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伤寒杂病论》之建中汤

合集下载

经方临床家涂华新先生浅谈小建中汤

经方临床家涂华新先生浅谈小建中汤

经方临床家涂华新先生浅谈小建中汤医圣围绕着桂枝汤有很多相关的方证,桂枝加桂汤,把桂枝再加大,比如说3两加到5两。

桂枝倍芍药汤,芍药由3两加到6两。

还有桂芍加大黄汤,还有一个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我们简单地谈一下,建中汤是治虚的,“建中即是桂枝汤”,也就是说小建中汤,建中建中,中是什么呀?在这里这个“中”是中气的意思。

中气,我们人体的脾胃之气,那脾胃之气直接影响脾胃的功能。

“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

”是一个绝妙的方子。

那么,刚才我们讲了桂枝去芍是去腹满阴气弥漫,那么“加芍”在医圣的《伤寒论》里面,同样加芍,有一个新加汤治血虚的;有一个加倍芍药汤治腹痛的;还有一个在倍芍的基础上,还要加饴糖。

饴糖,就是过去那个糖稀,我们又叫“麦芽糖”。

这三个方子同样是甜的,成分是不一样的。

这个“麦芽糖”补的效果是相当好的,健脾胃。

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

把这个方子写出来,桂枝45g,原汤桂枝汤白芍是3两,现在加到6两,6两是多少?90g。

然后,炙甘草30g,生姜45g(切),干枣12枚(撕)。

还有一个麦芽糖,“倍芍加饴”正规的写叫“饴糖”。

这个饴糖首先是不煎的,它什么时候怎么服用呢?把桂枝倍芍药汤这个方子给他用上,3碗水就是1400ml水煮剩600ml,分三次喝,一次喝200ml,每次喝的时候把饴糖加进去,加一点。

如果没有饴糖这个方子不是小建中汤,“建中建中”这个饴糖是其中不可替代的药。

在临床上有人就说了,这个患者就是典型的虚证。

你看我们这里面把白芍加倍,说明这个人阴虚的比较明显,饴糖补虚的;所以这个人和桂枝汤证比,这类病人就更虚了。

我们临床上讲“建中八证”,就是在《伤寒论》上,适合小建中汤证就是一个虚证,这个人形体消瘦,容易出汗,容易心慌,容易流鼻血,容易心烦,“建中八证”整体上就是一个阴阳两虚,以有形的东西不足为主。

而且我们前面讲了,芍药甘草汤是治疗阴虚的,可以缓津止痛的;在这个方子里加重芍药,说明这个人的肌肉阴津不足造成肌紧张,在理解芍药甘草汤的基础上再讨论这个小建中汤就简单多了。

小建中汤《伤寒论》

小建中汤《伤寒论》

虚劳里急证。 (腹中时痛,喜温欲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 而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 口燥等。) 中 虚寒腹痛: 腹中时痛、喜温、按则痛减, 焦 虚 舌淡苔白,脉弦细而缓 寒 虚劳心悸: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苍 虚劳里急 化 白无华,四肢不温 阳虚发热:手足烦热、口燥咽干,但喜热 源 不 饮,四肢痠楚 足
四逆汤
四逆汤
【组成】
《伤寒论》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 干姜一两半[9g] 甘草炙,二两[6g]
【用法】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
【病机】气阴耗伤。
·四逆汤 ·
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衍化方 一】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四逆汤 ·
组成:甘草二两,炙(6g)、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20g)、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12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 即出者愈。 功用:回阳通脉。 主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 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利止,脉不出等。若“吐已下断,汗出而 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加猪胆汁半合(5ml),名“通
·小建中汤 ·
【衍化方 】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半(9g) 用法:同小建中汤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小建中汤 ·
【衍化方 】
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组成:小建中汤加当归四两(12g) 用法:同小建中汤。 功用: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产后腹痛。产后虚羸,腹中痛不止,吸吸少 气,或小腹拘急,痛引腹痛,不能饮食。

倪海厦小建中汤配方

倪海厦小建中汤配方

倪海厦小建中汤配方小建中汤由桂枝汤演变而来,对很好用的温补方剂。

今天本文就摘录了倪海厦关于小建中汤配方和运用的讲述。

一、小建中汤的条文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论》)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4.男子黄,小便自利者,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二、倪海厦小建中汤的讲述小建中汤配方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换成现代剂量就是: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12个(掰开),白芍18g,生姜3-5片,饴糖12g。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淬,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芍药是桂枝两倍。

小建中汤实际是来自桂枝汤。

小孩子肚子痛,很皮,就是不吃饭,你看他的脸,两眼中间鼻根处,青黑的一条就是小建中汤症。

肚子里寒的,就不喜欢吃东西。

开处方芍药一定是比桂枝多,重用芍药的时候,肚子痛会去掉。

同时炙甘草、干姜,桂枝能够降逆,麦芽糖(饴糖)是甜的,能够健脾胃。

这里是说遇到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给[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没有好再给小柴胡汤。

为什么小柴胡汤,因为弦脉,少阳证主要的脉就是弦脉。

肚子痛,虚寒的痛,小建中汤。

小孩子不喜欢吃饭,肚子痛,腹痛,小建中汤。

平常身体不好,预防也可以吃小建中汤。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呕吐的人不要用建中汤,里面有甜的饴糖,呕吐的人吃甜的会吐。

这时用小柴胡汤。

只要有恶心出现就进入少阳了。

第一百一十二。

原文: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第一百一十五。

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会用到小建中汤,就是里虚掉了。

建中汤是专门治疗虚症的。

如果说心中悸而烦,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桂枝都可以治心中悸而烦为什么这里用小建中汤。

伤寒论——小建中汤

伤寒论——小建中汤

伤寒论——小建中汤伤寒论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青龙试注:阳脉涩,阴脉弦,指的脉像沉弦,里证,小建中汤;如果服用小建中不效可以再用小柴胡。

伤寒论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虚劳里急[1],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2](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其甜故也。

《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芪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注释:[1]里急:指大腹里急,脾居大腹。

急,即拘急、拘迫。

[2]甘草三两:《伤寒论》为甘草二两(炙)。

【原文】男子黄[1],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黄疸:22)注释:男子黄:男子,非专指男子;黄,指萎黄。

小建中汤治虚劳发黄。

症见面色及肌肤萎黄,小便自利。

黄疸病后期,湿热已去,而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故面色及肌肤萎黄,小便自利;或为其他原因导致气血虚损,血不外荣,出现面色萎黄不华,肌肤枯黄不润。

治用小建中汤甘温建中,补益气血。

原文: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妇人杂病:18)小建中汤治妇人腹中痛。

症见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白,脉细缓。

或伴见月经量少,或推后;或见于产后腹痛等症。

本证为脾胃阳虚,中气不足,气血生化之源匮乏。

小建中汤建中益气,使气旺而津血自生,脏腑经络得之温煦充养,则腹痛等症自愈。

张路玉:桂枝汤,方中芍药、桂枝等分,用芍药佐桂枝以治卫气;小建中方中加倍芍药,用桂枝佐芍药以治荣气,更加胶饴以缓其脾,故名之曰建中,则其功用大有不同耳(《伤寒缵论》)。

《伤寒论》名方小建中汤

《伤寒论》名方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方剂组成】桂枝9 克,芍药18 克,生姜9 克,炙甘草6 克,大枣4 枚,饴糖45 克(分冲)【用法】水煎五味,汤成去滓,内胶饴,更上火上消解,温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以甜故也。

【方解】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腹满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胶饴,虽仍治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

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00 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涩为津血虚,阳脉涩,即脉浮涩,为表虚荣卫不利。

弦为寒,阴脉弦,即脉沉弦,为里虚有寒。

伤寒得此脉,依法腹中当急痛,宜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谓服小建中汤后,而病未全治,当已转属少阳,故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脉浮涩而沉弦,为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共有的脉象,但腹中急痛,为小建中汤所属,而柴胡证不常见。

先与小建中汤,不只是治腹中急痛,而且因表里实,津液自和,即伤寒四证,亦当自汗而解。

假设不瘥,知已转属少阳,当以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 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血少心气虚则悸。

表不解则烦。

小建中汤内能补虚,外能解表,故主之。

按:营气虚血少者,不可发汗。

中气建,血液充,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论中有明文,可互参。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3 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虚劳,为古人对虚损不足之病的通称。

里急,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互词。

悸者,为血少心气不足。

衄者,为气冲热亢。

梦失精者,为下焦虚,精不守。

四肢酸痛者,为荣卫不利。

手足烦热者,为虚热。

咽干口燥者,为津液枯燥。

腹皮弦急,按之腹筋不松软而拘挛者,即里急腹急之候。

里急腹中痛者,即小建中汤应用的主证。

以上所述为小建中汤证,故以小建中汤主之。

不要以为小建中汤能治一切虚劳。

建中汤。(古方学习)

建中汤。(古方学习)

建中汤。

(古方学习)【日学一方】建中汤(实际为:桂枝加芍药汤)组成:按桂枝加芍药汤的组方(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

【经典方证】注,本方原为桂枝加芍药汤,之所以被取名为建中汤,实际上是因为桂枝加芍药汤同样具备有调理肠胃方面问题的功能,所以把它取名为建中汤(建中汤一类的复方还有,大建中汤,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以及黄耆建中汤)。

《伤寒论》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翻译:原本是太阳病,理应发汗,从表而散,无可下之证,本不该下,有可下之证,亦应表解之后再下,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

结果医生反而用了下法,下伤脾阳而致腹满,里寒挛急,时腹自痛,苔白自利,脉沉等症。

治宜桂枝加芍药汤,用桂枝者解外,加芍药者,增大其量,和里缓急以止痛。

大实痛者,症见腹满疼痛,拒按,自汗潮热,不大便,苔黄褐,脉沉实者,宜桂枝加大黄汤,解肌于外,荡涤于内。

【适用人群】面色虚白,气短汗出,头晕心悸,手足发麻,腹中痛,按之则痛缓,温熨则舒,舌淡红少苔,脉虚细;肢端麻木,手足逆冷,举手指端变白,垂手即红,遇冷重,甚者痛,温暖则舒,故夏天易过,冬天难熬;慢性痢疾,每日少则三、四次,多则五、六次,排便甚急,不及入厕,便污衣裤,登厕后,又排便不爽,下重难通。

大便不成形,有红白黏液,脉沉弦而滑,舌红苔则白;大便次数多,吃的少且腹胀,大便难解,形如球状,形体瘦弱,唇暗口干但不多饮,舌质红,脉沉细。

【临床运用】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慢性菌痢,腹痛,过敏性结肠综合征,顽固性菌痢,肠绞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核性腹膜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肠癌,脚气,粘连性肠梗阻,癫痫,痛经,胃痛。

黄芪建中汤临床应用分析

黄芪建中汤临床应用分析

黄芪建中汤临床应用分析本文通过收集应用黄芪建中汤的临床病例50例,归纳了该方适用的临床常见病症并探讨其疗效机制和加味。

黄芪建中汤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也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

标签:黄芪建中汤;临床应用;组方分析黄芪建中汤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创。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较为完整地论述了黄芪建中汤的组方和功效。

现代中医所谓的黄芪建中汤是在张仲景的基础上,根据具体临床病症进行药味的加减配伍而成。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黄芪建中汤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补益气、血、阴、阳诸不足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一、黄芪建中汤的临床应用笔者在T市Z医院消化科实习期间,发现黄芪建中汤对内科病症尤以证属脾胃虚寒的胃痛,胃胀,腹痛疗效显著。

为此,笔者搜集了50例临床加减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内科病症的验案,其中,消化性溃疡24例,慢性胃炎23例,汗证2例,产后发热1例,归纳总结了其疗效机制,并初步探究其规律,现将典型个案举隅分析。

消化性溃疡案例(胃溃疡):杨某,男,38岁。

2014.10.8日就诊。

腹部经常疼痛四年有余,曾服多种西药,疗效不显。

症见患痛绵绵,多在空腹,劳累等情况下发病或病情加重,喜温喜按,得食痛减,纳谷不香,面黄体瘦,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经钡餐透视为“胃小弯溃疡”。

脉证合参,系中焦虚寒,虚劳胃痛。

方用黄芪建中汤。

处方:黄芪20g,桂枝10g,炒白芍15g,炙甘草10g,饴糖50g(兑服),生姜三片,大枣五枚,三剂水煎服。

进药后痛即停止,纳谷转香,原方续进六帖,诸症随之消失。

按:该症应属脾胃阳虚证。

根据《内经》“虚则补之”原则,此案选择了黄芪建中汤治疗。

因脾阳虚衰,运化无权,可见纳谷不香,面黄体瘦;阳虚则寒,温煦失职,故见脘腹隐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肢冷。

舌脉亦为脾胃阳虚失运的表现。

故治用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切中病机,疗效显著。

黄芪建中汤用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时,以胃脘空腹痛,喜热饮,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舌淡作为主要辨证要点。

【三个建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比较?】

【三个建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比较?】

【三个建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比较?】
东汉张仲景编撰的《伤寒杂病论》中收载了三个有名的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和大建中汤。

这三个建中汤均是补虚劳的重要方剂。

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补脾益气养胃阴,大建中汤温胃散寒祛阴寒。

三方比较,以小建中汤的症状表现最轻,补虚作用最弱;黄芪建中汤则用于小建中汤证兼有气虚者,补虚作用居中,兼补气固脱;大建中汤症状表现最严重,补虚和祛阴寒的作用最强。

小建中汤由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配伍而成,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适用于脾胃虚寒,阴阳两虚,或气血不足又兼有伤寒表证。

小建中汤临床常应用于体质一向虚弱,又感外寒者,所以方剂在补中益气、温中散寒的同时应用桂枝、生姜以解表散寒。

黄芪建中汤由黄芪、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配伍而成,主“虚劳里急,诸不足”,适用于阴阳俱虚又偏于脾胃气虚者。

黄芪建中汤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增加了补气固表,充虚塞空的黄芪,意在增强补气之功,临床常用于脾胃虚寒诸证,特别是虚寒性消化性溃疡。

大建中汤由蜀椒、干姜、人参配伍而成,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适用于阳气虚衰而脘腹冷痛,阴寒内盛而上逆者。

与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相比,大建中汤的应用没有了表寒,只有里寒。

所以方中用的是辛燥干热的蜀椒、干姜,意在温里祛寒,临床常用于体质久虚,腹痛严重,病情急重者。

经典名方《伤寒论》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补脾养胃

经典名方《伤寒论》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补脾养胃

经典名方《伤寒论》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补脾养胃《金匮要略》曰:“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做)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

虚劳病久不愈,营血已耗,中阳虚弱,脾胃失养,故里急腹痛;血不营心故心悸;精血俱虚,虚热内生,故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相火妄动而梦失精;中土虚则四脏皆虚,故用此汤温健中脏,育化营血精津,以灌四旁,诸症自愈。

本汤为甘温补中,和育营卫,通行津液,健脾治虚之剂。

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

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

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

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

正如喻嘉言先生所说,虚劳病已至亡血、失精、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已经精血枯槁,难以为力,故急建其中脏,使饮食增而阴血旺,取甘味以生精血,舍此则别无良法。

仲景此汤正体现出《内经》所说:“补阳则阴竭,补阴则阳脱,可将以甘药”的精神。

[组成] 去皮桂枝三两(9g), 炙甘草二两(6g),大枣十二枚(6枚),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切胶饴一升(30g)[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解]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

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

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伤寒论》113方——小建中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小建中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小建中汤,典型医案1小儿习惯性头痛——山田光医案12岁男孩,生来体质虚弱,但最痛苦者;为经常头痛而卧床不起。

体瘦型,面色不佳,很软弱。

脉细,两侧腹直肌痉挛。

投与小建中汤,从就诊当日,只最后一次头痛。

前后共治疗3个月时间,痊愈停药。

(山田光胤氏《汉方临床》7卷1号)论:脉细,木郁之脉。

两侧腹直肌痉挛,此应是少腹弦急之象。

此是小建中汤的典型依据,如桂枝龙牡汤提纲,少腹弦急。

可为什么会头痛?伤寒,脉细,属少阳?少阳经病,无少腹弦急。

此就是虚病。

脉细木旺虚,为什么会头痛?胃逆不降,头上壅塞不通?另外日本医家,用经方治疗小儿各种病,是一个长处,辨证也很准确,好多治愈的医案,都是各种各样的小儿杂病。

2眩晕——熊东明医案邓某某,女,50岁。

因常发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而来诊。

初诊时需人扶持步行,消瘦,面色暗灰,眼青唇白,神疲寡言,说话极费力气。

诉常有眩晕,坐时亦需人扶持,否则易倾倒,不欲食,大便难,小便微黄。

舌苔白,脉沉迟。

西医一向诊断为高血压病,中医辨为脾胃虚寒,拟小建中汤加减:桂枝15克,生姜24克,白芍18克,炙甘草15克,大枣30克,党参30克,麦芽糖30克(溶服)。

水4碗煎服8分,温服。

另配吉林参6克炖服。

3剂后病情大有好转,头晕减轻,食欲增加,体力增强。

以后继续用小建中汤加减,一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新医学1975,(12):592]按语:本案为气血两亏,清窍失养而眩晕,《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故治以小建中汤补养气血,健脾益胃,以治其本。

(熊东明.小建中汤新.新医学.1975.12:592)《名医经方验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论:沉迟者,脾胃之虚寒,也没有姜附。

沉迟者,气血两亏之病。

此脉象为“迟”,正常来说,脉法:迟为脏寒。

此脏也包括胃,也可以理解成脏腑之寒。

而用小建汤治愈者,此迟为营气虚竭之义。

从虚劳理解。

建中汤治疗失眠新探【黄芪25g,...

建中汤治疗失眠新探【黄芪25g,...

建中汤治疗失眠新探【黄芪25g,...建中汤治疗失眠新探失眠亦称不寐,是临床极为常见之病,有许多病人需要常年服用安定片维持睡眠,更甚者服用大剂量的安眠片亦不能入睡,患者甚是痛苦。

很多中医见失眠便用大剂量酸枣仁、柏子仁,其或效或不效,以笔者经验认为对于病程较长的失眠无论用多少酸枣仁都不会有明显效果。

用建中汤治疗失眠属笔者于临床中无意发现,其病例如下。

1、发现建中汤治失眠之经过张某,男,42岁,司机,主诉:右胁下胀痛一年余,加重一月。

患者于一年前因生气引起右胁下胀痛,经当地人民医院B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炎,经多方治疗无效,且于前医服中药60余剂,具体用药不详,症状加重,由胁下连及胃脘胀痛,患者将前医处方之一剂药拿与笔者查看,方药很大,多是茵陈、虎杖等利胆之药和公英、栀子等清热之药。

现患者右胁下连及胃脘偏右胀痛明显,喜温不喜按,无食欲,厌油腻,余无不适。

查体:精神可,巩膜无黄染,面色萎黄,腹平软,莫氏征阳性,舌质淡,有大量裂纹,无苔,脉浮而散,稍用力脉即无。

处方:黄芪25g,桂枝12g,赤芍21g,炙甘草10g,生姜两片,大枣三枚,饴糖一块(后三味药自备),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此病虽西医诊断为胆囊炎,但按中医辨证,此系一派中焦虚弱之证。

患者胁下及胃脘胀痛,为中焦气虚,中气无力运转而停滞导致胀痛。

中焦脾胃虚弱,无力运华水谷,故厌食。

油腻之品较难运华,故尤厌油腻。

面色萎黄更是脾虚之象。

舌质淡裂而无苔,说明中焦极为虚弱,无法蒸腾谷气而生苔,脉浮取有而不耐力更说明中焦虚弱,笔者极重脉诊,《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曰“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

”此病就诊为初秋,脉就是毛而胃气非常少,此处之肺病非西医所言肺脏病,中医肺属太阴,为太阴病。

前医不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犯中医“虚虚实实”之大忌,故病情加重。

当是之时应急救胃气,用太阴病主方小建中汤,因其人中焦实在太虚弱,故加25g黄芪以益气而成黄芪建中汤。

『温里剂』温中祛寒小建中汤浅论《伤寒杂病论》之建中汤(中医方剂)

『温里剂』温中祛寒小建中汤浅论《伤寒杂病论》之建中汤(中医方剂)

『温里剂』温中祛寒小建中汤浅论《伤寒杂病论》之建中汤(中医方剂)东汉张仲景所著之《伤寒杂病论》,一共载有三个建中汤。

即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大建中汤由饴糖18g、人参9g、蜀椒3g、干姜6g组成;小建中汤由桂枝、生姜各9g,白芍18g,大枣12g,饴糖30g,炙甘草6g组成;小建中汤再加黄芪,即为黄芪建中汤。

建中,就是建立中焦脾胃之气。

脾胃之气有二:一为脾胃之阳气,一为脾胃之阴气。

脾胃之阳气虚,则阴气盛;脾胃之阴气虚,则阳气旺。

两者均可导致脾胃运纳失常,气机受阻,升降倒置。

因此,谈建中,必分阴阳二气。

上述三个建中汤,是建立脾胃之阳气,还是脾胃之阴气呢?笔者认为,大建中汤是建立脾胃之阳气,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既建立脾胃之阳气,又建立脾胃之阴气,只是以前者为主而已。

何以言之?从上述方剂之组成来看,大建中汤乃纯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剂;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虽然都以甘温为主,皆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但由于方内有甘酸之药,所以尚有补益脾胃阴气之作用。

既然上述三方都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效用,为何仲景不只出一方,而要出三个方呢?这是由于脾胃阳虚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别的缘故。

可以这样说:大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之力比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均强。

因为大建中汤是仲景专为中阳虚弱、阴寒内盛而上逆所致的“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

腹中满,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和因此而虫动者设,所以方中重用饴糖甘温入脾,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为主;人参甘温扶正,干姜辛温,温中散寒,和胃止呕为辅;更用辛热之蜀椒者,走串上下,逐寒温胃,杀虫止痛,又牵制饴糖之甘腻也。

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亦属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但由于方中有白芍之酸苦微寒,故温中散寒之力,则不如大建中汤。

所以然者,以白芍补阴而碍补阳也。

因为如此,故仲景温阳,往往不用白芍,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附子汤、苓桂术甘汤等,即是。

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何以要用白芍,而且剂量还要比桂枝汤中之白芍加大一倍呢?分析一下它们主治的病证,即可明白。

建中汤与理中汤

建中汤与理中汤

建中汤与理中汤昨天有人问建中汤与理中汤之意,不谦真人今天就谈谈这个话题。

《伤寒论》中有小建中汤,有理中丸或理中汤,《金匮要略》中有大建中汤以及黄芪建中汤。

所谓的“中”是指阳明,《伤寒论》: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所以建中汤与理中汤所指之中皆为阳明。

《伤寒论》: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再加胶饴,就是小建中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阳明病重者,以小建中汤治之,胶饴补阳明之虚。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阳明病重者,要倍芍药,以遏太阴。

《金匮要略》: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加黄芪,即黄芪建中汤,肺虚而劳者,加黄芪。

《伤寒论》: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宜理中丸。

阳明与太阴不谐,阳明热而太阴寒,若少阴虚者,以理中丸治之,这就是理中之意。

《金匮要略》: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呕不能饮食”为阳明热而虚,“腹中寒”为太阴寒,故以大建中汤治之。

理中汤去白术甘草,加蜀椒以及胶饴,增加干姜用量,就是大建中汤。

太阴寒则少阴实,故大建中汤不用白术与甘草,“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为少阴实。

“心胸中大寒痛”以及“上下痛而不可触近”为少阳中风。

大建中汤去蜀椒胶饴,加黄连黄芩,即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大建中汤病为手少阳中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为足少阳中风,这是两者之区别。

不谦真人多次强调,医学造诣是差不得一点点的,差了一点点就是差了一大截,会极其容易出错的,而事实上可能差很多很多而不自知。

跟不谦真人学医,一开始肯定是有困难的,尤其是以前接受了其他中医教育,若思想固化就难以改变。

只有放弃以前所学,才能更入通途。

之前的学历高低与未来成就无关,因为跟不谦真人学医,就如同培养博士一样了。

跟不谦真人学医者,从高中学历到博士学历,从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到六七十岁的老中医,有业余中医爱好者,有执业中医师,所以学习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迎难而上,必能柳暗花明。

小建中汤《伤寒论》

小建中汤《伤寒论》

小建中汤《伤寒论》小建中汤《伤寒论》病机及证候分析理中丸是个基础方,小建中汤病机稍微复杂一点。

它是个常用方。

也是个名方。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阳虚寒凝土虚木乘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化源匮乏阴血不足血虚失荣心悸,面色无华阴虚内热心烦,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治疗的病机,到目前讨论的是很多,总体共同特点,考虑到中焦阳气不足,中焦虚寒是主要的。

肝脾不和这个问题,还是现在并不统一的认识。

共同的是阳气不足,而且阳气不足,中焦虚寒有一定的时间,造成化源匮乏,脾胃属于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

化源匮乏以后,化生的阴血也会不足。

既有阳气不足,又化生阴血不足,产生一种阴阳两虚,阳虚寒凝就可以有类似小建中汤的腹痛,喜温喜按。

阳虚有舌淡,脉细,当然它有又夹阴血不足,舌淡,脉细,这是阳虚兼有阴血化生不足的表现。

阴血不足又继发血不养心,一般都有一定的病程。

血不养心,可以心悸,以及面色无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就是血虚失荣。

首先阳虚,可以有内寒,阴血不足到一定阶段又会继发虚热,所以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这一类。

在临床上虽说不是很突出,往往具有一种活动以后一身有燥热,手足烦热,产生一种燥热。

这是认为有阳气不足,阴血又不足这样造成的,所以阴阳两虚。

这表现的方面比较多,比较复杂。

还有一类看法,这个人数也不少,认为由于这个中焦虚寒,脾胃化生阴血也不足,所以就有肝脾不和,其中包括有肝脾不和因素,所以才产生这种腹中疼痛,一种拘急疼痛。

和理中丸就是吐、利、腹痛、喜温喜按,这个比较标准、典型中焦虚寒式的腹痛,有一点区别。

所以用到小建中里,张仲景曾经提到过,法当腹中急痛,急痛,结合他用药来讲,它有拘急疼痛的特点。

所以小建中汤它还要体现柔肝缓急止痛,这个治法。

这是小建中汤病机分析中,历来有所认识不同的方面。

这可以参考结合来理解它。

临床上用小建中汤治疗的腹痛,脘腹疼痛相比之下,这拘急疼痛是多一些,疼痛程度要比理中类的要重一些。

所以说有中焦虚寒兼有肝脾不和,阴阳不足,阴阳不和,这个说法,全面一些。

为什么要用小建中汤治伤寒感冒《伤寒论》50浅释

为什么要用小建中汤治伤寒感冒《伤寒论》50浅释

为什么要用小建中汤治伤寒感冒《伤寒论》50浅释
#健康科普挑战赛#
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加芍药,再加饴糖,变通而成的调补中焦正气的方剂。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浅释1,脉搏上浮并紧张的病人,一般应该有身体疼痛的症状,这样的情况用发汗的办法治疗,假若病人尺脉特别缓慢,这样就不可以再发汗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尺脉迟缓,是荣卫气血不足,气血虚少呈现出的脉象。

浅释2,假令尺中迟者:假如病人的尺脉特别缓慢。

何以知然:怎么知道是这样一种情况呢?
浅释3,太阳表证的脉浮紧,身体疼痛,本身就是汗而解之。

(芍药)
但是这里提出来:尺脉迟缓的时候,不能用汗法,因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气血衰微脉象才会呈现迟像,不可以用发汗的办法。

那这种情况怎么调治呢?就应该培补正气。

用小建中汤和解之,假如一直不发汗,和解不了,可以反复用建中汤,这是一个培补正气,而
治愈伤寒表证的一个方式。

契合了“正气强盛,邪不可干”的要义。

正气强盛也可以驱邪外出。

(芍药)。

【张仲景】黄芪建中汤,可把肺、肝、心、脾、肾一起都补了

【张仲景】黄芪建中汤,可把肺、肝、心、脾、肾一起都补了

【张仲景】黄芪建中汤,可把肺、肝、心、脾、肾一起都补了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一个基础方子可能会变换很多基础方。

药方如何而来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这个方子非常简单,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张仲景既用它治外感病,也用它治内伤杂病。

张仲景把这个方子放在《伤寒论》第一个方子的位置,我想是有这样的想法的:正气是关键,有了正气才能祛除邪气。

如果把桂枝汤的芍药量翻倍,加上饴糖,则变成了一个彻底的补脾胃方子,叫小建中汤。

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芪,就变成了黄芪建中汤。

其组成如下:黄芪6克、饴糖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个(掰开)。

一般都是用前面六个药,煮了之后兑入饴糖。

《金匮要略》:“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就是说建黄芪中汤可以补益身体诸多不足,不足就是虚,像气虚、气短、乏力、虚汗多;劳心劳力过度导致身体发虚;五脏气血枯竭;小儿挑食厌食偏食爱吃零食,过敏性疾病;大病慢性病后期等的消瘦疲劳。

药方的功效这张方子里头,有大量的饴糖。

饴糖是什么?饴糖就是麦芽糖,有不少饭馆做早点,有那种糖油饼,糖油饼上面那层甜甜的,黄黄的东西,那就是用饴糖做的。

五脏皆虚从中治,黄芪建中汤就是因为有饴糖才能称之为“建中”。

糖肯定是甜的,甘能缓能补。

所以饴糖有补气养血的作用,有甘缓止痛的作用,而且饴糖这味药非常好消化,不会加重脾胃负担。

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饴糖不能够随便用其他东西代,用蔗糖代是不行的,用蜂蜜代也是不行的。

在补剂的“黄芪建中汤”中,桂枝汤加倍芍药再加饴糖,因为造酒的时候,是上面那层液体蒸馏出酒,所以酒可以“引诸药至至高之分”,而下面的余渣最底下可以提炼出饴糖,因此饴糖的药性除了补脾胃之外,更可说是把桂枝汤的药性黏住,然后压到腹部以及肚脐以下。

原本入心的桂枝,就被拉了一些药性到小肠及丹田的区块,小肠本来和心就是表里关系,小肠火来自心火。

小建中汤臆解

小建中汤臆解

小建中汤臆解建中汤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好几个,有小建中汤,有黄芪建中汤,有当归建中汤,另外还有个大建中汤。

其用途不一样,但都叫建中汤,这说明其中有共同的东西,都是建立中气的方剂。

大家都知道,中土指的是脾胃,脾胃之气也就是中气。

顾名思义,建中者,建立中气,也就是建立脾胃之气。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中气衰弱的情况下用的。

建立中土之气,就要使药力停留在中土。

药势或升或降,要使药力停在中土,就要加点别的,这个就是饴糖。

饴糖甘甜,直接入中土,甘者能缓,建中汤中用大量的饴糖,就能把药力固住在中土。

试析小建中汤,白芍降天气以入中土,桂枝升地气以入中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饴糖为引,俱入中土,这样就使中气由衰增强。

因为中气就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而形成的。

中医有句话,甘温除大热,这个甘温为什么能除大热呢?热者,上焦之阳不能下降所致,建中汤系列,能降上焦之阳,使入中土之中,也就好比是把热引入到土中,这样,土就能把火给伏住。

好多虚劳发热用建中汤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有一部分虚劳病人一用建中汤就出现嗜睡,疲劳,乏力的表现,这也是因为原来气虚,用建中汤后上焦本虚之气又降至中焦,由此上焦之气更虚,由此出现嗜睡的表现。

所以这个可以同样用来治疗失眠,由于中气虚弱导致的失眠用建中汤治疗,一般在三付药之内,睡眠就能明显改善。

其余黄芪建中、当归建中、大建中等方,以上述之臆俱可解之。

三七生:实践中来,言之有物脾居中焦,体阴而用阳,同在中土,用药有理中建中之别。

理中重阳,取其燥,助脾之用;请先生讲解一下理中丸与补中益气丸的差异。

名为补中,实则偏上,且有升提之意。

与理中建中之本意迥殊,中下不足者忌之。

深入浅出讲伤寒:现代科学语言解读“小建中汤”

深入浅出讲伤寒:现代科学语言解读“小建中汤”

深入浅出讲伤寒:现代科学语言解读“小建中汤”人体太阴系统是三阴系统中主管阴液最大的系统,因此称作太阴。

太阴主管人体津液的调度和化生,包括各种津,胃酸、胰腺液以及各种激素的分泌。

人体的太阴脾和阳明胃是一对阴阳共生和相互配合的关系。

胃属阳,主管食物的消磨,脾属太阴,负责调动运化津液上承于胃,帮助胃实现消化食物的功能。

在上篇《理中丸》中我们提到,当寒邪入侵太阴时会导致脾胃虚寒而运化无力,这时用理中丸或者附子理中丸里温暖中焦、运化太阴。

除了常见的太阴虚寒,人体肠胃的“生态环境”不好也容易产生各种肠胃病。

简单说来,人体的所有组织靠动脉供血,静脉回血。

血液既是人体脏腑肠胃的营养物质,也是实现新陈代谢的基本单元,五脏六腑通过供血和回血达到滋养脏腑和新陈代谢的目的。

类比自然界,人体的肠胃在五行中属土,分布在肠胃中的动脉供血血管和各种毛细血管如同自然界的“木”(森林),人体的太阴负责向肠胃进行“灌溉”。

土、木、水这三种物质相辅相生,相互促进繁荣生长。

良好的水会滋养木和土,茂盛的森林会疏导土壤并令土壤肥沃起来,三者缺一不可。

良好的肠胃生态环境会让人体的肠胃保持足够的“弹性”和“容量”,有较强的抵抗冷热的能力和存储营养物质的能力。

如果人们经常饮食不节,饮食过冷过热,过饱过饿,则肠胃中细小的毛细血管容易受到损伤,而人体的营养物质也正是存贮在血脉系统当中。

类比于自然界,当微观植被和森林逐渐被损坏时,肠胃的生态环境就会逐渐恶化,慢慢地出现“脾土板结”,人体肠胃的“弹性”功能就会逐步下降。

肠胃经常感到撑和满,身体消化食物和贮存营养的功能都会下降,长期下去,就会导致身体生态功能系统性失调。

相比于附子理中汤温暖肠胃和加强肠胃调动水液的作用,小建中汤更偏向于改善和修复肠胃“生态环境”的组方。

《伤寒论》第100条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伤寒杂病论》之建中汤
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 2006-7-16 10:24:08
东汉张仲景所著之《伤寒杂病论》,一共载有三个建中汤。

即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大建中汤由饴糖18g、人参9g、蜀椒3g、干姜6g组成;小建中汤由桂枝、生姜各9g,白芍18g,大枣12g,饴糖3 0g,炙甘草6g组成;小建中汤再加黄芪,即为黄芪建中汤。

建中,就是建立中焦脾胃之气。

脾胃之气有二:一为脾胃之阳气,一为脾胃之阴气。

脾胃之阳气虚,则阴气盛;脾胃之阴气虚,则阳气旺。

两者均可导致脾胃运纳失常,气机受阻,升降倒置。

因此,谈建中,必分阴阳二气。

上述三个建中汤,是建立脾胃之阳气,还是脾胃之阴气呢?笔者认为,大建中汤是建立脾胃之阳气,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既建立脾胃之阳气,又建立脾胃之阴气,只是以前者为主而已。

何以言之?从上述方剂之组成来看,大建中汤乃纯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剂;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虽然都以甘温为主,皆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但由于方内有甘酸之药,所以尚有补益脾胃阴气之作用。

既然上述三方都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效用,为何仲景不只出一方,而要出三个方呢?这是由于脾胃阳虚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别的缘故。

可以这样说:大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之力比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均强。

因为大建中汤是仲景专为中阳虚弱、阴寒内盛而上逆所致的“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

腹中满,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和因此而虫动者设,所以方中重用饴糖甘温入脾,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为主;人参甘温扶正,干姜辛温,温中散寒,和胃止呕为辅;更用辛热之蜀椒者,走串上下,逐寒温胃,杀虫止痛,又牵制饴糖之甘腻也。

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亦属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但由于方中有白芍之酸苦微寒,故温中散寒之力,则不如大建中汤。

所以然者,以白芍补阴而碍补阳也。

因为如此,故仲景温阳,往往不用白芍,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附子汤、苓桂术甘汤等,即是。

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何以要用白芍,而且剂量还要比桂枝汤中之白芍加大一倍呢?分析一下它们主治的病证,即可明白。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此言少阳发病之期,木火内盛,心脾气血不足,故用小建中汤之甘温建中,甘酸微苦寒以泻木邪。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小建中汤主之。

”为少阳兼里虚寒,且以里虚寒为主,故《伤寒杂病论》用上方,取甘温补中,甘酸缓急止痛,兼理少阳。

“产后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此乃产后血虚,脾胃阳气不足。

因此,仲景用小建中汤之甘温以补虚祛寒,甘酸缓急止痛,滋阴益血。

“虚劳里急,悸,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此为阴阳俱虚,寒热错杂之证。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阳虚,中焦虚寒,故里急腹中痛;阴虚不涵阳,虚阳上犯,或外越,故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心悸;阳不摄阴则失精;阴阳两虚,不能温养四肢,故四肢痠痛。

阴阳两虚所以用小建中汤者,补后天以生化气血也。

黄芪建中汤之主治,与小建中汤相同,只是偏重于补气而已。

因此,其主治应尚有短气、自汗、身重、脉大而弱等。

由上可知,上二方多用白芍,其意有三:一为清泻木邪;二为缓急止痛;三为滋阴益血。

因为上述二方偏于温补阳气,所以笔者认为,它们治“虚劳,诸不足”是有条件的。

“虚劳,诸不足”,即阴阳气血俱虚。

若以阴虚为主,用上方,必甘温助阳而加重阴虚。

只有阴阳气血俱虚而偏于阳虚、气虚者,上二方才切合病情。

必须说明,阴阳气血俱虚而脾胃不虚者,既可使用上述两方,也可使用直补所病脏腑阴阳气血之方剂。

但是,脾胃虚弱,特别是脾胃阳虚偏重者,必用上两方。

否则,不补脾胃,但补它脏,尤其是补阴,则于脾胃阳虚不利。

《内经》云:“劳则温之”,《伤寒杂病论》准此而立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以疗虚损诸疾。

因为虚损大多阴阳俱虚,气血津液皆亏,脏腑不足,但补阳,则伤阴;只滋阴,则伤阳。

用建立中州而灌四旁之上二方,则无弊矣!
孙思邈认为,上二方,尤其是黄芪建中汤,益气之力有余,若用于产后营血内虚而“腹中刺痛,呼吸气少,或少腹急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之证,则补血之力不足,遂将上方化裁为当归建中汤治之。

李东垣继承而发展之,云:“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转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也。

”由于他强调脾胃之升降,尤其重视升发之气,所以,在上述二方之影响下,创制了补中益气汤和升阳益胃汤,以垂后世。

叶天士认为,
东垣之说,偏重于补阳气,忽视补益胃阴,于是在仲景麦门冬汤的启发下,特提出了
“阳明阳土,得阴自安”和“偏恶则燥”的学术见解。

准此,他将麦门冬、扁豆、玉竹、沙参、桑叶、生甘草等组成一方,名益胃汤,专治胃之阴津不足之证。

这是叶氏学习领会仲景法而独出心裁之处,也是我们应重点学习的地方。

(陈国华)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温里剂 > 温中祛寒 > 小建中汤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