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语文

合集下载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方案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方案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描绘的自然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古典诗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

(2)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诗歌的意境。

2、难点(1)理解诗句中精妙的用词和生动的比喻。

(2)领悟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修辞等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夏日雷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雷雨的特点。

(2)提问学生:在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雷雨景象的呢?从而引出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的诗词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创作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词句的意思。

5、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描绘的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感受自然景色的变化。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有把山遮住。

这里用“翻墨”形象地写出了乌云的浓厚和快速翻滚。

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跳,纷纷跳进船里。

“跳珠”一词生动地描绘了雨点的大而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篇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执教人:石操小学教师郑才荣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古诗课件、背景音乐、诗人简介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雨吗?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5, 介绍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遮”读翘舌音,是遮住、遮盖的意思。

3、默读本诗,给古诗划节奏。

黑云 / 翻墨 / 未遮山 ,白雨 / 跳珠 / 乱入船 .卷地风来 / 忽 / 吹散 ,望湖楼下 / 水 / 如天 .4、解释诗中词语。

5、教师范读,强调注意停顿。

6、指导学。

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2、学习第一句(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三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三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三篇设计说明:古诗教学应注意策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存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奇妙地运用比方,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采纳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教学过程:一、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1,师:我们今日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西湖 ,夏季,风光)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

今日我们采纳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读题,解题,了解。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留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这是谁写的 (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日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见。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 (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三、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比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沟通。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四、师生沟通,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很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眼前出现出怎样一幅画面稍后我们来说一说。

(师吟诵)2,学生沟通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来也匆忙,去也匆忙)“来也匆忙,去也匆忙,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忙,去也匆忙”的特点 (学生之间相互争论:比方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六、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古诗教学应注重策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思路提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过程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孙)哦,那和孙悟空是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那老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表演了,推荐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引入正题,学习古诗.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西湖,夏季,景色)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师:这是谁写的(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四,初学古诗,自己理解.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6,指名诵读这首诗.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2,师生吟唱.3,师: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九,对\'对子\'练习.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谁来说两句!十,课堂练笔.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十一,师生总结,扩展延伸.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自我点评在青小借班上课,知道班主任姓孙.西湖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与孙行者有点关系.引入《天地之间的歌》为后面的唱诗又作铺垫.双笔书写引起学生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这一环节为学生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巡回点拨.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猜雨下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设计巧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引用《风雨兼程》歌词,饶有趣味.学生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引导学生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学生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只要对诗的意境美感悟深些,就能结合自身音乐素养为这首诗谱上曲子.经过吟唱对诗的感悟更深.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学会感悟,学会品诗,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很有益处.教师以诗品诗,饶有趣味.\'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 上一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1下一篇:没有了。

2019年小学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2019年小学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2019年小学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中景物的特点。

3.课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回忆学习《宿建德江》的方法。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过渡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空旷的郊野、辽远的天空和天上的明月,给人一种凄清、寂寞的感觉。

现在,让我们一洗“愁”态,去感受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去感受一种别样的自然图景。

我们将要学习另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诗人苏轼笔下的这场暴雨有着怎样的奇趣。

2.解诗题,明背景。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醉”该如何解释?(是饮酒后醉的状态,还是陶醉于景色之中?学完整首诗后再回到此题的讨论。

)(3)诗人是何时写下这首诗的?(检测预习效果,对诗人及写作背景学生可略做了解。

)①出示课件“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精选15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精选15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精选15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篇1【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

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 质疑 - 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 - 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 会意 - 入境 - 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体会诗人独特的写作技巧,感受诗的美感。

3、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2、能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意思,体会诗人独特的写作技巧,感受诗的美感。

3、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并揭题1、导入(以前我们学过很多写雨的诗,你能说上来吗?2、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为唐宋八大家之一.3、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这首诗的题目很长,谁来读好它?这长长的题目同样告诉了我们不少信息,你看出什么了?(六月二十七日,同样是农历六月,盛夏时节;望湖楼,是西湖边上的一座观景楼,地点也在西湖边,看来描写的也是西湖的景色;醉:似醉非醉,带着醉意;书:书写,写。

)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诗人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了这首诗)(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读诗)1、自由读诗,要求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一点韵味。

2、能把这首诗读好吗?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有声有色)3、你最想欣赏谁的朗读?及时评点、表扬。

4、全班齐读;分男女生读(注意节奏划分,一句前四个字男生读,后三个字女生读,课件出示节奏)。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悟诗)1、根据注释圈点批注,小组互相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是什么?翻:打翻。

未:没来得及。

遮:遮挡,遮住。

白雨:白茫茫的雨点。

跳珠:跳动的珠子(珍珠)。

乱:杂乱无序。

忽:忽然。

散:分散,散开。

水如天: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水天一色,茫茫一片。

如:好像。

2、同学们我们现在是1072年,在望湖楼上小酌,突然上空乌云密布,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黑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汇集8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汇集8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汇集8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1)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

南宋大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

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

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

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雨景,感受其动态之美。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豁达心境。

2、教学难点(1)领悟诗人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的独特表现力。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中的景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雨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看到雨景时的感受。

(2)提问: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雨景的呢?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逐句讲解诗歌,重点解释“翻墨”“跳珠”“卷地风来”等词语的意思。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描绘的景象。

5、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雨景的动态美,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翻墨”“跳珠”等词语的生动形象。

(2)分析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3)探讨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豁达、乐观等。

6、拓展延伸(1)展示苏轼的其他与雨景相关的诗词,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苏轼不同时期的心情和创作风格。

优质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4篇

优质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4篇

优质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4篇优质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图、文等各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与古诗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3.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PPT教学过程:一、以“楼”导入,体会“楼”的美景1.出示写楼的诗句,生练读。

体会: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忧国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登高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别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相思楼”)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赏景楼”)2.生有感情朗读诗句3.导入课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河流,来到900多年前,和苏轼一起,欣赏那望湖楼的美景。

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4.生说说对苏轼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写“楼”的古诗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积累古诗作了铺垫,并为望海楼的“楼”境打下伏笔。

】二、走近望湖楼,感受那“楼”畔的风光1.出示课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认读,学习生字词。

指名生读课文,初次引导有感情。

2.出示图文,生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

3.引导理解课文,生先说说词语意思,再说说课文大意。

4.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首七绝,描写的是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

表现作者对西湖雨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大致意思并背诵古诗;2、学习诗人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3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媒体:电子白板授课时数:一课时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轼写西湖的名篇之一。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课题以及作者)二、揭示目标(1分钟)大屏幕出示,学生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由读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效率)三、检查预习情况(5分钟)1、作者简介(学生回答,学生补充,教师补充并做小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

2、题解(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做小结)题目点明了写诗的时间、地点和写诗时作者的状态。

四、自学探索(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视,及时表扬态度认真、做批注的学生;督促自学不积极、效率低的学生。

全面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自由朗读,背诵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方案: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上问题,然后板书答案,特别是第二个问题,老师的提问要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古诗中的生字和词语,理解诗歌的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内容1、朗读诗歌,熟悉诗歌的内容。

2、学习和掌握生字、词语,理解诗歌的意思。

3、分析诗歌的意境和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

4、拓展阅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熟悉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解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思想内涵。

3、探究法:通过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4、拓展阅读法: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教师介绍诗人的生平和经历。

(2)引导学生了解望湖楼醉书的背景。

(3)启发学生思考诗歌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2、学习生字和词语(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并组词。

(2)教师讲解生词的含义和用法。

(3)学生练习使用生词造句。

3、朗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1)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

(2)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诗歌的内容。

(3)教师带领学生逐句朗读,并讲解诗句的意思。

4、分析诗歌的意境和韵味(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现诗中情景。

(2)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3)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韵脚,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5、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内涵(1)教师介绍诗人的思想和人生经历。

(2)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3)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思想内涵。

6、拓展阅读(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本诗内容、情感相近的诗歌作品,例如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等,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2)学生自由分享自己阅读其他诗歌的感受,以及在这些诗歌中体会到的情感、意境等。

7、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重点、难点。

(2)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心得,以及学到的知识技能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2022-12-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精选14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篇1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达成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由课题导入,了解题意及诗人。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

1、揭示课题,让学生读题,并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2、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3、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4、教师简单出示图片:介绍望湖楼及诗人苏轼并范读题目,学生再次读好题。

读题,并解题。

注意理解“书”就是写的意思。

听教师简单介绍诗人苏轼并范读。

二、初读指导。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

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1、出示古诗: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指名画出停顿。

(3)自读古诗,读正确。

自由读古诗。

读出节奏感来。

三、学生品读诗句。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特点和古诗的语言美。

课堂交流。

1、明诗意:(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3)理解全诗。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悟诗情:(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

你会怎么诵读?(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3、小结。

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4、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这首诗呢?(读出雨来得急、大,风过后水天一色的惊奇语气)5、指名用惊奇语气读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图、文等各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与古诗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3.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PPT教学过程:一、以“楼”导入,体会“楼”的美景1.出示写楼的诗句,生练读。

体会: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忧国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登高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别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相思楼”)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赏景楼”)2.生有感情朗读诗句3.导入课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河流,来到900多年前,和苏轼一起,欣赏那望湖楼的美景。

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4.生说说对苏轼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写“楼”的古诗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积累古诗作了铺垫,并为望海楼的“楼”境打下伏笔。

】二、走近望湖楼,感受那“楼”畔的风光1.出示课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认读,学习生字词。

指名生读课文,初次引导有感情。

2.出示图文,生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

3.引导理解课文,生先说说词语意思,再说说课文大意。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出题简析1.这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出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名填“醉”字。

2.点拨书写,理解“醉”的意思。

(醉酒),如果是“陶醉”,可以肯定,但是需要验证。

3.读读课题,看看课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4.能用连贯的话语说说题目的意思吗?(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5.肯定或点拨:在讲题意时要把“苏轼”加进去,才显得完整。

二、了解苏轼1.对于苏轼,课前我们已经从“其人”“其作品”“其作品的风格”三个方面做了预习,现在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交流。

2.学生择要汇报:(见预习单)教师强调关键信息。

3.苏轼既是文学家,又是书画家。

那么诗与画到底想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最高的境界呢?有原话话为证出示: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4.明确: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逐句品读第一行:黑云翻墨未遮山(1)理解“黑云翻墨”:黑云像打翻的墨水一样。

采用的是比喻。

(2)“黑云翻墨”的情景,你见过吗?看图片,给你怎样的感受?(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3)乌云来势如此迅猛,算是一大奇景吗?(板书:黑云翻墨)(4)谁能读出这种气势?(个别读、男生读、齐读)(5)这句中的“遮”是个生字,学生书空,理解“遮”的意思。

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6)乌云还没有遮住山头,这场雨就来了,真是来得太奇特了。

(板书:未)第二行:白雨跳珠乱入船(1)这行诗中哪些地方体现景色之奇?交流一:(板书:白雨跳珠)理解: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

采用比喻。

交流二:(板书:乱)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跳。

可以看出雨的急、快和多。

(2)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看屏幕!(3)欣赏“白雨跳珠”的画面,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朗读。

(4)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
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佑进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2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 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师: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

(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
生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一、出题简析
1.这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出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名填“醉”字。

2.点拨书写,理解“醉”的意思。

(醉酒),如果是“陶醉”,可以肯定,但是需要验证。

3.读读课题,看看课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
4.能用连贯的话语说说题目的意思吗?(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5.肯定或点拨:在讲题意时要把“苏轼”加进去,才显得完整。

二、了解苏轼
1.对于苏轼,课前我们已经从“其人”“其作品”“其作品的风格”三个方面做了预习,现在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交流。

2.学生择要汇报:(见预习单)教师强调关键信息。

3.苏轼既是文学家,又是书画家。

那么诗与画到底想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最高的境界呢?有原话话为证出示: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
4.明确: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读想入境
1.既然这样,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实为画),学生齐诵《江雪》。

2.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画”(实为诗),《六月二十七
日望湖楼醉书》能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试探,不请学生说)
3.要想把诗中的画面完整而生动地重现出来,绝非易事。

这样吧,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4.出示古诗及其诵读星级。

★正确流利,★★注意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5.指名3生分别朗读,学生评价星级。

如果得到三星,全班照样子齐诵。

6.古语说“书(诗)读百遍,其义(画)自见”,请大家自己再逐行读读这首诗,展开想象,你能从哪一行诗中看到怎样的画面?(学生逐句交流看到的画面)
四、品析悟情
过渡:苏轼也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他可不是普通的人,在观察的过程中,他能抓住每个精彩的瞬间,并用短短的28个字将一次急雨的奇特景象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板书:
奇景)
1.任务驱动:请同学们默读整首诗,想想每行诗句的意思,并圈画出描写“奇景”的字词。

(学生自主学习)
2.逐句品读
第一行:黑云翻墨未遮山
(1)理解“黑云翻墨”:黑云像打翻的墨水一样。

采用的是比喻。

(2)“黑云翻墨”的情景,你见过吗?看图片,给你怎样的感受?(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
(3)乌云来势如此迅猛,算是一大奇景吗?(板书:黑云翻墨)
(4)谁能读出这种气势?(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5)这句中的“遮”是个生字,学生书空,理解“遮”的意思。

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
(6)乌云还没有遮住山头,这场雨就来了,真是来得太奇特了。

(板书:未)
第二行:白雨跳珠乱入船
(1)这行诗中哪些地方体现景色之奇?
交流一:(板书:白雨跳珠)理解: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

采用比喻。

交流二:(板书:乱)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跳。

可以看出雨的急、快和多。

(2)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看屏幕!
(3)欣赏“白雨跳珠”的画面,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在此基础上朗读。

(4)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5)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第三行:卷地风来忽吹散
(1)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这句中又出现了怎样的奇景?(板书:卷地风来忽)
(2)哪个字更能体现景色之奇?(忽)
(3)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忽如一夜春风来)
(4)自读比较,哪个“忽”的速度更快?
(5)朗读,读出风的快和急。

第四行: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句话中又有怎样奇丽的景色呢?(板书:水如天)
(2)理解“水如天”,图文演示,多次朗读。

3.小结,看板书讲奇景,学生改正圈画体现奇景的内容。

4.诵背全诗
(1)学到这里,你认为课题中的“醉”字除了“醉酒”,还有什么意思?(陶醉)
(2)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

(教师在诗题的
“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题目。

)
(3)醉于酒,更醉于急雨之奇丽的景色,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先指名读,再齐诵全诗)
(4)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
五、升华拓展
1.一首写西湖夏天急雨的诗歌,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启示呢?(讨论,出示:生命中难免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我们当以欣赏的态度去面对。

)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描写夏天急雨的诗歌,在我们的必背古诗70首中,还有很多描写雨的诗,老师摘取了几句,请大家来读一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芙蓉楼送辛渐》
3.古诗永远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诵读活动中继续传承中华之经典,用经典的古诗文来滋润我们的美好童年。

作业布置:
必做题:★认真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相关习题。

★★把这首诗描写的奇丽景色描写下来,字数在200字左右。

选做题:★★★搜集描写“雨”的古诗,进行对比性鉴赏,做成一张小报,并在班级中展示。

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
苏轼奇景白雨跳珠乱

水如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