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习题
孙子兵法为什么会受到社会各个领域人士的广泛重视?
孙子兵法包含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论兵又不囿于兵的大战略的军事文化观念,它的思想可以涉及到除军事以外的政治,外交,经济以及企业管理,体育等各个方面,因而各个领域的人们都会从孙子兵法中汲取它的思想。
从《孙子兵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有哪些特点?
一是论兵又不囿于兵的大战略的军事文化观。
二是追求和平,最大限度地限制战争暴力的求善态度。
三是崇智善谋,因情用兵的战法偏好。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也反映在军事理论方面吗?
东方重整体,重谋略,重胜负结局,忽略过程。
西方重过程,重细节,战略思维相对不发达。
哪几段话最能反映中国古代兵家的求善思维。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什么是“五事七计”?
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七计:主孰有道,天地孰得,天地孰得,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用《孙子计》篇的原理分析朝鲜战争中双方战争决策的得失。
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上,美国出现了严重的战略判断失误。
美国决策层在中国出兵这个他们视为战略性的问题上,判断完全错误,对中国政府的警告,置若罔闻。
对地形条件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南北朝鲜地形的差别。
在将这个问题上,华盛顿和麦克阿瑟之间的关系,听任麦克阿瑟为所欲为的决策方式,极大地加重了美国决策层宏观指导上的错误,扩大了美军的灾难。
在造势问题上,美军狂妄,盲目的态度与我军“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办法有着天壤之别。
《孙子兵法》“全胜思想”的宗旨是什么?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谈谈你对“奇正相生”的理解?
奇正,人们通常认为常法为正,变法为奇。
奇正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好像一支圆环是圆的,没有一处是它的头。
正兵和奇兵是辩证的统一,是为将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法则,奇中有正,正中有奇,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
运形有哪几步?
合理的编组(分数),统一的指挥(形名),奇正的配合(奇正),虚实的运用(虚实)。
用势的阶段有哪几步?
知势,造势,任势。
如何看待“求之于势”的思想?
胜败的关键要从战势上寻求,决不责成部属。
所以能选择部属因势器使。
因势使用人民战斗的人,如同转动木头、石头一样。
木头、石头的性质,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险陡倾斜的地方就滚动,方形的就停止,圆形的就滚动。
所以善于因势使用人民战斗,如同转动圆石头从八千尺高的山上滚下来一样,这是指挥上所造成的一种大好的战势呀。
虚实篇的核心是什么?
“因敌而制胜”-即根据敌情的变化,机动灵活地实施指挥。
为什么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至于人”?
兵法虽变幻诡谲,不可方物,但核其要旨,不外乎反复申明争取主动,陷敌被动,藉以达避实击虚,"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的。
所以,一面教人邃密神速,勿露真形于敌,一面叫人分化敌人,易寡为众,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意想不到,或疏忽警戒的防线,施行突袭,各个予以击破。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夺取胜利的保证。
如何做到“形人而我无形”?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一、(精确而详审地去)估计敌情,以求推知它作战计划的得失。
二、用诈术诳(kuang)诱敌人,(且看反应如何?以求)了解它动静的规律,三、察看敌人占据的地形,以求了解哪里是死地,哪里是活地。
四、试行同敌人角力,以求了解哪儿兵力有余,哪儿兵力不足。
谈谈你对“以迂为直”的理解。
迂指走远路,直走捷径。
整句话的意思是隐藏行动目的,避开敌方阻截,故意走远路,在敌方防守薄弱处发起攻击。
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到同敌人对阵,在这过程中没有比争取先机之利更困难的。
争取了先机,才能使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使敌人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则是争取先机的条件。
“迂直”谋略是一种辩证的“进道若退”之术。
这告诉我们在具有对抗性质的领域里,分析问题,制定决策,不仅要用顺向思维方法,而且还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方法,要全局在胸,把着眼点放在长远的、有关全局的最终利益上。
从相反中求相成”。
声东往往是为了击西,屈膝往往是为了求伸,今日的联合可能旨在明日的吞并,空间上的让步意在时间上的争取,为了更好的一跃有时需要后退数步。
而“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事谋略思想的精义即在于此。
“四治”的内容是什么?
治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治心:以治待乱,以静代哗。
治力: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
治变: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
孙子兵法“夺气”,“夺心”思想的现代价值是什么?
夺气,指的是使敌人疲惫沮丧、锐气挫伤。
夺:打击,挫伤。
气:士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夺心,挫败将领的意志和理智。
“攻心夺气”是孙子心理战的基本战法之一。
在体育竞技中,"攻心夺气"就是通过对对手心理施加影响,使其情绪低落、全身无力、意志消沉、反应迟钝,难以发挥应有竞技水平的软性杀伤战术。
在外交上,“攻心夺气”能使自己在谈判桌上,掌握主动地位,使谈判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总之,对于现代社会中各种对抗性的竞争中,当双方处于一种僵直持久相持的阶段是,士气意志成了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在这时,如何攻心夺气显得尤为重要。
五变指什么?
大抵用兵的方法(有五大变则]:一、道路有的不要通过;二、敌军有的不要进击;三、城郭有的不要攻取;四、地方有的不要争;五、君命有的不要接受。
结合计篇的“将之五德”和九变篇的“将之五危”谈孙子的将帅修养思想?
“将之五德”指的是智信仁勇严。
智,是指善于随机应变,深知因事变通。
信,是指赏罚分明。
仁,爱护下属。
勇,果敢而不迟疑徘徊。
严,有威严。
孙武把"智"放在五德的第一位,表明了他对指挥才能的重视。
作为将领的主要职责首先也应当是斗智。
除指挥才能外,孙武也十分强调将帅要有良好的精神素质。
具备了这五方面的才能,才有了当大将的基本素质。
“将之五危”指的是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可能会被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可能会被俘虏;急躁易怒则经不起刺激;廉洁好名则受不了侮辱;一味“爱民”则会因掩护居民而遭受烦扰。
将帅统领三军,他的一个命令,一个行动,不仅关系到三军将士的生死,还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百姓的存亡,因此,孙子极力主张将帅要有良好的个性修养,要有大将风度,要冷静沉稳,不急不躁,处变不惊,从容对敌。
这是孙子“慎战”思想的具体体现。
所以说将帅们不仅要注意培养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还要避免一些人格上的缺陷,不断可知这些缺点,时时警告自己,提醒自己。
如何理解“恃吾有以待”与“无所不备,无所不寡”二者的本质区别?
“恃吾有以待”要我们做好准备足以备御。
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面的兵力就薄弱。
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
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薄弱。
上面是对这两句词的解释。
“恃吾有以待”讲的是应敌制变的策略,在准备御敌之前,我们要兼权利害,熟计得失,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最好部署,因而这种部署是主动地。
“无所不备,无所不寡”是在被别人牵动的情况下,被动的在不同的地段布置兵力,结果逸者变劳,饱者变饥,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谈谈对孙子“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思想的理解。
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
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孙子在如何治军这一问题上强调要文武兼施、刑赏并重。
“文”的手段,在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的同时,还包括爱护士卒和奖赏士卒。
但是,孙子在强调要“视卒若爱子”(《地形篇》)的同时,还告诫:“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但却不能执行军纪军法,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打仗的。
”言下之意是,对士卒不能放纵。
“武”的手段,以军纪军法(惩罚直至杀头)约束士卒,使士卒畏服,但孙子同时又指出:将帅在士卒亲近归附之前,就贸然处罚士卒,士卒就不会顺服,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用来打仗的。
言下之意是:使用“武”的手段,要掌握住分寸。
孙子文武兼治、刑赏并重的治军原则就是在这些情况下制定出来的。
不过,无论是“文”还是“武”,或者“文武”结合,目的只有一个:让士卒们去拼命作战。
地有六形指的是什么?
通,挂,支,隘,险,远。
军有六败指的是什么?
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将有战道指的是什么?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
怎样理解“地形者,兵之助也”?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战地的形势,有的就利于作战,有的就不利于作战。
要想利用地形,辅助作战,一定先要明了战地的形势,以便开进、展开、攻击、防御时,借以立胜。
地形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因素。
但是地形不过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它需要我们一方面要正确地了解和判断敌情,以求克敌制胜;另一方面要准确地计算地形的险易远近,以便对军队的开进、机动和部署,阵地的选择、使用和伪装作出正确的抉择,从而把敌情分析与地形利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所以怎么去利用地形变成了关键。
在军事上,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优势;在企业经营中,不同的地域也同样具有不同的优势,在改革开放中,沿海一带的地域优势使沿海一带“首先富了起来”,但“内地”并非没有优势:新疆吐鲁番盛产葡萄、黑龙江沃野千里、内蒙的辽阔牧场、山西煤矿丰富……但是,有的地方富了,有的地方却依旧贫穷落后,什么原因?还是“人”的问题。
这说明,内因才是决定因素,外因是辅助因子。
为什么将领要具备“进不求名,退不避责”的优秀品质?
将领如果进为求名,当从战争的道理上看,必然会失败,就是国君说一定要打,他就会为了邀功而采取进攻。
但这必然会失败。
将领如果为了避罪,当从战争的道理上看,必然会胜利,就是国君说不要打,他就会不进攻而丧打败敌人的机会。
九种地形地形是什么?各采取什么策略?
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在散地上,我就要团结军心,统一斗志;在轻地上,我就要使各部队连属,不可断绝;遇争地,我就要督促后继部队,快步急进;逢交地,我就要提高警惕,严密戒备;到衢地,我就要加强外交,巩固同盟;深入重地,我就要因粮于敌,用继军食;经圮地,我就要迅速通过,不可停留;陷入围地,我就要堵塞缺口(使战士不得不一意奋战);到了死地,我就要表示牺牲决心(使战士不得不拼死杀敌)。
如何认识“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
这句话的意思是越是深入敌境,士兵的斗志就越高,战斗的意志就越强。
这时在丰饶的原野上要掠取粮草,使全军得到足够的给养;谨慎休养战士,勿使疲劳;提高士气,积蓄力量,部署战斗,巧设计谋,使敌人不可揣测。
然后把队伍投放到别无去处的地方,就是牺牲也不会逃跑;却又求死不得,所以战士都愿意尽力。
因为战士的心理过于陷入险地,就转而不恐惧;别无去处,团结就转而巩固;深入重地,胆量就转而壮大;形势危迫不得不战,就转而悉力以斗。
因此,这种军队不行整饬却都知道戒备,不待严责却都自愿出力,不待约束却都能亲爱互助,不待命令却都能信从不违,禁止迷信和谣言,以免摇惑军心,削弱斗志。
这样一来,战士至死也不会开小差。
谈谈在现代战争中“并敌一向,杀敌千里”的理论意义?
它是讲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一旦有机会就集中兵力大败敌人,擒杀将领,但这里把握时机,抓住突破口是关键,就如孙子所说“巧能成事”,“巧”是题眼!战争是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基础的力量的较量,在狼烟滚滚的战场上,战争双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在不断变化的。
即使是力量占绝对优势的一方,在某一局部地区、某一特定天时之下、某一个时刻,它的“优势”也可能转化为劣势;反之,即使是人力、物力、财力都完全处于劣势的一方,只要军队的统帅运筹得当,他就可以利用特定的天时、地利和时间在局部上变劣势为优势,从而改变整个战局的形势。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关键在于是否能把握住时机、抓住时机,从而,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乘机而入,以石击卵,赢得胜利。
因此,当我方在总体处于劣势时,要在局部找优势,集中兵力,攻击一处。
从《孙子兵法》“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如何看待战争消耗对现代战争的制约和影响?
我们知道战争旷日持久会造成国家财力的极大消耗;会加重人民的负担,造成社会的动荡;会因为军队常年在外长占,国内空虚引起他国的侵入。
现代战争中,投入的物资与资金变得越来越庞大据有关资料统计;现代战争每打死一个人所耗的费用大大增加。
18世纪拿破仑时期:3000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2万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万美元。
第四次中东战争:100万美元。
英阿乌岛战争:170万美元。
这说明经济消耗很大;战争持久,对军事形势不利。
战争打久了,军队在物质、精神方面都有根本的损耗,虽然可以采取各种办法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但由于伤亡逐渐增大而不断地招募兵员,以及武器装备大量耗损而不断地需要补充,使国家的人力、物力逐渐困难,人民的厌战情绪就会日趋强烈,士气日趋低落。
战争持久,国家之间的关系会起变化
从现代后勤保障的角度,评价孙子的“因粮于敌”思想。
“因粮于敌”是指在敌国境内作战时,就地补充军粮马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节约长途运输带来的巨大耗费,也可以借此削弱地方的战争潜力和后勤补给能力,收取事半功倍之效。
现代战争中,由于战争的消耗越来越巨大,后勤
保障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而孙子兵法提出的“因粮于敌”思想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怎样理解战后“修功”思想?
战后修功是指打仗取得胜利后要对有战功的人及时进行奖赏。
否则士兵会疑惑而不思作战。
孙子认识到精神力量,可以激励军队的战斗力,但他同时也看到物质的重大作用,要维持军队强大的战斗力,该赏则赏,该罚则罚。
如何理解孙子“安国全军”的慎战观?
孙子在火攻篇讲到,国君不能仅凭怨怒而发动战争,将军不能仅凭愤怒而开战。
因为战争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生命与财产。
怒可以转喜,愠可以复悦,但国家灭亡了是不能复存,人死了不能复生。
因而,我们只有从敌人那获得利益才发动战争。
孙武在本篇结尾部分谈到了要慎重启战的问题。
如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这对于战争的决策者无疑是有益的告戒。
五间是什么?
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谈谈现代高科技侦察手段为什么不能取代“以人为间”?
现代高科技侦察手段只是物,是外因。
对于敌我双方而言,再高明的侦察手段,敌我同样可以使用,因而在间的方面,争夺的焦点依然是人。
孙武指出,派出间谍进行战略侦察,是一项十分机密的工作。
因此对谍报人员要特殊看待,在感情上要特别亲近,"三军之亲,莫亲于间";在奖励上要特别优厚,"赏莫于间";在使用上要特别信任,"事莫密于间"。
而要能做到这些,掌管和使用间谍的人,必须有超人的智慧,仁义的胸怀,善于分析的头脑,所谓"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用间,只有通过亲密的信任的,聪明谨慎的人才能充分利用高科技侦察手段,从敌人那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所用。
先胜论包裹哪几篇?主要观点有哪些?
计,作战,形,势,谋攻篇。
重战,慎战思想;注重谋略的思想;计利造势的思想;立足于速战速胜的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求善思想。
等。
孙子兵法的思维模式是什么?
推理归纳;定量分析,传统辩证思维方法。
一、名词解释(5x8’)
相兵三十二法
五事七计
吴宫教战
奇正
将之五危
二、简答题(2x10’)
1、《计篇》的主要内容?
2、《孙子兵法》十大关系?
三、材料题(1x20’)
奇正藏药的材料,自己拟题分析
四、论述题(1x20’)
举例说明君之三患的危害,并论述如何处理君臣、上下级关系。
一、名词解释(3*10’
将之五德三十六计虚实
二、简答题(3*10’
1.请结合实例阐述将之五德中“勇”的含义
2.有人说《孙子兵法》是拿破仑横扫欧洲的秘密武器,这句话是否成立,说明理由
3.请简述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的异同
一,战争观之比较。
战争观是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前提和思想基础,两部兵书都重视战争,提出了慎战的思想,《孙膑兵法》又在慎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战胜而强立”的新观点。
在战争经济观和战争政治观方面,《孙膑兵法》对《孙子兵法》
亦有所丰富和完善。
二,战略、战术思想之比较。
这一部分是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本文从全胜与歼灭,速胜与持久,避实击虚与必攻不守和虚实、奇正与因势、造势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两者的不同。
三,治军思想之比较。
将两部兵书在将领的选拔标准,治军依据和军队训练等三方面进行比较,《孙膑兵法》在对将帅“忠”的要求、以法治军和系统训练原则等方面填补了《孙子兵法》的空白。
四,形成二者不同的原因。
通过对两部兵书产生的时代——春秋与战国时期,在社会生产力、政治背景以及战争规模与手段等多方面变化的分析,找出两部兵书军事思想不同的原因。
归根结底,军事思想的不同是由社会的发展变化造成的。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
《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概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
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
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
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
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膜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
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收入《孙膑兵法》凡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
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
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
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
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
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孙子兵法》历代都有著录。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可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
现存重要的版本为南宋宁宗时所刻《十一家注孙子》,宋刻与宋抄《武经七书》本,其中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经清代孙星衍校定考辩后,成了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敷实用的读本。
《孙膑兵法》是战国中期杰出军事家孙膑所著,大约在东汉末年失传。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简,其中就有久已失传的《孙膑兵法》。
经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考证,由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分上下两编,各15篇。
1985年,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壹)》,该书经认真的进一步考证,认为1975年版的《孙膑兵法》的下编没有充分的证据能认定为孙膑所著,只能视为古代兵家的佚书。
《银雀山汉墓竹简(壹)》认定属于《孙膑兵法》的内容共计16篇,即1975年版的《孙膑兵法》上编15篇,并加《五教法》一篇,共222简,近5000字。
三、论述(2*20’
1.请解释孙子兵法中“用间”思想,举实例说明对当今社会的启迪
2.简述孙子兵法诡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事七计”——孙子的战力论
以“五事七计”为中心内容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全面地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是孙武用兵规律的高度概括。
所谓“五事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等五个方面。
而“七计”是由“五事”演绎而来,是指从七个方面即从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来分。