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官制度
宋代文官制度
宋代文官制度宋代文官制度是指宋代朝廷对文官的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的一整套规定和制度安排。
宋代文官制度相对于前朝较为完善,其基本特征是以考试选拔为主,重视文才与德行的统一,开创了中国科举制度的新篇章。
首先,宋代文官制度的核心是科举制度。
宋代实行了举人、进士的科举制度,将官员选拔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使千千万万平民百姓都有机会进入仕宦的行列,也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广阔的范围。
举人是科举考试的第一等次,考试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正义、经义等;进士是科举考试的第二等次,要进行复试,其内容除了包括举人考试的内容,还要考察文章的文笔、才华等方面。
科举制度在宋代的发展更加完善,带动了社会的普及教育,丰富了人才库,增加了政府管理的功能性。
其次,宋代文官制度重视文才与德行的统一。
在考试和选拔中,宋代注重考察考生的品德和才华,文才和德行的统一成为文官选拔的标准。
对于选取的官员,宋代政府还对其进行严格的考察和监察,负责该官员的表现和品行,一旦出现过失,立即追究责任,保证了官员廉洁奉公作为。
这种制度安排不仅在选拔官员过程中保持公正,还使官员追求品德修养,提升了文官整体的素质和形象。
最后,宋代文官制度还注重对官员的培训和职业发展。
对新进士,朝廷会安排进入官府进行培训,学习政务和管理经验;同时,朝廷还会给予重用,提拔和调动人才,使其逐步晋升至高级的官职。
宋代朝廷对于地方政权的控制相对较强,定期进行官员的轮岗,以保证官员担任不同职位、不同地域的经验积累和管理经验的更新,从而提高整个官吏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宋代文官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文官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
它以科举制度为核心,重视文才与德行的统一,同时注重官员的培训和职业发展。
这种制度安排使得宋代文官选拔更加公正、有效,同时也积极推动了社会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对于宋代政治的稳定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朝文官制度
宋朝文官制度宋朝文官制度是指宋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任命和管理制度。
宋朝文官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朝廷政权的稳定、推动社会发展以及保障百姓福祉起到了积极作用。
宋朝文官制度主要采用科考制,即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包括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政治理论,明经科考试则重视经典的解读和应用。
通过这两级考试,选拔出的达到一定分数线的人员可以成为官员,进入官僚体系。
在宋朝文官制度中,考试成绩直接决定了官员的级别和职位。
考中进士的人可以直接担任京官,像翰林院、中书省等重要职位。
而考中明经的人则是担任地方官或县级官员,根据考试成绩的高低决定官品和官职。
这种科举选拔官员的方式,强调了知识、才华和品德,并且注重客观、公正的选拔。
除了科举考试,文官的选拔还包括笔试、面试和考察等环节。
这些环节旨在评估官员的综合能力和经历。
尤其是在宋初,创立了“试贤录”的制度,即选拔人才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要考察其对民生的关心和才能。
这种多元化的选拔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宋朝文官制度注重官员的监察和管理。
官吏选拔之后,还需要进行品行考核和任职监察。
官员们需要定期向上级上报自己的工作情况,接受考核和纪律处分。
此外,宋朝还实行了巡视制度,通过派遣巡行官员,对各地官员的政绩、廉政和人民生活状况进行监督。
这种监察制度有助于减少腐败现象,保证政权的廉洁和有效管理。
总的来说,宋朝文官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了知识、才华和品德。
官员们需要接受考核和监察,以确保其廉洁和效率。
这一制度在推动社会发展、维护政权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宋朝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宋朝的官员制度与选拔标准
宋朝的官员制度与选拔标准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代,其官员制度和选拔标准对于当时的统治和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宋朝的官员制度以及选拔标准,并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一、官员制度宋朝的官员制度是基于科举制度的,科举制度是以考试选拔官员,倡导文治的制度。
宋朝的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文官分为九品和延续制度。
在宋朝政治体系中,九品中正为最高品级官员。
延续制度是指官员在经过一定年限的任职后,可以晋升到更高级别的官职。
此外,宋朝还设置了许多专门的职位,如内廷的门下省和中书省等,以及地方中央之间的衔接系统。
二、选拔标准宋朝的官员选拔标准主要基于科举制度,并强调具备一定的学识和才能。
科举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为了选拔优秀的士人,会试是为了选拔优秀的进士,而殿试则是选拔出最终的状元。
在这个过程中,考生需要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学问,并通过多个环节的竞争来选拔最优秀的人才。
此外,宋朝还注重品德的考核,也就是注重官员的廉洁与道德,这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
三、官员制度的优点宋朝的官员制度有着以下几个优点:1. 推动国家治理:通过科举制度,能够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这一制度不仅重视学识,而且注重品德,保证了官员的廉洁和忠诚度。
2. 公平公正: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每个有才能的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无论是贫寒还是富贵,只要通过考试,都能够获得公正的评价和机会。
3. 专业化管理:通过设立各类职位和衔接系统,官员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四、官员制度的缺点然而,宋朝的官员制度也有一些缺点:1. 学问偏重:科举制度过分偏重学问,对于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的考核较少,有时候并不能够真正选拔出最能胜任职务的官员。
这也导致了在实际行政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2. 考试压力:科举制度对于考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竞争非常激烈,在不少人的人生中占据了过大的比重,可能会导致一些人为了考试而放弃了其他重要的事物。
宋代文官政治名词解释
宋代文官政治名词解释
宋代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军政长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
在选任官员的过程中,宋代始终强调文治。
宋政府不仅扩大录取名额,而且还通过改革科举考试方式,使地主阶级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在考场上凭学识取得官位。
这些通过科场考试精选出来的,富有较高文史知识素养的文臣,受到了宋政府的重用。
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
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组成部分,与前代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隋唐以后重科举取士,为中下层的寒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打开方便之门。
宋朝官职等级
宋朝官职等级宋朝官职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宋朝官制1、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官、职、差遣宋初沿五代旧制,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相符,担任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称为“差遣”,但为数较少。
宋朝官职列表
宋朝官职等级宋朝官职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宋朝官制1、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官、职、差遣宋初沿五代旧制,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相符,担任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称为“差遣”,但为数较少。
古代宋朝官制的详细介绍
古代宋朝官制的详细介绍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
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宋朝官制的详细介绍,希望大家喜欢!宋朝官制之中央官宋朝中央机构可分为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监察和为皇室服务的机构等五个系统。
从行政系统看,最高长官仍为宰相,其特点有二,一是官名变化多,二是权力小于前代。
宋初,沿唐后期和五代制度,设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设于宫中,又称政事堂,为正、副宰相治事之所。
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各设一至三人。
下设孔目、吏、户、兵礼、刑等五房,置检正五房公事、提点五房公事等官,处理具体事务。
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改革官制,撤销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六部制度,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左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右相,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
徽宗时候,改左仆射为太宰,仍兼门下侍郎,称首相;改右仆射为少宰,仍兼中书侍郎,称次相。
钦宗时候,恢复元丰制度。
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又以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仍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北宋相权小于前代,远不如汉、唐,这是因为北宋初叶推行了二府三司共同治国的权力体系,军政由枢密院掌管,财政由三司掌管,宰相只是行政首脑。
同时参知政事定为宰相副职,也形成了对宰相的有力牵制。
元丰改制虽然取消三司,但二府“对掌大政”的局面并没有彻底改变。
北宋前期,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几同虚设。
《宋史·职官志》记: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予朝政,侍郎、给事中不领省职,谏议无言职,起居不记注,中书常阙舍人,门下罕除常侍,司谏、正言(即唐朝拾遗、补阙)非特旨供职,亦不谏诤。
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宋朝的文官制度与政治文化
宋朝的文官制度与政治文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其文官制度和政治文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朝的文官选拔、官员职权和政治文化等方面来论述宋朝的文官制度与政治文化,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宋朝的政治体制。
一、文官选拔制度宋朝建立了科举制度,也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由地方政府主持,选拔考生参加会试;会试是由教官、官员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负责;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
只有通过了三个层次的考试,才有资格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引入,使得社会上人们能够通过知识和才能来实现官员的梦想,而不再依赖出身。
这样的选拔制度不仅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才干,也为后来的明清两代的官员制度打下了基础。
二、官员职权宋朝的官员职权非常严格,分为两类:文官职权和武官职权。
文官职权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事务,如官员的选举、赋税、农田改革等。
而武官职权主要涉及军事和安全事务,如兵员编制、战略部署等。
官员的职权是有清晰的分工和层次的,从县级到省级再到中央,每个级别的官员都有自己的职责。
这样的分工制度确保了行政的高效性和有序性,同时也有助于防止腐败和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
三、政治文化宋朝的政治文化注重思想理论的发展和宣扬,并鼓励官员进行政治论述和研究。
这种文化氛围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加强了君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宋朝的政治文化还注重礼节和仪式,官员在各种场合下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这种礼仪规范强调官员的品德修养和形象塑造,对于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宋朝的政治文化还推崇劝谏和忠诚的原则。
官员有义务向皇帝进言,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观点。
忠诚于君主是每个官员的基本要求,这种忠诚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也包括维护皇权和国家利益。
结语总的来说,宋朝的文官制度和政治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科举制度的引入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才干,为后来的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官员职权的分工和层次确保了行政的高效和有序;政治文化的培养和传承加强了社会稳定和君主权力的合法性。
宋朝官职列表
宋朝官职等级宋朝官职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宋朝官制1、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官、职、差遣宋初沿五代旧制,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相符,担任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称为“差遣”,但为数较少。
宋朝文武制度
宋朝文武制度宋朝的文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政治体制,其官僚制度、科举制度、武官制度、地方制度、财政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一、官僚制度宋朝的官僚制度是一种典型的文官制度,以文治武,以文官统领军队。
宋代的官僚体系分为官、吏、役三个等级,其中官为高级官员,吏为中级官员,役为低级官员。
在官僚体系中,文官的地位明显高于武官。
二、科举制度宋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善的科举制度之一。
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其中解试是最低级的考试,省试是中级考试,殿试是最高级的考试。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宋朝的官员大多出自文人学士,而不是出身于权贵世家。
三、武官制度宋朝的武官制度是典型的文人统兵制度,文官领导武官,武官受文官节制。
武官的最高职位是大将军,其下依次为将军、都指挥使、都虞候等。
在战争时期,文官可以指挥武官作战,但在平时,武官的主要职责是守卫边疆和维持地方治安。
四、地方制度宋朝的地方制度是一种州县制,分为州、县两级。
在州一级,长官为知州,副长官为通判;在县一级,长官为知县。
宋朝的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
五、财政制度宋朝的财政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农业税和商业税并重的财政制度。
农业税是主要的税收来源,商业税则是新兴的税收来源。
宋朝还实行了专卖制度,对盐、茶、酒等商品实行专卖,以增加财政收入。
六、法律制度宋朝的法律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备的法律制度之一。
宋朝的法律分为刑法、民法和行政法三种。
刑法方面,宋朝实行了比较严格的刑罚制度,如死刑必须经过皇帝批准才能执行。
民法方面,宋朝实行了比较完善的土地制度和财产制度。
行政法方面,宋朝有比较完善的行政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
总的来说,宋朝的文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政治体制,其官僚制度、科举制度、武官制度、地方制度、财政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这些制度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并对后世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文官、武将、爵位、品阶一览
宋朝文官、武将、爵位、品阶一览宋朝文官、武将、爵位、品阶一览(一)枢密使:神宗定新制,以枢密院掌边防机密、兵符、军籍、差除路分都监以上及将官诸班直内外禁军之事。
是故枢密院之地位,有与民国训政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相近似。
武穆任枢密副使,奉旨位在参知政事席上,乃在朝议事,排列席位,仅次於左右相。
调任万寿观使奉朝请,乃有官而无专守。
(二)宣抚使:宋以任使将相重臣总师征讨之官称,无定额。
北宋大臣范仲淹、富弼,南宋名将韩世忠均曾任之。
武穆任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在光复襄阳诸郡之後,任职四年以上。
(三)节度使、制置使:辖诸路军务,恩数与执政同。
朝廷宗室近属,年资久者,若任除将帅,始授此官。
或以功勋显著之帅守充之。
武穆曾任武胜定国军节度使,相当於明、清之总督,民国省区以上绥靖主任。
制置使亚於节度使。
武穆曾任舒、蕲、鄂、岳、荆南、黄、复州(今皖、鄂、湘三省地区)制置使。
(四)开府仪同三司:按武穆於绍兴与七年授「开府仪同三司],乃宋文职官阶三十七阶之首,各阶称谓、俸额如下表:(表摘录自杨树藩之宋代文官制度,略)(五)太尉:南宋绍兴年间釐正武职官阶,共分六十阶,太尉乃六十阶之首,为北宋政和年间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为武职之首。
武职阶俸,较文职为低,因宋代重文轻武,而武穆每以战功晋阶,荣宠擢拔,乃加以文阶。
武穆於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已拜太尉(按天子任命曰拜),犹若现在上将,再晋几星。
按武穆文武官阶,均晋至首阶(武职自五十七阶起),兹列南宋绍兴年间釐正武职官阶六十阶称谓如下:(1)太尉,(2)通侍大夫,(3)正侍大夫,(4)宣正大夫,(5)履正大夫,(6)协忠大夫,(7)中侍大夫,(8)中亮大夫,(9)中衞大夫,(10)翊衞大夫,(11)亲衞大夫,(12)拱衞大夫,(13)左武大夫,(14)右武大夫,(15)武功大夫,(16)武德大夫,(17)武显大夫,(18)武节大夫,(19)武略大夫,(20)武经大夫,(21)武义大夫,(22)武翼大夫,(23)正侍郎,(24)宣正郎,(25)履正郎,(26)协忠郎,(27)中侍郎,(28)中亮郎,(29)中衞郎,(30)翊衞郎,(31)亲衞郎,(32)拱衞郎,(33)左武郎,(34)右武郎,(35)武功郎,(36)武德郎,(37)武显郎,(38)武节郎,(39)武略郎,(40)武经郎,(41)武义郎,(42)武翼郎,(43)训武郎,(44)修武郎,(45)从义郎,(46)秉节郎,(47)忠训郎,(48)忠翊郎,(49)成忠郎,(50)保义郎,(51)承节郎,(52)承信郎,(53)进武校尉,(54)进义校尉,(55)下班祗应,(56)进武副尉,(57)进义副尉,(58)守阙进义副使,(59)进勇副尉,(60)守阙进勇副使。
宋朝文官职位表
宋朝的文官职位包括:
1.开府仪同三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
夫、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议大夫、通奉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奉直大夫等。
2.正一品的职官有太师、太傅、太保等,爵有王。
从一品的职官
有枢密使,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有骠骑大将军,爵有嗣王、郡王、国公等。
3.正二品的职官有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等,文
散官有特进,武散官有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等。
4.从二品的职官有签书枢密院事等,爵有开国县公,勋有柱国等。
5.正六品的职官有朝议、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等。
6.从六品的职官有朝请、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等。
7.正七品的职官有朝请、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等。
宋朝官职一览表解释
宋朝官职一览表解释
宋朝官职一览表及解释
在宋朝时期,官僚制度非常发达,官职种类繁多。
下面是一份宋朝官职一览表及解释,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宋朝的官制。
1. 宰相
宰相是宋朝最高行政官员,通常由文官担任。
其职责是辅佐皇帝管理国家事务,包括制定政策、管理官员、处理政务等。
宰相在宋朝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皇帝的重要顾问和助手。
2. 尚书省官员
尚书省是宋朝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之一,负责管理各项事务。
其官员包括:
(1) 尚书令:是尚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管理整个尚书省的事务。
(2) 左、右仆射:是尚书令的副手,负责协助尚书令处理事务。
(3) 郎中、员外郎:是尚书省的官员,负责处理各项政务。
3. 地方官员
(1) 知州:是宋朝地方政府的最高长官,负责管理所在州的政务。
(2) 通判:是知州的副手,负责协助知州处理政务。
(3) 县令:是宋朝县级政府的最高长官,负责管理所在县的政务。
4. 军事官员
(1) 都指挥使:是宋朝中央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负责统领全国军队。
(2) 副都指挥使:是都指挥使的副手,负责协助都指挥使处理军事事务。
(3) 厢军指挥使:是宋朝地方军队的指挥官,负责统领所在州的军队。
总的来说,宋朝的官职制度相当复杂,官员种类繁多,各个职位的职责也各不相同。
但
是这些官员都共同为宋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宋朝文官制度范文
宋朝文官制度范文宋朝的文官制度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对于宋朝的政治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宋朝的文官制度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宋朝的文官制度是建立在科举制度基础上的。
科举制度是宋朝重要的选拔和提拔文官的手段。
科举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州城进行的地方性考试,通过者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全国性考试,通过者有机会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通过者就可以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不仅严格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使得社会上能够有更多的人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次,宋朝的文官制度实行了九品官人制。
这个制度将官员分为九个等级,每个等级下又细分为两个级别。
九品官人制对于官员的地位和待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使得官员之间的等级关系比较清晰,避免了混乱和争议。
九品官人制还规定了官员的晋升和任免方式,使得选拔和提拔官员的程序更加规范和透明。
此外,宋朝还实行了文武分科的制度。
文官主要从事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工作,而武官则主要从事军事和警察等方面的工作。
宋朝文官制度中的人员选拔和提拔主要针对的是文官,而武官则主要通过出身和世袭来确定。
文武分科的制度有利于保持朝廷的稳定和统一,同时也使得官员和军队各司其职,提高了效率和专业性。
宋朝的文官制度还注重考核和监察。
朝廷设置了专门的监察机构,如御史台等,对官员进行监督和考核。
御史可以弹劾官员的不当行为,并有权力查办一切与朝廷利益相关的事务。
监察制度的存在既可以预防官员的腐败和滥用职权,也可以纠正官员的错误和过失。
此外,宋朝还创立了士人身份的制度。
士人是具有特殊地位的知识分子,是可以担任公职的有资格者。
士人不仅享有特权,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士人身份的确立既是为了表彰和推崇知识,也是为了将社会精英与朝廷的统治相结合,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总的来说,宋朝的文官制度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选拔和提拔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九品官人制和文武分科制度规范了官员的地位和责任,监察制度监督和考核了官员的行为,士人身份制度表彰和推崇了知识分子。
宋朝官职等级
宋朝官职等级宋朝官职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宋朝官制1、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官、职、差遣宋初沿五代旧制,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相符,担任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称为“差遣”,但为数较少。
宋代官职品级制度
宋代官职品级制度
宋代官职品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宋代官职品级制度的详细介绍:
官职类别:宋代的官职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
文官包括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高级官员,以及太常卿、太守等低级官员;武官则包括太尉、通侍大夫等高级武官,以及武功大夫、武节大夫等低级武官。
官职等级:宋代官职品级分为九品三十六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每品又分为上下两级。
同时,还有散官、勋官、爵官等名目。
官员任命:宋代的官员任命主要通过科举考试和皇帝直接任命。
科举考试分为进士科、明经科等科目,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官员。
皇帝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和才干直接任命官员。
官员考核:宋代的官员考核主要通过地方察举和中央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地方察举包括对官员的品德、才能、政绩等方面的考察,中央考试则是对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考察。
官员待遇:宋代的官员待遇较高,包括俸禄、赐田、赐服等。
同时,还有各种休假制度,如病假、探亲假等。
总的来说,宋代官职品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等级分明、职责明确、任用方式多样。
这一制度为宋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北宋采取的政策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维护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
1. 中央集权: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势力,以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2. 文官制度:北宋建立了文官制度,重视文化和教育,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
3. 科举制度:北宋改革了科举制度,增加了考试科目,扩大了录取范围,提高了文人的地位。
4. 军事制度:北宋建立了厢军、禁军和乡兵三级军事体制,加强了军事力量。
5. 赋税制度:北宋实行了两税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6. 土地制度:北宋实行了均田制,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7. 商业政策:北宋实行了榷茶、榷盐等商业政策,加强了国家对商业的控制。
这些政策对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北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宋朝官员结构
宋朝官员结构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官员结构也是非常特殊的。
宋朝的官员结构分为文、武两部分,文官主要负责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而武官则主要负责军事、边防等方面的工作。
文官和武官在宋朝的官员体系中并列,且文官的地位相对更高。
宋朝的官员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中央官员包括宰相、参知政事、中书令等高级官员,地方官员则包括知府、知州、知县等。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特殊的官职,如御史、太常等,用于监察和协助中央政府。
宋朝的官员选拔机制也是非常严格的,主要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级别: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诗词等。
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文官身份后,还需接受一定的实践锻炼,才能担任高级官员。
总体而言,宋朝官员结构严格、层次清晰,选拔机制科学,这也为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文官制度
宋朝文官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繁荣有着直接的关系。
宋朝文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一定的创新和先进性,它为后世的封建文官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和借鉴。
宋朝文官制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考试和升迁。
宋代的考试分为三级考试,也就是文、执、监三级考试。
这三区考试分别对应三个官阶:进士、及第和贡生。
由于当时的世道十分纷乱,官僚集团不断对文化教育进行改革,这导致了宋代科举制度的不断变革。
从创始时的秀才制,到进士制,再到科举大兴,历经多年的变革,最终成为宋代国家文官选拔的主要形式。
在宋代的官员升迁制度方面,根据官员的履历和官阶的区别进行评定。
宋代官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是要实现真正的官场成功,还需要按照规定的晋阶、转任和转翰的流程经过多次的升迁才能完成。
所以说,宋代文官制度在物质利益方面的考核更严格,但极少涉及到官员的政治思想倾向。
这也表明,宋朝文官制度不仅强调了考试制度的公正,更注重官员的言行、政绩和社会声誉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在宋代的文官制度中,一种重要的官职称呼被称为“诸司”。
在宋代,有许多政府的部门和机构都被称为“诸司”,如吏部、礼部、房前司等等。
这些“诸司”因为其重要性而被赋予了官职的特殊意义。
在宋代,这些“诸司”的官员和其他官员一样都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但如果一个考生能够在考试中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便能够直接进入“诸司”任职,显然这是对其能力和资历的极大认可。
另外,在宋代的文官制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四等官”。
“四等官”包括御史、中书舍人、中书令和翰林学士。
这四种官职在宋代的政治生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分别。
御史主要负责检查官员的政治思想,是皇帝的直接监察机构;中书舍人和中书令则是朝廷的机要人员,主管文书管理和保密工作;翰林学士则是皇帝的贴身文学官,主要负责文献整理和撰写敕书。
这些“四等官”所牵扯到的权力和利益,是整个文官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宋朝文官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进步制度,它的创新和先进性为后来的封建文官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尽管这个制度也存在改革缺陷和弊端,但它在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中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