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报刊存例

合集下载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及《续编》目录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及《续编》目录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目录(107种)1981--1982年上海古籍书店重印浙江宁波天一阁藏明刻本廖鹭芬编书名作者版本分类号(嘉靖)河间府志二十八卷(河(明)郜相修樊深篡1964年据明嘉靖十九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1-2) 北)(正德)大名府志十卷(河北) (明)石禄修唐锦篡1966年据明正德元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3)(明)章律修张才篡徐珪重编1966年据明弘治七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 (弘治)重修保定志二十五卷(河北)(嘉靖)广平府志十六卷(河北) (明)翁相修陈棐篡1963年据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 (隆庆)赵州志十卷(河北) (明)蔡懋昭篡修1962年据明隆庆元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6) (嘉靖)霸州志九卷(河北) (明)唐交等修高濬等篡1963年据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6) (弘治)易州志二十卷(河北) (明)戴敏修戴铣篡1965年据明弘治十五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7) (嘉靖)雄乘二卷(河北) (明)王齐篡修1962年据明嘉靖十六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7) (嘉靖)隆庆志十卷(河北) (明)谢庭桂篡苏乾续篡1962年据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8) (嘉靖)太原县志六卷(山西) (明)高汝行篡修1963年据明嘉靖三十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8) (嘉靖)昆山县志十六卷(江苏) (明)杨逢春修方鹏篡1963年据明嘉靖十七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9) (万历)通州志八卷(江苏) (明)林云程修沈明臣等篡1963年据明万历六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10) (弘治)句容县志十二卷(江苏) (明)王僖征修程文篡1963年据明弘治九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11)(明)朱怀幹修盛仪篡1963年据明嘉靖二十一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12) (嘉靖)惟扬志三十八卷(存卷1-3,7-12,18-22,32-33,37-38)(江苏)(明)赵锦修张袞篡1963年据明嘉靖二十六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13) (嘉靖)江阴县志二十一卷(江苏)(隆庆)海州志十卷(江苏) (明)张峰篡修陈复亨补辑1962年据明隆庆六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14) (嘉靖)高淳县志四卷(江苏) (明)刘启东贾宗鲁等篡修1963年据明嘉靖五年修四十一年重刻本K290.48/118(14)影印本1963年据明隆庆元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15) (隆庆)仪真县志十四卷(江苏) (明)申嘉瑞修李文陈国光等篡K290.48/118(15) (嘉靖)宝应县志略四卷(江苏) (明)宋佐闻人诠篡修1962年据明嘉靖九年修十七年杨瞻刻本影印本(嘉靖)淳安县志十七卷(浙江) (明)姚鸣鸾修余坤等篡1965年据明嘉靖三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16) (嘉靖)温州县志八卷(浙江) (明)张孚敬篡修1964年据明嘉靖十六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17) (嘉靖)太平县志八卷(浙江) (明)曾才汉修叶良佩篡1963年据明嘉靖十九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17) (万历)黄岩县志七卷(浙江) (明)袁应祺修牟汝忠等篡1963年据明万历七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18)K290.48/118(18) (嘉靖)海门县志集六卷(浙江) (明)吴宗元修崔桐篡1964年据明嘉靖十五年原刻明万历增刻本影印本(万历)新昌县志十三卷首一卷(明)田琯篡修1964年据明万历七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19) (浙江)(嘉靖)浦江志略八卷(浙江) (明)毛凤韶篡修王庭兰校正1963年据明嘉靖五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19) (永乐)温州府乐清府志八卷(明)佚名篡1963年据明永乐间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20)(浙江)(嘉靖)武康县志八卷(浙江) (明)程嗣功修骆文盛篡1962年据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20) (弘治)徽州府志十二卷(安徽) (明)彭泽修汪舜民篡1964年据明弘治十五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21-22)(嘉靖)宁国府志十卷(安徽) (明)黎晨修李默篡1962年据明嘉靖十五年黎晨校刻本影印本K290.48/118(23) (嘉靖)宿州志八卷(安徽) (明)余鍧篡修1963年据明嘉靖十六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23) (嘉靖)池州府志九卷(安徽) (明)王崇篡修1962年据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24) (正德)颍州志六卷(安徽) (明)刘节篡修1963年据明正德六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24) (嘉靖)寿州志八卷(安徽) (明)栗永禄篡修1963年据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25) (嘉靖)铜陵县志八卷(安徽) (明)李士元修沈梅篡1962年据明嘉靖四十二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25) (嘉靖)皇明天长志七卷(安徽) (明)邵时敏修王心篡1963年据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26) (嘉靖)建平县志九卷(安徽) (明)连矿修姚文烨篡1963年据明嘉靖十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26)(嘉靖)建宁府志二十一卷(福建建阳) (明)夏玉麟郝维岳等修汪佃等篡1964年据明嘉靖二十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27-28)(嘉靖)延平府志二十三卷(福建)(明)陈能修郑庆云辛绍佐篡1961年据明嘉靖四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29) (嘉靖)邵武府志十五卷(福建) (明)邢址修陈让篡1964年据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30) (嘉靖)建阳县志十六卷(福建) (明)冯继科篡修1962年据明嘉靖三十二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31) (嘉靖)龙溪府志八卷(福建) (明)刘天授修林魁李恺篡1965年据明嘉靖十四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32) (嘉靖)惠安县志十三卷(福建) (明)莫尚简修张岳篡1963年据明嘉靖九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32) (嘉靖)安溪县志八卷(福建) (明)汪瑀修林有年篡1963年据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33) (嘉靖)尤溪县志七卷(福建) (明)李文衮修田顼篡1962年据明嘉靖六年修九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33) (正德)建昌府志十九卷(江西抚州)(明)夏良胜篡修1964年据明正德十二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34) (隆庆)临江府志十四卷(江西) (明)管大勋修刘松篡1962年据明隆庆六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35) (嘉靖)九江府志十六卷(江西) (明)冯曾修李汛篡1962年据明嘉靖六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36) (正德)袁州府志十四卷(江西) (明)严嵩篡修1963年据明正德九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37) (嘉靖)赣州府志十二卷(江西) (明)康河修董天锡篡1962年据明嘉靖十五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38) (正德)南康府志十卷(江西九江)(明)陈霖篡修1964年据明正德十五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39) (嘉靖)永丰县志四卷(江西) (明)管景篡修1964年据明嘉靖二十三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39) (隆庆)瑞昌府志十八卷(江西) (明)刘储修谢顾篡1963年据明隆庆四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0) (嘉靖)东乡县志二卷(江西) (明)秦镒修饶文璧篡1963年据明嘉靖三年刻十五年补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0) (嘉靖)瑞金县志八卷(江西) (明)赵勋修林有年篡1961年据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0) (嘉靖)青州府志十八卷(山东) (明)杜思修冯惟讷篡1965年据明嘉靖四十四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1-42)(嘉靖)夏津县志二卷(山东) (明)易时中修王琳篡1962年据明嘉靖十九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3) (嘉靖)临朐县志四卷(山东) (明)王家士修祝文冯惟敏篡1962年据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3) (嘉靖)萊芜县志八卷(山东) (明)陈甘雨篡修1963年据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3) (嘉靖)淄川县志十八卷(山东) (明)王琮篡修1961年据明嘉靖二十五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3) (正德)莘县志十卷(山东) (明)吴宗器篡修1965年据明正德十年原刻嘉靖间增刻本K290.48/118(44)影印本(嘉靖)武城县志十卷(山东) (明)尤麒修陈露篡1963年据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4) (嘉靖)武定州志二卷(山东) (明)郑希侨修刘继先崔士伟篡1963年据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4)(嘉靖)彰德府志八卷(河南) (明)崔铣篡修1964年据明嘉靖元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5) (嘉靖)襄城县志八卷(河南) (明)林鸾篡修1963年据明嘉靖三十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5) (正德)汝州志八卷(河南) (明)王雄修承天贵篡1963年据明正德元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6) (嘉靖)开州志十卷(河南) (明)孙巨鲸修王崇庆篡1964年据明嘉靖十三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6) (嘉靖)许州志八卷(河南) (明)张良知篡修1961年据明嘉靖十九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7) (嘉靖)光山县志九卷(河南) (明)沈绍庆修王家士篡1962年据明嘉靖三十五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7) (嘉靖)邓州志十六卷(河南) (明)潘庭楠篡修1963年据明嘉靖四十三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8) (嘉靖)夏邑县志八卷(河南) (明)郑相修黄虎臣篡1963年据明嘉靖三十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8) (嘉靖)尉氏县志五卷(河南) (明)曾嘉诰修汪心篡1963年据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49) (正德)新乡县志六卷(河南) (明)储珊修李锦篡1963年据明正德元年修明抄本影印本K290.48/118(49) (嘉靖)鲁山县志十卷(河南) (明)姚卿修孙铎篡1963年据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0) (正德)长垣县志九卷(河南) (明)杜纬修刘芳篡1964年据明嘉靖二十年重刻正德本影印本K290.48/118(50)(嘉靖)固始县志十卷(河南) (明)张梯修葛臣篡1963年据明嘉靖二十一年南坰草堂补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1) (嘉靖)鄢陵志八卷(河南) (明)刘讱篡修1963年据明嘉靖十六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1) (嘉靖)兰阳县志十卷(河南) (明)褚宦修李希程篡1965年据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2) (弘治)偃师县志四卷(河南) (明)魏津篡修1962年据明弘治十七年修明抄本影印本K290.48/118(52) (嘉靖)内黄县志九卷(河南) (明)董弦等篡修1963年据明嘉靖十六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2) (弘治)黄州府志十卷(湖北) (明)卢希哲篡修1965年据明弘治十三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3) (嘉靖)汉阳府志十卷(湖北武汉)(明)刘汝松贾应春修朱衣篡1963年据明嘉靖二十五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4)(嘉靖)沔阳志十八卷(湖北) ? (明)鲁储修童承叙篡(联目P625)1962年据明嘉靖十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4)(嘉靖)蕲州志九卷(湖北) (明)甘泽篡修1962年据明嘉靖九年修十五年补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5)(正德)光化县志六卷末一卷(湖北)(明)曹璘篡修1964年据明正德十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5) (嘉靖)应山县志三卷(湖北) (明)颜木篡1964年据明嘉靖十九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5) (嘉靖)常德府志二十卷(湖南) (明)陈洪谟篡修1964年据明嘉靖十四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6) (嘉靖)岳州府志十八卷(湖南) (明)钟崇文篡修1963年据明隆庆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7) (万历)郴州志二十卷(湖南) (明)胡汉篡修1962年据明万历四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8) (嘉靖)衡州府志九卷(湖南) (明)杨珮篡修1963年据明嘉靖十五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9) (万历)慈利县志十八卷(湖南) (明)陈光前篡修1964年据明万历元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59)(正德)琼台志四十四卷(存卷1-21,24-42)(广东) (明)唐胄篡修1964年据明正德十六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60-61)(嘉靖)惠州府志十六卷(广东) (明)姚良弼修杨宗甫篡1961年据明嘉靖三十五年蓝印本影印本K290.48/118(62) (隆庆)潮阳县志十五卷(广东) (明)黄一龙修林大春篡1963年据明隆庆六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63) (嘉靖)广东韶州府翁源县志不(明)李孔明篡1963年据明嘉靖三十六年修乌丝栏明抄K290.48/118(63)分卷(广东) 本影印本(嘉靖)惠志略不分卷(广东) (明)杨载鸣篡1961年据明嘉靖三十九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64)K290.48/118(64) (嘉靖)仁化县志五卷(广东) (明)胡居安篡修1963年据明嘉靖三十六年蓝丝栏本影印本(嘉靖)钦州志九卷(广西) (明)林希元篡修1961年据明嘉靖十八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64) (正德)夔州府志十二卷首一卷(明)吴潜修傅汝舟篡1961年据明正德八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65) (四川)(嘉靖)马湖府志七卷(四川) (明)余承勋篡修1963年据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66) (嘉靖)洪雅县志五卷(四川) (明)束载修张可述篡1963年据明嘉靖四十一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66) (嘉靖)云阳县志二卷(四川) (明)杨鸾修秦觉篡1963年据明嘉靖二十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66) (嘉靖)思南府志九卷(贵州) (明)钟添篡修1962年据明嘉靖十五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67) (嘉靖)普安州志十卷(贵州) (明)高廷愉篡修1961年据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67) (嘉靖)寻甸府志二卷(云南) (明)王尚用修陈梓张腾篡1963年据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67) (嘉靖)略阳县志六卷(陕西) (明)李遇春篡修李东甲贾言1963年据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影印本K290.48/118(68)校补(嘉靖)宁夏新志八卷(宁夏) (明)杨守礼修管律篡1961年据明嘉靖十九年修刻本影印本K290.48/118(68)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目录(109种)廖鹭芬编书名作者版本分类号(嘉靖)清苑县志六卷(河北) (明)李廷宝篡修据明嘉靖十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1)(嘉靖)蠡县志五卷(河北) (明)李复初篡修据明嘉靖十三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1)(明)赵惟勤篡修据明嘉靖三十五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1) (嘉靖)获鹿县志十二卷(河北)(正德)直隶真定府赵州志八(明)程遵篡修据明正德十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2) 卷(河北)(嘉靖)威县志八卷(河北) (明)胡容修王组篡据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2)(弘治)永平府志十卷(河北) (明)吴杰修张廷纲吴祺篡据明弘治十四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3)(正德)临漳县志十卷(河北) (明)景芳篡修据明正德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3)(嘉靖)磁州志四卷(河北) (明)周文龙修孙绍等篡据明嘉靖三十二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3)(嘉靖)武安县志四卷(河北) (明)唐交修陈玮篡据明嘉靖二十六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嘉靖)涉县志一卷(河北) (明)佚名篡据明嘉靖修明抄本影印K290.48/118.1(4)(嘉靖)曲沃县志五卷(山西) (明)刘鲁生修李廷宾篡据明嘉靖三十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嘉靖)翼城县志六卷(山西) (明)鄢桂枝修杨汝江篡据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明)陈威喻时修顾清篡据明正德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5-6) (正德)松江府志三十二卷(上海)(弘治)上海志八卷(上海) (明)郭经修唐锦篡据明弘治十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7) (万历)江浦县志十二卷图一卷(江苏)(明)沈孟化修张梦柏等篡据明万历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7) (嘉靖)六合县志八卷(江苏) (明)董邦政修黄绍文篡据明嘉靖三十二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7) (万历)淮安府志二十卷(江苏)(明)郭大纶修陈文烛篡据明万历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8) (万历)宿迁县志八卷(江苏) (明)喻文伟修刘筹何仪篡据明万历五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8) (嘉靖)沛县志十卷(江苏) (明)王治修马伟篡据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9) (隆庆)宝应县志十卷(江苏) (明)汤一贤篡修据明隆庆三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9) (嘉靖)重修如皋县志十卷(江苏)(明)谢绍祖篡修据明嘉靖三十九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10) (嘉靖)通州志六卷(江苏) (明)钟汪修林颖等篡据明嘉靖九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10)(嘉靖)吴邑志十六卷图说一卷(江苏) (明)杨循吉苏祐篡图说曹自守撰据明嘉靖八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10)(正德)姑苏志六十卷(江苏) (明)王鏊等篡据明正德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11-14) (崇祯)吴县志五十四卷首一卷(江苏)(明)牛若麟修王焕如篡据明崇祯十五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15-19)(嘉靖)太仓州志十卷(江苏) (明)周士佐修张寅篡据明崇祯二年刘彦心重刻本影印K290.48/118.1(20)(正德)常州府志续集八卷(江苏)(明)张恺篡修据明正德八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21)(成化)重修毗陵志四十卷(江苏) (明)卓天锡修孙仁增修朱昱篡据明成化十九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21-22)(隆庆)长洲县志十四卷(江苏)(明)张德夫修皇甫汸篡据明隆庆五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23)(万历)丹徒县志四卷(江苏) (明)何世学篡修据明万历初刻本影印K290.48/118.1(23) (嘉靖)浙江通志七十二卷(浙江)(明)胡宗宪修薛应旂等篡据明嘉靖四十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24-26)(天启)平湖县志十九卷图一卷(浙江)(明)程楷修杨儁卿篡据明天启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27)(万历)会稽县志十六卷(浙江) (明)杨维新修张元忭徐渭篡据明万历三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28)(嘉靖)安吉州志八卷(浙江) (明)江一麟修陈敬则篡据明嘉靖三十六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28) (嘉靖)萧山县志六卷(浙江) (明)林策修张烛篡魏堂续增据明万历三年增刻本影印K290.48/118.1(29)(嘉靖)定海县志十三卷(浙江宁波)(明)何愈修张时撤等篡据明嘉靖四十二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29)(嘉靖)象山县志十五卷(浙江) (明)毛德京修杨民彝周茂伯篡据明嘉靖三十五年刻隆庆五年增刻本影印K290.48/118.1(30)(正德)永康县志八卷(浙江) (明)吴宣济胡楷修陈泗篡据明正德九年修嘉靖三年胡楷刻本影印K290.48/118.1(30)(弘治)衢州府志十五卷(浙江)(明)沈杰修吾冔吴夔篡据明弘治十六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31)(弘治)温州府志二十二卷(浙江)(明)邓淮修王瓒蔡芳篡据明弘治十六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32) (成化)中都志十卷(安徽) (明)柳瑛篡据明隆庆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33-34) (嘉靖)怀远县志二卷(安徽) (明)孙维礼杨钧篡修据明嘉靖十八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35) (弘治)直隶凤阳府宿州志二卷(安徽)(明)曾显篡修据明弘治增补刻本影印K290.48/118.1(35) (嘉靖)颍州志二十卷(安徽) (明)吕景蒙修胡衮篡据明嘉靖十五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35) (嘉靖)泾县志十一卷(安徽) (明)邱时庸修王廷幹篡据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36) (嘉靖)宁国县志四卷(安徽) (明)范镐篡修据明嘉靖刻本影印K290.48/118.1(36)(弘治)将乐县志十四卷(福建) (明)李敏篡修据明弘治十五年修十八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37)(正德)顺昌邑志十卷(存八卷)(福建)(明)马性鲁篡修据明正德十六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37)(嘉靖)清流县志五卷(福建) (明)陈桂芳篡修据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38) (嘉靖)建宁县志七卷附录一卷(福建)(明)何孟伦篡修据明嘉靖二十五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38) (嘉靖)长泰县志六卷(福建) (明)佚名篡据明蓝丝阑抄本影印K290.48/118.1(38) (嘉靖)漳平县志十卷(福建) (明)朱召修曾汝檀篡据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38) (嘉靖)汀州府志十九卷(福建)(明)邵有道篡修据明嘉靖六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39-40)(嘉靖)福宁州志十二卷(存卷1-3,7-12)(福建)(明)陈应宾修闵文振篡据明嘉靖十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1) (嘉靖)宁德县志四卷(福建) (明)闵文振篡修据明嘉靖十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1) (嘉靖)丰乘十卷(存卷1-8)(江西)(明)李贵篡修据明嘉靖四十二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2)(嘉靖)武宁县志六卷(江西) (明)徐麟篡修据明嘉靖二十二年修四十一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2)(正德)瑞州府志十四卷(江西)(明)熊相篡修据明正德十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2) (嘉靖)宁州志十八卷(江西) (明)龚暹篡修据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3) (正德)饶州府志四卷(江西) (明)陈策篡修据明正德六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4) (嘉靖)南康县志十三卷(江西赣州)(明)刘昭文篡修据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4)(嘉靖)广信府志二十卷(江西)(明)张士镐修江汝璧篡据明嘉靖五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5)(嘉靖)铅山县志十二卷(江西)(明)费寀篡修据明嘉靖四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6)(正德)新城县志十三卷(江西)(明)黄文鸑篡修据明正德十一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6)(弘治)抚州府志二十八卷(江西)(明)杨渊篡修据明弘治十六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7-48) (嘉靖)临江府志九卷(江西) (明)徐颢修杨钧陈德文篡据明嘉靖十五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9) (嘉靖)袁州府志十卷(江西) (明)陈德文篡修据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49)(嘉靖)南安府志三十五卷(江西)(明)刘节篡修据明嘉靖十五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50)(嘉靖)山东通志四十卷(山东)(明)陆釴等篡修据明嘉靖十二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51-52)(万历)兖州府志五十一卷(缺卷三)(山东) (明)朱泰游季勋修包大爟篡据明万历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53-56)(嘉靖)章丘县志四卷(山东) (明)杨循吉篡修戴儒补修宋秉中补篡据明嘉靖九年补刻本影印K290.48/118.1(57)(嘉靖)德州志三卷(存卷二至三)(山东)(明)郑瀛修何洪篡据明嘉靖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57)(嘉靖)昌乐县志八卷(存卷一至三)(山东)(明)朱木修高凌云篡据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57) (嘉靖)宁海州志二卷(山东) (明)李光先修焦希程篡据明嘉靖二十六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57) (嘉靖)通许县志二卷(河南) (明)韩玉篡修据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58) (嘉靖)太康县志十卷文集十卷(河南)(明)安都篡修据明嘉靖三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58) (嘉靖)阳武县志三卷(河南) (明)吕柟篡修据明嘉靖五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58) (嘉靖)沈丘县志五卷(存卷一至四)(河南)(明)李宗元篡修据明嘉靖九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58)(嘉靖)仪封县志不分卷(河南) (明)佚名篡据明嘉靖间修明蓝丝阑抄本影印K290.48/118.1(59)(嘉靖)郾城县志十二卷(河南)(明)杨邦梁等篡修据明嘉靖三十三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59) (嘉靖)巩县志八卷(河南) (明)周泗修康绍第篡据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59) (嘉靖)归德志八卷(河南) (明)李嵩篡修据明嘉靖末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0) (嘉靖)永城县志六卷(河南) (明)郑礼篡修据明嘉靖二十三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0) (嘉靖)真阳县志十卷补遗一卷(河南)(明)何麟篡修据明嘉靖三十三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0) (嘉靖)商城县志八卷(河南) (明)万炯修张应辰篡据明嘉靖三十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0) (嘉靖)辉县志十卷(河南) (明)张天真篡修据明嘉靖六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1) (嘉靖)濮州志十卷(河南) (明)邓韨篡修据明嘉靖六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1) (嘉靖)范县志八卷(河南) (明)东时泰篡修据明嘉靖十四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1) (嘉靖)罗田县志八卷(湖北) (明)祝珝修杨鸾蔡元伟篡据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2) (弘治)夷陵州志十卷拾遗一卷(湖北)(明)刘允修沈宽篡据明弘治九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2) (嘉靖)归州全志二卷(湖北) (明)张时篡修据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2) (嘉靖)归州志(湖北) (明)郑乔篡修据明嘉靖四十三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2) (嘉靖)巴东县志三卷(湖北) (明)杨培之篡修据明嘉靖三十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2) (弘治)岳州府志十卷(湖南) (明)刘玑篡修据明弘治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3) (嘉靖)茶陵州志二卷(湖南) (明)张治篡修据明嘉靖四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3) (弘治)永州府志十卷(湖南) (明)姚昺篡修据明弘治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4) (嘉靖)增城县志十九卷(广东)(明)文章修张文海篡据明嘉靖十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5)(嘉靖)德庆州志十六卷(广东)(明)陆舜臣篡修据明嘉靖十六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5) (嘉靖)南雄府志二卷(广东) (明)谭大初篡修据明嘉靖二十一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6) (嘉靖)始兴县志二卷(广东) (明)汪庆舟修袁宗與等篡据明嘉靖十五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6) (嘉靖)惠大记六卷(广东) (明)(作者不详) 据明嘉靖刻本影印K290.48/118.1(66) (嘉靖)兴宁县志三卷(广东) (明)黄国奎修盛继篡据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6) (嘉靖)南宁府志十卷(存卷一至九)(广西)(明)郭楠篡修据明嘉靖十七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7) (万历)营山县志八卷(四川) (明)王廷稷修李彭年等篡据明万历四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7) (正德)蓬州志十卷(四川) (明)吴徳器修徐泰篡据明正徳十三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7) (嘉靖)贵州通志十二卷(贵州)(明)谢东山修张道等篡据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68-69)(正德)云南志四十四卷(云南) (明)周季凤篡修据明嘉靖三十二年翻刻明正德五年本影印K290.48/118.1(70-71)(嘉靖)耀州志二卷(陕西) (明)张琏篡修据明嘉靖六年修二十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72) (弘治)宁夏新志八卷(宁夏) (明)王珣修胡汝砺篡据明弘治十四年刻本影印K290.48/118.1(72)。

《明代史籍汇刊》

《明代史籍汇刊》
万历七年云南乡试录一卷 明 李时孳 等撰 万历中刊本
万历八年进士登科录一卷 明 潘晟 等撰 万历中刊本
万历拾年浙江乡试录一卷 明 周溥 等撰 万历中刊本
万历十三年山东乡试录一卷 明 王三余 等撰 万历中刊本
万历丙戌科进士同年总录一卷 明 阙名 撰 明刊本
万历十四年会试录一卷 明 王锡爵 等撰 万历中刊本
嘉靖三十一年福建乡试录一卷 明 朱文 等撰 嘉靖中刊本
嘉靖三十一年福建武举乡录一卷 明 汪宗元 等撰 嘉靖中刊本
嘉靖癸丑进士同年便览录一卷 明 陈瑚 撰 嘉靖三十九年衢州刊本
嘉靖丙辰同年世讲录一卷 明 杨道亨 撰 隆庆三年刊本
嘉靖三十七年江西乡试录一卷 明 郑元韶 等撰 嘉靖中刊本
嘉靖三十七年广东乡试录一卷 明 施显卿 等撰 嘉靖中刊本
隆庆元年陕西乡试录一卷 明 袁邦彦 等撰 隆庆中刊本
隆庆二年进士登科录一卷 明 高仪 等撰 隆庆中刊本
隆庆二年会试录一卷 明 李春芳 等撰 隆庆中刊本
万历元年云南乡试录一卷 明 陈大训 等撰 万历中刊本
万历元年贵州乡试录一卷 明 周保 等撰 万历中刊本
万历七年河南乡试录一卷 明 陈玺 等撰 万历中刊本
《明代史籍汇刊》
1
明纪史阙不分卷 明 张
建文皇帝事迹备遗录一卷 明 大岳山人 撰 国立中央图书馆藏钞本
FB.160.115(1)
革朝遗忠录二卷 附录一卷 明 郁衮 撰 嘉靖四年序高廪校刊本
FB.160.115(2)
3
謇斋琐缀录八卷 明 尹直 撰 国立中央图书馆藏钞本
嘉靖三十八年会试录一卷 明 李玑 等撰 嘉靖中刊本
嘉靖辛酉科山东同年齿录一卷 明 刘存义 撰 明沈曰玟钞本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登科录一卷 明 严讷 等撰 嘉靖中刊本

试论明清时期的《京报》

试论明清时期的《京报》

试论明清时期的《京报》作者:孙琳园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10期【摘要】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是一部以官方性质的邸报为主线,加有其他报纸形态及性质的发展史。

其中,《京报》为民间经营、翻印邸报内容以及具有一定合法地位的明清时期报纸形态。

《京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报纸由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发展的一个过渡。

本文探究了《京报》在其演变过程中的特点,揭示了《京报》在我国古代报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京报邸报古代报纸一、《京报》创始时期的探究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记载:“据北京报房中人言,清初有南纸铺名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联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

时有山东登属之人,负贩于西北各省,携之而往,销行颇易。

此辈见有利可图,乃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发行《京报》,其性质犹南方之信局也。

”但是,根据俞正燮《葵巳存稿》的记载:“……前于王氏见明时不全《京报》。

有《京报》记载,天启四年傅櫆参内阁中书汪文言,即休宁县犯赃遣戌之库吏汪守泰。

六月。

审确,杖革为民,检《熹宗本纪》不载至。

”另有,在以明代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也提到了“京报”。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报录人见了,道:好了‘好了,新贵人来了’。

正要拥着他说话,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

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

京报连载黄甲《京报》。

王洪祥在《中国新闻史》中有一节专门讲“明清时期的邸报和《京报》,他认为明有《京报》,只是由于内容同邸报一致,人们往往把它混称为“邸报”。

引用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方有活版。

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以上文字记载说明了不仅在清代已有了《京报》,上溯明代也已经存在《京报》。

只是它常被人们当成邸报而已。

二、《京报》的内容载登《京报》是以翻印邸报内容为主的。

它的基本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宫门钞”,“谕旨”和“奏折”。

日本内阁库藏本明代秘本

日本内阁库藏本明代秘本

日本内阁库藏本明代秘本112001 白榆集诗八卷文二十卷 (明)屠隆明万历二十八年序刊6册2002 海岳山房存稿诗部五卷文十五卷附一卷(明)郭造卿撰; 于慎行编明万历三十四年序刊8册(嘉靖十一年-万历二十一年)2003 农丈人诗集八卷文集二十卷 (明)余寅明万历三十二年序刊14册(正德十四年-万历二十三年)2004 耿天台先生文集二十卷(明)耿定向明〔万历〕刊10册(嘉靖三年-万历二十四年)2005 虞德园先生集文二十五卷诗八卷(明)虞淳熙明天启三年序〓(xun)务山馆刊10册2006 重刻杨复所先生家藏文集八卷(即杨太史文集) (明)杨起元明刊4册(嘉靖二十六年-万历二十七年)2007 林初文诗文全集文十二卷诗七卷 (明)林章明天启四年序刊12册(嘉靖三十年-万历二十七年)2008 瑞阳阿集十卷首一卷(明)江东之清乾隆八年东皋堂刊10册(-万历二十七年)2009 王季中集(明)王光美撰龙膺等校明刊10册(正德十二年-万历二十八年)2000 白华楼藏稿十一卷 (明)茅坤撰; 姚翼编明刊6册2011 耄年录九卷 (明)茅坤明刊6册2012 六欲轩初稿全十九卷 (明)贺灿然明刊8册2013 李温陵集二十卷 (明)李贽撰顾大韶校明刊3册(-万历三十)2014 李氏文集十八卷 (明)李贽撰顾大韶校明刊4册2015 蛰声诗集四卷 (明)释性幽明万历二十二年序刊1册2016 杨道行集十七卷 (明)杨于庭明万历二十三年序刊6册2017 南征集二卷 (明)章嘉桢明万历二十九年序刊2册2018 菰园初集六卷 (明)茅维明万历二十四年序刊1册2019 十赉堂甲乙集甲集诗部五卷文部十二卷乙集诗部十八卷 (明)茅维明万历四十六年序刊6册2020 广宴堂集二十四卷 (明)朱翊〓(chi) 撰; 曹学全等校明天启六年序刊12册2021 汪有泉集 (明)汪有泉明万历二十二年序刊1册多福文库旧藏2022 荪堂集十卷 (明)吴文奎明万历三十二年序刊4册2023 〓(liu)〓(liu)集四十卷 (明)俞安期明万历十五年序刊10册清汪启淑旧藏2024 考盘集六卷 (明)赵陆卿子明万历二十八年序刊2册2025 玄芝集四卷 (明)赵陆卿子明〔万历〕刊2册2026 复宿山房集四十卷 (明)王家屏明刊21册(嘉靖十七年-万历三十一年)2027 天灵山人诗摘稿二卷 (明)谢杰明刊4册(-万历三十一年)2028-29 宗伯集八十一卷 (明)冯琦明万历三十五年序刊28册(嘉靖三十七年-万历三十一年)2030-31 冯琢庵先生北海集五十八卷 (明)冯琦撰; 唐时升等校明万历三十七年序刊20册2032 支子艺余十四卷 (明)支大纶明万历十二年序刊2册(嘉靖十三年-万历三十二年)2033 支子政余六卷(明)支大纶明万历十七年序刊1册2034 支子〓(jiao)余二卷 (明)支大纶明万历二十二年序刊1册2035 支华平先生集四十卷附一卷 (明)支大纶明清旦阁刊12册2036 敬和堂集全十三卷(明)许孚远明万历二十二年序刊8册(-万历三十二年)2037-38 谷城山馆文集四十二卷 (明)于慎行撰; 董可威校明〔万历〕刊16册(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三十五年)2039 谷城山馆诗集二十卷(明)于慎行撰; 邢侗校明〔万历〕刊6册2040 管子惕若斋集四卷续二卷(明)管志道明万历二十四年序刊3册(嘉靖十六年-万历三十六年)2041 朱文懿公文集十二卷 (明)朱赓明刊12册(-万历三十六年)2042 陈覆吉采芝堂文集十六卷附一卷(明)陈益祥撰; 陈弘祖等编明万历四十一年序刊8册(嘉靖二十八年-万历三十七年)2043 王文肃公文草十四卷(明)王锡爵撰; 王时敏校明万历四十三年序刊12册(嘉靖十三年-万历三十八年)2044-45 王文肃公文集五十五卷 (明)王锡爵撰; 王时敏校明万历四十三年序刊12册2046 锦帆集四卷(明)袁宏道明万历三十一年序刊2册2047 啸碧堂集二十卷续十一卷 (明)袁宏道明万历三十六年袁氏书种堂刊4册2048 瓶花斋集十卷 (明)袁宏道明万历三十六年袁氏书种堂刊2册野闲三竹旧藏2049 袁中郎全集四十卷 (明)袁宏道明崇祯二年刊16册2050 镌黄离草十卷(明)郭正域明万历二十八年序刊14册(嘉靖三十三年-万历四十年)2051 长征吟二卷(明)于承祖明万历三十二年跋刊2册2052 碧鸡集即邓女高诗集 (明)邓原岳撰; 钱希言编明刊1册2053 西楼存稿十八卷 (明)邓原岳撰; 谢肇〓(zhi) 编明万历四十年序刊5册2054 繁露园集二十二卷 (明)董复亨撰; 张铨校明万历四十年序刊4册2055 于景素先生愿学斋亿语四卷续亿语一卷 (明)于孔兼明万历三十五年序刊5册2056 于景素先生山居稿八卷首一卷 (明)于孔兼明万历四十年序刊12册2057 栝苍游十卷 (明)丁应宗明万历三十五年序刊1册2058 北征稿 (明)丁应宗明万历二十三年序刊1册2059 子威先生澹思集十六卷 (明)刘凤明刊6册2060 雨山编 (明)朱之蕃明刊1册2061 纪胜诗 (明)朱之蕃明刊1册2062 咏物诗 (明)朱之蕃明刊1册2063 明志稿诗二卷文三卷续一卷 (明)张恒明万历四十年序刊6册2064 五岳游草七卷一斋陈先生考终录一卷(明)陈第撰; 陈祖念校明万历四十五年跋刊2册〔嘉靖二十-万历四五〕2065-66 玉茗堂全集诗十八卷文十六卷赋六卷尺牍六卷(明)汤显祖明天启元年序刊18册(嘉靖二十九年-万历四十五年)2067 程仲权先生集十六卷 (明)程可仲明刊3册2068 梅禹金诗草与玄草八卷庚辛草四卷予宁草八卷 (明)梅鼎祚明万历十一年序鹿裘石室刊3册(嘉靖三十二年-万历四十七年)2069-71 鹿裘石室集诗二十五卷文二十五卷书牍十五卷(明)梅鼎祚撰; 汤宾尹校明天启三年序刊16册2072 甲秀园集四十七卷 (明)费元禄撰; 陈继儒校明刊6册2073 转情集二卷 (明)费元禄撰; 钟惺编明万历四十六年序刊2册2074 笔记文类一卷〓(yan)栖亭诗草全二卷文草一卷(即〓(yan)栖草合四卷) (即鳌江草) (明)林大启撰; 徐〓(bo) 编明万历四十年跋刊4册2075 万石山笔啸二卷 (明)欧应昌明万历四十五年序刊1册2076 颂帚居士戒草 (明)刘锡玄明万历四十五年序刊1册2077 自娱集十卷诗余一卷 (明)俞琬纶明万历四十六年序刊4册2078 尚友堂诗集十三卷 (明)龚勉明万历十二年跋刊4册2079 太白原稿十三卷 (明)刘景韶江户写6册2080 藏征馆集十五卷又(赋)一卷(明)刘黄裳明万历十四年序刊6册2081 宋化卿诗草二卷宋化卿续集二卷宋化卿花影编一卷 (明)宋守一明万历十五年序刊2册2082 赵旬龙先生文集十卷 (明)赵怀玉明刊4册2083 淮海吏隐稿六卷 (明)秦懋德明万历十六年序刊5册2084 可也居集三卷 (明)高鹤明万历十九年序刊1册2085 襟日楼草〔诗〕二卷〔文〕一卷 (明)许梦熊明万历十九年序刊2册吉田意庵旧藏2086 余文敏公文集十二卷 (明)余有丁明万历二十年序刊6册2087 栖真阁稿湖上篇一卷附一卷蓬游尺素一卷胜游五记一卷附一卷 (明)林尚琼明万历二十年序刊4册2088 朴斋先生集十二卷 (明)叶邦荣明万历二十年序刊4册2089 一毫集全三卷(明)王珍撰; 李荫等编明万历二十一年序刊1册2090 雾灵山人诗集十卷(明)沅自华明万历二十二年序刊6册(雾灵山人诗集)卷一缺2091 清莲阁集十卷(明)李言恭明万历二十三年序刊6册2092 〓(weng)尔楼遗稿四卷 (明)徐梦华明万历二十四年序刊1册2093 管涔集二卷(明)丁惟暄撰; 祝世禄编明万历二十五年序刊2册2094 公余寄兴草三卷 (明)马邦良明万历二十七年序刊2册卷二缺2095 苍虬馆草三卷 (明)丁继嗣明万历三十年序刊3册2096 玉闺春咏 (明)林士宗江户写1册2097 菽园诗草六卷 (明)茅国缙撰; 吴梦炀编明刊2册2098 邓定宇先生文集六卷 (明)邓以赞明万历三十一年序刊2册2099 暨中言 (明)刘贞一明万历三十二年序刊2册2100 李茂承彭泽草 (明)李绍箕明万历三十二年序绿督斋刊1册2101 陈布衣集句二卷 (明)陈言明万历三十二年序刊2册2102 两高山人百尺千岩万〓(he)楼藏稿四卷(明)黄猷吉明万历三十二年序刊4册2103 公余草就三卷 (明)汪可进明万历三十三年序刊3册2104 粤游草 (明)闻礼明万历三十六年序刊1册2105 句曲稿一卷白下稿一卷鸠兹草一卷万玉草一卷 (明)邵启泰明万历三十八年序刊1册2106 雪山草九卷 (明)释法杲撰; 潘之恒等编明万历三十八年序刊2册2107 歇庵集十六卷 (明)陶望龄明万历三十八年序刊7册2108 虞精集四卷(明)周伯耕撰; 徐奋鹏校明万历三十九年序刊4册2109 刘喜闻先生集十二卷(明)刘孔当撰; 刘以城编明万历三十九年序刊4册2100 东皋初草五卷附四十六一卷(明)单守敬明万历四十年序刊2册2111 月峰先生居业次编五卷(明)孙矿撰; 吕天成编明万历四十年跋刊5册2112 水明楼集十四卷(明)陈荐夫撰; 陈一元编明万历四十三年序刊4册2113 天宁先生诗选北征草一卷双峰草一卷白下草一卷蜀中草一卷舟中草一卷林下草一卷(明)周仕阶撰; 陈宏己编明万历四十五年序刊1册合六卷元政上人旧藏2114 寤咏一卷涉志一卷寄语一卷宴赋一卷 (明)王若之明万历四十六年序刊1册2115 抢榆馆集六卷 (明)段为衮撰; 刘文琦编明万历四十七年序刊5册2116 击辕草六卷 (明)钱〓(yue) 明刊1册2117 观物杂咏 (明)施笃臣明刊1册2118 泊如斋吟草七卷 (明)沈朝焕明刊1册(亦适编)2119 集古香奁诗二卷 (明)沈行编; 胡文焕校明刊2册2120 闽中稿一卷湖上篇一卷 (明)李奎明龙珠山房刊1册2121-22 沈太史全集 (明)沈懋孝明刊24册2123 剡山堂稿十二卷 (明)戴士琳明刊5册2124 诒美堂集二十四卷(明)祝以豳撰; 明祝文麟编明末刊10册(清汪启淑旧藏) 2125 春江篇 (明)叶之芳明刊1册元政上人旧藏2126 杏山诗集六卷 (明)李宗木明吴文清刊2册2127 冯忠卿集 (明)冯敏效明刊4册2128 张孺愿诗略四卷 (明)张邦侗明刊2册2129 咏梅百首二卷 (明)顾懋樊撰; 顾〓(jing)祚编江户写1册2130 百一斋草八卷 (明)谢雒撰林古度等校明刊2册2131 丽〓(zhu)楼集十二卷 (明)钱文荐明刊10册2132 王惺所先生文十卷 (明)王以悟明天启三年序刊后印5册2133 南游稿 (明)陈兆基明天启三年序刊1册2134 临云集十卷 (明)伍瑞隆明天启四年序刊5册(伍国开诗稿)2135 琴张子萤芝集七卷 (明)张明弼明天启五年序刊2册2136 鳌峰集二十八卷 (明)徐〓(bo) 明天启五年序刊10册2137 毛孺初先生评选即山集六卷附一卷 (明)沈承明天启六年序刊4册2138 盟鸥堂集三十卷(明)黄承玄撰; 许恂如等编明崇祯元年序刊16册2139 消喝集全二十八卷 (明)夏树芳明刊20册2140 薛润甫集 (明)薛光瑜明崇祯三年序刊4册2141 李文节集二十八卷 (明)李廷机明崇祯四年跋刊14册2142 骆太史澹然斋存稿六卷诰〓(lai)一卷补一卷(明)骆从宇明崇祯十年序刊2册2143 静观山房诗稿全四卷赋一卷 (明)王命璇明崇祯十三年序刊4册2144 射堂诗抄十四卷附一卷 (明)吴梦炀明刊4册2145 王季重先生文集十三卷 (明)王思任明刊12册2146 灌息亭选草全七卷 (明)刘伯渊撰刘宪宠编明刊3册2147 伯子策寿小草二卷 (明)汪泗论撰; 吴爽校明刊1册2148 刻吴虎侯遗集诗六卷又十一卷 (明)吴寅明砚北斋刊4册2149-50 珂雪斋前集二十四卷外集十五卷(明)袁中道明万历四十六年序刊19册(隆庆四年-天启三年)2151 新安集 (明)袁中道明刊2册2152 山居功课十卷 (明)杨东明明万历四十年序刊5册(嘉靖二十七年-天启四年)2153 邹子愿学集八卷太平山房方外集一卷(明)邹元标撰; 周汝登等编明万历四十七年序刊12册(嘉靖三十年-天启四年)慈照寺旧藏2154 邹子存真集八卷 (明)邹元标撰; 周汝登等编明天启二年序刊8册2155 左忠毅公集全五卷附一卷 (明)左光斗明崇祯十六年序刊5册(万历三年-天启五年)2156 隐秀轩诗集文集共三十三集全五十四卷 (明)钟惺明天启二年序刊8册(-天启五年)2157 茅檐集八卷 (明)魏学〓(yi) 明刊4册2158-59 寓林集三十二卷诗六卷 (明)黄汝亨明天启四年序刊16册(诗)卷一-六缺(嘉靖三十七年-天启六年)2160 冯少墟集二十二卷续集四卷(即冯恭定先生全书) (明)冯从吾清康熙十四年刊19册(-天启七年)2161-66 大泌山房集一百三十四卷目二卷(明)李维桢明万历三十九年序刊48册(-天启七年)2167 两洲集十卷 (明)吴时行明刊5册2168 止园集二十四卷附四种合二十八卷 (明)吴亮明天启元年序刊15册2169 蓼园集四卷 (明)郑邦泰明天启四年序刊2册2170 谢耳伯先生初集文十六卷全集诗八卷 (明)谢兆申明崇祯十三年序刊10册2171 酉阳山人编逢集十卷编逢后集十五卷 (明)唐汝询明万历三十六·四十六年序刊6册2172 〓(qi)山集十二卷 (明)赵秉忠明刊4册2173-74 文天瑞集 (明)文翔凤明万历四十七年序刊12册2175 宫闺组韵二卷 (明)陈圳撰; 郑汲校元禄七年刊1册2176 世美堂诗集 (明)周炳谟明天启六年序刊1册2177 镜山庵集二十五卷 (明)高出明天启六年序刊8册2178 四素山房集十九卷 (明)刘鸿训明崇祯十六年序刊11册2179 吴翼明先生存集全四卷制义一卷玄言阁唾余一卷补遗一卷(明)吴怀贤撰; 李维桢等校明崇祯三年序刊6册2180 弃草文集八卷 (明)周之夔明崇祯八年序木犀馆刊6册2181 中清堂集赋三卷诗八卷文六卷(明)潘一桂明泰昌元年序刊8册明陈〓(kan)旧藏2182 瓯安馆诗集三十卷 (明)黄景〓(fang) 明刊12册2183-84 〓(guo)庵订定谭子诗归十卷首一卷附醉苏草一集一卷(明)谭元春、张鹗祥明岳归堂刊4册2185 懒真草堂集诗二十卷文三十卷 (明)顾起元明万历四十六年序刊12册(嘉靖四十四年-崇祯元年)2186 檀园集十二卷(明)李流芳江户年写2册(万历三年-崇祯二年)2187 蔡山人诗集四卷(即炀坞山人诗集) (明)蔡维宁撰; (清)蔡起莘编清康熙年序集贤堂刊1册(-崇祯二年)2188 徐子卿先生论文别集五卷 (明)徐日久明崇祯十六年序兹园刊4册(-崇祯四年)2189 仰节堂集十四卷 (明)曹于汴清康熙二年刊乾隆二年修8册(-崇祯七年)2190 侯太史遂园诗集十二卷首一卷(明)侯恪清顺治十二年序刊6册(万历二十年-崇祯七年)2191-92 李太仆恬致堂集四十卷(即李太仆文集) (明)李日华撰; 李肇亨编江户写10册(嘉靖四十四年-崇祯八年)2193 薇天集二卷(明)姚希孟明大隐堂刊2册(万历七年-崇祯九年)2194 偶然堂遗集三卷附一卷年谱一卷(明)梁元柱清刊2册(-崇祯九年)2195 平圃诗集四卷(明)丁启浚明崇祯十四年序刊4册(-崇祯九年)2196 幔亭集二十卷 (明)徐〓(tong) 撰陈荐夫编明万历二十九年序刊8册(万历八年-崇祯十年)2197 颜彦叔先生联捷合稿 (明)颜俊彦明崇祯元年序刊4册2198 德馨堂逸稿八卷 (明)谭起岩清乾隆七年序刊7册2199 那庵诗选四十卷 (明)商梅撰钟惺编明崇祯九年序刊6册2200 屈翁山诗集八卷词一卷 (明)屈大均撰(清)徐肇元编清刊6册2201 太乙山房文集五卷(即陈大士文集) 附论二卷(明)陈际泰; 陈士凤论明〔崇祯〕刊4册(隆庆元年-崇祯十四年)2202 剑津集十卷 (明)邵捷春明刊2册(-崇祯十四年)2203 清权堂集二十二卷 (明)沈德符明刊6册2204 雁木斋诗草全四卷 (明)叶国华明崇祯十六年序刊4册2205 寸补疏草一卷附论一卷医案五卷附验方一卷附渝吟一卷附续渝吟一卷附辽画一卷 (明)程仑明崇祯四年序刊5册野闲三竹旧藏2206 山居草(即山居合咏) (明)林经世明崇祯八年序刊1册2207 武夷游稿(即武夷游草) (明)释海注明崇祯八年序刊1册2208 云游草二卷 (明)释海注明崇祯十一年序刊2册2209 搴芳集一卷乙亥草一卷 (明)林铨明崇祯九年序刊2册(林六长诗)2210 渐宜堂诗一卷初刻剩草一卷渐宜堂放言一卷渐宜堂诗(二秩)一卷渐宜堂诗草全二卷渐宜堂诗(二)全十卷 (明)萧师鲁明刊2册(初刻)2211 古处堂诗二编古处堂集全三卷(明)萧师鲁明崇祯九年序刊1册2212 宗简斋集全七卷 (明)林邦鼐撰黄景〓(fang) 等校明崇祯十一年序刊2册2213 去来漫草全二卷 (明)周廷〓(long) 明崇祯十二年序刊1册2214 颐园吟草全二卷 (明)周廷〓(long) 明崇祯十六年序刊1册2215 使节吟 (明)陈春辉明崇祯十三年序刊1册2216 存懒草 (明)李长倩明刊1册(曼园诗)2217 鹤台先生熊山文选二十一卷 (明)熊人霖明刊4册2218 豹陵二集十二卷 (明)梁云构明刊2册2219 桐峰逸草二卷 (明)释元鼎明末刊1册2220 石斋行业四卷 (明)黄道周明刊1册2221 黄石斋先生诗艹全二卷 (明)黄道周清初刊2册2222 紫柏老人诗集三卷 (明)释真可元禄五年刊(木活)2册2223 〓(kou)音二卷 (明)谢泰宗明刊1册2224 尔是园集十卷(即程明府诗集) (明)程维〓(yang) 明刊4册2225 长〓(chan)集全六卷剑吟集全二卷(明)李云龙撰; 陆彦龙评明刊1册卷一·四缺2226 五石居诗麋子吟一卷谐寻草一卷青溪草一卷随车草一卷长安稿一卷 (明)陈绍英明刊3册2227 董文岳诗八卷 (明)董大政明刊1册2228 彩云篇二卷 (明)薛梦雷明刊2册2229 雷检讨诗五卷 (明)雷思霈明刊1册元政上人旧藏2230 五岳诗选 (明)武图巧明刊2册2231 游越吟 (明)郑燠明末刊1册2232 趋庭集六卷 - 明福州府刊1册2233 大江草堂二集十八卷篝灯碎语一卷(明)陈〓(kan) 明崇祯十七年序刊8册2234 夏节愍全集十卷首一卷尾一卷补二卷 (明)夏允彝撰清庄师洛等编清嘉庆十二年刊6册(-顺治五年)2235 牧云和尚懒斋别集十四卷牧云和尚七会余录六卷宗本投机颂一卷牧云和尚病游刃一卷 (明)释通门撰; 毛晋编、释智〓(shi)、牧云和尚病游刃明刊8册卷一缺2236 响泉斋诗集 (明)释道照明崇祯八年序刊1册2237 明纪编年十二卷(明)钟惺撰清王汝南补清顺治十七年序刊6册〔明〕2238 国书十九卷 (清)卢元昌编清康熙三年序刊8册〔明纪本末国书〕2239 通纪纂十卷 (明)钟惺明末刊4册2240 圣朝路纪八卷 (明)项笃寿明万历十一年序刊6册2241 宪章录四十七卷 (明)薛应旗编明刊(覆万历二年)8册2242 国史纪闻十二卷 (明)张诠明〔天启〕刊10册2243 国朝纪要十卷 - 明刊5册2244 新锲官板音释标题皇明通纪十卷续纪三卷(明)陈建; 卜大有续纪明万历陈建刊10册2245 皇明通纪述遗十二卷 (明)卜世昌等明万历三十三年序刊5册2246 通纪直解十六卷 (明)张嘉和明刊8册2247-48 新刻明政统宗三十卷 (明)涂山明万历四十三年序刊13册2249 昭代芳摹三十五卷(即明朝芳摹) (明)徐昌治明崇祯九年序徐氏知问斋刊12册2250 皇明二祖十四宗增补标题评断通纪二十七卷(即皇明通纪辑录) (明)陈建明刊16册2251 两朝宪章录二十卷 (明)吴瑞登明万历二十一年序刊6册2252 皇明嘉隆两朝闻见纪十二卷 (明)沈越撰沈朝阳编明万历二十七年序刊12册2253 嘉靖以来注略嘉靖注略.隆庆注略.万历注略.泰昌注略.天启注略合十四卷(明)许重熙明崇祯六年序刊(宪章外史续编)10册2254-57 皇明史概皇明大政纪三十六卷皇明大训记十六卷皇明大事记五十卷皇明开国臣传十三卷皇明逊国臣传五卷(明)朱国桢编明〔崇祯〕刊48册2258-59 皇明书四十五卷 (明)邓元锡明〔万历〕刊12册2260 昭代纪略六卷 (明)朱怀吴撰车应泰编明天启六年序刊6册2261 宦历漫纪八卷行述一卷 (明)徐寅明天启元年刊6册2262-63 宪章类编四十二卷 (明)劳堪明万历六年序刊28册(皇明宪章类编)2264 平西管见二卷 (明)支应瑞编明万历二十年序刊1册2265-66 皇明宝训四十卷 (明)吕本校明万历三十年大有堂刊30册2267 皇祖四大法十二卷 (明)何栋如编明万历四十二年序刊12册2268 承天大志四十卷 (明)林〓(lian) 等奉敕撰明刊10册2269 名臣宁攘要编 (明)项德桢编明〔万历〕刊5册2270 野纪蒙搜十二卷 (明)黄汝良明刊6册2271-72 皇明十六朝广汇记二十八卷 (明)陈建明崇祯五年序刊10册2273 圣朝泰交录九卷 (明)邹德溥编李嗣京校明崇祯七年序刊2册2274 威暨录五卷 (明)林兆鼎明崇祯七年序刊2册2275 皇明政纪汇编文治部四卷武功部四卷名臣奏疏行实略二卷(明)林太乙编清写10册2276 激劝三言 (明)任韬清刊1册2277 明末五小史八卷 (清)三余氏江户写4册2278 杨载南公传一卷附祠堂记 (明)丘远明刊1册(载南公传赞)(杨应箕)2279 重刻郑端简公年谱十卷首一卷(明)郑履淳撰; 郑心材校明万历三十五年刊10册(明郑晓)2280 太师杨襄毅公年谱十卷 (明)项德桢明刊10册(明杨博)2281 郡〓(hou)聚吾李公生祠捐资纪义实录 (明)王廷锡等编明刊1册2282 明季遂志录 (清)郑亦邹清刊1册(白麓藏书)2283 故鸿胪寺署丞慎所汤公元配高孺人合葬墓志铭一卷汤母高孺人传一卷先妣高孺人行实一卷 (明)胡〓(dan) 等明刊1册2284 明敕封孺人严母李氏墓志铭一卷严母李孺人行状一卷 (明)严士亮明刊1册2285 明童母张太孺人葬录明童太君墓志铭一卷太孺人先妣张氏行略一卷 (明)沈应文明刊1册2286 皇明帝后纪略一卷附藩封一卷 (明)郑汝璧明万历刊1册2287 皇明同姓诸王表 - 明〔万历〕刊4册2288 皇朝中州人物志十六卷 (明)朱睦楔明隆庆二年刊6册2289 皇明人物考六卷首一卷 (明)焦竑撰明万历二十三年刊1册2290-91 国朝名世类苑四十六卷 (明)凌迪知编明万历三年序刊22册(国朝名世类苑)卷三十二-三十五缺2292 皇明宝善类编二卷 (明)苏茂相编何乔远校明刊2册2293 圣朝名世考十一卷 (明)刘孟雷明万历三十九年序刊8册2294 皇明三异人录李卓吾评方正学一卷李卓吾评于忠肃一卷李卓吾评杨椒山二卷 (明)俞允谐编李贽评明刊1册2295 仕隐霞标四卷 (明)龙遇奇明万历四十六年序刊4册2296 居东集杂纂 (明)谢肇志编明刊1册2297 国朝殿阁部院大臣年表十五卷附一卷 (明)许重熙编明万历四十五年序刊2册2298 东林列传二十四卷末二卷 (清)陈鼎清康熙五十年刊10册2299 明状元图考五卷 (明)顾鼎臣编黄应澄画明万历三十五年序刊5册2300 新刊嘉靖拾肆年进士登科录三卷 - 明〔嘉靖〕刊3册2301 河南乡试录万历三十四年 - 明〔万历〕刊1册2302 浙江乡试录万历三十四年 - 明〔万历〕刊1册2303 顺天府乡试录万历三十七年 - 明〔万历〕刊1册2304 江西乡试录万历三十七年 - 明〔万历〕刊1册2305 闵省贤书六卷洪武-崇祯九年 (明)邵捷春明〔崇祯〕刊6册2306-07 进士三代履历便览顺治三年-康熙六十年 - 清刊31册2308 江南乡试题名录康熙五十九年 - 清刊1册2309 皇明名臣言行通录十二卷 (明)尹直明弘治十三年序刊2册2310 皇明名臣言行录新编三十四卷 (明)沈应魁明嘉靖三十二年序刊6册2311 皇明名臣琬琰录二十四卷后集二十四卷续集八卷(明)徐〓(hong) 明嘉靖四十年序刊20册(皇明名臣琬琰录)卷二十三.二十四缺2312 皇明名臣言行录九卷 (明)杨廉文政五年昌平黉写2册2313 国朝名臣言行略四卷 (明)刘廷元明刊8册2314 重刻三渠先生集十六卷附一卷(明)王用宾明天启二年序刊8册(弘治十四年-万历七年)2315 国朝列卿年表一百三十九卷 (明)雷礼编明刊10册2316 皇明名臣言行录绎二卷 (明)彭韶撰熊人霖考绎明刊2册2317 近代名臣言行录十卷 (明)徐咸江户写2册2318 皇明应谥名臣备考录八卷 (明)林之盛明刊7册2319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十二卷首一卷 (清)舒赫德等奉敕撰清刊5册2320 圣学嫡派四卷 (明)过庭训明万历四十一年序刊4册2321 道南书院录五卷 (明)金贲亨明嘉靖三十八年序刊2册2322 闽南道学源流十六卷 (明)杨应诏明嘉靖四十三年杨氏华阳书院刊7册2323 金华正学编十二卷 (明)赵鹤编张朝瑞重编明刊4册2324 道南一脉诸儒列传二十二卷 (明)黄文照江户写10册2325 浙学宗传全六卷 (明)刘鳞长明刊6册2326 闽学宗传全四卷 (明)刘廷昆明崇祯十年跋刊4册2327 皇明词林人物考十二卷(明)王兆云明万历三十二年序刊12册2328-32 本朝京省人物考一百十五卷(明)过庭训明天启二年序刊48册(本朝分省人物考)2333 新编博物策会十七卷 (明)戴景明嘉靖十七年序刊4册。

明代的报刊存例

明代的报刊存例

明代的报刊存例摘要:一、报刊的起源与明代报刊的发展1.报刊的起源及早期发展2.明代报刊的特点与影响二、明代报刊的类型与内容1.官报与民办报2.综合性报刊与专门性报刊3.报刊内容的特点三、明代报刊的发行与传播1.发行方式与范围2.传播途径与影响四、明代报刊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1.报刊与政治的关系2.报刊与经济文化的关系3.报刊对社会的影响五、明代报刊的局限性与启示1.明代报刊的局限性2.对现代报刊的启示正文:在中国古代,报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早在明代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

明代报刊不仅具有丰富的类型和内容,而且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报刊的起源与明代报刊的发展、明代报刊的类型与内容、明代报刊的发行与传播、明代报刊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以及明代报刊的局限性与启示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报刊的起源与明代报刊的发展报刊起源于古代的烽火台、驿站等通信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报刊逐渐演变成了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工具。

明代是报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报刊的特点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受众广泛。

明代报刊的发展,不仅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也为后世报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代报刊的类型与内容明代报刊根据性质可以分为官报和民办报。

官报主要由官方主办,主要用于发布政府公告、皇帝谕旨等政务信息。

民办报则是由民间团体或个人主办,内容较为丰富,包括新闻、评论、文学作品等。

此外,明代报刊还有综合性报刊和专门性报刊之分。

综合性报刊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而专门性报刊则针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深入报道。

明代报刊的内容特点在于,它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又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

三、明代报刊的发行与传播明代报刊的发行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官方驿站和民间邮递系统进行发行;另一种是通过定期举办的庙会、市集等活动进行传播。

明代报刊的传播途径多样,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晋商创办的早期报纸——《明报》

晋商创办的早期报纸——《明报》

短评等 内容 。 明报》 《 系铅印 , 由山西晋商 日报代印,
[ 作者简介 ] 寅春(9 6 , , 柳 18 一)女 山西祁县人 , 祁县西六支乡刘家堡村, 村长助理;
柳 崇正 ( 90 ) 男 , 15 一 , 山西 祁县 人 , 中学院晋 商文 化研 究所 , 约研 究 员。 晋 特
摘 要 : 国期 间 留存 的 山 西 县 级 报 刊 并 不 多 见 。 1 2 民 9 4年 祁 县 商 帮 出资 创 办 的 祁 县 《 明 报 》, 民 国期 间 山 西 省 县 级 区域 所 办报 纸 中较 早 的 一 种 , 是 现 存 县 级 报 纸 中 最 早 、 为 完 是 也 最 整 的 报 纸 。 民 国 十 四 年 ( 9 5年 ) 明 报 》 物 的 发 现 , 我 们 研 究 祁 商 提 供 了 新 的 史料 , 足 12 《 实 为 弥
[ 收稿 日期]0 0 1-1 21- 0 1
兴周 、 闫秀如等” 以后则登载“ , 最近大洋行市 ” 等。 《 明报》 头为正楷竖排 , 报 其版式为对开(6开 ) 1 四 版 , 版、 一 二版 主要 登 载 国 内外 特 别是 本 省 、 县 的 本
重 大事 件 及社 论 。三 版 、 四版 主要 登 载文 艺 、 品 、 小
第2 8卷第 2期 2 1 年 4月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o . No2 1 28 . Ap . 2 r 011
J u a o Jn h n U iest o r l f iz o g nv ri n y
晋商创 办的早期报纸——《 明报》
柳 寅春 ,柳 崇正 z
(. 1 祁县 西六 支 乡, 山西 祁县 0 0 0 ; . 中学 院 晋 商文化研 究所 , 3 90 2 晋 山西 晋 中 0 0 0 ) 36 0

明代的报刊存例

明代的报刊存例

明代的报刊存例摘要:一、明代报刊的起源和发展1.明代报刊的起源2.明代报刊的发展二、明代报刊的种类和内容1.明代报刊的种类2.明代报刊的内容三、明代报刊的作用和影响1.明代报刊在政治上的作用2.明代报刊在文化上的影响四、明代报刊的局限性和问题1.明代报刊的局限性2.明代报刊面临的问题五、结论正文:明代是我国古代报刊的黄金时期,报刊的起源和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报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洪武年间,当时的《皇明经世实用》是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出版的报纸之一。

在明代报刊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报刊的种类逐渐丰富,报刊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多样。

明代报刊的种类主要有邸报、京报、时报等。

邸报是明代最主要的报刊种类,它的主要内容是朝廷的法令、公告、谕旨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京报则是以报道京师新闻为主,包括皇帝的巡幸、大臣的任免、京师的灾害等。

时报则是以报道地方新闻为主,包括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新闻。

明代报刊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政治新闻,也有社会新闻,既有官方公告,也有私人信件,既有诗词歌赋,也有小说传奇。

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也为我们今天了解明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明代报刊在政治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朝廷提供了一个宣传政策、发布法令、通报信息的平台。

同时,报刊也是民众了解朝廷动态、监督官员行为、发表意见的重要工具。

在文化上,明代报刊的影响更为深远。

它不仅传播了知识,开阔了民众的眼界,也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然而,明代报刊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由于印刷技术的限制,明代报刊的发行量有限,阅读的人群主要限于士人阶层。

其次,明代报刊的内容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控制,尤其是邸报,其主要内容都是朝廷的官方公告,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

此外,明代报刊也面临着经费不足、管理混乱等问题。

总的来说,明代报刊是我国古代报刊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为我国报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明代报刊存例

明代报刊存例

明代报刊存例
明代的报刊数量较少,但也出现了一些知名的报刊。

以下是明代一些著名的报刊:
1.《顺天时报》:该报刊创办于明朝景泰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全国性的报纸。

由明朝官府主持创办,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2.《大明律历》:该报刊是明朝官方颁布的一部法律与历法的期刊,对明朝法律制度的宣传与传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3.《开元占》:该报刊是明朝杨慎所创办的占卜学的期刊,内容涵盖占卜、风水、相术等方面,对当时的占卜学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电阳纪事本末》:该报刊是明朝学者李时中所创办的新闻性期刊,收录了大量政治、军事、历史等方面的事件,被视为当时最富有纪事性的报刊之一。

5.《康熙题识》:该报刊是明朝学者康熙所创办的期刊,内容主要是明清各代的文人墓志铭、碑刻等题识。

该报刊在保存、研究明代文人作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上是明代的一些著名报刊,虽然报刊数量相对较少,但在当时对于信息传播和知识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种明代判牍

12种明代判牍
① 《 谳 豫 勿 喜 录 》 16 卷 , 8 册 , [明 ]李 日 宣 撰 , 中 国 国 家 图 书 馆 藏 明 崇 祯 五 年刘宪伯刻本。
② 《 历 代 判 例 判 牍 》12 册 ,杨 一 凡 、徐 立 志 主 编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2005 年 1 月版。
2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洪武内府刻本为底本。
明 代 的 判 例 判 牍 大 多 已 经 失 传 , 然 在 现 存 的 《 御 制 大 诰 》 四 编 、《 皇 明 条 法 事 类 纂 》、 ① 《 条 例 备 考 》、 ② 《 增 修 条 例 备 考 》 ③ 等 诸 多 法 律 典 籍 中 , 仍 可 以 看 到 相 当 数 量 的 明 朝 判 例 。至 于 明 代 的 判 牍 ,在 明 人 文 集 、公 牍 、历 史 档 案 及 其 他 一 些 史 籍 中 ,如 海 瑞 的《 海 瑞 集 》、归 有 光 的《 震 川 别 集 》、范 景 文 的《 文 忠 集 》、 吴 敬 辰 的 《 檀 雪 斋 集 》、 沈 应 文 校 正 和 萧 近 高 校 释 的 《 刑 台 法 律 》、 ④ 沈 演 的 《 止 止 斋 集 、 ⑤ 吴 亮 的 《 止 园 集 》 ⑥ 、 李 陈 玉 的 《 退 思 堂 焚 香 日 录 》
年 刊 本 , 南 京 图 书 馆 藏 该 书 明 刊 本 残 卷 本 ( 存 1 7 卷 )。 ④ 《 刑 台 法 律 》, 又 名 《 重 镌 六 科 奏 准 御 制 新 颁 分 类 注 释 刑 台 法 律 》。 [ 明 ] 沈 应 文 校 正 ,
萧 近 高注 释 。日 本 尊 经 阁 文 库藏 该 书 明 万历 刊 本。1974 年 日 本 东京 中 国 国 家 图 书 馆 藏 明 崇 祯 刊 本 。 ⑥ 《 止 园 集 》, 中 国 国 家 图 书 馆 藏 明 天 启 刻 本 。 ⑦ 《 退 思 堂 焚 香 日 录 》, 中 国 国 家 图 书 馆 、 日 本 内 阁 文 库 藏 明 崇 祯 刻 本 。 ⑧ 《 祁 忠 惠 公 遗 集 》, 中 国 国 家 图 书 馆 藏 明 刻 本 , ⑨ 明 代 《 辽 东 档 案 》, 原 藏 辽 宁 省 档 案 馆 , 现 移 交 中 国 第 一 历 史 档 案 馆 藏 。 辽 宁 省 档 案 馆 、 辽 宁 社 会 科 学 院 历 史 研 究 所 编 《 明 代 辽 东 档 案 汇 编 》, 1 9 8 5 年 由 辽 沈 书 社 出 版 。 此 外 , 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藏明代档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状文’原件及徽州法律文书中也 辑有一些判例判牍。 ⑩ 《 盟 水 斋 存 牍 》, 1 4 册 , [ 明 ] 颜 俊 彦 撰 , 中 国 国 家 图 书 馆 藏 明 崇 祯 刊 本 , 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 藏 该 书 明 钞 本 9 册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出 版 社 2002 年 1 月 出 版 了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法 律 古 籍 整 理研究所整理的该书标点本。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

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

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负责部门: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简称进奏院编辑发行环节:1)采集、编辑: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从一些它们获得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2)传发:进奏官直接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并不受朝廷管辖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报”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性质:我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从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工具;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同宋以后“邸报”有很大差别;近似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比其早约八百年(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1、木铎:木舌金铃。

夏商周时期,曾经有这样一种被人们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常用作新闻事业的象征或者报纸的商标。

2、露布: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

是一种以流动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

主要用帛,也有用板的,故又称“露板”。

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传播胜利消息,也用来发布政治檄文。

3、开元杂报: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

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布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4、敦煌进奏院状:现在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

沙洲属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5、进奏院状:唐代中期,在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

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6、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沿用至宋末。

7、邸报:是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

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

有一定的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8、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不定期发行,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书肆之家”等。

小报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作者xxxx------------------------------------------日期xxxx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报纸产生前的一种原始传播载体,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据记载三代周秦时期,曾有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活动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相近,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99传名):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起始于汉魏。

露布的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唐封演《封氏见闻记》有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也兼记皇帝功德。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很强,传播面也很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是孙樵行文中随意加的称呼现已无存。

“开元杂报”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事,主要为皇帝与大臣的一些活动;关于外观,孙樵记述“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说明没有任何款识和正式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报业发展史

报业发展史

唐至于清朝中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四十字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

”进奏院状————最早的官报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材料。

进奏院状的基本特征: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流行于唐末唐人称之为进奏院状、状报、邸吏报、朝报、杂报等。

由各地驻京进奏院的官员制作并传发给各自的长官。

内容多为朝廷信息:皇帝的活动、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以及军政信息等。

现存的唐进奏院状唐代的进奏院状,现尚有两份存世,均为唐代归义军进奏院状报的实物。

“开元杂报”现存最早述及封建官报的文献,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中一篇题为《读“开元杂报”》的短文,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

在文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并把这种朝政简讯的载体称为“开元杂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1、进奏院改组为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公元981年,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中央政府整顿各州派驻京师的进奏院,建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的业务活动,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领导。

2、定本制度的建立(1)“判报”宋朝制度规定,各地官员的章奏及申禀文书均通过进奏院转递,诏敕及中央各官署符牒也都由进奏院颁下,判定该奏疏是否应在进奏院状等传播形式中抄发的权限,则掌握在进奏院的负责官员给事中手里。

这一判定工作,在当时被称为“判报”。

(2)“定本”公元999年,即宋真宗咸平二年,皇帝下诏,令进奏院将所供报状每五日一次抄送枢密院,由枢密院最后批准决定是否向各地抄报。

这一被称为“定本”的新闻信息审查制度,此后虽有反复,但持续了七十年。

3、宋代官办邸报的具体内容也基本定型:一是朝政简报,又称为朝报,每天由门下后省编定,在进奏院公布,也称为进奏院朝报,大多为关于帝王动态、大臣任免升降的消息。

二是明发上谕,即最近皇帝公开发布的诏书。

明代的报刊存例

明代的报刊存例

明代的报刊存例1. 背景介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报刊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代的报刊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了解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从明代报刊的起源、发展、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2. 报刊的起源与发展明代报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中叶,当时出现了一种名为《通志堂报》的手抄小册子。

这种小册子以文字记录当时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新闻,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报纸形式。

随着印刷术在明代初期逐渐传入中国,报纸开始进入了印刷时代。

到了明朝中后期,报纸逐渐成为一种广泛流传并影响社会舆论的媒体形式。

特别是在都城北京,出现了大量新闻传媒机构,并且开始有专门从事新闻采编和印刷发行工作的人员。

3. 报刊内容和形式明代报刊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新闻和评论文章。

这些报纸不仅报道了国内外的重要事件,还对当前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论。

在形式上,明代报纸通常采用宣纸印刷,版面较小,文字排列整齐规范。

报纸通常分为数个专栏,每个专栏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除了文字报道外,还经常使用插图、地图等形式来丰富版面。

4. 报刊的影响与意义明代报刊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

首先,它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获取新闻信息和了解社会动态的渠道,有助于推动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明代报刊对于宣传政策、推广思想理念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大明律例》就是一份由明朝政府颁布并通过报纸进行广泛宣传的法律文件。

此外,明代报刊对于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报纸可以了解到各地的文化风俗、历史故事、科技发展等信息,有助于促进各地之间的交流和学术研究。

5. 报刊的存例与保护明代的报纸大多采用宣纸印刷,纸质较脆弱,保存困难。

然而,在考古工作中,一些明代报纸的残片被意外发现。

这些残片为研究明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中国明代档案总汇

中国明代档案总汇

中國明代檔案總匯編纂單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出版單位: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1年8月全書冊數:101冊全書字數:6060萬字內容簡介該書是現世所存有明一代珍貴檔案的總集,是明朝官府檔案的首次系統公布。

全書101冊,其中中國第一歷史檔館編纂館藏明檔88冊,遼寧省檔案館編纂館藏明檔13冊。

該書所輯檔案,其時間跨度,起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年),止於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1644年)。

最早的是洪武四年(1371年)的戶貼田契和永樂八年(1410年)頒給失家攝聶喇嘛的敕諭。

建文、洪熙、正統、景泰、天順、弘治時期的檔案基本無存;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時期的檔案為數亦少;萬歷時多為檔簿;保存最多的是天啟、崇禎兩朝的檔案。

另外,該書還收有南明弘光時期“迄辨先帝太子真偽”和“請求歸期”等檔案。

全書共分四編。

前三編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明代檔案,第四編為遼寧省檔案館所藏明代檔案。

其中:第一編為散件類,共計收錄明朝檔案3535件。

主要是兵部、禮部的題行稿、題稿、行稿,及科抄題本、奏本、啟本、揭帖、塘報、咨呈、剳付、稟文,以及契約、手劄、訟狀、供狀、告示、稅票等,兼有少量敕諭、詔誥。

第二編為簿冊類,共收錄明朝檔案102卷,其中主要是《武職選簿》。

第三編為典籍類,均為抄存或謄印的書冊,共有《魯齋全書》、《掌詮題稿》等12部。

第四編為明代遼東問題檔案,共有710件(卷)。

主要是洪武至崇禎年間,明代遼東都指揮使司所屬二十五衛與安樂、自在二州,以及明中期後設置的遼東經略、巡撫、巡按、總兵等衙署的檔案。

明史研究此前均據官書文獻,現將存世明代檔案系統公布,必將大大拓寬明史研究領域。

各冊簡介中國明朝檔案總匯. 一本冊收明洪武到天啟年間的145件檔案,有《直隸徽州府祁門縣縣民謝允憲戶口單》、《吳守禮為出典房屋所立契約》等。

中國明朝檔案總匯. 二本冊收明天啟年間的74件檔案,有《偏元巡撫李仙品為參處貪懦武弁事題本》、《程誌巖為地稅轉戶支解所立推單》等。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董桥⏹今日之新闻,就是明日之历史。

⏹本源相同:基于事实,⏹立场相同:客观公正,⏹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知历史兴替⏹体会创新的轨迹及其限度⏹新闻史呈现复杂的新闻生产后台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史的历史分期(一)古代报纸发展期(唐代至19世纪20年代)(二)在华外报发展与垄断期(19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初)(三)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期(19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10 年代)(四)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期(1915年至1927年)(五)两极新闻事业的形成与演变期(1927年至1949年)(六)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七)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至2001年)第一章封建帝国与中国古代报纸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开始与人类社会的形成是一种共生关系,并且随着语言的产生,人类新闻传播活动逐渐成为生活必需。

文字被创造出来后(奴隶社会),人类社会运用文字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活动。

史官记事与太师采风,是两种有组织的新闻传播活动。

当然,它们还构不成新闻事业。

我国新闻事业萌发的标志是封建社会古代报纸的出现。

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古代信息传播古代最早最常用的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

谣谚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结绳(上古结绳记事)、图画、雕刻、标识、烽烟、鼓旗木铎(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木舌金铃用以传布政令。

后世以木铎作为新闻事业的象征。

⏹最早文字传播载体(媒介)⏹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诗经·周颂·有瞽》“萧管备举”,据郑玄注:萧: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

集贸市场中的经济广告。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汉代邮驿制度:负责官方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邸:长安设有供地方官员和周边属国“通奏报”,待朝宿的地方。

明代的报刊存例

明代的报刊存例

明代的报刊存例一、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非常繁荣。

报刊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在明代也有一定的存在。

本文将就明代的报刊进行研究,探讨其存例情况。

二、明代报刊的发展概况明代报刊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棣建立明朝后的早期。

当时,由于明朝政权的稳定和繁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闻和信息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因此,在这个时期,一些早期的报刊开始出现。

明代的报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官方出版的报纸,另一种是民间自行创办的小报。

官方报纸主要由官府或皇帝下令创办,用于传播政府的政策和宣传。

而民间小报则由私人或团体自行创办,内容更为多样化,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三、明代报刊存例的来源明代的报刊存例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官方档案馆,二是私人收藏。

1. 官方档案馆官方档案馆是保存明代报刊存例的重要机构。

明代的官方报纸多由官府或皇帝下令创办,因此,这些报纸的存档也多保存在官方档案馆中。

这些档案馆通常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其中的报刊存例可以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明代社会、政治和文化非常有价值。

2. 私人收藏私人收藏也是明代报刊存例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明代,一些知识分子和富有的商人会自行订阅报刊,并将其收藏起来。

这些私人收藏中的报刊存例通常由家族传承或出售给收藏家,后者将其保存在私人图书馆或珍藏室中。

私人收藏的报刊存例数量较少,但是由于其独特性和稀缺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四、明代报刊存例的特点明代报刊存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化的内容明代报刊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官方报纸主要宣传政府的政策和军事动态,而民间小报则更关注社会热点、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报刊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为后人研究明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 稀缺性和珍贵性由于明代报刊存例数量有限,且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战乱,因此,存世的报刊存例相对稀缺。

明代塘报及其特点探析

明代塘报及其特点探析

明代塘报及其特点探析摘要:明代塘报作为明代官方新闻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基层组织逐级向上传播军事情况,并在统治阶层内部发布的信息传播工具。

受其报道内容和传播体制的影响,明代塘报在信源、内容、体裁、发行、传播功能等方面均与明代邸报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报道风格的简洁、直白,通俗易懂,以及真实、准确、及时等特点,使之在当时的新闻传播体系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明代塘报;明代邸报;特点比较中图分类号:G2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5―0129―05明代的新闻传播沿袭了其前历代的报刊体系,由官报和民间报纸两部分组成。

就官方的新闻传播媒介来说,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邸报作为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学术界已有诸多研究,但从众多的历史史料中可以发现,“塘报”这一由军事系统内部发行的报纸,也以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在当时的新闻传播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本文拟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对明代塘报的信源、内容、体裁、发行、传播功能等方面作一探讨。

一、明代塘报的来历和性质关于塘报的来历,史学界和新闻传播界学者说法不一,尚无定论。

著名新闻史学家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最早注意到塘报的存在:“兵部车驾司,于东华门左近,设两机关:一曰马馆,专司夫马;一曰捷报处,收发来去文移,兵部另派武职十六员,驻扎各省会,归按察使司管辖,经管该处直接寄京之文报,名曰‘提塘’。

此‘塘报’名称之所由来也。

”但戈先生并未提到塘报的来历与含义,只是一笔带过。

其他观点比如有明代学者朱国祯的“堂一曰塘”之说,认为“塘”近似于“快”、“早”或“迅速”的意思;有台湾新闻学史专家朱传誉“塘是池塘”之说,认为塘由“池塘”之类地名之义延伸而来,到了明代演变成军事组织,即所谓的“塘汛之制”;也有台湾学者曾虚白先生的“与明之驿制有关”之说,认为塘报和提塘报又称堂报,是由“提塘”之类的纯官方传报系统所驿发的文报。

另有众多理解,此不赘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报刊存例
明代报刊是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和新闻传播方式。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明代的著名报刊。

明代创办的报刊中,最有名的要数『大明通报』。

这份报纸以它广泛的读者群和独特的报道方式而闻名。

『大明通报』的编辑团队主要由官方官员和学者组成,他们每周为民众提供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新闻和评论。

这个报纸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是明代最畅销的报刊之一。

另一份重要的报纸是『明报』。

『明报』是一份私营的报刊,它主要以商业、金融和社会新闻为主题。

这个报纸有着严格的专栏编辑和记者团队,他们深入报道了当时中国各地的商业运作、市场情况和社会变迁。

『明报』以独立客观的态度闻名,其报道被普通读者和商人广泛关注。

此外,还有一些以某些特定内容为主题的报刊。

例如『明乐报』是一份专门报道艺术和娱乐活动的报纸;『南海新闻』则是一份关注海外事务、贸易和海上交通的报纸;『皇城新闻』则是负责报道宫廷内的政治和生活动态的刊物。

明代报刊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对传播新闻和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当时的报刊形式不同于现代,但它们的内容和功能近乎于现代报纸,对后世的新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