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1、《孟子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21、《孟子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戒(3)往送之门,戒之日()(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居⑸居()天下之广(6)居()道⑺独行其道()(8)妾妇之道()正(9)以顺为正者()(IO)立天下之正位()4、翻译句子(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学习研讨5、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是大丈夫?★6.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大丈夫?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峻不能移,威猛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精读精炼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请简耍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4.翻译“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5.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赖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1、《<孟子>二章》【学习目标】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见,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两文;3、理解“富贵不能淫”的含义: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加忧患意识,以乐观的看法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学问,驾驭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正确相识“富贵不能淫”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孟子二章》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孟子二章》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记住词句意思;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二.预习提纲1.阅读助读资料。
了解孟子及《孟子》2.读课文导读提示(即标题下方框内的文字),归纳出要点标注在课本上。
3.初读课文,要求:(1)用蓝笔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课下注释和查工具书将这些字及其读音、词义写在该字附近处。
(2)默读课文至少5遍。
4.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写在该字上面。
5、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区别。
寡guǎ 亲戚qī 畔pàn6、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论证的?三.自我检测题(请自主完成此题,不要参考任何资料)1. 给加点的字注音失道寡助()亲戚畔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天下顺之()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写出预习收获和问题。
五、多元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六、助读资料1、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1)实词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坚利:坚固锋利米粟:泛指粮食。
寡:少。
(2)古今异义:郭:古义指外城。
今义指姓氏。
21.《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教师案)主备:审核:班级姓名家长签名日期第21课《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3.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教学方法: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朗读MP3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文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年代。
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合著的,记录了孟子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富贵不能淫二.课前自主探究与学习1、诵读本文。
(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2、解释文本。
(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3、自学检测。
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三.精读课文,问题探究(分小组讨论)4.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导学案新人教版
21.《孟子》二章国学名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富贵不能淫》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被称为“”。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妾.妇之道()富贵不能淫.()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3)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 (4)往之女.家 __________(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6)与民由.之____________(7)独行其道._________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 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1.《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春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亚圣2.guàn rǔ qiè yín3.(1)惑乱,迷惑(2)动摇(3)使屈服(4)通“汝”你(5)准则、标准(6)遵循(7)道路,方法(8)这怎么,哪里4.(1)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课导学案_0
诸子百家之孟子学习目标1.回顾梳理初中阶段课本中出现的诸子百家的作品。
2.重点学习孟子的两篇文章,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
3.分析比较两篇文章论证思路,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精神的追求。
教学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于是许多的思想家著书立说,到处游说,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的“诸子百家”作品:二、回顾一个人——孟子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宣扬“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列为《四书》。
三、复习两篇文——《<孟子>两章》学生活动一:同桌互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各自独立识记课下注释。
学生活动二:完成下列练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重点词语解释(1)得道..者多助(2)地利不如人和..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B池.非不深也C委.而去.之 D.然而..不胜者3.重点句子翻译:(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方法启示】将文言词语的积累、特殊句式放入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
【归纳整理】:积累一个虚词“之”的用法Array(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重点词语解释(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行拂乱..其所为(3)人恒.过(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而后喻.(6)生于.忧患2.重点句子翻译(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方法指导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比较法
学
习
过
程
【自学检测】
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
1、这篇文章出自_____ _ _。作者孟子,名_______,字,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家、家。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______以后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_____,有______之称。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2、《孟子受教》
【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人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人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 往燕私之处,人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 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引自《韩诗外传》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深度探究】
四、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城非( )不高也【 】(句式),池(古: 今: )非不深也【 】(句式),兵革( )非不坚( )利( )也【 】(句式),米粟( )非不多也【 】(句式);委( )而( )去(古: 今: )之( ),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句式)。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生于忧患)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一、基础知识1.注音、写字:畎()亩傅说()胶鬲()拂()士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2)曾益其所不能(3)衡于虑(4)人则无法家拂士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文学常识填空:孟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邹人,战国时期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__________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__”。
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后世常“__________”并称。
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的思想和“__________”的主张。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
二、重难点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一节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三、典型例题分析1.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2. 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21 《孟子》二章导学案
21《孟子》二章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学习难点: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课前预习【助读资料】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二、词类活用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望岳》)“荡”:原为动词,激荡,这里用作使动动词,可译为“使……激荡”。
2.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候。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富贵不能淫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女.家()富贵不能淫.()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大丈夫:天下熄:焉:丈夫之冠:命:戒:女家:夫子:正:由:独行其道:移:屈:3.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必敬必戒.()谓此之谓大丈夫()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太守谓.谁()4.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今义:)以顺为正.者(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6.通假字。
女.家()7.翻译重点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本文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忧患”。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知新(一)、知识储备本文选自《孟子》。
孟子,名___ 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___ __》。
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 ______ ";"___ ______,不亦说乎?"(二)、自主学习二、互动探究(一)、新知应用1、《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心”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二)、当堂检测:翻译以下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业布置】背诵第一段。
《孟子》二章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学号:【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一)、复习知识翻译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二)、自主学习二、互动探究(一)、新知应用1.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
文段中着重论述了“”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2. .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句子(内容)。
《孟子两章》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18.《孟子》两章教师寄语: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重点)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3、背诵两文,体会“人和”的含义,理解“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点)助读材料孟子(前372年-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 性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智取生辰冈》一文中,吴用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智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的因素。
由此可知,天时、地利、人和是多么重要的三个要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下,孟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米粟.()域.民()亲戚.畔.之()()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兵.革.非不坚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导学案新人教版
21.《孟子》二章国学名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富贵不能淫》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被称为“”。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妾.妇之道()富贵不能淫.()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3)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 (4)往之女.家 __________(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6)与民由.之____________(7)独行其道._________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 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1.《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春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亚圣2.guàn rǔ qiè yín3.(1)惑乱,迷惑(2)动摇(3)使屈服(4)通“汝”你(5)准则、标准(6)遵循(7)道路,方法(8)这怎么,哪里4.(1)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第一课时预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预习重难点:理解性背诵预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
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孟子,名__________,是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_______ 以后___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____________ ,有________之称。
2、《孟子》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给加点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3、曾益其所不能4、入则无法家拂士三、熟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读出节奏。
2、这两篇文章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四、找出文中的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附:习题答案预习题答案:一、1、《孟子》,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儒,孔孟,亚圣2、儒,兼爱、非攻二、1、田间、田地2、被选拔,被任用3、通“增”4、通“弼”,辅佐三、1、略2、第一则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经议论,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结论;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他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的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1 《孟子》二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1 《孟子》二章第六单元第21课《富贵不能淫》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积累“诚、命、戒、正、由、淫、移、屈”等文言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2、背景资料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是《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自主学习】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一、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如“诚、大丈夫、命、焉、戒、正”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圈出来,并用铅笔写出解释)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21《孟子》二章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XXX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XXX”XXX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XXX(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XXX(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XXX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XXX“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XXX”。
相传XXX是鲁国贵族XXX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XXX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XXX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XXX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讨,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XXX、XXX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XXX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白:“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素质是在权力眼前无准绳,如XXX之流,只是顺从XXX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繁华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素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世界”。
孟子两章导学案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答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明确提出论点,表示人和就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进行,用概括
性的战例予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表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
争中所起至的促进作用相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面世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述了“人和”的实质,即为“多并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并助””与“寡助”展开对照,自然求出“君子存有久攻不下,战破釜沉舟矣”。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就是实行“总——分后——总”的论证结构。
先明确提出中心论
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出了六位由低贱至贵戚的历史人物,表明肩负重
任的人,事先必抵挡一番艰辛的磨练,为下文将要说至的观点提供更多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1).认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促进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
渡作用)
(2)、恳请找到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从哪些方面去详述其艰难困苦
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孟子两章》优质导学案与答案
18.《孟子》两章教师寄语: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重点)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3、背诵两文,体会“人和”的含义,理解“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点)助读材料孟子(前372 年-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 性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智取生辰冈》一文中,吴用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智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的因素。
由此可知,天时、地利、人和是多么重要的三个要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下,孟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米粟.()域.民()亲戚.畔.之()()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1《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导学案
初二年级语文科自学探究学案班级:姓名:主备:审核:初二语文小组时间:年11 月7 日学习内容:第21课《孟子》二章第2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重难点:理解“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就一定行!)(一)自学指导(学习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受益终生哦!)1、作品介绍:《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句读停顿必先苦/ 其心志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二)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舜.()畎.亩()傅说.()孙叔敖.()曾.益()法家拂.士()忧患.()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说出句子的意思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百里奚...举于市.______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三)自学小结:二、小组学习(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有你课堂才会更精彩)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2、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三、展示反馈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四、拓展延伸(学有所用,提升自己)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21、《<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两文;
3、理解“富贵不能淫”的含义;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正确认识“富贵不能淫”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使用说明】:A 层完成所有题目,B 层完成除带“★★”外的所有题目,C 层完成除带“★★”、“★”外的所有题目。
《富贵不能淫》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意思。
(1)往之女
家( )( )
(2)富贵不能淫.
( )( )
(3)丈夫之冠.
也( )( ) 2.解释加横线词语含义
(1)安居而天下熄 ( ) (2)父命之( )
(3)与民由之( ) (4)富贵不能淫 ( ) (5)独行其道( ) (6)贫贱不能移( ) (7)以顺为正者( )( )( )( ) (8)居天下之广居( )( )
(9)得志( )( ) (10)威武不能屈( ) 3.一词多义 得(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 ) 戒(3)往送之门,戒之曰( )(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 居(5)居( )天下之广(6)居( )
道(7)独行其道 ( ) (8)妾妇之道( ) 正(9)以顺为正者( ) (10)立天下之正位( ) 4、翻译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5、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是大丈夫?
★6.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大丈夫?
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4.翻译“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精品文档
5.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发.于畎亩: 举.于版筑之间: 举于士.
: 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人(恒.)过: 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能改: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5.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本文开篇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 (4)诚.自古所希(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B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C (1)国恒亡. (2)河曲智叟亡.以应
D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君谓计将安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4、甲文探讨了 和 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3分)
富贵不能淫 学习研讨答案:
5.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
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6.“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
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精读精炼答案: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预习导学:
1.(发)于畎亩:起,被任用。
2.(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3. 举于(士):狱官。
4.举于(市):集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使命。
于:给。
是:这。
6.(苦)其心志:使……痛苦。
7.(劳)其筋骨:使……劳累。
8.(饿)其体肤:使……饥饿。
9.(空乏)其身:使……贫困。
10.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乱:扰乱。
1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
忍:通“韧”,使……坚韧。
12(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3.人(恒)过:常常。
14.(然后)能改:这样以后。
15.(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6.而后(所):有所作为。
17.(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色:脸色。
发:抒发。
18.而后(喻):明白,了解。
19.(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通“弼”,辅佐。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20.(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
21.生(于)忧患:在。
学习研讨:
3.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
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
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校本作业答案:
1、(1)任用,选拔(2)了解(3)通“弼”,辅佐(4)确实,实在。
2、A
3、(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及给分)
二、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三、
四、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五、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4、(意思相近即可)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居安思危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