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18 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双泉中学九年级下(上/下)语文学科导学案本周习惯养成: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课型:新授编号:主备人:刘广正审核:小主人:学习目标: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一、自主学习目标导学知识点链接:自学导读: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自学检测:1、找出本文古今异义的词,整理在下面:2、找出不少于10个重点词汇,将含义整理在下面:探究展示:1、2号在黑板上帮助3号完成“自学检测1”。
2、1号批阅4号“自学检测2”并讲解。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疑难点记录:二、合作互助质疑解惑1、通读全文,小组内结合白板翻译全文。
将难点整理在下面:三、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作者是如何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组内讨论分析如下:四、反串互动拓展提升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请分别找到使用以上修辞的句子,并学择其一分析其作用。
五、感悟成功颗粒归仓1、知识归纳:2、感悟生成:六、达标测试巩固落实结合全文内容,完成以下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5.“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正课)
十五《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翻译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课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的论证方法。
4、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和启示。
二、预习交流展示学案:(一)作品及作者简介:1、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朝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 ___________________ ,字__________ ,邹(今山东邹县)人。
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 _________ 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纳。
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着书立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二)朗读两遍课文,完成以下题目: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要求把课下注解中的汉语拼音搬到文章中。
(c)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c)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 •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 •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 •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 •• •• ••••• ・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 ・・・安乐也。
”3、利用课下注解和参考书翻译课文到笔记本上。
(c)二、课堂父流展示学案(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发愤图强,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自此之后,处于安乐中的越王,。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两章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孟子》两章导学案«孟子»两章导学案一、孟子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如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家代表人物。
元明时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主张〝暴政〞、〝霸道〞、〝性善论〞、〝民贵君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由孟轲及他的弟子所著,记载了孟子的思想与言行,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事先,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缺乏以事父母,俯缺乏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难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理想,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注重人民的作用;提出残酷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剧烈支持不义战争,以为只要〝不嗜杀人者〞,才干一致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劳,他四处游说,宣扬他的〝暴政〞〝霸道〞,并把这一希望寄予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到达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这些都反映着孟子承袭并开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关于恢复经济,开展消费,使人民得以疗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二、字词了解(一)通假字: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②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添加③困于心衡于虑然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④入那么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二)古今异义1、郭古义:外城七里之郭今义:姓氏2、池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3、去古义:分开委而去之今义:到……去4、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1、景春认为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2、孟子否定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3 、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 之道”的不同。 4、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孟子认为怎样 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1、景春认为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从 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公孙衍、张仪身 居高位,权倾天下,举手投 足间便可以左右 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自然 可称 得上大丈夫。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安静
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句意: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 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
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怎么。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代词,这,这个。
子未学礼乎? 句意: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4、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孟子认 为怎样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得志,与民由 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立身处世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 德操守)。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 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 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 大人民中去; 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 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动词,居住。 名词,居所。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道路。
行天下之大道。 句意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 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 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孟子》两章 导学案
17 《孟子》两章“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即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
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他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就走近孟子,走近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新课导入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
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米粟(sù)亲戚畔(pàn)之域(yù)民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
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2)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3)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山东省三中九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 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了解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二、学习准备孟子名轲,邹人。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名言积累孟子的一些名言警句。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把脚抬高,绊脚石就成了垫脚石”;“顺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习过程(教师案)译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深入剖析孟子的两个重要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领悟到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讲解、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二、课时安排:本教案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拓展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背景。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轻重音,进行朗读训练。
4.解析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个观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强调人民团结、君主仁爱的治国理念。
5.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拓展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3.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其思想体系,为期末论文撰写做准备。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孟子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念。
孟子两章导学案二
18《孟子两章》第2课时【学习目标】1.记住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等词语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3.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过程。
【课前反馈】【体验学习】朗读交流★方法指导:1.读准字音;2.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然后练习背诵课文。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为重要。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3.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
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用于叙述,列举事实,为后面的论证奠定了充分的事实基础疏通文意。
★要求: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标记出重点、难点、疑点。
★方法指导:1.2.3.注意标记的语重点词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综合提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方法:(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2.3.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什么?【当堂检测】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方法指导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比较法
学
习
过
程
【自学检测】
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
1、这篇文章出自_____ _ _。作者孟子,名_______,字,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家、家。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______以后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_____,有______之称。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2、《孟子受教》
【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人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 往燕私之处,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 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引自《韩诗外传》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深度探究】
四、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城非( )不高也【 】(句式),池(古: 今: )非不深也【 】(句式),兵革( )非不坚( )利( )也【 】(句式),米粟( )非不多也【 】(句式);委( )而( )去(古: 今: )之( ),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句式)。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孟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能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3. 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掌握《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相对照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并引出孟子的教育观念。
2. 学习(3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并标注重点内容。
b.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归纳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记录在黑板上。
c.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3. 运用(15分钟)
a.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取一个现实社会教育问题,运用孟子的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b. 学生就自己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分析和评价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孟子》两章导学案
18 课:《孟子》两章计划学时: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一、新知自学,小组长监督小组成员完成下面练习。
1、孟子,()家代表人之一。
提出的口号,被称为“”。
2、《孟子》是一部()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二、合作探究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注意排比句子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小组讨论,质疑解惑:⑴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亲戚畔之()⑵古今异义词:说出下列句子中的词义变化。
)()()()⑶解释一词多义:以:()()之:)()()))⑷写出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三、巩固与运用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池非不深也()(2)兵革非不坚利也()(3)委而去之()()(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选段阐述的主要观点:3.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一句是由四个()句组成的()句。
其作用是:4.本文所指君子“战必胜矣”的条件是() A、依靠优越的物质条件。
B、依靠山河的险要。
C、依靠正确的战略决策 D、施行仁政5、写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6、背诵全文。
第二学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一、新知自学,小组长监督小组成员完成下面练习。
1.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两章 导学案三
18《孟子两章》第3课时【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能准确地翻译全文,并归纳总结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
3.通过课外文言文的练习,学会举一反三的方法,并夯实文言文基础。
【课前反馈】【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背诵大PK。
(可以单个同学背,可以共同体一起,也可以小组一起,形式可以多样)新知探究1.通假字:(1)所以动心忍.性(2)入则无法家拂.士(3)曾.益其所不能(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七里之郭.古义今义池.非不深也古义今义委.而去.之古义今义亲戚..畔之古义今义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今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亲戚畔之.泉香而.酒冽之三里之.城而夫环而.攻之寡助之.至夫环而攻之而.不胜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天下之所顺兵革非不坚利.也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4.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综合提升张秀才,寿州人也。
寿俗尚武,比户蓄兵器。
邻人有市鸟枪归者,夜试之宅旁,猝闻号声。
急往视之,有死者,则秀才子也。
邻人惧,曰:"杀他人子且不可,况杀张秀才子乎!"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泣诉其故,且曰:"惟君所欲为。
"秀才强忍痛,曰:"子岂敢故杀吾子哉,是吾子命当绝也。
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自具棺葬之,无他语。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邻人有市鸟枪归者②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3.张秀才的优点是:,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他的缺点是:。
【当堂检测】归纳总结本文的文言现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知识链接:(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舜发于畎亩之中()(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3)行拂乱其所为()(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曾益其所不能()(6)法家拂士()2、示范朗读,读准节奏。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孟子两章导学案一
18《孟子两章》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翻译全文,记忆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并逐层论证的方法。
3.能理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懂得人和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
【课前反馈】【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亲戚.()畔.()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采用录音泛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方式。
学法指导: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语句的停顿、语气和重音。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新知探究一.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并解释下列加点重点字词1. 天时.. 3. 人和.... 2. 地利4. 三里之城.5. 七里之郭.6.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7. 环.而攻之8.夫.9. 城.非不高也10. 池.非不深也 11. 兵革.... 12. 米粟13. 委.而去.之 14故.曰 15. 域.民16. 固.国 17. 威.天下 18.得道者...19.寡助.. 20.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1.以.天下之所顺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综合提升】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二.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色?(从论证方法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思考)三.怎样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当堂检测】翻译重点句子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学习反思】我的收获:我的不足:【知识链接】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设计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论 跟读课文,在课本上用红笔做
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 上记号或在《导学案》上完成 《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总计二百六十 检测题。
一章,约三万五千字,内容涉及孟子一生的政治活动、政治主张、哲 (4)微课助学:学生自学微课 学思想、个人修养等方面。《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 对重难点知识的解读分析,教
进 行 学 习 ,了 解 作 者 和 家 训 的 相 关 文 学 常 识 ,并 完 成 下 列 填 空 提前登录平台上传本课学习资
题。
源,线上布置预习作业,让学
知识链接
生明确自学内容、时间、方法。
(1)作者及其作品:
(2)明确当堂学习目标:教师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山东邹人。战国思想家、 带领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解读
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 用 所 学 知 识 , 提 升 运 用 能
的大丈夫。
力。
3、展示交流(时间 5 分钟)
2、操作流程:
八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 自信自主 合作探究 学案导学 助你成功 主备:左中姣
小组内选派代表,将讨论结果拍照上传至“平台-活动-《富贵不能淫》 ( 1) 学 生 思 考 , 独 立 完 成
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因所
迷惑、动摇、屈服。
【导学四】拓展延伸 学以
(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致用(10 分钟)
明确:这个观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遵守 1、 设 计 意 图 : 通 过 课 外 文
孟子二章1|孟子二章课文注释
《孟子二章》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课文2、掌握作者及作品3、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
复习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Ⅰ、自主复习按照复习序学案,依据课本及其他资料进行基础知识梳理。
一、背诵课文(能熟练背诵)二、文学常识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_____________》。
②《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所作,_________ 经典之一。
③孟子,名_______ ,字,_______国人,是____________的再传弟子。
是战国时期的______ 家、______家。
他是继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为“_________ ”,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
三、解释词语1、地利不如人和和2、七里之郭郭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5、城非不高也城6、池非不深也池7、兵革兵革8、委而去之委去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以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12、得道者多助得道13、寡助之至之至14、天下顺之顺15、舜发于畎亩之中发1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17、百里溪举于市市18、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任是19、必先苦其心志苦20、劳其筋骨劳21、饿其体肤饿22、空乏其身空乏23、行拂乱其所为拂乱24、所以动心忍性动忍25、人恒过恒过2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虑作27、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则2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喻29、国恒亡亡3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亲戚畔之2、曾益其所不能3、困于心,衡于虑4、入则无法家拂士五、一词多义1、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而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寡助之至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畔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六、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祝站二中九年级语文下册 18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高效导学案(无
孝南区祝站二中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课题: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文言知识,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2、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链接材料】2.——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1、注音并指出其意思:夫环而攻之:“夫”读,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孟子》二章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夯实基础巩固知识预习自测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公孙衍.(yǎn)胶鬲.(gé)丈夫之冠.(guàn)傅说.(yuè) 畎.亩(quǎn) 行拂.乱(fú)诸hóu(侯) 百里xī(奚)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父命.之命:教导、训诲(2)与民由.之由:遵循(3)威武不能屈.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屈服(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5)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6)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7)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并注意体会其今义。
(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这(3)贫贱不能移.移:使……改变、动摇4.请你根据课文将一词多义卡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3)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6.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语句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语句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基础运用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王道、仁政。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无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应战—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
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和方法;3.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第一课时二、【备战-招兵买马】【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字。
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
《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包括:《》、《》、《》、《》2、朗读课文⑴把不会读的字词注音,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⑵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曾.益其所不能()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3、在语文书上用红笔圈画出下列加点的重点词语并在文中相应位置解释词义,并在试卷的横线上翻译下列句子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⑤人恒过..,然后能改;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课时三、【智战—三军亮剑】1。
梳理文章结构第一段: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第一层(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 论证方法列举六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 (修辞:第二层(故天将……曾益其所不能):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造就人才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你的补充还有哪些句子?写下来。
达
标
检
测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郭:)
②委而去之(去:)③亲戚畔之(亲戚:)④池非不深也(池:)
②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盘点
收获
作业
布置
大洋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导学案
年级:九学科:语文第五单元 第 _18_课 第2课时
课 题
《孟子二章》
课型
讲读
主备人
杏坤
审核人
王月兰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环节
学 习 流 程
【教法、学法指导】
学
习
目
标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家、家。是继孔子以后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的主要政治主是“”与“”,主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二、朗读初译
1、听录音,小声跟读课文,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域民 亲戚畔之
2、划分句子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学习策略:朗读——积累——感知——强化
自
主
学
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教师读,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2.自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
1.疏通课文。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
1、给加点字注音。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4、表现不得民心、众叛亲离的句子:
盘点
收获
作业
布置
大洋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导学案
年级:九学科:语文第五单元 第 _18_课 第3_课时
课 题
《孟子》二章
课型
讲读
主备人
杏坤
审核人
王月兰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环节
学 习 流 程
【教法、学法指导】
学习
目标
学习目标:明晰字音字形,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容。
③曾益其所不能④入则无法家拂士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
3、一词多义。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死于安乐: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国恒亡:
合
作
探
究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死即举大名耳: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自
主
学
习
一、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
(2)、得出全文结论的句子:
(3)、 文中说明什么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条件?
(4)、“人和”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二、理清论证思路。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舜发于畎亩之中
(5)百里奚举于市
3、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重点词语解释:
(1)域: (2)郭: (3)环:
(4)池: (5)兵革: (6) 委:
(7)去: (8)顺: (9)至:
合
作
探
究
5、重点语句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人才造就 国家治理 六人成才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盘点
收获
作业
布置
归纳整理本课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启示,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自
主
学
习
一、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
3、第二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4、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用原句回答)
提问: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明确:
文章开篇提出,指出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战争事例)加以证明,分别就与、与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论述了对战争胜利起决定作用。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邦的道理,得出“,”的结论,阐明了
合
作
探
究
“”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与“”进行对比,自然导出“,”。
3、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①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②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2、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回答:这篇短论采用了对比论证、论证、论证方法。如把与对比,如事例罗列,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3、“居安思危”和本文中的“”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造就人才 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在心志、筋骨、体肤、身、行、心、性、能等方面接受磨练 个人 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分析亡国条件:
7、举例说明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8、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合
作
探
究
拓展延伸: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列举几例。
生于忧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死于安乐: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达
标
检
测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作者从与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接着由说到,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3)一词多义;
之①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多助之至()
以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利③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拓展延伸: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四、背诵课文
达
标
检
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①委而去之 ②亲戚畔之
2.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大洋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导学案
年级:九学科:语文第五单元第_18_课 第1_课时
课 题
《孟子》二章
课型
讲读
主备人
杏坤
审核人
王月兰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环节
学 习流程
【教法、学法指导】
学习
目标
学习目标:明晰字音字形,朗读课文,积累实虚词含义
学习策略:朗读——积累——翻译——强化
自
主
学
习
一、常识积累
4、翻译: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盘点
收获
作业
布置
归纳整理本课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大洋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导学案
年级:九学科:语文第五单元 第 _18_课 第4_课时
课 题
《孟子》二章
课型
讲读
主备人
杏坤
审核人
王月兰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环节
学 习 流 程
【教法、学法指导】
学习
目标
扶以数谏故:
4、词类活用
①必先苦其心志②劳其筋骨
③饿其体肤④空乏其身
⑤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
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达
标
检
测
检测强化:
1、解释通假字: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划分句子节奏:(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行拂乱其所为
3、解释加点字:(1)士: (2)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