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挑战
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缺乏积极性、教学方法 过时等问题。
对策
教育主体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 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客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教育客体可能面临诸如缺乏学习资源、学习困难、心理压力 等问题。
06
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案例分析
家庭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案例分析
01
家庭教育的主体
家长、长辈、家庭成员
02
家庭教育客体
孩子、晚辈、家庭成员
03
案例
在一个家庭中,家长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家务,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乐趣
和价值,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在这个案例中,家长是教育的
主体,孩子是教育的客体。
学校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案例分析
家庭成员
家庭教育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如夫 妻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等。
学校教育的客体
学生
学校教育的客体主要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实 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价值观等 方面的教育。
教师
学校教育中,教师也是教育的客体,他们需要接 受专业培训和持续发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社会教育的客体
02 家族成员
家族成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更加传统和保守,但同 样会对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03 家庭教师
家庭教师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他们可以针对 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辅导和培养,帮助孩子在 某些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校教育的主体
01 教师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他们负责传授知识、引 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教育管理原理简答题

教育管理原理简答题

教育管理原理简答题1、管理的特点:目标性、对象性、过程性、主客体相互作用性..2、教育管理的特点:教育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一定国家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治路线和阶级服务的..二、教育管理是与其他各种社会以及产生和制约这些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关系..三、教育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活动.. 3、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1、民主化..2、相对集权化..3、科学化4、效率化.. 美国的教育行政学的发展大体上受到了哪些理论的影响:1、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行政学的影响..2、人际关系的理论、行为科学的理论对教育行政的影响..3、现代管理理论对教育行政的影响..4、当代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管理研究理论基础的发展趋势..2、教育管理研究内容的发展趋势..3、教育管理研究思潮、教育管理研究方法及手段的发展趋势..4、教育管理研究理论层次的发展趋势..5、教育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1、客观性2、概括性..3、稳定性..4、系统性..6、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1、系统原理..2、人本原理..3、动态原理..4、效益原理..7、教育管理职能的类型:1、计划职能..2、法治职能..3、监督职能..4、经营职能..5、指导职能..6、服务职能.. 8、我国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2、科学性..3、规范性..4、综合性..5、权变性..6、有效性..9、教育管理活动贯彻方向性原则要注意哪些 1、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要进行教育改革..3、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10、科学性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育管理活动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2、要采用新的管理理论;特别是系统的原理和方法..11、有效性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用人的效益..2、提高对财物的利用率..3、提高时间利用率..12、我国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1、法治的方法..2、预测规划的方法..3、组织调度的方法..4、经济的方法..5激励的方法..13、法制方法的含义及要求:含义:指的是教育管理者运用教育法令、决定、命令、指示、规章;对教育活动予以强有力的指导、调节和影响..要求:一、要加强教育立法工作;健全教育法规..二、要做到依法办事..14、运用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应注意哪些一、要重视需要在人积极性中的作用..二、要对教育人员当前的需要有一个总的估价;对教育人员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激励收到预期的效果..三;要认真分析教育人员的需要;并针对这些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四;运用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来调动教育人员的积极性;还必须利用目标的作用;以及在满足教育人员的需要时;使他们具有公平感..15、教育方针的特点有哪些 1、教育方针所概括的内容通常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教育方针表述方式的确立;是随着制定者对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第的认识深化而逐步完善的..3、当教育方针的内容为社会现实所证明在一定历史时期是必须坚持的;还需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才能保证其一的贯性和稳定性..16、教育政策制定的要求:一;要以党和国家的总路线政策为依据;二;要现实、准确..三;要清晰明确;四;要注意教育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五;制定教育政策要有预见性..17、教育法规的本质及其特征: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社会性;强制性..18、教育行政执法的特征:一;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国家意志性的活动..二;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法律性的活动..三;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活动..四;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单方权威性的活动..五;教育行政执法具有主动性特征..六;教育行政执法具有执法主体多元性的特征..19、教育行政执法的原则:一;合法性原则;二;越权无效原则;三;应急性原则..四;合理性原则..20、合法性原则要求做到哪些:一;要求教育行政执法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二;要求教育行政执法活动的进行过程必须符合法定的执法程序..三;要求教育行政执法的内容与手段必须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四、教育行政执法主体既然拥有某种职权;就必须使用做到以下法治;否则也构成违法..21、教育预测的分类:一;宏观教育预测与微观教育预测..二;定性教育预测与定量教育预测..三;短期教育预测;中期教育预测和长期教育预测..四;单一法教育预测和结合法教育预测..五、单对象教育预测和多对象教育预测.. 22、教育预测的原理:一;延续性..二、相关性..三、相似性..23、教育预测的方法:一、教育专家个人预测法..二、教育专家协商预测法..三、德尔菲预测法..四、回归预测法..五、马尔柯夫预测法..24、德尔菲预测法的基本步骤:达尔奇、赤赤尔默一;选聘对所预测教育问题有深刻见解的专家若干名..二、向有关专家邮寄调查表;征求他们对教育发展进程的意见..三、回收调查表并加以综合统计..四、将统计的调查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进行第二轮征询调查..五、回收第二轮的调查表;进行综合统计..六、仿照第一、二轮的做法进行第三、四轮的调查;数轮调查以后便可得到最终预测结果..25、教育预测的操作程序包括哪些步骤:一、明确预测的目的..二、搜集预测所需的数据和资料..三、选取合适的预测方法..四、实施预测..五、报告预测结果..26、选取合适的预测方法的相关因素:一、教育预测的任务和目的..二、各教育预测方法的优点和局限..三、教育预测人员的水平..四、教育预测所需时间、资料、财力的状况..27、教育规划的方法:一、系统动力学方法..三、计划评审技术..三、数学规划法.. 28、教育体制有哪四种:学校教育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学校管理体制..29、如何进行学校教育体制改革:一、重视学前教育;发展终身教育..二、加强基础教育..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四、稳步发展高等教育..30、学校管理体制有哪些领导体制..执行体制..监督反馈体制..咨询体制..31、教育行政机关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空间管理、环境管理、文书管理、机关人员的工作管理..32、教育人事行政的地位和作用:地位:1、教育人事行政是教育行政的核心内容..2、教育人事行政直接或间接决定教育活动的质量..3、教育人事行政对人力资源开发有重要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靠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人力资源则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离不开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真正发展之源..科学的教育人事行政;可以造就大批优秀的教育行政管理人才和教育人才;这些人才又可以造就国家所需的各方面专才;创造教育的高效益..33、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人事行政业务范围主要有哪些方面:一、根据职权范围审批所属教育机关的编制;并配备相应的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二、按照管理权限;对所属教育行政人员;教师进行考察、选拔、调配、培训、考核、晋级、奖惩和任免;并管理离休、退休、工资福利等工作..三、负责分配到教育系统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和其他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安置工作..四、审查并办理农村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有关事宜..五、根据国家有关人事政策和法规;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人事规章制度和工作细则..六、开展教育人事统计;管理教育人事档案;处理教育人事行政方面的群体来信来访问题..教育人事行政原则必须坚持的四条基本原则:1、因事择人原则..2、任人唯贤原则..3、论功行赏原则..4、合理流动原则..34、坚持因事择人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或怎样贯彻因事择人原则:一、要熟悉“事”;了解“事”的性质、特点、难易度..二、要因事设职..三、要有明确的任职资格条件..四、对备选者要进行考察;了解其特长和潜能;根据比较客观的标准择优录用..35、怎样贯彻论功行赏原则:一;要明确教育行政人员的职责;这样才能使考核有一个基准..二;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确立客正公正的考核标准;采用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搞好考核工作;把教育工作者的职务升降、奖罚、酬劳等等;建立在考核的基础上..三;论功行赏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四、“功”是行赏的主要标准;但非绝对标准.. 36、国家公务员制度包括哪些求才方面的制度、用才方面的制度、养才方面的制度、代谢方面的制度、约束方面的制度、保障方面的制度..37、代谢方面的制度包括哪些辞职制度、辞退制度、退休制度..38、辞退的条件有哪些一、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二、不胜任现职又不接受其他安排..三、因单位调整、撤销、合并或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四、旷工或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五、不履行国家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国家公务员纪律;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39、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的主要内容:1、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速度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比例..3、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的增长情况..4、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40、各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规则:1、国家教育财政拨款..2、征收教育费附加..3、学校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4、企事业办学投资..5、集资办学..6、捐资助学..金融、信贷手段的运用..41、教育经费的管理原则:1、健全规章;依法办事..2、从实际出发、量入为出..3、面向基层、服务教学..4、勤俭办学;讲求效益..5、经济公开;民主管理..42、教育行政信息处理的程序或过程或步骤:1、收集..2、加工3、传递4、贮存.. 43、教育行政信息沟通的途径:1、树形沟通..2、星形沟通..3、轮形沟通..44、要提高行政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大力精简机构;减去不必要的环节..二、要有确定的沟通渠道..三、考虑不同层次的需要;确定不同内容信息的传递范围..怎样利用教育行政信息一、注意输入信息的广泛性..二、注意指令信息的方向性..三、注意反馈信息的可靠性..四、注意评价信息的准确性..45、教育督导的职能:1、监督职能..2、评价职能..3、指导职能..4、反馈职能.. 46、教育督导的内容:1、对地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2、对“普九”、“扫盲”县的评估验收..3、对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4、对学校专项督导和经常性检查的主要内容..47、教育督导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2、依法督导原则..3、科学性原则..4、民主性原则.. 48、教育评价的功能:1、选拔功能..2、管理功能..3、教育功能..49、学校评价的基本内容:1、学校办学思想的评价..2、学校管理水平的评价..3、师资质量的评价..4、办学基本条件的评价..5、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6、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7、体育卫生工作的评价..8、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50、教育评价标准:所谓教育评价标准是根据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规定和准则.. 51、教育评价的主要模式:行为目标模式教育评价之父——泰勒;决策模式或决策定向模式..CIPP;目标游离模式;对手模式..52、教育评价标准及意义:所谓教育评价标准是根据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规定和准则..教育评价标准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开展教育评价的前提条件;在教育评价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教育目标如果没有评价标准来加以保证;那么它就成为空洞的口号式的目标;教育评价工作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从而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53、设计教育评价标准的原则:一、导向性原则..二、完整性原则..三、独立性原则..四、协调性原则..五、可测性原则..六、简明性原则..54、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一;收集评价材料的方法..二、作出评价结论的方法..55、管理目标的基本观点:1、管理目标是一种组织目标..2、管理目标主要是指组织的整体目标..3、管理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成果..56、学校管理目标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控制作用..4、协调作用..57、目标管理的特点:1、目标管理是一种系统整体的管理方法..2、目标管理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方法..3、目标管理是一种重视成果的管理方法..58、目标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源于:系统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理论59、目标展开的内容包括哪些实施目标分解、制定目标对策、落实目标责任和编制目标展开图..60、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1、推行学校目标管理条件的指导..2、目标的确定与展开的指导..3、目标管理方法的指导..4、领导班子指导..学校管理者要使自己的指导有效应做到哪些 1、与广大教职员工建立良好的共事关系;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创造一个良好的指导基础..2、全面、及时地捕捉真实的反馈信息;并能深思熟虑;多谋善断..3、要勇于指导、善于指导;既能正视矛盾;不放任自流;又能因人而异;讲究方法;讲究实效.. 61、控制的基本过程:1、建立明确的控制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一系列可考核的目标;2、根据标准衡量目标实施的成效;即通过目标检查的反馈信息;把目标实施的实际结果同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存在的偏差;并分析偏差的原因..3、纠正实施结果与目标的偏差;即根据产生偏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62、最基本的控制形式有:自我控制、逐级控制和关键点控制..63、怎样加强目标考评:1、考评标准..2、考评内容..3、考评方法..4处理结果..64、教师管理的原则:1、选贤任能的原则..2、合理结构的原则..3、教育激励原则..4、绩效的原则..65、教师管理的内容:1、老师队伍的预测和规划..2、教师的选拔和任用..3、老师的考核与培训..4、教师的待遇.. 66、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建立和健全学生管理的组织系统;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3、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67、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1、教学过程管理..2、教学业务管理..3、教学质量管理..68、教学过程管理:1、教学过程管理中教师教的过程管理..2、教学过程管理中学生学的过程管理..69、怎样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一是老师所从事的本门学科的知识水平;包括对本门学科知识的深度、广度的掌握程度和教材教法的运用等方面..二是具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三是要懂得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且能够正确地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本门学科的教学之中..四是有组织教学;管理学生的能力;能够为自己的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在学历方面;也应该有明确的要求..70、学校德育教育的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1、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组织机构..2、组织、选拔和合理分配德育力量..3、选择和掌握使用恰当的德育方法和途径..71、德育管理方法主要有哪些行政措施法、依法管理法、激发鼓励法、思想教育法..体育卫生工作管理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3、三育并重原则..4、体育卫生结合原则..72、总务后勤工作的组织与管理:1、学校财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2、学校教学设备管理工作的组织与管理..3、提高总务后勤职工的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以及勤俭办学的观念意识.. 73、学校财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1、学校财务管理的体制..2、学校财务管理的要求..3、学校财务管理的监督..4、学校清算制度..74、学校管理过程的特性:1、以育伙中心的目的性..2、以阶段为标志的有序性..3、以目标为前提的控制性.. 75、学校管理过程的构成要素:1、学校管理的主体..2、学校管理的客体..3、学校管理的中介..76、学校管理的过程的优化:1、学校管理过程的优化;必须以学校管理过程的结构优化为前提和基础..2、学校管理过程优化应通过构成学校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的运行来体现..3、学校管理过程的优化;总是与一定的环境条件联系在一起的..77、简述计划的作用:1、通过学校管理计划;可以将学校管理工作进行组织和安排;合理配置现有的管理资源;使学校管理活动得以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2、通过学校管理计划;可以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决策..3、通过学校管理计划;可以选择有效的学校管理方法..4、通过学校管理计划;可以形成检查学校管理工作的标准..78、执行的含义和作用:执行是指学校领导人员运用学校管理的各种资源来实施学校管理计划的活动..作用:1、通过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执行;能具体地落实学校管理计划;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2、通过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合理地组织协调学校管理的资源;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各得其所..3、通过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可以发现制定的计划可能现出的偏差;或者人们所运用的原则、措施和方法的不合理之处..79、检查的含义和作用:检查是指学校领导人员对计划的执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考核;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管理活动..作用:1、通过检查;可以对计划的科学性、实施计划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考查..2、通过检查;对学校领导人员来说;具有自身的考核、验证作用..3、通过检查;对教职员工来说;既具有考核和监督作用;也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80、检查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检查标准..2、检查要以事实、数据为根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3、检查要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方式;获取足够的信息;掌握全面的情况..4、检查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5、将检查与指导、调节结合起来;提出改进措施..81、总结的含义和作用:总结:是指学校组织成员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整体分析和全面评价的管理活动..作用:1、通过学校管理过程的总结环节;可以在两个新旧管理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通过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总结环节;可以起到积累经验的作用..3、通过学校管理过程的总结环节;可以提高学校领导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教职员工的能力水平;激发学校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82、总结的基本要素: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目的性..2、总结要以计划为依据;以检查为基础..3、总结对于学校组织成员来说应具有教育性和激励性..4、总结与提高的相结合..83、教育领导班子的结构:1、结识结构..2、专业结构..3、智能结构..4、个性结构..5、年龄结构..84、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内容:1、身心素质..2、科学知识素质..3、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4、组织管理活动的素质..85、领导者的“三技”:1、观念技术..2、人文技术..3、操作技术.. 86、领导者的“七艺”:1、用权的艺术..2、用人的艺术..3、用财的艺术..4、用讲的艺术;5、用时的艺术..6、交往的艺术..7、演讲的艺术..87、如何提高教育领导效率 1、影响教育领导效率的因素:教育管理组织的结构、教育管理活动的程序、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管理的方法..2、提高教育领导效率的途径:组织机构合理化、人员素质现代化、管理规则法制化、管理程序简便化、管理手段科教育领导效益的内容:案例分析1、教育管理目标是否体现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政策..2、教育领导的运行是否体现民主原则..3、教育管理干部的言行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教育管理是否达到了高效率..88、评价教育领导效益;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考察教育管理目标和决策本身的正确性..2、考察教育管理目标与决策执行过程中的方向性偏差..3、考察教育管理结果中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4、考察教育管理结果中全局悉听尊便与局部利益的关系..89、提高教育领导效能的必要条件:1、发挥教育管理机构的整体功能..2、建立起完整的教育管理程序的体系..3、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90、美国的教育行政学的发展大体上受到了以下几种理论的影响:1、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行政学的影响..2、人际关系的理论、行为科学的理论对教育行政学的影响..3、现代管理理论对教育行政学的影响..学化..。

教育管理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第一章教育管理学概述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的题量上所占到比重不是很高,主观题比重相对较低,建议学员存有侧重点的备考。

从题型来说包含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二、本章关键知识点传授第一节管理与教育管理一、关于管理(一)管理的含义★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引导组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

(二)管理的属性管理具备两重性,它就是非政治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三)管理的特点★第一,管理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为实现一定目标服务的(目标);第二,管理都是对人、财、物、信息、时空的管理(对象);第三,管理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过程(过程);第四,每一种管理活动都就是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关系)。

二、关于教育管理(一)教育管理的含义★管理就是一个小的专业门类,包含工程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

教育管理属管理中公共事业管理的一种。

教育管理就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非政府教育人员顺利完成教育任务,同时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教育管理活动通常分成宏观教育管理――教育行政和微观教育管理――学校管理两方面。

教育行政就是国家对教育的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引导和组织师生员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活动。

(二)教育管理的产生★在教育管理中,学校管理的产生较之于教育行政的产生来说必须晚。

可以说道,人类的教育活动自从产生了学校教育这种形式就存有了学校管理。

教育行政虽然就是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但不是一存有了国家就存有了教育行政,它就是国家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就是以国家一级教育行政机构的产生做为标志的。

19世纪以前,世界各国的管理活动,多处在并无系统并无非政府的状态。

步入19世纪,各国纷纷成立了比较系统的教育行政制度,建立了国家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

关于教育主体与客体

关于教育主体与客体

哲学中的概念本体论:本体是能够成为一切存在的存在。

与其余存在相比,它是一切存在的本源,它可以成为任何一种存在,而其余存在则不能作为它的本源而成为它;它是一定存在的,是永恒的存在,是首先的存在,而其余存在则是不一定存在的,是依赖于它的运行而成为的。

在单一存在论中,本体就是自在的“同”。

本体作为一种首先的存在,是先于作为观察者的人类的出现而存在的,所以人类不知本体的来源。

不仅如此,人类对现存的本体也是不可知的。

简言之,本体:哲学名词。

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常与“现象”相对)主体、客体主体: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对象,为属性所依附的实体。

客体:与主体相对应的存在。

对象。

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法律上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品、行为等。

主体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的说起来是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育媒体教育媒体是在教育过程中携带和传递教育信息的物质载体和工具。

教育媒体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

传统教育媒体指教科书、黑板、实物标本模型、报刊图书资料、图表照片挂图等;现代教育媒体即电子技术媒体,它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

硬件是指各种教学机器,如幻灯机、投影器、录音机、电影机、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等。

软件是指已录制的载有教育信息的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电影片、录像带、计算机课件等。

教育结构: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指教育体系的构成,即教育系统内部各个层次、各个组成部分的结合方式和比例关系。

一般指学校教育结构。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教育结构分为: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教育的层次结构、教育的形式结构、教育的专业结构和教育的布局结构。

国情教育大辞典:指各级各类学校在数量、规模、系科专业设置、学生数以及经费投入之间的比率关系。

教育结构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构,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教育结构的失调,必然使整个教育畸形发展,进而损害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一方面使社会需要人才的部门得不到人才,另一方面又造成大量人才的积压和浪费,降低教育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益,并且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学生版)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学生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王东红第一节相关概念厘定一、主体与客体1、概念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和客体关系第一,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

第四,审美关系,客体引起主体精神上的愉悦。

3、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二、主体性、客体性以及主体间性1、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身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具体指主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客体性是指客体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具体指客观性、对象性和对主体的制约性。

3、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

主体间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的。

主体间性具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哲学本体论意义。

二是一种关系,即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三是一种方法论。

将心比心的一种方法。

4、主体间性的特征第一,主体间性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了解。

不仅了解自我,还了解他人。

第二,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的彼此承认。

承认他我与自我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

第三,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人格平等与机会平等。

第四,主体间性意味着默守共同的规则。

遵守共同的规范。

第五,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

(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1、单主体说。

2、双主体说。

3、多主体说。

4、相对主体说。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等属性,即主体能动性。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类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不同类型。

王道俊版《教育学》课后题第16章学校管理

王道俊版《教育学》课后题第16章学校管理

第16章 学校管理课后思考题详解1.如何看待学校管理的服务性?答:学校管理的服务性是指学校平等地对待师生,关心、尊重和爱护师生,建立学校与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之间的合作机制,重视师生、家长和社区对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参与,为师生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以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其核心价值如下: (1)服务本位服务本位是指学校管理把为师生服务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师生的需要出发,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物质层面的服务和精神层面的服务,重视学校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满足教师、学生、家长等的教育需要。

(2)平等与尊重以“服务”为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倡导平等和尊重的伦理观:充分尊重师生,平等对待师生。

学校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从管理者出发,而要充分考虑师生的权益,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破除过去那种把教师和学生当成被管制对象的观念,把师生作为服务的对象。

(3)合作与参与学校管理的服务性提倡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区的互相合作,让有关成员参与到学校发展与建设中来。

这种合作和参与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合作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中来,让教师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增强工作效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发展中来,充分发挥家长的聪明才智;学校为社区服务,社区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

2.学校管理有哪些要素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1)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①学校管理者。

学校管理者是指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的人。

它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在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

学校管理者包括:学校的正、副校长和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

此外,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学校的管理者。

②学校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对象是指学校管理活动的承受者,即学校管理者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学校管理对象主要包括学校的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

现代教育概论

现代教育概论

1、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关系教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现为主—客—主的模式。

根据这种认识,我们把教育过程的要素分为作为主体的教育者,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和中介客体。

教育活动在总体结构上呈现一种“主体--客体”关系,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启动者、调控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是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的承受者或是客体。

但这种主客关系之表现在意向性上。

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主观上的目的性。

师生之间的交往时有目的的,他试图改变学生的身心结构,朝其预期的方向发展。

二是认识上的主客关系,这种认识是双向的,是一个双方相互了解的认识过程。

教育活动在次级结构上呈现“主体--客体--主体”关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教育活动的客体,他们在教育活动中扮演双重角色,而且自身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

就教育者而言,即使教育活动(教育者与教育中介客体之间的对象化活动)的主体,又是受教育者认识的客体和作为受教育者学习资源的客体。

就受教育者而言,首先是教育者认识的客体,同时又是学习活动(受教育者与教育中介客体之间的对象化活动)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发展的主体。

所以教育过程就是由三个环节“同客体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同另一主体的交往活动、同自身的对象化活动”所构成的实践活动,。

这一实践活动是以人的自我建构为目的的,其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交往。

教育就可以认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有目的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者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活动。

2、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人是教育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人的未特性化,未完成性说明了人的可塑性,给你的发展留下了空间,这就为教育的留有余地。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类生命。

教育可谓是人的第二天性和第二生命,人从父母那里获得第一生命,只是具备了做人的基础,人要成为人还要经历二次生成,受教育是人性的拓展与升华,是人本质力量的扩充与丰富,教育是类生命所特有的存在形式。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社会行为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重要动力。

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对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领域,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生产者通过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消费者则通过购买商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种相互作用促使生产者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以吸引消费者的青睐;而消费者的需求也会促使生产者不断创新,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

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在政治领域,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政府是行使国家权力的主体,它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引导和管理社会。

而民众则通过参与选举、表达诉求、参与公共事务等方式来发挥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保障人民的rights权益和权力,促进政府的公正执政。

在教育领域,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而学生则通过学习知识、参与课堂活动,提问、讨论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促进教育的有效实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在生态环境领域,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体之一,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身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而自然环境则通过提供空气、水、食物等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导致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和污染,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总之,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贯穿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既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所在。

通过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合理引导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实现个体和集体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而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

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小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非教育基本的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

此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受教育者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和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

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首先,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

其次,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

教育内容内在地包括教育目标。

因为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标准,是教育内容传授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上,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817+教育管理学

817+教育管理学

中南民族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教育管理学)科目名称:教育管理学科目代码:817使用学科(类别)专业(领域):教育经济与管理……………………………………………………………………………一、考试性质《教育管理学》是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属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学术性)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公共管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公共管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以上)水平,以利于高等院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教育管理学考试涵盖教育管理学(含部分学校管理学知识)、教育行政学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1)必答题为12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管理学(含部分学校管理学知识)约80分教育行政学约40分(2)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第I道题考查教育政策热点和焦点问题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管理实际案例研究的内容。

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4.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必选题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总分共150分四、考查内容教育管理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行政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管理实践问题。

第三章 教育管理活动概述

第三章    教育管理活动概述

第一节
教育管理概说
二、什么是教育管理 (四)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2.教育管理民主化 从各国的情况来看,教育管理民主化的主要趋势一 是以法律为基础,依法实行教育管理,二是建立健 全审议制度。 3.教育管理科学化 教育管理科学化不仅指在教育管理中运用现代科学 技术手段,而且更主要的是重视计划及研究发展。
第三节 教育管理活动概说
一、关于活动 (二)活动的特性 1.属性范畴
2.关系范畴
第三节 教育管理活动概说
一、关于活动 (三)活动与动作、运动和实践的关系 活动范畴与动作范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活动主 要是由人和动物的动作来完成的。 只有哪些指向了对象的动作,而对象又有了反馈的 动作才能称得上活动。
第三节 教育管理活动概说
二、关于教育管理活动 (二)教育管理活动的要素 2.教育管理活动价值层面的要素 教育管理活动价值层面的要素是指人们以自己的价 值观对教育管理活动进行认识,并对这些认识进行 理论概括所形成的那些管理理念性的要素。教育管 理活动价值层面的要素主要是由教育管理活动的本 质、教育管理活动的职能、教育管理活动的效能、 教育管理活动的原理和教育管理活动的原则这些范 畴所组成。此外,还有贯穿在这些要素之中的对教 育管理活动和人自身发展关系的认识所产生的管理 理念这一价值因素。
第三节 教育管理活动概说
二、关于教育管理活动 (三)教育管理活动与人的发展 教育管理活动与人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教育管理活动与从事教育管理活动的人的发展 关系; 二是教育管理活动与在教育活动中被教育管理活动 保障的人的发展关系。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人怎样 生存和发展就看你怎样从事教育管理活动和从事什 么样的教育管理活动。
二、什么是教育管理 (二)教育管理的产生 在教育管理中,学校管理的产生较之于教育行政的 产生来说要旱。 教育行政虽然是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但不是一有国 家就有了教育行政,它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它是以国家一级教育行政机构的产生作为标志 的。19世纪以前,世界各国的教育管理活动多处于 无系统、无组织的状态。进入19世纪,各国纷纷设 立了比较系统、的教育行政制度,建立了国家一级 的教育行政机构。

论教育管理活动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论教育管理活动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论教育管理活动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作者:王洪军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5期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对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个人或群体。

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是人,但有时也指物。

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主客体状态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一)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指的是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但并不是所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都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只有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对自己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人才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能发挥主体作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具有一定的权力。

这里的权力既指职位权力也指非职位权力。

职位权力是主体具有一定的管理或领导的职位而获得的权力,职位权力越大,就越有利于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

非职位权力是由主体的知识、能力、经验和人格魅力等非职位所带来的影响力。

第二,具备相应的能力。

主体有再大的权力,如果没有能力,也是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

第三,具备相应的知识。

这里的知识不仅指主体的业务工作能力所离不开的业务知识,还指教育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

教育管理有它独特的工作对象,工作过程、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它需要懂得教育管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胜任。

(二)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就是教育管理活动作用对象的人和物。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讨论的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是指的人而不是物,除非人们在讨论教育管理活动客体时另有说明。

教育管理活动中作为客体的人的要素,主要包括作为个体的客体和作为群体的客体。

教育管理活动中客体的个体是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实质性要素;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群体要素是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表征性要素。

这是因为教育管理活动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个体的作用来实现的。

教育管理活动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个体的作用来实现的。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得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而教育物资就是指进入教育过程得各种物质资源。

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得小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得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这就是教育活动中物得要素(非教育基本得要素)。

1.教育者就是教育过程中“教”得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得人就是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教育过程中“教”得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就是社会文化与价值取向得传播者;就是科学知识与社会文明得传播者;就是教育活动得设计者、组织者与实施者,对教育活动得展开起领导作用;就是学生学习发展得指导者;就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得学习者。

2.受教育者就是教育过程中“学”得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得人被称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就是教育得对象,也就是学习得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受教育者就是学校存在得主体;就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得中心;就是学校与教师评价得主体;就是教育任务完成得主体.此外,受教育者得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得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得教,受教育者得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与她们个人得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得教学活动。

3.教育内容就是师生共同认识得客体。

教育内容就是基于一定社会得生产力与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得知识与技能,灌输得思想与观点,培养得习惯与行为得总与,教育内容在学校中得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课程标准与教科书。

首先,教育内容就是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得中介。

其次,最佳得教育内容就是目得性与对象性得统一.教育内容内在地包括教育目标。

因为教育目标就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也就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得标准,就是教育内容传授得出发点与归宿。

教育目得得价值取向就是指教育目得得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得主体,依据自身得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得一种倾向。

教育目得得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1、人本位得价值取向。

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

一、学科论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学科论的研究对象学科论可以理解为研究学科的理论。

学科论既然是研究学科的理论,它应该是以学科的理论为研究对象的。

(二)学科论的研究内容1.广义的学科论。

它是指研究所有学科即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的共同理论的学科论。

2.狭义的学科论。

它是指研究某一门具体学科的理论的学科论。

二、学科理论的类型(一)学科本身的理论:学科本身的理论以学科内容所指向的对象为研究对象。

(二)学科何以成为学科的理论学科何以成为学科的理论以学科为研究对象。

我们这里所说的学科论指的是研究学科何以成为学科的理论,并不包括学科本身的理论,因为学科本身的理论是由某一具体的学科来研究的。

三、广义和狭义的学科论与学科绪论(一)广义和狭义的学科论广义的学科论是以所有的学科为研究对象,探讨所有学科所具有的共同规律性的东西,探讨学科何以成为学科的理论。

狭义的学科论则是以某门具体的学科为研究对象,探讨某门具体的学科所具有的特殊规律性的东西,探讨某门具体的学科何以成为这门学科的理论。

教育管理学科论就是狭义的学科论。

它是以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管理这门学科所具有的特殊规律,研究教育管理何以成为一门学科的理论。

(二)学科论与学科绪论学科论对学科所做的研究与每门学科在绪论中对这一学科所做的研究是有区别的。

学科绪论中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等问题进行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这门学科的学科论研究。

但它可以为研究这门学科的理论作一些前提性的理论铺垫,以为后面展开学科本身理论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四、学科论与科学哲学的关系(一)学科论与科学哲学的联系1.科学在形式上一般是以学科的形式加以体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学科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科学的问题。

2.二者都要研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二)学科论与科学哲学的区别1.研究内容。

科学哲学要研究研究学科知识的确定性及其证明问题,学科论则不然。

2.研究特点。

学科论对科学的研究是从科学的表现形式即学科出发来研究科学的,它在总体上是为了说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而科学哲学对科学的研究虽然有时要借用一些学科的理论来加以分析研究,但从总体上看,它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研究科学的,它并不刻意从学科的角度去研究科学,它即使去分析某一科学的理论,也是为总体上去说明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服务的。

教育管理原理

教育管理原理

教育管理原理第一章教育管理学概述1.管理的属性:它是非政治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管理的非政治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

管理的政治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属性。

2.管理的特点:1)目标性。

管理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为实现一定目标服务的。

2)对象性。

管理都是对人、财、物、信息、时空的管理。

3)过程性。

管理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过程。

4)主客体相会作用性。

每一种管理活动都是管理的主体和管理的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客体是指管理主体作用的对象,包括被管理者人、财、物、信息、时空等。

3.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4.中国在1905年设了学部,后改称教育部。

美国在1979年设立。

5.教育管理的特点:1)阶级性。

教育管理,归根结底总是为一定国家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治路线和阶级政策服务。

2)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性。

教育管理是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以及产生和制约这些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关联、相互依存的。

3)教育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活动。

6.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1)民主化2)相对集权化3)科学化4)效率化7.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管理现象和教育管理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8.教育管理学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

9.施泰因的著作《行政学》、《行政》,他被誉为“现代行政学的创始人”。

10.美国学者佩恩的著作《学校行政》。

11.我国教育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2.现代教育管理学有两大源流,一是德国的行政学,二是美国的行政学。

13.德国的行政学研究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的科学。

施泰因是第一次研究了教育与教育行政、教育学与教育行政学之间的关系。

14.美国的行政学研究行政工作的合理性和效率性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行政学的发展大体上受到了如下集中理论的影响。

1)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行政学的影响。

受教育客体转化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体

受教育客体转化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体

受教育客体转化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体自我教育是指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自己既当教育的主体,又当教育的客体,促使现实的我向理想的我逐渐转化的过程。

教会学生自我教育,才能让他们终身头脑清醒,在离开家长、教师后可持续地自我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家庭、学校的教育都给人以巨大的影响。

但是不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只存在于人生中的一个阶段,不可能伴随人的一生。

而且,人生发展各阶段遇到的问题不可能都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找到具体的答案。

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要生存,要发展,要追求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幸福,就必须具备掌握自己命运的意识和本领,学会自我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是十分强调人的自我教育的。

谈到学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谈到修身,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以约失之者鲜矣。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庸》开篇就讲:“君子慎其独也。

”中国的文化中崇尚自尊、自律、自强。

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维系,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经五千年而不被外强灭亡的国家。

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验研究,就是要在我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运用近代心理学、人学理论的成果,探索更为本源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一代社会公民。

教会学生自我教育,是不仅给学生“鱼”――知识、能力和品德,更要教会学生“渔”――自己去获得自身成长、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本领。

教师不仅需要有爱心,更要对学生有信心,相信每个人都有成就的欲望,都有巨大的潜力;事物发展的依据在事物的内部,每一个学生都是他们自己命运的主人。

在校的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自我教育唤醒个体的自我意识,从而能更自觉、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地学习。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强调自我教育就是要把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纳入教育的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管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讲究以人为本,因此在教育过程当中,人既是教育和管理的主体,同时又扮演了管理的客体角色。

正是因为我们在教育体系当中有这样的多重角色,因此也就奠定了我们做为整个教育管理体制核心的地位。

我们在教育的管理过程当中,应该充分的了解到们本身的主体性与客体性在教育管理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极大程度的将主客之间互相依靠、互相制约平衡的关系进行更得当的处理和统一,从真正意义上来提升我国教育整体上的管理能力,实现真正的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

教育管理主体客体关系
教育管理主体是一种哲学领域的衍生概念,他通常指的是人类的社会活动所产生出来的实践主导与实际责任的承受者。

而在实际生活中,作为主体存在的只有人,真正的主体指的也是从事现实活动人类。

而客体的定义则被认为是对应主体所衍生出来的客观的实际存在事物,它往往是相对于主体的实体以及活动所产生的精神活动对象,客体与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密切并且经常会作为主体的思维认知所加以改变的对象而存在;因此,在教育管理当中的主客体系之间的存在关系也就成为了我们教育管理者所实际研究的一大主要课题。

一、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一)教育管理者是教育管理的主体:由于我国当前局势下的教育管理活动存在着极大的复杂性以及特殊地位,因此在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中,教育的管理主体通常会被管理者系统的分为个人管理主体与系统机构管理作为主体这两大方向;人作为一个个体独立存在的管理主体,其在教育体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是高层的教育管理者,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并融入教育管理系统当中,教育管理的个人主体就要根据管理的实际情况去迎合其发展的需要,在具有良好的教育管理认知的同时还要有充足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人们想要实现和主导教育管理体制的必备条件。

教育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性质的管理与实践并存的活动,对其它的社会活动有着极大的制衡以及依赖性。

(二)教育管理中被主体管理控制的客体:在教育管理的过程当中,能够对教育管理的实际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做出相应的反应的客观对象体系,我们一般将其称为教育管理当中的客体,它包含了存在于教育管理整个主体的领域空间范畴之内的一切人类和事物。

教育管理当中的客体作为一个较为复杂周密的系统体制而存在,其对于整个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与主体之间相互依存所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教育管理主客之间的行为与社会实践活动关系: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其共生存在的客体,以哲学思维的角度和眼观去看待,就会发现,教育管理主体和教育管理客体之间最为实际的关系就是社会实践和社会认识之间的关系;在教育管理的主与客之间所存在的实践关
系往往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管理关系,客体作为被动的一方被主体一方进行主动的导向和控制,同时这种主客关系也会实际的影响到其它的关系连接根本。

在管理教育的主客关系进行实际实践的过程中,主体管理者往往会遵照自己的意愿和权力来对客体进行管理与控制,将自身的目的和权力能量通过客体的反应来具象化,整个过程进行的同时也是主体将客体非对象化进行转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会逐渐的将客体所具备的一切转变为自身的实际能力。

从而大大提升自身作为主体所占有的主导地位。

教育的管理,其主体与客体相互存在的认知关系也可以被我们理解成为是管理主体在理论上认知和解读管理客体以及社会实践之间存在的某种定义。

而在教育管理的具体化实践掌握过程当中,教育管理的客体往往需要通过其互相依存的主体进行引导,从而获得本质上的主观形式,而主体的观点和认知则是需要经过客体所获得的较为客观的理解和反应来得以体现的。

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依赖并存取决于社会实际的实践关系,教育管理者为主体,被管理者为客体,管理者只有真正的了解被管理者,才能对其进行管理和改变;可见教育管理者作为主体与教育管理的客体之间互相依赖的共存关系,与互相的认知和理解是密切而不可分割开来的。

(二)主体与被管理的客体之间互相依赖共存并制衡的关系:教育管理者作为主导地位,与其相对的教育客体之间的制约和依赖关系往往是通过不断的社会活动和实践中来产生的,在教育管理的整个行为过程当中,二者之间往往都是互相作为彼此的前提和依据,同时在
彼此的管理制约中又相互协助而得以存在的,一旦它们脱离了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的温床,整个教育管理的主客体制将瞬间瓦解;教育管理者在管理之中之所以能够作为主体地位存在,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在整个的教育管理活动过程当中还有客体的存在,而教育管理者也因为其对于被管理的客体具有相应的承担责任,才使其具备主导的地位和主体性质。

相对的,教育管理当中的客体之所以得以保留,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因为有着管理控制的主体的存在,客体因为具有被管理者管理控制的义务具备了教育管理的客体属性。

教育管理在实践的过程中,管理者的能力和权力往往都是在对于主客双方之间进行调和而得以展现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领导对下级之间进行管制的关系体制。

不光是这样,在整个教育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由于整个管理系统其本身具备了一定的层次性质,因此也就进一步决定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层级制衡性质;低层次的管理者往往也是高层次管理者所管理的客体,而高层次的被管理客体往往又是低层次管理者的管理主体,领导者不能离开下级,而被管理的下级也无法离开上级领导的管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互扶持,并且彼此制约的。

三、结束语
教育管理的主体与被管理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都体现在了实际的教育管理活动和社会实践当中,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实现教育管理所要完成的目的,就需要我们在客观角度上将整个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其客体进行统一和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达
到了完美的和谐共生,我们所处的教育事业才能够得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文铸.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人导出版
社,2012.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12.
[3]林昌华.教育管理原理[M].成都:成都科技人学出版社,20XX.
[4]黄石龙.现代教育管理学[M].上海:复旦人学出版社,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