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话题叙述《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

2、阅读小说,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并整体感知,了解海明威的“硬汉精神”、代表作以及他的创作主张“冰山理论”。

3、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题旨。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篇小说中人物语言、行为的分析,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2、通过对老人形象的鉴赏,明确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灾难的主题。

3、通过对本篇小说中人物对话的赏析,体会海明威小说语言简练明快和寓意含蓄深远的特色。

4、结合单元话题的知识,仔细体会本篇小说叙述角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和尊重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叙述角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一)《外国小说欣赏》是在学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目标设定

《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明确第一单元要求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三、解题

(一)作者简介

(二)文学常识简介

1、迷惘的一代

2、冰山理论(《世纪金榜》P1)

(三)背景资料(《世纪金榜》P1)

四、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首段介绍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五、具体解读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六、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1、“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

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2、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3、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七、阅读最后一段,讨论: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八、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全文,感受文中形象

2、了解叙述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2、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3、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一、品析鉴赏

(一)老人形象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三)动物意象

小说的主体部分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展开。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在强调什么呢?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温馨都无处存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前景的悲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并不急于逃离,也不惧怕战火的缘故。这些动物被抛弃,无辜地面对人类制造的战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在老人的眼中,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二、叙述视角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并结合“准备与预习”第三题,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得出观点:《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4、《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①“我”是谁?

讨论: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②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a、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b、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c、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教师总结:

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第一人称。

5、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PPT)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