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新人教版
2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进行朗读训练,解决生字,熟悉文本。
2、掌握“……于……”句式特点以及“苦”等词语的使动用法。
(重点)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
(难点)
预习要求:
1、认真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结合课下注释,弄清课文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熟读课文(15分钟)
1、检查预习,订正重点字字音。
畎.亩()傅说.()胶鬲.()拂.乱()曾.益()拂.士()
2、老师范读,学生标注节奏。
3、小组交流,讨论朗读节奏。
4、个人展示,统一标注节奏。
仿照例句进行节奏划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展示,倾听评价。
【二】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5分钟)
思考问题,小组长主持讨论并交流。
1、第一段列举了几个人的成才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哪句话讲述了一般人的成长历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第二段从哪两个方面阐明道理?
3、全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三】自我消化,个性感悟(10分钟)
1.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还有哪些历史人物的经历符合此文观点?
2、你个人有这种体会吗?。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教案_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正反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学习难点: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正反论证方法,懂得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本文的作者是:孟子,名,字。
战国时期的,,。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
本文节选自:《四书章句集注》或《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被宋代合称为。
二.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三.重点词语畎亩:举:版筑:空乏:恒:过:征于色:色:而后喻:入:法家:拂士:出:国恒亡:四.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1.表现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炼的句子是:2.论述人成才的关键的句子是:3.国恒亡的原因是:4.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句子是:5.认为人才经过艰苦磨炼作用的句子是:6.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7.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8.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9.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五.新课导入:由小故事导入,得到一个道理,导入课题。
六.1.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七.教师精讲(合作探究)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共同点:出身卑微,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都有所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本文要证明的论点提供了典型的实施论据。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教案_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2、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涵的深刻哲理。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说理论证的方法,理清论证结构,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情感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二、巩固复习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的思想主要有性本善、施仁政、行王道、民贵君轻。
2、词类活用。
劳(使......劳累) 其筋骨饿(使......饥饿)其体肤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3、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4、古今异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所以】古义:用这些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通过课文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安逸的危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2)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思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课堂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找寻其他文献或成语,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课导学案_0
诸子百家之孟子学习目标1.回顾梳理初中阶段课本中出现的诸子百家的作品。
2.重点学习孟子的两篇文章,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
3.分析比较两篇文章论证思路,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精神的追求。
教学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于是许多的思想家著书立说,到处游说,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的“诸子百家”作品:二、回顾一个人——孟子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宣扬“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列为《四书》。
三、复习两篇文——《<孟子>两章》学生活动一:同桌互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各自独立识记课下注释。
学生活动二:完成下列练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重点词语解释(1)得道..者多助(2)地利不如人和..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B池.非不深也C委.而去.之 D.然而..不胜者3.重点句子翻译:(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方法启示】将文言词语的积累、特殊句式放入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
【归纳整理】:积累一个虚词“之”的用法Array(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重点词语解释(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行拂乱..其所为(3)人恒.过(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而后喻.(6)生于.忧患2.重点句子翻译(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及作者,读准生词难词。
2.翻译原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及重点实词、虚词。
3.反复诵读原文,分析文章的观点。
学习重点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了解考查对象学习难点翻译原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思想梳理: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作品介绍:《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孟子名言仁者无敌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给下列红字注音: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行拂乱其所为法家拂士曾益其所不能字词句式1.通假释义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起,指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建。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Yi )一词多义拂 A、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
)B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发a、发育畎亩之中(动词,起,指被任用。
)b发于声(动词,表现。
发出)于a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C征于色(介词,在)d生于忧患(介词,由于)而a而后作(连词,表承接)b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利a天时不如地利(形容词,有利)b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士a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b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词类活用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教案_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疏通文意,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三、教学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涵的深刻哲理。
四、教学工具:PPT文稿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选自《孟子》一书中的经典之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生介绍孟子其人、《孟子》其书,教师补充。
(三)初读文本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师范读)2.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注意个别句子的朗读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4.指名朗读课文,生生评价。
5.学生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小组互助,讨论疑难。
2.集体交流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逐句译文,感知文章内容。
3.师生小结文章内容和结构。
4.积累背诵文章。
学生对照背诵提示,找出句式规律,逐层背诵,直至熟练背诵全文。
(指名背诵,小组竞背,集体背诵等。
)(五)课堂积累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3)入则无法家拂士2.理解字词舜发于傅说举于人恒过而后作而后喻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翻译句子(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拓展延伸读一读与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六)作业1.背一背:正确流利地背诵短文。
2.记一记: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出理由。
3.写一写:从语言、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写下来。
(七)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享受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艺术魅力,感受着孟子思想的博大精神,让我们齐声诵读全文,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永远铭记于心。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教案_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准确掌握文言实词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4、培养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生字词。
2、分析文章内容难点:课文的翻译和文中讲的道理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孟子阐释这一道理的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著作有《孟子》。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三、范读出课文,学习生字:畎亩(quǎn)傅说(fùyuè)胶鬲(gé)曾益(zēng)行拂(fú) 拂士(bì)四、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五、学习重点词语的意义:任:责任,担子。
是:这样。
饿其体肤:使他忍饥挨饿。
空乏:穷困缺乏。
所以:用这些来……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常常。
过:犯错误。
出:在外面。
四、结合书下的注解,自己翻译课文。
五、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2、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论点?3、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五、理清论证思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
一方面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客观)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逆境出英才。
六、达标检测阅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是人”怎么解释?是指哪些人?2.下面是上文中所写对“是人”进行磨练的几个方面,用原文填写①思想方面:②生活方面:③行为方面:七、七嘴八舌讨论正方: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反方:顺境也能成就人才引导: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程度,环境只是起辅助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新人教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重点: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分析结构,把握主旨。
教学设想:课前,学生按要求认真预习,把不理解的词句通过查工具书尽快解决,同时,反复朗读,找出认为有用的信息;课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在质疑中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章中心;课后,背诵课文,归纳文言词句。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2月2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奔月飞行约需5天,将于12月6日飞行至月球附近,于12月中旬在月球虹湾软着陆。
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
要知早在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时候,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专家,我们国家那时还是一清二白,有人就劝说道,我们还是暂停了原子弹项目吧,陈毅元帅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的话很具有代表性:“中国人就是要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张爱萍向国防部长林彪汇报自己对原子弹项目调查结果的时候,林彪的态度同其他几位老帅的意见完全一致,同样很坚决。
他说:“原子弹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
”当然,正是有了原子弹方面技术的成熟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嫦娥三号。
二、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1. 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朗读,发现朗读问题。
三、疏通文意:1、明确学习要求:(1)理解课文字词,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2)理解课文结构思路和中心。
2、小组自主学习、讨论:(1)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2)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3、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补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1孟子2章 精品导学案2 新人教版5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2.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重点难点】1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运用2.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导入新课“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预习自测1.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感知课文学生读课文,纠正字音:畎()亩付说()曾()胶鬲()拂()士拂()乱二、合作探究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老师强调重点①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②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③多义词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2.再次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古文二则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2、准确掌握文言实词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词采的特点4、理解文中所讲的道理,培养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不要因为某一个梦想未曾实现,而放弃你所有的梦想;不要因为某一次努力曾经失败,而放弃所有的努力;不要因为某一个朋友曾背叛你,而怀疑一切友谊;……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新的机会、新的友谊和新的力量在等待着你。
成功不在于永远不跌倒,而在于每次都能从摔倒的地方站起来。
古今中外,历史上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他们的人生道路往往都是坎坷崎岖的。
学习本文,你一定会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自读思考题:本文写了哪些人物的事例,意在阐述什么观点?3、检查自学①孟子名、字、是时期家思想的代表人物②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③学生回答问题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疏通文意2、精读思考①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又词采飞扬,纵观全文,论述气势磅礴,②第一段中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③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大业,必先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在思想上受磨练的是,在生活上受磨练的是,在行为上受磨练的是④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与孟子的名言","蕴涵的哲理相同。
3、学生独立解决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5、师生共同解疑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本文阐述了"逆境能成才"的道理,也有人认为"顺境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教案_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文言中的使动、被动现象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论证层次,感受议论文的逻辑美反复朗读,体会排比句增强论证气势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文言中的使动、被动现象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论证层次,感受议论文的逻辑美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论证层次,感受议论文的逻辑美教学流程:一、导入1、许多的名人成功之前都经历了许多挫折磨难,你举出一些实例吗?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其中的原因和规律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落实基础1、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字词解释,能够翻译重点句子,理解全文大意(有测试)2、朗读课文,正音并纠正朗读节奏3、自读课文,标出理解上有疑问的字词,提出质疑4、借助字典、相互交流,落实字词解释5、自主梳理文中字词的特殊用法6、互译有难度的句子,讨论确定句子的意思。
7、检测内容: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特殊字词用法归类特殊句式归类三、梳理层次1、找出文中作者的观点2、概括文章一、二、三小节的内容3、一、二、三对于证明作者的观点起到什么作用?4、各个小节的顺序能否调换?梳理行文的内在逻辑。
5、从全文看,本文重在论证“生于忧患”还是“死于安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理由?(死于安乐的原因容易理解,生于忧患的道理不易说清)6、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逻辑美四、诵读体会1、孟子的雄辩除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之外,从语言表达方面是如何体现的?2、之所以有气势,能感染人的原因有哪些?对举、排比3、这些手法的使用对于论证观点有帮助吗?以理服人,以气势震撼人,以自信感染人五、仿写训练1、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题,仿写一段文字,要求:分小段逐层证明观点既有举例又有说理使用排比、对举等修辞使语言有气势文白不限2、小组交流,全班点评。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导学案
2 .通假字
⑴曾益其所不能()⑶法家拂士() 3 .词类活用⑴苦其心志(
⑶饿其体肤(⑸所以动心忍性(
(一)读通文意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
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思考探究.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勾画原文)
1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用了什么手法?
2 .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⑺入则无法家拂士)⑻出则无敌国外患()
⑵衡于虑( ⑵衡于虑(
)(2)劳其筋骨(
)(4)空乏其身(
3.文章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
4.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学后反思】.记住了
1.能默写.能判断
2.发现的新问题:。
21《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导学案
初二年级语文科自学探究学案班级:姓名:主备:审核:初二语文小组时间:年11 月7 日学习内容:第21课《孟子》二章第2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重难点:理解“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就一定行!)(一)自学指导(学习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受益终生哦!)1、作品介绍:《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句读停顿必先苦/ 其心志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二)自学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舜.()畎.亩()傅说.()孙叔敖.()曾.益()法家拂.士()忧患.()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说出句子的意思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百里奚...举于市.______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三)自学小结:二、小组学习(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有你课堂才会更精彩)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2、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三、展示反馈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四、拓展延伸(学有所用,提升自己)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教案_1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2、了解文章思路和论证方法3、理解作者的观点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了解文章思路和论证方法三、导入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一、导入课题:(2分钟)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发愤图强,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自此之后,处于安乐中的越王,。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最后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个究竟吧!2、介绍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课件孟子图片和旁解)3、解题(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4、检查上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一、写出划横线字的拼音畎()亩傅说()拂()乱法家拂()士胶鬲()曾()益二、解释加横线的词语曾益()衡于虑()拂士()举于士()发于畎亩之中()行拂乱其所为()三、翻译重点句子(1)、人恒过,然后能改(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一读课文:朗读课文6、正确、流利,并逐步做到有感情。
(1).发音要正确、清楚。
(2).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3).速度的快慢要合适。
(4).语气、语调要恰当,有感情。
四、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合作学习1、文章的论点2、课文的论证方法3、列出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说明什么道理4、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5、文章最后总结出什么论点,这个观点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五、展示交流结果,教师点拨六、课外拓展延伸谈感悟,积累相关的名言,事例。
七、考点训练(三读课文:积累运用)练习: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A. 孙叔敖举于海:B. 人恒过然后能改:八、小结,教师寄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应战-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和方法;
3.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第一课时
二、【备战—招兵买马】
【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字。
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
《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包括:《》、《》、《》、《》
2、朗读课文
⑴把不会读的字词注音,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⑵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
曾.益其所不能()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3、在语文书上用红笔圈画出下列加点的重点词语并在文中相应位置解释词义,并在试卷的横线上翻译下列句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⑤人恒过
..,然后能改;
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课时
三、【智战-三军亮剑】
1.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写
写
【小结】全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的问题。
本文使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非凡,雄辩滔滔。
2.重点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逆境对造就人才的作用?(结合课文原句分析)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第三课时
四、检测反馈
(一)字词解释(划横线的整个词解释,横线中有加点词的还要单独解释加点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管夷吾
举于士.()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饿.其体肤() 6.空乏
..其身()7.行拂.乱其所为()8.动.心忍.性()() 9曾.
益其所不能()() 10.人恒过
..然后能改()()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3.入.则无法家拂.士()()1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5.国恒.亡()
(二)重点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段用六位名人的事例,引出人才必须经历磨难,暗示艰苦的外部环境是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
B“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写出的经历艰苦磨练的目的。
C本文善用排比句,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D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文章题目就提出了论点,然后展示论述,最后总结观点。
3.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B.文章开头列举的留个人物事例是按时间顺序,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有所作为。
C.遭受宫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奋发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