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官制度

合集下载

【最新编排】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

【最新编排】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

宋朝职官制度地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地加强宋朝政治体制地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地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五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

宋朝地政治体制演变,以元丰(宋神宗年号)改制为界限,改制前与后各为-阶段,南宋又为-大阶段。

(-)中枢机构地演变宋朝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设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二府制地特点就是文武分权。

宋朝地"中书",与唐朝地"中书门下"性质相同,是宰相办公地地方。

中书之外,尚书、门下两省名号虽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相机构。

宋初,沿袭唐朝后期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

从尚书丞。

郎到三师皆可加此等衔为宰相或副相。

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省长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

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为首相;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事,为次相。

名义上恢复三省,实际上趋于-省,次相以兼中书侍郎因请旨而更接近皇帝。

副相,包括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和尚书左、右丞。

徽宗时,-度将首相改为太宰,次相为少宰。

南宋初年,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门下侍郎。

中书侍郎并改为参知政事为副相,废尚书左、右丞官。

从宰相官称来看,三省已并为-省。

孝宗时,索性将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未变(左。

右丞相,唐玄宗时为尚书省长官,宋为中书地长官)。

宋朝还有-些特殊宰相官称。

蔡京权势最盛时曾任"太师总领三省事",文彦博、吕公著曾以元老任"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

南宋韩侂胄当权时,曾任"平章军国事"。

他不用军国"重"事称号,因为加上"重"字测权力受限制,只能过问重事;用"同"则权力不专⑴。

北宋文官选官制度

北宋文官选官制度

北宋选官制度
“重文轻武”是宋朝政治制度的一个显 著特点、优待士大夫的某些特殊制度更 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其文官选官制度也达到了中国古代 文官制度的一个高峰,而士大夫们“入 仕” 资格的取得有三个主要途径,分别是科 举(包括进士、诸科及武举为常选)、 制举(特举)、荫补。
★↗制Βιβλιοθήκη 制“制举”又称制科,习惯成为大 科或贤良;其实际上是一种允许 仕人自荐的选官制度。
北 宋 选 官 制 度
——
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的改革 北宋中期,王安石在进行变法时,对科举考试的内 容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 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 令、断案等。王安石对科举制的改革是为其变法服务 的。后来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这些对科举制改革 的措施也被废除。
北宋的时代背景
统裂 自 宋 强 ★ 北 一的 唐 王 盛 宋 。局 末 朝 、 面而的繁是 ,形建荣中 使成立的国 中的,王历 国四结朝史 上 归分束, 一 于五了北 个

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非常发达,处于中国封 建王朝的顶峰之一

北宋的科学文化发展也达到了当时的高水平
而这一切在北宋坚持文治的政治主张下 形成了北宋文官制度高度发展的精神向导
2.第二次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元丰改制 ,元丰改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 省制度 ,置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过,这三个官位只 是虚设,从不授人。 3.第三次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废除太宰和少宰, 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 4.第四次是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 改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还取消尚书左、右丞的官称,大体上恢复了 宋初的制度。 5.第五次是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左右宰相成为全国最高的行 政长官,尚书省只掌握六部,奉命执行政。

宋代官制总论(3)

宋代官制总论(3)

宋代官制总论(3)(⼆)宰执制度宰执,是皇帝的辅弼,⼜是皇帝的制衡器。

在宋代⾏政管理体系中,宰执制度居于举⾜轻重的地位。

宋代宰执,为宰相与执政总名。

宰相,系职官总名,⾮正式官名之单称。

在两宋,宰相经历了六次变化:①在宋初,⾃六部侍郎、尚书以上⾄三省长官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为宰相①。

⾸相带“昭⽂馆⼤学⼠”,简称昭⽂相;亚相带“监修国史”,简称史馆相;末相带“集贤殿学⼠”,简称集贤相②。

②神宗元丰五年(1082)⾏新官制,以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为左相,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为右相③。

③徽宗政和⼆年(1112),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尚书右仆射为少宰,以太宰、门下侍郎为左相,少宰、中书侍郎为右相,三公领三省事为公相④。

④钦宗靖康元年(1126)⼗⼀⽉,废太宰、少宰之名,仍复元丰官制,即以尚书左、右仆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宰相之职事⑤。

⑤南宋⾼宗建炎三年(1129)四⽉,以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相,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右相⑥。

⑥孝宗乾道⼋年(1172)⼆⽉,改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三⽉,罢三省长官名⑦。

执政官,为副宰相与枢密院长贰官总称。

副宰相与枢密院长贰官的名称,也屡经变动。

副宰相有参知政事,尚书左、右丞,门下侍郎、中书侍郎等不同称谓。

枢密院长贰官,有枢密使、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⑧。

宰执官之外,⼜有平章军国事、平章军国重事之名⽬,⾮常制。

哲宗元祐间始设“平章军国重事”、“同平章军国事”⑨,以处元⽼重⾂,其位虽在宰相之上,但所参预的政事却有限制。

南宋时,权⾂⽤事或带“平章军国事”、“平章军国重事”,侵夺丞相之权,如宁宗朝之韩侂胄,理宗朝之贾似道⑩。

使相,⾮真宰相。

系⾼级阶衔。

凡节度使、枢密使、亲王、留守、检校官兼三省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为使相。

元丰改制,易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作为⽂⾂寄禄官最⾼阶。

使相不参预政事,但许在除拜将、相等制敕之敕尾,署“使”字,享有俸禄(11)。

文官与武将宋代的官员选拔与军事制度

文官与武将宋代的官员选拔与军事制度

文官与武将宋代的官员选拔与军事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官员选拔和军事制度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文官和武将的选拔方式以及宋代的军事制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官的选拔方式在宋代,官员的选拔主要以科举制度为核心。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实行了更加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弱化了世袭和特权的因素。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进行的,考取的人称为“举人”,资格进入下一轮考试。

会试是在省级进行的,其中有些人可以取得“贡生”资格,进入殿试。

殿试是在京城举行的最后一轮考试,考取的人可直接出任官职。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人才得以广泛选拔,为政府的运行提供了更加稳定的人才基础。

除了科举制度外,宋代还有一些其他的选拔方式。

首先是“集贤院”制度,这是专门用于选拔文学才子的机构。

集贤院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尤其注重文学修养和才能。

其次是“国子监”制度,这是官学的一种形式,除了培养学生外,也将一部分学生作为官员进行选拔。

这些选拔方式的出现丰富了官员选拔的途径,使得更多的人才有机会为国家服务。

二、武将的选拔方式在宋代,武将的选拔方式主要是通过军队的晋升制度来实现。

宋代的军制大体上采用了唐代的制度,分为禁军和厢军两部分。

禁军是由京城和附近地区征召的精锐部队,其将领多由皇室和贵族担任。

厢军是由地方征召的常备军,其将领的选拔主要通过军衔的晋升来决定。

宋代的军队晋升制度相对稳定,将领的晋升主要依靠功勋和年资,不同军衔有不同的晋升条件。

这样的制度使得军队中的将领选拔更加公正,减少了特权和世袭的因素。

除了军衔的晋升,宋代还有其他的选拔方式。

首先是世袭制度。

将领的子弟有机会直接继承父辈的官衔和军职,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次是战功制度,平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的士兵和将领有机会获得相应的军职和官衔。

这些选拔方式的多样性和公正性使得宋代的军队选拔途径更加完善,为军队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宋朝文官制度 (修复的)

宋朝文官制度 (修复的)

从历史找寻未来——浅论宋朝文官制度及对我国精简行政机构的启示摘要宋代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政治内核——文官制度十分发达,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宋代自从建国,皇帝就倡议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朝野的政治气氛相当开明。

宋代形成了“士大夫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了“尚文抑武”的文官制度。

本文从科举制度、设官分职和文官制度的得失三个方面来论述宋朝的文官制度。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宋朝文官制度的论述,结合我国当前行政机构过于庞大的现状,为行政机构精简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宋朝的科举制度设官分职文官制度的得失有益启示及建议AbstractSong dynasty is a political system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in future generations, its political core -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reach the peak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emperor on the initiative to rule the world with the literati, so that the political atmosphere in the open opposition. Song form a "scholar of democracy," the basic principles, established a "Shang Wen, Martial,"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So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set up sub-level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Song Zhaowen three aspects of the system to discuss the pros and cons. "Look into history to the rise and fall," the system by Song Zhaowen official discourse, combin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administrative bodies too large for the streamlining of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KeywordsThe imperial system Established sub-level officials Pros and cons of civil service Useful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s正文宋朝的文官制度,在借鉴前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为维护宋朝的统治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文官制度

宋朝文官制度

宋朝文官制度宋朝文官制度是指宋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任命和管理制度。

宋朝文官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朝廷政权的稳定、推动社会发展以及保障百姓福祉起到了积极作用。

宋朝文官制度主要采用科考制,即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包括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政治理论,明经科考试则重视经典的解读和应用。

通过这两级考试,选拔出的达到一定分数线的人员可以成为官员,进入官僚体系。

在宋朝文官制度中,考试成绩直接决定了官员的级别和职位。

考中进士的人可以直接担任京官,像翰林院、中书省等重要职位。

而考中明经的人则是担任地方官或县级官员,根据考试成绩的高低决定官品和官职。

这种科举选拔官员的方式,强调了知识、才华和品德,并且注重客观、公正的选拔。

除了科举考试,文官的选拔还包括笔试、面试和考察等环节。

这些环节旨在评估官员的综合能力和经历。

尤其是在宋初,创立了“试贤录”的制度,即选拔人才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要考察其对民生的关心和才能。

这种多元化的选拔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宋朝文官制度注重官员的监察和管理。

官吏选拔之后,还需要进行品行考核和任职监察。

官员们需要定期向上级上报自己的工作情况,接受考核和纪律处分。

此外,宋朝还实行了巡视制度,通过派遣巡行官员,对各地官员的政绩、廉政和人民生活状况进行监督。

这种监察制度有助于减少腐败现象,保证政权的廉洁和有效管理。

总的来说,宋朝文官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了知识、才华和品德。

官员们需要接受考核和监察,以确保其廉洁和效率。

这一制度在推动社会发展、维护政权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宋朝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宋代文官寄禄官制度

宋代文官寄禄官制度

“如吏部尚书,至于职 官 令、录”。意 指 自 朝 官 吏 部 尚 书 至 选 人 “职 官、令 录”均 无 职 掌,“皆 虚 名 也”。
文官可划分为选人、京官、朝官三等。
太宗朝,朝官或称“常参官”,选人称“幕职州县官”。如《宋大诏令集》中诏令称谓:
(雍熙二年)自今京官、幕职州县官有丁父母忧者,并放离任。常参官取进止。
之资,则成为京官之下选人本官阶———“选人七阶”。
文官入仕,从选人起步,选人是 文 官 的 基 础,量 最 大,处 于 最 低 层;其 次 为 京 官,属 中 下 层 官 员,量 较
多;朝官为中上层、上层文 官。朝 官 等 差 较 大,又 可 细 分 非 侍 从 官、侍 从 官、宰 执 三 个 层 次,宰 执 官 是 “塔
尖”。但不论处于哪个层次,从底层至“塔尖”,职事 官(宰 执 官 所 带 左、右 仆 射,中 书、门 下 侍 郎 等)都 成 了
本官阶。也就是说,本官阶变成了文官叙迁阶 官,而 不 掌 实 职。 其 职 能 沿 袭 唐、五 代 演 变,变 为 决 定 禄 秩
的寄禄官。那么,北宋前期,何种官称分掌百司职务呢?
2019 年 11 月
第 44 卷
第6期
宋史研究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na
lo
fHebe
iUn
i
ve
r
s
i
t
Ph
i
l
os
ophyandSo
c
i
a
lSc
i
enc
e)
y(
Nov.
2019
Vo
l.
44 No.
6
⦾ 教育部名栏 ⦾
宋代文官寄禄官制度

宋朝官职等级

宋朝官职等级

宋朝官职等级宋朝官职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宋朝官制1、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官、职、差遣宋初沿五代旧制,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相符,担任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称为“差遣”,但为数较少。

宋朝官职列表

宋朝官职列表

宋朝官职等级宋朝官职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宋朝官制1、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官、职、差遣宋初沿五代旧制,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相符,担任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称为“差遣”,但为数较少。

宋代的文官制度

宋代的文官制度

使職差遣:
对于設官分職之制的衝擊
《唐国史补》卷下: 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
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 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 为官则轻。
节观 转 盐 户 度 劝 观 枢
度察 运 铁 部 支 农 军 密 使处 使 使 使 使 使 容 使
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表 (北宋前期序迁阶次示意)
左 头司 子司 子司 子司 右曹 头司 子司 子司 子司 曹
前 吏 吏部 司封 司勋 考功 兵部 兵部 职方 驾部 库部 行部 中 户 户部 度支 金部 仓部 刑部 刑部 都官 比部 司门 行部
后 礼 礼部 祠部 主客 膳部 工部 工部 屯田 虞部 水部 行部
——祖慧、龚延明:《科举制定义再商榷》,《历史研究》2003年6期
郑樵《通志·氏族略(第一)》: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
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 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 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 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使
使 出使者通常带中央職事官
職事官漸失職任
貞元中,陸長源《上宰相書》:
尚書六司,天下之理本。兵部無戎帳,戶 部無版圖,虞水不管山川,金倉不司錢谷;光 祿不供酒,衛尉不供幕,秘書不校勘,著作不 修撰。
官曹虛設,俸祿枉請,計考者假以為資, 養聲者藉而為地。一隅如是,諸司悉然。
——《唐文粹》卷七九
“本官”與“差遣”的分離
有云“作者七人矣,請以七人之名對”。則對云:“七人 某某也。謹對。”有云“見有禮於其君者,如孝子之養父 母也,請以下文對。”則對云:“下文曰:見無禮於其君 者,如鷹鸇之逐鳥雀也。謹對。”有云“請以註疏對”者, 則對云:“注疏曰云云,謹對。”有不能記憶者,則只云 “對:未審”。举取士数额略计

古代宋朝官制的详细介绍

古代宋朝官制的详细介绍

古代宋朝官制的详细介绍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

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宋朝官制的详细介绍,希望大家喜欢!宋朝官制之中央官宋朝中央机构可分为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监察和为皇室服务的机构等五个系统。

从行政系统看,最高长官仍为宰相,其特点有二,一是官名变化多,二是权力小于前代。

宋初,沿唐后期和五代制度,设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设于宫中,又称政事堂,为正、副宰相治事之所。

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各设一至三人。

下设孔目、吏、户、兵礼、刑等五房,置检正五房公事、提点五房公事等官,处理具体事务。

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改革官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六部制度,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左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右相,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

徽宗时候,改左仆射为太宰,仍兼门下侍郎,称首相;改右仆射为少宰,仍兼中书侍郎,称次相。

钦宗时候,恢复元丰制度。

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又以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仍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北宋相权小于前代,远不如汉、唐,这是因为北宋初叶推行了二府三司共同治国的权力体系,军政由枢密院掌管,财政由三司掌管,宰相只是行政首脑。

同时参知政事定为宰相副职,也形成了对宰相的有力牵制。

元丰改制虽然取消三司,但二府“对掌大政”的局面并没有彻底改变。

北宋前期,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几同虚设。

《宋史·职官志》记: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予朝政,侍郎、给事中不领省职,谏议无言职,起居不记注,中书常阙舍人,门下罕除常侍,司谏、正言(即唐朝拾遗、补阙)非特旨供职,亦不谏诤。

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宋代官职名称及职能

宋代官职名称及职能

宋代官职名称及职能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官制的建立和完善。

宋代官制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官职名称及职能,这些官职在宋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官职名称及职能宋代的官职名称和职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中央官职中央官职是宋代官制中最高的官职,主要是负责全国性的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的工作。

其中,皇帝是最高的中央官职,掌握着最高的权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他中央官职包括宰相、三省官员、中书省官员、外戚等,他们分别负责着政治、财政、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工作,是宋代政治中的重要力量。

2. 地方官职地方官职是宋代官制中的另一类重要的官职,主要是负责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工作。

其中,知府是最高的地方官职,掌握着地方政治的最高权力,负责着地方的治理工作。

其他地方官职包括知县、州县官员、司法官员等,他们负责着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工作,是宋代地方政治中的重要力量。

3. 军事官职军事官职是宋代官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负责军事方面的工作。

其中,节度使是宋代最高的军事官职,掌握着军队的最高权力,负责着军队的组织、训练、指挥等工作。

其他军事官职包括都监、千户、百户等,他们负责着军队的具体指挥和管理工作,是宋代军事中的重要力量。

4. 文化官职文化官职是宋代官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负责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其中,礼部尚书是最高的文化官职,负责着官方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其他文化官职包括太学博士、庶吉士、翰林学士等,他们负责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是宋代文化中的重要力量。

二、官职制度的演变宋代的官职制度是经过多次改革和调整才形成的。

在宋代之前,中国的官制主要是以唐代的官制为基础,但在宋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官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宋代的官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官职名称的变化宋代的官职名称相对唐代有所变化,主要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所致。

宋朝官职列表

宋朝官职列表

宋朝官职等级宋朝官职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宋朝官制1、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官、职、差遣宋初沿五代旧制,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相符,担任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称为“差遣”,但为数较少。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最为成熟完备的时期,其选人用人之制发达周详,细密精当。

宋代中央官员正式选用,大致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科举考试或征辟;二是荐举;三是自荐。

但不论采取哪种途径,均须经中央政府的权力机构进行。

这种官吏选用制度和现代选举制度非常相似,但又有很大区别,其中既包括了法定的公开程序,如资格审查、确认以及公布等,又不乏个性化的运作手段,如利益集团对候选人选拔的影响、内部政治权力斗争对选官的干扰等。

在这些制度规范下,文官选任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推动政治民主化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文官选任的基本制度及原则1、文官选任的法定程序及原则宋代科举实行糊名法,对入试者的身份、籍贯、履历皆不予登记,只注明名第,所以称为糊名法,即取录进士前,先由礼部主持其家庭教育与本人品学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据其言行评价,再由主考官写出书面评语,分为若干项目列入试卷内。

宋朝还将这种试卷称为誊录。

试后,考官先按规定项目分类,然后对每个卷子逐一批阅,分门别类,编次序号,签上名字,送交承阅官,再次评阅,并在一定期限内向皇帝奏报评阅结果。

殿试结束后,仍由考官先按规定项目分类,然后对每个卷子逐一批阅,分门别类,编次序号,再加上“弥封”,交参知政事和礼部尚书拆弥封以观其姓名、年龄、籍贯,看有无改换姓名等异常情况,也分为若干项目列入试卷内。

然后在一定期限内向皇帝奏报评阅结果,由皇帝决定录取人数。

新科状元,要拜受官职后,方能赴太常寺等处参加唱名,依考官评语向皇帝呈上考卷,所谓“御览”,然后还有“唱名”,即亲自读考卷,一旦被点为状元,就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位仅亚于侍从官,宋太祖规定状元需得到知制诰(用于向皇帝进谏)、直史馆(掌记载皇帝言行)和两制(中书和枢密院)等官的同意,才可以被授予官职,宋神宗、宋哲宗时更规定状元除非是皇帝特旨的,否则不许就职。

考试过程中,自始至终,公开公正,避免了权力因素的干扰。

宋朝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政治制度:
宋代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和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的擅权,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以及防御辽、夏等侵扰,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政治制度评价:
两宋时期在中央采用的是二府三司制,在地方实行文官制。

两宋的政治制度是造成宋代积贫积弱的根本因素。

利:
1、宋朝重文轻武,采用文官制,吸取了五代藩镇割据武人称雄的教训,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有效的巩固了统一。

2、宋朝分割地方的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分裂。

3、宋朝政治典型特点是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可以有效的镇压地方和农民起义。

弊:
1、文官制因为领导人是文人不懂军事,导致了军事战斗力的低下不利于军事的发展。

2、分割地方权力导致地方行政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亢官。

3、弱枝强干导致边防虚空,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战屡败的原因。

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

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

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1.原因
(1)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2)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

(3)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

(4)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表现:
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

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

“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

3.评价
(1)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2)局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

(完整版)宋代的官、职、差遣

(完整版)宋代的官、职、差遣

宋代的官、职、差遣宋代官吏有三个头衔,即官、职和差遣。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官用于寄禄,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宋代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部分有实差的官又叫做职事官,用以区别寄禄官。

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

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

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有待遇但无实权。

唐前期的职事官,到唐后期已变成官吏品阶的标志,宋初沿袭了这种情况。

官吏的实际职务,要看所分派的差遣。

《宋史·职官志》讲,“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迅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

例如真宗朝寇准曾为户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判吏部东铨是差遣,才是实际职责。

元丰改制,定阶官以寄禄(文散官有二十四阶;武散官有五十二阶。

五品以上为大夫,六品以下为郎。

凡进士、诸科及武举等科举出身者为有出身,此外为无出身),将知、判等差遣变为职事。

宋朝的职名甚多,分若干等级。

就以“学士”名号来说,按其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学士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与翰林侍读学士。

学士院即翰林学士院。

其职务为“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

其职官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长官为“翰林学士承旨”。

“承旨,不常置,以学士久次者为之。

凡他官人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缺,他官暂行院中文书,谓之权直。

自国初至元丰官制行,百司事失其实,多所厘正,独学士院承唐旧典不改。

”宋朝有专门给皇帝讲读经文的经筵官,也称讲读官。

讲读官有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

“元丰改制,废除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不置,但以为兼官。

然必侍从以上,乃得兼之,其秩卑资浅则为说书”。

程颐(北宋)、朱熹(南宋),均曾任崇政殿说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文官制度
宋代文官制度是指宋代朝廷对文官的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的一整套规定和制度安排。

宋代文官制度相对于前朝较为完善,其基本特征是以考试选拔为主,重视文才与德行的统一,开创了中国科举制度的新篇章。

首先,宋代文官制度的核心是科举制度。

宋代实行了举人、进士的科举制度,将官员选拔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使千千万万平民百姓都有机会进入仕宦的行列,也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广阔的范围。

举人是科举考试的第一等次,考试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正义、经义等;进士是科举考试的第二等次,要进行复试,其内容除了包括举人考试的内容,还要考察文章的文笔、才华等方面。

科举制度在宋代的发展更加完善,带动了社会的普及教育,丰富了人才库,增加了政府管理的功能性。

其次,宋代文官制度重视文才与德行的统一。

在考试和选拔中,宋代注重考察考生的品德和才华,文才和德行的统一成为文官选拔的标准。

对于选取的官员,宋代政府还对其进行严格的考察和监察,负责该官员的表现和品行,一旦出现过失,立即追究责任,保证了官员廉洁奉公作为。

这种制度安排不仅在选拔官员过程中保持公正,还使官员追求品德修养,提升了文官整体的素质和形象。

最后,宋代文官制度还注重对官员的培训和职业发展。

对新进士,朝廷会安排进入官府进行培训,学习政务和管理经验;同时,朝廷还会给予重用,提拔和调动人才,使其逐步晋升至高级的官职。

宋代朝廷对于地方政权的控制相对较强,定期进行
官员的轮岗,以保证官员担任不同职位、不同地域的经验积累和管理经验的更新,从而提高整个官吏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宋代文官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文官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

它以科举制度为核心,重视文才与德行的统一,同时注重官员的培训和职业发展。

这种制度安排使得宋代文官选拔更加公正、有效,同时也积极推动了社会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对于宋代政治的稳定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