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4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1d525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a.png)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尺子、方格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小一些)问: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吗?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学生观察后得出:图3没有发生变化。
师:图1和图2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图3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1)出示原图和图3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总结交流: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师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1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图形的放大。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师: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该怎么做呢?2、尝试操作,加深理解。
(1)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出示例2(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学生在课本上一画,指名说怎么样画的,集体核对,师演示。
第七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第七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bd5be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5.png)
第七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第一篇:第七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定稿)一、创设情境,初步体验(一)出示课本主题图(课件)(1)你见过下面的这些现象吗?(2)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3)补充:把照片未按比例放大的实例。
(二)通过比较,归纳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1)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小,叫做图形的缩小;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大,叫做图形的放大。
(2)特点:形状不变,大小不同(课件)【利用生活中学生比较常见的情境,引入新课,力求简洁高效,同时让学生感受物体放大和缩小的特征。
】二、操作探究,总结方法。
(一)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
1.出示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小组合作探究(1)在小组内说一说2∶1的意义。
(2)试着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3)在小组内交流画法。
3.反馈交流(1)2:1是指变化后的长度与变化前的长度比,也就是把图形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2)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由其介绍思考操作的过程。
(3)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4.归纳总结(课件)(1)方法一看:看原图各边占几格;二算:计算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后得到的新图形的各边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后得到的新图形的边长画出新图形。
(2)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边长和周长都扩大到原来的两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二)利用经验,自我探索按一定比例缩小 1.出示要求: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2.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环节中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将难点一一击破,并观察、归纳、总结。
接下来利用获得经验进行自主探索把图形按一定比例缩小的画法,显得非常自然,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fba50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e.png)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5篇篇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冀教版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六年级曹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56 至 58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学问技能目标: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肯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像。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看、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把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胜利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肯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具预备:方格练习纸预备以下方格练习纸。
(正反两面)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 1、设情境,导新课。
(3 分钟)(1)放大和缩小现象。
同学们看教师手里的这张照片,照片中有位帅哥你们熟悉他吗?他是谁?师:照片中的人物与我比拟,我怎么了?生:缩小了。
(板书:缩小)师:(找一位戴眼镜的同学)程家宝假如把你的眼镜拿掉你还能看清晰这张照片中的人物吗?戴上眼镜后呢?生:看不清晰。
(戴上后)可以。
师:谁知道为什么吗?生:眼镜把照片中的人物放大了。
(板书: 放大)师:对,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需要把它放大才能看清;而有些物体确实很大,需要把它缩小才能很好地表示出来。
师:(边说边出示书本 56 页的主题图。
)下面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呢?生:略师:对像照像、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都是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今日我们就来讨论这些图形是怎样放大或缩小的。
(把板书补充完整: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一)教学例 4。
1、查找放大的规律。
(10 分钟)(1)出示图形。
按 2∶ 1 画出上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②小组争论:按 2∶ 1 放大是什么意思?(由于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是 2∶ 1, 21=2,所以就是要把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 2 倍。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994e6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0c.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理念】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
它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新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
笔者认为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就本课而言“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实物或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性是指图形变换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60例四【学情与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教材编排是学生在六年级分阶段学习了比、比例及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后,作为比例的应用第二课时进行教学的。
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在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是不明确的,需要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1.在操作探究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改变,形状没有发生改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作业纸【教学过程】1.回顾旧知,发现引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图形与变换”的领域里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轴对称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这里有一张老师好朋友的照片,(课件出示教师照片)老师又另外给他放大了三张。
①上面三幅图中,哪一幅与原图最像?②为何都选择第三幅?三幅都是变大的,那第一幅是怎么变大的?第二幅和第三幅呢?(抓住要点:形状不变)【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化的知识之间必定存在着空隙和差距,只有填补空隙和弥补差距,才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课堂化,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294a1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f.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游戏导入1、游戏:“猜猜我在哪”教师利用幕布将屏幕遮挡,回答对问题,可以拉开幕布一部分。
再将照片进行缩小,最终呈现出完成的照片。
2、教师利用手机进行拍照,导入电脑中,插入到屏幕中,为了看清楚每个同学的表情,要将照片进行放大。
活动2【导入】寻找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找出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例子,明确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形状不变、大小改变师:刚才对照片进行了放大和缩小,其中生活中还有许多放大和缩小的例子,请你根据课前预习说出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
师:这些“放大”和“缩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板书特征活动3【导入】明确教学重点师:今天主要研究的是已经学过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请学生在白板中边介绍边画出图形。
根据你的课前预习,把这些已学过的图形进行排序排序。
活动4【活动】正方形的放大与缩小展示方格纸中的教师克隆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正方形,将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让学生观察两个正方形边长的变化,讲解这样的变化是将正方形按“2:1放大”。
再将正方形的边长缩小到原来的 ,让学生观察,同时讲解这样的变化是将正方形按“1:2缩小”。
师:我们今天所学的放大与缩小都是按比例放大和缩小的。
请你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3:1放大后的图形。
活动5【活动】长方形的缩小教师按学生的排序继续出示长方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探究长方形按4:1缩小的方法,再随机点名出一个学生利用白板讲解画图过程。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9e718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6.png)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 图形放大和缩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方法。
难点:图形放大和缩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
2. 学生准备练习纸、铅笔、直尺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一个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如果将这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阐述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独立完成一些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图形放大和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衣服、建筑图纸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图形放大和缩小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概念:方法:应用: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找到一个物品,绘制其放大或缩小的图纸,并解释放大或缩小的比例和应用。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图形放大和缩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从准确度、创意性和合作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思考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和方法,以及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也要考虑是否给予了每个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实践和表达,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a76d68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0.png)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2、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相成相应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相应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认识图形的放大(1)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放大的过程,学生观察。
(2)提问:观察这前、后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放大。
(板书:图形的放大)2、认识图形的缩小(1)教师同样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缩小,学生观察。
(2)提问:这次你又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缩小。
(板书:缩小)3、揭题:那么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二、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例1)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与宽(长8厘米,宽5厘米),第二幅画的长与宽(长16厘米,宽10厘米)。
(2)提问:这是放大前、后两幅图,仔细观察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宥什么关系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
(3)教师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同时板书: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4)追问: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进一步突出:是放大后的边长与放大前相应边长的比)(5)教师指出: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那么它的相应的边长的比都应该是相同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2515d5e53a580216fcfe88.png)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五、教具、学具准备:16开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2、联系生活实际。
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159f7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a.png)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
(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e9d75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7.png)
2.教学难点
-对应边长的变化规律:学生在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时,可能会混淆对应边长的变化关系。
-放大缩小比例的灵活运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难以将比例关系应用到具体计算中。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能够在大脑中形成图形放大缩小的过程,这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举例解释:
-难点1:如,学生在放大一个长方形时,可能会错误地只放大其中一条边,而忽略了另一条边也需要同比例放大。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学会使用具体数值来描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能够理解和运用放大和缩小比例关系进行实际操作。具体内容包括:
1.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定义;
2.放大和缩小比例的理解与应用;
3.利用放大和缩小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探索图形放大和缩小过程中,对应边长的变化规律。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增强空间观念,让学生能够观察、理解和描述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提高对几何图形的感知能力;
2.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使学生能够运用放大和缩小比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放大和缩小比例的计算和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模型和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对应边长的变化规律。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案
![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a8f86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6.png)
图形放大或缩小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1.2 教学内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定义。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
第二章: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定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图形放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图形缩小的概念。
2.2 教学内容图形放大的定义。
图形缩小的定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的方法。
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
第三章: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图形缩小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图形放大的方法。
图形缩小的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3.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
第四章:实例讲解与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2 教学内容利用实例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学生实践操作,进行图形放大与缩小。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
激发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应用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进行总结。
拓展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领域。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法。
5.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
第六章:实践活动一图形放大的操作6.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放大的操作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图形放大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图形放大的操作步骤。
图形放大后的注意事项。
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准备相关的图形素材和放大工具。
第七章:实践活动二图形缩小的操作7.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缩小的操作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图形缩小的能力。
7.2 教学内容图形缩小的操作步骤。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fd0e1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7.png)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精选12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征就是“形状不变、大小改变”。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您。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把一个三角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春天到了,同学们想不想春游?还记得我们去年在哪里玩的吗?(尧帝公园)老师这有一张我们去年春游的合影照片,一起来看一看吧。
1、(出示第一张,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人物的脸面)提问:“你有什么想法?”(生:太小了)“怎么办?”(放大)2、(出示放大后的第二张,画面很大,只能看到照片的局部画面)提问:“这下怎样?”(生:太大了)“怎么办?”(缩小)师:好,听你们的,是这样吗?(横向缩)生:不是。
师:这样呢?(纵向缩)生:不是。
师:怎么都不行?生:照片只是一边缩就会变得很扁或很瘦长,看起来很奇怪。
师:也就是说,照片在放大或缩小时要不改变原有的形状,可是怎样才能不改变原照片的形状呢?生1:把长和宽都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将照片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3、揭示课题:看样子图片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调至合适的大小,这样我们看起来才会觉得更舒服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只改变画面的大小,却不改变画面形状的图形缩放有着怎样的规律。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23191b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cf.png)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教学目标•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
•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和方法。
•实际操作中能够正确地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从点、线、面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理解图形是由不同的点、线、面组成的,并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属性。
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接着,要让学生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即在坐标系中,通过改变比例系数来改变图形的大小。
这里要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系数的变化与图形大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其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
3.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通过示范和讲解,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方法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倍数比法和长度比法。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解决放大与缩小的应用问题,提高其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课堂授课法在讲解图形基本概念和放大缩小原理时,采用课堂授课法,重点突出,注重讲解方法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相对容易理解。
2. 实验教学法在放大缩小的方法部分,通过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用线性尺等工具进行图形放大缩小的操作,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促进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示例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基本概念,阐述几何图形的由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利用视频和案例,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属性。
2.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示意图讲解放大和缩小的几何原理,让学生理解比例系数与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关系;–介绍放大和缩小的两种方法(倍数比法和长度比法),布置练习题,督促学生独立解题,以达到掌握放大和缩小的准确方法和技能的目的。
3.实际操作中能够正确地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利用线性尺工具,对具体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操作;–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放大缩小的步骤,注重思维的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提升;–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锻炼操作技能,巩固知识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4561d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f.png)
举例:若一个正方形边长为2cm,放大后的边长为4cm,学生需理解放大比例为2:1。
(3)运用放大与缩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地图、照片等实际场景的能力。
举例:根据地图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调整照片尺寸,使之符合相框大小。
(3)空间观念的培养:部分学生对图形在空间中的变化缺乏直观感受,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培养。
举例:通过折叠、剪裁等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
(4)解决实际问题时,分析比例尺的应用:学生需要掌握如何根据比例尺进行计算,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如何使用比例尺。
举例:在制作比例尺地图时,如何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确定图形在图纸上的大小。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计算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于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部分学生容易混淆,特别是在面积的计算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和认识这一概念。
其次,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会导致小组整体成果不够完善。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2.教学难点
(1)理解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学生容易混淆放大与缩小的比例计算,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
举例:放大2倍的图形,其面积实际上是原来的4倍,而非2倍。
(2)运用数对表示图形放大与缩小后的位置变化:对于数对的概念和运用,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困难。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810d1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60.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景:看下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出示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组织学生先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指出: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问题: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讨论。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合集10篇)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合集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e881a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4.png)
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合集10篇)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真切感受到图形放大和缩小知识的应用价值,无论是照相或用放大镜看书,还是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等,都应用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
2、在观察、操作中明确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
本设计结合教材情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变大或变小了,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卡片学生准备直尺方格纸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卡片。
师:卡片上写的是什么?(因为卡片上的字较小,所以学生看不清,回答不出卡片上写的是什么)②把卡片放到投影仪上,调整缩放键,把卡片上的字逐渐放大。
再次提问:卡片上写的是什么?(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卡片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了?(因为字被放大了)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
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到了图形的放大?有用到图形缩小的时候吗?预设生1:用放大镜看书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2: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3:在给人或景物、事物照相的时候用到了图形的缩小。
(2)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真实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情境,激起学生从数学角度探究放大和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97299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1.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将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体会合作、交流的快乐,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2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
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将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刘老师的照片,想看一看吗?出示照片师:学校要将优秀班主任的照片放大张贴出来,你想替刘老师挑选哪一张?2、师:对这三张放大的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大小改变而形状不变”的放大与缩小中的规律。
(去掉另外两张照片)(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活动2【讲授】二、认识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1、认识放大。
(1)测量并出示数据。
师:要研究这两张照片之间的变化规律,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测量并出示数据。
(2)找关系。
师:观察这两张,放大后的长与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呢?小组之间说一说,指名汇报小结板书:那也就是放大后的每条边是原来的2倍师:刚才这位同学是用倍数来说的,还可以怎样描述它们的关系?小结板书:放大后与原来对应边的比是2: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851904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8.png)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学生将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学会计算图形放大和缩小后的尺寸。
3. 能够运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
2. 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放大和缩小的模型或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变化。
2. 讲解: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
通过模型或图片展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让学生直观理解。
3. 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在练习中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教师可以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建议。
板书设计: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 内容:放大和缩小的概念,计算方法,练习题,小组讨论。
作业设计:1. 课内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回家后完成。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中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和“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中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计算图形放大和缩小后的尺寸。
这涉及到比例的概念,以及如何应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例子,如图片或模型的放大和缩小,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一个正方形,然后展示其放大或缩小后的样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计算放大或缩小后的尺寸,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设计范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9f7d5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6.png)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设计范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设计范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25分钟)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
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1。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教学重点/难点
2。
1 教学重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2。
2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 教学用具
PPT展示.多媒体投影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好,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
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9的图。
【师】看到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
【生】这些图片上都是把原来的东西给放大了。
【生】有的图片上是缩小了。
【师】嗯,很好,我们用相机、放大镜还有我们的影子都可以或多或少的把事物给放大,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放大或者缩小的案例,第四张图就是这样。
哪些是将物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我们再看下面这张PPT.
【师】同学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两只小蜜蜂。
【师】那这样呢?(滑动鼠标)
【生】老师我看到了放放大镜。
【师】嗯,刚才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新的一课。
老师板书课题:图片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新知
【师】刚才我们说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图片的放大和缩小,那么我们首先看一下课本60页的例4。
这三个图片中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下面大家先自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一会我们大家来讨论.
(学生在下面自己画一画,老师巡回教室指导。
)
【师】嗯,同学们都画完了吗,大家分别向自己的同桌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学生展示)
【师】刚才老师在下面巡走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画的非常好?那么大家看看和老师画的是不是一样的呢?(展示PPT)
【师】按照2:1也就是我们每个边都要变成他们的两倍,我们先看正方形,大家看看是否和老师画的一样。
那么长方形呢?三角形呢?在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背后,那么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两倍呢?或者说如果斜边也放大大两倍该怎么画呢?
【生】是的,也是两倍,虽然我们不能看出斜边占了多少格,但是只要把放大后的两个直角边连起来,就可以了.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就可以发现是对的。
【师】嗯,这个同学回答的非常好。
那我们观察一下,对比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大家说说有什么变化呢?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我发现正方形按照2:1放大后,只是图形的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两倍,但是图形的形状没变。
【生】我发现长方形按照2:1放大后,只是图形的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两倍,但是图形的形状没变。
【生】我发现三角形按照2:1放大后,只是图形的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两倍,但是图形的形状没变.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
那么这个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根据这个题目,老师还有几个问题。
(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2)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学生讨论环节,五到八分钟,老师巡走教室查看学生讨论情况)
(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环节)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比例尺的前项表示图上距离,2:1表示把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
【师】刚才我们给他们放大了两倍,那么如果我们缩小三倍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面画一画。
然后分别展示给自己的同桌看看.
【师】大家觉得自己的同桌画的怎么样?是不是很好啊,那么看看和老师画的是不是一样呢?(展示PPT)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那么下面老师有个问题,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一会我们请同学来回答。
(学生讨论中)
【师】好,刚才我们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那么谁来回答一下呢?
【生】图形放大或者缩小后他们的形状不变。
【生】图形放大和缩小,他们的对应边的比都是一样的。
【师】以长方形为例,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
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师】刚才啊,我们是按照2:1画出的,那么现在我们来按照3:1,大家画一画。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老师巡回教室,最后展示PPT。
大家发现什么问题呢?按照3:1放大后的图形,三角形的斜边也是原来的3倍吗?
【生】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形状是一样的,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角形的斜边依然是原来三角形斜边的三倍。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展示PPT。
学生说出答案,为什么会是这样?
【师】答案是D。
因为B只是横向大了,而竖着的位置却没有,不符合放大的定义,因此不对,C只是竖向打了,而横向却没有变化。
2、填空题.
一个长方形长3dm,宽2dm,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长是( 9 )dm,宽是( 6 )dm,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的周长比是( 3 ∶ 1 ),面积比是( 9 ∶ 1 )。
3、课本60页做一做。
按照4:1先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再按1:2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课堂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板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