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鼻息肉病理分析
鼻息肉病理报告
鼻息肉病理报告一、引言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鼻腔疾病,它是指鼻黏膜充血水肿、增殖形成的非肿瘤性肿物,常由慢性鼻炎或鼻窦炎引起。
鼻息肉通常呈灰黄色,呈海绵状或葡萄状,常位于鼻腔的嗅区和上鼻甲表面。
本文旨在通过鼻息肉的病理报告,了解该疾病的病理特征和发展趋势。
二、临床特征鼻息肉病人最常见的症状是鼻塞和流涕,此外还有气味障碍、头痛、面部压力感、嗅觉减退等。
通过鼻内镜观察可见鼻腔内增生的息肉状物体,有时伴随有鼻腔分泌物增多。
然而,鼻息肉症状的轻重和病变的发展并无直接关系,因此疾病的确诊需要依托病理学检查。
三、病理特征1. 组织学特征鼻息肉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黏液腺增生和纤维化。
镜下观察可见黏膜上皮增生及呈多层珠状分化,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
病理学上常将鼻息肉分为三个层次:肌层、黏液腺层和表皮层。
肌层是由平滑肌组成,黏液腺层则是由炎性细胞和纤维组织构成,表皮层为上皮细胞分列于成串的黏液腺泡。
2. 炎性反应鼻息肉中的炎性细胞主要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可使鼻息肉呈现黄色或棕褐色,这是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组织色素引起的。
炎性反应中的单核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刺激上皮细胞增生,并引发纤维组织增生。
此外,西氏染色常用于观察病变区中的真菌感染。
四、病变发展动态鼻息肉病变的发展动态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部分鼻息肉愈合过程需要通过手术治疗,但手术后的复发率相对较高。
而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鼻息肉与变应性鼻炎、哮喘、鼻窦炎和鼻息肉相关的过敏性炎症疾病有密切关联。
病理组织学分型也对鼻息肉病变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根据某些学者的研究,鼻息肉的分型可分为轻度病变、中度病变和重度病变。
轻度病变与鼻腔炎症程度的轻微增加有关,而中度和重度病变则与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纤维化程度和黏液腺增生程度密切相关。
五、结论通过病理学的观察与分析,鼻息肉的病理特征逐渐被揭示。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研究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研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研究该疾病的炎症因子方面,科学家们做出了很多努力。
本文旨在综述当前关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以慢性鼻窦炎和鼻腔息肉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嗅觉减退等。
病变的组织学表现主要是鼻粘膜的慢性炎症和非特异性肉芽肿形成。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该疾病的病因和炎症相关因子,以便更有效地治疗该疾病。
研究表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病因与鼻腔黏膜炎性病理改变有关。
炎症因子的异常分泌和作用是导致鼻腔黏膜炎症和息肉形成的重要原因。
目前已发现多种炎症因子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IL-4、IL-5、IL-13、Eotaxin等。
这些炎症因子的异常分泌和作用导致了炎症的持续性和加重,进而促进了鼻腔息肉的形成和增生。
在探讨炎症因子的作用机制时,研究者们发现,IL-4、IL-5和IL-13等炎症因子通过激活其相应的信号通路,如JAK-STA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促进了组织纤维化、Eotaxin的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等过程,进而参与了鼻腔息肉的形成和发展。
炎症因子还可以诱导鼻腔上皮细胞产生黏液分泌和黏膜增生,加剧了病变的进展。
针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研究,科学家们也开展了多项相关研究,试图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研究者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和作用来减轻患者的症状。
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和作用,减轻炎症和鼻塞的表现。
从调节炎症因子信号通路入手,也有望找到新的治疗靶点。
研究者们还通过对炎症因子的抑制剂进行筛选和研发,试图找到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新药物,以期望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对鼻息肉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再认识
对鼻息肉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再认识关键词鼻息肉;病理机制进展再认识鼻息肉是常见病,长期以来认为其病因是鼻粘膜水肿,一直采用手术治疗,由于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手术的效果并不满意。
由于影像学的进展,鼻内窥镜手术的普遍开展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鼻息肉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都有了新的认识,但距离完全阐明还有距离。
临床研究早就发现有一类鼻息肉比较特殊,其特点是双侧性、多发性和弥漫性,术后息肉复发率相当高。
近年来学者们将这类鼻息肉称之为鼻息肉病(nasal polyosis,nasal polypdisease),以区别于一般的鼻息肉。
近3年来MEDLINE收录的有关鼻息肉病的论述、综述约240篇,其中与鼻息肉病病理机制相关的文章约150余篇。
我们通阅了所有文章的摘要及部分文章的全文,对有关鼻息肉病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鼻息肉组织病理学鼻息肉为一种良性的粘膜肿胀,可分为4种组织学类型。
最常见的类型是水肿型(嗜酸粒细胞型或所谓的变态反应型)鼻息肉,约占总数的85%~90%。
水肿型鼻息肉的形态学特点包括组织水肿,上皮杯状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大量白细胞,特别是嗜酸粒细胞浸润。
第二种组织学类型为纤维炎性鼻息肉,特点是慢性炎症及重叠上皮(overlying epithelium)的化生改变。
第三种类型较为少见,特点是浆液粘液性腺体的显著增生,除此之外与水肿型鼻息肉基本相似。
第四种类型息肉非常罕见,表现为具有不典型的基质,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并进行细致的组织学检查以免误诊为肿瘤。
鼻息肉组织中浸润着白细胞、肥大细胞及淋巴细胞,白细胞中以嗜酸粒细胞为伴有囊性纤维病的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很少,而肥大细胞数量却明显多于未伴发囊性纤维化者。
鼻息肉中T淋巴细胞显著多于B淋巴细胞,抑制性T细胞(CD8+)显著多于辅助性T细胞(CD4+)。
有趣的有,在伴发变应性鼻炎的鼻息肉患者中很少发现刺激产生IgE的浆细胞[1]。
鼻部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进展
鼻部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进展鼻部疾病是指影响鼻腔和鼻旁窦的各种疾病,包括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对其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进展至关重要。
一、鼻部疾病的病理生理学1. 鼻炎的病理生理学鼻炎是指鼻黏膜的慢性炎症,其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鼻黏膜充血、黏液分泌增多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
这些病理变化导致鼻腔通气受阻、嗅觉下降以及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的出现。
2. 鼻窦炎的病理生理学鼻窦炎是指鼻旁窦的炎症,其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鼻窦发炎、窦腔狭窄以及鼻窦黏膜分泌物潴留等。
这些改变导致鼻窦引流阻塞、细菌滋生繁殖,从而引起头痛、脸部压力感和鼻塞等症状。
3. 鼻息肉的病理生理学鼻息肉是指鼻腔中的良性肿瘤,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鼻黏膜慢性炎症、黏膜水肿以及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等。
这些改变导致鼻腔通气受限、嗅觉减退以及鼻塞等症状的发生。
二、鼻部疾病的治疗进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鼻部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鼻炎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局部类固醇等,用于减轻鼻黏膜充血和炎症反应。
对于鼻窦炎患者,抗生素和黏膜表面活性剂等药物可有效清除感染和改善窦腔引流。
鼻息肉患者通常采用局部类固醇药物和鼻窦冲洗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鼻部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鼻窦炎患者可以采用经鼻内窥镜下窦窗扩大术或鼻窦洗净术来清除窦腔分泌物和恢复通气。
鼻息肉患者常常需要进行鼻内窥镜下鼻息肉摘除术以减轻症状和防止复发。
3. 其他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还有其他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例如,鼻炎患者可以通过鼻腔温热疗法、鼻腔吸引、食疗和中药治疗等来缓解鼻黏膜充血和炎症。
对于鼻窦炎患者,光动力疗法和鼻窦冲洗等方法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总结:鼻部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进展研究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了解其病理生理学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并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研究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因子的研究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其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该疾病的病理特点包括黏膜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炎症因子产生和鼻窦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炎症因子是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生物分子,其种类繁多,包括细胞因子、
化学因子、病毒学因子等等。
实验结果表明,鼻息肉炎患者鼻腔黏膜组织中的炎症因子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这
些高水平的炎症因子包括:IL-1β、IL-6、IL-8、IL-17A等。
这些因子可以通过刺激炎症细胞的运动和增殖,促进血管外渗,同时也可以促进上皮细胞的分泌和分化,影响鼻腔和
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
特别是IL-4和IL-5,它们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在免疫系统中促进IgE的产生,促进B
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过多的IgE,而IgE正是鼻息肉炎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
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口服核苷酸、抗组胺类药物、手术等。
然而,这些治疗手段的疗效也有限,病人易反复,治疗周期过长等不良反应。
因此,寻找对这些炎症因子有更好抑制作用的药物或手段正在逐步地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伴
鼻息肉炎的研究热点。
总之,炎症因子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其
变化及作用机理对抑制其合成和释放、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鼻窦炎病例分析报告
鼻窦炎病例分析报告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
鼻窦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症状多样,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较大影响。
本文将对几例鼻窦炎病例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病例一患者,男性,35 岁,因“鼻塞、流脓涕伴头痛 1 周”就诊。
患者 1 周前感冒后出现双侧鼻塞,流脓涕,鼻涕量多且黏稠,伴有前额部头痛,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在低头时加重。
无发热、咳嗽等其他症状。
体格检查:体温 368℃,脉搏 72 次/分,呼吸 18 次/分,血压 120/80 mmHg。
神志清楚,精神尚可。
双侧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引流。
鼻窦压痛检查:额窦有明显压痛,上颌窦区轻度压痛。
辅助检查:鼻窦 CT 显示双侧上颌窦、筛窦黏膜增厚,窦腔内可见液平面。
诊断:急性鼻窦炎(上颌窦炎、筛窦炎)治疗: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抗感染治疗,同时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减轻鼻腔炎症,生理性海盐水冲洗鼻腔以清理鼻腔分泌物。
治疗 1 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鼻塞、流涕减轻,头痛消失。
继续治疗 2 周后,症状完全缓解,复查鼻窦 CT 显示鼻窦炎症基本消退。
病例二患者,女性,48 岁,因“反复鼻塞、流脓涕 3 年,加重 1 个月”入院。
患者3 年来经常出现双侧鼻塞,流脓涕,鼻涕有臭味,伴有嗅觉减退。
近 1 个月症状加重,还出现了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
体格检查:体温 372℃,脉搏 80 次/分,呼吸 20 次/分,血压 130/85 mmHg。
面色稍苍白,双侧鼻腔黏膜慢性充血、肿胀,中鼻道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部分呈干酪样。
鼻窦压痛检查:上颌窦、筛窦、额窦均有压痛。
辅助检查:鼻窦 CT 显示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内充满软组织密度影,窦壁骨质增厚。
鼻内镜检查可见中鼻道息肉样新生物。
诊断:慢性鼻窦炎(全组鼻窦炎)伴鼻息肉治疗: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鼻窦手术,切除鼻息肉,开放鼻窦窦口,清除鼻窦内病变组织。
难治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难治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目的】观察难治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与非难治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探究两组之间的组织病理学差异,探讨难治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病理学基础,并为进一步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方向,为预后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1.选取2011年9月至2015年0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住院病例,制定合理的纳入与筛除的标准,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资料。
2.将符合准入标准的病例分为难治组(难治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与对照组(非难治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其中每组均有30例。
根据准入病例的住院号收集其术中取出的病变组织蜡块,每张组织蜡块上均标记有病理号,由本人将难治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病理号分别记录后,将所有病理蜡块打乱,随机排序,并对分组及排序情况做好记录。
3.将病理蜡块脱蜡、切片、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
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1)采用HE染色,每张病理切片选5个高倍视野(×400),观察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分布,人工计数单个视野的炎性细胞数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染色,分别计数CD34标记阳性的微血管在难治组和对照组中的数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本人不参与结果的判定,经过HE染色及免疫组化处理的病理切片均由并不知晓分组及排序情况的病理科医师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判定。
在结果判定结束后根据病理号将实验数据分为难治组与对照组,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5.统计学分析:本实验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难治组与对照组的病理切片中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及微血管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t值分别为5.009、2.308、2.414、2.026、4.025,P值均<O.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鼻息肉病理报告
鼻息肉病理报告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鼻腔疾病,其主要病理表现为鼻黏膜的肥厚增生,形成肉芽组织和息肉样变。
对于患有鼻息肉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前,通常需要进行病理检查,以便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鼻息肉病理报告。
1、标本取材:在进行病理检查之前,医生需要首先收集鼻息肉的标本。
对于未切除的鼻息肉,医生可以采用镜下取材的方式,利用镊子或钳子取下部分组织进行检查。
而对于已经切除的鼻息肉,则需要在手术中及时取样。
总体而言,病理检查的结果准确性与取样的质量息息相关,标本取材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病理判断和诊断。
2、病理描述:鼻息肉病理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病理描述。
医生需要分析切除的标本的组织结构和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特征,给出精准的病理诊断。
病理报告常用的术语包括:肉芽组织、炎性渗出、上皮细胞增生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描述病变的部位、程度和分布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患者后续的治疗方案。
3、病理诊断: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医生需要做出鼻息肉的病理诊断。
一般而言,病理诊断涉及到组织学分类和病变的性质描述。
其中最常见的鼻息肉病理诊断包括炎性息肉、腺瘤样息肉、纤维腺瘤、上皮样息肉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鼻息肉,医生需要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病理评级:病理评级是鼻息肉病理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病变的程度进行评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目前常用的鼻息肉评级系统包括:Lund–Kennedy评分法、Kawasaki评分法、Stammberger评分法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常根据病理评级来确定治疗方案和预测病情发展趋势。
5、病理建议:病理报告的最后部分通常是病理建议。
针对于具体的患者情况,医生可以给出不同的建议,包括手术、药物治疗、鼻腔冲洗等。
此外,病理建议还包括患者的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等,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鼻息肉病理报告是诊断和治疗鼻息肉的重要参考依据。
鼻窦炎的病理变化
鼻窦炎的病理变化
收藏:博粹堂中医馆
急性鼻窦炎时,鼻窦粘膜充血水肿,粘膜上皮尚完整。
发展为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时,鼻窦粘膜固有膜层内除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外,尚有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慢性鼻窦炎时粘膜增厚,固有膜水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间质内有较多圆形细胞浸润。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转入慢性期后,部分粘膜被破坏,常伴有鳞状上皮化生和肉芽组织形成,固有膜明显增厚,其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局部可有息肉形成。
鼻窦炎性病变严重时,可扩散并侵犯邻近组织引起相应组织病理学变化,诱发骨髓炎、眼眶蜂窝织炎、软脑膜炎和脑脓肿等,甚至导致败血症。
鼻出血、鼻息肉、鼻窦炎-临床本、病理-精品医学课件
并发症
支气管哮喘 鼻窦炎 分泌性中耳炎
鉴别诊断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鼻咽纤维血管瘤 鼻腔恶性肿瘤 鼻内脑膜-脑膨出
治疗方法
糖皮质激素:息肉小而少、术前准备、术
后预防复发
手术治疗:多且大的息肉、药物治疗无
效、合并鼻窦炎、术后广泛复发
手术方法
主要有两种: 传统的圈套器摘除术(临床已很少采用) 鼻窦内窥镜手术
• 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迁 延而致
• 可单窦或单侧发病
• 多窦、双侧多见 • 病因和致病菌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相似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注 意力不集中
局部症状:流脓涕、鼻塞、头痛、嗅 觉减退或消失、视力障碍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电子鼻咽喉镜照片
鼻窦CT片
临床分型分期
• 1型:单纯型慢性鼻窦炎
治疗
治疗原则: 根除病因 解除鼻腔鼻窦引流和通气障碍 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
治疗方法:
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 体位引流 物理治疗 鼻腔冲洗 上颌窦穿刺冲洗
慢性鼻窦炎(chronic sinusitis)
鼻窦炎的症状和体征持续的时间在3个 月以上或复发性急性鼻窦炎每年发作4 次以上,每次至少持续10天即为慢性鼻 窦炎
1期:单发鼻窦炎;2期:多发鼻窦炎;3期:全组鼻窦炎
• 2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1期:单发鼻窦炎伴单发性鼻息肉 2期:多发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 3期: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
• 3型:多发性鼻窦炎或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 鼻息肉和/或筛窦骨质增生
治疗
滴鼻改善鼻腔通 气和引流
鼻腔冲洗
上颌窦穿刺冲洗 负压置换
内左 动侧 脉颈 远外 端动 造脉 影造 剂影 外见 溢左
鼻窦炎病例分析报告
鼻窦炎病例分析报告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
鼻窦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感染、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变态反应、免疫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
以下将通过对几例鼻窦炎病例的详细分析,深入探讨鼻窦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后情况。
病例一患者姓名 1,男性,35 岁,因“鼻塞、流脓涕伴头痛 1 周”就诊。
患者 1 周前感冒后出现鼻塞,逐渐加重,伴有大量脓性鼻涕,前额部头痛明显,嗅觉减退。
查体:双侧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引流。
鼻窦 CT 检查显示:双侧上颌窦、筛窦炎症,窦腔内充满低密度影。
诊断:急性鼻窦炎(双侧上颌窦、筛窦炎)治疗: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抗感染治疗,同时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剂冲洗鼻腔,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鼻腔黏膜炎症。
治疗 1 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鼻塞减轻,脓性鼻涕减少,头痛缓解。
继续治疗 2 周后,症状完全消失,复查鼻窦 CT 显示鼻窦炎症基本消退。
病例二患者姓名 2,女性,42 岁,因“反复鼻塞、流脓涕 2 年,加重 1 个月”入院。
患者 2 年来经常出现鼻塞、流脓涕,伴有嗅觉下降,曾多次在外院诊断为鼻窦炎,给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时有反复。
近 1 个月来,症状加重,伴有右侧面部胀痛。
查体:双侧鼻腔黏膜慢性充血,下鼻甲肥大,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
鼻窦 CT 检查显示: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炎症,窦腔内密度增高,部分窦壁骨质增厚。
诊断:慢性鼻窦炎(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炎)治疗:在完善术前检查后,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
手术中开放上颌窦、筛窦和额窦,清除窦腔内的病变组织和脓性分泌物,并矫正鼻中隔偏曲。
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鼻腔填塞止血 48 小时后取出。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鼻塞、流脓涕等症状明显改善,嗅觉逐渐恢复。
出院后定期复查,进行鼻腔清理和换药,随访 1 年,鼻窦炎未复发。
病例三患者姓名 3,儿童,8 岁,因“鼻塞、流涕 3 个月,睡眠打鼾 1 个月”就诊。
鼻窦炎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手术治疗效果
鼻窦炎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手术治疗效果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它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
本文将从病理生理机制和手术治疗效果两个方面来探讨鼻窦炎的相关知识。
一、鼻窦炎的病理生理机制1. 炎性反应:鼻窦粘膜受到刺激后,会引发局部的炎性反应。
这可能是由于感染、过敏或其他刺激物引起的。
随着炎性反应的进行,血管扩张和漏出增加,导致鼻窦通道出现堵塞,并且有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释放,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
2. 黏液分泌异常:在鼻窦炎时,黏膜上皮细胞会受到损伤,并开始大量分泌黏液。
这导致了黏膜水肿和黏膜下层淋巴组织增生,从而阻塞了鼻窦口,并形成了黏液积聚。
3. 组织改变: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黏膜会发生肥厚,并出现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这种组织改变会进一步限制鼻窦通道的开放,加重了炎症反应和局部压力。
二、手术治疗鼻窦炎的效果1. 手术适应症:对于鼻窦炎患者,如果经过药物治疗未能控制病情,或者频繁复发、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手术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
此外,合并有鼻息肉、息肉样变异、囊肿等可引起鼻窦阻塞的器质性因素时,手术也是必要的。
2. 手术方法:目前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内窥镜下鼻内镜手术(FESS)和开颅手术。
FESS是较为常见和普遍使用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通过鼻腔内窥镜引导下进行操作。
而开颅手术则是在特殊情况下采用,比如复杂性情况需要更深入地处理。
3. 手术效果:大多数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可以明显改善症状,如鼻塞、头痛、面部压力感等。
手术能够清除阻塞的鼻窦和异常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正常的鼻窦生理功能。
此外,手术还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频率和疾病复发率。
4. 注意事项:手术后需要注意伤口护理,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
同时,患者需配合医生的指导进行术后康复训练,比如饮食注意、环境卫生、药物使用等方面。
5. 术后监测:手术治疗完成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监测效果和预防复发。
这包括通过内窥镜检查鼻腔情况、CT扫描以评估鼻窦引流通畅度,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头颈影像]“鼻息肉”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影像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头颈影像]“鼻息肉”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影像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鼻息肉【病例】男,44岁,左侧鼻塞6个月。
图1【影像所见】图1A横断面CT软组织窗显示左侧鼻腔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箭),通过后鼻孔突入鼻咽腔,呈低密度和等密度的混杂密度,前后缘边界清楚。
图1B横断面T2WI显示肿块大部分呈高信号(箭),少部分呈低信号。
图1C冠状面T1WI显示肿块呈低信号,与同侧上颌窦病变连续(箭)。
图1D横断面增强后T1WI显示黏膜强化(箭),肿块不强化。
【病理诊断】左侧鼻息肉。
【临床与病理特点】1.鼻息肉(Sinonasal polyps)是由炎性肿胀的鼻窦黏膜非肿瘤性增生而形成。
2.好发于筛窦和中鼻道,分为单发和多发性,多发性息肉是数个息肉连在一起后形成。
3.病理表现。
息肉主要由高度水肿的疏松结缔组织组成,组织间隙较大,息肉内可发生坏死。
4.主要临床症状为鼻塞、嗅觉减退、头痛、闭塞性鼻音等。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冠状面CT是首选检查方法;增强CT和MRI用于与肿瘤等鉴别困难的病例。
【诊断要点】分为多发鼻息肉(又名鼻息肉病)和单发鼻息肉。
1.多发鼻息肉的影像学诊断要点①双侧鼻腔和鼻窦多发软组织肿块;②CT表现为鼻腔及鼻窦内息肉样软组织密度肿块,窦壁受压变形,呈膨胀性改变;③T1WI表现为层状混杂信号,由于息肉与不同时期的炎性分泌物形成,新鲜黏液在T2WI表现为高信号,陈旧浓缩的黏液表现为低信号;④增强扫描:息肉边缘黏膜强化而中央不强化。
2.单发鼻息肉的影像学诊断要点①常发生在上颌窦,通过扩大的上颌窦开口延伸至鼻腔,因此肿块常呈“哑铃形”,病变可向后延伸至鼻咽部;②CT表现为低密度,如并发真菌球形成,可为高密度;③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④增强后病变边缘黏膜强化而中央部分不强化。
【鉴别诊断】1.多发鼻息肉需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韦格纳肉芽肿等鉴别。
(1)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①多个鼻窦受累;②CT表现为窦腔内弥漫高密度影。
[深度学习]鼻腔鼻窦息肉的影像特点、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深度学习]鼻腔鼻窦息肉的影像特点、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鼻腔鼻窦息肉1【概述】鼻息肉(nasal polyps)是发生于鼻腔或鼻窦黏膜的肿块,好发于鼻腔外侧壁及鼻顶部,其次为筛窦、上颌窦。
多发于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单侧或双侧发病,双侧多见。
根据病因及发病部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①炎症性息肉:单侧或单个息肉形成,多由局部感染引起,切除后不易复发。
其中的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好发于上颌窦,少数原发于鼻腔,青壮年居多。
②过敏性息肉:常为双侧、多发,如不去除过敏原因,息肉切除后容易复发。
③后鼻孔息肉:因息肉有一长蒂从鼻腔经后鼻孔伸入鼻咽部而得名。
2【病理】大体表现为表面光滑、半透明、触之柔软、不痛。
镜下改变以变态反应和鼻黏膜的慢性炎症为主,为高度水肿的疏松结缔组织,组织间隙明显扩大,失神经支配的腺体扩张,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
其中出血坏死性鼻息肉表现为不规则暗红色、黄褐色组织,附大量血凝块;光镜下见病变表面被斑片状化生的鳞状上皮所覆盖,大部分为不规则的薄壁血管,血管中有散在纤维蛋白血栓,海绵样血管聚集区与无血管区相间,散在大量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并伴有斑片状新鲜的出血灶及纤维素样坏死,小部分呈典型炎性息肉表现。
3【临床表现】鼻塞、流涕、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并鼻窦炎症状、耳鸣及听力减退等。
4【影像学表现】影像表现为受累鼻腔、鼻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并膨胀性改变,多数不伴有邻近骨质破坏,长期慢性病变可致邻近骨质吸收。
根据病变内部组织学不同,MRI可有不同的信号变化。
1.CT表现单侧和(或)双侧鼻腔、鼻窦内软组织影,多伴有膨胀性改变,以炎性出血坏死性鼻息肉为著。
长期慢性病变可导致邻近鼻甲、鼻窦骨壁吸收变薄等,病变边界清晰、边缘光整(图1A)。
2.MRI表现病变以长T1长T2信号多见,并不均匀强化。
其中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在T1WI和T2WI上分别以低信号及高信号为主,在T2WI上周边可见环状低信号及内部线样低信号分隔,增强后呈多发结节状强化,有时相互融合似菜花样,少数呈斑片状强化,而T2WI上的环形低信号出血区不强化(图1B~D)。
鼻窦炎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手术治疗效果
鼻窦炎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手术治疗效果一、病理生理机制鼻窦炎是指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
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感染微生物、结构异常、分泌物清除障碍等。
1.感染微生物:鼻窦炎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为细菌,如肺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葡萄球菌等。
这些细菌通过上呼吸道的分泌物进入鼻窦,并在其中繁殖,引发慢性炎症反应。
2.结构异常:划分好一级段落标题一些人天生具有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
这些结构异常使得鼻腔气流受阻,导致黏液积聚在鼻窦中无法排出。
积聚的黏液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从而引发鼻窦炎。
3.分泌物清除障碍:上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是清除异物和分泌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某些疾病或因素可能会导致纤毛功能障碍,减少黏液的清除速度。
这使得鼻窦中积聚的细菌和分泌物难以排出,并进一步加重了鼻窦炎的症状。
二、手术治疗效果针对鼻窦炎患者,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减轻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以下是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1.内镜下鼻窦切开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内镜下鼻窦切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使用内窥镜和特殊工具在鼻腔内进行操作。
该手术主要目的是扩大受阻的鼻窦通道,清除致病因素和促进黏液排出。
经过内镜下操作后,患者通常能够感受到较快且显著的改善。
手术后往往可降低鼻塞、头痛等不适症状的程度,同时减少鼻窦炎的复发率和用药需求。
2.鼻窦洗浴术(Sinus irrigation):鼻窦洗浴术是通过将温盐水或其他特定药物注入鼻腔,清洗并保持鼻窦通畅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能够有效清除黏液和细菌,并减轻炎症反应。
该手术方式适用于慢性鼻窦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进行自我管理。
经常进行鼻腔冲洗可帮助患者控制鼻窦炎的发作,并减少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3.经颅内窥镜手术(Transcranial endoscopic surgery):经颅内窥镜手术在某些严重或复杂的鼻窦炎病例中可能会被采用。
鼻息肉病理研究与临床治疗(中医临床)
鼻息肉病理研究与临床治疗鼻息肉在鼻科是一种党见的疾病,也是与一些全身疾病有关的疾病,它是由鼻粘膜长期发炎之后,得到炎性反应引起的组织水肿的结果。
而这种病大多是来自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以及筛窦,它的形成是高度水肿的鼻粘膜由中鼻道、窦口向鼻腔膨出下垂,且此病具有很强的复发性,因此此病在鼻科疾病中占有一个当相重要的位置。
经过实践证明,鼻息肉这个种疾病具有反复病发的特征,是一个相当棘手的疾病,严重的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故我国医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经过临床实验肯定几种的导致鼻息肉的因素和诊断及用中医药治治疗进行综述。
1.常见的因素及诊断1.1慢性感染我国在最早时期是提出是筛窦反复感染而至使粘膜发生坏死性炎症,从而导致筛窦息肉,直到目前为止,此观点仍被认同,这是在感染性炎症过程中释放出的细菌毒素和炎性介质,它可以使粘膜内淋巴引流不通,静脉有瘀血,或小血管扩大,渗出增加,以及粘膜水肿等。
同时也会引起支配血管的神经末梢受损,从而致使血管再一次的扩张开来,并加重了渗出,如果长期存在水肿的粘膜的话,就会使屏障作用减弱,同时还会形成反复感染性反应,让粘膜水肿又再一次的严重起来,最后形成息肉。
案例:某市周先生,男,26岁,2012年8月22日,因鼻息肉严重影响到他的正常工作和学习,故去医院就诊,经周先生本人所述,他在大学在校期间就偶尔出现鼻塞、流鼻涕的情况,3年后由于鼻塞严重,并出现了流脓涕的症状,故去医院检查,通过CT检查后诊断患上鼻部息肉,并进行了手术,然两年后病情再次复发,现在症状更为严重,在医院进行了鼻内窥镜检查、鼻窦CT检查后,再次确诊为筛窦反复感染致使患者得了复发性鼻息肉。
1.2变态反应通过我们临床实验统计分析来看,鼻息肉是一个变态反应的结果,它主要发现在哮喘、枯草热等一些季节性的鼻炎,是在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的疾病。
而在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和肺结核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就不太常见了,但是还是有些医者认为这个因素存在,其主要是根据以下几点,其一是鼻息肉组织含有很高的水平组胺;其二是鼻息肉组织内有很多的嗜酸细胞浸润以及脱颗粒肥大细胞;其三是鼻息肉组织中有IGE生成的细胞,而息肉的流体中IGE水平也高于血清;其四是以特异性变应原来激发鼻息肉的组织,使其可以释放与IGE介层的变态反应一样的化学介质;其五,鼻息肉组织中的花生四烯酸代谢明显比鼻粘膜中的多,能够产生大量的白细胸三烯和炎性细胞趋化因子等。
鼻息肉、鼻窦息肉或鼻窦炎CT诊断学
鼻息肉、鼻窦息肉或鼻窦炎CT诊断学
鼻腔中鼻道有额窦,上颔窦及前、中组筛窦的开口,上鼻道有后组筛窦及蝶窦的开口。
上颔窦内侧壁是中、下鼻道外侧部分,相邻于中鼻道处大部为膜性壁,勿误为上颌窦开口或骨质破坏。
鼻息肉、鼻窦息肉或鼻窦炎系多发病。
鼻息肉多见于成人,可单独发生于鼻腔或鼻窦,也可鼻腔、鼻窦同时发生(鼻息肉病),后者较多,病因不清,以过敏反应和慢性炎症刺激为主。
后鼻孔息肉多见于青少年,为窦腔息肉经各鼻窦的自然孔道而突入后鼻孔。
CT 表现为上、中、下鼻道内或鼻窦内黏液样密度至肌肉样软组织密度,附着于窦壁或充满一个或几个窦腔,当充满窦腔时,与鼻息肉阻塞鼻窦自然通道引起的慢性鼻窦炎难以区分。
当鼻窦息肉充满窦腔呈膨胀性改变并有骨质吸收时,也难与黏液囊肿鉴别。
【病例】
1.患者女性,27 岁。
主诉:右鼻塞3 个月余。
查体:右鼻腔内见息肉样组织。
CT 鼻窦冠扫(Fig.2-1-3-1-a~c)示:右中鼻道息肉,右上颌窦、双侧筛窦炎,左侧上颌窦黏膜增厚。
手术后诊断:右中鼻道息肉,右上颌窦及前组筛窦炎,左侧筛窦炎,左侧上颌窦口狭窄。
专家介绍鼻息肉的病理病因有哪些
专家介绍鼻息肉的病理病因有哪些鼻息肉是一种常见鼻科鼻病,在我们生活中,就有许多市民朋友患有了这种疾病。
往往这种疾病,给患者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如果市民患有了这种疾病后,就应该积极的采取治疗,让自己早日康复。
但是,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往往不知道病因,所以治疗起来也非常麻烦。
1、过敏性息肉常为双侧多发性,如不能除去过敏原因,息肉切除后常驻复发。
病变除水肿明显外,有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粘膜上皮下基底膜有明显增厚(玻璃样变化),上皮可有化生。
2、炎症性息肉单侧或单个息肉形成,多由局部感染引起,切除后不易复发。
水肿轻微,渗出的炎症性细胞主要为嗜中性白细胞及单核细胞。
上皮化生及基底膜增厚较少见,可与过敏性息肉相区别。
3、鼻后孔息肉称这是临床命名,因息肉有一长蒂从鼻腔经后孔伸入鼻咽部。
其实激或变态反应性鼻粘膜水肿长期不愈,病变以炎症水肿和炎性浸润为主,无间质变性增生现象,故鼻息肉属于炎症性病变。
但由于鼻息肉形成肿块,故常称为瘤样病变,其实一般不会发生恶变。
4、慢性炎症,慢性鼻炎、鼻窦炎的脓性分泌物的长期刺激,致使鼻粘膜内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及淋巴回流障碍,致使鼻粘膜发生水肿而逐渐形成息肉。
近年又发现鼻息肉与阿斯匹林不耐受、支气管哮喘有密切联系。
阿斯匹林不耐受的病人易致鼻息肉和支气管哮喘发生,一般认为是阿斯匹林等非类固醇药物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所致。
5、先天因素引起:在某些先天性呼吸粘膜异常所致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病人中,也常有鼻息肉的发生。
在这类鼻息肉组织中可见较多嗜中性粒细胞,但临床观察应用抗生素治疗鼻息肉收效甚微。
6、变态反应:鼻息肉是变态反应的结果。
因为他们发现在哮喘、枯草热(季节性鼻炎)等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鼻息肉有较高的发病率,而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和肺结核)则极少见。
7、上颌窦后息孔息肉,多见于青少年。
前鼻镜或鼻纤维内窥镜检查可见灰白色光滑茎蒂自中鼻道前端向后伸展至后鼻孔。
后鼻镜可见息肉位于后鼻孔,大者可突入鼻咽腔甚至口咽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窦炎鼻息肉病理分析
鼻窦炎鼻息肉病理分析
鼻息肉是一种鼻炎的发展形式,以变态反应和慢性炎症为主要原因。
鼻涕增多而引起嗅觉障碍,进而出现头痛和听力下降等症状,患者一定要加以重视,了解其初期表现,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
鼻窦炎鼻息肉病理分析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病率约为5%~15%,并呈上升趋势。
由于传统根治性手术的局限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一直没有根本性提高。
据韩德民教授介绍,课题研究人员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鼻腔、鼻窦的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相关性研究,在国内外首次针对病变筛窦提出筛窦骨化分型,创立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分期和疗效评定标准,为规范和正确开展鼻内窥镜手术及建立全国统一的分期和疗效标准提供重要依据。
鼻息肉并非真性肿瘤,往往是变态反应和鼻窦慢性发炎引起的鼻粘膜水肿的结果。
鼻息肉的组织结构不完全相同,可分为三型:
①过敏性息肉。
常为双侧多发性,如不能除去过敏原因,息肉切除后常复发。
病变除水肿明显外,有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粘膜上皮下基底膜有明显增厚(玻璃样变化),上皮可有化生。
②炎症性息肉。
单侧或单个息肉形成,多由局部感染引起,切除后不易复发。
水肿轻微,渗出的炎症性细胞主要为嗜中性白细胞及单核细胞。
上皮化生及基底膜增厚较少见,可与过敏性息肉相区别。
③鼻后孔息肉。
这是临床命名,因息肉有一长蒂从鼻腔经后孔伸入鼻咽部。
由于变态反应性鼻粘膜水肿长期不愈,病变以炎症水肿和炎性浸润为主,无间质变性增生现象。
冯主任还说:鼻息肉属于炎症性病变。
但由于鼻息肉形成肿块,故常称为“瘤样病变”,其实一般不会发生恶变。
鼻息内有时体积很大,甚至达数厘米大小充塞鼻腔而造成鼻塞、呼吸不通畅,或呈活瓣样启闭。
鼻息肉还常伴有嗅觉障碍、头痛、说话时鼻音过重等症状。
鼻塞致使分泌物滞留,可诱发鼻窦炎,此时分泌物多而呈脓性。
巨大鼻息肉可将鼻腔完全填满,甚至将鼻骨向外推出,改变鼻的外形。
鼻息肉的手术治疗法
手术切除是治疗鼻息肉的主要方法。
①医院采用鼻内窥镜技术,将鼻息肉彻底摘除这是降低手术后复发率的保障。
由于鼻息肉多不仅局限于鼻,还可以向周围侵犯鼻窦,使用圈套器摘除鼻息肉的传统方法很容易复发。
鼻内窥镜手术不仅可以达到较深的和隐蔽的部位,完全摘除鼻内息肉,而且还可以通过符合人体生理功能的手术操作,降低鼻息肉的复发率。
②手术后要定期复诊,就是定期到医生处了解术腔情况,必要时应进行术腔的清理,将新生的肉芽或者囊泡去除,以保证手术效果,这种复诊时间有的甚至要持续半年时间。
③ 需要坚持局部用药;局部使用激素类药物可以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您了解了鼻息肉的病因,症状及危害,慢性鼻炎患者如有发生鼻息肉的倾向时,应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患者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病症的类型,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检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希望患者早日摆脱鼻病的折磨,还您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