条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图书馆管理者要善于运用这一新理念,指导图书馆管理实践,迎接信息时代对图书馆带来的挑战.大力构建图书馆的人本服务理念,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新要求,也是广大读者的新期待,将构建图书馆的人本服务新理念变成图书管理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是图书馆为学校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的前提.参考文献[1]张冶理:《论现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人本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年第1期..[2]赵研科,莫雪梅:《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本化思考》,《图书馆》,2005年第5期.[3]殷黎:《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理念》,《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年第3期.[4]武继山:《关于图书馆人本管理的思考》,《情报资料工作》, 2005年第2期.[5]魏云:《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 2005年第7期.积极意义(起)——起来一(强调开始)下来(强调坚持到现在)f消极意义(下),下去(强调动作将继续)练习:用"起来","下来","下去"填空.(a)这个活动既然已经开展了,就要坚持开展(b)他跑了三圈以后,感到累了,速度渐渐慢了(C)我们班参加长跑的同学都坚持(d)见到信,妈妈的心才放了——(e)天热了.(f)教室里安静了.'(g)再这么热,过几天就可以游泳了.三,结语趋向补语尤其是复合趋向补语是汉语语法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要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进行,明确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掌握的难度,切不可急于求进以致适得其反.解释语法点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借助图片,符号,公式,简笔画,道具,情景,表演,以旧释新,内部对比,汉语与学生母语对比, 翻译,由学生自己解释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辅以足量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归纳和把握这一语法点.参考文献:[1]《朱德熙文集l》,朱德熙,商务印书馆,1999 [2]《现代汉语》,张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现代汉语》,胡裕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armln 魅g力Ch中in国aI.187?。

关于类固定短语“V来V去”的语义与语用研究

关于类固定短语“V来V去”的语义与语用研究

关于类固定短语“V来V去”的语义与语用研究一、引言“V来V去”是由两个动词与趋向动词“来”和“去”组成的联合型动词结构,其中前后两个动词可以变化,而趋向动词“来”和“去”是不变的。

吕叔湘先生曾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此种结构做出说明:“V来V去”,表示动作的多次重复,前后两个动词为同一词,有时为近义词。

有的是习用语。

《现代汉语实用语型》提到“‘来’、‘去’嵌入同一个或意义相近的两个单音节动词或双音节联合词的两个语素,构成四字语。

‘来’、‘去’表示‘趋近’、‘趋远’的趋向意义已经虚化,‘来’、‘去’通过两者对举,表示动作、行为连续不断或反复进行,当嵌入的动词表示的动作有方向性时,有‘到处’的意思”。

《趋向补语通释》提到“‘V来V去’表示动作反复进行或交替进行”。

《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释》提到这个结构表示两种意思:一是表动作趋向,即一会儿向这个方向,一会儿向那个方向,来来去去地反复多次进行;二是不表动作的趋向,而只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多次重复。

这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相关工具书对类固定短语“V来V去”的描写与解释。

二、关于“V来V去”的语义研究1.“V来V去”的语义分类“V来V去”结构中V具有动作义,“来”、“去”修饰动作的运动方向,“来”表示移动物从别的地方往说话人这边移动,距离说话人越来越近,“去”表示移动物从说话人的地方往别的方向移动,距离说话人越来越远。

因此,这种结构具有[位移义]。

本文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认识,将“V来V去”的语义分为三类:(1)表空间域的往返位移活动,“来”、“去”作趋向补语。

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表具体的往返位移活动。

根据V是否具有方向义,它可分为两类:含有方向义的动作行为动词,动作的施事者在空间范围内产生位移,如“晚上,我独自一人在校园里走来走去,我很想走出一种从容……”(《生命册》),表示“我”在校园里走动,“我”是动作“走”的施事者,在空间范围内产生具体的活动轨迹;不含方向义的动作行为动词,但受“来”、“去”的影响,动作的受事者因外力在空间范围内产生位移,如“女人的屁股一次次从院墙上跨过,把双方的话递来递去……”(《生命册》),“话”是受事者,它被女人們传递。

趋向动词来的语法化分析论文

趋向动词来的语法化分析论文

趋向动词来的语法化分析论文趋向动词来的语法化分析论文一.语法化概念阐释“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 实词虚化”。

例如汉语“把”、“被”、“从”等原来都是有实义的动词,现已虚化为介词。

介词属于虚词,西方叫功能词。

虚化有程度的差别,实词变为虚词是虚化,虚词变为更虚的成分也是虚化。

西方人承认,“语法化”概念最早是中国人在13世纪就提出来的,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

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欧洲到18世纪才有法国哲学家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最先指出动词的曲折形态,如时态标记,是由独立的词变来的。

“虚化”主要针对词义的变化由实到虚,“语法化”一词则偏重于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例如主语和宾语这样的语法范畴以及主格和宾格标记这样的语法成分是如何产生的。

“语法化”有五条原则———并存原则,歧变原则、择一原则、保持原则和降类原则。

此后,陆续有学者提出了滞后原则和频率原则。

二.“来”的起源和产生关于“来”的产生年代,资料显示,目前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是在唐代,如太田辰夫、龚千炎认为是在唐五代,曹广顺和蒋冀骋、吴福祥认为是在初唐前后。

关于它的来源,太田提及:“助词‘来’当然是从动词‘来’产生的,原来是做了某事之后来到现在的场所的意思,后来‘来’成了附加的,就把重点放在了过去曾做某事上了。

”曹广顺认为,“来”在唐代从表示趋向的动词,发展处表示完成、以来、后来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的“来”都有表示动作、事件是“曾经发生”的意思,在这些条件下,当“来”转化为特指“曾经”的意思,并用于句尾时,就产生了事态助词“来”。

江蓝生和蒋冀骋、吴福祥推测事态助词“来”可能与唐代代表完成或实现的“来”有关:党表示完成或实现的`“来”用于“曾然”的语境,用以特指过去曾做某事,居于句末时,就变成了表曾经的事态助词。

汉语趋向动词规范谈

汉语趋向动词规范谈

汉语趋向动词规范谈□周一民 语法的规范需要指导规范的语法著作。

趋向动词是汉语动词中一个封闭的小类,总数不过二十多个,作用却非常重要。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类,现有的语法论著也未能就其数量范围、轻重音规则和具体用法提供很明确的规范标准,这足以使我们语法研究工作者反思。

本文拟就趋向动词的规范问题谈一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多数语法论著把趋向动词描写为一个小的矩阵,即由单纯趋向动词“上、下、进、出、起、过、回、开”和“来、去”再构成复合趋向动词,矩阵如下:上下进出起过回开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起来过来回来开来去上去下去去进出去过去回去开去 其中共有25个动词,“起去”是缺项。

“起去”在北京话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如今无论是北京话还是普通话中都已完全消失。

有些语法论著比这个矩阵的范围大,像《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1980)还列出了“到、到(来)、到(去)”,加注说明“到”只有带处所宾语的时候能加“来、去”。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本,1979)把“拢”和“拢来”也算作趋向动词。

我们认为,“到”虽然从语义上看是表示趋向的,但是同“来、去”不能直接构成复合趋向动词,在矩阵中占不了一席之位。

从性质上看,“到”与“奔、往、向”等词有更多的一致性,视为动词兼介词较为妥当。

“拢”表趋向义是带有方言色彩的,例如“谈得拢、合得拢”是吴语常见的说法,普通话一般说成“谈得来、合得上”。

“拢”在北方话里多是作为普通动词用的,因此把“谈得拢”的“拢”看作结果补语是比较适宜的。

另一方面,有些语法论著比这个矩阵的范围小,问题集中在“开、开来、开去”这三个词上面。

很多语法论著是不把“开”算作趋向动词的,例如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的《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其原因可能是认为“开”在表义上与其他成员有明显区别。

“开”在表趋向时有“分开”和“离开”两种意义,例如“切开”和“走开”。

其共同性是从某一点上分离,应该说还是一种趋向,只不过是逆反的趋向。

汉语趋向动词的句法位置和形态特点

汉语趋向动词的句法位置和形态特点

汉语趋向动词的句法位置和形态特点研究了这么久汉语趋向动词的句法位置和形态特点,总算发现了一些门道。

先说句法位置吧。

我发现这些趋向动词啊,像是“上”“下”“进”“出”“来”“去”之类的,它们在句子里的位置还挺灵活多样的。

拿“进”这个趋向动词来说吧,它可以直接跟在动词的后面,就像“走进房间”。

这时候呢,整个句子的结构看起来就很清晰,就是一个动词加上趋向动词再加上一个表示地点或者对象的名词。

不过有时候啊,它们还能跑到句子中的其他位置,这就很有意思了。

比如说把“进”放到名词的前面,变成“进房间走”,虽然这种用法比较少见,但也不是不行。

这就好像是在给句子玩个换位游戏一样,不过这样一换呢,句子的重点好像就变了,前者强调的是走进这个动作,后者好像更强调进这个方向本身。

再说说形态特点吧。

我以前一直觉得这些趋向动词的形态挺简单的,就是单独的一个词。

可是后来我发现啊,它们还可以叠加起来用。

就像“跑进来”,“来”就是表示方向趋向的动词,那要是想更复杂一点呢,就可以说“跑进屋里来”,这里的“进”和“来”就叠加使用了。

我就疑惑了,这叠加使用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条件呢?还是说只要符合表达的习惯就可以这么用呢?还有啊,有些趋向动词和其他词组合的时候,还会有不同的读音。

像“出来”的“出”,单独读一声,但要是在“一出戏”里就变成了一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可能这就是汉语复杂又有趣的地方吧,一个小小的趋向动词,有着这么多微妙的变化。

有的时候我甚至都要被搞糊涂了,但是没办法啊,越研究越觉出汉语的博大精深。

刚才只说了动词后面接趋向动词的情况,我差点忘了,有时候趋向动词也能在句子里做谓语呢。

比如“你来”“他去”,这个时候趋向动词就成了句子里核心表示动作的部分了。

这就好像一个小角色也有变成主角的时候,在句子里充当不同的功能。

在和一些朋友聊天的时候,我还发现啊,不同地区的人对趋向动词的用法也有点小差别呢。

比如说北方人和南方人有时候在表达某个动作的趋向时,用的趋向动词可能会稍微有点不同。

从语义分析趋向动词的用法

从语义分析趋向动词的用法

从语义分析趋向动词的用法几个常用的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

一、起来
1、用在动词后,表示向上
例如:抬起头来
2、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情况开始并且继续例如:天气渐渐暖和起来
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达到目的
例如:球队已经组织起来了
4、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
例如:看起来,他不会来了
二、下去
1、用在动词后,表示由高处向低处或由近处向远处去
例如:石头从山上滚下去
把敌人的火力压下去
2、用在动词后,表示从现在继续到将来
例如:坚持下去
3、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某种状态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发展
例如:天气可能再冷下去,务必做好防冻保暖工作。

三、下来
1、用在动词后,表示由高处向低处或由远处向近处来
例如: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
河水从上游流下来
2、用在动词后,表示从过去继续到现在或从开始继续到最后例如: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
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
例如:把情况记录下来
车渐渐停了下来
4、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某种状态开始出现并继续发展
例如:天色渐渐黑下来
声音慢慢低了下来
四、上
1、表示由低处向高处
例如:爬上山顶。

2、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符合某种标准或称号例如:考上了大学
称不上优等
3、表示开始并继续
例如:爱上了农村
五、下
1、表示由高处到低处
例如:坐下
传下一道命令
2、表示有空间,能容纳
例如:坐得下
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
3、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
例如:打下基础。

趋向动词“来”“去”新议

趋向动词“来”“去”新议

作者: 张发明
出版物刊名: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4-102页
主题词: 趋向动词;说话人;对应性;语式;《现代汉语》;胡裕树;连动式;能愿动词;我自己;歧义句
摘要:<正> 在“暂拟系统”语法中、趋向动词是被列为动词的一个附类的。

①但这种作法有不少人不同意。

因此后来出版的三种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中,②就都把趋向动词正式列入动词中做为一个小类,取消了“附类”。

这个做法和原来的比较起来没重大原则分歧,却比原来更合理些。

因为趋向动词本来具有动词的基本特征,比如可以单独作谓语,可以带宾语,可用一些副词修饰、可以有时态等等,从这一点说它们是动词,但另外它们。

趋向动词来和去

趋向动词来和去

趋向动词

基本义: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 方:~往|~宾。
come to dinner 来吃饭 come in the house 进屋来 Come on! 来吧!
我们可以把趋向动词“来”分成三类: 1、单用的趋向动词“来”: 和其他动词一样可以独立充当谓语, 有时还能带宾语构成动宾短语。 如生,来到。 2.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 词):~一盘棋|你歇歇,让我~。 3.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 你~念一遍|大家~想办法。 4.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 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了|他回家探 亲~了。
趋向动词

基本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 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 ~国。 go there 去那儿 go fishing 去钓鱼
来是叫对方向说话人的位置移动, 如老师问学生:“你来学校了 吗?”。说话人老师的位置是在学 校;去则是离开说话人的位置向目的 位置移动,学生的妈妈说:“你快 去学校吧,老师等着你呢”。说话 人妈妈的位置是在家里。
来与去的搭配使用
进来、进去 出来、出去 下来、下去 上来、上去 回来、回去 过来、过去
判断对错: 进来一个人。 (○) 进来教室。 (×) 进教室来。 (○)
趋向动词来和去趋向动词趋向性动词趋向动词有哪些趋向动词的特征趋向动词否定趋向动词的语法特征动词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动名词和过去分词动词过去式变化规则
趋向动词"来"和"去"
10010286 王婷 10010289 乔婷
趋向动词:
动词的附类,表示从近到远、从远到近、从低 到高、从高到低、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等趋向 或其他虚化的意义,分单纯的和合成的两种。 单纯的趋向动词是“来、去、进、出、上、下、 回、过、起、开”等。合成的趋向动词由单纯 的趋向动词组成,如“进来、进去、出来、出 去、上来、上去、下来、下去、回来、回去、 过来、过去、起来”等。

日汉趋向动词的词义辨析

日汉趋向动词的词义辨析

作者: 朱巨器
作者机构: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出版物刊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页码: 38-45页
主题词: 日语 汉语 趋向动词 词义 语法 感情色彩
摘要:本文拟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对日语的「来る」和「行く」、汉语的"来"和"去",这组词的词义进行比较分析.在对照比较的基础上,不仅可见汉语词的语法特征,尤其可知日语词语的独特之处.「来/来る」、「去/去る」、「行/行く」这三个同一形态的汉字,在日语和汉语里的功用不尽相同.有的语法功能相同,用法不同.有的形态相同,语义却又不同.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中,趋向动词又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练习:用“来”或“去”填空
1.谁啊,进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们上课的时候,老师出

了。
3.我的一个朋友从美国给我打电话说:“你到 美国 来 吧!” 4. 那儿没有门,我们从这儿出

吧。
16
造句:用“v+来/去”
◆课本 ◆上海 ◆北京 ◆作业 带 到 到 带
17
V+O+来/去
V 我们 她 她 你 我 我 没有 没有 每天要 带 到 到 带没带 带 带 O 课本 上海 北京 作业 作业 作业 来/去 来。 去 去。 来? 来 来。 了。 了。
第十六课
我把这事儿忘了
第八组 课文选自《新实用汉语课本》
【教学内容】 ◆1. 复习课文 ◆2. 学习:简单趋向补语(V+来/去) (The simple directioanal complement)
2
3
4
丁力波和宋华去干什么了?
5
我们上楼去。
三楼
一楼
6
◆ 我们一会儿下来借书。
三楼
一楼
18
对话:昨天下课后,你去哪里了?
19
作业:
1)练习册第9题用“来”或“去”填空; 2)第13题完成句子。
20
21
7
◆我带照片来了。
图书馆三楼
学校
8
◆宋华让丁力波从那儿拿一张表来。
这儿
那儿
9
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上楼去。 我们一会儿下来借书。
我带照片来了。 宋波让丁力波从那儿拿了一 张表来。
10
Sherlock Holmes
猜猜老师会怎么说?
进 进来 进去
11
小明, 小明, 请进! 进来吧!
Supermarket 超市
门开了, 我们进去吧! 我们进吧!
简单趋向补语(V+来/去) (The simple directional complement )
◆进! !
进来!
进去
◆V:动作(action) ◆V+来/去:方向(direction)
14
动词后面:来?去?
说话人 (speaker)
说话人 (speak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