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统编版)
六、重点虚词
(1)之
山川之美
的,结构助词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取消句子性,不译
何陋之有 倒装句,宾语前置,不译。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者: 代词,……的人
导入新课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 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 的封面……
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愫,那 温润的月色,曾牵动多少文人墨客的情 思。今天,我们一起穿越,走进元丰六 年十二月的一个夜晚,和月亮一起探寻 苏轼当时的心境。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对停顿 读出情感
点它开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 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的
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 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 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 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 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高峰高峰入入云云,清流见底
仰视,直接描写山的高大巍峨
➢清流见底
俯视,直接描写水的清澈
这两句由仰视到俯视,突出了上水相映成趣,意境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环视,色彩, 突出山的五彩斑斓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
入:耸入。见:看见。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写 出了仰视、俯察两种视角。 其他词释义 交:交相。具:都。将:将要。乱: 纷乱。竞:争相,争着。
2021/3/23
检测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沉 醉山水的愉悦、欢快之情和自豪,得 意之情。
2021/3/23
承
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
1:《答谢中书书》 2:《记承天寺夜游》
2021/3/23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2021/3/23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复
信
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 官职。
2021/3/23
陶弘景
2021/3/23
• (456——536),字通 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 京)人。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 山。
2021/3/23
坠落
潜游在水 中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文中有欣赏、 领悟的意思。
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 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 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021/3/23
交相辉映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 交相辉映。
2021/3/23
四季
都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 季都有。
2021/3/23
消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 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2021/3/23
检测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沉 醉山水的愉悦、欢快之情和自豪,得 意之情。
2021/3/23
承
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
1:《答谢中书书》 2:《记承天寺夜游》
2021/3/23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2021/3/23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复
信
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 官职。
2021/3/23
陶弘景
2021/3/23
• (456——536),字通 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 京)人。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 山。
2021/3/23
坠落
潜游在水 中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文中有欣赏、 领悟的意思。
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 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 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021/3/23
交相辉映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 交相辉映。
2021/3/23
四季
都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 季都有。
2021/3/23
消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 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第一课时
课堂检测: 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五色交辉: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但: 只是 耳: 罢了
歇: 消散 与: 参与 念: 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沉鳞竞跃: 水中潜游的鱼竞 相跃出水面
空明: 形容水的 澄澈
盖: 大概是
庭下如积 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 如积水般清明 澄澈
预习作业:找出两篇短文中能体现语言美、 景色美和情感美的字句。(写在书上,组 长检查,课代表做好登记)
罢了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将要睡觉 时,月光照进门来,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 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 步。
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 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
《答谢中书书》 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
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 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 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记承天寺夜游》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
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 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 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 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门 高兴的样子 想到,考虑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于是就
也 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一起 在 院子里
清明澄澈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精品课件(共73张PPT)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何谓闲人?
1、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
2、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观察角度:有 ,有 ; 时间跨度:有 ,有 ; 景物状态:有 ,有 ; 感官冲击:有 , 有 。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连词,只是,不过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而已,罢了
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①〔交辉〕 〔四时〕 ②〔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欲界之仙都〕 ⑥〔与(yù)〕
Jiě
xìng
suì
qǐn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何谓闲人?
1、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
2、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观察角度:有 ,有 ; 时间跨度:有 ,有 ; 景物状态:有 ,有 ; 感官冲击:有 , 有 。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连词,只是,不过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而已,罢了
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①〔交辉〕 〔四时〕 ②〔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欲界之仙都〕 ⑥〔与(yù)〕
Jiě
xìng
suì
qǐn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达观。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比喻
竹柏:藻荇交横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月__光_____,“藻、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的言外 之意是什么?(即:①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②说说句中“闲”字在全文起什 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的言外之意是: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塔
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
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
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作者简介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在诗词、散文方面 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背景 介绍
苏轼生活的时代
大兴“新法”,改革之 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 安石“新法”而被调离 出京。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因御史 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 诗讽刺了“新法”而被 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 名的“乌台诗案”(乌 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相关作业; 2、强化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复习旧知1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比喻
竹柏:藻荇交横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月__光_____,“藻、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的言外 之意是什么?(即:①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②说说句中“闲”字在全文起什 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的言外之意是: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塔
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
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
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作者简介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在诗词、散文方面 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背景 介绍
苏轼生活的时代
大兴“新法”,改革之 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 安石“新法”而被调离 出京。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因御史 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 诗讽刺了“新法”而被 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 名的“乌台诗案”(乌 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相关作业; 2、强化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复习旧知1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品PPT课件
文本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
是因为月色很美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清闲的人
预习与交流
积累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只是 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罢了 今义: 耳朵
预习与交流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 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作者链接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 南朝梁时丹阳秣陵 (今南京)人。曾担 任诸王的侍读,后隐 居句曲山,可是,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 大事,无不前以咨询, 月中常有数信,时人 谓为‘山中宰相’”。
背景链接
谢中书即谢征,字 元度,陈郡阳夏人, 曾作中书鸿胪,所以 称之为谢中书。陶弘 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 称道江南山水之美, 笔笼山川,纸纳四时, 文辞清丽,为六朝山 水小品名作。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
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与父 亲苏洵、弟弟 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 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 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 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 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 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 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 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 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 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 生活的一个片段。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字词测评
•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夕日欲颓( tuí )
沉鳞竞跃( yuè )
与其奇者( yù )
未寝( qǐn )
相与( yǔ )
遂( suì )
藻( zǎo ) 竹柏( bǎi )
荇( xìnɡ ) 猿(yuán)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 谢 书 题目中“答谢中书书”的两个 字的意
文中叙事的句子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
文中抒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文中写作者夜游的原因的句子 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 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释红色的词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 同赞叹的。
高 峰 入 云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
清流见底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 交相辉映。
思一样吗?
中不一样,第一个书字是人 书名中的一个字;第二个书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pptx课件(20页)22页PPT
Thank you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 夜游》pptx课件(20页)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 夜游》pptx课件(20页)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 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 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 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 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读课文,知内容: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描写夜游景色的句子,看看它 有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词语积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竹柏影也。
原来是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 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吧。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读课文,知内容: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词语积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1.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 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 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读课文,知内容: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描写夜游景色的句子,看看它 有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词语积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竹柏影也。
原来是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 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吧。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读课文,知内容: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词语积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1.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优秀课件(52张ppt)
4、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
⑵四时俱备(四季 )
⑶晓雾将歇(消散)
⑷夕日欲颓(坠落)
⑸沉鳞竞跃( 指水中潜游的鱼)
⑹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5、翻译下列句子 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 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 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⑶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 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 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 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 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合作探究
品“月色之美”
• 1.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 么特点?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处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要求:不但会解释,而且能联系旧知。)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 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答谢空中白演书示书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记承天寺夜游
导入新课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 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 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乃至生命。 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 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共:共同。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 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有高雅情趣的人相比肩。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入:耸入。见:看见。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写 出了仰视、俯察两种视角。
其他词释义 交:交相。具:都。将:将要。乱: 纷乱。竞:争相,争着。
检测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承天寺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 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 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 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 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
•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 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 意见,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 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 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 品的名作。
美 2 这个字出现在文中那句话中?这句话在全 文起什么作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统领全文
3.作者是怎样写出清丽的山水之美的?
• 四时之景:
1. 高峰入云 2.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俯视、仰视)
3. 两岸石壁 4. 青林翠竹
色彩相配之美(平视)
• 晨昏之景:
1.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晨昏变化之美
2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陶弘朗景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共:共同。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 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有高雅情趣的人相比肩。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入:耸入。见:看见。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写 出了仰视、俯察两种视角。
其他词释义 交:交相。具:都。将:将要。乱: 纷乱。竞:争相,争着。
检测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承天寺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 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 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 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 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
•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 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 意见,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 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 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 品的名作。
美 2 这个字出现在文中那句话中?这句话在全 文起什么作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统领全文
3.作者是怎样写出清丽的山水之美的?
• 四时之景:
1. 高峰入云 2.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俯视、仰视)
3. 两岸石壁 4. 青林翠竹
色彩相配之美(平视)
• 晨昏之景:
1.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晨昏变化之美
2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陶弘朗景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理解课文
欣然
高兴 于是
与
和
遂 寝
睡
念 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 形容水澄澈
盖
大概是
但
只是
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 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 水中交错的藻蘅。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 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 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 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 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 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 当时与张怀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 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 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 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 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 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 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 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 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 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 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居。丹阳秣陵(今南 京)人。仕齐拜左卫 殿中将军。入梁,隐 居句曲山(茅山)。 武帝礼聘不出,但朝 迁大事辄就咨询,时 人称为“山中宰相”。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可编辑ppt
1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
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
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
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
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
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
可编辑ppt
6
预习与交流
读准字音 颓tuí 与yù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可编辑ppt
7
预习与交流
四季景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可编辑ppt
14
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的山和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
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
“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可编辑ppt
10
文本探究
1、“答谢中书书”中 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书①:中书,南朝 时候的官员称谓。
1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
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
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
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
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
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
可编辑ppt
6
预习与交流
读准字音 颓tuí 与yù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可编辑ppt
7
预习与交流
四季景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可编辑ppt
14
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的山和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
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
“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可编辑ppt
10
文本探究
1、“答谢中书书”中 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书①:中书,南朝 时候的官员称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 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 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 当时与张怀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 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 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 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 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开篇点题
美
高峰入云 仰 视
视 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时 间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故吾欲隐居山林也
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 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 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 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 琢的弊病。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背诵课文。 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 浴过它的清辉。在古代,月亮 是人们寄托情思、抒发情感的 物象。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 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 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有关 月亮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 游》。
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 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 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 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 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 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 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居。丹阳秣陵(今南 京)人。仕齐拜左卫 殿中将军。入梁,隐 居句曲山(茅山)。 武帝礼聘不出,但朝 迁大事辄就咨询,时 人称为“山中宰相”。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动 突出时间 景
早 晚
乱
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 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 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 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 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 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竞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几种“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 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 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入云 见底
静 景
形色俱备, 精彩纷呈
山之高峻与雄伟 水之清澈与透明
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 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 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 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 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 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 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 意之人,仿佛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 一腔的失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 截然不同,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 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 仅能寻求精神上的安宁,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 眼,他们用生花妙笔及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并融入了 自己的感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 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 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
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 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 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小品文写出 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叙事 ,中间部分写景,最后三句抒情。这样,使全文写景、抒 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 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感慨。 3.词语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 ”“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 。又如作者写“月”,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 写“月”。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 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理解课文
欣然
高兴 于是
与
和
遂 寝
睡
念 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 形容水澄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 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 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 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 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
盖
大概是
但
只是
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 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 水中交错的藻蘅。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 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 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 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才闻名于世,而他的成 就最大。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领袖。他在散 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 多艺的作家。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 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 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 ,故作者借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 的热爱。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明确重点词语: 交相辉映。 五色交辉: 四季 四时: 消散。 晓雾将歇: 坠落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
。
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写作思路探究
景物描写最讲究的是如何
安排所要描述内容的先后 顺序 其次是如何进行生动描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 朝时期,因政局动荡, 社会混浊,他遁逊山 林,从大自然的美景 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所以他在《答谢中书 书》中以描画山水昭 示自己所好,并作为 对友人的安慰。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